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交流与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积极贯彻落实合规文化教育活动,××联社转发了省联社《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规教育创建良好合规文化的通知》文件,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等10余部法律、法规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实行办法》等监管法律;并要求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活动,培育主动合规的作风;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和“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梳理业务类制度办法,把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制度要求进行比较,对于不符合的地方要提出原因,拿出整改措施。使合规学习活动与经营管理目标相结合、与基础管理目标相结合、与道德风险防范相结合。
二、加大自查力度,扎实推进合规文化建设
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以来,××联社紧密联系经营管理的实际,将合规文化教育同正在进行的规章制度学习:(一)对各业务线上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审视,查找存在的与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相抵触或不一致的问题,查找存在的隐患和漏洞。全体员工对照岗位职责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自己的决策、管理、操作行为进行反思,查找存在的违规问题。在检查中主要针对授权授信、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金库和查询对账和录像检查等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检查。 (二)联社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坚持“不放过”原则,对查找出的问题明确责任,着一落实,落实有反馈。有力纠正了各种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三)对照各网点负责人与联社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经济案件防范责任书》、《安全保卫责任书》等要求,按照这次合规文化建设的要求,对全辖各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进行大检查。通过这次大检查进一步加强我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并深入开展员工行为排查工作,组织人员对从事第二职业等不良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125人次,及时有效地掌握员工行为表现情况。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政府引导
一. 戏曲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一)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方式亟须拓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电视、网络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中,戏曲文化主要通过剧场演出、社区演出以及农村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在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融合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适应区域文化传统西区交流合作的机制还不健全,无法为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
近些年来,国家文化部门逐渐意识到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为传统戏曲演出团体和传承艺人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契机。例如,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针对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通过组织院校竞赛,促使不同戏曲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文化交流活动一些具有艺术天赋的戏曲文化传承人逐渐被发现,并受到重点培养,进而为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瓶颈亟待破解
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瓶颈突出表现为加强合作、抱团发展共识有待加强,我国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则是不同的地区和剧种各自为战,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导致无法将我的传统的戏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和宣传,无法将不同地区戏曲剧种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各地的传统戏曲剧种都进行了包括音乐、表演、乐器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活动,促使戏曲文化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使得戏曲艺术表演更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习惯,但是在戏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致使戏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机融合各地以及各剧种之长,无法有效提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传统戏曲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支持传统、打造精品的投入扶持体系,无法对戏曲艺术专业化人才以及传承者进行更好的保护。
二.文化交流建设策略探究
(一)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格局。在曲艺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进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的专项规划,从而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将戏曲文化的民间交流、传承艺人交流、院校交流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行相互融合,促使戏曲文化交流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通过鼓励现代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从而积极打造区域知名的传统戏曲文化品牌,走组团发展的路子。
(二)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过程中,针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必须适应当前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载体。具体而言,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对各类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进行展示,而且要利用现代化的视频制作技术,对戏曲表演进行精心整理,从而不断提升戏曲表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利用电视台举办各类戏曲竞赛活动,鼓励各类戏曲人才积极参与其中,在竞技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戏曲文化网站平台,然后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及其相关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和上传,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加便利的了解到各种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被优秀戏曲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
受我国历史发展特点、地域特点以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戏曲文化资源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而且在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人和人文景点,采用复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合理科学开发利用,不断丰富扩大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应该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有效提升传统戏曲题材的选择范围,要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剧目创作活动中,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
(四)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不同地区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相互借鉴,从而建立起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活动的开展,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要为戏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成效显著
1000多年前,汉武帝遣臣子开辟了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连接起来。就历史而言,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也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路。千百年过去了,作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朋友圈越来越大的“一带一路”,其基本属性既包含经济合作共赢,亦囊括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远景之下,文化交流与文明融合赶上了“加速度”。按照关于“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文化部全面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既看眼前,又重长远,基本建立起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大框架。
2016年,以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为组长的文化部“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统筹全国开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基本建立。《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经文化部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相继成功举办。在“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70多个城市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00场。2016年9月,23国文化部长或代表受邀出席丝绸之路文博会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通过了《敦煌宣言》。“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逐步建立完善,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的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在欧洲11国、亚洲10国、非洲5国、大洋洲3国和拉丁美洲1国共建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数量就达11个。“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可谓乘风、亮点多多。
中国继续与沿线国家签署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等频繁登场―互相尊重,各呈其美,在碰撞与交流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中国故事更真实更清新,世界语言更悦耳更动听。2016年12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香港出席《南华早报》中国年会时畅谈“一带一路”,认为“一带一路”更多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带来经济的交流。“任何国家都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带着爱商(LQ)去帮助别人”,才能在融合与欣赏中,促进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转型升级。
