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艺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概念;特征;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K92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6
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了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共7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然而,有关国家海洋公园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尚不多见,明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意义等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1 国家海洋公园解析
1.1 国家公园的概念及特征
在研究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与特征之前应首先明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
1.1.1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其形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表1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表1 国家公园分类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未对国家公园进行明确定义,类似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在我国有这样几种类型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生态示范区等。国家公园的概念与上述几种类型区域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对国家公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具有许多共同点,鉴于此,笔者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是建立在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由国家通过立法划出的具有明确地理边界和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空间,满足人类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游憩娱乐等需要。国家公园通过一定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整体地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开发利用方式,以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以及适宜的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国民提供了游憩、教育、科研等机会与空间,是一种能够科学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保护与管理模式。
1.1.2 国家公园的特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一个国家公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或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存在高度美学价值的景观;
(2)国家采用一定的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禁止人类的占有或开发等活动,尊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及具有美学价值的对象,以此保证国家公园的建设;
(3)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国际上各地区设立的各种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11],见表2。
表2 IUCN规定的保护地分类体系
1.2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各国目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12]。国家海洋公园通过建立以海洋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洋科考、环境教育以及休憩娱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共同得到较好的满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国际上海洋环境保护区设立和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海洋公园发展中,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国国家海洋公园的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国家海洋公园(National Marine Park)、国家海岸公园(National Coast Park)、国家海滨公园(National Seashore)、国家海洋保护区(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等(见表3)。
表3 国家海洋公园的名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略改动。
多数的海洋保护区以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休闲游憩等活动。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海洋保护区能够在确保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开展一定规模的休闲游憩活动,这些保护区成为了国家海洋公园的主体,例如:美国的国家海岸公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海洋公园等[13]。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称谓不一,而且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例如,澳大利亚政府认为[14]:海洋公园是一个多用途园区,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兼顾各种娱乐和商业活动,为此实行了分区计划,在海洋公园内划分避难区、环境保护区、一般用途区和特殊用途区,并分别为这些不同的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和特殊条款。我国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则认为[15]:国家海洋公园具备两个性质,从资源上看是一种允许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上看,国家海洋公园也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
在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家海洋公园可定义为: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海陆空间。
18世纪末,人们把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把氧化物中夺取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9世纪中,有了化合价的概念,人们把化合价升高的过程叫做氧化,化合价降低的过程叫做还原。
20世纪初建立了化合价的电子理论,人们把失电子的过程叫做氧化,得电子的过程叫做还原。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地位与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类型中的一类重要反应,它贯穿于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通过对氧化还原对立统一关系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疑难呈现
