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网络架构;信息查询;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S126;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814-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47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相继了有关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的法规和标准,英国、美国、荷兰等率先建成了牲畜养殖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我国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过程中电子标签应用指南》等一系列法规、标准的逐渐,国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也在经历了试点、示范阶段之后逐渐进入应用、发展阶段。

从设备、技术、建设过程和应用管理诸方面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尽量压缩系统规模、降低实现难度和节约建设成本的角度出发,实际的系统设计都不追求“大而全”,而以“精简、够用”为原则:它们或针对某类农产品[1,2],或采用单一编码标识方法[3,4],或设计为单一网络架构[5,6],或支持单一查询方式[7,8]。近年来,由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用户需求的更新,建设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更加灵活方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成新的目标。在此环境条件下,本研究借鉴已有成果,以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为基础,综合应用当前主流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包括混合编码与标识、混合网络架构和混合查询模式。

1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

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追溯系统结构、溯源指标体系及其编码标识方法的不尽相同。以川东北地区为代表,调查、分析了多类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其主要供应链模式如下:

Ⅰ.生产主导模式。生产者完成生产、粗加工和包装,通过物流直送到销售终端(或出口),主要适用于果蔬和水产品。该模式没有中间环节,溯源信息仅包括“生产+销售+物流”三部分内容;

Ⅱ.批发主导模式。粗加工并包装后的农产品经由批发中心(包括产地批发中心、销地批发中心等)配送到销售终端,适用于各类种植和养殖农产品。该模式流通环节增多,其间通常更换包装,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增大,相应的溯源信息包括“生产+批发+销售+物流”等更多内容;

Ⅲ.加工主导模式。加工者从生产者获取农产品原料进行深加工,产品通过批发中心或直接配送到销售终端(或出口),主要适用于粮油、茶叶、水产和畜禽类动物产品。该模式下农产品经过严格的检测并有完整的包装,质量安全较有保障,溯源信息则包括“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物流”等内容[9]。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①、④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前者为生产基地或农业合作社,后者包括超市、农贸市场和食堂、饭店等。环节①、④构成模式Ⅰ,加入环节③即成模式Ⅱ,再纳入环节②则为模式Ⅲ。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混合标识与编码

2.1 溯源指标的确定

农产品供应链由多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信息,不可能将其全部录入追溯系统。因此,必须依据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China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良好农业规范)、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加工操作规范)体系和其他相关标准、法规,对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关键信息进行筛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指标体系。

溯源指标体系应包括两部分内容:①用于追溯农产品的来源、目前位置和去向的过程溯源指标;②反映农产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安全溯源指标。

以供应链模式Ⅰ的果蔬产品为例,筛选出各环节的溯源指标如下:

1)生产环节。对于主流的“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其过程溯源指标包括公司、基地、农户、农田编号及责任人、种子来源、播种日期、采收日期、产品去向等,安全溯源指标则包括化肥和农药的名称、残留量等。

2)批发环节。对于各级农产品批发中心,过程溯源指标应为批发中心、供货单位、进货日期及数量、批销单位、批销日期及数量、批销去向等,安全溯源指标则有检验检疫结果、暂存温度、湿度等。

3)销售环节。对于各类销售终端,其过程溯源指标应有供货单位、进货日期及数量、销售单位、上架日期、销售日期及数量等,安全溯源指标则包括库存地点、温度和湿度等。

4)物流环节。对于贯穿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物流环节,其过程溯源指标包括物流企业、运输工具、货品数量及装箱规格、发货方与收货方、运输时间、路线、责任人等,安全溯源指标则有运输温度、湿度等。

2.2 溯源信息的混合标识方案

目前主流的信息标识技术为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和二维条码。射频识别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自动读写,其优点为存储容量大、封装样式多、读取距离远、能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可用于灰尘、油污、雨水等恶劣环境;二维条码利用特定几何图形按照一定规则在平面上分布条、空相间的图形来记录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纠错效果好、对网络数据库的依赖性低等优点。其中,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响应矩阵码)能够超高速、全方位识读并有效表示汉字,因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环境条件和系统建设成本的综合考虑,溯源信息可采用RFID与QR Code混合标识方案,具体包括3种:

