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呈现新的时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不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取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三、研究区概况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是“十里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六朝时代已繁华初具。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地先后经历了全面启动(1984—1990年)——完善实施(1991—1995年)——加快建设(1996—2000年)——扩容升级(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获得过“中国旅游胜地百佳”、“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中国著名商业街”等多项殊荣。2010年,被评定为中国首个5A级历史文化街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又因其地处老城南南京城市化改造的核心地段,伴随城市更新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衍生的问题接踵而来。因此,作为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在探索保护与更新、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选取其作为研究个案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城市记忆要素筛选通过查找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发现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存续的城市记忆要素和内涵丰富,如历史建筑景观(江南贡院、大成殿等)、遗存遗迹(秦淮河、乌衣巷等)、名人故居(李香君故居等)、老字号美食店铺(蒋有记等)、文学典故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桃花扇》等)、民俗节庆活动(秦淮灯会等)、民间手工艺(秦淮灯彩、秦淮风味小吃等)等。
(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15年8-10月期间开展,采用到实地发放的形式,分别向本地居民发放256份,外地游客244份,有效回收样卷462份,有效率92.4%,具有可靠性。问卷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年限(当地居民)、游览次数(外地游客);第二部分为主观题(表1),主要调查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发展、街区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满意度,将城市记忆要素融入题项设计中,以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进行问题设计,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或态度中立,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
(三)研究分析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项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1、古建筑与历史文化氛围大多数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记忆深刻,且对古建筑保护情况持较高认可度(选择“满意”比例为76%),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历史文化氛围”这两道选题的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比例分别为69%和72%)。具体见图1、图2和图3。2、餐饮卫生与美食特色受访对象特别是本地居民大多对夫子庙百年老字号食铺如蒋有记等的记忆深刻,但是对“地方美食特色”的评价和认可度较低(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6%和9%)。此外,对街区“餐饮卫生情况”总体认可(选择“满意”比例为56%),具体见图4和图5。3、购物环境与商业化氛围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购物环境的便利性”的评价较好(选择“满意”比例为61%),但对“旅游商品的质量和价格”的评价较差(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63%),而对“商业化氛围”的认可度整体持否定态度(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为72%)。具体见图6、图7和图8。有些游客认为旅游商品缺乏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不值得购买。4、休闲游览接待设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览设施及活动”的评价适中(选择“一般”的比例为53%),对“信息化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整体较好(选择“满意”的比例为58%)。具体见图4-9和图4-10。部分游客认为,旅游信息化宣传方面,对历史记忆要素的挖掘不够。5、游客文明行为受访对象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文明行为”的总体满意度较低(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52%和38%)。具体见图11。
五、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上文分析,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夫子庙等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挖掘街区存蓄的丰厚记忆要素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富的南京城市记忆要素,凸显了其在南京城市发展和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这些记忆要素,对于地方性的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彰显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具有重要功能。包括彰显水乡秦淮的江南风韵,针对性的开发不同功能的画舫;恢复“蒋有记”等老字号百年美食店铺,移除古建筑上的外文招牌,用中文汉字配以中国书法艺术的手笔进行重新装饰,展现华夏文化的魅力。
(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更新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以“秦淮八艳”的民间故事为脚本,结合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复建古戏台,推出大型实景演出,或邀请艺术创作者或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记忆要素与现代艺术融合,开辟江南非物质文化创意园,邀请艺术创作家设立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宣传表演民间技艺,并考虑开展竞技比赛;同时,和地方院校联盟,共同开发创作非物质文化艺术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再现民俗繁荣景象。
(三)实现街区功能的有机更新分隔现代商业街与传统文化街道,规范市场销售秩序,提高旅游商品档次和质量,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旅游购物市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和线下营销、“上店下坊”的商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和历史文化街区测评体系,加强街区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增加志愿者协助维护游览秩序,开展定向咨询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要。
(四)开展志愿者公益宣传活动在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定期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与地方会展、旅游、艺术等院校开展合作,倡导游客文明出行。采用网络媒体、现代传媒等手段,搭建线上文明出行的平台,以发请帖、求回帖、求订单等多种方式,邀请关注夫子庙旅游网站的网民签订网络承诺书。对于实际到达景区的游客,也可专设指定的区域,成立文明出行委员会,邀请游客现场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
