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审计风险;特殊考虑;风险要素
随着审计责任的加大,审计风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职业界普遍认为有效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应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笔者将对审计风险的概念、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要素及计量、控制环境在审计风险要素中的定位以及审计风险评价与期望审计风险确定等问题结合实际做一些特殊的考虑,以期望能对审计实际工作有所指导。
一、关于审计风险概念的特殊考虑
风险基础审计,必须先明白审计风险的涵义。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不同的人由于站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等都对审计风险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的风险。但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笔者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可从最狭义、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上来说明。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这为审计人员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途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但是,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正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审计风险还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以及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审计风险应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α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是β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因而α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β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α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延长研究和调查时间,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α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
美国学者海尼丝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社会营业风险”。社会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上述因素,即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也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社会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考虑该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执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善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漏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社会营业风险。
二、关于审计风险要素与计量模式的特殊考虑
根据当代审计理论,传统的审计风险要素为:职工素质(包括管理人员能力品质)、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项目及其内部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因素决定的企业财务信息质量水平的固有风险要素;企业制度的控制内所不能察觉并修正财务信息质量的控制风险要素;审计人员未能通过实质性测试对财务信息、质量水平的状态给予恰当评价的检查风险要素。而且审计界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一般来说,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是独立于审计而存在的,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检查风险可以由审计人员实施控制。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成反比,与预计的证据数量成正比。故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以此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而后在具体的以制度为基础的符合性测试中尽力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期望水平。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人员所作的只能是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证据,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实现预定水平。但是作为一种方法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运用中要考虑我国当前特定的环境。
关键词: 金融机构三大风险;数据式审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分析模型
1项目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三道防线”成为目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成熟做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第三道防线作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成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IT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地方股份制银行等在信息系统审计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审计风险分析能力与方法尚不完备,存在缺少分析模型或者模型应用不当等问题,在适应监管要求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因此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导向信息系统审计分析模型,并针对当前金融信息化和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改进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建议,促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健康有序的发展。
2商业银行基于数据式审计下的风险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其中:审计风险=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没有发现风险的可能性。
3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
31 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应着重考虑商业银行内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应用、操作和管理规范等安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有效,导致无法恰当地防止、发现和及时纠正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的风险。
32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相关安全措施未能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会计信息系统出现的错误,审计人员也未能合理地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发现该错误的风险。
4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分析模型中的各风险影响因素
41 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
411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防范和控制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就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而实施该战略又使得商业银行必须在利润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选择。若在商业银行中引入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分析,则可以将传统的合规性审计转变为以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
引起高度关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三大风险中与信息系统审计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三项中的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包括银行内部或外部人员实施的舞弊;未经授权接触金融机构资产包括信息);有瑕疵的计算机程序和输入数据被篡改等。
防范和降低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则可通过内部控制则作为一个防护屏障用以保护金融机构资产来防范其中的操作风险。
412 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总结
通过资料的查询总结得出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有以下十点:
1)商业银行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和收监管部门的检查效果;
2)商业银行内部沟通的有效性;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
4)商业银行控制系统及控制程序是否恰当;
5)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6)商业银行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
