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在客观分析株洲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得到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经济发展(GDP)的关联度,说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GDP)的关系,较之于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关系更为密切。进而提出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株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三大定位思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发展“两型产业”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株洲职业教育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全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右-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株洲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院校4所,中职学校38所;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
2.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初显,特色专业初步形成。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2008年高职招生数1.8万人,较上世纪末增加14500人。中职招生数3.7万人,增加2.1万人。在校生规模在6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职院校由“九五”期间的1所发展到现在的5所,在校生10000人以上的高职院校2所;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株洲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的,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朵奇葩”。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形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3.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近3年,全市每年都有1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人生产、管理一线。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械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特别是目前株洲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GDP)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但在统计上,没有直接的数据统计,属于贫信息系统,用常用统计方法难以奏效。因限于资料,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结构,仅限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GDP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分析这些有序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下面分别对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GDP的灰色的关联情况进行分析(见表1)0
从宏观上研究三级教育,即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得到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与经济发展(GDP)的关联度,分别为r1=0.7 , r2=0.9 , r3=0.6,于是有r2rlr3。因此,从宏观上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GDP)的关系,较之于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关系更为密切。
三、株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合理定位
株洲职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培训基础雄厚。云龙新区正在建设一座职教城,着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把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此时此刻,合理定位对于株洲职业教育新发展至为紧要。
1.明晰职业教育内涵与目标,坚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1)内涵。发展职业教育,要界定其内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其定义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还有人在社会学视野下认为它是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即以是否完成初始职业化为标志。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促使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或再度职业化。因此,以职业为主导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2)目标。2005年11月7日~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总理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重要讲话,提出“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四大工程即: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项改革即:转变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模式、转变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四个计划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株洲云龙职教新城的规划与组建,必须紧扣“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和“四个计划”,使之真正成为长株潭及中南地区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中心、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教育中心,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及科技博览和创新基地,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主要基地,成为长株潭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主要基地。
2.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株洲职业教育虽然有铁道职院、化工职院、科技职院等一批办学实力强、有一定规模的职教群体,但由于主管隶属关系不同,形成了管理条块分割、市场各自面对、资源不能共享的分散封闭局面,且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重复,投资重复,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株电、株机、株冶、株化、旗滨等大型企业,企业培训各成体系,不能互补。同时,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没有更好地适应株洲工业化和产业化结构调整的特点,校内专业设置过多,小而全,重点特色不突出。
(1)适度发展高职教育。宜重点建设1-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并给予政策扶持。在专业设置上,立足株洲,面向长株潭,辐射长三角与珠三角培养高职技能应用型人才,“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精”,应加强两型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的建设与规划,突出以适应全面推进株洲新型工业化建设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机电工科、生物医药、环保技术等专业为主体,兼顾三产业,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服务。
(2)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在株洲各区、县集中力量建设一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对区县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突出以工、农为主。对株洲市区现有6个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应根据各区工农发展实际情况及趋势,分别纳人区属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统筹规划,形成统一的培训资源,发挥行业优势。
对区县中职学校的发展定位,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调整发展思路,切实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办学体制应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办学机制上做到教育性和产业性的统一。运作机制也应发生改变,按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仅面向市场、融人市场,更要借鉴企业经营的市场理念、法则、机制打造职业教育。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根据市场需求来指导教学服务活动,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取得市场的满意和信任。
3.适度发展城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株洲农村职业教育,办好农村职业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株洲革命老区“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株洲虽为工业新城,但实属革命老区,炎陵、茶陵、故县三县的“三农”问题相对突出。
(1)要充分认识株洲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劳动、资源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转变,生态农业开始起步;农业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的最大化转变为面向市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农业和农民增收途径由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增产和提价为主转向非农产业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转变;农业与非农产业关联度越来越大,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那么,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呢?到底“新”在哪里?各个城市在互联网环境和新型技术环境下到底向何处去?国脉信息化研究中心董事长杨冰之在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
