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道疾病预防

呼吸道疾病预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道疾病预防

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第1篇

方法: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呼吸道疾病服务中心内感染率和临床管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1例(2.56%),对照组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9例(23.08%),对比两组院内感染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结论:社区医院采用整体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8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97-01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路径主要有人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各种微生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一旦病发将难以控制,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呼吸道传播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广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不仅危害人们身心健康,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及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同时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该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确保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本文选取78例入院就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整体管理模式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3月入中心就诊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4~71岁。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2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4~70岁;对照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16~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选取的78例就诊患者均采取一定管理措施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研究组患者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整体管理模式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尽可能结合服务中心具体情况建立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如《呼吸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等,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保证呼吸道传播疾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此外,为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保证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感染管理部门应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宣教工作,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职业安全知识。

1.2.2加强感染科管理。感染科通常负责呼吸道传播疾病诊疗工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严格考查并科学合理的整改医疗环境,尽可能合理布局传染病区,满足传染病预防控制需求,同时明确分区与专用通道,保持良好通风与空气流通效果。为保证感染科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对该科医务人员进行培养,使其全面掌握各方面知识,如中心感染控制、流行病学、传播性疾病诊疗等。

1.2.3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设立独立医疗区域收治疑似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同时区分医务人员、患者、污染物运送专用通道,进出病房时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均需穿戴隔离衣与外科口罩;②对于疑似度高的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应直接转送隔离观察室进行密切观察,隔离观察期间,应保持隔离观察室门窗关闭,同时诊疗仪器必须专人专用,为免发生院内感染,非医务人员严禁进出隔离观察室,而家属则需取得医师批准并做好防护措施才能进出隔离观察室[3]。

1.2.4医务人员防护管理。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呼吸道防护与粘膜保护,并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其健康,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率。诊疗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风险与标准预防原则,采用基本、加强、严密等分级防护措施,如应佩戴手套才能接触污染物品,如排泄物、血液、分泌物等,需注意的是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时更应佩戴手套;医务人员应佩戴好防护面罩、目镜、N95口罩与戴帽连体防护服等,才能接触有可能喷溅的污染物品,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隔离观察病房内外、治疗室、医师诊疗室等均需配备可快速干手的消毒剂,而且还需采取各种手卫生宣传方式,有效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1.2.5患者所用物品消毒管理。合理选用消毒剂杀灭呼吸道传播疾病病原体,选用的消毒剂必须经国家批准,且有相关资质、合格。患者所用物品均采用消毒剂严格消毒,如医疗器械、仪器设备、相应物品等,而且每例患者所使用的监护仪、氧气湿化瓶等必须严禁交叉使用,同时对消毒液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达到理想消毒效果,此外定期培养各类管道细菌,并准确记录培养结果,有效加强呼吸道传播疾病诊治效果。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出院后,应对其所在房间与可能污染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才能提供给其他患者使用。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就诊期间,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56%,对照组组出现9例呼吸道疾病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3.08%,两组呼吸道传播疾病院内感染率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是一种病发后难以控制且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等特点,多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该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有: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发病率高,尤其是未预防接种人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呼吸道传播疾病暴发流行的环节,传染源可能是病原体携带者、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密切接触等,抵抗力低、为预防接种等为易感人群。患者若院内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增加疾病痛苦,还会给原发病治疗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呼吸道传播疾病已逐渐成为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加强管理和预防控制该疾病,有助于控制疾病暴发流行,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呼吸道传播疾病相关管理与预防工作,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疾病管理与预防现状,可控制疾病传播,降低中心内感染率,提高临床管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整体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效果显著,是降低呼吸道传播疾病中心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切实保障患者就诊安全与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利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06):53-54

[2]张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28-30

[3]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7):548

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第2篇

鼻子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和加温加湿作用,是防止细菌、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鼻腔内有很多鼻毛,分泌黏液,可把细菌等粘住,因此鼻腔又是很多病毒、细菌以及灰尘、花粉、螨虫等致敏原聚集的地方,故也是扩散、传播细菌和引发多种疾病的根源。冬春季节应特别重视鼻子的保健,这对保证人体健康,减少疾病的传播极为重要。

防寒 风寒侵袭是诱发感冒,引发头痛、鼻塞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所以,冬春寒冷季节要特别注意头、胸背和足部的保暖,必要时应戴顶帽子、加一件毛背心、围一条围巾。在寒潮来临、雨雪、大雾和大风天气,若必须出门最好戴一个口罩,婴幼儿和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外出。

