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利工程地质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比较;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从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研究内容、水利水电与建筑行业的岩土/地质标准、以及地质勘察报告等方面详细的分析了两者地质勘察的不同,切实说明了二者地质勘察工作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1 内容方面的对比
工程地质学指的是专门研究人类工程以及地质环境作用的一种科学,运用地质学,特别是构造地质学相关理论去处理工程地质问题[1]。这一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工程和地质环境、地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地质问题。岩土工程指的是土木工程中有关岩、土处理、使用、改造等的科技,主要针对基础、洞室、边坡等进行研究,这三者的变动、稳定或者渗流就是岩土工程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2]。工程地质学所要研究的对象范围远远大于岩土工程。前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各项工程设计、规划、施工提供足够的地质资料参考,由此给予工程建设一定的地质保障。基于此,需要为工程建设选定地质较好的施工地址,对于地质具有一定问题的工程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固地基,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需要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地质问题,以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和附近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岩土工程需要对岩土性状、力学行为、岩土体给工程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岩土体性状、人类生存环境的改造等展开研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由此可知,工程地质包含在地质学内,属于地质学一个分支,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应用类科学,发展相对成熟。岩土工程属于土木工程学的一个分支,从本质而言,属于工程技术的一种。岩土工程尚且处于发展阶段,其相应的含义、内容、范畴、理论、技术、风险都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工程地质工作相关人员为地质师,该项工作偏重于针对地质现象、地质规律、地质和工程二者的作用和联系的研究。利用工程地质勘察活动明确地质条件、寻找地质问题、选择适当的工程施工场地、分析工程建设对地质造成的相关影响。岩土工程工作人员为岩土师,注重怎样利用工程目标及其地质条件,建筑满足相关质量、安全要求的工程,有效处理工程建设面临的岩土问题。所以,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二者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从本质上二者天壤之别。岩土工程可认定为工程地质学的分支,但是相反的,使用岩土工程表示工程地质就非常牵强。但是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面临非常重大的考验,工程地质学进行易名,更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开始称作岩土工程勘察。
2 水利水电与建筑行业的岩土/地质标准的对比
2.1 建筑行业工程岩土标准
建筑行业工程岩土标准属于一项较大的地质标准体系,其中含有JGJ、CECS、GBJ等130多册,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分别为60和10册,大致占标准体系总册数的40%左右。这一标准体系具有下面几个特点:其一,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市政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其二,标准规范全面,内容系统而广泛,含有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监测[3]。其三,这一标准体系的编写人员主要有国家建设部下属的勘察院以及科研院等,编写水平先进、非常实用。但是工程岩土标准很多都和混凝土存在密切的联系。
2.2 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地质标准
从数量规模上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岩土标准和建筑工程相差较多,总计41本,但是国际规范共有9本,同时很多和工程岩土部分。相关标准具有下面几方面特征:其一,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比如三峡水利枢纽都是世界级工程。这些大型的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地质和岩土提出极高的要求,在坝基坝体稳固性、变形、地下围岩等都提出全新的研究课题,由此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及时的总结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岩土标准的水平和先进性。其二,标准、技术应用最早。水利工程中最早使用土工合成材料,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行业标准;最早在试验中引进标准,当前已经是各项工程勘察工作必须做的基础性的原位测试;最早使用菲迪克条款,这项条款而今已经成为国内进行工程建设一项基本的管理标准;在工程勘察中最早使用ASTM土分类标准,现在该项标准已经得到全面实行。其三,岩土分类、室内试验标准系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4]。其中含有工程岩土分级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等这些都对国内各个行业章程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到位的指导。水利水电工程标准中含有更为细致的土木仪器检验规程、岩石试验规程等多项标准规范。其四,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地质具有非特殊的要求,其配套的规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比如,地质勘察、地质测绘、物探、坑探、压水抽水试验、施工地质勘察等。其五,现在江河的堤防工程已经成为了水利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施工规范等。建筑岩土标准体系庞大、数量多,但是如果工程建设场地地质条件简单,最后相关也就只有一个点。水利水电工程基本上都是建设在河谷或者峡谷的位置,工程一般都是一个枢纽,这一系统含有大坝、库区、水电站、水闸等多个项目。建筑工程勘察主要集中于地质质量、土的承载力、土的沉降、地下水、基础等,常常采用钻探的勘察方式,很少涉及到物探的方式。利用静探、钻探、等方式提供相应的标准值。水利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非常复杂,通常涉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条件、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沉陷渗流、地基承载力、建筑材料等,勘察工作需要根据相应规范使用坑探、钻探、物探三种方法组织勘探活动。通过触探、钻探、岩体应力测试、高压压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注水等工作,对工程地质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值。
3 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方面的对比
从本质上分析,两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实现全面勘察之后,经由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合格,形成一定的岩土工程勘察蟾妫各个地区就此编制详细的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标准,已经较为规范,很多工程都已经存在软件编写报告的情况,已经发展到半自动化程度。水利水电工程报告的编制仅有一项勘察资料内业管理规范,编制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仅有简单的章节顺序。由于各个工程地区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别,分析论证时需要按照工程具体的情况进行文字章节,再使用一些简单的图片以及表格辅助说明等。我们从勘察报告中可以看出一个编写人员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勘察报告校对人、技术工程师的态度;还可以通过工程地质图纸体现出制图者本身的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我们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存在多方面的差别。在岩土/地质标准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要求更加严格。关于地质勘察报告,水利水电工程没有具体标准的格式,而建筑岩土工程则相对规范、标准,且已经形成半机械化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升泉,孙来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与建筑岩土勘察之别[J]. 山西建筑,2007,18:76-77.
