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这对培养科技人才的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日益成为大学的重大任务和使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班为单位,以实验课的形式进行的,所进行的实验大部分又都为验证性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内容、增强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对新科学技术的掌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缺陷。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平台建设措施进行了研究。
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逐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超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激活和创造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
1.2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培养的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人才水平的高低。作为探究高深学问场所的大学,其本质就是创新。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但对满足当前社会要求学生有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点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为了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能力,大学应该建设满足这些要求的科技创新平台。
此外,一所高校的水平,不在于环境多么优美,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在于教师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如何建设一个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成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学生由于接触专业的时间不长,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每个老师可以组织几位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年轻老师组成团队,这样每个团队就可以带一批学生,每个团队里面的学生都可以在业余时间帮助老师完成科研任务,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团队负责人每个星期或每个月定期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2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场所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学生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实际动手做出科技作品,这就要求学校提供实验场所。目前,高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在上课时开放,学生上完实验课就关闭,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严重浪费,可以将实验室设置成开放性质,那样如果学生有什么新想法、新思路就可以在实验室里面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单独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里面配备电脑、操作台、测试仪器、焊接仪器等。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与平常学习相结合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光靠设计作品,要与平时所学的理论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作品制作、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在上课时传授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中加入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2.4多参加竞赛
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不仅如此,有些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竞赛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5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基金支持
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保障,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以高效率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为基准。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抄袭他人作品,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
在有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的基金支持。
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大学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期间,努力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建设。本文通过描述成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场所、与平常学习相结合、多参加竞赛,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基金支持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鲁宁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117-120.
[2]毕开凤.论当代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1):36-65.
[3]王正勇,孙建林,张生果.电子创新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105.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竞赛
0 引言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领域进行开拓性劳动,并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而这种只注重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很多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理解其内涵。特别是,众多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搞技术发明,是理工科类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关系,导致对于创新性的工作不关注,更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是创新行动的前提,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学生是不可能开展创新活动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自身创新意识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商管类大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大学生有比较多的实验课时,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所以认为自己无法进行管理理念或运营模式等问题的创新研究,难度比较大,这样从一开始就对创新不抱太大希望,导致主动性与参与性不足,即使有部分学生参与也多表现出上级管理部门的任务下达,完成任务代替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参与创新活动中很多同学缺乏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创新的精神,遇到问题不是与创新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来解决,而是首先认为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是很难解决的,如果解决将会浪费自己的很多时间,以致考虑尽快离开创新团队。所以如何增加商管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培养方案修订正在探讨的问题。
2 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集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于一体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成为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也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载体,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活动中。通常学生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创意、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这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科技竞赛活动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用于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去查阅并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技竞赛活动中,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邀请成功创业家做学术报告、就业指导等系列讲座,不仅能够从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和科技论文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学生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专业,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良好平台。
3 结论与建议
由于目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也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一课。因此,从学校方面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进行管理,如可考虑给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相应学分奖励及物质奖励。另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2):141-144.
[2] 赵希文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与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67-70.
[3] 邹广平.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28-129.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在新的国际发展形势下,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当前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需要通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来缓解。国家教育部早已指出:在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我国毕业生数量却有了较大的增幅。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变化,新技术得以实施,新产品不断研发。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高校创新体系的基础内容要求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使其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时展要求,进而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大都处在开发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具有浓厚的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已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敏锐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第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且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第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 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往往由于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创新技能往往缺乏,加之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我们往往是闭门造车,而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
第四,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虎头蛇尾,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学府,实现高等院校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作用,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力度:
第一,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
首先,稳定的团队,长时间的投入是科研活动所必须的两个方面。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意识。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科研毅力,使学生把科技创新活动当作为一种锻炼自己思维、考验自我意志的成长活动;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分析创新在日常学习与科研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再者,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自主选题与实验能力,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想法来选择方向、确定课题,不断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力度。
第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首先,生活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来源,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实践的相关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细心全面的观察能力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智力思维和动手能力,努力构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再者,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建立一支富有活力的学生科技梯队,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建团队,建立跨专业、跨年级的科技活动小组,同时,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殷殷期望,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董亮,罗明明,涂小东.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周刊,2007,9(20).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含义;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研判;革新路径
