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
由企业内部自己设立的审计部门称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保证实现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审计评估和监督指导的企业管理活动,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并为机构增加价值。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且独立的咨询活动和保证活动,通过采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对风险控制、管理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风险指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得出的经营活动审计结论不合理,如没有正确披露违法乱纪行为和存在重大的错误或漏报的汇集报表,导致审计对象或者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方面遭受损失,并且这种风险得由审计主体承担。内部审计风险主要由四种要素构成:检查风险、控制风险、独立性风险和固有风险。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是由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的综合水平决定,而检查风险又受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风险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客观性
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判断伴随有正确与错误,所以存在判断就会产生风险。所以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承担责任大小的不确定性,风险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和遭受损失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等。
(三)可控制性
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与不确定性,但是如果采用恰当有效的审计方法和严格的审计程序,可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不可计量型
审计风险是一种概率事件,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在实际工作中,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如通过定性或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
三、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分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内部审计所处的直接内部环境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风险的程度取决于被执行程序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舞弊行为及差错的第一道保证就是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不够健全,审计人员就很难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内部审计方面只有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各部委颁布的相关规定,它们的法律强制力偏弱,法律级别偏低。如果以这些法规规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其法律约束力明显不足。由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内部审计缺乏法律保障,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扩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导致审计对象越来越多,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这就给内部审计带来很大困难,造成审计人员的失察率提高,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内部审计员工要想出色的完成审计工作,他们必须具有相当的技能、知识和业务素质水平。
2、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影响
现在审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能否选择出合适且科学的审计方法及程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审计质量。面对不同的审计单位,不同的审计目的和不同的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及程序。
3、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如果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会影响他们工作的严谨程度,从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风险意识,以风险审计为导向,才能更好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特点、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一)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
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因此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
(二)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各部门的审计工作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必须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有拥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才可以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与影响,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因此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制定合理的奖罚措施,定期培训,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特点,讨论了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希望可以带来一些启示,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边永玲.论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财经界.2010,(5):156
[2]张之兰.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87-88
(洛阳市消防支队财务科,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国内的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无法降至为零,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维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
关键词 :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38-03
一、审计风险存在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一)对审计风险的客观认识
1.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首先,固有风险是一些经济业务以及其相关的账户的特性所引起的,是这些经济业务或账户自身所固有的。其次,控制风险也具有必然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误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可以看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控制风险,无效的内部控制往往增加控制风险。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能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的重大误报,比如因工作人员粗心或者劳累,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失效,所以控制风险也绝不会等于零。最后,检查风险具有可控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未能查出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偏差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一种追究审计主体,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的可能性,这种追究事务所责任的可能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一定会发生的。《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因过失出具不实报告,并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其过失大小确定其赔偿责任。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不实报告;第二,利害关系人合理信赖或者使用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不实报告;第三,利害关系人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易或者从事与被审计单位股票、债券等有关交易活动而遭受损失。当审计风险成为事实,审计主体需要对审计风险承担责任时,审计风险就转变为审计失败。
4.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
要将审计风向降低至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只要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就仍可以对客户进行审计,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逐步降低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
法律界和会计界对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未能达成共识。会计界认为,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的错报事项都提示出来,所以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示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报事项,因而也不能要求他们对于所有未查出的错报事项都负责任,关键在于未能查出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实际上法庭在受理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时,较倾向于保护所谓的“弱小群体”,强调均衡损失,运用了“深口袋”理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盈利丰厚,完全有理由从其丰厚的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来稳定受损方的情绪。法庭的这种判决,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无法摆脱不合理的风险困扰。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的多样化、复杂化,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现代审计不仅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也包括对一些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和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这给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和风险。
