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产品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 发展 演变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42-02
今天我们看待可穿戴智能产品时,如同对待一个刚刚诞生的事物。在各个搜索网站搜索“可穿戴”,其结果无疑都是和智能挂钩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但是当人们把焦点都放在今天这些能够“吹拉弹奏”的聪明产品的时候。很多传统的穿戴产品其实早已伴随人类很长时间,有些甚至有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这些被人们所熟知的穿戴产品其实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1 传统穿戴产品的便携化和可穿戴化的发展过程
首先,本文中传统的穿戴产品指的是相对智能穿戴产品尚没有搭载智能系统的产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着一定的普及度且需佩戴使用的产品。它们往往只被赋予某种单一的功能。但是历史悠久,被人经常使用,甚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诸如手表、项链甚至鞋,衣服都是此类产品。其中手表和眼镜都很有代表性。
1.1 钟表便携化演变的历史
表是最具代表的可穿戴产品之一。即使没有智能系统,表也伴随了人类几个世纪之久。它的发展从发明到可佩戴化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公元13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算时间。不可否认的是,是中国发明了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东汉张衡发明了漏水转浑天仪。这些仪器的共同特点都是庞大而笨重,因此当时也只有帝王或少数贵族才有能力将这种硕大的装置放置在自家的后院。欧洲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不仅仅带给了艺术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钟表的技术发展自然也包含在内。例如发条和钟摆的发明,齿轮排布方式及构造的革新。与之相应,这些新科技为钟表在外形上改变创造了条件。而且,它们也令表自然而然地遵循了微型化这个必然的演化规律。最后在16世纪左右,怀表被创造出来。至此,表的便携化过程告一段落。
不难发现,表便携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技术条件的进步。从原本笨重到变得小巧的背后是发条技术替代重锤技术,游丝构造替代钟摆构造等重要技术的革新。不过这之后,虽然人们并没有停下探索与表相关的技术研究,但是之后表的变化则更多体现在了精准度提升和动力更持久的问题上。这也意味着当表变为手掌大小的时候,似乎也走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又或者是一个瓶颈阶段。所以,当表变成可戴手腕上的时候则是将近300年之后了。
1.2 手表可穿戴化的转变过程
怀表转变手表的过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人认为它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于1806发明的。当时拿破仑皇帝为了讨皇后约瑟芬的欢心而下令工匠制造了额一只可以佩戴于手腕上的小“钟”。这种将表佩戴于手腕的风尚迅速传播开来,于是手表就成了那个时期女性的时尚配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新方式风靡一时,可是它没有动摇怀表在男性中的地位,当时怀表仍然是男性身份的一种象征。另一种说法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士兵为了不影响作战将怀表绑上了丝带戴在了其手腕上。后来这件事传到了一位工匠耳里,他突发灵感发明了现在的手表。而与拿破仑的说法不一样的是,后来这位工匠发明的手表则彻底影响了所有人,同时手表也不再被当作时尚配物看待,而是真正成为了大众的日常用品。
和怀表便携化的过程明显不一样的是,硬件技术在使表向穿戴化转变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作用――拿破仑仅仅是为表加了个固定用的丝带。诸多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则成了转变的直接导火索,尤其是第一种说法中拿破仑的创意完全依靠了个人主观的发挥。这种偶然的背后既表现出人们固有的产品对便捷化的原始需求,也透露出“习惯性”这个不可忽略消极因素。所以,即使今天看来,佩戴于手上对比揣在兜里在便利程度上有明显优势,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人们使用方式。直到有二战这种突变环境的刺激让他们放弃原本习惯性的行为,重新接受新的穿戴方式。
1.3 从“阅读石”到框架眼镜的转变过程
眼镜是另外一个为人所知的穿戴式产品。它作为穿戴产品已经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形态变化。文献记载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皇帝尼禄就已经通过一块打磨过的绿宝石来帮助观看角斗比赛。公元1000年的时候,欧洲的修道士已经开始利用眼镜来帮助他们阅读。不过当时这种称为“阅读石”的眼镜其实更相当于没有握手的放大镜。因此修道士只能把这些石头直接放置到书面上来帮助阅读,显然这个阶段阅读石还不具备可以佩戴的功能。