Ⅰ.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因价值相对较高,且其供应链各环节所处环境“恶劣”,故宜采用RFID标识技术。相比之下,粮食、果蔬类农产品则价值较低、各环节所处环境较好,可选择成本更低的QR Code标识方法。

Ⅱ.在同类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其所处环境和操作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应选用不同的标识方法。如畜禽产品在屠宰、批发和物流环节通常需要更换包装,且环境相对“恶劣”,宜于采用RFID标签;而养殖和销售环节则环境相对稳定,操作也较方便,可以换用QR Code标签。

Ⅲ.在批发和物流环节,大包装(如集装箱)使用RFID 标签,小包装(袋、包、盒等)粘贴QR Code标签。系统读取QR Code标签后自动链接到对应RFID所关联的产品信息,因此无需在数据库中存储大量的小包装产品信息,这样既能节约标签使用成本,又可减少服务器存储空间的开销[10]。

2.3 溯源信息的混合编码技术

将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关键溯源指标信息按规则编码,即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规则既应遵从国际、国内标准,也要适应选定的标识方法,因此根据EPC编码规范、采用混合编码技术来实现RFID和QR Code标签中溯源信息的编码。

2.3.1 EPC 256 Ⅲ编码结构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编码)编码体系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的延续和扩展,能实现单个物理对象的全球惟一标识,应用广泛的主要为64位、96位和256位3类。其中,EPC 256 Ⅲ编码结构宜于用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结构,其由标头(版本号)和3个信息码段组成,如表1所示。

2.3.2 溯源信息的编码设计

1)EPC管理者码段用32位数字标识农产品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代码,这是实现追溯的关键,如表2所示。

2)对象分类码段用14位数字标识农产品的种类、名称和产地代码,如表3所示。

其中,农产品的类别、分组和名称根据GB 2763-2014编码;产地编码由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6位)和乡镇代码(3位)组成,分别采用GB/T 2260-2013、GB/T 10114-2003的代码体系。

3)序列号码段用16位数字标识农产品的生产档案号、采收批次及其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批次流水号,如表4所示。

其中,生产档案由产品备案号(3位)和生产批次号(3位)组成,前者的第1位为大类标识、后2位为流水号,后者的前2位为年份、后1位为年度批次;采收批次为生产环节的批次号;批次流水则依次由加工、批发和销售环节的批次号组成。

2.4 混合标识与编码技术的应用

以混合标识方案Ⅱ为例,首先在生产环节直接使用QR Code标签记录编码,其中包括EPC管理者码段的生产者代码、对象分类码段的全部编码和序列号码段的生产档案、采收批次代码;进入加工环节后,利用RFID中间件系统将QR Code标签内容与本环节的关键信息转换写入RFID标签的信息区域,添加的内容包括EPC管理者码段的加工者代码和序列号码段的批次流水代码;在批发环节仅需向RFID标签的EPC管理者码段和序列号码段分别加入批发中心、供货商代码和批次流水代码;在最后的销售环节,再将RFID标签内容、该环节的关键信息和溯源信息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转换输出为QR Code标签,以便消费者的追溯查询操作。

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网络架构

3.1 系统的功能结构及主要运行流程

1)溯源信息管理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共享数据库中存储着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溯源指标信息和政府监管部门(农业、质监等)、检验检疫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实现整个系统的信息录入、分析与输出,并负责系统用户及其权限的管理。

2)生产经营单位管理子系统。既可作为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又能在登录系统后获得相应的溯源信息数据库访问权限,从而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溯源指标信息录入与修改。

3)追溯信息查询子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溯源网站、自助终端、手机短信和客服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农产品信息的追溯查询,并开展对外宣传、在线召回问题产品、受理消费者对问题产品的举报和投诉等服务[11]。

