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这种压力无形之中就传递给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较忙,难以照顾孩子,出现了很多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正处在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一些行为或者举动将大大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们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家庭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重视程度不足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与教师就要求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这种越来越多的兴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负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课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不足。这种状态下,一些小学生过早地出现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出现抵触情绪。这就是没有重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后果,越不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他们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就越大,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2.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课程设计较少,很多教师都兼职心理课程,他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组织心理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对一些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只是在不断接受教师的负评价,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组织心理干预的时候,没有将更多的生活案例与干预措施进行结合,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最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心理干预措施过于直接,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是将学生的问题指出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释放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小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处于玩耍阶段,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能量逐渐增加,同时他们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负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发泄空间。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有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的交流不畅,不能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

1.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的主线。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积极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积极的心理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需要直面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为、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这是在一些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捋清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动态的教育思路,不断了解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准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2.优化积极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积极向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内容选择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开展,例如,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与敬老院等社会机构联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中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部队的纪律教育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教师需要选择大量正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3.改进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之中,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们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对象,教师需要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这种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当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敞开心胸接纳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不利于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关心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接触可能一次不会成功,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当某一天,孩子们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就实现了他们对学校班级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敌睦泶嬖谖侍獾暮⒆佣际且蛭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3.针对性的干预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学校班级大家庭中的焦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小学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感。

4.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小学生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们不断融入小学班集体中。例如,假设妈妈生病的情境,“小学生应该怎样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再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学生进一步关心别人。

5.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孩子们融入学校班级这一集体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还需要学校班级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例如,在孩子进入学校班级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教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他们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况,优化心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构建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实现教学氛围的融合。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坚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凡柱,赵莉.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6):18-19.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在众多心理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许多学校也积极参与到心理教育的工作当中,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应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的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受重视程度和落实进度都远不及其他地区,这使得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1家长纵容,青少年不予重视

如今许多家长采用宠溺、放纵的态度对待孩子,在青少年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指正教导,还加以宽慰,使这些青少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滋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一些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中,父母对青少年缺少关爱,常出现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一无所知的现象,由于缺少沟通交流,家长不能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变相地纵容了青少年的言行。而青少年本身正处于转向成熟的过渡期,缺少辨别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兴趣,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和知识,因此在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时往往得不到解决。

1.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经济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也不高,主要表现在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匮乏上。大多数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没有开设关于心理教育的课程。部分学校虽然设有心理教师,但多为业余人员,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虽然他们能够为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但是因水平有限,在遇到较复杂的情况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些教师不能向学生完整地教授心理知识,不利于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学习。

1.3心理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农村学校当中,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态度并无特别之处,而是将其当作一门普通的、需要纳入考试范围的课程,这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抱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而进行学习的情况。把心理教育当作一门考试对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这门课程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学生、教师、学校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认识都浮于表面,概念模糊,致使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取得预想中的成果。

1.4农村地区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在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禁锢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落后陈旧,加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对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心理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人们同样会遭遇心理问题的困扰,因各种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农村青少年并不在少数,但鲜有人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放任其发展,没有及时求助。

1.5农村地区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得到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各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教育的力度,但很多地区的部门只是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做法,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和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空谈。心理教育工作得不到当地部门的重视,在落实上遇到困难,无法顺利实行,最终导致这项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关键的转变和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并热烈讨论的一个焦点,但我们对这个焦点的付出又远远不足,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方面。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容易受到诱惑、误导,甚至走上歧路;而这一阶段也是塑造青少年良好心态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绝佳时期,如果予以青少年正确、积极的指导,能够促进其日后的良好发展,因此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表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培养的重要对象之一,日后定要参与到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当中,而要培养出性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就要在此阶段结合心理教育,给青少年予耐心的引导,使其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不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他们承受的压力类型较多,也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缺少心理上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且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必要。

3加强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途径

3.1加强家庭间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家长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要把握合适的度,可以宠爱,但是尽量避免溺爱,溺爱孩子容易使其养成骄纵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既不利于孩子和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单亲家庭或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尽可能地与孩子产生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增加同孩子的亲密感,在实在无法会面的情况下,多采用通话等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借此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状况。最后,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健康心理的认识能力及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在增加自身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正确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排解困难;予其更多的关心,同孩子保持融洽的对话关系。

3.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因此国家在予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进行专门的拨款,并保证款项能够物尽其用,也可呼吁或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进行支教、指导,帮助农村学校推行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自身也可进行款项的申请,或求助于社会,在拥有足够资本的条件下,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并吸纳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对于一些农村学校中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学校可在能力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培训机会,或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进而督促这些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3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不能将心理教育单纯地看做需要考试的内容,了解心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向学生准确地描述该课程的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作用,促使学生重视心理教育,对该课程形成一个系统且准确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改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使用教学,或在学生间展开实践活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使教学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加大心理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思想观念,需要展开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由学校进行,也可以依靠当地的有关部门来开展。学校方面可通过家长会、出墙报,或给学生发放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心理教育工作;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完成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各地的有关部门要多开展大型的宣传活动,可采用文艺表演、干部下访等活动形式,向广大村民灌输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以促进人们思想上的改变,发展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影响,这样做能够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其发展。

3.5各部门要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各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实际性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允诺,却未加实施,搞形式主义。这些部门的工作开展对象应该更为全面,要包含群众、青少年和学校这几个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同学校一起协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之外,有关部门还要举办相应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活动,活动同样可与学校联合,邀请青少年参与并与之互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此外,为当地的心理教师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增强心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使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缓解学校的压力。

4结语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利用网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能性

