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数学;数学教育;教学技术

众所周知,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科学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一定要依靠数学的力量。大学里的数学课程是后继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后继课程学习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大学里,数学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高中的数学学习,大多数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程仅是一门必修课,没有实际价值。这种想法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其数学教师的影响,受到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到了大学,数学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对数学学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应用数学!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如何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数学语言的合理使用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让人与人之间减少陌生感,增进感情。而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的语言(以下简称数学语言)有其特殊性,与日常的语言有着较大的不同。

数学语言除了应该是严谨的、精炼的、富有逻辑性的以外,我认为,数学语言更应该像艺术一样,是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语言。我认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一改原有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原有的教学基本要求下,把课堂变成自己表演的舞台,应该像一名演员一样,运用一切手段,把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欣然接受。要想做到这一点,数学语言的表现方法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课本知识的通俗“翻译”

现有的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存在上百年的时间,理论及推导已经非常严谨和简洁。但是,如果教师只成为一名课本的“朗读者”,是无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师应该是一名“翻译员”,他的任务是把艰涩难懂的数学知识,翻译成学生相应年龄段可以接受的语言,甚至我认为,在一定时候可以适当放弃数学定义的严谨性,以学生可接受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是因为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变得如此严谨,岂能在短时间内就要求学生理解?学习是需要一定过程的。

2.具有表现力的亲和语言

现在的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隔膜,我认为这种隔阂主要来源于学生原有的数学教师对其的影响。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更应该是主动地吸取知识,因此需要大学的数学教师带着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沟通,称为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的引路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的光荣任务。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要领,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占有主动性。

3.问题驱动、生活驱动的教学语言运用

现在的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无用。数学无用论在学生中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的数学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看到数学的用武之地,让他们了解数学与他们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可以使用生活的实例,用生活的语言,引出相应的数学原理,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

二、无声的教学感化

课堂教学,除了语言外,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很多人认为,数学的教学内容很枯燥,没有趣味,怎么能够以多样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加以辅助呢?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有生活的背景,就一定带有生活的色彩,有了生活的色彩,就会带有相应的感情。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进而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生活,把当时的情景再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增强生活感悟

数学专业出身的人,有较强的理性思维,但是人在某方面过于强势,势必在某些方面弱势。因此,学习数学的人,尤其是数学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数学教师要想教好自己的课程,更应该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枯燥难懂的数学问题,用简单明了、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更能让学生理解。

2.加强数学史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数学背后的故事

数学史是数学发展的记载,它记录了数学发展的详细过程。学习数学史与学习一般的历史不同,它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在了解数学知识来源的同事,清楚数学知识发生的历史背景,这样就有利于体现出数学知识所带有的感彩。

3.加强自身的肢体语言使用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整个身体都会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合理地使用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在自己肢体语言上下功夫,应该像舞蹈演员一样,使用多种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4.加强自身技能,提高教学辅助设施的使用能力

现代化的教学不再是呆板的板书式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增强自己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适当使用数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对应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如积分中的微元法。有了直观的感觉,学生就可以更加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了。

以上这两点,都出于同一个教学目的,即“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做到这一点,一个数学教师的授课才是成功的,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好坏,学生是一方面,教师更应该占有主要因素,因此大学的数学教师要完成这项任务,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应该迎难而上,这样才能对得起一双双饱含求知欲望的眼睛。

参考文献:

[1]鲁祖亮,黄晓.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0(11):115-117.

[2]黄秦安.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J].数学教育学报,2004(04):24-27.