系统的功能结构及其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3.2 系统的混合网络架构

3.2.1 常用的两种网络模式 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以B/S(浏览器/服务器)网络模式为主流,它是由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三层结构,其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及其与之相连的数据库服务器。B/S模式系统的客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应用软件和后台程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采用HTTP协议实现双方的信息传输,扩展及升级非常方便,但较多用户同时访问系统会导致响应速度变慢。

另一种常用的C/S(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则为两层结构,其用户界面和业务处理在客户端进行,数据管理维护在服务器端完成。C/S模式系统的运算响应速度快,但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分装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故而系统的升级、维护较为困难。

3.2.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架构 由于两种网络模式各有优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宜于采用C/S模式与B/S模式的混合架构。具体方案为:①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管理子系统采用C/S结构,以便高效地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溯源信息的输入;②溯源信息查询、公众信息等子系统的业务处理较简单,不会明显增加服务器的运行压力,采用B/S结构可以简化客户端的操作,并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③系统以B/S结构为整体框架,通过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或XML数据交换技术将C/S结构的局域网接入,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信息交互。这种混合架构将两种网络模式的优点集于一体,在响应速度、数据安全、系统维护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如图3所示。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混合查询模式

4.1 追溯信息查询的流程

根据条码标签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的流程如图4所示。

4.2 追溯信息的混合查询模式

随着Internet的发展、移动网络的提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供的溯源信息查询方式也应与之相适应,主要包括:①PC网站查询。在连接到Internet的任何计算机上访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网站,消费者即可酥所购农产品的溯源信息;②自助终端查询。在批发中心、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消费者可通过操作专用终端方便地查询农产品的溯源信息;③扫描QR Code标签查询。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扫描QR Code标签,可自动打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网站,或直接解码获得所购农产品的溯源信息;④客服电话或手机短信查询。消费者可使用任何手机,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溯源信息查询。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将这些查询方式结合起来构成混合查询模式,既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主流成果,也为消费者方便、灵活地进行溯源信息查询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支持,如图5所示。

5 结语

农产品作为食品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安全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具体体现为相关法规、标准的大量出台和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立项建设。在这种有利环境下,本研究基于国内主流的农产品供应链及相应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全面分析,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二维条码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溯源信息的编码及其标识、系统网络架构和追溯信息查询等方面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为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 冯恩东,钱卫红,张红生.南京蔬菜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设计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283-285.

[2] 申艳光,马高庭,蒋万春.肉鸡产品质量控制与追溯系统的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4):974-978.

[3] 林宇洪,胡连珍,蒋新华,等.基于二维码的农超对接供应链追溯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6):83-87.

[4] 袁晓萍.基于RFID的水产品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 迟琳芯,苏 微,赖庆辉.基于Web的大米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5):302-304.

[6] 吴 倩,林佳丽,李 臻,等.基于物联网的海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39-43.

[7] 董玉德,丁保勇,张国伟,等.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80-285.

[8] 李健林.粮食质量安全溯源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9] 张 伟.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农产品;溯源;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 TS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96-03

Abstract Mineral elements fingerprint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 of high sensitivity, fast analysis speed, low detection limit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ceability,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stingui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the paralle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quivalent technology,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mineral elements fingerprint technology has been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prospect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mineral elements fingerprint technology;agricultural products;origin traceability;application prospect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为了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原产地的追踪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产地溯源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有效手段[1]。一方面,食品的产地与疫病疫情、污染事件等发生的区域密切相关,在发生食品安全时确定食品的来源和发生区域尤为重要,食品产地溯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食品的产地与其营养品质密切相关,农产品产地溯源对原产地的保护及监管非常有利[2]。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由Baxter等[3]于1997年创立,近些年,随着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不断成熟,逐渐成为了农产品产地溯源的重要鉴定方法。