(三)被审计单位外内部的经营背景及其不良动机
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此外我国企业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均比较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诚信,甚至贿赂注册会计师,使他们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目的,造成审计风险的增加。
(四)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质量好坏的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这些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难以达到完成审计任务所需的理想期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五)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
良好的内部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予以纠正,防范审计风险;反之,就会增加审计风险。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不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
(六)审计方法原因
审计时,抽样审计方法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抽样审计,由于样本与总体之间总存在着误差,因而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而且抽样审计的方法要被注册会计师普遍、高效、熟悉的使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时,会计电算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多数企业,我国目前已开发的出来的财务软件较多,但配套的审计软件就很少了,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
二、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审计风险防范是对审计风险系统地、全面地、连续和及时地控制,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和效果的目的。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加强以“人、法、技”为核心内容的基础建设既有赖于审计执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一)规范审计行为以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从审计自身的工作程序、操作规程做起,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从审计取证到下达审计决定,实行全过程规范化操作,认真按审计准则办事,审计取证要求客观、充分、适当;法规引用要求准确、有效;审计复核应该严格、合理,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应公正、合理;处理、处罚应做到宽之有理、严之有据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运用科学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在规划和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运用哪种取证模式,对能否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审计任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广泛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发挥顺查、逆差、抽查、详查和查询法、观察法、分析法的优势和作用,冲破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引进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
(二)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首先,事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客户和客户管理者两个方面。客户方面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管理者方面主要有管理者品行、能力分析和管理者变更情况分析等。其次,事中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如: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选派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最后,事后对审计风险进行总结。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大量的审计诉讼案例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时应考虑客户品行及信誉;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四)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和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教育,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时刻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审计风险。另外,要建立客户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风险评估部门应将所了解到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类别的判断依据,需要在审计中重点予以关注的事项,会计科目等基本情况提供给审计业务部门,审计业务部门根据风险类别制订审计计划。从而避免了风险判断的失误,减少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审计机关建立和健全审计业务质量内控制度
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双向承诺制度,审计机关、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都要依法承诺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质量管理控制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坚持项目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复核制、业务审定制、质量考评制、审计执法检查等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保证审计质量。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
(六)选择适当的审计取证方法
每当注册会计师开始审计取证时,总是面临着必要的抉择,即怎样取证和取哪些证的问题。审计取证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选用审计方法时,必须针对审计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审计取证要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要服从于审计目标,服务于审计目的,采用什么样的取证方法,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目的相适应。比如,财经法纪审计是以审查核实有关部门交办,或群众检举揭发的严重违法行为而进行的专案审计,它的审计取证方法一般可采用查询法、比较分析法、即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专案材料,进行调查了解,征询意见,书面查询、函证,再通过比较分析后取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又如,财务收支审计是查明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审计的范围比较广,审计针对性较差。因此,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采用详查法,而对一般问题采用抽查法,即采用重点和一般区别对待的方法,这与会计核算重要性的原则是相通的。
同时也要与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审计取证方法的选用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应被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审计结果。如果通过测试,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落实比较到位,经营管理比较完善,一般采用抽查法。反之,则必须采用全部审计和详查法。同时,对于单位较大,业务较多,会计核算分散的被审单位,一般通过抽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业务进行抽查审计,而对于单位较小业务较少的单位则采取直接的全面审计。
最后还要与审计主体的性质、任务相适应。审计的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即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它们所采用的审计取证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外部审计一般承担事后审计的任务,主要采用审阅、查询核对和盘点法;内部审计一般担负着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多种任务,它所采用的取证方法也复杂多样,除采用以上方法以外,对事前、事中还采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等。又如抽样审计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取证方法,审计主体不同,所选择的抽样方法也有区别。内部注册会计师一般比较熟悉业务,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内部审计一般采用判断抽样的取证方法;外部审计为尽量减少审计风险,要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俪.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浅析[J].财会之窗,2008,(3).
[2] 李春伟.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2008,(10).
[3] 刘啸.浅谈审计风险.财会通讯,2008,(2).
[4] 赵秀丽.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会计文苑(中旬刊),2009,(5).
[5] 刘佃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企业家天地,2009,(5).