[3]林娟.浅谈如何上好大学数学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S1):125-128.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能力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模式;教师角色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讲解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交际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影响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科学地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素质。而如何正确理解交际能力,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交际技能训练,是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语用学中,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给当时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地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交际能力理论的由来、发展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能力(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初是由Chomsky提出。它指的是理想的语言使用者所具有的语法知识,与具体环境中语言的实际使用没有任何关系。语言能力这个概念因为太狭隘而受到大家的批评,为了扩展能力这个概念,D.H.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潜在能力(capacity)包括语言知识(knowledge)和使用语言的能力(abilityforuseoflanguage)。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形式是否可能(possibility)——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2)实际是否可行(feasibnity)——产生能被人脑解码的句子的能力l(3)运用是否得体(appropriateness)——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4)语言的可接受性(performance)——话语被完成的事实。在Hymes看来,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使用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判断能力。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句子在语法上是合格的,而且还要知道句子是得体的。也就是说,在交际时,交际者应考虑针对此时此地对谁讲,该讲什么,怎么讲,其基点或出发点是交际者,拥有交际能力就是同时拥有语言知识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Hymes认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施一系列语言行为从而具备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就是学会表达某些特定的功能。在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加纳莱(Canale)和斯韦恩(Swain)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交际能力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策略能力。因此,交际能力理论在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具备了可行性,对英语课程教学也有了实际的指导意义。LittleWood在(交际语言教学论)一书的前言中就指出:“交际教学途径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视角。尤其是它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教学内容不仅是语言结构(语法和词汇),而且应包括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教学途径还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语言学习视角。它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教会学习者怎样运用外语的结构还远远不够。我们务必培养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的策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习者成功的社会交际能力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应用语言学家在此方面的探索,对于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交际能力训练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1.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传统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老师的个人陈述和讲解形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或者也仅仅局限于少数能力较强,胆子较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时,都会感到紧张。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主观上不重视英语学习,或者不想提高英语表达水平,而是对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表现,如何参与到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顾虑。由此看来,目前,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存在的主要障碍有:如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思想,探索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实践方法,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名副其实地充当课堂的“主人公”。老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思想,同时帮助学生也实现思想的转变,换言之,就是帮助他们反客为主”。这个过程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开展起来也有诸多障碍。首先,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严重缺乏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受阻。再加上课堂练习的内容均由老师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所以,教师面对的状况是许多课堂活动安排下去后很难得以良好的实施。很多学生因为无法用英语表达而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可能对教师的安排活动不理解,不感兴趣,表现出非常紧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犯错、出丑,宁愿埋头记笔记也不愿意站出来展示自己。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其次,课堂模式单调、刻板。学生课堂上的交际能力训练通常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复述和模仿,难度较低,并且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老师布置某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和表达,而这一要求对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又比较大,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最后,课堂可供学生练习的时问少很多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因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即使老师设计好了场景,让学生临场表演或回答,结果很多学生站起来抓耳挠腮,沉默半天也想不出如何表达自己。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上论述了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障碍。如此诸多障碍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交际能力训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既能做到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能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知识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同时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并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创造条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探讨如何调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课堂活动的环节主要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和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分量、及时进行评估和小结等等。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每个环节的角色都十分关键,并且教师的组织活动策略和方法也将给整个课堂的交际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开展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个环节,恰当地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个学生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氛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并策划好合作学习的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由学生自行、自发地分成自然小组,也可以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表现力和性格等因素来进行分组,同时要安排选出小组长,面可以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另一方面还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第二个环节,掌握好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任务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注意其任务的份量和难易程度是否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的,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就会打击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挫伤成就感,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交际能力。另外,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时效性和实用性,布置的任务尽量要涉及学生熟悉的话题,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展开讨论,共享和互补信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同组成员或者其他组的成员分享观点或证实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克服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心理,营造活跃、竞争的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会产生新的、更深层的理解,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第三个环节,监督和协助小组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对所需要完成训练的任务和目的有清晰地认识,为了防止出现不着边际的相互聊天的情况,教师在其中还应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协助作用。因此,在布置任务时,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指导者,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交际训练任务的目的和相关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注意掌握好一套比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的学习实行监督,以便更好的考察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另外,在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教师还将充当协助者的角色,也就是学生的语言支持者。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配合。最后一个环节,及时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估。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评估和师生共同评估等。在教师进行课堂评估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每次学习任务的价值,肯定学生的成绩,并向他们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这样就使得学生既了解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知道了改进提高的方法,相得益彰。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评估落实到期中和期末的考核中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考核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期中或期末测试、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进行。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四个活动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也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变化的,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监督者,也是语言支持者、鼓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尽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他们自我表达,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反复应用各种交际手段,重复训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提高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改革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69-02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它的迅猛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其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资源、设施的竞争,而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创新教育改革力度,这不但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