不断变化中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发改委也提出“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明确要求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
杨冰之认为,新型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生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社会运行体系重构之后达到的一种智能、高效、和谐、充满活力的状态。新型智慧城市“新”在何处?“我认为是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举措。”他指出,智能是其发展基础,需要具备全面的感知、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决策支持;高效是需要城市的各个系统、各个组织高度协同,使每项建设、每个活动都是投入最少,效益最高;和谐是需要人和人、人和自然、团体和团体之间处于互相关心、爱护、帮助的幸福状态;活力是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开拓精神。
由此可看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已与2010年时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仍在持续变化。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可见,我国城市发展要过时代关,就必须过互联网关,过互联网关就会与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紧密联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如果没有互联网智慧、互联网模式同样很难过关的。
新型智慧城市绝对不是靠硬件系统或软件系统就能运营好的,而是要靠网络和平台深深嵌入和相互促进发展。所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依靠“互联网+”来过时代关。
杨冰之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环境持续变化还体现在“三新”与“三大”上。首先,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新体系”,整个信息技术的改变正在重新构建社会价值。过去不值钱的东西现在变得值钱,过去值钱的东西慢慢变得不值钱;价值体系、竞争要素的变化,使城市中的服务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第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新趋势”,正利用创造新的思维,把政府、企业、公众结合成为一个大整体,从生态化视角去审视和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新使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但绝对不能单靠政府,要去政府中心,实现开放、共享、共建,激活企业和社会的创造力,形成建设合作大模式。
第一“大”,是大量适应WEB2.0应用习惯的网民。截止2015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6.2亿人,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享受信息服务。“如果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服务不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那么它的价值就很难进一步发挥。”杨冰之进一步解释道。第二“大”,是大量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服务需求。包括秒杀、零距离、一站式的服务,这需要在各个服务链上的工作者都有互联网思维。第三“大”,是大量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BAT、滴滴出行等。
要有新型智慧城市长期发展观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多方合力的工程,长期发展仍然面临多方挑战。所以,首先要明确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不是任何一方唱独角戏,也不能“双人舞”,必须有政府、企业、市民的三个主体充分参与,营造一个三方受益的共赢局面。其次,新型智慧城市要尽快打破政府财政单一投钱、企业只想赚短平快钱,市民不想掏任何钱的格局,形成一个持续运营、多方收益、不断改善的模式。第三,新型智慧城市项目选择不是政府拍脑袋决策、企业满足需求服务、市民袖手旁观的格局,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形成共治,就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必须要调动广大服务对象的参与和应用,才能有最大的效应。
由此可见,新型智慧城市配套商业模式也必须由三方形成一个稳定、长期、有可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形成多方参与共赢的结果。现有的智慧城市典型商业模式有官办官营(政府独立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官办民营(政府负责投资,委托一家或多家运营商建设和运营)、官民合办(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出资、共同拥有,运营商负责运营)、官管民营(政府指导,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运营)、民办民营(运营商独立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BOT模式(政府牵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投资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经营权,到期再由政府回收管理经营)、联合建设运营(多家企业联合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
如何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在杨冰之看来,现有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有“穿老鞋走新路”的现象,即用传统的思维建设智慧城市;没有按照市场化操作思路,产品服务和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没有盈利的动力;整个体系还不够开放,市场生态还未建立,比较混乱。
所以,杨冰之表示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指建设模式、运维模式、盈利模式是什么;“谁来做”,主要是指谁主导,即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怎么做”,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阶段性突破、实现持久性努力。
发展新型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和制度红利。数字红利:新一轮技术变革在创造大量的数字红利,同时也加速淘汰传统的IT结构和运营模式,所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新型智慧城市价值体系发生变革。制度红利:政府改革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变化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社会福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集聚。笔者认为,新型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能否吸引和留住年轻人的能力。如果一个城市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把大量年轻人留下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成功了,因为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
有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后,下一步是探索配套的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在参与渠道上要推进多主体参与,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推进;在运营模式上,要推进多元发展模式,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最终要产生服务绩效,服务要接地气,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从而形成内生增长机制。
助力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政府要怎么做?首先,政府需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第二,政府需要的格局:要有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第三,政府需要的思维:平台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第四,政府需要的关键能力:要具备运营平台能力,未来经济越来越倾向平台经济,所以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经济、政治和科技等的控制权,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信息技术应用更广泛,城市功能愈加健全,为使城市发展更加“智慧”,IBM在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其可看作“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智慧城市”的提出,引起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史璐(2011)认为,当前城镇化模式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式”转向“集约型”、“内涵式”,而智慧城市系统将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平台。辜胜阻等(2012)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和发展方式“转换器”。赵赛丽等(2013)也认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解决“大城市病”意义重大。牛文元(2014)指出,智慧城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思考[5]。
