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第1篇

一、开展丰富的行动文化

行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付正会老师的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生动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拥而泣,班主任及前来听课的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并响起了阵阵掌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二)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三)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1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辟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中职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扎实抓好品行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反映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我们突出抓了两个方面:

(一)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及校规、班规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品德行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形成“他律”。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受教育者的内心自律。因为一个良好言行习惯的养成通常都需要经过自觉地练习和实践才能定型。我们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言行习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良好的言行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二)扎实抓好生活细节,促进养成教育

在师生中广泛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等古训和格言,提倡“寓卓越于平凡,寓成功于细节”等理念,及时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集体舆论手段,并与家庭教育达成共识,让学生真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师生讲学习、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已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三、创建优美的物质环境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

(一)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走近校门,“知行合一,德能兼备”的校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进入校园,“教学做合一”的校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风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的学风,庄重、醒目,催人奋进;“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文化长廊中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提醒着学生;巨幅《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让同学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刻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心设计,把教育目的和科学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育;校园文化;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59-01

文化现象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三俗”文化也是文化,吸引学生的原因还是因为其对缺乏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孩子们有各种心理上、感官上的他们认为“美”的愉悦,符合人性固有的一些弱点。从正本清源的角度来看,“堵”主要是政府的事,而“疏”才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激浊扬清,建设主流校园文化,以真“美”的体验和认知涤荡低级“美”庸俗感受,换取学生价值观的回归,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教学。

一、以美促德的作用认识与建设方向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接受。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其实,社会主义美育正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服务的。这就是寓德育或政治思想教育于美育中,比以直接讲道理更有效果。学生们在艺术教育的熏陶中,潜移默化,由衷地在思想上、性格上起了变化,愉快地接受了教育,不再认为是枯燥无味地、强加于他们的说教了。由此看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美的育人观念,并以此为引领,必将能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成果。

美育在思想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由于千百万年以来人类整体社会审美活动实践在心理结构上的积淀,人类个体身上天然就禀赋了某种美感能力。所以人天生就能够分辨乐音和噪音,天生就对一些形体、颜色等敏感。但是,这一天然的感受能力具有原初或简单的特性,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所以天然的审美感受能力更多地说明的是人的审美潜能。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个体将自己对美的感悟和把握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自然形成审美创造活动。创造美的能力十分重要。首先,艺术美的创造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具有职业定向的意义,但是它对所有教育对象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次,创造美与审美是相互支持的。只有具有一定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可能对美的形式有最切近的理解。所以创造美的能力反过来可以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最后,创造美不仅意味着艺术美的创造,还体现在对生活之美的创造上。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经,美育为纬,建设文明校园

(一)寻求以美促德的规律,创新德育美育模式。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要根据德育的总目标和实验教材的具体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在审美化的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

1.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1.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房地产经济。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主持人:杨建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一般课题“回归与创新、突破与深化: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研究”(编号:SYKJ15B10),主持人:朱有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一般课题“锡商文化与商科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SYKJ15B19),主持人:张薛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9-0045-0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校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办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发展理念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水平提高、专业建设、教育科研管理、教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等。如果说高职院校是当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柱力量的话,那么内涵建设就是高职院校面对“生存危机”,走出外延式、粗放式人才培养方式的抓手,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精神动力。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创新、中西方文化交流、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校园文明与行为准则的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是其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增长学生知识,还能够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更进一步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还能够有效促进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具有明显的教育导向作用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之一是高校,这其中高职院校占了半壁江山。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的重要特点,优秀校园文化熏陶中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新知识和思想进行学习的同时,其审美情趣和情操也会得到提高。教师也能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下从学校总体教育目标出发,明确教学方向,不断改善教学活动,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快乐的校园生活,并使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怀揣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让优秀文化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1]。

(二)能够传播更多的优秀文化

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是文化的重要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优秀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传播,优秀文化影响范围可能会从一个班级扩大到一个学校,再由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其在社会优秀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应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更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得到掌握,公正正义、诚信友爱、遵纪守法成为学生具备的重要品质,他们能够深刻感受文化传承和创新带来的快乐,周围的人也在学生的带动下,对更多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播。

(三)能够增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让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而学生之间统一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形成有赖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进而使学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得到避免。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应使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品味和个性得到凸显,使学生更加认同文化建设目标,对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的行为予以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意识、向心力、凝聚力得到增强,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生源复杂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特点之一,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使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渠道,也在不同地方存在差异,包括爱好、兴趣、个性特征、个人经历、学习基础等。而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先进文化能够影响到每一个学生,高职各项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在学生中有效开展,规范而和谐的校园规章制度得以建立健全。与一般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建设不同,高职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具有科学系统的特点,在彰显、提倡、弘扬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校园文化 策略研究

1.体育课程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以学生的身体为出发点,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质增强,对体育有所认识,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身心健康,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由此可看出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2.体育课程的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体育课程所传达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是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发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认知力,创造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体力和智力,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意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体育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体育课程的设计本着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体育的学习中领会体育精神,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3.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体育课程设计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教育体质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多学者都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有理念方面的研究,也有实践方面的研究,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许多设想,由传统的竞技运动为主线,改为体育与健康为主线。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组织性的加强内容选取,丰富课程设计的多样性。

3.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程设计中理论基础薄弱,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实际的操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没有课程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思路研究,失去了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意义,变成了就事论事的讲述,这样的研究显得肤浅。也有许多研究注重描述现象,没有过多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失去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建设性意见。体育课程的设计理论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与体育课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显薄弱,使许多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空想和纯理论的状态,不能为体育课程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降低了研究价值。

4.体育课程的设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4.1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建设。体育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过硬的体育技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体育的技能,所以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一定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作用,把健康和娱乐身心落到实处,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4.2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竞赛环节。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入竞赛环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所习得的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可以通过竞赛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和完善体育技能。体育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比赛的过程中放平心态,不看中结果,只注重比赛时的乐趣,团队的协作意识,使命感及荣誉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4.3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本着为学生终身体育做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课外体育活动是课上体育活动的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课上课下两手抓,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体育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组织课外的体育活动,课下增加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的组织,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多交流,使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

4.4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加入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丰富体育课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不能是一味以原来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加入新的元素,创新体育课的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做到寓教于乐。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人们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中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愉悦身心,对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豪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奕轩,以和谐校园文化推动体育健康课程建设[J].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校园文化,2009,2,305-45。

[2]徐颂峰,体育课程“课韧庖惶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校园

体育文化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

[3]郭雅,聂东风,高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西

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月第33卷第2期

[4]王乐,略论体育健康课程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一、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三、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