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术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另外,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生产发展快速,涉足领域不断深入。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同时,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还再继续扩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知识产权过少,产业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与装备还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比较起来,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在实验室,还没有走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门。如何加快将开发研究出来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投入严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单一。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企业或机构。就生物技术来说,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环节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气建立一只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努力开拓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符合生物技术市场需求的产品。生物技术市场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就以我们中国来说,中国的生物技术最有权威的是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快繁和脱毒苗生产等植物生物技术上。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技术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
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其中包括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政府直接投资的变化是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提高民用研究与发展投入,特别是民用高技术开发投入,以提高经济竞争力。投入的重点是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另外,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合作研究开发。政府可以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桂芸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关键词:乳制品业;技术进步;技术成果供求系统;技术创新;技术转化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乳制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人均消费量、乳制品产品结构以及乳制品企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具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乳制品业高速增长的背后,诸如:乳制品产品结构不合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乳制品企业规模比例失衡;乳制品业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虽然,现阶段我国乳制品业还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且存在各种问题,但我国乳制品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为乳制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乳制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为主,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发展一批具有差异性、质量水平高的功能性乳制品,逐渐打破以液态奶为主的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增强我国乳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经济的增长是评价一个产业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而众多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促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影响和决定产业经济效率的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我国乳制品业发展现状的客观背景下,探寻技术进步对我国乳制品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对我国乳制品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情况的研究,以及如何促使我国乳制品业健康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相互融合与依赖的四个环节和阶段:技术的供给、技术创新、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因此,弄清楚乳制品业技术进步相关过程之间的实现条件和因素,对于揭示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对服务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是很有帮助的。
一、技术成果供求系统分析
技术成果的供给是指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向技术市场提供技术成果,而技术成果需求则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需要并且有能力购买市场提供的技术成果。技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使得技术成果得以流动,实现技术使用权的转移进而在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发挥其作用,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乳制品业技术成果供求结构如图1所示:
乳制品业技术成果供求双方在技术市场中存在供大于求或者供小于求的矛盾情况。而一般来说矛盾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乳制品业技术市场处于发展起支配作用的卖方市场时,供给方处于有利地位。而由于各种原因,当乳制品业技术市场面临萧条的局面时,需求方便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供求双方的力量相对强弱更替,矛盾双方主次不断发生变化,促进了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市场的发展,使得乳制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乳制品业经济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狭义的技术进步即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和创新应用的过程,实现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内部的动力,即技术创新可为企业带来的获利情况;另一个就是企业外部的动力,即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最大的技术创新动力。因为垄断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为了瓜分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尽最大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而这些差异化产品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竞争,所以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有关研究表明[1],我国乳制品业属于中度集聚化的产业,垄断竞争还不是很明显,所以说我国乳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弱的。
我国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整体比较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规模比例失衡。图2为1998~2010年我国不同规模类型乳制品企业数所占比例:
从图2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企业规模比例严重失衡,大型乳制品企业占乳制品企业总数的比例极小,特别是2002年以后一直处于不足2%的状态,中型乳制品企业所占比例最小为9.2%,最大为19.6%,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小型乳制品企业则占据了高达80%以上的比例。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受资金、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地限制,从而致使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相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大型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强得多。“十五”计划实施期间,国家首次建立奶业重大专项课题,带动了大型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各大型乳制品企业纷纷加强对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关系,共同开展自主创新的研究。以伊利集团为例,其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2],并且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乳制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乳制品制造业生物技术平台。
在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之下,我国已经迈出了自主创新的步伐,要提高我国乳制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调整乳制品企业的比例结构并加强对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技术转化的动力机理与实现
乳制品业技术的有效转化对于乳制品业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影响乳制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果和速度的作用力可以分为静力和动力。静力包括科研和物质技术等静态因素,可以进行比较精确的衡量。动力包括政府和市场推动力,是乳制品业技术成果研发、管理部门及生产应用等机构和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来源,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力的推动力,这些因素一般难以精确计量,但是对乳制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实现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成果都能实现转化,进而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
从乳制品业技术成果转化动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要提高我国乳制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乳制品业技术成果转化速度,一方面要加强物质技术和科研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以及政府政策对乳制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扶持。因此,如果乳制品业技术成果能够以较高的转化率顺畅地实现转化,则潜在的生产力得以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技术进步对乳制品业经济的现实贡献