六、讨论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街区保护现状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学术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比如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自2008年启动至今,已评选出40条历史风貌保护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已入选的40条街区中,有许多街道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保护与发展的典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此一概念却系晚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一、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经济至上等因素,在我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原本颇具地方特色或文化特色的街区,正在被保护造型无特点、似曾相识的规划和建筑所淹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特色危机。如有的历史街区不考虑地方特色,为了追逐现代化的脚步,热衷于高楼、广场的建造。例如,当三峡大坝将要蓄水,我们有幸参观了位于蓄水线下的秭归、巴山等古县城,县城中建于隋朝的青石板路面,各式石雕、砖雕、木雕等具有巴山文化符号特色元素的民居建筑,伤痕累累地披着厚厚历史的尘埃。它们的命运怎样?等待着被江水无情的淹没?有些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被改造的没有了历史的痕迹,我们看到的只是具有现代特色的广场,周围却全是仅有一丝历史残迹的建筑。这些重复的建筑带给游客的却是乏味感的增加;许多历史街区在进行改造时,没有结合自己的文化和地方特色,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策划,而是盲目拆除大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讲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了完完全全的现代风格,但却割断了街区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的脉络,损伤了街区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做法给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是范围广泛的有生命的肌体,是千千万万人民生活的环境。它是一部写满历史的线封书,带人们回到历史的诗情画意,意兴阑珊之中;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现实的一笔财富,供子孙后代使用。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方面,更多的,是对民俗民风,人文环境的要求,以适应人们新的生活状态。另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是充满了艺术色彩的,当然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效应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到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显得非常复杂,难度很大。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策略
1.传统建筑内部的保护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点集中在外部形式,往往忽略了建筑物内部的构造,尤其是对 一些普通民居的保护。为了达到文化街区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只对建筑外墙面进行保护修缮。实际上,普通民居的内部构造更富有历史气息,通过内部构造,人们仿佛再现了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深宅大院比较起来,普通民居更富有生活气息。传统建筑内部的保护应当注重空间的分割和人员的安排,避免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而使建筑空间支离破碎。
2.民俗风俗的保护
根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很多历史街区为了扩大景点效应,大量的增加以民俗为主题的项目,但是,据相关统计,这样做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给人滑稽之感。大量的事实表示,伪造的历史文化很难在旅游业中立有一席之地。相反的,民俗风俗却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迁移。如今,已有现代文物保护专家提出古建移植,这样做,不仅能使得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能够让其成为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俗虽然是抽象的,感性的,但也能够通过特殊的方式移到适合的地区进行新的发展。当然,移植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历史街区的整体氛围,同时也必须考虑到街区的硬件措施,而对于这些活动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3.针对性的制定文化旅游方案
每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能够在岁月洗礼下生存和发展,必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产业特色。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与民俗民风,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复兴,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因此在业态选择上要结合传统文化,引进有特色、有内涵、有品牌、有聚集效应的商户;要积极鼓励回迁居民,以下店上坊、前店后坊等形式恢复传统器物的生产加工场景;要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元素,引进合适的业态,为游客提供配套服务。
4.保证文化生态载体不变
传统城镇格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下经过历史淘汰做出的规划,在城镇的选址与方位、地域性气候与自然环境的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的兼容性和自然简朴的地方材料运用等方面,不少经验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城镇传统格局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其本身就具备重要的文化功能。因此,尊重传统格局,确保古城文化生态延续大格局不变确实非常重要。
四、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发展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它的保护与开发绝不是简单的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实践。因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应当认真听取历史、文化、旅游、规划等各个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意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文化、旅游等多项职能,同时结合街区的建筑保护规划、街区发展历史渊源、区域城市规划等多种条件,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方面,各级行政部门应当通过制订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保护规划,从整体上做好其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重点文物保护等文化遗产保护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将各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保护格局。
另一方面,应当提倡在保护好文物建筑的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及其环境,将具有突出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实施整体保护。不仅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保护与之相联系的、活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如街区居民和睦的邻里关系、古朴的生活情趣和传统的节庆风俗等等,防止街区文化环境解体和空壳化倾向。其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文生态环境恰恰是游客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对象所在,最大限度地保护保存街区的文化生态也就是在保护最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资源。
结语
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果合理地进行产业化的发展,保护和开发完全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达到文化保护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双赢式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应体现在开发的方方面面。保护性不仅体现在依托遵循历史文化的科研基础研究,合理确定功能区划;也体现在遵循历史文化规律和人与文化和谐统一;更是体现在对资源环境的妥善管理和建设协调;最后,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体现在提高文化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历史赋予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使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历史文化街区要活态保护[J],中华民居,2010(8):84-89.