和手表相比,在更早的时候眼镜就有了具备穿戴化功能的形态。大约公元1200年,与现在相似外观镜框的眼镜被发明出来。这种眼镜被认为是由威尼斯或比萨的修道士或者工匠发明出来的。它的结构是将两枚镜片左右布局式地镶嵌到由骨头、金属或者皮革制成的框架当中,然后将两个镜框利用铆接的方式连接起来,整体形成一个倒“V”的布局。从而让这种倒“V”机构可以方便人将眼镜架在鼻梁之上。这个时期开始眼镜已经过渡到了可佩戴化的阶段。而后在17世纪,西班牙的两位工匠又发明了第一副带有边撑的眼镜――由丝绸或布条作为头带的眼镜。它其实是将布条两端分别连接在镜框两侧,让人们如同戴面具一样佩戴它们。相比之前的结构,很明显这使得新式穿戴起来更加稳定。同一世纪传教士将眼镜带入中国,中国人利用金属支架替代了原本的头环,这种造型就是现在镜框眼镜的雏形,而且这种佩戴形式一直被沿用到今天仍不可替代。18世纪镜框眼镜依靠英国商人的推广,最终在全世界传播开来,这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直到现在,眼镜还有后继的重要发展,那就是隐形眼镜。最早为达芬奇提出了其相关概念的隐形眼镜于19世纪80年代被发明出来。依靠先进的材料技术,人们可以直接将它们附着于眼镜上。就目前,与主流的镜框眼镜相比,隐形眼镜现在还存有很多涉及健康安全隐患的问题,穿戴方式也比较不方便。但是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甚至很多人预言用不了几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它就会完全替代今天的框架眼镜。
和手表相比,眼镜的转变对硬件技术的依赖更少,而且更多的依赖于特殊的使用群体。例如中世纪就是这样的特殊使用群体。不同于今天眼镜被广泛使用,那个时候只有僧侣和修道士才有能力识字。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眼镜的改进往往都是借助修道士和工匠之手。而进入文艺复兴后,眼镜可佩戴化的时候也是知识不在被牢牢地把控于宗教之内的时候。也许正是知识团体的扩大促进了眼镜的演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眼镜第二次由头带变为固定架的时候,正值它传入中国之后。这自然也是是一次使用群体的突然变化。两次变化拥有的相似背景不可谓一种巧合。与手表的演变过程相联系,这种巧合同样说明了环境转变对产品能够便携化的重要作用。
2 现代智能产品与传统产品在便携化和可穿戴化异同的比较
2.1 和传统产品比较现代电子产品便携化发展的异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产品应当是今天智能产品的前身。事实上,从硬件的角度,智能产品只是前者在功能含义上的延伸拓展。20世纪和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之相对,电子产品也是日新月异。与历史悠久的眼镜和钟表相比,很多电子产品的数次更迭也都是由巨大笨重向小巧便携发生转变,尤其是那些今天人们日常所必须的产品。电脑,手机等很多熟悉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同的是,电子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没有离开技术发展的支撑。但是它们完成蜕变仅仅是几十年或者几年。例如从IBM发明磁带机到1979年索尼推出便携磁带随身听WALKMAN经历了30年。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诶尼阿克到第一台个人电脑也大致是30年,再到21上世纪笔记本被创造出来。这期间发生的变化都可以在一个人的成长的一生中被记录下来。显而易见,这都得益快的科学发展速度。另外,企业们为了尽可能地创造财富,会尽可能会为所有可能的潜在消费群体创造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这种从原来被动式的发现到现在主动式寻找方式的变化也影响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但是,本质上现代产品与传统穿戴产品的演变并没有质的不同。观察两者,其实都在便携化阶段,有成熟的技术下产品就立刻能够立刻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2.2 从传统产品出发分析智能产品穿戴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2012年伊始,可穿戴智能产品的概念就好像暴发户一般瞬间抢夺了人们的视线。首先是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先后分别了iWATCH和谷歌眼镜。接着在这两个“带头大哥”的引领下,其他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开始纷纷效仿。仿佛可穿戴智能产品大有要重现当时颠覆了人们生活的智能手机的架势。当然,相比空前火热的受关注度,很多产品实际的销量确实不如预期。智能手环热度成为廉价低端玩具的代名词;谷歌眼镜一直处于验证阶段,而更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去买iWATCH的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唱衰可穿戴智能产品。其实当下可谓是一个重要的智能产品穿戴化的过程。不过,其过程必然不能仅仅依靠成熟技术或者商家对消费者的鼓吹和洗脑就能够水到渠成。
之前所述,过去便携化的阶段智能产品已经和传统的穿戴产品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妨假设这种相似同样能够延伸到智能产品转变的过程之中。若是如此,首先能够解释的就是智能产品便携化和穿戴化过程的不连贯性。换句话说,依照之前对传统产品的分析。产品在便携化依靠的条件和穿戴化所依靠的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可以借助科技的进步实现连续行的演化,而后者,科技因素会退居其次,偶然性的因素会上升为主要原因。智能产品则也极有可能如此。所以,首先可以排除技术制约对智能产品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目前,可能还没有一个足够的偶然因素会刺激人们转变智能产品应用的方式。这种刺激或许是市场环境的突然转变,又或许某个被忽略已久的受众群体被突然发掘出来(iWATHCH会把定位首先聚焦于健康理疗也许就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最后,还有“习惯性”这个消极因素的制约。即使无论是Google眼镜,还是iWATCH都有独到的特点,但是仍然难以撼动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去使用手机等这些前身产品。也许,如果智能产品的初始形态就是手表或者眼镜的话,今天的情况可能会大不同。
[关键词] 产品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072-03
