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开展创业实践所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教育。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余年,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度不高

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实践内容,但是其中大部分院校对此并没有高度重视,比如一些院校虽然进行了创业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课程,但也只是停留在业余时间的第二课堂,收效并不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强。

2.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中,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从事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教师,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因没有创业实践和创业实务,上课时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与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不佳或在学校制度层面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很好地引导、塑造和培养,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效。

二、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以下途径: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

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性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承受和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2.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为社会经济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学生创业与公司企业合作的项目等。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活动平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结合所学的专业特点,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项目经营中亲身体悟创业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化,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3.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全面地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但大多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的方式设置,而且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育理念层次上,可操作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要,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纳入公共基础课范围。同时,要注重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第2篇

1.“一个冲撞”

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管理的冲撞,是影响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绊脚石”。在我国的卫生职业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2+1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尤其对于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前3种模式相对普遍。但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与实践单位(或合作企业)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集中在学校与企业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上。从学校的角度来说:(1)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缺乏本专业的临床所需,容易造成与临床的矛盾;(2)学校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缺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利于校企结合;(3)教师团队缺乏临床经验,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反之,从实践单位(或合作企业)的角度来说:(1)利益因素使得企业不注重或者无精力传授临床经验;(2)实践单位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使用,没有系统地培养新手。

2.“两个负面”

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和学生消极学习情绪的增长,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内在因素,阻碍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从教师的角度来说:(1)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现实地位与前景使得教师不断滋生负面情绪,如缺乏工作热情、抱怨现状;(2)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及各类频繁的技能比赛滋生了倦怠心理;(3)学校管理机制和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时间一久,就产生了不良情绪。从学生的角度来说:(1)因就读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产生自卑心理,或是长期厌学,或是因初中时就有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2)就业前景和执业资格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超出年龄负荷;(3)学习时间短与所学内容多产生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3.“两个脱节”

即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3.1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

近些年国内并不缺乏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性研究,相对突出的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构,其目的是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其建构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和分析,同时结合教学与临床实际情况,以职业基本标准作为课程内容的参考底线等。鉴于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多采用的课程结构是“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临床实习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多为大专(或本科)的缩小版,与工作任务引领课程结构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3.2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如赵才章所言: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内容与临床不相适应、课程结构整改及教材建设不匹配、教师团队临床经验缺乏等方面与教育理念的创新产生了脱节。詹碧华等指出创新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育在“产学研一体化”环节中的功能体现得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同时,李泽楷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处在“教辅”位置的现状,导致对实验技术人员重视不够、培养不力、要求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

二、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加快发展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以笔者看来应该明确其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即实现职业教育的“5个对接”:(1)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2)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4)学历证书与执业证书的对接;(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三、总结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然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旅游产业出现了一个发展瓶颈,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本文就改变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一点浅见。

一、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

1.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人员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000多万人。可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目前,随着大部分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企业增长的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2.旅游院校人才供给状况

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13所,其中高等院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达578,622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74, 701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03,921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6,392人。可见,我国旅游院校的规模不断在扩大,旅游专业学生数量稳步增加。从理论上讲,旅游业的人才市场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

3.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动态调查

近年来,酒店、旅行社、景点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专业职高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学生不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实习结束后选择行业外就业;或者即使一开始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低,工作一两年内跳槽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因素透析

1.行业认知模糊

由于职高生年龄比较小,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刚初中毕业的他们在面临选择就读专业时会产生茫然、困惑、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一小部分的学生是家长或亲属朋友为其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另有一部分学生就读旅游服务专业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升学分数不理想,理想的专业录不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失落感;喜欢旅游专业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游山玩水好,酒店很豪华漂亮,又有高收入,当发现不完全如此时,就一直抱怨选择失误,对专业没有兴趣,更不认真学习,甚至荒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到毕业时就马上转行或失业。

2.对旅游行业认同感差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总结出很多学生不意愿选择旅游服务工作有以下几个原因:旅游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反对,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前景难以预料。传统的、社会上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部分学生即使在旅游企业就业,也并不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或怕苦怕累怕受气放弃了旅游工作,或在岗位上不脚踏实地,左顾右盼,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而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

从业人员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的研究对策

1.渗透服务文化教育,改变传统落后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成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简单劳动。其实服务是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服务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服务的内涵和实质。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都扮演着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其次,要把服务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2.加强职业指导,合理规划生涯

