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规划认知
土地规划指的是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等,所作出的长期安排的活动。土地规划的目的在于保证土地的利用,同时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是土地规划的依据,最终使得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以土地为载体,它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不言而喻,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城市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而因地制宜,在合理统筹安排部署下,使得其余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协调地发展,但是,对于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来讲,其主要关注的是耕地数量的保护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对于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以及旅游发展等规划在次要等级的规划之中。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都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之中。自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后,我国政府不断进行着土地利用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时也颁布、修订了诸多的法律及法规,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与之相应的,各级政府按照规划规划使用、管理土地的意识大大的增强。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整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实践仍然不尽协调。对比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本质概念、特征属性两个方面,不难发现,城市规划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一种,其与总体规划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由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不完善性,使得规划实施环节容易造成脱节,导致土地利用方面出现整体与个体利益相悖、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脱节问题产生。其只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较多,分工不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三大类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又分为五级,分别是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按理说是层次完整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各级总体规划职能分工的不明确性,以及内容相似雷同,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则相对缺乏,致使详细的方案规划活动不能够积极地去开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而言,国外最高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是比较宏观的,只是对下一级别的规划,单方面的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在其他的地方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则上,内容详实,分类细致,有的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等等方面各成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上无法有效发挥对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利用需求的整合作用。同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属于计划性规划,其出发点是土地供给,前提是上级下达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重心在控制,有效引导需求;而城市规划,则是按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客观规律编制来进行,着眼于发展。二者在规划的目标、时间、部门职能分工以及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技术标准等等的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城市发展规模不断的突破各种规划的失灵现象。其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部体系,在目前而言,仍然存在协调性与衔接性差、形式死板的缺陷,这些原因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的控制规划失灵。
3、政府规划干预政策存在缺陷。政府干预政策的存在的原因是市场失灵,而政府干预手段的一种体现即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政府规划干预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往往也存在缺陷,比如规划指标下达依据不充分、规划指标设定不科学等等的因素造成非农建设用地量稀缺导致城市规划与总体规划相悖以及缺乏公共参与等。
4、激烈竞争。激烈竞争导致了城市间冲突和区域性矛盾不断地加剧,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家、区域、城市越来越受到重组化的影响。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市场化和全球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开始存在愈发激烈的竞争关系,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由原先变成了发展地区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由于城市之间竞争的关系的进一步加剧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城市间区域性的矛盾激化。
三、应对措施
1、规划编制。强调的保护基本农田、维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等方面,向全面保护国土资源方向转变,最终目的是达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想是保障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和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性。
2、转变控制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应当由以指标控制体系为主向,同时结合以宏观控制手段为主、与空间布局相结合的概念转变,弱化单纯的指标控制、分配作用,不断地加强产业布局优化、用途管制的规模等,做到少说假大空话,一定要切中要点,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效率。
3、保证指标设置的弹性化。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指标的控制是无可避免的,因此,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保证指标设置的弹性化,其目的是降低信息不完整的特点带来的规划制定不科学,以及脱离实际情况的带来的风险。
4、引入适当的公众参与机制。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资源配置,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5、规划实施。构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各级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数据的透明化。同时,实施保护规划的价格屏障,加强重视价格机制,以期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间的空白。此外,还应该不断的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保证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城市规划、甚至其他的下级规划,在各级政府单位的职责范围内都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
近20年,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远远超过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但另一方面,我国对已占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较弱,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城市水平。土地规划就是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调控和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
1土地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2我国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规划编制后,如果单纯的强调稳定性,不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就很难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1规划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规划的制定和现实相脱节。
土地利用的动态决定了土地规划的灵活性,但灵活性并不意味着调整的随意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环境,土地利用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许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未来用地的科学预测,而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的表面文章。使得土地规划在实质上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滞后,规划的制定和现实相脱节。
2.2没有能很好的保护耕地。
在县乡级规划制定过程中,把交通方便、条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农田,把条件差的、位置偏远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这种做法背离了土地利用总规划保护耕地的初衷。
2.3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土地规划与现实背离增大。
信息不充分往往会造成指标分配的依据不足的严重后果。合理的分配指标能够很好的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但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并能够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考虑到这些突发性因素带来的影响,规划就会偏离现实。信息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指标分解的科学性,土地规划就会存在先天不足。
2.4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必要的稳定性,调整的随意性很大。