[作者简介] 吴 江,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
刘 莹,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07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江西 南昌 330047)
一、产品绿色设计
1.产品绿色设计的原则。绿色设计的目的和原则可归纳为“三R”,即“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
(1)“reduce”是“减少”的意思,可以理解成物品总量的减少,面积的减少,数量的减少,通过量的减缩而实现的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即“少量化设计原则”。它包含了从四个方面减少物质浪费与环境破坏可能的内容,这就是:产品设计中的减小体量及精简结构;生产中的减少消耗;流通中的降低成本;消费中的减少污染。建立在真正减少材料与成本消耗的基础之上。减少的概念引申为目前所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产品的简约设计”,它不仅表现在产品体量的“轻、薄、短、小”,还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品质的高性能化。从复杂臃肿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功能中减去不必要的部分,以求得最精粹的功能与结构形式的设计。微型化的设计风潮,在包涵节省资源动机的同时也包含着商业竞争,以及“新奇特”吸引消费者的因素。
(2)“resue”是“回收”的意思,即本来已脱离消费轨道的零部件返回到合适的结构中,而更换影响整体性能的零部件而使整个产品返回到使用过程中,这就是“再利用设计原则”。再利用化设计是绿色设计中一项急待开发的新设计课题,这一原则的实现最需要设计思想的突破。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产品结构自身的完整性。第二,产品主体可替换性结构的完整性。第三,产品功能的系统性。实现“再利用化”的设计原则,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是缺一不可的。同时,也因为其涉及到从产品的具体部件开始重新设计结构的思路,因此,对于技术的要求、对于设计思路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是绿色设计中最难以实现的一部分,也是必须集中最新的科技来克服的。
(3)“recycling”是“再生”的意思,即零部件回收后再加工、利用,得以新生,这是指“资源再生设计原则”。这是“三R”原则中呼声最高,反应最热烈,进展也最明显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最繁杂的一项设计改革。它包括:通过立法形成全社会对于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普遍共识;通过材料供应商与产品销售商的联手建立材质回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结构设计的改革,使产品部件与材质的回收运作成为可能。通过回收材料并进行资源再生产的新颖设计,使得资源再利用的产品得以进入市场。通过宣传与产品开发的成功,使再生产品的消费为消费者接受与欢迎。“资源再生设计”牵动了从社会最上层的立法机构到社会最基层的普通消费者,其中还包括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命脉的企业生产体系与商品流通体系。
2.产品绿色设计的方法。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只包括从“产品制造到投入使用”的各个阶段,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而绿色设计实质上是对产品从“摇篮到再现”的全过程控制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无论在涉及的知识领域、设计方法还是设计过程的困难程度等方面均要复杂得多。因而,用传统的设计方法或者简单地将几种方法叠加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设计的。绿色设计应是现代设计方法的集成和设计过程的集成。
(1)强调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一般采用并行的闭环设计过程,即从产品概念的形成一直延续到产品信息反馈全程控制的设计过程。它意味着:在产品从概念形成――原材料与工艺的无污染、无毒害选择――生产制造――集装输送――包装销售――使用储存――废弃、回收――直至再次利用及处理的各个阶段。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产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它对一种产品从加工制造到废弃分解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分析和评估,并企图找出改善的途径。
(2)强调可拆卸结构的设计方法。在绿色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结构的易于拆卸与回收处理,良好的拆卸性能和回收性能是这种产品设计的主要特色。为了使产品具有良好的拆卸回收性,产品应采用模块化结构,且具有简单的连接方式,为了使产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以减缓资源消耗,产品零部件必须进行长寿命设计等。
(3)“DED”的设计规则与方法。即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拆卸和分解,并可重新组合使用,如美国的可回收汽车、日本的可回收相机、德国的可回收包装,等等。
