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1篇

摘 要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的增长,班级里也会涌现出一批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体素质特别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参与田径训练的主力军。如何合理安排好全年的运动量,提高运动能力显得十分关键。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反思摸索,谈谈短期提高小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 田径训练 小学生 短期 提高

一、训练方法

(一)确定训练人员

重新调整队伍,招收新队员,做好选材工作,加强队伍的训练管理及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发展队员身体素质。

(二)确定训练时间

在学校专职体育老师不仅仅要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每天两次的田径训练。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一般是上半年四五月份有一次县小学生运动会和本街道小学的运动会。一般把训练时间分为春夏训和秋冬训两个阶段。秋冬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九月份一个月),强化训练阶段(十月份一个月),比赛阶段一(十一月)。在比赛之后进行半个月的休息后街道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入冬训强化阶段(十二月到次年的元月),第二个阶段比赛强化阶段(次年三月到比赛)。训练时间一般是早上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

(三)基础训练阶段内容

首先,在班级中确定跑、跳、投方面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前几次的适应性训练。对选拔进训练队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对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以恢复学生速度和柔韧为主,进行放松跑、短距离跑和长距离的耐久跑为主,多做柔韧练习拉升韧带,多进行耐力和爆发力的练习,跑步同学在运动时让运动员调整好呼吸和步频,等体力恢复之后,以简单的技术教学为主,分项目练习。在训练初期,对于一些年龄特别小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观察的时间可以长的,多关心和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多进行正确的示范,借助视频等项目,进行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的结合,根据学生运动中的表现来不断调整运动负荷,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及时纠正技术上的错误。

(四)强化训练阶段

这一段时间在一般性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需要较大运动强度、大运动量、较大密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机体适应能力。锻炼专项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等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训练后,学生普遍会出现生理上的酸痛,要对学生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这个时候,学生运动成绩提高的快慢,很大一部分依赖教师运动负荷的安排,每个项目的运动负荷不一样,所以要迅速做出调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还需要加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协调好运动量。定期检测队员的运动成绩,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周一:短距离跑间歇跑;周二:速度力量训练;周三:耐力训练;周四:专项训练;周五:力量训练,其强度也稍大。这样通过加大强度。这样才在比赛时才能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赛出理想的成绩。强化训练阶段教师以完整示范为主,建立完整的动作体系。教师要需要时时掌握学生的训练情绪,抓住饮食和训练的关系,保证训练积极有效的开展。

(五)比赛阶段

比赛之前的大半个月训练中,要模拟比赛的场地和气候来进行适应性联系,训练的次数和目标也严格按照比赛要求来模仿。学生比赛时的年纪偏小,比赛场地又是封闭的,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比赛场地进行短时间的场地适应训练。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至少去练习一次通过适应,让学生对比赛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对赛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胸有成竹,自信心得到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水平能较好地得到发挥。

加强竞赛心理训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比赛的发挥能力。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前1—2周竞技状态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段时间的运动量较小、密度较小、强度较大。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恢复,应保证学生做到:(1)每天有八小时睡眠;(2)睡觉前泡热水脚;(3)比赛前一周减少运动量;(4)保证足够的营养;(5)训练中不断变化花样以增加兴趣和消除疲劳;(6)比赛前及考后应有放松练习、按摩等。对每个学生的竞技状态的调整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稍有不同,对那些恢复得快,兴奋性来得快的学生运动强度要大些,不至于使他们在考前就兴奋起来,比赛时反而不兴奋。反之,对那些恢复较慢的学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要适中,不至于他们在考试时还没有恢复好,把他们的良好竞技状态在考试时引发出来,通过这些手段,绝大多数同学在比赛时竞技状态良好,赛出了较好的成绩,这也是对学校竞技运动的回报。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2篇

1.体育动机

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指驱动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诱因,并且这种需求其实是人本身的内在需要,是启动运行的原始驱动力,他们往往经历一系列的有体系的运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心理以适应社会。换言之,需要就是其实行体育锻炼的源泉。不同的幼专女生对锻炼的需求不同,多数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就是要减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消遣娱乐,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其锻炼动机较好,这些都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因此,体育动机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开发一个适合女大学生的运动方法,帮助女孩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意识。

2.提高学前专业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女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而大学体育课程单一化等原因导致其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呆板生硬,导致其从主观上失去学习的意愿从而,抗拒参加体育锻炼。学前专业女生活泼、阳光,她们对体育课具有求趣、求健、求美以及喜欢韵律等等。这需要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根据女生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校女生的兴趣点,激发她们学习的热情,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考虑性别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舒适的锻炼环境,建设良好的锻炼设施

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高校体育锻炼氛围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学校的领导,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他们组织、推动学校的各项进程,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主要依靠领导。我校领导在这方面当属以身作则,对体育锻炼相当重视,已经把学校体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全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运作,在体育经费支出不足的情况下,添置运动器材、改善训练环境、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等,我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风气。

三、对幼专女生锻炼全程行程有效指导

如何科学的健身,对现有健身方法、体系的了解及适应程度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程度,从事体育锻炼的情况,如表1-1所示,在我校5000名学生调查问卷中,了解的占16.4%,基本了解的有25.2%,几乎不了解和不了解的共占58.4%",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现有锻炼方法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校体育教育迫切需要提高他们对健身方法全面了解,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四、强化高校女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还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教育学生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形成自觉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明白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正确的学习认识有时并没有使他们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其原因,一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由于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影响了他们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体育课才有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只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同时形成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教师应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兴趣是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能促使人在行为上去爱好某项活动,形成行为习惯。如果对某一活动缺乏兴趣,就无法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无法形成从事活动的习惯。反之,有强烈的习惯性,就会对某一活动形成爱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三个效应”来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与欲望。