经济增长研究理论表明,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有两个:一个是投入要素的增长,另一个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如果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投入要素的增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被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如果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则被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方式总是朝着集约型转变的,由此可知技术进步愈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对乳制品业经济增长的现实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决定了乳制品业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在生产函数中,无论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还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结合方式都与技术条件密切相关。从技术演变历史来看,技术总是在节约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降低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在如今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对于投入要素的具体形态以及投入要素的组合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管理和组织变革,而管理与组织是对各个要素经济运行过程中进行调节、控制和监督的手段和方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乳制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愈发明显。
第二,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开发出新的乳制品品种和乳制品消费理念,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方便快捷的购销途径,带动新的消费,使得乳制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
第三,乳制品业技术进步促进乳制品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来实现的,而乳制品业技术进步反过来也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较高的技术水平一般要求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即要求劳动者提高本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符合较高的技术水平;其次,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教育知识水平需要除去劳动时间外的闲暇,而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的闲暇增加,为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溢.技术进步对我国乳制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熊艳.基于SCP范式的中国乳制品制造业产业组织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肖耀球.技术进步机理与数量分析方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
[关键词] 经济转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35-3
Research on the Ability Improvement of Henan Province Technology Transfer Personnel under the New Normal
Wang Huayu Gao Lei Zhao Fei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s economy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market, but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ability 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 team, and put forward training schem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Henan province technic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 cultivation
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然而技术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经济需求,许多成熟技术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转移中介以及人才的缺乏则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技术转移中介能够为技术与生产之间搭建融合桥梁,能有效地提高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对接效率,并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技术转移人才则是技术中介机构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
河南省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依靠创新驱动战略突破资源瓶颈制约,转换发展模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12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系列举动也预示着我省未来对技术转移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然而服务于河南的优秀技术转移人才还较为缺乏,并已成为制约我省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新常态下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为视角,通过归纳总结当前技术转移人才的现状,结合新常态下的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出适应我省技术市场需要,并能够快速有效提升技术转移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我省经济实力。
1 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核心优势已不再是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则是拥有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拥有创新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也大幅提高。上述需求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转移市场的拓展,对技术转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技术转移机构运行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流砥柱,更是区域发展的制胜关键。技术转移队伍建设是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强河南技术转移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技术转移人才,对提高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开展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计划,符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战略发展需要。
技术转移人才较为特殊,在拓展科技成果、开拓空间价值、履行技术合同都有重要的意义,他们不仅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还能够加速科技生产力的转化。经济的发展又能反哺技术研发,促进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产业链条的角度来讲,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可以打通技术链条壁垒,促进产业链条融合,形成资源互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因此,经济新常态下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2 技术转移人员队伍建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技术市场发展工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技术市场建设,为推动我省技术转移转化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2016年,全省技术市场保持繁荣发展,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近60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虽然明显,但技术合同交易在全国排名还是比较靠后的,特别是和周边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这种现状也反映出我省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因此,我省亟须抓住目前良好的机遇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人才,进一步促进技术交易成交额的增长。
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事技术转移的人员基数较小,导致许多技术转移项目无法进行;二是技术转移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技术转化证书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一定有技术转移的能力,而那些优秀人员也未必都申请证书,这也间接说明技术转移资格认证体系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的质效;三是技术转移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不论是比较低等技术转移机构中的技术转移人员还是高等院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中技术转移人员,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技术转移人员从事的往往是较低端的技术转移工作,所承担的一般类似于经纪人的工作,例如促销,制定合同等,并没有接触到深层次的技术转移问题,这类人员的技术知识较为欠缺,对技术转移市场影响较为严重;四是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技术转移培训主要局限在资格认证上,而资格培训又与技术转移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系统化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但也并未形成完善的培养方式,直接导致了技术转移人才的空缺以及培养模式的混乱[2]。
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针对当前技术转移市场出现的人才困境,需要对症下药,一方面增加技术转移人员的基数,吸进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技术转移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和认证体系,整体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素质水平。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为河南省的科技发展夯实基础,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思路