7)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8)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及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9)商业银行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10)行业状况、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42 检查风险影响因素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会计电算化成了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手工记账也已经被电子化的记账软件所取代,会计电算化使得会计处理工作更加简便和快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也存在着诸多审计风险,本文以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为切入点,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审计风险并给出相应防范措施。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通过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会计电算化能够帮助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得到了简化,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意义,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审计方式不在适用于现代的财务情况,会计电算化中存在各种新的审计风险,这就需要审计从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降低会计电算化给企业造成的审计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会计行业是用手工记账和计算的,在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会计通过计算机软件将数据录入其中,而软件就可以进行校验、加工、保存、检索,这样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数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保证工作质量
手工记账由于假以人手难免会出现纰漏,在计算机软件中,会计人员把数据录入之后,软件会自动对数据进行纠错,有效避免了会计工作的失误,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提高财务水平
由于传统会计工作比较烦琐和复杂,记账、算账、报账都需要人工去完成,因此会计人员往往很难有精力去关注财会中其他更重要的方面,而现代化的会计只要通过软件就能完成以往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可以分析和研究数据,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帮助。
(四)加快管理进程
通过财务工作人员针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和管理,加快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风险
(一)系统环境风险
会计电算化由于应用到计算机软件处理工作,计算机软件在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推广,市场上可见的财务软件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非常之快,从开发平台到数据处理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为企业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计算机与网络相连接,系统内部的数据库资料时刻会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威胁。
(二)财务数据风险
传统的财务数据记录在纸张上,任何的涂抹、更改、增删都会留下痕迹,但是在计算机中进行更改则不会留下痕迹,另外,财务软件的计算是基于软件内部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如果企业财务人员人为的更改其中的公式和数据,就会出现虚假的数据,给审计追踪带来一定的困扰,审计只能靠经验判断,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人员操作风险
在会计电算化中,财务人员将数据逐一录入到计算机软件之中,财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审计层面,审计人员不仅仅要了解审计软件,还要要了解电算化财务软件的各种情况和处理过程,各种不同类型财务软件的数据库也有所不同,而审计工作就是对于数据的审计,如果不了解财务软件就难以对于财会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计。
(四)审计软件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软件更新速度较快,但是审计类的软件更新的速度较慢,这种情况会造成一定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在审计软件的开发过程当中,开发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流程缺乏深入了解,致使软件自身有着一些缺陷,最终影响审计效果。
三、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审计标准
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之下,原来的审计标准已经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制定和完善计算机审计标准,这是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保障,可以借鉴外国计算机审计标准,同时结合中国企业财务情况,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控制评价、对于审计人员技术的考核、对于电算化审计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全面的标准和规范,同时也要涵盖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及维护标准,建立起适用于现代财务工作的审计标准,同时在实施过程之中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起到降低审计风险的作用。
(二)开发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电算化审计工作中,数据的采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审计工作人员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因此审计软件的采集功能要有所加强,同时由于审计工作软件应该被审计系统相互连接,财务审计软件可以直接进入到被审计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能够大大降低审计工作的难度,需要审计软件研发人员不断进行研发,针对现有的财会软件进行分析,令审计软件能够访问不同软件的数据库,采集其中的原始数据,这种完善的审计软件能够给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提高人员素质
在现代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之一,现代的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了解审计相关的知识,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数据处理知识,还要了解各种财务软件,在审计过程中要对于不同的财务软件进行判断,因此电算化的审计人员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这就需要企业重视审计工作,积极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在带来便捷的同时,对于审计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审计工作内容不足以满足当代的财务审计需要,这不仅仅需要审计工作从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审计软件工程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等相关人员的一起努力,同时国家随着财务工作的进步也要完善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王帅帅.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与防范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302.
关键词:风险导向模式 低碳审计 审计风险 审计程序
着全球经济的迅速扩张,能源匮乏、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在低碳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模式,对完善低碳审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低碳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而我国的低碳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低碳审计中基本上没有应用风险导向模式。随着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各类风险也日益提高。因此,在低碳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模式,促进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加强审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运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则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的审计方法。在进行低碳审计风险研究时,我们也引进这种方法,吸收这种方法的精髓,来构建低碳审计风险模型并对各个组成要素进行分析。
二、低碳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各要素的界定
通过对低碳审计风险各要素形成过程的分析,根据我国低碳审计的具体特点,并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为依据,结合低碳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将低碳审计风险分为重大低碳事项错报风险和低碳检查风险这两种要素,模型表示如下:可接受的低碳审计风险=重大低碳事项错报风险×低碳检查风险。
(一)可接受的低碳审计风险。是指在对有关低碳项目完成审计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低碳审计风险。影响可接受的低碳审计风险的因素有:(1)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低碳审计风险也就越高。(2)低碳事项使用者的情况:低碳事项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披露的低碳事项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低碳审计风险就越低。(3)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低碳审计风险也就越低。