[2] 戴湘毅.历史街区的文化意象及其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7-10.
[3]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25-32.
数据库设计就是将地理实体和信息进行抽象化。现实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中间层叫做概念模型[2],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分析和专题图层设计三个方面[3]。需求分析方面,按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流程,将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总结归纳为现状数据查询和简单分析、深入研究并辅助规划决策、多方案比选、成果表达和输出等需求。数据分析方面,根据系统功能和数据需求,筛选需要入库的现状数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现状数据从内容逻辑上可分为自然环境数据、城市空间数据、历史资源数据、规划边界数据等若干类型。专题图层设计方面,应根据每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任务要求和设计管理等需求,决定其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层设计的差异。
2空间数据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2.1图形显示与属性查询根据分层设色原理,图形数据在GIS软件界面中可以直观显示并可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按照不同的符号或色带进行区分显示,还可将图形的属性数据按照柱状图、饼状图等方式直接显示在图形的位置上。属性查询的实现则由简到难依次为综合识别要素、通过属性查询要素、通过空间查询要素等三种方式。综合识别要素:使用基础工具中的识别工具(identify)可以直接查询图形的各类属性。具体做法为:选择识别工具,然后在地图上点击想要查询属性的对象,被选中的对象高亮闪烁,同时弹出相应的属性信息窗口。通过属性查询要素: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数据库要素和属性数据量较大,直接查询某一个要素很难满足进一步分析的需求,因此可使用GIS中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QueryLanguage,SQL),选择特定图层中满足相应条件的对象,可以准确快速地筛选和查询特定属性。例如,在现状建筑图层中,输入使用功能等于办公的查询语言,符合条件的现状建筑被蓝色圈选,同时可在属性表中查看其他属性,实现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的联合查询。通过空间查询要素:根据目标图层和源图层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选择满足特定空间关系的对象,可实现进一步分析的需求,具体的空间关系包括相交、内部、包含、共边、中心点在内部等等。例如,先选择一个街区,然后通过中心点在内部的空间关系,可选中位于该街区内部的所有现状院落。GIS对海量信息的存储和查询功能,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数据分析和管理的基础。
2.2简单的数据统计按照查询功能,定义某种查询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计算和统计,可生成和输出简单的数据统计结果,并转化为图表显示。例如,统计历史文化街区内面积超过50㎡的建筑的个数,还可以进一步以此筛选结果为对象,统计其中不同功能建筑的比例,并生成柱状图表达。对数据的定量统计功能可提高保护规划编制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经济测算中,可根据方案统计各地块的拆迁量,进而算出方案的实施成本,对不同方案进行综合比较选择;还可以结合数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计算开发强度[4]。
2.3利用空间分析辅助决策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是其区别于CAD和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特有功能[5]。栅格型数据和矢量型数据使用不同的空间分析方法,前者包括聚合分析、复合分析、统计分析和量算等,后者包括缓冲区分析、包含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和数据量算等。ArcGIS还集成了多个分析模块,如空间分析、3D分析、地统计分析、网络分析、跟踪分析等,可直接展开专题性更强的多种空间分析[1]。GIS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应用时,主要使用到的空间分析方法包括:栅格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量算,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包含分析、叠加分析和数据量算,以及空间分析模块和3D分析模块中的多项分析功能。另外,将相关数学模型嵌入GIS系统,可与GIS的空间分析结合,实现更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最常用的是使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价值。GIS空间分析功能的优势,可以综合考虑和叠加分析多种限制条件,避免规划中完全使用认为主观判断的方法,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例如,利用GIS现状基础数据,规划者采取不同的分析决策,可提出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方式;对肌理和建筑高度控制的研究,则是在定量化和三维层面的拓展。
2.4成果输出与动态维护将分析结果按照图层顺序叠加,并设置显示效果,可快速生成多种专项分析图以及相应格式的规划图则。在GIS数据库中,基于第一次规划建立的数据分析体系,定期对历史文化街区每一个小尺度户籍单元进行即时更新,可方便后续分析调整和成果修改,为快速实现渐进性更新和可持续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并使持续整治和动态保护成为可能。
3结语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老门东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的现实体现,也是许多城市进行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常见的推动城市再生的重要手段。
我国于1986年初次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即历史文化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完整地或能较完整的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均应予以保护。并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划分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是一条街或几条街组成。