[2]刘凡熙.浅析水利水电工程中地质勘察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7:199.
关键词:土力学;工程地质;课程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工程地质专业课程,对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在建筑基础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这门课程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基础课程,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和参加工程实践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课堂讲授主要以教材为主,讲得精,讲得细,但繁多的教学内容,高难度的计算,再加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灌输式和应试式上的课程教学最大的诟病是缺少互动性,缺少讨论,忽视了课外实践,其教学深度难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1.2 教学内容陈旧
与大多数课程一样, 课程内容偏于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土力学在教学内容改革时,应该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兼顾学科前沿动态,重视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依靠课堂板书讲授,多媒体教学很少;课程教学仍停留在灌输式和应试式上,缺少师生互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
1.4 实践性教学不足
因课时少,在课程教学中往往是首先减少实验实习这个环节,导致实践教学薄弱或缺失。我们知道土力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自然科学,大部分土力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和现场测试基础上的。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1.5 教学设施不齐全
从教学设施来看, 非地质院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地质基础方面的实训室,如矿物岩石实训室、地质构造模型室以及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由于该课程缺少实验设备,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此外,部分高校虽然有健全、完善的教学设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没能充分地对其加以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的具体可行性措施
2.1 革新《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课程内容
土力学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较枯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一些岩土方面的工程案例,结合讲课内容介绍给学生,或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典型的工程实例、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除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工程地质课程特点之外,还要考虑教学学时数以及与工程地质学相关课程的衔接内容,以学生能正确使用勘察成果为主线,以掌握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教学内容。工程地质学课程共选择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勘察,对于不同模块应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
2.2 改变《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教学方式
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建立一种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多提问题,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讲课中我一般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思想路线进行讲授,学生的思维可以从这种教学模式中一次次得到锻炼和加强。另外,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具感染力。比方说,通过介绍国内外一些有重大影响失事工程的实例,讲授如果不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不查清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或不重视场地地质环境因素,盲目进行设计和施工,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让学生从这些教训中能真正意识到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验教学应侧重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目前,我们只设置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实验科目,包括液塑限测定、击实试验、固结试验、直剪试验等。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适当增设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阅读实际工程勘察资料,聘请生产单位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外,还可安排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其宗旨在于把实验项目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增强工程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合理、娴熟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建设之中,为学生成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3 结论
“质量工程”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实践证明,将案例法、录像教学法、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不同教学内容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学生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崛起,并逐步渗入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中来,不仅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水利水电工程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密切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连接在一起,也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将会是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相关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1.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举措。近些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则必须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探究各种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如此,可以更好的促进安全生产。