关键词:审计风险;特征;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运用审计抽样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大量的审计实务问题。风险,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未来事项发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从最终意义上讲,是针对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不正确的审计意见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正确的审计意见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有保留的或否定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称为误拒风险;其二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所带来的风险称为误受风险。在第一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为避免错误地否定事实上公允的财务报表,一般会扩大审计测试范围及相应的审计程序,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从而能获得正确的审计意见,这种做法带来的无非是审计成本的提高和审计效率的降低,但不会影响审计质量。在第二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非公允的财务报表发表肯定的审计意见,从而会误导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关注主要就是指这种误受风险。因此,美国AICPA将审计风检定义为:“对存在重要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可能无意识地没能对他们的审计意见做出适当调整的风险。”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对审计风险也给出了一个类似的定义:“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密切相关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指出:财务报表中错报(misstatement)可能由错误(error)造成,也有可能由舞弊(fraud)造成。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从审计发展的历史看,审计风险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独立于注册会计师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对于审计风险,人们只能认识它和控制它,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审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概率,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它。
(二)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
尽管审计风险是通过最终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的,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审计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此,不同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审计风险,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非故意行为引起的
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无意识造成的,并非故意行为。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行为不属于审计风险,而是须负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认识到审计风险的无意性,对研究与控制审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四)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虽然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当然,这里所讲的审计风险是指其构成要素中的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不必对其产生惧怕心理,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一种不可完全避免的客观存在,是由注册会计师的非故意行为引起的,存在于审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但它又是可以适当控制的。注册会计师只有了解审计风险的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指导审计实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果与效率。
三、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可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MMR)和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DR)。《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的第十七条定义了审计风险的这两个构成要素。
1、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层次。其中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具体认定。它很可能是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但注册会计师基于技术或方法偏好和实务考虑,可以单独或合并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此,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IR)和控制风险(control risk,CR)构成,但它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合并,会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非一定要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方面评估。
2、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由于现代审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同时也受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比如,详查检查法比抽查法更能减少检查风险,但是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检查风险并非越低越好,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审计程序的合理安排将检查风险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二)审计风险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在审计风险的两个构成要素中,重大错报风险为“客户风险”,它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直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等情况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无能为力。但是,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对其重大错报风险的高低做出合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便将重大错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从定性的角度看,审计风险的两个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要体现在:(1)审计风险各要素是相互独立的,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两个不同的环节;(2)审计风险各要素的排列是有序的,其发生的顺序依次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3)审计风险各要素只有同时发生才会构成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各要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假如其中的一个要素不存在,审计风险也就不存在;(4)审计风险各要素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不同,注册会计师对于重大错报风险只能评估而不能控制,注册会计师只能根据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来控制检查风险。(5)审计风险各要素之间存在如表1所示的变动关系,即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包括固有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从定量的角度看,根据概率论原理,总体审计风险可以看成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联合概率,如下式所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或 AR=MMR×DR
由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所以审计风险模型可进一步表示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或 AR=MMR×DR=IR×CR xDR
总体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即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就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来说是适当的水平,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限定在低水平。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将总体审计风险设定为5%,则注册会计师发表的无保留意见的真实含义可被表述为:他有95%的把握认为财务报表不存在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经验表明,将总体审计风险设为小于等于10%比较合适。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则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虽然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评价其内部控制等程序,降低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但这并不能改变实际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换句话说,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实际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它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是不可控的。所以,为谨慎起见,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编制审计计划时,除非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重大错报风险不高,否则,注册会计师不应该将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