1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原理是不同的土壤质地是由不同的地层岩石背景形成的,土壤与岩石风化的母质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不同地域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及比例等具有地理地质特异性。生物体内自身不能合成矿物元素,需要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矿物元素受当地水、地质因素、土壤环境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域生长的生物体内有各自的矿物元素指纹特征。基于此原理,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近年来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受到重视。根据矿物元素的含量可分为3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痕量元素[4]。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生物体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再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筛选出有效指标,进而建立判别模型和数据库,实现食品溯源和确证。矿质元素的分析主要是利用无机质谱进行定量分析,在数分钟内即可得到大量的元素信息。常用的有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CP-AES)、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F-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F-AAS)。与其他方法相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特别是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因其操作简便、检测限低(10-12~10-9级别)、测定范围广,具备同位素分析能力等优点[5],因此也逐渐成为元素指纹图谱分析的首选仪器。如Chudzinska等对波兰16个地区蜂蜜中的15种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蜂蜜样品能够按照类型得到较好的区分,正确分类率可达100%,因此ICP-MS可作为判别蜂蜜产地来源的一种既省时又有效的方法[6]。此外,ICP-MS得到的元素指纹图谱还可被用来鉴别商业啤酒的来源,使其得到较高的正确分类率[7]。

2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2.1 优势

良好的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应满足可操作性好、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要求,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作为近些年新兴的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具有其他产地溯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一是该技术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定量性好、测定高浓度元素时干扰小、操作简单、信号稳定等;二是选择性好,几乎可分析地球上所有元素,线性检测范围宽、检出限低,并且可进行多元素分析等;三是适用于液体、固体等各类样品的分析,分析的结果准确性好、基体效应小、还能进行无损分析等;四是常用的痕量分析技术具有化学预处理简单、取样量少,可直接分析高粘度液体及固体试样等;五是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易于推广。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采用Ducan多重比较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且近些年在检测仪器的更新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的优越性更加突出,能快速地从种类繁多的元素中筛选出与农产品生产地域密切相关的、稳定的元素指纹信息[8]。赵海燕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用于小麦产地的判别[9]。王 洁等探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对茶叶产地溯源的可行性,茶叶矿质元素作为茶叶品质指标关系着茶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同时由于茶叶矿质元素携带着地域特征指纹信息,因此已被人们作为重要的标志性物质用在茶叶产地溯源中[10]。

2.2 局限性

利用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农产品产地进行鉴别,容易受到农产品的生长环境、气候环境、栽培管理措施及加工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要想实现该技术对农产品的产地溯源,必须要有相应的试验田,并对农产品的生长气候环境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良好控制,从而构建农产品产地溯源矿物元素指纹技术模型,建库,这必须要建立范围广泛的试验田,同时还要连续多年进行研究,工作难度较高;其次,不同地域一些关键元素的含量会有差异,且这种差异会有某些变化,而食品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牛在育肥期间往往会更换场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说服力,因此对农产品产地来源的判别应综合多个元素[11];最后,该技术前处理复杂费时,花费较高,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可实现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12-14],可为各地从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该技术在以下农产品上应用广泛:Brescia等用15种元素结合同位素分析对mozzarella奶酪和水牛奶进行溯源,建立的模型正确预测率为93%[15];Arvanitoyannis等研究指出痕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判别蜂蜜产地来源的有效指标[16]。蜂蜜多利用Ca、Zn、Cu、Mn、Fe、Pb、Ni、Cr、Cd、Al和Se元素进行原产地判别[17-18];Ariyama等分析了市售的中国和日本大葱中的矿物元素含量,研究发现,中国和日本大葱中矿物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利用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成功区分中国和日本大葱[19];Franke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鸡肉中Rb、As、Na、Tl的含量不同,对鸡肉产地来源的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7%,而牛肉中Cd、B、Ca、Cu、Dy、Eu、Ga、Li、Sr、Ni、Pd、Rb、Te、Yb、Tl、Tm、V、Zn的含量不同,对牛肉产地来源的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9%[20-21];Heaton等测定了来自欧洲、美洲、澳洲牛肉样品中的Na、Al、K、V、Cr、Mg、Sr、Fe、Cu、Rb、Mo、Ni、Cs、Ba及生物样同位素含量,通过筛选,δ13C、Sr、Fe、脂肪中的δ2H、Rb、Se 6个变量对上述来源的样品正确判别率分别为78.1%、55.6%和91.7%[22];矿物元素产地溯源在牛羊肉等食品的产地溯源中应用较多,判别效果较好,对原产地的正确判别率在90%以上[23];万 婕等分析了4个省份大豆中的矿物元素含量,发现4个省份的大豆中矿物元素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利用矿物元素分析技术可成功区分4个省份的大豆[24];Gonzálvez等建立了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方法,对日本、巴西、西班牙、印度大米样品进行了产地溯源的研究[25]。Bontempo等利用该技术对阿尔卑斯地区奶酪原产地进行识别,样品正确归类率为94%[26];Llorent-Martinez E J等测定了西班牙地区的食用油,结果显示葵花油、原生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橄榄渣油等不同类型食用油能够按照各自的特性聚为一类[27];龚自明等采用ICP-AES法对来自湖北四大茶区35份茶样中的K、Ca、Mg、Mn等9种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K、Ca、Mg、Mn、Fe和Mo可用于绿茶产地判别的矿物元素指标,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对样品整体检验判别率为100%[28];Latorre等测定了来自西班牙北部Galicia地理标志保护产区的土豆,分析了土壤及块茎中Li、Na、K、Rb、Ca、Fe、Mg、Cu、Mn、Zn 10种元素含量,并对同一品种2个产区、同一产区不同品种的土豆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同一品种(Kennebec)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元素指纹,同一地域(Galican产区)的不同品种土豆也有不同的元素组成[29];沈丹萍等对不同产地大豆中矿物元素及异黄酮含量进行分析[30]。

