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学校因素(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班级因素(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和教师因素(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制约,三者之中又以教师因素的影响力最大。而聋生不同于正常学生,由于听觉障碍,无法从听觉渠道接受语言,获得信息,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只能借助表情、手势、姿态等获得信息与交流。由此可见,聋生比正常的学生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聋校教师的心理素质状况对聋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影响比正常学校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聋校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对特教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断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自制力,做到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事妥当。这样走上讲台,在聋生面前是一个面带微笑,充满爱心,知识渊博,幽默风趣,能引导他们经受住学习上的各种挫折,带领他们遨游知识海洋的教师。

许多心理素质健康的语文教师,无论课前教室里出现怎样的现象,只要教师走上讲台,学生就会立即安定下来,教师运用自己的举手投足、眼神脸色、语气表情等来稳定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很快地达到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聋生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心理特点,善于在课堂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点亮他们的心灵之花,从而启动他们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机制。

二、激起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聋校语文教学偏重对知识的传授,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聋生不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开发,只要教师教的课文内容、知识点能记牢就不错了。忽视了对聋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使得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耐挫能力极差,出现了厌学、逃学现象,学习语文成了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聋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起其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是基础。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高年级段的聋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许多调查结果也表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求知的需要、自主的意识、受人尊重的需要及升学就业的愿望等等。为了激发聋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增强自信心,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正面人物进行引导,发挥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伟人、英雄及那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残疾人,为聋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学习《海伦.凯勒》这课时,为了使聋生更好地受到教育,首先突出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残疾程度——海伦.凯勒一岁半就丧失了视觉和听觉,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接着着重讲了海伦.凯勒面对自己眼中的生理残疾,没有自卑、自弃、自甘落后,更没有悲观厌世、走上绝路。而是在安妮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继续着她的学业。她七岁开始学盲文,八岁进盲童学校学习,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十六岁时,她进入了大学预科学校继续学习,十七岁时有名的拉德利夫学院破例地录取了她,二十四岁大学毕业。通过学习有关海伦.凯勒不以缺陷自弃,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艰辛求学历程,大大地激励了聋生。海伦.凯勒能经过努力完成学业,你们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完成的。同时针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努力拼搏,残疾人也可以与健全人一样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海伦.凯勒精神的感召下,聋生逐步树立以她为榜样,增强自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并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这样,在教学中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失败时,不气馁、不自责消沉,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德和意志。

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的保障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为中小W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课程建设作为《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提升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重视,并培养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细目把握不清,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选择过于宏大的主题――情绪,但对具体是讲情绪觉察、情绪表达还是情绪管理,却茫然不知,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过情绪课的分类;还有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课教学主题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偏差,如小学、初中、高中在情绪主题上选择一样的教学内容,都讲认识喜怒哀乐,学会调节情绪,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及需要,比如在高中讲“如何提高注意力”,就完全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教师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是对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缺乏了解,关注学生不足;二是对《纲要》中各学段的主要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5]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八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原则; 体系建构;

某种程度上来讲, 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高度,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有效解决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 加强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构建对策的研究, 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拓展初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促进初中生综合发展等,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 虽然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因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阶段, 还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 具体包括:

(一) 思想上的偏差

客观来讲, 我国初中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传统文化等为主, 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 这就造成了初中生缺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途径, 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思想上的轻视。目前, 许多初中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 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甚至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相混淆, 用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去心理咨询的学生。

(二) 体制上的欠缺

相比于成熟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广大初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都非常有限, 甚至许多学校还没有理顺其管理体系、价值诉求等。尽管部分初中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其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干预职能, 忽视了心理教育职能。另外, 许多笃信西方心理教育理论的工作者缺乏对传统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缺乏对初中德育工作的接纳和正视, 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趋势, 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动力不够, 对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 协调上的缺位

目前, 有关德育和心理教育整合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践性的探索和操作少之又少, 尤其是协调平台的缺位, 造成具体整合平台建设的滞后, 最终严重制约了两者的整合发展, 成为了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一大困境。对此, 构建双向互动、高效协调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通过平台对话机制的交流, 可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交流、理解, 进而为实现两者深度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原则