(4)系统论设计思想与方法。由于在产品设计上可利用的生产设备、方法、技术、材料和加工方法等日渐增多,工业社会组织与产品形态亦渐趋复杂,而产品的市场需求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因此,绿色设计已不像以前设计一件产品来得那么简单,这就要求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的观点,充分掌握设计的全盘性和相互联系及制约等细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各种设计因素,其核心是把绿色设计对象以及有关的设计问题,如设计过程与管理、设计信息资料的分类整理、设计目标的确定、人――机――环境相互协调等视为系统,然后用系统和系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加以处理并解决。
据上述分析,绿色产品将影响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反过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方式方法。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产品绿色设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产品绿色设计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及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注意到产品绿色设计对于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绿色产品市场不断的拓展,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增长,人们也越来越认可和支持产品的绿色设计,从而打开了绿色消费市场。
日本的企业就有很强的环保的意识和绿色设计理念。早在1998年,日本著名的Dushin租赁公司在市场上推出一种小巧的真空吸尘器,租金为每月100日元。公司会定时或按顾客需要取回物品,以做维修,于是用过的零件可以循环再使用,被丢弃的废料也可以循环再利用。许多储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木酒桶,往往都被人丢弃或当柴烧,日本的一家家具公司偶然发现并加以利用,使这废弃的木酒桶成了家具的上好木材。具体作法是:先将木酒桶拆开,将弯曲的木板条进行热压处理,然后再将压直了的木板条拼成板材,进行抛光,上漆等工艺处理,成了桌、茶几、长椅等家具的面板。利用旧木桶做的家具,不仅降低成本35%以上,而且因木桶长时间被酒精渗透、浸泡,制造出来的家具还有防蛀虫的效果。还有一个类似于社区汽车联营服务,人们不需要自己拥有一辆很多时间闲置的汽车,而是在需要时租用或者使用社区的汽车。这种行为与方式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汽车污染,具有“减物质”的设计意义,
在欧美国家,估计有75%的消费者申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企业环境声誉的影响,80%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友好的商品支付超额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对22个国家环境态度的调查表明:(1)半数以上的国家把环境问题视为最严重的三个问题之一。(2)在大多数国家,大多数公民认为环境状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更多的公民认为环境影响了儿童的健康。(3)22个国家中16个国家的公民表示他们拒绝购买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恶化问题,希望能逆转这种趋势,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大代价。德国发明了一种用淀粉做成的杯子,遇液体不会融化。这种杯子可以连同杯内饮料一起食用,但会产生太多热量。淀粉杯若全面推广,可为德国每年节约制造40亿只塑料杯所用的材料。瑞士设计师还设想用谷物来制造快餐托盘,这样它使用后就可以分解成肥料或饲料。
设计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现代产业技术在为人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污染。有资料表明,制造一台个人电脑需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而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例如,每台用塑料制造的电脑机壳都含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每只电脑显示器的材料中含有约2.5磅的有毒元素铅,如果将淘汰的电脑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材料中的铅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鉴于这种现象,目前许多电脑公司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从使用――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生产消费全过程的环境无害化或危害极小化,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能耗降至最低。例如,最近IBM公司新的流水线系统,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100%的回收。
围绕产品的循环利用,许多西方国家的企业已经尝试开发新的产品。美国Zanussi牌滚筒洗衣机带有水流喷射,可大大降低耗水量。丹麦的Knud Hloscher公司设计的省水型抽水马桶,十分便利而且可以节约大量厕所用水;西门子绿色环保节能冰箱,是无氟冰箱。美国一家设计公司完成的“U凯特尔电热壶”充分地表现了再利用化的设计。整个产品总计有13个部件,其中的6个主要部件采用了PPE材料,材料名与成分都明确地标示在部件上,部件都是注塑成形的,各部件之间都以“钉头榫接”方式结合,在不使用时可以方便地拆卸下来,基本结构是主体置于底座之上的无框架式设计。该产品的使用周期定位为5~7年之后开始报废。它迫使美国家电企业必须对实行“再生资源”作出反映,同时,也是为了在越来越趋于雷同的家电市场中独树一帜。