氧化还原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集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于一体。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相比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反映不够强烈。偏重于理论的学习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氧化还原反应在理解上需要强化记忆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框架由于没有深刻的感性理解的支撑,显得相对薄弱。特别在具体的应用中,氧化还原掌握的不稳定性就开始暴露。
教材处理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是重点及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拓展与应用、能力跃迁也是教材的难点体现。
四、疑难解析与解决策略
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而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大多数是通过原子核外电子的转移、偏移、共用实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的转移,只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才能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个深入的全面的质的认识。
1.概念辨析,直观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是电子得失或偏移。其概念应从本质上区分。(1)氧化剂:反应中所含元素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反应中所含元素失电子的物质。特征:针对反应物而言。(2)氧化产物:反应中失电子元素所在生成物。还原产物:反应中得电子元素所在生成物。特征:在生成物中寻找,有的生成物可能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3)氧化性:元素得到电子时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元素失去电子时表现出的性质。特征:针对元素而言,越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越易失电子还原性就越强。(4)被氧化:失电子的元素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其外观表现为元素价态升高。被还原:得电子的元素发生还原反应的结果。其外观表现为元素价态降低。
(5)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发生的反应。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发生的反应。特征:针对反应类型而言。(6)反应物的用量:参加化学反应的整个反应物用量,包含了参加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用量,也包含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用量。被氧化(还原)的用量:仅指反应物中有电子失(得)的那一部分物质用量。特征:反应物用量由方程式系数决定。
2.区别联系,归纳总结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被还
(反应物) (本质) (特征) (反应类型) (结
原――还原产物
果) (生成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被氧
(反应物) (本质) (特征) (反应类型) (结
化――氧化产物
果) (生成物)
3.形象记忆,巩固强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几组概念之间形近实异,极易混淆,在此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形象地比作“跷跷板”,以帮助记忆:
(注:实线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起始状态,虚线表示反应后的状态。)
4.建构认知阶梯,完善知识网络
一般规律:较强的氧化剂+较强的还原剂较弱的还原
剂+较弱的氧化剂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氧化还原的概念特征,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属于微观的认识,要对此有清晰的把握,重要的是寻求宏观经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就需要构建认知的阶梯,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首先,需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在有氧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缓慢氧化的基础上,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其次,对已有的概念不断进行深化理解,从得失氧角度深化到电子得失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可将氧化还原反应中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反应中电子的微观运动、化学反应方程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注意联系观、发展观客观地加以分析、认识与领会;最后,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将形成的理论概念运用于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以不断地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朱志江.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例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2]丁家春.关于中学化学中的几个难点问题的调研[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6).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注逐步转向对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配置等相关问题的强调。国内人力资本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多属应用性研究,基础理论成果较少。人力资本计量可分为基于成本、基于收入、基于教育指标和基于直接能力四种方法。
20世纪5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本决定论”和“技术进步决定论”增长模型面对“增长余值困惑”无能为力,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开创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异军突起,刷新了西方经济学的历史。随着该理论的兴起、深入和发展,人力资本这一术语已被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以此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尝试对其概念、理论和计量方法作简要梳理。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本概念是在对西方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资本概念的批判中创立的。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舒尔茨,1962)。贝克尔强调了人力资本的获得途径,指出人力的投资主要是教育支出、保障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他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贝克尔,1987)。而MM麦塔(1976)的定义较为宽泛: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之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它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定义落脚于人力资本的实质,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注让人印象深刻。