在明确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基础上, 要想实现两者整合的高效性, 还必须明确整合原则,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主体性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 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性作用, 并结合实际及时转变角色, 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要尊重初中生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两者的整合真正回归于育人这一根本功能上来。

(二) 因材施教原则

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既不能远远走在学生前面, 也不能与学生实际相差太多, 同时要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育。简单来讲,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差异、思维差异等, 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达到“人尽其才”的理想效果。

(三) 疏导性原则

所谓的疏导性原则, 就是在教育实践中以柔性教学取代硬性教学, 教师要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经验分享和语言沟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保证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持久性。与传统硬性、显性教育相比, 这种教育更加隐蔽, 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驱动, 而且能够提高两者的整合效果。

三、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体系建构

(一) 内容体系之建构

一方面, 在教材选择方面, 教师要深入挖掘初中德育教材中有关心理学的知识, 并通过有效梳理进行系统化建构, 让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明确认知, 强化他们自主学习和参与意识。例如, 针对部分初中生的自卑心理, 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教材, 通过挖掘和阐述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帮助学生树立生活自信, 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 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另一方面,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贴合, 以有效提高其渗透范围。例如, 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打架斗殴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 强化他们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 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变或二次创作, 挖掘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整合奠定基础。

(二) 协同体系之建构

一方面, 要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要定期举办互动活动, 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营造互信互赖、和谐自由的沟通氛围。同时, 学校还可成立联谊会, 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展开定期交流, 及时讨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或德育教育策略, 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协调机制, 而且能够增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多维互动, 有利于推动初中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 教师发现学生存在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后, 一定要进行及时干预疏导, 但若是没有解决问题则要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求助, 有条件的则要及时移交给心理援助组。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后, 再交由教师处理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问题。而若是经过上述流程还没有解决问题, 那么就要邀请家长参与进来, 对学生展开全方位、人性化的心理干预。

(三) 保障体系之建构

一方面, 要明确领导班子的职权范围, 强化组织领导,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德育管理能力。另一方面,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主体或部门要加强与其他教育主体的合作, 充分动员一线教师、后勤人员等与初中生密切接触的人员全面参与到初中生德育与心理建教育整合行动中来, 只有如此才能构建长效化、持久化的保障机制, 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语文;渗透

引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就我国而言,精神文明的步伐并没有及时跟上,以心理健康水平为首,亟须引起足够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第二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学校教育中若不给予足够重视,很容易让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对自己及同学造成伤害。除了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科目的日常授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既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长,又丰富了载体科目授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兴趣。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学生及家长对其非常重视。又由于语文的基础性及阅读的广泛性,使得语文在承载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己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它。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足够强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就相关文献报道,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第二次萌芽。许多家长向学校反映,中学生比小学生听话了,难以管教了,也不与家长交流,好像每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事情。据报道,有将近23%的中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尤为突出。另外,青春发育期,无论是性生理还是性心理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同异性的关系,也成为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课题。缺乏学习途径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自信低、不合群,爱发脾气,甚至会影响学习。

(二)学习态度方面

从小学升入初中,认知发展是一个跳跃。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从知识的广度到学习的深度,各科目的教学大纲要求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由于学习方式由老师带着学逐步转换成为自觉主动的学,学生应对这样的转变也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在学习上的焦虑。如何应对这些焦虑,使其压力有效转换成为学习的动力,不至于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绊脚石,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作用。

(三)思想品行方面

大多数学生在青春发育期都有眼高手低、爱唱反调、对长辈没礼貌等恼人的行为。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应对的策略,而跟学生硬碰硬,让学生的这些原本正常的恼人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升级成为品行问题。常见的品行问题有习惯性说谎、频繁逃学、离家出走、攻击等。