在中国,绿色产品设计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设计思想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不应把现代化仅视为模仿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费),而必须根据国情,按照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模式进行发展。1994年,国家经贸委把“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正式列入“九五”计划,作为主要的节能项目。该项工程的成功将使中国2000年以后的照明用电每年节省20%。2001年2月,《非物质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设计道路论坛》国际会议在湖南大学举行。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在此论坛的基础上举办了旨在产生可持续发展概念方案的意念坊(workshop),这种意念坊又先后在广州、北京和香港举办,它们都带有很大的实验性和创新性。这种新思想的尝试正在不断地升华,例如:有一个名为“胡萝卜”的设计提案,利用清洁能源进行了独特的处理,设计师将一个类似胡萝卜的圆锥状物体插入土中,其身体上伸出的探头可以充分从土中吸收微生物和水分,并与水槽、电灯、加热器3个装置连接,用于供鸟饮水、公园内的照明与暖棚内蔬菜的加热。还有一例名为“给暖墙”的设计,实际上是从在中国北方至今仍尚存的传统取暖工具――火炕得到的启发。它用于钢架结构的公寓住宅,暖气管安装在夹层,不占空间,无噪音,必要时两面墙体供暖,给暖控制范围大,很好地利用了空间资源。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非常需要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理性消费观。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应该从源头设计开始就注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产品绿色设计、少用材料、少消耗资源、废弃产品回收。在注重环保,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下,这些勇于创新发展的企业所研发出来的优秀产品,必定带动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以产品绿色设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GDP总值不断升高。但我们不应盲目乐观,例如与日本相比,即使中国经济从总量上超过日本,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存在,也不会有本质上的削弱。这是因为中国的GDP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值比例,远远低于日本经济高增长期的水平。中国获得单位GDP付出的能耗和环境代价,令人感到不安。中国现在面临产业调整、环境治理、节能等问题,中国企业一定要认清在保证企业现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应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的不断发展依托于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管理,要求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传统产品设计主要是根据该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等方面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较少考虑产品的维护性、拆卸性、回收性、废物处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传统设计方法制造的产品,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不能有效地回收,并且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都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绿色设计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必须按环境保护的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其产品易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再生产,这就使产品可以更新交替的不断利用,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或很少的负担。 它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对人类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以及更明晰的设计理念和系统化的设计体系。
产品绿色设计的本质就是将环境意识纳入产品设计过程中去,并将绿色特性有机地融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绿色设计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为,而且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今后设计的主流。面对环境危机,提倡环保、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潮的兴起,如果想让企业在竞争中不再只是昙花一现,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抓住这一社会发展主流,认清产品绿色设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许平,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寺西俊.地球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J].日本东洋经济新报,1992,(8).