因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具有历史价值,能够反映该城市在相对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对游客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适度的旅游开发也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状态的持续更新,能够为街区及其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它的南部以夫子庙为中心,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东西两端至城墙,是南京的居民的集中地,所以被称为“老城南”,它包括南浦厅、牛市、老门东等等。老门东地处南京城南门(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历史上是非常繁荣的商业地和居住地。早在三国时期便有民居聚落出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世族大家居住之地。清末以后,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组成部分,位于夫子庙箍桶巷南面一带,自北面长乐路起,南至明城墙,东至江宁路,西临内秦淮河,总占地约70万平方米。现今按照传统样式开始复建,比如马头墙、中式木质建筑等等,来集中展示南京的古老历史文化。
目前明清建筑示范街区已经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同期开放的还有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字号文化馆,如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等。箍桶巷是老门东的集中示范区,在此设立了展示金陵刻经、南京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以及德云社、剪纸、手制风筝、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展示区。在三条营巷子口,打造了名为“南京味道”的美食聚集地,汇聚了小郑酥烧饼、蓝老大糖藕等12家最具南京特色的美味小吃。此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白鹭洲啤酒吧、星巴克等餐饮店也在老门东落户。2016年春节,作为秦淮灯会的主要展区之一,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和市井传统风貌。
三、老门东街区游客满意度分析
1.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满意程度的一种评价,是游客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游客满意度来源于游客在景区消费某种产品或者享受某种服务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国外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的定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满意度测度这三个方面。我国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模型和测评体系两大方面,而且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董观志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群的TSI模型。
游客满意度受到影响的因素众多,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在1978年美国麻省的科德角海滨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案例中,美国学者Pizam等首次提出海滩、游憩机会、成本等8个游客满意因子。1979年Dorfman在进行野外活动的时候发现,游客满意度不仅会受到旅游目的地众多要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其它一些要素等影响,比如游客的个人出游目的、天气温度、环境条件等等。1988年Whipple等发现游客满意度中存在一种晕轮效应,即如果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某一要素感到不满意,则会使其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不满意。
本文认为由于游客满意度是通过游客的期望与感知相互比较得到的,所以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应贯穿于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还应考虑到景区的服务与管理方面因素影响。由此,本文构建了老门东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包括七项一级指标和二十项二级指标。
2.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于2014年的3月份到老门东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00份,有效问卷数为99份。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的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第二部分是游客满意度调查,包括总体满意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游客的游览之后的行为预测,主要包括是否愿意再次重游等等。采用SPSSv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以李克特的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1,2,3,4,5],作为相对应的分值,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游客满意度分析
(1)总体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99份有效问卷中,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很不满意的游客数为9人,占9.1%,不满意的游客数为24人,占24.2%,感觉一般的游客数20人,占20.2%,满意的游客数36人,占36.4%,非常满意的游客数为10人,占10.1%,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是3.142,这说明游客对于老门东街区整体印象比较一般,景区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2)一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将一级指标满意度数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赋值相比可以看,除了旅游交通指标达到满意外,其它六项指标旅游景点、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都未达到满意水平,见图。