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又一个问题是规划调整频繁,随意性很大。在我国不少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知识一种形式,当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用地时,若该土地不是指标用地时,只要通过国画调整就可以实现。规划的随意调整既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又无法达到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规划目的。
3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土地实行利用规划
3.1土地利用规划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规划的准备工作;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报告书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规划的协调论证;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成果的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方案说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资源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导言、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各部门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域和用地区的划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方案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规划方案事实的可行性论证等。
3.2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
土地储备机构应突出行政性、非营利性和专门性,其作用应体现在参与宏观调控、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盘活土地资源和落实城市规划等方面。土地储备规划的主要作用就是以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为依据,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和城市规划的方案通过土地出让落实到地块。它可前瞻性地平衡征地指标和用地指标,解决城市规划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解决由于规划和房地部门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造成的土地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3.3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利于进行土地出让总价预算;有利于预先安排和落实土地征收和动拆迁费用的支付及被拆迁人的安置,保障公民权益。同时,有利于保障经济型住宅用地的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有利于确保出让地块的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土地正常使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盲目以需求确定土地供给的导向已经成为一些区域经济发展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政策在2004年首次成为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外的第三个宏观调控手段,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土地储备与出让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直接环节,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计划实施土地供应,理应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
4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协调发展
我国要从根本上转变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针对当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使之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城乡规划首先要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千方百计杜绝形象工程。土地规划要重新审视目标。从城市的科学合理布局、交通运输功能之间的联系出发合理确定城市化布局,其中免不了要占一部分耕地。我们要承认这个现实,因地制宜制定土地规划。对于科学合理的发展需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给予支持、及时满足。与此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约束和考核指标,尽可能挤掉水分和泡沫,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在技术指标上相协调。
两个规划要经常沟通、互相探讨,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城镇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一般由城镇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例如,上海市从管理体制上将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两个行政部门合并为一个局,这样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就可以在内部解决两个规划衔接协调问题,大大加强了两规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规划;修编;探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是落实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土地问题。,针对当前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角度加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使之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相协调,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
1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用地供需矛盾尖锐
目前全国共设有660个城市,两万多个建制,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大体上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全国城市土地面积2000年为2.24万平方公里,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200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年均增长8%左右,远远超过城市化的速度。求。
1.2 城市已占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城市用地大规模外延扩张的同时,我国城市已占用土地的利用效率却非常低下,绝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数量的闲置或废弃地。同时,城市中存在住宅建设项目用地、商服建设用地等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偏低、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水平低下等现象,远远达不到集约用地的要求。
1.3 城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
我国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服务业及市政环境用地比例过小。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用地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远远高于建设部关于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控制在15%―25%之间的规定,而发达国家城市工业用地比例一般不超过15%。城市的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影响了土地的价值收益率及城市商务中心功能的发挥,有碍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调节、分配、控制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利工具,但目前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功能较弱,对用地的管理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管理不完善
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反映了当前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是对各类城市用地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开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与规划部门对城市中各类土地的利用情况掌握不足,一些建设项目用地相关数据记录上存在着数据缺失、不详等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统计数据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与存储;记录在案的资料繁杂、混乱,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不能将现代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土地数据的管理相结合。规划部门对城市用地信息的掌握不足必然会导致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管理不到位。
2.2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不相协调,与经济发展不衔接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均有相应的规定,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职能分属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两个规划的编制上所依据的文件、规程、技术标准不同;城市土地分类体系不同,城市土地的统计口径不同,每一轮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2],规划编制的出发点也不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耕地保护,而城市规划则强调城市规模。这些差异往往导致实践中城市土地的管理工作受到“多头领导”,给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同时,两个规划中有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均存在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相脱节的现象,不能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融为一体,保证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
2.3 缺乏专门的城市用地规划法规,对城市用地控制较弱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又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进行的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对其他的土地利用规划则关注较少,尤其是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