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与大学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改进与发展,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而其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对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和活动程序。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受教育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然而,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弊端,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实践,课堂讲解枯燥无味。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虽然具有严谨、完整、系统性较强等特点,但是却过于注重课程理论的讲解,注重学生显性知识获得的效果。尤其对于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大部分教师工程实践机会较少,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够将书本的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相连,不能将课程向工程实践进行有效的拓展,极易形成照本宣科、填鸭灌注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对所讲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了。

2.课堂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不灵活。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都秉持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处于主宰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学生只是课堂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是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因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有所发挥。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已经被教师事先安排完成,学生不必进行课堂思考,甚至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知识仅仅是被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未能被学生彻底的消化吸收。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甚至缺乏创新意识,在工作与学习中只知道按部就班,照搬照抄,不利于发挥其创造性。[1]

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在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往往只关注习题答案的唯一性,而忽略了解题过程的多样性,思维模式固定,对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缺乏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实际上,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最后证明是错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也应该鼓励,因为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令学生进一步认清问题的本质,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4.教材知识更新滞后于工程发展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目前所使用的专业教材,多年来一直重复使用同一版本,虽然基本理论不会过时,但教材中所讲述的一些工程应用于做法很可能已经陈旧,不再适合实际的工程应用。特别是在当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型材料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国家的有关规范与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修订。[2]在这种新知识、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仅仅讲解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时的工程应用,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将面临曾经认真学习的知识已不再适合工程实践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近况缺乏了解,因此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场所,而目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各个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不断将课堂教学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与完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相对于其他教育改革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作出贡献。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工程实践。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地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吸收工程技术领域的新鲜养分,尽快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自身知识的升级换代,将新的发展、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知识、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把握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大学教师也要多参与工程实践,熟悉新的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讲解的同时,也要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学习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互动教学。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却不是主体,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知识的接授者,也就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以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抑制了学生自我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设计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较好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注重解题过程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仅仅以对错作为评判标准,要多给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要抛弃教师的固有思维模式和固有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注重分析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过程,提倡并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大脑保持高度活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创新教育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环节,其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对不断发展与推进创新教育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完善大学创新教育体制,为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设计 思维能力 求知欲

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全面地发展。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一方面来源于教材;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题要求等提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个性特长,这既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创新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景,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现象等,尽量引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等。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问题情景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比较型问题。比较才有鉴别,从已知的各种材料中,特别是一些性质相似的物质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如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后,学习一氧化碳,教师让学生比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结构有何异同?由组成、结构预测其性质相同还是不同?学生推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相似或差别很大。

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再引导学生比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异同,最后得出结论,组成元素种类相同,但结构的微小差别导致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差别很大,验证了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教学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适度,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通常是指智力活动的速度,同时也是化学学科所要考察的学科素养之一。对中学生来说,思维的敏捷意味着反应的灵敏,接受信息迅速,学习知识与技能时容易得要领,而且面对纷杂的局面能做到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出难度适中、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其思维积极性也就自然产生。教学中一个巧妙而适度的问题,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引发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学生直接参与提问,学会提问的过程就是思维升华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四、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培养分析、比较、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放型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思维创新和探究的空间,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出较好的开放型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就容易产生寻求变异,伸展与扩散的思维能力,如教材中二氧化碳能使蜡烛熄灭的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学生会设计出很多种方法,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分析实验成功失败的原因,既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五、提出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第5篇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尤其对后进生不应该采取歧视的态度.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导疑、导思、导问、导学,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就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运用数学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等等,教师先前并无多少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一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