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原则。同时也要根据河南省技术转移工作的特点与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措施以及培养思路。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积累专业知识和交易知识两个过程,而这两方面都难以单纯地通过学历教育和资格培训完成。技术不同于其他商品有物质形态,其本身往往就很难理解,而技术交易的过程更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转化。一般来说,合格的技术转移人员不仅要了解技术本身,更要了解技术的商品价值、市场价值需求,同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文字描述把技术推介到社会中。我国对技术转移人才定义为技术经纪人,即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进他人达成技术交易而从事的中介、经纪以及等。这说明技术转移人员不仅具备一般的经纪人的能力,为技术转移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牵线搭桥,协助双方就技术转移的价格、履行技术合同等达成一致,还要区别于一般的经纪人,具备技术转移专业特色,深入参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工业化过程,并在其中起到监督协调作用。欧盟对技术转移人才的要求为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素养,善于了解多种多样各个学科技术,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和工业素养,具有企业经济学方面的经验,具备知识产权以及起草许可协议和工业合作协议方面的法律知识。
由此可见,技术转移的过程包含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技术转移人才的能力体系更是一个综合知识运用的体现。因此,技术转移人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获取和筛选信息、调研预判、鉴别评估、经济管理、组织和洽谈、沟通与协调、学习与研究能力。在制定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4 建立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通过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现状的总结,以培养全方位多元化技术人员为培养思路,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4.1 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育认证体系
技术转移人员又称技术经理人,是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职业,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服务是促进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欧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及认证较为完善,有专门的技术转移人才认证机构,对欧盟一些国家的技术转移人才进行认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我省还缺乏一些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和认证机构,缺乏长期规划,导致人才短缺。
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认证体系,尽快提高技术转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第一,提升认证意识,营造良好的技术转移认证环境。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科研院校提供相关的技术转移认证的理论支撑,技术转移机构则负责具体的事项实施。第二,成立隶属于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权威的技术转移认证机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认证制度,提高技术市场领域的门槛,进一步提升技术转移人员的能力。第三,加强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训,可以由技术转移机构牵头,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争取做到对每个技术转移人员每年至少一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4.2 加强联系技术转移机构
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经过“理论-实践-理论”反复循环的过程[3]。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获得的仅仅是分散的记忆性知识,这些知识还无法成为能力。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技术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过程进行历练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员的引导,利用自身的资源,促使技术转移机构参与到学历教育中。例如技术转移机构可以与院校共同制定技术转移人员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考评认证方法;也可以将技术转移机构设在大学中,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参与负责技术转移人员的培养。目前,我省已在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7所高校设立了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仅仅设立技术转移网点还难以满足需求,还要更多地参与到技术转移人员的学历培养上,一方面可以促进技术转移人员在学历教育阶段就能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到实践中来,升华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能反过来促进学校教育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提升教育质量。
此外,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技术转移人员的学历培育上,还要探索非学历教育的技术转移培训办法,技术转移机构可以联合高校定期举办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技术转移人才合格证。这样以来可以降低技术转移人才的准入门槛,激发更多的人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但同时又不会拉低技术转移人才的水平。
4.3 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协会
技术转移市场在我省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急需拓展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而技术转移人才又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尝试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协会。该协会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都可以参与,共同来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就河南省当前情况来讲,可以由科技部设立在河南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具体组织,各地市技术转移机构、高校、企业等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会员单位加入,其中企业既可以是技术需求企业,也可以是技术供给企业。技术转移人才协会既可以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也可以作为产学研的一个合作平台,促进技术资源在不同环节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技术转移人才协会功能的定义应该是多元的,其核心业务是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技术转移、技术合作、技术转化等一系列功能。例如,企业可以将实际生产运营中遇到的技术需求信息反馈给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再将此信息转给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形成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互动。反之,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也可以将技术供给信息分享给技术转移人才协会,再由技术转移人才协会将信息提供给企业等技术需求方。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技术转移,拓宽了技术转移方式和技术转移市场,也实现了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其切实参与到技术转移过程中来。以实践为导向,实现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突破,形成共赢的局面。
5 结语
技术转移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很大影响,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为技术转移市场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技术转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迅速提高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的服务水平与能力,满足技术转移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资源配合的方式制定技术转移人才多元化培养方案,促使技术转移人才不但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成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高效、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A,苏浩,梁光琦.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3):20-23.
关键词:现代科技;农村经济;发展
1 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
1.1 经营规模小 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
1.2 资金比较短缺 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1.3 剩余劳动力过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 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1.4 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 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5 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1.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一部分乡村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1.7 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现代化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3 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3.1 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 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3.2 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3 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3.4 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我市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政府应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对园区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吸收鼓励省外尤其是我市科研优秀人才不向外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高同区的整体科技水平。
: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严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白生选.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论文关键词:技术引进;对外贸易;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引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第二台自主制造,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7月.
[2]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