其实并非学生本身是“小恶魔”,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焦虑无助的学生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学习如何化解这些冲突。由于强烈的逆反心理,在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上的教学也许效果不如丝丝渗透在其他科目中的好。而语文由于其人文性,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载体。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良好科学的课堂设计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老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让学生抓住交流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展师生关系并且辐射影响学生使其发展健康积极向上的同学关系。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有课堂竞赛、小组合作探索、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建立关系、合作所需要的品质,并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可以如此快乐。以上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大量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有目的的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优美文章,让其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消化吸收。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开展过一次有趣的阅读活动: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各自阅读名著《雷雨》。挑选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对其总结和分析,要求总结文章中对该人物的描写以及其在故事中的人物发展脉络,之后根据自己的总结来描绘该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并设想,若是自己,是否可以改变该人物的内心状态,使其在故事结局有不同的结局。先要求学生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交给老师,之后由老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作业内容,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来,全班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按照学生作业中所改进的人物心理状态,演出不同结局的“新雷雨”。

这一活动促使学生仔细阅读了文学名著,而在阅读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故事中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锻炼了其共情能力;为人物设计不同的结局,给了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通过修改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来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结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并且符合初中生存在逆反心理的心理发展特点。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嵌入性强,使其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两方面入手,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培育出心理健康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荣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课程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58-01

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对初中生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什么?初中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成因有哪些?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出现又有什么新的意义?下面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因为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处。刚从父母的宠爱中挣脱出的初中生还未处于思想的独立期,有着叛逆的想法却缺少可以支撑的能力和思维,这样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这些问题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现,但深层次的是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严重了会导致初中生自残、自杀,甚至伤害别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所以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引导不仅对社会、对家长、对教师、对初中生自己身,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初中生人群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 成绩的压力

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初中生的期望过高,而且初中生教师往往将成绩作为评价初中生的唯一标准,偏爱一些学习好、在班里担任一定职务、性格讨喜的初中生,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初中生变得非常不自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往往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对比,过分夸大其他孩子的优秀,打击自己孩子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使初中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对心理产生了影响。

(二)升学的心理压力

是服从父母的期望还是完成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方向又在哪里?作为即将升学的各阶段的学生,这些问号每天都充斥着自己的大脑。而以成绩论人的学校制度又在另一方面压制着学生的自我思想。自从成为升学一族,辛苦的学习和自我的兴趣培养产生着严重的冲突。学业的压力,易产生心理问题,轻者产生抑郁症,严重的甚至有自虐、自杀倾向。

(三)爱情萌芽的疑惑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身体成长的同时,也开始有了爱情的烦恼。学校对校园爱情的打压和反对制度,往往对学生没有进行健康的引导,使得学生出现爱情心理畸形,往往不能正确面对求爱失败等类似的问题,使初中生走向极端的爱情道路中。

(四)攀比心理的影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成年人也难免互相攀比,更不用说心理还未成熟的初中生了。成绩、家庭水平、服装鞋帽、长相身材,一切可以拿来攀比的事物,初中生都会拿来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攀比气氛中,一些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初中生会产生自卑心理,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怕遭到别人的嘲笑。这样的长期压抑会使初中生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疾病,对初中生的发展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

3 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经过了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各个初中生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社会在飞速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初中生教育中,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针对初中生积极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和课程学习。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及初中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由于心理教育教育的缺失,一部分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心理健康,认为心理有病、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疗,并对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产生消极的看法,使得人们忽视和轻视自己的病情,造成其他方面的悲剧。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有助于初中生和初中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了解,增进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正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可以得到良好的引导和疏通,帮助初中生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能帮助初中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整。

在正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以后,初中生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课程来给自己完整的、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初中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学专家根据初中生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实践制定出来的针对初中生的、切实可行的心理重建、心理建设和心理创伤治疗计划,会帮助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初中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难题,使有抑郁倾向的初中生患者重新面对生活的难题,具有勇于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微笑面对人生的苦难,勇往直前的去奋斗。

参考文献

[1] 袁鹏辉.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21-22

[2] 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63—65。

[3] 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