我国的人力资本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在早期一般借用西方学者的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以人力资本的作用和功效为核心,如“人力资本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李忠民,1999)有的以内容为核心,如“存在于人体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李建民,1999)王金营(2001)将这两种观点综合为“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朱舟(1999)的说法较为详细,“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和薪金决定机制进行间接市场定价的,由后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就业消息收集与扩散等途径获得的,能提高投资未来劳动生产率和相应劳动市场工资的,凝结在投资受体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道德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总和”。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这些界定进行清理。朱必祥(2005)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他突出了人力资本的抽象形态或本质特征——价值。俞荣建(2005)则将各类说法概括为“因素论”、“费用论”、“价值论”和“资本论”,并提出新的定义:对具有能动性人格特征与自然遗传禀赋的人,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投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并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和经验等具体形态的依附于人体的特殊资本。他主张将人的天然遗传禀赋和能动性人格特征纳入其中。付一辉(2007)的归纳是“人力资本人力观”、“人力资本形成观”和“人力资本价值观”,他从人力资本财务理论的角度,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为劳动者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能、能力、经验及情感意志力等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一说法将人力资本局限于企业生产的劳动者身上,满足了论者的研究兴趣,却难以作为一般的学术概念。但他将情感意志力列入人力资本要素,体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虽然学界始终难以形成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人力资本概念,但对于人力资本的特征,学者们却逐步形成了共识,如收益递增性、生命周期性、意志性等。因此,对人力资本概念继续进行探讨和寻求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学者对概念的定义多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故而首先要确认的是人力资本所“属”。显然,人力资本属于资本的范畴。其次是“种差”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同的资本类型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表现为物质形态,社会资本附着在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定义需要回答“它与其他两类资本的差别之处何在?”。此外,许多定义中也涉及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学者们普遍的观点仍是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的投资说。具体而言,俞荣建(2005)的“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说法相对全面。
而对人力资本的实体形态的认可则是诸多定义的分歧所在。其中,部分学者仍停留在“知识、技能、健康”这一较为狭窄的研究视野之上。而有学者却将其扩展到了“人的信誉、社会关系、社会知名度及个人魅力”(吴震棚、韩文秀,2004)。但这种倾向同样有失偏颇——论者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混成一谈了。但是,思想观念和意志力等实体类型是不容忽视的。这类因素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属性并无违背之处,且在现代劳动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MM麦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指出了人体能动性因素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在近年的研究中将这些要素纳入人力资本概念的呼声也日渐增多。(阙祥才,2004;付一辉,2007)因此,界定人力资本的难点最终落在对人力资本实体的类别划分上。在劳动社会学中,对劳动者的讨论包含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人格和劳动观念三个方面。(林勇,2006)对于劳动者素质,可概括为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劳动者的人格包括外倾性、责任心、经验开放性和自我控制等。劳动者的观念包括效率观念、时间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等。
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内涵尚需进一步扩充。我们可将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的现代性和观念统称为劳动者的思想观念。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渠道中劳动迁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力资本泛化的危险,将劳动者的人格纳入迁移能力来考察。于是,人力资本类型便可以概括为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五个部分。这种类型划分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渠道。综合看来,人力资本便可定义为: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
二、人力资本的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对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中总产业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与劳动率增长之和的特征,德、日两战败国在战后重新崛起的奇迹超越了原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以及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重视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舒尔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发表的系列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而同在芝加哥大学的加里·S·贝克尔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注重微观分析,弥补了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研究的缺陷,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其《人力资本》一书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把人力资本研究的框架扩展到家庭经济学,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也为此做出了贡献,他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挣得函数,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行为和家庭决策。另一位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则运用实证计量的方法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对教育在美国经济中作用的研究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复归。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应”,并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给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该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一些缺陷。罗伯特·卢卡斯和保罗·罗默尔被公认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们构建的模型被称之为知识积累模型,以在生产中累积的资本来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罗默模型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式,并将其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产生规模效益,专业知识产生要素递增效益。两种效益的结合使人力资本要素收益递增,并促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随之递增,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继而保证着长期的经济增长。卢卡斯模型由“两时期模式”和“两商品模式”组成,以强调人力资本“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的差异。他将劳动力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为“技能”的劳动,并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两时期模式”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反映内部效应。“两商品模式”是人力资本增长模式,反映外部效应。