对职高生进行职业指导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缓解当前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而职业指导在学生心灵中的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3.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行“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德国双元制作为目前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促进学校、企业双元的有机结合来充分发挥它们对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广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是脱胎于基础教育的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双元制办学大环境尚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构建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是贯彻“双元制”思想精髓,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1)在完善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发挥其在学校与企业间的纽带作用。(2)成立职业教育办学指导委员会。

4.重视情商教育,培育“旅游情结”

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了人文教育,而这正是能使旅游业具有美好未来的根本。一些作用于学生思想深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事业心的塑造却不直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被人为的忽视,很多毕业生缺乏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然而旅游服务不需要高知识含量,故而相比智商而言,企业更重视员工的情商。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我们这里称为“旅游情结”,这对一个人后天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创造一种旅游服务的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争性和创造性的职业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领悟旅游服务是一项创造美、传播美和享受美的事业。学生在快乐的创造中陶冶情操,体验成功,对旅游行业产生强烈的“旅游情结”。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5-05-1.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8-05-1.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企业;技能型人才;对接;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32-06

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1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以问卷调查和组织座谈等方式在全省调查了除亳州、六安、铜陵以外13个市的60家企业,每个企业随机调查5~10名职工,回收有效问卷378份。调查的企业涉及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经济类型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能源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

一、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矛盾

(一)企业的人才现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

一是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2010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企业职工204.7万人,私营企业职工239.2万人[1]。60家企业职工总数为14.76万人,职工在101~500人和1000人以上的企业居多,见图1。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57家企业2011~2013年需要技能型人才6.9万人,主要是需要初、中级工,见图2。二是人才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学历要求上,60家企业中管理、技术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的24家,高职的23家;生产、销售岗位要求中职的45家。从职工学历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和普高比重仍较大,见图3,20家企业初中及以下职工比重达50%以上。在技能水平上,职工上岗前接受技能培训的占65.9%,57家企业职工中有技能等级的占87.9%,以初、中级工为主,见图4,初、中级工占75%以上的有29家,占50%~75%的有16家;调查的职工中无技能等级的占23.5%。在岗位能力上,33.1%的职工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职业技能缺乏。企业认为,实践能力薄弱、基础技术不扎实、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管理知识薄弱等是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用工环境与人才择业要求不够融洽

16家企业认为技能型人才离职较多或过多。调查的职工中,“跳过槽”的达62%,见图5。职工择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资收入与待遇、个人锻炼及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及环境,分别占48.9%、26.2%、20.6%。而企业职工整体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5.7%,见图6。有些职工还未享受“五险一金”,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分别占78.8%、81.7%、76.5%、39.7%、69.8%和34.3%。46%、38.1%的职工分别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工资太低、工作太辛苦。薪酬待遇低、晋升机会少、能力发挥受限制、劳动强度大和人际关系不融洽是技能型人才离职跳槽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薪酬待遇、发展机会、企业前景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三大要素。

(三)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52家企业认为公开招聘是职工来源的主要渠道,其中36家认为是第一渠道;34家认为校企合作是主要渠道,其中11家认为是第一渠道。此外,职工来源渠道还有劳动力市场和员工推荐等。企业职工以本地来源为主,56家企业职工中来自本省的占69.1%,其中本市的占43.7%,有近1/3来自外省。2010年,安徽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14所,招生37.85万人,在校生95.59万人,毕业生32.75万人。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还未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第一来源。作为发展中的中部地区,一方面,其职业院校为东部发达地区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又依靠外地提供劳动力资源。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及职工期望不协同

认为引进技能型人才难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招聘会少、层次低、紧缺人才难寻,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信息沟通不及时的企业分别为43家、24家和17家。调查显示,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普遍遇到子女教育、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和人才奖励等政策问题,有的想解决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有的缺乏相关政策无法解决或是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还有的不相信能够解决。58家企业希望改善技能型人才现状;29家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吸引、稳定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20家企业认为需要制定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希望政府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职工分别占62.7%、48.4%。企业希望政府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别为47家、10家。职工认为政府对技术工人就业最重要的是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优惠条件,分别占51.3%和45.5%。