借助网络,可以整合资源,为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育人提供平台,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真正实现“经常协调、快速反馈,及时矫正”,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以解决,为学生成长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网络家校互动平台构建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有其现实的要求,又有理论上实现的可能,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学校与家庭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建立主动交往、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家校同步育人平台,让心理教育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构建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右图表示这个支持系统的结构,双箭头表示互动。

该系统有三方面功能。互动: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家长传达心理教育知识、理念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指导等信息。服务:学生获取社会支持,家长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教师接受新的资讯。

利用网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具体实施

深圳市笋岗中学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彩虹家校”、“初一年级网站”、“13班天空”等家校互动网,将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支持资源,作为利用网络家校互动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根本出发点。结合实际,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将原有单向的社会支持转变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社会支持。

1.完善家校平台――辅助心理教育

近年来,笋岗中学不断完善家校互动网的建设。笋岗中学建设的这个平台之上的家校互动活动,涉及心理教育的各个层面。例如,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探讨协调心理教育中的学校角色和家庭角色;探讨中学生的心理自助和伙伴互助作用;发出心理问题特别预警;家庭心理教育的范式与事例;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等。

2.基于网络平台――展开心理培训

利用平台通知培训时间,提供培训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培训内容丰富,如对中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及常用的疏导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学生沟通的特殊技巧,从容面对挫折,基本的心理平衡与自我情绪调整的方法;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教育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

3.网络咨询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设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内设家长区和学生区。例如,以学生心理个案介入为主线,围绕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以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学习团队合作及与人相处的技巧等。

4.网络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调和剂”

引导家长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适当降低期望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怀和帮助,创造良好的个性成长氛围。

5.学生成长记录――评估系统成效

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用成长记录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匿名的方式到家校互动网,以便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否完善及其利用的成效。评估并及时通过网络互动调整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以期通过此系统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纠正一般偏差行为。

网络互动构建“三赢”的社会支持系统

1.学生在系统中的收获

网络互动平台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表达氛围,提供了同伴比较以及被接纳、认同的机会,减弱了不确定性、困惑和不安全感的同时,也利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及时获得同伴、家长和教师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社会支持。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获得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2.教师在系统中的收获

网络家校互动,便于教师收集有关学生受到社会支持的个案,利用个案进行理论研究,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运用科学理论梳理情绪情感,调适心理状态;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针对家长、学生、教师的身心特点,落实心理干预措施;教师及时针对情况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并能全程跟踪变化。正是这种及时、有效的网络频繁互动,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认可,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学科真正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缺乏协调性,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校一般采取生硬的说教方式,直接生搬硬套心理学理论与概念,使心理教育偏向于知识传授,而不是心理辅导。学校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会造成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家庭与社会应紧密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对心理教育实践工作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育心为重

学校心理教育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未来就业需求,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育心为重的教学思想,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任务,建立心理健康与艺术培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先,融入教学与服务。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发展、预防、治疗目标,并建立多种教育机制,包括辅导式、互助式、危机干预式、外援式和保障式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专题化

心理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的开展中,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专题式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危机干预与就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始终围绕专题,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向与侧重点。

(三)多种方式结合

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情感,以及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避免采用单调的纯知识教学形式。1.讲解教学讲解教学方式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描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种系统的理论与概念,使学生在初期形成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采用这种方法的课程包括:心理学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理论课程。在课程讲解的基础上,还应有效的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养。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各类已发生或者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课程案例,组织学生探讨、研究与分析。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各自提出对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将案例引入实际心理教学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3.影音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的最终效果。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应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视视频,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的电影、心理教育类的专题节目、自行录制的相关教学录像等。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观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4.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涉及各类心理问题方面的话题或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各类话题的互动探讨,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5.团队教学团队教学是采用设计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拓展活动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通过音乐治疗放松的方式化解学生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6.角色扮演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望,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对其更适用。这种心理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当中扮演指定的角色,学生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在角色扮演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完成的任务分享自己的感想与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启发学生对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7.心理评价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心理评价机制,可以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及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心理测验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工具,包括适应性测验、职业个性测验、兴趣测验、抑郁测验等。

(四)实现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在学校教育当中,应融入家庭与社会教育,多种教育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基础下,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展开家庭心理教育。通过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有效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直面心理问题,为家庭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应为学生争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孤儿院当义工等。

三、结语

孩子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一、坚持心理教育的三个原则

1.我相信,你能行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只要给予孩子们充分信任,他们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比如,教学生学习生字时,让他们用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方式记住生字。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我们所不可估量的。如:“碧”——一王一白端坐石中央,“溅”——大海浅滩中间挖贝壳等等。

2.我相信,全都行

教师要公平、客观、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新课程也倡导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孩子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活动。

3.我相信,一定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关注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锻炼坚定的意志

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越王勾践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卧薪尝胆》一课,描写布鲁斯王子坚强不屈精神的《第八次》一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教材中的故事来启迪学生,比如《苹果中的五角星》中的求异思维,《最佳路径》中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悟内涵,在体验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如《但愿人长久》中的亲情,《老师,您好》中的师生情,《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爱国情。

三、处理心理教育的辩证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问,在合作中解决疑问,以此循环,不断探求新的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我会”为“我会学”。

2.学与练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通过学习得以运用,针对这个前提基础,可以采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强化和训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道德品质。

3.学与评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多元评价: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社区评。教师要巧妙运用这种多元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心理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体现“三重”:重人,不是重分;重潜能,肯定学生的今天,展望学生的明天;重过程,强化学生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是体现“三性”:全面性、差异性和策略性。在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差异、家庭背景、年龄特征等客观因素,重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是实行评价“金三角”。方向:比昨天、定今天、促明天;方式:师评、自评、他评;方法:知识、态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