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的科学内涵

创新的科学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的科学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的科学内涵

创新的科学内涵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实践教学的内涵决定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路径,廓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认识前提。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同于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环节意义上的范畴,认为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很显然,这种认识在理论上外延过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一种实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是把教学内容中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理论问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来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将理论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把握和判定是否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畴,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它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既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是一种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知识应用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观的本质体现

实践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就广义的实践观来说,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实践活动。的理论来源是实践,的理论指向也是实践,其根本的价值目标就是通过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理论,其实践教学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就是在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中,揭示课程体系所反映和提炼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进一步印证和理解理论,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

2.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认识论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课程性质,它既是理论课又是思想政治课,是理论性和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除了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外,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也就是要解决好大学生“理想信念”、“精神思想”的问题,实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外部践行”一体化内涵的过程。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虽然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教育。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素质的构成中,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为核心的要素,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传递给大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和发展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利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鉴别和创造的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是这一教学活动的根本特性,大学生是实践的主体,社会是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实践的目的所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的选择性。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开展什么内容的社会实践、以什么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判断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以广阔的实践生活为背景,是否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因此,一切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形式都应当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依据实践教学开展的空间地点、采取的形式和手段等不同,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区分为“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层次。

1.课堂实践

从本质上说,课堂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它以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为基础,时空选择上具有灵活性;实践教学内容又能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把内含“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教员又可以及时跟踪指导,引导大学生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鲜活的感性体验相结合,实现理论内容向精神信仰与追求的转化。

2.校内课外实践

这是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校内课外实践应该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开展的,否则就不能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范围。[3]它主要是借助于校园环境这一优化载体,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比如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的熏陶、渗透和升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校内课外实践相对于课堂实践,它的实践范围更广一些,可选择利用的实践资源也更丰富一些,大学生实践的手段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这也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

3.校外社会实践

这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参加实践学习的大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直接面对社会,充分调动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开展各种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活动,用以体验或感悟社会生活,印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按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校外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类似参观访问的认知感受型实践教学、协助其他部门组织的主题活动等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性质的实际运用型实践教学,各类实践教学形式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参与性,因而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类型结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个各具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子系统构成。其中,课堂实践方便大学生参与,校内课外实践使大学生浸润成长,校外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系统运行的合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系统,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具有明确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从多环节入手来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目标要求,作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的考虑和设计,要求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类:一是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来确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来充分剖析理论内容、加深内容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主体。二是对课程内容加以拓展和深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都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实践教学就必须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内容基础上,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内容,用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两类实践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

2.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忽视,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提供给大学生一种直观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课堂理论教学之嫌。其实,根据对操作难易程度、大学生参与度大小、实效性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权衡,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是最为便捷和适宜的,只要我们能模拟或创造一种直观的、再现真实场景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同样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最基本、最常用的也是必须坚持完善的一些形式,也包括一些探索与创新的形式,比如问题解析式、调查研究型等教学方式。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实践平台。因此,我们要加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着这些精神财富的物化的文化财富。[4]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大学的历史文化传承,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总是身处丰富文化内涵的氛围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二是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使大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

4.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因此,各高校应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大社区的作用,争取党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遵循“慎重选择、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活动,从而保证基地的稳定性和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5.合理构建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注意总结考核,以完善这种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用简单的数量指标予以认定,在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整体性和方向性。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参加时数、出勤状况等硬性指标来量化,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观察社会的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倾向等方面,进行长时间的综合考察,以鉴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创新的科学内涵范文第2篇

推进*区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促进*区企业引进国外专家及先进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进*的科技进步,是*区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实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有效助推*区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认识,结合*区国际合作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和市场,最大限度地学习、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拓展区内科技型企业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调研,认清*国际合作存在问题

*区企业现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层次、水平均不够高,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调研,认清形势查找原因才能够把握主动。目前,*区企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不够,国际合作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对国际市场、国际企业和国际合作的认识不够,缺乏行业经验、社会资源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对如何根据*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需要的实际、实施国际合作还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思路。

2、力度不够,企业国际合作的氛围不浓厚。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促进国际合作的法律、法规、条例,但*区的实施力度还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利用各种手段,营造鼓励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浓厚氛围,企业才会从被动地对接项目转向积极地寻找国际合作机会、主动参与到政府的活动中来。

3、能力不够,专业水平和能力还有待加强。目前,*区仅有极少数的企业步入了国际合作、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人力等条件的限制,不具备国际合作的资金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国际高新技术合作的推动较为乏力。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开拓创新