(二)重大低碳事项错报风险。重大低碳事项错报风险应该包括低碳固有风险、低碳内部会计风险和低碳内部管理风险。其中低碳固有风险是指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结构的前提下,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因素和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使低碳事项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低碳内部会计风险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提供的有关低碳信息存在大量失误的可能性。低碳内部管理风险是指低碳内部管理控制所不能规避的风险。因此,低碳审计风险模型应该为:可接受的低碳审计风险=低碳固有风险×低碳内部会计风险×低碳内部管理风险×低碳检查风险。
(三)低碳检查风险。低碳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低碳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有关低碳经济活动或事项存在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低碳检查风险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重大低碳事项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评估的低碳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低碳检查风险越低,反之,可接受的低碳检查风险越高。二是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三是低碳审计程序的恰当性。四是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
三、风险导向下低碳审计程序设计
一般的审计程序应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对于低碳审计而言,还应包括跟踪审计阶段,通过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不但可以验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还可以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因此,本文将低碳审计程序分为五个阶段:
(一)接受委托阶段。该阶段需要了解客户的背景信息、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低碳信息、评价审计队伍低碳审计的胜任能力、考虑是否接受委托。
(二)计划阶段。审计项目确定后,为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审计计划。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员组成审计组,若其审计人员不具备低碳方面的知识,可聘请低碳方面的专家就相关的低碳信息对审计人员进行审前培训。(2)确定低碳审计依据,例如了解低碳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以及了解碳排放标准等。(3)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碳”方面的情况:有关低碳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产品的生产、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企业是否达到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低碳财税资金的使用情况等。(4)低碳活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问题。(5)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或询问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低碳活动进行了解,并对单位领导与职工的低碳意识进行调查。(6)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碳”履行情况,优先考虑高风险领域,确定重大错漏报领域。(7)编制审计计划。
(三)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查,获取充分有效审计证据的过程。
1.实施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在企业的低碳固有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若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具有完善的内部低碳会计和相关的低碳管理制度,则需要实施较多的控制测试来验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低碳会计、低碳管理制度是否是有效的,这样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但不能取消);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有关低碳管理的内部控制不可信赖,说明企业的内部低碳会计风险和内部低碳管理控制风险很大,就可以减少内部控制测试,扩大实质性测试,或者完全依赖实质性测试。
2.获取审计证据。对低碳审计证据的获取通常用到审阅、观察、询问、穿行测试等方法。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制定的有关低碳政策、目标文件的审阅,检查被审计单位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低碳目标的履行情况,并通过对其会计报表等资料的审阅,检查被审计单位低碳财税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审计人员通过到工作现场进行直接的观察或对生产员工以询问的方式,检查产品在生产、制造及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低碳生产的要求;穿行测试是审计人员按照业务程序跟踪操作一遍,以检查实施过程中是否符合低碳生产的要求,并核实实际排放水平的记录。
3.编制审计底稿。审计人员应对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以此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四)报告阶段。在该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对其搜集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在分析过程中,仍需要应用分析程序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还存在重大风险,并对审计证据按照不同的性质来归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根据整理后的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管理以及低碳绩效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五)跟踪阶段。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是否改进及所提供的建议是否采纳而进行的审计。低碳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增强盈利能力,实现低碳经营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报告之后进行后续审计,以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并评估审计意见所达成的效果,以保证低碳审计作用的真正实现。
四、低碳审计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相关低碳法律法规及相关行业低碳标准。相关规定是低碳审计制定目标的依据及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标准,只有完善低碳相关规定,低碳审计才有据可循。另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及碳交易、碳金融、碳税的出现,政府应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企业也应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估,建立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验证的体系,为企业长期发展创造竞争优势。
(二)建立健全企业低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的低碳环保部门,制定相应的目标责任、规章制度,并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另外,企业应随时关注政府及环保部门出台的政策,及时调整本企业的策略,降低碳环境风险。
(三)拓展低碳审计市场份额。作为低碳审计主体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应扩展相关低碳审计业务,可以借助已有的客户资源和专业技能优势实现业务范围的逐步渗透和扩张。加强低碳审计业务培训,并通过引进专门人才、与外部专家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步确立审计技能的优势,扩大市场影响,进而不断拓展低碳审计市场份额。X
参考文献:
1.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原因;规避措施
面对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被推上了被告席,进而引发了会计行业和社会工作的广泛关注。可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规避措施的探讨已经成为了重要课题。而要想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首先就要对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形成原因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执业过程中总结、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避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概念
虽然人们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法律制度、经济环境、审计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外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其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具体来讲,在美国柯勒教授编著的《柯勒会计词典》中将审计风险解释为:第一,一个已经通过了鉴别认定的财务报表,在其事实方面未严格遵照公认的会计规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几率性;第二,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严重错误,审计人员未发现的几率性。从中不难发现,柯勒教授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加拿大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未察觉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正确错误报告的风险。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重点在于审计人员是否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曾对审计风险有一定的解释:财务报告存在漏报或误报、严重错报,但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完成后提出不合适审计建议的几率性。