在上述等式中,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可控变量,它是重大错报风险的函数。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总体审计风险水平共同决定了检查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实际检查风险水平又和特定环境下实施实质性审计测试的范围相关,即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增加实质性测试来降低检查风险,以使得它与重大错报风险的联合概率能够达到预期的、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总体审计风险。根据上述等式,检查风险的计算如下式所示: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或DR=AR÷MMR=AR÷(IR×CR)
上式中算出的DR是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它不同于实际的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将依据其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实施实质性测试。假设注册会计师已确定如下风险水平:AR=10%(设为低水平,因为它是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MMR:30%(以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基础,包括内部控制),则有DR=0.1/0.3=33%。如果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表明内部控制比上述的要弱,MMR应评估为60%而非30%,此时检查风险将降为16.66%,要求注册会计师大幅度增加实质性测试程序,以弥补较弱的内部控制,使总体审计风险水平维持在设定的10%水平。
关键词:油田 项目审计 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73-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涉及面越来越广,从而造成油田项目审计风险日渐增高。认清油田项目各阶段潜在的审计风险,如何更好地规避这些审计风险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项目审计风险可表述为:审计人员对项目实施审计时,由于项目“活动”存在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错弊,而审计人员认为却认为已经公允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活动自始至终具有潜在的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按照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审计风险一般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1 油田项目各个阶段的潜在的审计风险分析
油田项目审计包括前期决策阶段审计、中期实施阶段审计和后期竣工阶段审计等全过程、多角度审计,由于油田项目的特点,涉及诸多行业领域。
1.1 前期决策阶段的主要审计风险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是油田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其中可行性研究审计风险最大。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论证,通过多个方案的对比,选出最优方案。工程项目的技术论证和技术方案的对比上最可能出现风险。差错常常出现在:没有按照国内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定额对项目进行把关;没有根据项目前期确定的技术评价参数和指标,从而针对前期决策的审计缺乏可靠性、客观性、真实性。重点对技术论证根据对资源情况、备选地点情况、国内外技术和设备水平的情况的调查分析。
1.2 中期实施阶段审计的主要审计风险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工程实体的形成阶段,油田项目的投资主要在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忽略项目的设计的优化方案;审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个专业定额规定的计算规则进行概算和预算;针对招标投标和评标进行的审计过程中忽略了审查前期勘察、设计工作,从而忽略招标工作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比如投标的几家单位技术实力相差不大,最终结果多轮流去做,这点在审计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审查工程施工、监理和重要设备、主要材料的采购存在应招标而未招标的问题;标段划分不合理,标段的划分应符合专业要求和施工界面的衔接需要,划分太细的话,会增大工程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招标次数,或者存在将项目化整为零,逃避招标的状况;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没有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按期支付,使用的计价项目不准确,核定的工程量超出或低于实际的施工进度,在工程项目发生变更的情况下,缺乏完整的设计变更文件或签证程序,或者签证依据与实际不符,项目工程采购的大型设备、材料不招标或者脱离市场价格的行为,选用的单位计量价格与施工合同中规定的不符,由于竣工验收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索赔事件等等。
1.3 后期竣工阶段的主要审计风险
油田项目后期竣工阶段,审计工作主要对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工程取费及材料价差等节点进行。审核竣工验收、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款支付、共享项目竣工决算以及工程项目后的评价。这个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可能是竣工结算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执行:跟设计不符的部分缺乏相关手续、工程签证和工程量的计算不准确,文件记载内容与实际相差很大;随意制定计价基础,与市场价格严重不符,不适当地结算方法,工程取费漏洞很多,其中最容易引起审计风险的就是变更的部分。
2 油田项目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研究油田项目审计风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于控制,应从审计实践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审计生成的因素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有效地控制与防范。在经营者舞弊手段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同时,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已经成为热门的问题。
2.1 加强国家的相关法律建设,为项目审计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当代社会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混乱的现象给审计工作的政策展开制造很大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风险。要想建立健康的审计秩序,降低审计风险,不断完善《会计法》等审计相关法律,强化各油田大小项目管理责任,创新项目管理方式,不断引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内部管理的监督、控制作用,规范参与项目各方的行为,从而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2 对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的水平和道德水平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审计水平。首先,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和机构必须从主观上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充分考虑油田项目的长投资链,项目复杂,种类多,隐蔽工程多,设计定额和相关制度多,要求专业性强等特点,不断提高风险的自我意识辨别能力。其次,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审计人员完全按照法律法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督行为。
2.3 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断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科学、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油田项目审计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方法不多必然会影响审计的效率,提高了审计的风险。因此,针对油田项目我们要不断引进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例如加强内控测评、统计抽样、风险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以及风险防范方法的运用,对一些资金投入比较大、造假高、工程项目复杂,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工程项目进行重点的审计,认真详细地核实,对小工程、造价低的工程抽样审查即可。此外还有对油田项目进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竣工后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发现错弊,及时纠正,尽管这种方法在如何“跟踪”问题上还有许多课题要深入研究,但只要审计机构和人员用心去钻研,大胆去创新,一定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审计风险。
由于石化企业油田建设,技术改造,扩建等项目繁多、复杂,涉及的领域较广,投资额巨大,造成石油项目审计风险相对较大,审计人员要很好地研究油田项目审计风险的成因,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认真谨慎对待、控制、防范,降低审计风险,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汝珍.油田产能建设项目投资审计[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17).