3.1 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如经济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人口子系统、城市用地子系统等。它是若干个子系统之间动态地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程度的反映。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利用规划不能仅限于自身系统,出现什么问题治理什么问题,而应当着眼于整个城市系统的和谐发展,与其他子系统紧密协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一个城市的用地规划应当以促进城市的整体系统有序发展与土地自身系统的集约利用为原则。
3.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建议
按照促进城市系统有序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土地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共同负责编制,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经济职能部门以及各类土地使用部门参与编制。规划的编制要遵循客观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使规划能够真正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控制起到实效。
3.2.1 深入开展城市土地用地现状调查
客观、准确的用地信息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之前应当首先对城市的用地系统展开深入的调查,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土地信息的管理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对每类用地的用地指标、经济指标数据,如某类建设项目用地的人均占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单位面积产出、投资强度等进行详细存储。根据用地情况的变化,定期更新数据库,保证数据资料的系统性、准确性、及时性和连贯性,为各类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2 根据城市各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土地的利用指标
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及策略、教育发展战略、医疗发展战略等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发展要求,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对土地分类,制定、调整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中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科研教育设计用地等多个种类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使用比例、用地强度及地理布局,针对不同的用地类型,选择适宜的指标,如人均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绿地率等,对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及需求。
3.3 加强用地建设的事后监督、评价
要将各种土地利用活动限定在土地利用规划所规定的方向和范围之内,还要重视用地建设项目的后期监督与评价。对于后期建设与申请初期设计不相符合的项目,予以一定的处罚,避免土地使用者以各种名目、理由圈占土地,而进行低效开发,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宗旨。同时对各类已建成项目进行用地集约度与经济生态化评价,以检验土地利用规划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为下一期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保障土地系统和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实现。
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而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尚有许多研究上的空白之处。一些城市虽然开展了存量土地的现状调查和潜力分析研究,积累了一些提高土地利用绩效的经验,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明确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概念,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评价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开展将为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制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及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周宝同.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国土资源,2005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规划;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52-02
土地是国家的财富,能否合理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管理针对各类用地进行各种指标管理、审批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工作,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土地利用规划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进行综合调整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充分有效地规划土地才能保证土地能长期为社会提供经济效益,可以认为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高效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带来了可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ISLUPM)就是专门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服务的,它是在充分认识规划与管理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全面了解规划与管理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本文将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1.1 基本GIS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的GIS功能包括地图的漫游、量算、打印、地图整饰等,此外还包括:
①地图数据的显示:通过在ArcGIS 9.2中对当前纸质地图进行矢量化,然后将矢量结果导入到系统中,作为系统显示和分析的背景数据。
②CAD数据源:AutoCAD是绘制原始地籍图的常用工具,相关部门的CAD数据也较多,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CAD数据,将这些数据导入到系统中生成所需要的数据格式。
1.2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功能
1.2.1 土地利用查询与统计分析功能
该功能模块可根据一定的条件查询符合的要素集合,突出显示这些要素,并保存当前的查询结果。提供现状土地占地分析、规划用途分区占地统计、按行政区现状占地统计等功能,为指标核减和规划审查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并且可以获取详细的地籍信息,对每个地块、宗地进行单个查看。
1.2.2 规划成果管理功能
规划成果管理包括图件管理和文档管理。图件管理中可以进行地图的导入导出、打印、浏览;文档管理中可以进行各类文档的浏览、打印。同时该模块中还可以进行操作日志的管理。
1.2.3 土地规划辅助编制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是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体现系统高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土地规划编制包括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编制,而其中专项规划编制又包含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编制、建设用地规划编制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以图文一体化的形式展现给规划管理人员,系统应能根据规划指标动态地进行土地利用分析,实时地将各种用地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反馈给规划人员;同时,基于GIS提供的空间数据编辑功能,可以详细地进行地类图斑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系统可以自动提醒是否存在制图错误,比如破碎多边形等,以供规划人员分析;在总体规划控制之下,系统提供专项规划的详细编制功能,可自动提取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针对入库的各种规划指标及现状土地结构,系统可以自动提供一些规划方案并给出相应的方案统计分析结果,同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即分析不同方案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此外,该系统还提供建设项目选址审核、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土地整理、开发及复垦编制、土地利用平衡分析等功能。
该模块中可以进行指标的管理,包括用地指标管理和规划指标管理等功能。指标核减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可实时查看各类指标的下达、使用、结余情况,并可进行汇总统计,对统计结果可进行多种格式数据的输出,其他各种规划管理都将以这些用地指标为分析处理问题时衡量的标准。
1.2.4 系统权限管理功能
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并为之设置相应的权限等级。这里,本文设置如下权限:
管理员权限:即该用户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所有功能,包括数据的入库、管理、修改,特别是对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修订、规划指标的调整等重要功能只能管理员来操作,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同时管理员可以全面管理所有的受限用户。
受限用户权限:这部分用户主要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分析、编制、出图等操作,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数据,但对于某些数据的访问将受到一定限制,如对现状数据的修正、规划指标的调整等,管理员可以动态地设置受限用户对系统功能的使用权限。
2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
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空间物理数据库采用层次模型组织方式。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如何管理该行政区的背景地图数据。根据地理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按照要素类分层,将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近的地理要素放在同一图层,从而实现数据的分层显示,同时方便了对地理数据的查找和管理。系统中主要涉及到的地理数据大概包括行政边界、居民地、道路、河流、耕地等。
2.2 属性数据库设计
采用Powerdesigner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先用概念设计模型将所有的表设计好,然后生成物理设计模型,最后运行生成的sql文件将设计好的表添加到数据库中去。这里,土地利用属性数据的编码原则需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①唯一性原则:即一个地类代码对应唯一的地类对象,保证地类编码的唯一性;