文化产业的概念建立在2000年左右,其在国内早期的使用主要是以娱乐产业为主,即歌舞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娱乐性质活动,常常与文化事业发生概念性的混淆。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明确地对公益性文化产业与经营性地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主要体现在文化体制的相关改革中,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娱乐范围,使其作为一种独立性的产业进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虽然于2004年被纳入了国家产业的统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其试行过程中,国家颁布的统计标准里并没有牵涉到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生产程度较低且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小。故如何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其在社会市场中的经济实力,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与文化产业经营者急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含义
根据近些年来国家颁布的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文化政策中包含科技创新的相关词汇数量较多,与科技创新方面有关的政策达到40项以上,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质上是一种“人为创造型的加工与破坏”,其中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体现,技术创新能力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点,简单来说,科学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相互融合,才产生了科技创新能力,也是现代科技技术条件下展现的科技观。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有效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一些多元化创新因素后产生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新生态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中观与宏观。微观层面主要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下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包含了文化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经济投入力度、对于文化产业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文化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研况与科技创新产品的生产情况,这些都属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关键因素。中观层面主要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下文化产业任一行业中把科技创新的要素与文化创造、文化产品生产、文化市场运行、文化生产及产品销售等产生融合、渗透,这都属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外部因素。宏观层面主要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文化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文化政策资源及文化产业内部资源的有效运用,这些属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影响因素。将这三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便建构起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由外部到内部及由上下到左右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体系。
二、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市场中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持续上升的状态,但因各地文化差异、经济基础与地理资源上等影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了大量的问题。1.良好趋势: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意识的日益提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发展。主要体现有: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花费时间缩短,文化生态的日益显现。科技创新速度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其创新速度越快,则产生新陈代谢功能的能力也愈来愈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愈来愈快。以时间纬度为参考指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花费时间由起初的30年不断缩减到现如今的1到2年,如此不但带动了社会市场中网络游戏与动漫、数字出版、网络试听等文化新生态的发展,而且最大限度上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与效率。除此之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表现在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园的层出不穷,文化产业中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园自身具有独特的科技创新特点,是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从2004年起,我国社会市场上已建立了两批34所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示范研究所,以此不仅能够加强文化科技产业链的深化功能,提快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与科技创新的速度,有效缩短了科学技术的改革时间,优化与整合了文化产业中科技创新的整体环境,而且在最大限度上推动了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数字信息出版与移动互联网文化等其他行业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园内的生存与发展。2.存在问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陷入困境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速度快的国家进行对比,发现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文化科技创新产品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不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设施与制度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滥用现象明显、文化产业中盗版问题与侵权形象严重等。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文化行业中科技型市场占有成分较低,文化企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规范。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的发展水平较高但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差距。如国外的文化产业结构合理规范,其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动漫及电影等这些科技水平含量高、创新思维丰富的全新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及内容创意型。反之我国社会市场中的文化企业虽然关于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高,但从事内容生产的文化企业数量较少。再加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集中在传统型新闻出版、广播与电视、文化产品、生产文化设备等领域,但是针对科技创新而言,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整合的结构仍停留在表层,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文化产业的原创水平不足,企业生产规模小、社会市场竞争能力差且文化资源分散的困境,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2)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扶持力度不够。促使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制度的不完善与缺陷。首先,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制度的落后,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及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科学技术创新的前进步伐,也无法做出调整,这样便导致了文化产业的旧制度无法与科技进步进行融合,而新制度存在的缺陷也使得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无法更进一步的提高。举例说明如,科技创新虽然推动了数字化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发展,但若没有设置针对性的网络版权制度,不但使原创作者的相关经济利益无法获取到一定的保障,而且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原创作者进行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与创新热情。除此之外,现阶段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重点在于大型文化企业,忽略了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这样导致了文化市场中85%的中小型企业对于风险系数高的科技研发产生了漠视心理或者是无能为力,对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也使得文化企业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的问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革新路径分析
文化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涌现了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创新主体,并且以较快的创新扩散速度作为呈现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体力与建构一套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系已并不是一项单一化与独立化的文化企业科技创新问题,也不是政府制度设计的单向问题,而是作为一个多元因素共同参与下的系统化、合理化与科学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需要以顶层文化科技管理的体制作为基础,优化整合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文化企业生成技术创新与拥有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的发展,要求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园区及文化行业协会构建并不断完善文化行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以此能够整体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革新路径,主要有以下。1.提升文化产业科技管理的制度创新水平,构建一体化网络平台。因科技创新与科学体制创新本身带有的不协调性,需要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升文化产业中关于科技管理的制度创新水平,最终构建一体化网络平台。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和制度的整合优化,可制定出多元化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文化科技政策,引入规模更大、数量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到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工作中。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升建造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速度、关注文化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次,文化产业可以以国内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依托,借助高校内部科技人才的作用,与文化产业不断融合统一,最终构成以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其他高校与科研机构为辅助,覆盖广播与电视、新闻出版与网络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文化资源相互整合的目的,最终促进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不断进行融合与协同发展。2.引入高效性与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以创新为核心,本身带有复杂性与多重性特点的能力组合,人是一切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的主体,故文化科技人才便是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决定所在。引入高效性与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能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要途径有:一,以高校与科学研究所为根本立足点,以文化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培养出一批具有多门学科背景、多门学科技术,同时还具有丰富创新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效性与复合型人才。二,文化企业应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使自身成为重视并鼓励科技文化人才发展的企业,以此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不停变化与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
四、结论
总之,本文主要是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含义做出阐述,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研判分析,在最后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革新路径。除此之外,还需要求国内的文化企业积极探索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文化产业运营形式,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实现文化产业蕴含高科技含量的发展模式,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强其在竞争市场中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解学芳,臧志彭.制度、技术创新协同与网络文化产业治理———基于2000—2011年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3:31-41.
[2]本刊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系列重要讲话综述[J].职业技术,2014,Z1:5-73.
[3]刘志迎,俞仁智,何洁芳,何菁.战略导向视角下组织文化变革与双元能力的协同演化———基于科大讯飞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03:195-207.
[4]刘明福,王忠远.民族复兴大战略———学讲话的体会[J].决策与信息,2014,Z1:8-157+2.
[5]黄家镇,朱涛.附件欧盟研究、技术开发及示范活动第七框架计划[J].科技与法律,2014,04:674-731.
[6]刘学文,王铁军,鲍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20-23.
[7]王宁,薛维梁,韩灵翠,赵洪丽.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7:117-122.
[8]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3:41-46.
[9]余菲菲,黄永春,张颖.“文化-技术”融合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转型“三维动态”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0: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