在这里,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分成了两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未出错,且能真实的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但实际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却存在严重的错报、漏报等问题;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并给出非无保留意见,但事实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却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从上述解释与定义中来看,审计风险不但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且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的检查风险,因此总得来说,我国对审计风险的解释同国际上的解释大体是一致的。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通常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接到审计业务后会安排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常常采取抽取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中金额较大、对财务报表影响较大的样本来推断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但这种抽样审计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防止误差的产生,一般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误差,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均需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在实际的审计中,即便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认真,也常会因被审计单位经济内容、管理层素质等的影响,造成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不一致的情况。这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的风险并不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会计师的审计活动完成后,最终呈现的形式是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完成后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其在承接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时,对其财务状况的预期存在的差异便能反映出审计风险。但是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两种因素造成的,同样在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审计活动都将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采取怎样的审计程序及审计活动都将造成怎样的审计风险的发生。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注册会计师对自身的审计工作都是有较深认识与了解的,加之在根据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过程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审计工作并未因当前经济发展的复杂化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而束缚住手脚,相反,当前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相比过去更加专业、更加规范,也逐渐开始主动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从中也反映出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注册会计师正确认识审计工作,以及审计观念的提高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因为审计风险拒绝客户的审计工作,而是要在的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识别风险领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的发生,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从审计风险的可靠性可知,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能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控制风险的发生,并推动人们进一步研究审计理论,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已呈现出燎原之势,但就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上来讲,一般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比较小的事务所好。首先,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更加注重自身的影响力和声誉,因此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规避都在国际前端。故而,我国也开始出台相关的措施,和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其次,总的来看我国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务上对审计风险的规避也都存在不太尽人意的地方。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对审计准则的研究与国际先进理念相比仍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风险规避的统计数据上来看(2007年到2014年8年间,我国证监会共行政处罚会计师事务所25例,涉及到17家事务所,其中被处罚3次以上的有3家,2次以上的有2家),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规避并不乐观。
此外,相比其他国家注册会计师能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还无法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因此在对审计风险的规避上,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的意识与认识还是受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引导及束缚。也就是说,若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规避意识强,那么注册会计师个人也会更加注重规避审计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会计文化环境影响
所谓的会计文化环境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会计活动过程,以及会计活动的结果环境因素。在这里主要讨论会计活动过程和结果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占比71%左右。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正在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会计造假的金额又在不断增大,且参与的人员涉及到了企业管理层。在如此造假成风的会计文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给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财务报表就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错报风险。而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造成会计信息造假成风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税负较高。在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上我国几乎年年都会进入前四,近日,由《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我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而我国内地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税负最重的地区。居高的税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税负压力,而企业很可能为了逃避高税负,铤而走险,对会计信息进行作假,致使财务报表易发生重大的错报风险,增加了审计风险;二是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基于经济学角度来看,若违法违规成本低,那么作为经济人,人们就会趋利避害,做出利己的行为。以2013年阳煤化工因虚增42亿元收入受到四川证监局的处罚为例,有评论就指出这一处罚相对较轻,只警示了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没进行深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会计文化环境还不规范。
(二)审计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审计服务市场总得来说是供大于求的,从我国注册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记录在案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共8295家,而个人会员超过了20万人,注册会计师99045人,非执业会员103566人。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也就3000多家。不难看出,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差十分大,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我国收费较为可观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审计业务几乎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进一步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也就是说除了少部分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较为乐观外,其他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因规模小、技术落后,只能在收费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中相互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或不惜降低审计费用来增加竞争力,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不得已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三)审计单位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得知,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正确可靠是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正确的,那么其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几率就会十分低。