[3]王一多.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
关键词:单一产品可竞争市场理论;函授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68-02
可竞争市场理论(Contestable Market)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一次革命”的发言。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潘扎尔(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Willig)一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可竞争性理论在价格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见解。所谓“单一产品”,是指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这一点与传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厂商是一致的。我们首先考察单一产品条件下,可竞争市场的均衡特征和福利含义。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产业结构是可维持(sustainable)的结构。可维持性概念所描述的是面临潜在进入者条件下的一种均衡。
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都是继续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学习组织方式,函授教育开始较早,现代远程教育则是跟随网络技术的普及才进入到继续教育领域的。它们提供的产品是相同,面对的市场也是相同的,经过多年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拥有一些成熟的操作管理经验的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今天不得不面临凭借高科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成人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挑战。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虽然现代远程教育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因其教学与管理方式的灵活,在招生、教育资源等方面迅速抢占或者更大限度地拓展了原来传统成人函授教育的市场份额。 在这里,本文试图从用单一产品可竞争市场理论来分析二者的竞争与发展。
一、函授教育发展多年,现代远程教育刚刚起步,后来真的加入使得竞争开始,同时又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都是继续教育的一种组织方式,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争取教育对象上,两者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竞争。这种教育市场的争夺是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竞争的最直接的外部表现,它会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内部连锁反应,具体表现在内部管理、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上等等。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或网络教育为了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必然会在上述方面展开竞争。由于前者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内部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以及一些规章制度、规范程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方式,在这些方面,现代远程教育显然不及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但现代远程教育却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并很快在全日制高等教育之外的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且赢得一席之地,这显然与它使用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分不开,同时,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比较起来,集体面授在其中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与教育模式,即教与学的过程不能分离,学生接受学习仍然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束缚。“传统教育由于需要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师生比例往往受到限制,而远程教育则打破了这个阻碍,使教育计划可以较轻易地扩大”。而现代远程教育正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相连接的局限,使教与学实现了真正的分离(同时又可以同步),这种教与学的分离使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获得自由,教师只要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课件放在网上,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即现代远程教育中通常所指的异步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具有教学手段上的灵活性,但由于刚刚起步,在管理、运作规范、技术支持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在课件设计、教学资源的优化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管理规范、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这使得在短时间内现代远程教育虽然会对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有所冲击,但不能造成根本的威胁。同时面对挑战,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必然会从教学、教学质量等方面加强竞争力,这就使得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它们各有优劣,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二、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均已步入正轨,各自特色明显,不断自我完善,竞争促使各自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共同存在,并且这种情形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由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目前中国继续教育客观发展情况所决定的。
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技术问题。它表现在:凭借网络手段虚拟世界人与人的交互能否达到真正模拟现实的程度:这个问题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现在的技术条件,教师、学生之间双向交互只能是有限的。在线课程的交互,通常使用电子邮件、投递箱、有主题思路的讨论,有时也用聊天室。但对大多数信息网站或教育网站,这些交互用得也很少”。技术目前难以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网络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粗浅的学习,因为网络阅读的便捷性,访问者只需要移动鼠标,轻轻点击就可以获到知识。“选择与点击的决定可以非常快就被做出,从而把对仔细阅读文本甚至理解图像的依赖降到最低的程度。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网站访问者依赖少量可以被快速浏览、阅读的信息,并且可以经常不加考虑地快速采取行动。 另外,人们可以再次访问网站上的知识,也鼓励了更加粗略的浏览行为”。显然浏览和学习在对知识掌握的深浅层次上是有差别的。技术在这里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由此而生的、无法克服的、不良的学习习惯。