②合理性原则:编码需结合国家提供的地类分类体系,保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编码的完备性;
③可扩性原则:编码不应只是刚好满足当前规划工作,必须留有足够的备用代码,以适应扩充的需要;
④简单性原则:代码结构不宜太长,层次要分明,结构尽量简单;
⑤规范性原则:代码的结构、类型、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2.3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
土地利用数据包括海量的空间数据和丰富的属性数据,土地管理及规划编制过程需要同时用到两种数据内容,故系统应能动态地调用空间数据和与之对应的属性数据。这里本文设计一种指针表连接方法,即定义一个链接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指针表,准确记录所有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信息索引,当需要用到这些数据时系统可以根据指针表完成两种数据的快速调用。
3 结 语
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及未来科学管理土地信息、合理编制土地规划的有效手段,它以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高效组织与管理。本文设计的系统集成了组件式GIS、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到系统实现等流程进行了阐述,实现了土地信息的科学管理,并使得土地的规划实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用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概念辨析
(一)土地利用
从字义上来看,土地利用是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被当作一种生产性资源的使用,目的是为人类生存生活获取物质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视角来说,土地利用是一种人地关系,一种人类劳动与土地相结合的经济活动;用“嫡变方程”原理来说,就是人类与土地资源进行的物质、能量和嫡的交换、转化与传递。土地虽然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和其他生产性要素一样,在利用中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其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性要素的差异性,土地资源通常作为其他资源和设施、设备的承载体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土地空间上,土地利用程度(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也就映射了其投入产出规模、效率,它与人类的生产技术水平息息相关。高水平的生产技术能力意味着高水平的投入产出率,反之则意味着低水平的投入产出率。规划学的土地利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涉及到5个方面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整理(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程度、结构和效益),(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保护;(5)土地开发等。
(二)集约节约用地
集约节约用地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节约用地,通俗地说就是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建设要尽可能的节省用地,以不占用或者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为宜;其次是集约用地,也就是说在建设用地投入总量既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强度,提高其集约化程度;最后就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等手段,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投入的规模、速度、时序安排、以及建设用地内在的用地结构、空间布局和内在潜力,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时空配置效率。集约节约用地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函数式,城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属性,决定了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多目标性,强调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意味着高强度、高效益的投入产出率,同时也意味着舒适、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就是高水平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它是一个集经济效益、社会效应、生态效益统一的多目标函数,以集约促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转变等,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内外环境的动态改变,也就意味着其调控对策和执政手段的改变,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去制定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做到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首先,更好保护耕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人们之所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开展城市建设以及保护耕地,既是矛盾同时又彼此相互支持。城市要发展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耕地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此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全面节省城市建设。投入到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适当减少对土地本身的投入,提升城市用地的布局以及人口分布的积聚程度。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集中布局,适当集约利用后土地,来不断减少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基础性设施,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土地集约节约现状
首先,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工业工地占到的比例相对较大,交通与绿地偏少是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用地偏紧,导致出现城市交通拥挤,并且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还存在土地空间布局混乱,不能建立功能合理的布局结构,也就影响了城经济运作,不能全面发挥好聚集经济效能。
其次,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的一些项目的土地的宽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利用的效能较为偏低,让原来就紧张的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粗放型使用土地情况较为普遍,土地利用整体效能低,让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后劲。
四、土地集约节约的有效方法
首先,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规划,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建立在全面规划调研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展开全面的把握。制定出一些富有成效的规划,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能。
其次,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用地区位本身的稀缺性、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需要从集约土地的视角来选取配置方式,真正科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土地整理和置换工作,能切实体现出从土地低效使用到高效土地的利用,能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引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所起到的引导、控制作用,在城市规划的每一个层次需要明确土地整理和置换的具体内容,从整体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编订土地置换与整理规划,对需要进行置换与整理的土地进行科学安排,并对整理与置换之后的土地控制指标、使用性质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从宏观层面做好土地的整理与置换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整理或置换后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加以明确的规定,避免因为置换与整理中存在的逐利行为,导致超出了环境、经济的可承载范畴,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确保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
再次,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实际上由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采用收购、征用以及置换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人手中,将土地逐渐集中起来,在经过对前期的放开之后,按照土地出让计划,再有计划、分批次的将土地投放到市场内。
最后,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从事土地管理的部门,需要充分使用好权利,对土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的要求给与必要的处罚,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务公开化,加强行政权利行使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确定好基础地价和公布工作,全面扩大对低价监管的监测范围,进一步增加对土地使用的监测点与监测数量。加大对土地地价情况变化进行监督,对重要市场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判断并把握好土地市场运作情况,探讨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预测土地开发的基本要求。要定期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与路径向社会全面土地供应规划,及时公布土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情况,引导正确的市场供求信息,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地价出现大规模的变动。
结语
总之,土地是重要的民生资源,大力推进土地集约节约用地,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当前土地集约节约中存在的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不科学以及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编订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做好土地的整理和置换工作,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安排好土地投放的节奏与数量,适当改善当前的土地布局与结构,全面支持并实现保障发展,发挥好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