洗鼻 一年四季均应坚持用自来水洗鼻子,这不但能增强鼻黏膜的防寒能力,还能及时清除停留在鼻腔内的细菌、病毒、灰尘、花粉等致病与致敏原,减少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强健鼻腔功能,亦可采取冷热交替刺激法。先用较热的毛巾(40℃左右)焐鼻子1分钟,然后再用自来水洗鼻子,这样冷热交替,可增强鼻黏膜的调温能力和抗寒能力,增强鼻腔内血管的弹性。

润鼻 风寒干燥会破坏鼻黏膜纤毛及运动,干燥还容易引起鼻中隔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容易引起鼻子发痒和出血等。所以在秋冬、初春气候干燥时,应重视滋润鼻腔,宜常用棉签蘸点橄榄油、香油(芝麻油)或凡士林软膏等,涂于鼻腔内,以滋润保护鼻腔黏膜,有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侵袭。此外,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宜常吃些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品,如梨、藕、萝卜、胡萝卜、银耳、蜂蜜等,有利于鼻腔的保健。

摩鼻 即按摩鼻部及迎香等穴位。先用摩擦发热的拇指和食指上下按摩鼻梁及鼻翼两侧,然后再揉按与点压迎香穴,使其感到酸麻或有发热感为度。

两眼与鼻根部之间,人们称之为山根,又叫“健康宫”,用拇指与食指拿捏揉按山根部,都有利于肺气的宣通,改善鼻塞现象。

熏鼻 若患有感冒、鼻炎等,平时泡茶时,用茶壶嘴冒出的热气熏鼻子,对鼻腔和肺部有温润作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若用辛夷花、薄荷、苍耳子、金银花、苏叶等加沸水冲泡熏鼻子效果更好,因辛夷花等药物具有通利鼻窍、杀菌、散寒等功效,这对湿润和杀灭病菌、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大有好处。

护鼻 不要无事时就揉鼻子、乱挖鼻孔或经常拔鼻毛、剪鼻毛,这样最容易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引发鼻腔感染(甚至会诱发中耳炎与颅脑感染);若有鼻涕时应先擤一侧再擤另一侧,切忌两侧同时擤,以免损伤鼻黏膜。

打喷嚏 打喷嚏是排出鼻腔内细菌、病毒和灰尘等刺激物的一种生理保护性反应。若感到鼻子不舒服和头部昏沉或想打喷嚏打不出时,可用细小的棉条、纸条或羽毛等刺激鼻黏膜,直到打出喷嚏为止,每天打几个喷嚏有利于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小验方 肺虚咳嗽方

原料:冬虫夏草15克,银耳15克,冰糖30克。

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鸡;呼吸道疾病;发生;防治

1非典型新城疫

该病常见于商品蛋鸡场和种鸡场。从病例实际情况来看,多在30、80、200日龄左右发病。

1.1临床症状

产蛋鸡常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张口呼吸,发出“咕噜”声;有些病鸡排出黄绿色粪便,常有零星死亡;蛋鸡在产蛋期发生该病后,产蛋下降,软壳蛋增多,嗉囊空虚,内含液体并伴有呼吸道症状,种蛋孵化率降低。

商品肉鸡一般发生在2次免疫前后,30日龄左右。发病率最高可达85%,死亡率15%~80%,多呈散发,传播较慢。多数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啰音,打喷嚏,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稍长者则出现歪头、扭头、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1.2病理变化

多数病死鸡剖检时病理变化不明显,肉鸡常见喉头黏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出血;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多不见变化,腺胃岀血也很少见到,肠道与盲肠扁桃体的变化不及典型新城疫明显。蛋鸡病变主要在喉头、气管充血、出血,黏液增多。

1.3防治措施

对于新城疫或者非典型新城疫的防治,关键是做好免疫,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1]。一是重视1日龄的免疫工作。但经过长途运输的鸡群,必须让鸡群适应鸡舍环境后隔日再免,以免造成呼吸道的损害,影响免疫效果。二是使用正确的免疫方法。育雏阶段尽可能采用滴鼻、点眼的方法,在4周后采用喷雾的方法,好处在于更能增强黏膜的局部免疫力,并且范围更广。三是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发现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及时加强免疫。四是正确了解抗体的消长规律,以利于正确判断鸡群健康状况。

2大肠杆菌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集约化养鸡场。大肠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大量繁殖时致使家禽发病。

2.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大多数无临床表现突然死亡,个别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然后死亡,内部病变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

(2)卵黄性腹膜炎。多见于产蛋中后期,输卵管伞部粘连,卵黄坠入腹腔发生该病。病鸡腹部坠胀,剖检时腹腔内可见大量卵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