技术、网络课件质量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人们对目前在中国发展迅速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性普遍持一种怀疑态度。来自于网络的学习和普通教育当然是不可比拟,即便是与传统成人函授教育相比,其学习质量效果是否更好。而对传统函授教育而言,由于普遍采用的是自学加面授的教育方式,作为技术上的缺陷几乎不存在。 同时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师对学生有面对面的教授与指导的机会,对学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起督导作用并保证学习的质量对教师而言,传统成人函授教育的课程基本上由教师面授,课程质量相对来说有保证。
从上述分析来看,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和网络教育必然要共同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各自完善,固化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这段时间里,对前者来说,必须更加充分发挥原有的管理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空间,保持存在的合法性。而对后者而言,尽管其发展前景可观,但必须解决硬件(技术上解决虚拟现实的问题,完全实现无障碍交互)和软件(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网络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善网络管理系统。
三、通过竞争,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单一产品市场形成共赢
现代的继续教育许多是既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又采用函授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模式的整合:将网络教育理解成所有的课程都必须搬到网上进行是不对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对有些课程来说,采取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可能更适合,但对另一些课程来说网络教育根本不合适,这时就要采取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模式。
2.学习途径的整合:学习途径在这里并不是说哪一种学习途径更能令人接受,学习习惯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实际上,一个从始到终通过网络学习或通过教师面授的学习者都会产生学习疲倦,对于同一门课程采取网络与面授交叉的教育方式未尝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既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过去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远程教育就是力图打破单一的面授形式。
3.教师资源的整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扩招,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这使原来有限的教师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全日制与成人教育之间的教学冲突屡见不鲜。现行的成人教育一方面在教学质量上承受着社会的苛责;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优秀教师资源紧缺的压力。这种供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得到缓解。
4.管理方法的整合。对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而言,在学生管理上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多分布在各地。为提高管理效率,采取网络安排课程、传递信息是教育管理特别是成人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开课。考试通知基本采取网络形式通知给学生,而函授教育在某些方面也使用到网络。实际上,利用网络进行管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等,都可以实行网络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列举的整合只是部分方面,二者当然还有更多可以整合的方面,并且最终形成全面整合。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都是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方式,提供继续教育学历服务,二者面对着同一个市场,产品也是基本相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中国继续教育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纪望平.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事实上,现代科技一直具有两面性。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在带给人们日益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人类始料未及的后果。人们开始担心科技有可能从“福音”走向其反面,甚至成为“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实很早就有人提出要摆脱科技的控制,回归简单的生活,重新找回自主与自由。
然而,简单地通过“抛弃电子设备”或抵抗科技产品来“反科技”,不仅不可能使人们真正回归简单自由的生活,而且不可能真正达到唤醒人们理性运用科技的目的。就像19世纪初爆发在英国诺丁汉地区的卢德运动,虽然捣毁了机器,但并不能换来工人的解放,因为造成工人失业、生活困苦的根源并不是机器(技术)。机器(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中介,只是人的活动、意志的载体而已。可以说,技术创造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如何实现、导向哪里,是与整个社会系统密切相关的。主张“反科技”的人实质上与崇拜科技的人一样,都是把科技或者说科技产品神化了。不同的是,前者认为科技将毁灭我们的生活,而后者则以为科技能够拯救人类。今天,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时候所不可比拟的,一厢情愿地“反科技”并不现实。要想防止人们陷入对科技产品的依赖而难以自拔,防止科技超出人类控制甚至主宰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关键是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以对科技的目的、手段、应用范围以及对科技与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为宗旨,以期寻找和构建负责任地发展科技的伦理框架。有了正确的科技伦理,面对“科技成瘾”就能进行辩证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反科技”或主张抛弃科技产品。从现实情况看,尽管科技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表现形态是科技产品,但科技并不等于科技产品,还包含人的活动即人生产、使用和消费科技产品的活动,因而是一种社会行为。科技作为人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方式,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和科技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因此,面对“科技成瘾”,重要的不是抛弃科技产品,更不能“反科技”,而是需要科技理性,即正确认识科技的作用及其限度,使人们树立自主意识,“使人走出自己所造成的蒙昧状态”。