4 前景展望

近些年,农产品的产地来源与其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品质密切相关,农产品原产地信息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农产品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受到农民及农产企业的密切关注。因此,研究快速、准确的鉴定农产品产地的方法迫在眉睫。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检出限低,大力推广该技术可以有效鉴定农产品的产地,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维护农产品企业良好形象,保证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实践证明,建立农产品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数据库十分重要,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该技术有望在各类农产品和食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5 致谢

本文得到鹿保鑫老师以及师兄付磊、师姐刘雪娇的支撑,特此感谢!

6 参考文献

[1] 张晓焱,苏学素,焦必宁,等.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3):271-278.

[2] 郭波莉,魏益民,魏帅,等.食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新进展[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

[3] BAXTER M J,CREWS H M,DENNIS M J,et al.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of wine from its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J].Food Chemistry,1997,60(3):443-450.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00-1

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来源、加工和运输的信息。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中国日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和完善。

1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对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和录入,最终可以通过电子终端设备查询的质量保障系统。建立溯源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追溯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查出经营者和问题原料,同时可以将问题食品召回,将质量问题引起的后果降至最低,并对出问题环节的组织进行整改和惩罚,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具有三个主要作用: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快速追溯至发生问题的环节;可以迅速地收回未出售或未消费的食品;可以长期对危害人类健康、动物或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识别。

2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始于2001年。2001年7月,上海市市政府颁发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该条例提出应当在流通环节建市场档案的可追溯体制。2002年北京市制订了食品安全信息可追踪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对购进和销售的食品记录详细的明细账,对购进食品按产地、购进日期、供应商和批次建立档案。同时,要求供应企业建立销售档案,对销售商品按销售对象、数量、批次、时间建立档案,以便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及时召回。

此后,各个省市和地区陆续开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2004年上海市建立了“上海食用农夫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该平台对农夫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监控、网络查询和条码识别的管理制度。30多家蔬菜园艺场和300多家规模化养猪场建立了电子档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颁布了《中国牛肉制品跟踪与追溯指南》。

2005年欧盟实施水产品贸易溯源制度。为了应对国际形势,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同时规定出口水产品及原料必须按照该规定进行标识。同年,北京顺义区启动蔬菜分级包装盒质量可溯源制,天津实行了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并推出网上订购无公害蔬菜,福建启用了肉品质量查询系统,山东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2007年2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设计与运行规范研究及技术实现》课题,为我国农产品溯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农产品溯源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其中,“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综合应用研究”的工作由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负总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通用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