(3)生殖器官感染及产蛋下降。患病母鸡卵泡充血,卵泡变形,局部或整个卵泡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硬变,有的卵黄变稀,有的卵泡破裂,输卵管发生充血、出血,内有渗出物。

(4)卵黄囊和脐炎型。指幼鸡的卵黄囊和脐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发生于孵化后期的胚胎及1~2周的雏鸡,死亡率最高为40%。临床表现为蛋黄吸收不良、脐部闭合不全和腹部下垂等症状。

2.2 防治措施

一是科学饲养管理,鸡舍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饲料和管理均应按规定要求进行[2]。二是加强消毒工作,种蛋、孵化厅及鸡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饮水中应加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采用饮水器饮水,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灭鼠、驱虫。三是提高鸡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免疫可采用自家多价灭活佐剂苗。同时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的免疫,如ND、IB、IBD、MD、AI等。

3传染性支气管炎

该病各种日龄的鸡均可发生,但以雏鸡和育成鸡多发。该病由病毒引起。常继发或并发霉浆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导致死淘率增加,还常被漏诊、误诊。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

3.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呼吸型传支。雏鸡多发,发病后以呼吸困难为特征,有的呈张嘴呼吸,鼻腔有分泌物,常常甩头[3]。病鸡精神、食欲很差。病后1~2 d鸡只开始死亡,并且死亡呈直线上升,约1周后死亡率开始下降。成年鸡发病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是产蛋明显下降,产出畸形蛋,蛋壳粗糙,蛋的质量差,蛋黄与蛋清分离,蛋清稀薄如水。10 d后产蛋逐渐恢复。

(2)肾型传支。多发于20~40日龄雏鸡。有的早期可见呼吸道症状。病死鸡皮下干燥,肾脏肿大成花斑状,肾小管、输尿管充满尿酸盐。

(3)腺胃型传支。多发于20~110日龄鸡只,病程为10~25 d。病鸡消瘦,有的有呼吸道症状,拉稀,陆续死亡。腺胃肿大,呈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溃疡。

3.2防治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病毒病,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在发病时给予抗生素主要是防止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继发感染,防治的关键是搞好预防工作。呼吸型传支可用新城疫传支二联苗;肾传支和腺胃型传支可选择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

4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病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病[4]。临床上见到的发病应激因素主要有: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饲养密度过大;多种疾病发生,可继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当鸡龄过小时即便是正常的气雾免疫也容易激发该病发生。

4.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没有其他疾病发生时,在鸡群中可以看到有些鸡眼睛流泪,甩鼻,颜面肿胀;眼睛流泪多为一侧性,也有双眼流泪的。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鸡食欲时好时坏,眼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如豆子大小,严重时可造成眼睛失明。少数鸡由于喉头阻塞窒息而死。该病发生后常继发大肠杆菌病,尤其是肉鸡更加明显,解剖后可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有的还出现卵黄性腹膜炎的病理变化。

4.2防治措施

由于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因,因此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在预防工作中,首要任务是对各种病毒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精心管好鸡群,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做好防寒保暖。一年四季都要做好鸡舍的通风工作。该病一旦发生,应尽最大努力去除发病诱因,改善环境,以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5参考文献

[1] 闫永平,吴景红.鸡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当代畜牧,2009(11):11-12.

[2] 王娜,段小卫.浅谈鸡呼吸道疾病综合征[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1):159-160.

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鸡慢性呼吸道病;诊断;防治

目前鸡慢性呼吸道病在世界多数养鸡场均有流行,规模大、饲养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1]。该病的临床特点是:死亡率不高,发病率高,饲养成本高,治疗效果差,给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及流行方式

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败血霉形体(又称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病,主要是由鸡毒支原体和鸡、雏鸡支原体引起,病原属于软皮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冬季多发。该病一旦发生,鸡群就会出现呼噜、甩鼻等症状,而且极易引发大肠杆菌病;鸡只轻度感染不影响采食、饮水,但会造成机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形成免疫抑制。

2理化特性

该病原的理化特点是对环境抵抗力低,在水内易死亡;在20 ℃的鸡舍内可生存1~3 d;在37 ℃卵黄内生存18周;在45 ℃中12~14 h死亡;在-30 ℃中可存活1.5~2.0年;-60 ℃中生存10年,平时多在鸡舍空气、灰尘、粉末,鸡体羽毛及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存在,以应激、气候突变、诱发、临床多发,多以水平和垂直传播的方式流行。