品牌活动助推中华文化自信
2016年,中国作为主宾国举办的“中加文化交流年”“中卡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非洲文化聚焦”“蒙特利尔灯光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或顺利开幕,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中埃文化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阿拉伯国家共同举办文化年活动,地点覆盖北京、开罗、卢克索等10余个两国重要城市,受众人数逾千万。2016年1月,主席与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了“中埃文化年”开幕式。
从埃及卢克索神庙广场举办的文化年开幕式、“两个伟大文明的对话”主题演出,到“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展览、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系列文化活动,再到两国艺术家在文化年闭幕式唱响经典歌剧《阿依达》……整个文化年活动呈现出出席嘉宾层次高、活动项目数量多、内容涉及领域全、省市覆盖范围广、思想对话程度深、交流宣传效果佳的显著特点。
一年来,文化年执行项目有100余项,地点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银川、南京、无锡、成都、开罗、卢克索、阿斯旺、亚历山大、达曼胡尔等,两国互访人员总数达912人,活动直接受众超过2000万人次。文化年期间,埃及在中国举办了40余场文化活动。
“中拉文化交流年”是中国同拉美地区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年度文化交流活樱覆盖约3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直接受众近千万人。主席出席“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在古巴、墨西哥举办的活动。此外,“东亚文化之都”“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品牌活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文化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际合作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6月,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率团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13次会晤,全面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第七届亚欧会议文化部长会议、中沙(特)高委会文化分委会、第七次东盟-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第三次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第八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等成果丰硕。
与此同时,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组织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通过携手进行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2016年,中国文化部积极履行国际公约责任,完成“赫哲族伊玛堪说唱”“麦西热甫”等7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履约报告并向教科文组织提交;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撰写《非遗公约》政府履约报告和《文化多样性公约》政府履约报告。
为了更好地推动各层次的文化合作,中国文化部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为引进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外文化合作搭建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学论坛”、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首届“中澳文化对话”、第11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欧文明对话会”“中英表演艺术高级管理人才交流研讨会”“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等各类论坛有效地促进了中外文化领域的全面合作。
搭建中外思想交流“朋友圈”
中国文化部注重思想领域交流对话,以此促进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全球传播。在短短3年间,汉学家翻译家工作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16“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邀请到全球26个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31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齐聚北京,聚焦“一带一路”建设。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扩容增效,分别在北京、上海和西安开设3期研修班,共有来自世界各国的89名青年汉学家和智库学者来华研修,参加人数达历年之最。“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先后成功举办,一支乐于并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中外译者“先锋队”逐步成型。
关键词: 文化融会翻译异化同化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在此文化趋向融合的大环境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异化还是归化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直译派与意译派之争,直译派主张保留原文中的语言的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意译派则反对引进欧化表达方式,而主张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异化与同化的矛盾实际上是二者之争在新形势下的代名词。
语言、文化和翻译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思想启蒙的先导、科技进步的中介,与其说它涉及的是不同的语言,到不如说它所涉及的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交流必然影响语言的变化,而语言的变化势必会反映在翻译当中。
一
文化的趋同性使异化可能并使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难以逆转的潮流。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所共同享有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文化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特征。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即随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只要文化还存在着,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随着不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不同文化中不断增加的共核成分和不断减少的各民族之间的特殊差异,为语际翻译中的异化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工具、通信方式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日趋减少,而共核成分日益增加。这就使得翻译中异化的可能性变大了。在中国,人们对穿西装、系领带已经习以为常,对股票、证券、刷卡已经不再陌生,对情人节、圣诞节已经不感到稀奇,老年人会对子女在母亲节、父亲节送来的礼品喜上眉梢。外国人对饺子、春卷、豆腐等中国美食赞不绝口,学习气功、太极拳、功夫等来强身健体,欣赏二胡、古筝等中国民乐。成功的异化的例子很多,例如许多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外来词语:快餐(fast food)、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超市(supermarket)等。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84年写的论文《致青年商人》(To Young Tradesman)中有句名言:“Time is money.”对此句的翻译现在多采用异化的方式译为“时间就是金钱”,它常常与“质量就是生命”一起成为许多公司或厂矿企业的宣传口号。而且此种译法比起过去采用归化译法“一寸光阴一寸金”更加准确贴切。
二
首先,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包容的能力,外来文化的新鲜事物容易被人们接受,并逐渐约定俗成,化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文化又有渗透的力量,凭借社会生活的种种契机进入其它的文化,依靠那里的文化环境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力。文化的吸纳、渗透作用使得异化成为可能。例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橄榄枝”(olive branch)、“酸葡萄”(sour soup)等,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中的“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逻辑”(logic)等。如今这些带有洋味的词语不仅为国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字“13”在汉文化中本无贬义,更无任何不吉利的含义,中国人对“13”并无恶感,但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不少人把“13”当作是不吉利的数字。这些都是由于文化的吸纳包容使得外来新鲜事物在文化交流中被译入语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译入语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就使得异化成为可能,异化对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和新科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归化是某一特定阶段的折中。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各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不尽一致,因此,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使得翻译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采取归化的方法。然而,这种归化只是为了保证成功的文化交流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暂时采取的方法而已。当文化的趋同性、统一性使得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的原信息在文化交流趋向融合的趋势下被译入语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时,异化也就成为必然结果。在此之前,归化还须存在以确保文化交流的成功。例如,过去中国人在得到别人的恭维时,常会自谦地回答说:“哪里,哪里。”对待这种习俗文化差异,过去常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频繁接触和交流,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日益增强,对这种差异的翻译就无需采用归化的方法而直接采用异化的方法,因此“Long time no see.”的中式英语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说,有一次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明白故事内容。这时提示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和朱丽叶。”外国客人很快就明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历史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对梁祝的翻译恐怕就无需归化了。
只要有不同的文化,就有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就有异化与归化。异化是总的趋势,归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文化差异某种程度上的折中。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强调任何一方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是不能称为翻译的。在语言文化交流和传递过程中,在保证尽可能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翻译应该寻求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度”。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0,(1).