(本文原载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节)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性融资创新模式
【Abstract】 High-tech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igh-tech SM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ich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enhancing China's industrial R&D capabilities and speeding up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hortage of funds and the financing problems seriously restrict an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SMEs, which have become a key factor hindering.Currently, both theory community and business community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roposing measure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High-tech SM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for the financing difficulty of High-tech SMEs, in order to research innovative debt financing model of High-tech SMEs, which has a good reference to High-tech SMEs about proposing proper financing models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s, expand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ng capacity.
【Key words】 High-tech SMEsDebt financingInnovative model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在数量、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因受到企业自身的规模小、投入高、风险大等特点以及金融改革不到位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局限,融资难题一直严重制约和阻碍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本文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点、融资特点及融资现状,并分析了其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后从债权性融资角度探讨了几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性融资的创新模式,旨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债权性融资渠道,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点及融资特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1]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点
(1)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追求科技研发、应用、创新是企业的特点。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出的高科技产品很可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这是由于产品拥有的技术含量是其核心价值体现,产品具有获得特许经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一旦产品投入市场后并得到市场认可,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会迅速发展壮大。
(2)高风险性。一方面,存在技术风险。第一,产品研发阶段存在技术风险:多数企业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产品性能,一旦出现未知、不可控的技术因素极有可能导致生产的直接失败。第二,企业在将其研发的科技投入到产品生产时,可能因受到技术能力的限制存在技术风险。第三,产品销售阶段同样存在技术风险: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也是很快的,高科技产品在投入市场一段时间后极有可能被新型科技产品替代,因此企业就会面临科技创新的风险和压力。
另一方面,存在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难免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但由于其规模小、信用低、风险大等缺陷使得企业外部融资难度很大,最终可能会由于无法及时筹措到资金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营甚至破产。
(3)高投入性。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其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科技的研发,此阶段成功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投入生产,而在研发时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的时间,受制于研发至成功的时间,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一般应尽量保证较长阶段的资金提供。另一方面,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也是很快的,高科技产品在投入市场一段时间后可能被新型科技产品替代,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应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注重研发,在科研方面继续不断地投入,继续进行科技的创新。
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1)资金需求旺盛。一方面,在研发阶段、生产设备等资源购置、技术后续研发创新等时期,企业会面临资金的大量投入问题;另一方面,当技术投入高科技产品生产时,以及之后企业还需根据市场反应和回馈,不断改良产品的性能,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生产及改良产品的保障。
(2)资金需求具有时效性。首先,企业规模小而且风险应对能力也差,面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资金短缺时需要及时补足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其次,企业产品容易受到新型科技产品的威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还需要及时进行科技改良和创新,此时同样需要资金的及时筹集到位。
(3)单次融资数额不大。一方面,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规模决定了其单次不太可能需要数额特别大的资金;另一方面,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虽然有资金需求,但更多的是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投入,因此单次的融资额同样不会很大。
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深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途径和思路的提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