(五)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与对职教的支持不一致

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校生”;高考现状;问题思考;对策

“三校生”是最近几年衍生出新名词,其是指特殊性的学生群体,具体是指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三校生”高考政策的推行给日益发展壮大的中职教育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专业测试标准不统一、报考范畴极为狭窄以及地域色彩强烈等[1]。因此,积极的参照目前“三校生”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解析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相关对策实效性发挥的保障。

一、浅谈“三校生”高考的特点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有别于成人教育,但是“三校生”在高考中获得的文凭与高中生之间没有差别,“三校生”毕业之后拥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当然他们也可以参与“三校生”的单考单招考试,向高等院校进军,从而获得更高的学历,谋得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

二、概括“三校生”实况

一是基础知识薄弱化,“三校生”大多都是参加每年独立的招生考试,考试形式为3+2,考试试题难度远远低于普通高考,例如“上海市某年‘三校生’录取成绩控制”如下:应届“三校生”报考各类高校的统一文化考试最低录取资格线已审定“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课的成绩总分不得低于145分;其中任何一门单科成绩不得低于35分,若单科成绩中有一门在90分以上(含90分),则不受一门单科成绩不达线的限制。”二是思想上缺乏明_性、进取心缺乏以及定位模糊化,具体体现在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存在盲目性,没有按照“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进行学习与复习;思想上不积极体现在不去及时的了解时事与政事,没有对历届高考题型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难点知识得过且过,不去探索专研,这样一旦高考试卷上问题提出的形式发生调整,“三校生”就一片迷茫、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三、基于“三校生”高考不公平设限,中职院校可以实施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特色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中职教育基本目标是与我国教育方针相吻合的,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大体上都开设了政治、文化、专业与实训四类课程,“文化课”的独具一格,体现了其受高度重视的特点。但是从“三校生”高考的结果上分析,尽管语数外被称之为文化课,但是在中职实际教育进程中其却被视为辅助型课程,并且这些课程在选材也存在混乱性,具体体现在处于相同区域的中职院校文化课程教学版本千差万别。为了解救“三校生”高考现状,教育局组织编写考纲是极为必要的。

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贯穿于整个教材进程中。而针对中职教育来说,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应该与职业教育有本质上的区别;当然,文化教育的发展并不表明职业教育就可以忽视素质教育环节。

(二)专研职业教育与有关文化融合的专业文化课程

面对“三校生”高考现状,教育者对国内职业教育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去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将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整合。在过去,部分名牌中学曾兼办过职业教育,除高中部外,还设有工科、商科、实科、农科、土木科等职业教育班。

那么,为了促使“三校生”在高考中取得佳绩,中职院校应该强化师资力量,合理而科学的设置职业课程与文化课程,拓宽与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与能力基础,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联合国教科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强调“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身学习。”因此,中职教育应该积极摒弃职业教育观,构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宏伟目标。

(三)构建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实训课程教学旨在使中职学生掌握专业化技术,并在不断实践中强化技能水平,然而从“三校生”高考的结果,使职业教师认识到“纯技术主义”去开展实训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微乎的,一些“非技术要索”也对中职生的技能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么基于“三校生”高考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以此途径去在技能训练环节体现出“技术、文化、人”三要素相结合的局势。这正如前苏联著名学者达夫里扬所陈述的观点,即“在今天,技术已经不再是机械`、力的凝结,而是社会人的工艺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文化构建,是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的产物,在规范性的实践演练中,“三校生”顺利的将消化后的知识原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目前的中职教育进程中,有效的将文化智能素质教育渗透进职业教育体系中是极为必要的,在此过程中以“升学”为教学导向,打造出“就业加升学―市场加高校―技能加理论”这一双层立体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为了有效的解决实习时间与复习时间、实习地域与高考地域、实习目标与高考目标等之间的矛盾性,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上做出有效的调整,从而降低处于生产实习阶段“三校生”的高考理论复习压力,使备考的侧重点转型到借助实习途径强化技能水平方面上。

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教育开展的形式依然体现滞后性,“三校生”高考现状并不乐观,而为了促进中职生全面性、持久性发展,参加高考是其获得更高学历,拥有更广阔就业前景的有效途径。中职院校应该全力配合“三校生”高考,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重视“文化课”教育的情况,将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为职业教育下一个世纪的健康发展注入能量。

作者简介:何学贵(1978-),男,云南省玉溪市新平人,彝族,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教学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美术设计,“三校生”美术考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