有学者指出,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社会将步入“大数据”时代。正确利用大数据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大数据、智慧城市和城镇化为对象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张书成(2013)认为大数据有利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融合。王静远等(2014)对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对于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我们还应看到其存在的隐患,表现在:政府期望过高,存在过热风险,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突出问题为缺乏宏观全局的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盲目性,空有热情,导致部分重复建设,对智慧城市发展中应用与产业基础设施间关系考虑不足,缺乏综合协调。
其次,智慧城市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理论与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其评价体系与建设标准方面,尽管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急需国家层面的指导建议。另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同,不同建设时期面临的风险也有差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的同一性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对系统性、集成性认识不足。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能否把原有系统有机整合,进而把相应数据进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各自为政,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大量信息孤岛使得城市各部门无法共享资源、协调发展。在处理大数据方面,现有的数据中心技术很难满足大数据的需求,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三、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建设智慧城市,要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起,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则根据其要求搞好规制改革,并吸引大众参与建设,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特点以及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定位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制定标准体系,完善法律规范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可分为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对于已有且广泛应用的标准应尽可能的延用,同时要以实际应用为指导,结合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推进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对建设部提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工作。还要加快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加强系统性建设,打破信息孤岛
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集成项目,横跨多个部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视运营体系的系统性整合,协调统一各个部门。这其中的首要任务是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4.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大数据挖掘对智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无形的生产资料,将激发巨大的内需增量。借助大数据,利用信息生产力和先进生产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为我国带来“数字红利”。利用大数据的首要前提是现有的数据处理技术能满足大数据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要优先支持网络大数据研究,重视大数据基础研究,给予其组织方式和资源等的支持。其次,尽管我们要从战略上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但也要注意科学规划,切忌盲目推崇,这要求我们对大数据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其利与弊。最后,政府应积极建立大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便于不同部门的海量数据交换与共享,使政府关注的数据由宏观走向微观,把握市场关键信息。
参考文献:
[1]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2]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
[3]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1).
[4]张书成.基于“大数据”战略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建设信息,2013(23).
——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周年成长回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和我省首批“全光网”城市,近年来,我市乘着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着有力支撑,勾勒出鹤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框架,培育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新动能。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2019年9月30日,作为市政府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由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中鹤公司)在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这一机遇中应运而生。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一年来,云中鹤公司踏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节拍,依托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的优势和资源,专注探索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之道,成为鹤壁东区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风劲正当时。一年来,云中鹤公司以技术创新打造城市服务新体验,以技术集成打造城市最大公约设施,以生态孵化打造产业共同体;在助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中贡献着强而有力的力量。
(小标)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
如今大数据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在便利店,刷一下脸就能支付;在家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工作;出门办事,数据代替人工“跑路”,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得数据者得天下。在数据已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当下,谁能率先驾驭新动能,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赢家。
走进鹤壁东区,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智慧书吧、智能灯杆、智慧公交站……处处散发着数字经济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智能要素积聚之城。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日渐彰显,我市已然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沃土。在鹤壁东区,众多企业正托举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引擎,云中鹤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置身于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中,作为一家成立一年的“新”公司,云中鹤公司深刻地理解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不单单是引进几家龙头企业的问题,更重要在于能否形成具有成长性、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各生态链企业分工合作、延链补链,进而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最大能效,将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如何立足鹤壁,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是云中鹤公司一年来的重要课题,而云中鹤全体员工,用一年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在运营模式方面,云中鹤公司坚持“政府指导、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搭台, 社会唱戏”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以开放数据和释放需求为源头活水,拉动更多更多资源汇聚多元化创新力量,发挥数字经济的行业平台作用,鼓励人才引入,加强技术交流,引入专家把脉,帮助本地企业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打造“数据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云中鹤公司坚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直相关单位的指导下,依托京东云强大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扎根本地,培育产业生态上,云中鹤公司协助政府部门高效汇聚多方数据,确保数据权威性,并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服务,进而激发不同交易主体的积极性,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打通数据壁垒,降低数据“跑路”成本,大幅提升数据间的运行效率,推动数据交易从“商业化”向“社会化”、从“分散化”向“平台化”、从“无序化”向“规范化”的转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据对接交换,促进产生生态链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我市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驱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培育数字生活新生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深化智慧社会建设;同时还将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和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