3发病原因

一是病鸡和带菌鸡产的蛋,经卵孵化传染给雏鸡以及使用普通商品蛋鸡所产蛋做鸡胚培养制作的疫苗等,经卵传播的支原体在鸡胚中发育,污染疫苗,经疫苗传染给种鸡而遗传发病。二是鸡舍内干燥,灰尘粉末飞扬,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环境卫生较差,通风不良,舍内温度低,气候突变等诱发该病。三是疫苗接种时引起疫苗应激反应。在首免或二免时,因弱毒苗接触黏膜,使机体呼吸道屏障机能降低,常在病原体呈数十倍的速度生长发育导致发病。四是目前该病多并发于禽流感、非典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呼肠孤病毒及大肠杆菌、嗜血杆菌的疾病过程中。五是饲料中VA缺乏时,使呼吸道上皮黏膜干燥、角化、脱落、抵抗力低,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发病。

4发病机理

在以上病因的作用下,病原体经吸附进入体内生长繁殖,产生一种神经氨酸苷酶、过氧化氢、溶血素虑菌酶,以小泡状体经过宿主细胞的叶酸变体吸附于上皮细胞并侵入固有层,使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停止活动,脱落退化,死亡,以及杯状细胞分泌减少,导致呼吸道屏障功能降低,常在病原菌上大量生长繁殖发病,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5发病症状

感染鸡群逐渐出现咳嗽、呼噜、甩鼻、打喷嚏、张口呼吸、呼吸道湿性啰音,逐渐出现干性啰音。鸡的关节肿胀及跛行,出现关节滑液囊炎、胫趾关节和趾底部肿胀,行走困难等。受感染鸡群采食减少,精神不振,料肉比增高,生长迟缓。若与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初期流水样鼻液,然后变粘稠[3]。面部肿胀后在眶下窦有突出的硬肿块;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时,会形成3项炎症并发,死亡率较高。治疗效果差,使用抗菌素治疗后症状减轻,一旦饲养环境、气候有所改变,则马上又复发。

6病理变化

单纯的慢性呼吸道病,上呼吸道内有较多的浆液性分泌物,后期呈黏液性,黏膜潮红、充血、水肿;与病毒、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上呼吸道内有大量黏稠液体,黏膜呈弥漫性出血。

7鉴别诊断

一是流感与支原体混合感染。鸡群突然发病,高度呼吸困难,死亡率高,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呈条纹状严重出血。二是非典型新城疫+支原体并发。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排白、绿色稀便,不明原因的死淘率增加,产蛋下降,肠道黏膜呈枣核状、泄殖腔黏膜呈喷火样出血。三是大肠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患病鸡群表现张口呼吸(又喘又拉)、甩鼻、呼噜声、排白绿色稀粪、死亡率高。解剖时发现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弥漫性严重出血,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呈现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的病理变化。

8预防措施

加强种禽入境的监控、检疫以及种鸡场的净化、验收,保证种禽无病,杜绝病原的垂直和间接感染[4]。逐渐实现公司+种鸡场+自养场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时刻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鸡群的防寒保暖、防暑工作,保证卫生清洁,通风良好,有害气体不超标。用各种疫苗的点眼滴鼻,肌肉注射预防接种时,先使用抗应激特药物饮水3 d,也可在饲料中拌入含头孢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连喂3 d,抑制或杀灭呼吸道的常在菌,缓解应激,提高抗病力。

9治疗措施

由于引起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因素与环境不良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重视环境的通风和消毒工作,用600倍的双连季胺盐类或碘制剂消毒液,带鸡喷雾消毒(用量不少于40 mL/m2),1次/d,连用4~6 d。克咳(硫氰酸红霉素,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饮水,连用3 d。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用大众杆比治(氧氟沙星、黄连提取物,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创伤修复、VA、VE等拌料配合使用,连用3 d。与病毒混合感染时,除按各种不同疫苗免疫的要求外,在免疫的前、后3 d加抗菌散+抗毒散联合使用3 d。另外,用维生素AD3粉、含硒VE粉、B1粉、B2粉,拌料连用4~6 d,也有较好的疗效。

10参考文献

[1] 赵永良.鸡慢性呼吸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2):139-140.

[2] 王方珍,郭家福,刘芬.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预防及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10(4):129.