2007年,国家编码中心关于EAN・UCC编码体系在蔬菜安全溯源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项目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所承担,该院构建的智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经在山东省试点投入使用,同时制定了《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

2007年北京为了确保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启动了首都奥运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对北京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程跟踪。奥运会结束后,该系统转变成首都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控措施。同年,山东高青82家供货商,对506户食品经营户提供食品时,实现了“一卡一牌一单”的追溯制度。

2008年成都采用了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形成了生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2009年,北京市经营可追溯生鲜食品超市已经超过200家,150家农产品企业使用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猪肉批发市场建立了猪肉质量可追溯系统。2010年“中药溯源系统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在成都召开。2011年4月,在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开发了全国首个中药溯源系统。

3 总结

从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各重点省市带头建立相应的追溯制度,涉及的食品从最早的猪肉到其他家禽产品、虾鳖等其他生鲜食品,从蔬菜水果到食用油、乳制品等食品,例如,山东蔬菜可追溯信息系统、山东深加工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新疆吐鲁番哈密瓜追溯信息系统、江西脐橙产品溯源信息系统、北京和陕西牛肉产品追溯试点、福建远山河田鸡供应链追溯与跟踪系统。尽管食品追溯体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当前,中国只在较少领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中国现有的溯源信息系统没有在全国食品的整个层面上统一协同起来,不同领域采用的技术或者系统不同,使得溯源信息有简有繁,不能信息共享,不能同国际接轨。此外,食品安全追溯由多个部门参与管理,责任与职责不明确,管理十分混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多元化和溯源终端的缺乏,使得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难以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云华.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整合[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5):15-19.

[2] 毕西丽.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9.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第4篇

对存在的问题,杭州市分管副市长何关新并不避讳:“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以及建议,我们会逐条梳理,并且付诸行动。”

人大代表直言不讳

河道被污染,养殖户只好买水

生产环境,直接决定了农产品安全。

“如果农业种植、养殖基地的环境受到破坏,产品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赵天行直言不讳。

他以萧山围垦水产养殖户为例,“养殖户本可以从附近河道取水,但附近河道污染严重,鱼虾成片成片死去,无奈,他们只能通过从外地运水买水、自行蓄雨水等方式解决,但成本很高,养殖户承受不了。”

“窝窝头”事件暴露7个职能部门监测不力

进入杭州才一两个月的玉米窝窝头,却很快在全城开起连锁店。

而被媒体曝光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后,它迅速地从风靡走向落寞。

市人大代表王中感慨地说:“如果说掌管食用农产品安全的7个职能部门,在媒体报道前,就能有意识地提前去检查检测,就不会被动,而效果也会更好。”

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有没有用农药,监测几乎是空白

王中说,“目前,各区、县、市农业主管部门监测的重点,仍停留在农业生产基地,而且力度偏弱,对分散的生产点的监测,几乎是空白,仍无法杜绝禁用农药或是添加剂。”

“如果可能的话,可设立一个机构,进行长期的监督工作,并能在最短时间内应对、处理市民的农产品质量投诉,从源头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

他同时建议,把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流程,作为领取营业执照的准入标准。

农贸市场检测,靠人工记录很不可靠

“现在杭州80多个农贸市场的农产品,每天使用的快速检测设备,每台只要1万多元,但检测数据要靠人工记录,很容易出现人为干扰因素。”赵天行建议,换成3万多元能打印数据的检测设备,实现多部门联网,避免人情因素干扰。

副市长表态:为农产品建“身份证”

“代表们的建议很中肯,我们会加紧研究,尽快弥补薄弱环节。”何关新态度明确。

他表示,在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等措施的基础上,杭州还率先学习国外做法,准备推出农产品安全追溯源体系。

追溯源体系的设立,主要从基地管理入手,通过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查询系统,以备意外发生时的责任追查,并能迅速控制影响范围的扩大。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第5篇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