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听力技巧 兴趣听力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际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作为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保持,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堂、课余双管齐下,再加上对学生多方面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一、正确引导.培养听的能力
在四种能力中,听力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能力。刚刚步人中学的学生处在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对新的语言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如果不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会下降,成绩滑坡。不同的语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长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故学生一接触英语,老师就应积极地、尽力地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1.上课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解释,英语,多向学生播放教材的原声带,使学生每节课都能反复听到规范易懂的英语。
2.抓好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基础课的作用。现在的初中生,课程多负担重,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来学习英语,所以,必须抓好课堂教学,力争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如每天坚持让学生听5―1吩钟的英语磁带,让学生模仿朗读方法。值日生的报告,教学中的复述,复习都要用英语。
3.听力训练内容不能超越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应与中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到生动、亲切、有趣,进人情境之中,易于接受理解,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每次听力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
4.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听力技巧,熟悉英语中的连续、失爆、弱读等现象,按意群听英语,要善于捕捉重音、关键词。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有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学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课堂上教师尽量多设计一些说的活动,从简单的口语练习开始,如词汇的拼读、词与短句的造句,逐步过渡到连贯性的叙述。可以让学生表演对话、做值日生的报告、复述课文、作自我介绍、表演小品、看图说话等。讲解句型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说句型,用熟句型,掌握一个句型就等于掌握了无数个类似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亮点,克服学生胆小,害羞、怕错的心理。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既可以完成教学计划,又提高了学生的时间能力,使“自我”得到充分体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加强指导,培养读写能力
1.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信息可以从英语书籍中获得,故只有具备阅读能力的人,才能进入知识的宝库。选择好阅读材料。应选择文字浅、篇幅较短、有趣味、形式多样的教材。教师应明确训练目的。即让学生带着目标阅读语言材料,并设计与材料有关的问题。学生自行阅读,教师及时检查效果。教师将材料及相应问题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重点是后进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把“听、读、写”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抄写字母、单词到写短语、写句子、写连贯性的语段,进一步发展到写短文、应用文。培养写作能力的方面多种多样,可抄写、听写、默写、造句、写日记、周记、写书信,就提供信息写作,也可就课文进行归纳大意,写出中心思想、写读后感、转述等。作文是培养写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学生写作。同时应不断提高写作要求,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每次写作练习后,教师应及时批阅,充分肯定成功之处,加注指导性批语,并且当众宣读写得好的作文,鼓励学生写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听、说、读、写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必须采取听说读写四项语言的综合训练。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征、教材的特点,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力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离开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得不到发展。针对初级中学的学生,喜爱括动,往往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常常感到愉乐与满足。中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青少年尤其喜爱一些有趣的活动,我们的一些教学就可以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展开。这样既增强了学习,又满足了学生的情趣。”英语的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升与补充,这一点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检验与证明了的。不可否认第一课堂教学主要在教室里完成的,第一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渠道重要阵地。但是由于第一课堂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因此第一课堂教学也存在不少的局限。所以,我们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补充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活动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识。认识高于一切,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其次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展有趣的英语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学生能力。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学生 教学能力 教学 实践与探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是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它要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具有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技巧通过成功的教学体现出来的能力。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却往往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毕业的学生适应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两个:一是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既要会“学”,还要会“教”,善于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二是活动组织能力,就是会编、会导、会指挥,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音乐课外活动。这两个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贯穿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在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着在音乐教育班的几门音乐课程中,有计划地创设与中小学课堂相似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模拟教师角色上课,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诸如分析处理教材,编写教案、课堂语言表达、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小结等方面的技能,以改革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实践薄弱的现状。