摘 要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制度的不断完善,十几年前颁布的 医院会计制度现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了。我国特为此颁布了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来弥补这些不足。现行的我国医院会计制度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我国医院也在不断更新医院会计理念。本文就将结合我国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来看一看我国医院会计理念有哪些新进展。
关键词 新型医院会计制度 医院会计理念 进展
会计行业主要针对的就是社会的经济活动,而医院的会计工作的方向也是经济活动,并且其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经济活动的管理是否流畅。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社会上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是越来越大了,也是在这种大改革的背景之下,原本存在于医院的会计理念与其制度都已经无法满足各医疗机构在进行竞争时所需要的内在动力。因此,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的产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背景
我国在200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并明确了其总体发展目标以及为医疗卫生体制勾勒出未来的发展路线。在总体改革中,医院的会计制度改革也做出了相应改革。我国现在使用的医院会计制度施行于1998年,在这十几年中,之前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渐渐脱离了我们的轨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与当今医院所需要的会计制度不相适应的状况,因此我国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很难再进行医院会计改革了。
2009年在《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有一项是关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那就是《关于印发(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在这份改革书中,其不仅仅是对医院会计实务进行了改革,还对医院会计理念进行了创新。我们都知道医院会计理念对医院会计制度和其会计实务的使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在一定的范围了对整个医院的会计概念进行了完整的构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前施行的会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出现了。
二、改革的具体体现
(一)在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新增了我国国库直接支付在改革中所需要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在对其财政的收到与否,不是以现金为基础,而是把医院是否具有收款权力来作为依据,这种新增的医院会计制度体现了我国“权责发生制”的新型会计理念,并且这种新型理念更能准确的反映出医院的财务状况。
(二)在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有那么一项制度是通过设置账户来满足医院在经济活动上面的需要和在医院投资发展上面的需要,我们把这种账户叫做“长期股权、债权投资”账户,这种会计账户还可以对医院开展长期股权、债权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核算。但是医院在进行这种核算的时候要在相关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三)医院的固定资产作为我国医院资产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能够达到准确与公允的原则。我国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就在其单位价值上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一个全新系统的定义,这样的改进能够使国家对医院资产的掌握上有了一个更真实可靠的依据,并体现了医院会计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性原则。
(四)新型医院会计制度中的“基建工程”规定,医院要建立起“基建工程”账户,并且其在进行基本医院建设上面所产生的实际支出应该在这个账户中进行会计核算,并且财务部门要在建设投资上面建立一张关于医院基建投资的情况表。因此这种账户可以将医院的核算方式进行有效的统一起来,从而改变之前医院在建设投资上所导致的医院资产信息不完整的情况。
(五)“预计负债”,在会计制度里面是一个新型词汇,它是当医院在有些事项中所产生出来的现时义务要进行确认的负债,换种说法说就是医院中的有些事项在进行过程发生一些状况,其结果医院必须根据未来发生或者不发生的事项进行证实。这种制度的产生在会计理念中体现了稳健的原则。因此我国医院的资产负债表将会更加可靠,并且更具有真实性。
(六)我国现在会计制度中的“净资产”一共分为三项,而以前的“净资产”分为五项。现行的会计制度把原先净资产中的“事业与固定基金、待分配结余以及财政专项补助结语”全都删除不要,只留下一项那就是专项基金作为来核算医院的净资产。专项基金加上累积盈余与本期盈余科目就是新型会计制度的“净资产”,他的出现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医院在经营上的业绩如何。
(七)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可以将医院的医疗收支与药品收支进行有效的合并,并且明确规定有关管理费用不再实行分摊制度,使其对自制药品以及自制材料的成本核算进行了完善,对科教收支进行了会计处理。这样做可以避免以前医院以药养医的情况出现,从而充分的完善了新医改政策,并在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新型的医院会计制度完善了关于预算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会计核算进行信息化管理。会计核算作为新型医改中的核心管理体系,它在整个医院管理中作用逐渐重要起来,地位也越来越高。并且会计核算制度能够完整体现医院在其管理上做出的一些协调措施,比如实现预期的目标等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医改也在不断地完善中,十几年前传统的医改制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代社会为了迎合新的竞争,产生出了新的医改制度,其中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虽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有理由相信在几年以后,我国的医改制度将会越来越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也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阎力.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现代经济信息.2011(8):129-129,133.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 高危手术的患者死亡、残疾等不良后果概率高,极易发生医患纠纷,通过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强化并完善术前准备内容,充分医患沟通手术的相关内容,降低术后风险发生概率,有效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