2.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助于保护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从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切身利益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保护施工安全,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是原因分析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各种基础工程的建设,周边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都在发生着改变,因而,会很大程度的引发一些诸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导致的, 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比如:大规模开挖、维护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其实大部分地质灾害通过有效地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小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自然地质环境较差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其中一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体灾害时有发生,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严峻。不少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发展理念陈旧,急功近利,
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掠夺式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和环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山势险峻,坡度较大,而且很多地方岩体破碎程度严重,生态环境也必将脆弱,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让一些破碎的岩体变得更为松动,同时,区域的植被也一定程度的遭到破会,当遇到一些暴雨等气象因素时候,很可能引发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就是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工程大量开挖坡脚、随意堆放废弃的土渣等,对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人类活动可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设形成高边坡和开挖坡脚、在坡体中开挖水渠、在坡体上部加载、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渗而诱发滑坡,还有在沟谷中堆砌工程废弃物诱发的危险性等。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工程建设加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而对其他工程设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岩质边坡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对松动的岩石或岩体破碎的边坡进行严格的处理,避免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使得边坡的抗滑力减小,从而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处理开挖、填埋,尽量减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探讨
1.加强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明确责任
加强对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地方的水利技术部门应加大对乡镇技术人员、水利工程业主及水利工程建设承包者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在建设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关设计经验和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保养,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应明确城市防洪、重点湖泊、小型水库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责任,并将责任人名单予以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监测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顺畅,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实行群测群控。水库值班和管理人员等直接管理者应该对大坝、溢洪道、输水道等主要建筑物进行检查和巡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基层监测部门应该与国土、交通、建设、气象等部门加强联系,按照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
同时,上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汛期来临的时候,更应该加大对库塘的监控力度,科学调度,依法防汛,确保安全度汛。这期间要随时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变化情况,严格防洪调度,分月控制蓄水,将地质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排除。
3.制定相关的灾害防治预案
进行灾害预防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城市防洪紧急预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预案、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在对有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的水利工程周边进行检查之后,应迅速制定相应的度汛抢险方案,尤其是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及重点部位要设置明显的警示牌。
4.做好物资、通讯、抢险应急队等各项工作
为了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资、抢险、通讯等各项工作。一旦灾情发生,能够立即调动使用,应急抢险队要随时处于战备状态, 力保灾害能够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强对通讯施设的维护。在汛期,各县区中继站和各水库无线通讯设施必须正常运行,电信部门应该确保水库通讯线路通畅,使各站之间能够及时保持联系。
5.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企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质量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整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并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所面临的各种地质灾害都有着不同的原因,要结合工程施工状况,结合地质地貌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从而促进整个水利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巨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史鉴 汤宝澍 关于陕西省水利工程抗震防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期刊论文] 《陕西水利》 -2012年1期
[2]刘广润 徐开祥 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3年4期
[3]唐春 李波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 [期刊论文] 《中国水土保持》 PKU -2007年2期
[4]田东升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Ⅳ段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 [会议论文] 2007 - 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5]杨玉堂 刘清德 聊城市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 [期刊论文] 《山东国土资源》 -2008年7期