(3)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满意度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个二级指标中,只有3个达到满意程度,即旅游住宿中的服务人员的态度、旅游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交通安全性,其它大部分指标都是感觉一般。其中最不满意的是旅游购物的特色与种类和娱乐节目的种类。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示老门东街区还不少有待提高与改善的方面。第一,在与“游”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方面,对于景点的设施、建筑、特色与形象大部分游客都不是很满意,感觉一般。第二,在旅游餐饮方面,3个二级指标中,就餐环境相对满意度较高,而价格相对满意度较低。第三,在旅游住宿方面,这一项中游客对于住宿价格和住宿的环境卫生感觉一般,但对酒店的服务人员感觉还是满意的。第四,在旅游交通方面,游客满意度最高,大部分游客认为交通比较便利,安全性较高。第五,在旅游购物方面,满意度较低,大部分游客认为在价格和质量以及种类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六,在旅游娱乐方面,游客满意度也较低,其中对于娱乐节目种类,很多游客表示不满意,认为景区内的很多展现南京特色文化的娱乐项目还是较少,商业气氛过浓。第七,在景区服务与管理方面,景区内的服务人员态度以及游客的旅游行程都感觉一般。总体来说,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了解到,游客对于老门东的满意度并不高,街区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率与重游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景点之间存在正相关。在总体满意度中,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为46人,这46人都表示愿意将老门东推荐给他人,剩下的53人中,只有17人选择愿意,36人选择不愿意。结果显示,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越高,将景点推荐给他人的愿意就越高。
而总体满意度与重游景点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总体满意度中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46人中,有30人选择不愿意再次重游,选择很不愿意、不愿意和一般的53人游客中,48人表示不愿意再次重游,这表明总体满意度和重游景点之间并没有正相关的联系,由此表明,老门东街区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仅为21.2%。
四、老门东街区旅游开发的提升建议
1.注重游客感知,充分体现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特色
有人说过:“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老门东有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老街区,应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南京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老门东的复建吸引了来自南京以及其他各地的游客,城南旧景感染了很多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发现对老城南文化的表达并不准确。除了房子外,有很多场景也和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相差甚远,其中在街边有一幅展现以前老城南的旧照片,上面就有很多瑕疵。另外有一尊展示箍桶匠劳作的雕塑,也被市民指出有很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由本文的调研可以看出,游客对传统文化和南京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目前街区内提供的相关项目数量上还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因此可以更多地提供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技艺的场所,控制过度的商业化。在项目选择上,应适当提高游客参与度,以增加游客回访率,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打响南京老门东传统文化品牌。
2.秉承古意,尽量保持传统建筑格局与尺度
老门东在修复开发过程中已经保留了一些老房子和街巷,并依附原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但在本文调研中,游客对老门东景区建筑景观的满意度并不高。一方面可能与街区周边新开发的木匠营小区、江宁路花园、长乐渡等地产项目有关,这些项目取代了旧式民居,破坏了景观的一致性,影响了游客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一些老街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仿古建筑形式做工粗糙,翻新过多。此外,过多星巴克、哈根达斯等洋品牌入驻,对景区的古意传承也有所影响。
3.增加景区内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应加强街区从业人员加深对老门东文化的了解,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导游,引导游客了解南京的本土文化,诚信待客,加强行业规范,提升老门东的品牌。
4.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监督与引导
政府要有前瞻性,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保护和开发的同时,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者历史遗存予以保留。遵循循序渐进审慎更新的原则,根据老门东的现状和居民的需求,对居民的环境加以改善。既要尽量保留老门东原先的街巷布局,同时也要考虑现代化城市进程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完善供电、排水、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张启全,余凤龙,齐莉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与规划--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实例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10-113.
[2]张学梅.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与发展研究,2011,18(7):555-557.
[3]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浦厅街区为例[J].规划设计,2004,20(4):45-48.
[4]刘军.试问路在何方---有感于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J].随想杂谈,2010,26(4):95-97.
[5]刘正平,宣莹.南京城南历史地段保护的回顾与反思--借鉴法国历史地段保护经验[J].中国明城,2009,(11):11-15.