[3]许崇信.在异同与得失之间.中国翻译,1999,(3).
[4]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4).
关键词:虚拟社区;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
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大缩减了地球的尺寸,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地球上的所有正在发生的事。哪怕现实空间相隔万里,但是只要一上网,通过网络提供的一个虚拟社区,人们之间就可以联系交流。正如上世纪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那样,全世界的人仿佛就是生活在一个村子中,彼此之间并没有实际那么遥远的距离。如今,新媒体平台下,大众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便利,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就可以完成对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全球依存性,已经成了当今生活的常态。全球化社会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人类社区传统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一、“社区”与“虚拟社区”
“社区”作为公民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含义众多,但主要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有一种情感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对于地方的发生在身边的和熟悉的社会环境的归宿感。我们虽然很难将社区概括为一种组织、一种社会关系或一种情感,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社区”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一定的地域、 一定的人群、以及相应的组织、公众的参与和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文化。虚拟社区则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
虚拟社区得以形成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可以高速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已不再满足于对信息的被动接受,个人想表达自己、想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得到自信、信任的欲望,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满足,只能在虚拟社区中求取,促成了虚拟社区的诞生。 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虚拟社区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我国的虚拟社区以BBS为主,与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为表现形式。
如之前所说,虚拟社区是现实空间中的社区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因此,虚拟空间的许多功能与现实社区相类似,但是又有所区别,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虚拟空间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通信功能。虚拟社区为其每一个居民都提供了电子信箱,居民可以使用该信箱收发邮件,相互通信,有利于非同时在线时居民的交流。
(2)聊天服务功能。虚拟社区为其居民提供了两种实时交互的聊天服务,聊天时除了用文字表达以外,系统还预设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供调用(有些还能用语音进行实时交谈)。
(3)张贴讨论功能。这是虚拟社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虚拟社区中的居民可以在社区中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提建议、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这些最终都以张贴文章(帖子)的形式出现。
(4)投票功能。虚拟社区中的居民在社区就某一问题发起投票或进行投票,从而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意调查。同时居民在投票的过程中也张贴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投票要比现实的投票透明,民主,公开。其结果也真实的反映了网民的偏好。
二、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流
1.大众文化传播现状
从大众文化传播角度出发,人类的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原始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随着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中不断发展,将人际传播的人际范围在地域空间中不断扩大,在时间上不断的延续。大众文化传播的进步又提高了交流的质量。而新的传播技术可以将一种文化从它原有的地域上脱离开来,从而改变文化群体的组织与结构。在当前社会,文化区域已经打破了原始的地理区域,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虚拟社区,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谓是导致”文化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中国虚拟社区中影响力、关注度都较高的天涯社区为例。天涯社区,是一个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论坛、部落、博客为基础交流方式。
天涯社区开办了股票论坛、天涯杂谈,新闻众评、体育聚焦、天涯互助等栏目。通过社区内通信、聊天、张贴讨论、投票的机制天涯社区内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交流。
使天涯社区名声大噪的是1999年发生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1999年9月11日,“9・11”事件引发天涯论坛内的大论战,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了此次论战,这不仅使天涯社区得影响力提升,而且这次论战还引起了法新社等国外媒体的关注。从此次事件中的天涯社区对国际事件的关注以及社区内的居民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不难看出在虚拟社区中,正在进行着无形的文化交流。
三、虚拟化社区中显现的“文化全球化”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国家法律的制约,可以随意的进行评论和表达,进行无形的文化交流,而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传播文化,也在进行着文化的学习和内化,逐渐的,这种文化的交流就会演变成文化的全球化。
也就是说,信息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媒体,在受众收发信息的过程中,又通过网络这样广阔的平台,以飞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人们借助虚拟社区的平台发表各种新近发生的国内外事件,这是虚拟社区为文化全球化提供的一个平台,而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关系通过虚拟社区的信息传递过程,就可见一斑。当我们在虚拟社区中发表言论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受众是谁、我们的信息传播对谁产生了影响,但只要有了这种在宽阔媒体上的信息传递,都会相对应的认同或反对的回应,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缩影。
四、结论
虚拟化社区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体的一种新形势,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上不单单是单向的硬性传播,在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往是有反馈的,信息的接受与反馈就形成了信息的交流。网络是一个连接着世界各地每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的文化底蕴不同,思想就不同。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文化交流也就成为“文化全球化”提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特斯《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国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