关键词:水文地质条件;农田水利工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测方法包括有测绘、勘探、试验及长期观测等。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在野外进行的。测绘,是勘测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是其他勘测方法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地表实际观测,对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及与其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描述和研究,绘制各种地质图件,收集农田水利工程所需的基本地质查勘。勘探是为了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所必须进行的工作,它是在地表测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勘探工作包括有坑槽勘探、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等。试验工作是评价地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或取得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定量指标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室内和室外(野外)试验。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工程运用期间,为观测地下水动态、某些自然地质及工程地质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还必须进行长期观测工作,累积资料,便于分析研究并进而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长期观测的内容,一般有地下水动滑坡、河道变迁、冲沟发展、水岸坍塌及地基变形等。地下水动态的长期观测,对农田水利事业尤有重要意义。以上各项勘测工作中均需及时进行查勘整理,而在勘侧工作的最后,还必须将所获得的各项原始查勘整理,综合分析,提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报告书(一般附有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图等),以作为设计的依据。这是勘测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1 水工建筑物地区工程地质评价
农业水利建设中,无论是利用水利资源或者防治水的危害,都必须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修建许多水工建筑物,如挡水坝和蓄水库、引水渠道、隧洞和渡槽,以及水电站厂房等。这些建筑物是否能够稳定、耐用和不间断地正常运用,往往取决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而且,工程地质条件还往往是决定工程建筑物能否修建和如何修建的最根本的因素。
建筑地区的地质条件,常常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地质条件,对不同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的影响,也常有不同。因此,进行水工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评价,必须结合建筑物的类型、结构特征与其工作条件等进行,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拟建建筑物对即有的地质作用可能发生的影响。
2 水利工程常见地质问题
2.1 坝基工程地质问题
2.1.1 重力坝
重力坝包括混疑土重力坝和砌石重力坝。重力坝依靠自身重力来维持稳定,各项荷载都直接作用在地基上。
2.1.2 岩体均一性
高坝应置于新鲜或微风化的基岩上,中坝可置于微风化或弱风化的基岩上。
理想的重力坝应置于单一岩体上,其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无显著的差异,使应力分配均匀。岩体变形模量一般要求在10GPa以上,对断层带、软弱带、节理密集等不良地质条件,经加固处理后能满足上述要求。
2.1.3 抗滑穗定性
岩体要有足够的抗剪强度,尽量避开不利于稳定的滑动面,如软弱夹层、缓倾角的断层和卸荷裂隙带等。否则,应采取抗滑加固措施。
2.1.4 抗渗性
坝基岩体透水性小,防止坝下产生渗漏,其单位吸水量(包括经过防渗处理以后)的允许值应符合工程的抗渗要求。
2.2 拱坝
拱坝包括混凝土拱坝和砌石拱坝。根据坝的厚高比,又分为重力拱坝、拱坝和薄拱坝。拱坝是一个整体结构,水压力通过拱的作用传递到两岸。因此,对地基要求更高,特别是两岸的稳定至关重要。
2.3 软弱夹层
软弱夹层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一般是指那些颗粒细,层次薄,具片状结构,遇水易软化或泥化,力学强度低,比其上下岩层相对软弱的岩层。软弱夹层中泥化的部分称泥化夹层(包括次生充填的泥)。
影响坝基抗滑稳定的软弱夹层,一般是那些连续性强,倾角小于30°,特别是倾角小于10°微倾上游的夹层。陡倾角软弱夹层则有可能影响拱坝坝肩和岸边坝段的稳定。
软弱夹层类型的划分,在于区分并阐明成因、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以便认识和掌握软弱夹层的特征与分布,迅速作出评价。目前的划分,有的着重于成因,有的着重于岩性组合(有的还结合泥化程度),有的着重于形态特征(尤其是颗粒组成)。
2.4 水库渗漏
2.4.1 地形地貌
具下列情况之一的地形地貌,可能产生水库渗漏。
(1)水库下游有较大的河湾。
(2)水库的两侧或一侧有低于水库的河谷或低地。
(3)水库下游河谷纵剖面上存在纵向裂点。
2.4.2 地质结构
地质结构系指水库地区与低邻谷、下游河道之间的岩溶岩层和非岩溶岩层以及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及组合型式,一般可划分为无相对隔水层、有相对隔水层和有相对隔水层但已被断裂切错等三种结构型式。不同地质结构型式和不同类型河谷的相互关系不同,渗漏条件不同。
2.4.3 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对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岩溶发育程度的研究,一般可以初步分析水库渗漏的可能性,并圈定可能渗漏的地段,但对水库是否漏水只有在进一步研究可能渗漏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后,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水文地质条件与评价水库渗漏问题直接相关,主要是河谷水动力条件类型和分水岭区地下水位与设计蓄水位的关系。
3 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3.1 应明确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
对工程有影响的水文地质因素有: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位及变动幅度、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厚度和分布及组合关系、土层或岩层渗透性的强弱及渗透系数、承压含水层的特征及水头等。为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应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
3.2 要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岩土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主要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毛细管性、透水性等,这些特性与构成岩士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相紧密相关。地下水在岩土体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的类型有关。通过测试岩土的水理性质指标,可以为今后地下水位水量发生变化时应采取的工程措施提供设计依据。有研究表明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对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多被忽视,这种情况下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结语
一般讲,凡水工建筑地区的地形不复杂或者变化不大,岩石均一、完整,地质构造简单,没有大的断层破碎带,没有严重的不良自然地质现象,地下水的危害性不大,等等,都是有利的。实践证明,无论哪个建筑地区,十全十美的是没有的,总会碰到一些不利的地质条件。但是,可以设法避免这种不良地质条件的危害,甚至改善和利用它。
参考文献
[1]崔中兴.水利工程地质学习与实践[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水利工程制图 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 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调研分析: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图样的识读,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上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而本课程又是为后续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水利工程制图》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依据“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编制水利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1.2.1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理解水利水电行业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4)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5)能识读枢纽布置图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建筑物与地面的连接关系。