一、利用课前十分种,锻炼“教学”基本功
要想培养合格的教师,仅有毕业前几周的教育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学校,掌握教学情况,往往是刚进入角色就结束了。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尽早体验教师角色,充分利用课堂前十分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年级学生应以表演为主,主要解决胆怯、紧张的心理,从中找到一份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自信,采用的形式有独唱、独奏、重奏及小合唱等,可以宿舍间合作,或自愿结合。到二年级表演形式不变,对学生的要求有新的调整,即学乐器的同学以演唱为主,学声乐的同学以弹奏为主并鼓励学生自弹自唱。这种训练,为三年级走上讲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基础。
到了三年级,课前十分种就转换为教师角色的体验。采取朗读、演讲(特别是即兴演讲)、讲故事的形式,重点锻炼学生用语言流畅表达的能力。作为教师,不管教哪门学科,都离不开用语言组织教学,学会讲话、善于表达,这是合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二、模拟教学环境,进行环节教学实践
课前十分钟的参与仅是个体艺术修养与语言艺术表演的锻炼,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入教学。因此,在三年级结合教法课,每讲完一两个章节之后,就安排一次教学实践,指导学生模拟中小学课堂情境中一个环节的课,比如音乐课的导入环节。那么怎样导入能做到引人入胜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入方式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导入环节与本课主体部分是否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导入所涉及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欣赏水平;导入是否能更好地表现主体、衬托主体,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显得自然而生动等。同学们在掌握了导入的方法后,跃跃欲试,自己设计课题,积极准备,每人每次3—5分钟,形式丰富多彩。有从生活话题导入,有从相关音乐导入,有从诗歌、童话故事导入,还有从一幅幅斑斓夺目的画面导入……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如一位同学为歌曲《好日子》的导入,她首先用配图画片出示了一系列日期: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六一、十一等,笑问:“看到这些日期后有什么想法?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这样的导入虽简易,但很贴切,从一开始就非常自然而生动地获得了这一课所需要的气氛。通过课堂环节模拟,同学们基本上能掌握住上课的导入技能。学生模拟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从表达、教法、教态等方面讲评,肯定其成绩和优点,指出其不足,并指导矫正的方法。
三、师生角色互换,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没有大的改进,多数是教师授课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虽经教学的多次改革,但只是教师使用的道具的变化及课堂氛围的变化。为了改变这一旧的模式,我们系在教研活动中,开展了“让学生如何快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大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采用教师和学生轮流上课的办法较好,一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能尽快提高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比如《中外音乐史》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把中外音乐史的各章节作简要介绍,让学生从大的方面把握中外音乐史的脉络。教师先讲第一章,然后主要是布置作业,把各章节分到各组,一班50人分为7—8个组,每6—7人一组,准备一节课。在每周的上课前,每一组学生开始研读课本查找资料,进行集体备课、写教案,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节任务课如何讲才能生动,然后推举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讲课。由于是大家自己查找的资料,本组人员提前就知道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哪儿,其他同学也因自己的参与,知道查资料、备课比较辛苦,因此听课会比较认真。在学生讲完课后,老师从听课的学生角色再回到教师的角色,对学生讲课的优缺点给予评价,然后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这样教师可发现学生讲课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学生从教师的总结中可发现自己的认识角度及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教学相长,既能提高学生的教师意识与能力,同时也给教师以促进。
四、模拟全程教学,培养合格师资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可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听课见习,观看中小学优秀教师是怎样上课的,为学生模拟中小学教师上课提供情境逼真的仿效和示范。通过观摩,学生对课堂全程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接着指导学生进行中小学整体堂课的模拟教学。在这项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指导学生个人备好课,写好教案。在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每个人在全班进行模拟教学。充分发挥教法,使他们懂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教学,掌握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般进程,并教会学生板书、板面设计等。其中,尤其要指导学生上课时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为人师的学生一登上讲台,由开始的一腔激情变成了语无伦次、手足无措,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低着头,眼睛盯着教案,几乎谈不上与听课者交流,后来通过自我评议和大家评议,经过教师指导,大部分同学都能甩开教案这个拐棍,特别是肌体放松后面部表情从冷漠到亲切,身体的律动从机械呆板到有韵律感、美感,语言表达从无生气到有语调变化。部分同学不但能独立完成教学而且具有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用形象性、实物性、参与性等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初步走上轨道,并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交流的教育观念。
比如一位学生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今天我想用葫芦丝和笛子为大家演奏两段乐曲。”话音刚落,学生就高兴得鼓起掌来。教师为学生表演,师生距离拉近了,感情融洽了,学生必须认真地欣赏,积极地思考(教师讲评),在听辨、比较了乐曲的风格后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瑶族舞曲》和《茉莉花》。用这样的开端,有这样的艺术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渐入意境。通过欣赏、分析,就能获得比说理更为深刻的感知。学生们在欣赏中不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掌握了知识,这样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快乐又没有负担。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必须提供创造的机会。在一次模拟教学中,一位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这节课的重点活动是学生的即兴创作,设计的是请学生为电视画面配乐。屏幕上展现了薄山水库风光、山景观和校景三幅画,请学生挑选一个专题为之配乐。要求是即兴口头接龙,也就是说口头哼唱,只要有音高旋律,无须用唱名,且接龙不限长短,没有技巧上的要求,只要发挥想象,接得好听,符合画面上的内容就是成功。学生们观看了美丽无声的画面后,激发了创作的冲动和兴趣,学生纷纷加入接龙队伍。在创作中,全班学生分两大组开展竞赛,在教师的点拨下,两条旋律合成复调式的二声部音乐,学生用和谐、统一、柔美的声音进行二度创作,从中欣赏创作成果,体现创造的愉悦。