1.模仿效应。体育品牌广告缤纷多彩,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某种商品或对喜欢的偶像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广告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

2.励志效应。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偶像,也有个人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体育比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锻炼,激发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激励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在锻炼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锻炼时的态度、运动的兴趣和习惯都在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之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端正的锻炼态度与强烈的参与锻炼的兴趣,必然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参与锻炼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其锻炼态度端正,锻炼效果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三、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及动作技术练习方法的指导等,都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学生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锻炼程序。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2.把体育锻炼强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和提高,体育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就会坚持从事体育锻炼,这标志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经常性的练习能加深体育锻炼的形成习惯,锻炼者会逐渐提高体育锻炼的目的和认识程度,从而强化体育锻炼的能力,坚定锻炼信念,并且通过主观努力使锻炼持之以恒。体育锻炼习惯属于自主性习惯,它是在科学性、计划性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习惯。练习者会受到环境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体育锻炼产生热爱,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可以帮助练习者战胜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体验成功的乐趣,使锻炼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的锻炼习惯是通过反复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体现出学生的意志与毅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定严谨、个性和科学的计划,有的还需要将所制定的训练项目逐个去落实。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反复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老师―家长―学校”相互配合,持续锻炼意识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一年365天,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只有190天左右,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家长的配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应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特征,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连接和搭配,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灵活运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许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体育科学,2001(01).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前,人们对于身体锻炼的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的群体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人们的心理、精神状态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要注意运动原则,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身体 健康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普通群众的物质生活方式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远的进步。与此同时,大家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比以前提高了,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已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一、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高呼吸效率,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由于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要呼出比平时更多的二氧化碳,呼吸功能得以开发与挖掘。为了保证正常的肌体运行,人们的呼吸系统会变得加倍工作,负责呼吸的肌肉与器官变得日益发达,呼吸的效率大大提高。肺活量伴随着长期的体育锻炼而增大,胸廓和胸围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这样带来的一个优势就是人们不会再轻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二)有助于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体各部分器官逐渐变热而加快对能量的消耗,与此同时,人们的新陈代谢也就增快了。为了补充身体运动时候消耗掉的能量,部分器官就会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同时,大量数据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腹肌力量会比一般人强大,这也可以帮助腹腔加快对食物的消化进程,人们在运动后摄入的营养物质所带来的能量要远远大于运动所耗掉的能量。因此,经常性的体育运动能够加快人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人们的心理素质。首先,体育锻炼能培养人们的合作意识。好多体育活动都是群体性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有好几个人一起参加,而大家为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会进行不同的分组,为了获取胜利,大家会分工合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促进了个体社会交往的能力。其次,体育运动可以塑造不同个体的人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受到先天因素影响,人格迥异。可是在经常性地体育锻炼后,一些不良的性格因子就会慢慢被剔除掉,人格逐渐向善的一面转化。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加人性魅力。第三,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出于人们的本性,人们渴望胜利,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自信心和坚强乐观的性格,形成欢愉的心情;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人们的耐性和毅力,逐渐培养出竞争精神和拼搏意识。

三、体育运动的科学方法

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那么如何更有效更科学的进行体育运动活动,这就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一)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

体育运动原则是体育运动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参与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体育运动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也就是身体的活动,但是真正的体育锻炼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体育锻炼是严谨而科学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运动规则。第一,安全性: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守则,尤其是参加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体育锻炼,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方法,盲目锻炼,取不到运动效果倒是其次,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损害,就更加得不偿失了。因此,体育运动一定要注意锻炼的安全性,要遵循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把体育运动安排的合理合适,才能真正发挥体育锻炼的功效。第二,多样性:开展体育运动,参加身体锻炼,一定要注意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要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使得自己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能由于偏好某种运动,而忽视了其他运动项目的参与。

(二)体育运动的科学方法

进行体育锻炼,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还有注意科学的方式方法,要注意运动时候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一般来讲,只要进行动力性肌肉力量练习,就会出现动作的速度与幅度问题。这个时候,运动者如果不注意合理把握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就可能导致运动中的幅度和速度之间出现问题,有时候后果还会非常严重。另外,锻炼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负荷问题,大家都知道负荷越大,速度就越小,因此锻炼者要根据自己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来合理安排。比如说对于青少年,他们的爆发力往往非常强大,因此他们在进行力量练习的时候,就要选择适宜的负荷,让负荷稍微小一些,尽量加快动作速度,这样就可以提高肌肉的爆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一平,余道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学研究.2007(04).

[2] 刘海迪,毛语诗.浅析体育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J].网络财富.2008(12).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习惯养成;培养;方法

1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符合他们身体心理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体育锻炼方法多样化,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如果年龄较小,应选择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教师要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

2.1调节人际关系: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们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个体处于社会群体之中;2.提高适应能力:长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3.陶冶道德情操:体育锻炼不但影响人的身体机能,更影响着个性发展、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4.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精力充沛的再次投入到工作、学习中。

2.2教师的讲解示范要严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影响,还受到教师语言、行为、态度及情绪的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言行举止对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的教学技巧。此外,教师在课堂中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的动作,轻松优美的示范,都会引起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直接兴趣。

3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运动中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参与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改善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体育运动对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是生活当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无论是什么规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样的人群参与,只要是体育,就能体验到体育的健身和运动带来的快乐。体育锻炼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获得奋发向上的情绪体验。参与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念,坚定生活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人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4 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的课堂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教师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的进步作出肯定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上增加学生锻炼的选择性,提供师生互动的空间。要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提出新要求,使之逐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