呼吸道疾病预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03-02

一 PICC静脉的置管流程和方法

PICC的全称是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它主要是从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进行穿刺插管,它可以对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治疗,治疗期限从七天到一年不等。在PICC进行穿刺之前,要做好穿刺置管的准备工作,还好做好病人的安抚工作。其次是对于穿刺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对于PICC静脉选择,优先选择贵要静脉,因为贵要静脉的直、粗,静脉瓣较少,而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它又是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其次再选取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紧接着就是确定好导管尖端位置和穿刺点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会在肘下两横指处进针,进针位置一定要准确,既不能偏下也不能过上,否则都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再然后就是导管的选择,为了减少静脉炎或血管阻塞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最小型号最少管腔的PICC导管进行穿刺。待物品准备完全后,就可以进行穿刺置管了[1]。在置管的过程中实施静脉穿刺,一旦发生回血现象,需要立即放低穿刺角度,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穿刺结束之后要做好穿刺点清理工作。

二 置管期间的护理

1.穿刺点出血预防及处理:穿刺点出血与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穿刺位置选取、病人自身活动量以及患者本身体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于穿刺或是置管过后的局部渗血,需要立即进行按压止血,止血后还应该外敷纱布进行渗血,如穿刺后出血过多,则需要遵医嘱或是采用其他措施进行止血处理。因此在穿刺置管后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对于穿刺点出血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处理。

(1)在患者穿刺置管之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抗凝血治疗病史。

(2)在穿刺置管的过程中,要选取合理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因血管选取不当或是穿刺不当而引起的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3)在穿刺结束后,如果有回血或是出血现象的发生,应保持冷静,避免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待出血或是回血状况良好时再进行适当走动。

(4)情况紧急或是出血严重时可以采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减少出血,并减少手臂活动量。

(5)穿刺后要避免穿刺部位的剧烈运动,对于一些不易控制的运动比如由于咳嗽引起的穿刺点的震动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加压,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

2.穿刺点感染的预防和处理:穿刺点的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穿刺或是输液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正常的顺序进行,无菌工作不到位,当然也和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和体制因素以及导管的位置和护理工作有关,因此在穿刺结束后要对局部血迹进行及时的处理,可先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再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对于导管的敷料要及时的更换和处理,保证血管周围皮肤始终处于一个无菌的环境之下[2]。同时要对患者的体温和身体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一旦发自按患者体温发生异常,要考虑到是不是由于血管感染引起的。如果对于穿刺点部位的感染久治不消的,必要时还应该停止导管的使用。

3.机械性静脉炎

(1)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置管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合理选取静脉和导管型号,尽量选取贵要静脉,同时要在提高护士及医生穿刺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情绪的调节,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减压,并适当控制他们的运动量。

(2)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和治疗:在穿刺结束之后如果有患者出现静脉炎,可以局部进行热敷或是采用50%硫酸镁溶液进行湿敷,可根据具体炎症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3]。每日热敷或是湿敷的次数要控制在三次左右,每次时间大约在20-30分钟。如果采用此方法几天后,炎症仍旧没有缓解,则需要拔出PICC管,在进行消炎治疗。

三 导管的护理

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封管操作不当或是患者过度引起的肢体受压等都会导致导管的阻塞。另外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由于不同药物之间的反应以及患者身体不适等都会引起导管阻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采用对导管进行输液的方法来疏通导管,当然要在保证导管没有打折或是扭曲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而如果查明是血栓堵塞导管,可以采用回抽法或肝素钠或尿激酶溶栓法使导管通畅[4]。

2.导管脱出:导管深度不够、固定方法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导管的脱出,患者偶尔的转身或是受压都会使得导管脱出。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将导管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对于患者导管检查工作,有效的遏制导管的脱出。

(1)对于患者的导管要进行准时准点的观察,随时掌控患者的敷料情况,如有发现松动要立即处理;

(2)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并强化他们的导管安全保护意识;

(3)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导管保护工作,对导管深度进行实时记录,要主动对患者进行导管的固定,防止导管脱出;

(4)在进行敷贴的更换时,要注意对于导管的保护,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进行更换,保证贴膜紧贴皮肤,牢牢固定住导管。

3.拔管的护理:待患者治疗结束或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的时候,要果断的将患者体内的导管进行拔管处理,但是在拔管之前要使患者全身心放松,不要有压力,等到患者在进行深呼吸时将导管取出,拔管结束后要对穿刺点进行无菌化处理,固定好伤口,减少运动量,避免出血[5]。

结语:PICC导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医学上的新技术,PICC导管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直接对于血管的刺激作用,减少因为需要反复的进行静脉穿刺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从而起到保护血管、保证输血安全的目的,让病人治疗的更舒心、放心。但是使用PICC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一旦出现穿刺点有渗液、渗血、局部发红、发热等不良现象,一定要及时处理,所以我们对于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预防护理工作还应该继续研究,绝不能懈怠。

参考文献

[1] 邢立花,崔玉芳,马敬霞,解树英,陈步风.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08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02)

[2] 蔡秀华,陈丽星.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 护理研究. 2005(21)

[3] 蔡娇霞,郑静云,周莉. 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 护理研究.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