(6)能识读常见水工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中工程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8)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1.2.2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应用制图标准相关规定的能力,具有识读水利工程图中所示工程形体的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水利工程图样的能力。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正确应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作风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通过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促进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性”是指本课程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课程不能代替。“实践性”是指该课程与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实用性”是指该课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2.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应用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如此开发循环进行,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3 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1 制图基础模块教学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1.2 形体构成与表达模块教学要求
(1)能阅读和绘制组合体视图。
(2)能依据三视图绘制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
(3)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3.1.3 水工图模块教学要求
(1)培养绘制、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样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1.4 计算机制图模块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AutoCAD的各种工具、命令,快捷、准确绘制水利工程图。
实训内容: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重点, 将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3.2 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1该课程的重点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组合体的绘图与识图;
(2)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3)水工图的识读;
(4)计算机绘图。
3.2.2 课程的难点
(1)制图技术标准、规范及其应用;
(2)组合体视图识读;
(3)水工图的识读。
3.2.3 解决办法
(1)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读图搭积木,通过150多道组合体的搭积木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读图能力,为突破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参观水工模型陈列室、实际水利工程,进行实物模型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图――物对照现场参观,提高了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
(3)计算机绘图按照实例图形的绘制特点讲解相关命令,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学起来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在计算机绘图理论课后安排18学时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达到熟练、快速、准确绘图的目的。
4 该课程实施教学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构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科学素质中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下教学环节促进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成为水利行业受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进度轻效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的完整性、轻知识的应用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制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兼顾问题提问法、读图搭积木实训法,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学习气氛好。
(2)专业制图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水工模型室,灌区实际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3)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结合,与计算机制图大赛相结合,综合实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专业制图综合实训:采用项目导向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
4.2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反映图形图像的内容较多,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展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开设开放性实训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等内容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开展技能比赛、计算机绘图职业资格考试。
4.3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识图绘图训练与作业;制图综合实训(含参观水利枢纽工程2天)、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合体视图识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模型搭建法教学模式,专业图识读采用“项目导向实训”模式,用灌区实际工程图纸作为学生制图综合实训的内容,学生分小组根据实训指导书读专业图,通过现场教学图――物对照,最后按老师指定的水工图做模型,并且手工绘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图。
这种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建立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制图课程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占30%,专业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业、答辩、实践、测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专业图综合实训成绩评定以答辩、小组互评、老师点评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兼顾了学习的过程控制和最后的总结提高。
4.5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
教师通过多渠道如课堂气氛、学习积极程度、作业、测验、实训课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后,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恰当的调节,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
5 结语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