[2] 金宁通.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7).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审计风险管理,首先就要明确审计风险的概念。结合国内外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审计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见不当论”,另一种是“损失可能论”。前一种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漏报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后,审计意见可能“不恰当”,影响企业的利益。后一种风险的发生主要是人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和财务报表等客观事实并没有多大关系。国际上一般将“意见不当论”的情况定义为审计风险,而我国则将“损失可能论”情况定义为审计风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的定义和国际定义并不存在矛盾。
“意见不当论”审计风险是以审计技术方法为根本,也就是通过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风险;与其不同的是,“损失可能论”则着眼于全面质量控制的角度,将审计风险的内涵扩大了。正因如此,我们在理解审计风险概念的识货,应该注重理解的层次:其一,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我们也可以将其成为审计职业风险,这种风险是广义上的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不但包括审计主体引发的审计风险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其他审计风险,诸如审计单位和审计环境引发的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二,审计项目上的风险,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审计项目风险,也就是与广义审计风险相对的狭义审计风险,其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对存在严重错漏报的财务报表出具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这两种审计风险的定义看似矛盾,实则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如下:其一,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其实涵盖了项目审计风险,项目审计风险是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审计项目风险这部分看作是审计失败的情况,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损失的各种情况中,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也占据一定比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进行全面的审计风险管理,首要的就是极强对具体审计项目风险的管理,在出具具体审计意见的时候做到有根有据、科学恰当。其二,审计项目风险与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发展和升华,是理论界和职业界的一种进步。后者考虑了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损失,以此为视角进行研究符合风险管理学的一般定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以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来定义审计风险,能够引导人们对审计意见适当性的关注,在考虑审计风险的时候能够从单方面考虑转变为双重考虑,在应对和管理客户经营风险的前提下,能够兼顾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
二、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了更好地了解,对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为了更好地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我们就需要了解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方法。
(一)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
审计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可控性特征,偶然性主要是指审计风险难以有效地预见,只能采取相应地预防和管理措施;可控性说的是人们在审计风险全面并不是无事可做、无能为力,而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和预防手段来预防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是我们进行审计风险管理的前提。我们进行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把握审计风险规律,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预防审计风险。
(二)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预防审计风险,就需要将经济社会的一些具体的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设计成具体可行的制度,使社会尽可能达到集体理性,而管理方法正是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制度,其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还能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便于实务工作中操作与利用。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全面审计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
审计风险可能出现在审计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选择客户的时候,可能碍于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经济复杂性、业务特殊性等因素,最终选择客户将面临的审计风险较高;而当制订审计计划的时候,也可能由于计划不充分,出现错误审计决策的情况;当组建审计小组的时候,由于组员个人工作的预期过高,或是突发状况而导致审计风险;当收集审计证据的时候,可能存在证据客观不充分的情况;当编制审计报告的时候,审计意见不当也可能会带来报告风险,诸如此类。无论上述哪一种风险,都可能由一种或是多种因素导致,在整个审计执业过程中,这样的风险太多,而要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就应该管理审计业务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全过程审计风险管理主要着眼于具体审计项目,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也较为明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其中不但包括接受客户委托、业务实施,还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和出具审计报告。
2.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
在实际的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其中不但有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评价、审计风险管理效果评估,还有审计风险衡量、审计风险决策。这些步骤构成了全程序风险管理的雏形,其中审计风险识别是全程序风险管理的初始程序,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
审计风险识别主要是了解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引发审计风险的还可能是审计主体、审计客体等。审计主体是风险损失的承担者,审计主体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客体存在的经营风险往往容易被审计主体忽视,或是难以察觉其隐蔽性,从而对审计做出错误、有失偏颇地判断,进而导致审计失败。也正是因为这样,有效地识别审计客体,避免财务会计报表出现错报的情况,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的关键。
近年来,经营战略受到了企业的广泛重视,其不但关系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效果,还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企业经营战略,大部分企业开始进入风险管理阶段。为了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企业应该将审计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从宏观的战略层面着眼,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从源头上把握审计风险。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审计风险研究集中在审计风险识别与防护上,而对审计风险决策的效果、审计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评估决策执行效果是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审计风险识别、衡量以及评价为审计风险决策提供依据,而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是执行了决策,加以执行就能够终结的,这就好比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并不能简单地以审计报告的签发为标志。全程序风险管理的前四个管理步骤虽然搭起了整体的制度架构,但是却难以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而风险决策的效果评估则是上述四个管理步骤的延伸,及时、有效地总结和评价上述这四个程序是提升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效果、健全全程序审计风险管理制度的关键。