在上述课堂全程模拟教学实践中,初步综合训练了学生上课的语言、教态、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等教学技能,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利用
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而组织好学生第二课堂就是学生参与实践的极好方式。但目前我们的第二课堂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活动安排太少;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主要就是一些“独唱”“独奏”音乐会。这种状态必须改变,要多组织一些合唱团(队)、合唱小组(可以冠名)、小型电声乐队和民乐队等,同时多举办一些合唱、合奏的音乐会或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合唱、合奏或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编导和指挥的机会,不能总是几个“积极分子”参加,要让同学们都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近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学们积极踊跃,从舞台创意、节目主持到节目编排,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他们有分工有协作,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在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颁奖晚会中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小结与思考
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尝试,培养了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情感,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点,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还为进一步的教育实习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教的适应期。
实验性的模拟教学和角色转换实践教学虽然让学生感到新鲜、充满热情,但也有些遗憾。因为每次教学活动面对的都是同班同学,和真正面对中小学生的感觉不一样,特别是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不容易到位,若能在实习前接触中小学生并直接给他们上课的机会会更好。针对这个问题,一是尽快转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目标的认识,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改革的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早接触基础音乐教育,了解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信息,这对学生教育职业观的确立,教育情感的养成和多方面教学能力的形成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阅读能力; 任务型教学; 培养;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89-01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通常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视为综合技能。因为他们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就拿我们日常谈话为例,当与别人交谈时,我们要说和听;当填写表格时,我们要读和写;当听讲座时,我们要听和写。实际上,我们常常因要使用某一种技能而涉及其他的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当中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言语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同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
1. 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 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 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二、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任务型教学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三、如何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用列举型任务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
列举型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说出与题目相关的事项并列成清单。列举型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归纳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以前所学的有关内容,扩大词汇量。教师在这一阶段通常要要求学生介绍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了解、对所论述主题的了解。背景知识又称非直观信息,它储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是直接影响阅读分析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地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
2. 解决问题型的任务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解决问题型任务集中于通过参与者的合作,沟通与磋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是一种开放型和创造型的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造的能力的发展,同时又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前,确定每一教学阶段的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任务。比如,让学生阅读后填图和填表格等。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旨在解决实在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这一类的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解决的太容易,则会使任务失去挑战,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如果问题太难,学生解决不了,则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无法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3. “任务型”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任务型”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任务型”学习就是通过设计语言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也就是通常说的通过做事来学习,以达到掌握语言、学会运用语言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互动状态,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尽量调动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进行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为目的。
4. “任务型”教学案例
(1)利用Brainstorming的形式
Brainstorming可以按小组或成对活动、个人思考、全班讨论的形式,在上课时教师引出话题,给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教师规定的方式去思考、活动和讨论,在这2-3分钟内把新的想法或早已有的并装在脑子里的图式激活。但同学们的有些想法是处于紊乱的“原材料”,需要进行加工、筛选,提取我们所要的信息。如Unit 5 Advertising Lesson 17 Dialogue(第5单元)是围绕给电脑做广告的话题。根据这一话题,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容如下:I am going to buy a computer.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what kind of computer I should buy?