[6]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提升[J].营销企划,2003,(4):39-41.
[7]俞万源.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7):824-830.
[8]陈友军.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湿地旅游开发策略---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4):10-21.
[9]Pizama,Neumanny,Reichel.A.Dimension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 destination are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314-322.
[10]Dorfman P W.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A case study in camping [J].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1979,11(4):483-510.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中外保护差异;文化质量标准
Abstract: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ody"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how to do the original true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e city.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view of quality standard of historical cultural blocks made, and the historical truth and artistic effect, the degree of science as the basic content of detection protection level.
Key words: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protection;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1-56(4)
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为“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街道并不少见,但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中,让这些街区能够“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客观准确地传达历史信息。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保护水平上的差异
“历史文化街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历史文化名城。在那里,几乎每一条街道都隐藏着传统文化的印记,成为当地历史风貌的形象体现。我国正式提出对历史性城市保护是1982年,截止2013年,我国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2座,几乎遍布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可观。但是,截止目前,能够以整座城市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两座,不足总数的2%。其中一座城市还因为过度商业化和火灾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多次“关注”,面临着重新复审的危险。在历史性城市中古老的街区几乎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有的街名已经延用了上千年,有的因为发生过重要事件而名垂史册,有的因为历史名人的居住而享誉四方,有的因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备受瞩目……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历经沧桑的街区都有过大大小小的修葺或重建,但是,截至目前,除了北京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获得过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以外,再没有那个历史性街区的修葺改造工程得到此类奖项。
获得国际社会的奖励或许带有某种偶然,但是,其中也多少反映出我们在历史性街区保护水平上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异。国际社会提出对历史性城市的保护比我国要早。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雅典》就明确提出“在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纪念物的邻近地区,应杜绝设置任何形式的广告和有损景观的电杆。”六十年代的《威尼斯》首次提出了“原真性”保护的概念,明确“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是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七十年代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提出“文化遗产”的概念,对其作了“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分类,并明确地将“历史、艺术或科学”三个方面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1]这样的思想在二战后欧洲城市恢复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二战中德国的科隆城曾遭受英军“千机大轰炸”,全城64%的街道变成了瓦砾,但是战后重建起来的科隆城仍然古色古香,标志性建筑科隆大教堂1996年还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波兰的首都华沙二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现在老街区上的建筑全部是按照过去的样子复建的,由于严格地遵循原貌进行设计施工,1980年华沙老城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重建的东西不感兴趣,欧洲的一些老城所以例外,是因为这里的人民在复建中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其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可能正是这种精神,使古城中的每一个设计和施工项目都进行得一丝不苟,完好地将前人存留下来的各种智慧,以空间的形式历史地、艺术地、科学地再现了出来,使城市的历史完好地得以存续。这样的保护,不仅为欧洲做出了榜样,也为世界做出了榜样。