关键词 ] 二次;医患沟通;高危手术
[中图分类号]R1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01-02
医患纠纷已经深刻影响着医患关系,而医患沟通不当往往是许多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危手术,是一种高风险医疗服务,其诊疗的特殊性、风险性明显高于正常,可能给患者带来人身伤害的特点,极易引发纠纷[1]。该院从2002年9月1日起至今,实施高危手术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即手术医师、患方、医务处工作人员,在医务处(医疗质量管理科),在手术医师与患方已经进行一次医患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医患沟通[2]。现将相关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1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内容
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是该院医疗管理实践中作出创新的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该院通过医院文件的形式对二次沟通流程进行具体规定及要求,见表1。
2该院2002—2013年高危手术在医务处二次沟通情况
该院12年坚持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沟通,通过增加一次医患沟通,其实也增加了术前对手术医师术前准备检查的干预,对于防范医疗风险发生、减少乃至尽量杜绝医患纠纷有肯定的作用,见表2。
3 体会
①互联网及交通的便捷,求证医学信息多源化,对医患沟通披露的医学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3]。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医方与患方谈话到位,使患方对病情、手术方案以及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能够充分地理解,如果有两种以上手术治疗方案,让患方充分了解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让患方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对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术后一旦出现不良情况时能够取得患方谅解。《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医院在实施手术时,应当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其中难以掌握的是哪些医疗风险应当告知患者,一般认为,应以患者行使知情同意权所必须掌握的信息是否足以使其做出正当合理的判断为标准来确定医方的告知内容。
②强化手术医师责任感、更好地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确保手术安全是二次医患沟通的重要内涵。进行备案的手术必须经过科室讨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手术医师要慎重考虑,做好防范和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疗意外、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并且,坚决杜绝手术医师对自己掌握的医疗技术态度自满,对患方交待情况不客观,说话不留余地,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不告诉患方,或夸大疗效,人为地增加患方对医疗的期望值,使患方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没有思想准备,一旦出现不良情况而引起纠纷。《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因为术前准备不充分,导致术中术后出现不良情况,即使术前已经向患方告知,但是也并不必然免除医院医务人员的责任[4]。因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到与自身医院水平相应的诊疗,最大可能防范医疗不良后果情况的发生,实现医疗安全才是最佳目的。
③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能有效减少医患纠纷,并非完全杜绝医患纠纷。2002—2007年高危手术前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病例没有出现医患纠纷情形,而2008—2013年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高危手术病例仍然有发生医患纠纷,这并不能否认二次医患沟通的作用。2008年起该院启用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固然有其许多优点,但是,电子病历的使用也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于不能完全杜绝粘贴、复制现象,常出现一些“左”与“右”,“上”与“下”等类似错误,在出现不良医疗后果时,诸如此类问题就很容易被患方抓住把柄认为存在错误,而发生医患纠纷。2009年该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科,属于医务处的下设科室,但是由于平时办公地点与医务处是分别在两个地点,医疗质量管理科工作人员基本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员,没有医疗工作经验,在进行二次医患沟通时,有时不能发现术前准备存在的瑕疵、术前病历书写存在的问题等,这也体现在2009—2013年二次医患沟通的干预病例明显偏少,2002—2008年在医务处进行二次医患沟通,一般都是具有医疗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进行,2002—2008年干预病例相对比较多;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医疗工作经验。另外,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实施,鉴定程序、法律适用、赔偿标准上排除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适用[5],尤其是赔偿标准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纠纷病例的发生。
④2002—2013年来,在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高风险手术病例逐年增加,手术医师都能够自觉要求到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接受医务处工作人员对手术方案的询问,对病历的查看,手术医师认为医务处备案是对医疗工作的监督,是对医患沟通的补缺。通过对照二次医患沟通,手术医师对不到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的其它手术的术前谈话也非常重视,提高了安全意识,医患沟通良好,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务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可以客观地衡量术前准备情况,建议手术医师对病人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或治疗。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够指导手术医师的依法行医。需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尊重患方的知情同意权。
当前,医患良好沟通能够有效减少医患纠纷[6],医务处二次医患沟通是术前谈话在医患交流中重要的补充,医患交流的其它环节也很重要,医务人员要本着诚实、信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具体细致地进行工作,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
参考文献]
[1]项伟岚,叶志弘.高风险医疗服务安全管理的实践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6):417-419.
[2]王小荣,仇永贵.术前谈话在医务处备案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8):453.
[3]赖泽栋,杨建州.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3(6):36-37.
[4]鄢超,尹口.医院履行术前告知义务的几点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4):318-320.
[5]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课题组.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医疗纠纷案件审理情况报告[R].人民司法,2013(9):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