效果评估工作可以进一步巩固、增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知识,积累审计风险识别的经验,不但能够很好地提高会计师风险领域的职业敏感度,还能够增强其把握客户经营风险的能力。为此,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会计事务所可以编制风险管理手册,建立客户风险档案记录,为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3.全员审计风险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已经逐渐为人所知,会计公司也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会计公司宝贵的财富。为此,在进行审计风险管理的时候,也可以把焦点放在“人”上,这个“人”并不仅仅指各级审计人员,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前者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各级审计人员应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观念,认识到自身审计风险管理参与者的身份。下级审计人员不能将自己看作是被动的服从者, 而应在遵从上级指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后者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我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七个方面。
上述的三种审计风险管理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审计风险管理的程序是开展每一个审计业务都不可规避的,如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进行必要地了解,这就必然会涉及到审计风险的识别、分类和评估,而这些工作并非是由一个人员完成的,而是由不同的审计人员各司其职,人员记录的信息资料、得出的急乱,也全部会在档案上体现出来,以更好地为日后的客户委托提供基础资料。总的来说,“人”的因素贯穿在整个审计风险管理程序和过程中。
三、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全面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以及方法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要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应该从如今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总难免会出现违法规则和法规的情况,这并不是说法律法规不完善,亦或者是审计制度设计不健全,究其根本在于审计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导致了诸多的审计问题、错误。为了强化全面审计风险管理,就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熟悉与审计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此外,审计机关还应该深入基层,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失败案例,使审计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审计风险,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构建完善的审计文化
审计活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管理行为,对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有着协调、约束作用,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我们将其称为审计文化。作为管理文化的一种,审计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不但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还能理顺审计关系,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就要构建完善的审计文化,审计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不但决定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而且对风险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审计文化能够约束和职称管理者的风险决策行为,推进审计风险管理的完善,不断加深管理者对审计风险管理的认识,使全面风险管理取得更好地效果。
(三)完善审计监督检查体系
为了做好审计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还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工作出现偏差或过错。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计任务完成之后,再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对提升审计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审计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各级审计部门应该从内部管理入手,完善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体系,确保审计的各个阶段都能按照规定执行,这样才能降低审计工作中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四)搭建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构建审计风险管理数据库。审计风险管理数据库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保存基本信息的记忆库,需要选择包含的数据类型及每种类型应收集的数据量,这些数据类型的多少及数量取决于经济单位认为是否满足的条件。该数据库还需要选择数据的格式、类型以及执行与其功能所需要的直接调用能力。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修改和补充数据库。其二,开发平台软硬件。在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应该保证编制的软件与审计的实际特点相符、便于操作、程序简单,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确保系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能够兼容常用的电脑操作系统;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要满足涉密信息的安全要求;提高审计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人员的计算机软件知识。
(五)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当前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预防审计风险较为被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审计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塑造和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审计人员。以先进的审计文化指导,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审计实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实审计人员的头脑,使自己成为审计的真正主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推动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审计工作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以往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发展到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无论是审计范围,还是审计对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审计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深化,面对更加严峻的审计形势,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审计的职能作用,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六)规避道德风险的发生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难免会碰见利益问题,一旦出现片面追求利益的行为,就必然会出现审计风险。而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各级审计部门就应该开展审计风险教育,提升审计人员对风险文化的深刻认识,强化这种非正式的意识约束。此外,由于审计风险会给审计主体带来负外部性的影响,有些审计人员躲避高风险审计项目,或者为了利益违背道德原则进行审计,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将审计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业务骨干要培养成为审计风险管理文化的业务骨干,在宣传教育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系统、规范的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七)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直为很多学者所研究,这种研究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承认审计主体是理性的,能够发现所有审计风险,而风险规避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其没有发现审计风险。而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碍于专业素质、审计环境、工作经验等因素,每个审计人员都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站在展望理论的角度来看,当其把获得与损失相对参照,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也就是说同等大小的损失和收益,与偏好水平相比,人们常常更不喜欢损失。加之现行利益制度的缺陷诱发审计主体的非理性风险偏好,所以风险偏好对审计主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因如此,各级审计部门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牢固的审计风险防范体系,编制完善的审计行为准则。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