经过回顾不难发现,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从外观形式到精神内涵,从单体造型到氛围营造,“历史、艺术或科学”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价值,自然也是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时刻遵循的原则。从实际情况看,二战以后复建的一些城市所以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与这些城市修建时尊重历史的态度有关,更与精益求精的设计施工有关,完好地将前人在建造、规划、装饰等方面的智慧原真性地保护了下来,进而达到了继承人类文明的目的。
2 原真性保护的难度
我国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2008年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也将历史、艺术和科学作为保护的重点。然而,追求速度与效益的今天,要想使各种修建活动保持原真性,客观准确地将一个城市、一个街区曾经达到的艺术和科学水平再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例,尽管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2]并且将城墙内以钟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大街“划定为文物古迹通视走廊”,明确规定通视走廊两侧的临街建筑不得高于9米,20米之外的建筑不得高于12米。但是,已经改造成型的西、北、南三条大街上,高大型建筑比比皆是,“文物古迹通视走廊”两侧仍然是高楼林立。建筑主体被花岗岩和玻璃幕墙装饰得靓丽夺目,一派现代气象。经过这样的城市重建,传统建筑成了点缀,历史气息变成了现代气息,文化价值也成了商业价值。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规划方与营建方分离造成的随意性,设计过程中商业为先的利益驱动,对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缺乏文化方面的监督审查等等,可以说,每一个方面都会对复建工程的历史原真性有所减损,消解着古街区中原有的传统文化基因。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些都属于管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不清楚历史性城市的核心价值而导致建设过程的盲目无序。
2.1 文化定位不明,使古城街区的历史感大大缩水
如果将建筑比喻为城市的细胞,那么街区则是城市的脉络,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浑然一体中表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文史界根据典籍资料和出土文物,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早有定论,比如秦汉的粗犷,唐代的诗意,宋代的精巧,元代的朴实,明清的华丽规整。然而,由于学科之间的隔膜,古建修复至今仍然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提并论,文史界的研究成果很难在这个领域起决定作用,如何设计,用什么材料,采取什么工艺等关乎遗址风貌的问题在施工方的眼中完全是技术问题,与普通工程一样对待,按照常规处理。这样的状况反映到古建修复中便出现了,修复后的工程技术指标是合格的,但文化定位是混乱的,甚至还出现了本该诗意盎然的唐代古建被建造得粗犷古朴,本该华贵高雅的皇家重地复建后却变得荒凉单调,本该“负阴抱阳”的殿堂复建后成了“负阳抱阴”的场所等等,既与历史真实相悖,也无法表现古人在建造领域曾经达到的艺术和科学水平!
2.2 经济价值至上,使古城街区的社会魅力大大缩水
与普通街道突出使用功能不同,古城中的街道还印刻着各式各样的历史烙印,通过两侧建筑的造型与色彩,地面材质的粗细与平整,树木花草的高低错落,透露出古代闲适的生活节奏和社会秩序,也与当下浮躁喧哗的世风形成反差,成为闹市中的一片清静之地。然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做法将不少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变成了市场,灯红酒绿取代了高雅闲适,喧闹噪杂取代了温文尔雅。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人们很难再有穿越历史的感觉,也不会有发思古之幽情的雅兴。
2.3 权利至上,法律条文形同虚设,使古城街区修建改造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历史的尊严大大缩水
“权利蔑视法律”[3]是当今最具中国特色,也是让各行各业最无奈的一种现象。在古城街区修建改造中出现的各种建设性破坏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不管是土地拍卖,还是拿到古城街区修建改造工程,当地政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拿到土地或工程的开发商或包工头完全可以再打着地方政府的名义,在设计施工中将利益做到最大化,使任何监管都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在清静凝重的佛门重地修建音乐喷泉,在古遗址周边搞房地产开发,将古城墙变成高楼包围的盆景等等的做法,明明对历史性街区的原真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却仍然可以获得立项,成为重点工程。
有质量的历史性街区保护需要注入新的技术和材料,周边环境的利用也必须结合城市的发展。新与旧,保护与发展,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问题。但是,技术由人来掌握,由人来实施,人的观念决定着工程如何定位,怎样开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性街区的命运。可以说,制定历史性街区保护的文化质量规范,对提升设计施工过程中尊重历史的意识,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担当,对依法办事的自觉,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文化质量规范的基本构想