云中鹤公司总经理邱爱军介绍,大数据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模式、生态体系等方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正日益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年来,云中鹤公司经过对《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鹤壁市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学习研讨,细化了公司重点发展任务,完善了建设内容设计。同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投资战略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了明确大数据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大数据产业运行监测机制;深化、细化重点发展任务建设方案,统一管理形成工作专栏;补足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主线、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供应链”;利用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提升大数据安全及敏感信息管控能力等建设性意见。
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正逐步凸显,激荡起阵阵新浪潮。
(小标)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贡献“云”的力量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而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可以作为一个地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帮助我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
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城市的管理好不好、老百姓幸不幸福,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城市的信息化,更应该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
8月20日,《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我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注重公众体验,实现服务普惠便捷;提升产业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加强集约共建,夯实城市基础支撑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是我市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更为我市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共性标准,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级建设方提供了详实详尽的指导说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云中鹤公司副总经理朱鹏伟看来,《方案》紧盯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发展目标,顺应“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服务导向、智能应用”为核心理念,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促进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集成应用为手段,对建成“一端”智享生活、“一体”连接政企、“一台”汇集数据、“一心”统筹城市运行、“云网融合”夯实数字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成“感知敏捷、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生态协同、产业共生”的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方向。
9月29日,云中鹤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一期中成功中标。这意味着云中鹤公司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信用、教育、公安、应急、医疗、交通、环保、消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等共计15个项目将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京东作为云中鹤公司的投资方,其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多项唯一性的核心专利技术。而且京东已经将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许可给云中鹤公司。”邱爱军介绍,云中鹤公司已实现与我市相关委办局沟通对接,具备跨部门协调以及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鹤壁市京东云计算中心由云中鹤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云中鹤公司将依托京东云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长期、稳定的本地化服务,保证数据的统一管理,保证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实现整个智慧城市业务管理和后续服务的一致性,最终实现“鹤壁新型智慧城市1234” (一个中枢平台、两大功能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大创新应用)的整体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城市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范围涉及思路、策略、方法、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云中鹤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超迪介绍,规划建设方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是智慧城市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建设的基础。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管理机制、技术路径、建设周期等原因,现实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标准不一、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集约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重要要求。云中鹤在市委、市政府和京东集团的支持下,将秉持集约化原则,致力打造高效和谐的智慧鹤壁,并形成完善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体系,为云中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云中鹤公司将严格落实《方案》内的工作部署要求,理顺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思路和操作规程,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积累经验,确保圆满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李超迪说,本着建设参与方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将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循规律、练内功,进一步深化、细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和“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鹤壁智慧城市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丰富覆盖维度和建设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城市影响力显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生态承载力显着增强、群众幸福感显着增强的城市发展目标。
日前,云中鹤公司接到市发改委邀请,将于今年12月代表鹤壁市参加2020年北京智慧城市博览会。“公司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发展局面已初步打开。”邱爱军说,他们将通过智慧鹤壁项目的实施,实现产品打磨、技术封装、生态培育、团队打造,使云中鹤具备完整实施智慧城市的资源、能力和案例。
近期可为、远景可期。云中鹤公司正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积极向上的朝气,勇当先锋的志气,助力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行稳致远。
轴一:在途项目轴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筹备,云中鹤在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审计、智慧医疗、智慧应急等多个领域为我市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蓝图。
智慧公安领域,建立鹤壁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密依托“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结构布局,利用现有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智能采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有效汇聚互联网数据、政府政务数据和城市物联网数据,通过对治安数据的全量全要素采集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改变目前治安管理数据零散、信息化程度低、态势研判预警手段不足等现状。构建形成“主动发现、智能推送、精准处置、高效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平安鹤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智慧教育领域,建立鹤壁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应用模式,形成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规范教育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做好教育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推进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安校园等诸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已有系统,提升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