因此只要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是有效的,那么就可以保证其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合理的,且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在内部控制中,其核心为权力配属下的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其中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执行机构为董事会,监事会则监督公司的经营相关人和事务,高管激励则可解决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制度包括公司章程、相关规定等),内部控制便包含在制度中。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很有可能会与人合谋或直接命令人来侵占小股|的利益,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从近年来发生重大财务舞弊案来看,大多都与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有关,比较出名的就是万福生科一案,在后期的调查中发现,万福生科便采取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其公司最后也对财务虚假案解释为内部控制管理放松,未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制观念,加之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也未保证其独立性与谨慎性,最终导致这一案件的发生。
(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首先,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高。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非常强,且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深厚基本技能,以及敏锐的专业判断,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我国当前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执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会更想到待遇好的大企业任职而非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频繁流动,这也加大了执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难度。二是我国的审计事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因此审计队伍人员组成较为年轻,且多数审计人员并未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因此其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存在欠缺,甚至有的审计人员还不会使用财务软件,实践经验也十分缺乏。因此面对各行各业,又复杂多变的审计工作难免会力不从心,不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还会造成检查风险的增高。
其次,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小,人员不多,且未设置专职的业务指导人员,因此无法对审计人员开展系统、针对性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常常是一个新的业务开始后,对那些资历或经验不足的人员进行临时突击便进行执业,因此这难免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风险,加大审计风险。
最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也关系着审计风险的高低。就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案例来看,有的其实与专业胜任能力无关,而是基本职业道德的缺乏造成的。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盲目接受委托、简化审计程序、不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业,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完善会计文化环境
首先,要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环境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要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落到实处,并保证我国各项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同时,还要针对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监管弊端,确定适合我国会计行业的监管模式,从而使会计行业得到有效监管;其次,要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执业环境的纯洁性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建立和保证,因此要加大对会计行业中非法行为的监督及惩罚力度,并给予其一定的自,进而调动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会计考核,进而提高行业的准入水平,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建立健全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对会计行业监督的基础,当然一套完善、严密的审计制度也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有效指导。因此,要在建立审计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并建立一系列审计规范原则,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指导,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规范收费标准,公开审计费用
审计工作的收费标准可以借鉴国际标准,以小时为基本依据,并根据被审计公司或单位的规模、财务状况、销售收入、所处行业及其审计处理难度来进行,进而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标准。当然,各地区应以此标准为基础,制定出各自地区的审计每工作小时的收费上下限,且规定实际收费不得低于标准下限。此外,还要将审计收费进行公开,保持其透明,以防止审计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情况,而审计收费的公开也利于投资者对被审计公司或单位的监督,从而防止以低价格的恶意竞争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质量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为此,需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监控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并单独成立一个业务指导部门,来指导并把关审计质量。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切不可按照领导意图或个人主观臆断做出结论。此外,为了实现对注册会计师的有效监督,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与其签署执业质量保证书,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循行业准则和行业道德原则,认真负责的开展审计工作。
(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规避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则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因此,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已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选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且具备丰富执业经验及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可定期举办各类互动性、娱乐性或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小组项目研究活动、兴趣爱好小组等,通过小组人员的共同参与,收集会计行业的最新信息,并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加强小组人员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认知,进而提高工作能力,留住人才。同时,还可组织审计人员针对一些特别或重大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由经验丰富、资格较高的人员来担任主讲人,如针对IPO审计,则重点防范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风险,对上市公司来说,则重点防范其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对事业单位来说,则重点防范收支相混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培养一批不但精通会计业务,还精通审计、管理、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
五、结束语
在市鼍济中,审计风险是一种较常见的风险,且也不易控制,但若放任之,则会引发更大的风险或隐患。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充分发挥出对审计风险的防控及规避,关系着整个审计质量,同时也关系着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形象与声誉。在这里只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等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10):25-25.
[2]孙丽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5 (35):252-252.
[3]魏春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理论界,2014(3):179-181.
[4]吴柠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控制[J].中国工会财会,2014(7):39-41.
[5]蔡钢.当前时期下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J].知识经济,2015(22):51-51.
[6]幸春梅.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控制防范措施[J].商情,2015:36-36.
[7]方洋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5):55-56.
[8]成焕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