学生讨论十分踊跃,并给了很多好的建议。我把关键词呈现在黑板上,立刻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归纳如下:Buying a Computer(买电脑)function(功能)price(价格)shape(外型)store(储存器)speed(速度)service(服务)model(型号)brand(品牌)color(颜色) quality(质量)。在讨论时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想法加以解释,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供了情境让学生练习口语。
(2) 科学的导入和呈现
一般而言,如果是较低要求的教学,到这一步通常要让学生做大量的训练、练习,多次重复和强化某种技能,如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或操练新的句型,还有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编对话,或给关键词让学生复述,或把对话内容变成小故事等。这种形式对于有些学生是非常有用的、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通过概述、评价、预测、联想等使对话内容进一步深化、领悟或挖掘,这样做不仅使对话内容学习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英语能力。但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除了要考虑以上的练习形式以外,还应考虑设计更高层次的课堂教学任务。例如:设计书面表达、短文改错等形式进行训练。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经过长期、大量、广泛的阅读才能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倩.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 马丁.韦德尔(英),刘润清.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各种地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4-01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培养能力的教育.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够不断丰富和改造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能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不应只是死板知识的传授,而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着重能力的培养,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各种地理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描绘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阅读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及其与它有联系的其他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知道各种相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有人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上任何一种颜色和符号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内容.只有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很好地读懂地图,从地图上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因此,阅读地图和描绘地图是学生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地图上的空间关系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看懂教室平面图,从教室的排行座位来理解地图上一个地方的位置及其他能够看见的门,窗的位置;再接着从教室平面图扩大,培养学生描绘一幅从自己的家到学校的路线示意图,接着教会学生辨别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等,进一步阅读地形图和政区图.同时利用课本插图,作业中的读图或描图填空等进一步练习.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地图,动手绘制相关地图,如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略图,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等;在实际教学阅读地图时,如果将地理事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材料与地图上惯用符号加以比较,如让学生看实际的河流,再看地图上的河流的表示,这样也能取得相当好的效果.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看图,填图,绘图的练习,教给他们恰当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地图和描绘地图的能力,而且对包括地图知识在内的地理知识,也能理解,消化,掌握的更透彻,起到双倍功效的作用。
2 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形成巩固的记忆力
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积累和运用,都必须依靠记忆.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学习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良好的学习情绪的前提下,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形成巩固的记忆力.地理课本有大量机械记忆的内容,如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全称,流域面积等,仅可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心理学证明,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不仅迅速,而且持久.如山峰的高度,河流的长度,也可和学生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某一项地理事物的高度和长度做比较,找出新材料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另外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掘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是这些知识彼此牵连,相互启发,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加深理解,而且有利于掌握记忆,培养记忆的方法,发展记忆能力。
3 运用类比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能力.它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而类比法则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通过类比,从旧表象想象出一种新的表象,感知的范围扩大,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如在讲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时,可以同先前学习的东北气候类比,二者虽属不同的气候类型,但有一系列基本特征是相似的,如雨热同期;但冬天冷的程度,冷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类比讲授,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从而启发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4 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现在地理教材对地理观察是很重视的,课本上图文并茂,中间有景观图片和一些政区,地形图,以及作业用的影射图.在问题和练习里,用于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题目比比皆是.还有一系列的直观概念及知识分布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均可让学生阅读观察地图,自行得出结论,必要时辅之以启发式的提示,这样比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更能锻炼学生的课内观察力.如使用长江三峡图片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云雾缭绕的山峰,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山高)长江怎么流过去的呢?(切穿巫山)然后比较与其他河流的区别和特点(两岸岩壁高耸入云),再引到他们继续观察,并且提出,该地河水的水势怎样?(水流很急),教师随即用李白的诗句说明长江三峡”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最后问:”这个特点和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关系?”这样既达到了培养观察力的目的,还有利发掘学生的思维.
5 细致的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指从教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第一: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心理医生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顺从为条件时,创造性强的人偏离常规的思想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压抑个体自由就是抑制创新欲望,埋没创造性人才。因此对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个人的心理感到安全使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他们可以进行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因此,教师要营造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的关系,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鼓励那些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让其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冲动的机会,使其创造力倍增。
第二:培养创新意识,要建立课堂教学的新观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造的兴趣,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体检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如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先复习求根公式,并指出两根关系(互为有理化因式,或者说,根式部分互为相反数)。
(2)指出公式实际上直接反映了方程的根式是有系数确定的,公式就是利用系数而计算出根的表达方式。
(3)提出相反的问题:方程的系数也被根所确定,那么又如何用根来计算出系数或表达出系数的某些关系呢?
(4)学生探索:一部分学生写出几个熟悉的方程;求出两根后观察根与系数的关系;一部分学生确定方程两根ab,构造方程(x-a)(x-b)整理后,观察根与系数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根据有理化的特点,直接利用求根公式相加,相乘得出结论。
(5)师生讨论,对三种方法做出评论,取长补短,完善结论,完成证明。这样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来增强学生兴趣,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在进行解题训练中,教师应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和帮助,鼓励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其次,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取决他是否有雄厚的基础知识作为保证,因为知识量越大,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也就越广,从而产出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很难设想知识面狭窄的人能有多大创造力,即使在解题时也一样。
爱因斯坦曾对科学活动提出如下模式: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也就是说,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直觉思维,因此,一个人要从事数学创造必须既有直觉思维能力,又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不以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经常让学生做些事,充分利用学生好奇与渴望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术,创设恰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向学生讲明,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想法开动脑筋,气氛要轻松活泼。
鼓励参与,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没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性,在教与学中提倡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诱导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