创新的科学内涵范文第3篇

一、提高认识,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同时要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以利建立科学工作理念,形成广泛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加知道教育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弘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好我们的物价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四、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2.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3.坚持追根溯源悟深透。学习科学发展相关理论,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理论之根,溯实践之源,在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中体悟其真谛,从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深刻体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并为之而努力实践,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4.坚持联系实际求实效。要以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原著;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社会生活。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必须从生动的实践中领悟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要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实际能力。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

创新的科学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的未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指明了道路。对于“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构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战略的建设落实对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区域经济合作,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带,实现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中国建设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落实不仅仅对沿线各国的经济起到极大的繁荣作用,更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一带一路”战略是以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为文化内涵的,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和平合作、开发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态度,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充分的体现出了一个大国的担当。最后,“一带一路”战略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国际合作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对于未来的国际合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经济的关系

1.“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内区域经济的关系。在2015年3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我国有18个省份属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域,另外还有6个省份和战略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24个省份中,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有浙江、海南、江苏等八个省份,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有陕西、新疆、四川等十个省份,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河南、安徽等六个省份。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涵盖了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地带,同时将众多的小型区域经济地带有机的联系起来如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区等。在促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打破了东部各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一直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出于一种严重的不平衡状态,虽然说党和政府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值基数有着较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旧处于一种十分不平衡的状态。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落实对于解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了整个东中西地区,对于三大区域经济的交流与融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加快东部的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第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东部地区目前已经出现外向型的经济特色,但是这种经济发展发现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动力支撑,另一方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并不是很理想。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将成为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坚强后盾,东部地区也可以发挥更大的经济拉动作用。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三期叠加”背景下区域经济分层优化。目前我国的经济从整体上来看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现状给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经济水平最高,“三期叠加”最为严重的东部地区可以率先进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进行产业转移,而经济水平较低,“三期叠加”不是很明显的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借助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的吸收东部地区产业,强化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经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定义,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些专家认为区域经济国际化值得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已经走出了国内市场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进行运作,和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也有观点认为,区域济国际化指一个地区的经济通过生产、投资、金融和贸易使得该区域的资本、信息、技术和劳动等以及超过了区域界限的过程。虽然说对于区域经国家化的定义有所区别,但是超越区域的限制,从区域走向世界,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一区域经济国际化的特点是毋庸置疑的。“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由五条线路组成,涵盖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阿富汗、哈萨克斯坦、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63%的人口总量和29%的区域经济总量。

“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区域经济增长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界需求在逐步的减少,而对外界经济发展和周边国家的支持能力在不断的上升。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和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不同时期,对于资金、基础社会、技术等有着强烈的需求,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和这些国家地区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创新的科学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路径

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重要优势

首先,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推行职业教育都是实现全民创业的主要阵地。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更加发达,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更加成熟,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国,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偏重于学历的教育机构,就业率非常高,创新创业人才层出不穷。

其次,创业是为市场提供顾客接受的产品或服务,作为创业者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高职院校致力于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应用为主,理论知识掌握为辅。恰好能够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对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最后,从教师队伍上看,高职院校拥有较高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包括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都比较强,有些甚至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师资支撑。从授课对象来看,据有关调查数据研究统计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头脑大多灵活,具有较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创业几率远远高于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率。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等方面。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按照“就业教育”模式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去。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对大学生实际创新创业技巧的培训,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这种重表轻里的简单做法,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离开了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有力支撑,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有余而后劲不足。

第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却过于狭隘,往往只关注创业结果,偏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创办成立自己的公司,导致在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受益面非常有限。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定位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未能很好地结合高校自身的教育层次、区域特点及社会结构等,来确定自己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内涵,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空洞、乏力,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式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培育大学生真正形成有针对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没有能够形成系统有效的创业课程群,没有很好地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课程学科进行融合渗透,严重忽略了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和内生动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性较差,大多表现为重理论教育,轻实践体验,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较薄弱,经验不足、成功率低。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路径探析

(一)树立正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

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不仅是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适应时展客观要求,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坚决摒弃把高职生打造成速成企业家的教育观念,在重视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多做文章、下足功夫。把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之中,常抓不懈,培养学生敢为人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立足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培育大学生独有的创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二)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内涵,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狭义层面上,要想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摒弃传统错误观念和固定呆板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情况,从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在需求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三)构建完整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要面向社会和市场设置课程,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生产科研部门的技术研发项目,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和科技开发服务,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带入课堂教学。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开设相关选修课或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最后,构建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融橐惶濉T诳瓮饣极开展各类创业论坛创新、创新沙龙和创业知识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大赛和科技竞赛,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等问题,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全面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常顺英等.2l世纪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许志坚,吴锡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8).

[3]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管理信息化,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