建筑关乎国计民生,质量情况如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为了强化建筑质量,有关建筑的各种规范标准也层出不穷。《辞海》将建筑规范解释为“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各种国家文件的总称,包括面积定额、卫生标准、防火措施、技术规定等。”[4]行业内则将“由政府授权机构提出的建筑物安全、质量、功能等方面的最低要求,并以文件的方式存在”的规章制度称为建筑规范,比如关于民用建筑就有设计规范、防火规范、抗震规范、防雷规范、噪音规范等等,不一而足。尽管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从不同的角度约束建筑行业,保证建筑的工程、造价、环境、经济等等方面的最优化,是制定各种规范的共同目的。尽管如此,在追求速度与效益的社会氛围中,像“楼歪歪”、“楼倒倒”、“握手楼”等等质量问题仍然屡见不鲜,其中最令人深恶痛绝的莫过于偷工减料而导致的各种“豆腐渣”工程。
然而,截至目前,在建筑的各项规范中,还没有关于文化质量方面的条款,更没有独立的文化质量方面的执行标准。也就是说,在当下中国,建筑以及由建筑构成的城市或街区的质量情况,只有工程、造价、环境、经济等等方面的规范标准,而建筑以及由建筑构成的城市或街区的文化质量则没有监管,建筑以及由建筑构成的城市或街区的文化定位,基本上是由设计或施工者做主,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情况对修复性工作十分繁重的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应该是灾难性的——由于没有质量标准,历史性街区中各种古建修复工程的文化定位,既无所遵循也无法检测,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由于没有质量标准,历史性街区中各种古建修复工程也会将获取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出现让古人为今人赚钱的怪现象;由于没有质量标准,历史性街区中各种古建修复工程完全可以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行事,“权利蔑视法律”也由此产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少历史性城市或街区的古建遗址在修复中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也就在所难免了。
出台文化质量规范是历史性街区修复从粗犷走向精细的重要保障,需要多方论证,仔细推敲才行。参照现有成果,尤其是参照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理应是我们构想文化质量规范时不能忽视的。在我们看来,既然“历史、艺术或科学”是古建遗址关键性的价值要素,那么,在构想文化质量规范时,也理应依此行事才对。
3.1 符合历史真实是评价古建修复工程文化质量的基础
对今人而言,认识历史可以通过书本,也可以通过古建遗址。由于古建遗址比文字来得更直观,能够身临其境,在一定程度上说,古建遗址给人提供的历史信息,往往比书本更直接,更有说服力。对从事古建遗址修复的设计施工者来说,历史知识的扎实与否,历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工程所承载历史信息的丰啬与真伪,决定着工程文化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影响。对工程而言,真实地体现历史信息可以通过材料和工艺等物质方面,也可以通过环境和体量等空间方面,更可以通过物质和空间的融合所产生的氛围方面,是一个事无巨细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违背历史,都会使工程流露出虚假的信息,和假冒伪劣产品一样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3.2 凸显艺术水准是古建遗址保护过程中体现文化质量的难点
艺术是主观创造的产物,是某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意识水平的直接反应,政治、经济、意识水平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艺术水准的不可重复。当年马克思就曾经以古希腊艺术为例,来说明由于历史的“一去不返”,使得古希腊艺术成为了“高不可及的范本”,[5]具有永恒的魅力。现代技术条件下,在古建遗址保护中尽量恢复当年的艺术效果,客观再现某一历史时期建筑所达到的美学风范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意识等社会因素的转变,尤其是社会审美水平和兴趣的变化,人们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按照当下的时尚强加古人,使经过修复的古建遗址带上时尚的色彩。这样的“保护,恐怕十之八九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损毁无遗。”[6]因而,对从事与古建遗址有关的设计施工人员来说,艺术修养水平如何,是否懂得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以及其中的价值,直接关系到工程所体现出艺术水平的高低优劣,是工程文化质量的关键性环节。
3.3 表现科学水平是古建遗址保护过程中体现文化质量的重点
科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行之有效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科学的内容也会改变。在文化的语境中,能够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生产或生活智慧都可以称之为科学。同时,科学都具有前后的承继关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演变史。依照这种观点,祖先在营造过程中总结出的选址、选材、工艺、装饰等方面的智慧都有其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说,古建遗址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没有被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毁灭,就是古人营造智慧具有科学性的最好说明,值得后人高度尊重。对从事古建遗址设计施工的人来说,是否能够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古人遗留下来的智慧,并将这些智慧在设计施工中尽可能准确地加以表现,既能体现设计施工者的文化功底,也能体现设计施工者的历史责任心,同样决定着工程文化质量的高低。
作为历史的遗存,古建遗址保护说到底就是在延续历史,不仅可以反映出今人对古人的态度,也影响到这些历史遗存以什么样的面貌传给后人。将祖先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所达到的历史水平、艺术境界和科学程度客观真实地保护下来,才可能使经过修复的历史文化街区“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这样的工程,才经得起历史和后人的推敲,才算得上真正地延续了古建遗址的寿命,因而才称得上是具有文化质量的工程。
参考文献:
[1][2]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 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名城,2012,(12).
[4] 辞海编撰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