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运动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

“三维”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并列,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种飞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同时也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赋予更多的教育意义。结合教学实际,我以“运动学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过程与方法”的落实问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关系

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只强化知识的掌握,从加速度的定义a=(v-v■)/t出发,经过代数式的变形,得到v=v■+at,以此解题,进行大量的训练。而在新教材中,教科书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法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这段内容虽然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不完全一致,但对个体来说,却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好例子,它强化了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应该说,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比较高。教学时应该围绕v-t图像中直线斜率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直线斜率反映加速度的大小,由此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在教学中要注意逻辑推理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受种种考评制度的影响,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着眼于应试教育,淡化或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节提供了一份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真实测量记录,引导讨论“怎样根据测量记录中的数据求出该物体运动的位移”。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讨论,同时强调是“估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提出各种想法或问题,不随便肯定或否定,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分析,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弄清楚错误的原因。通过讨论便会发现,显然不能用任一时刻的速度v乘以整个运动的时间t计算位移,因为这将导致巨大的误差。但是测量数据中绘制了6个时刻的速度,其中相邻时刻的时间间隔t只有0.1s。如果用每段t内的任一时刻的速度乘以t,然后相加,所得的位移与真实位移的误差会减小。这是因为t内任一时刻的速度与t内各时刻速度的差别,总是比整个时间t内任一时刻的速度与t内各时刻速度的差别小。

在思考与讨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出发,采用先微分:将运动过程分为很多很多的小段,设某一时刻的速度为v,则每一小段中的位移x=vt;再求和:每一小段位移之和就是整个过程中的总位移,用v-t图像表示出来就是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从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这样处理既渗透了微积分的思想,又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实,把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其v-t图线下的“面积”相联系,在伽利略和笛卡尔那时就已经提上科学的议事日程,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则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之后。如果在得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时,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是把一个在物理学发展中极深刻而有效的思维方法,以简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处理的目的是避免教学中仅仅重视知识点的“吞咽”和“套用”,忽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对于今天的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什么,以及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g的测量等,都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但是“智慧博学的亚里士多德何以铸成大错”、“为什么伽利略的工作对于物理学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有何教益”等都自然地呈现于学生的头脑中,这是物理教学理应回答的问题。介绍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与练习”中“估算傻瓜照相机的曝光时间”运用的方法是把自由落体运动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的运动当做匀速运动处理。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具有科学的思路和掌握基本的方法。科学思路和基本方法是不可能通过灌输掌握的,需要经常、实时地渗透。

教科书在其他地方,例如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及物体质量的关系、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引入、探究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库仑定律的得出等,出发点都是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中不能为节省时间,着眼于应试教育,片面地强化“知识与技能”而简化或淡化“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1]这一精辟论述出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一则题词,它表达了物理学界的共同见解,抓住了物理学的根本特征。高一物理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我校物理组的教师从新课程教学理念出发,积极联系实际,从课堂演示实验入手开始探索,比较传统教法和新教材的差距,在领会如何教的同时,努力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想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

1.案例背景

在高一物理新课程中,关于超重与失重的教学是改动较大的一处。以往的教法是从实验现象入手,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进而引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新教材了这种演绎式的教法,直接以感性的生活素材衔接学生,从体重计上的起立下蹲动作引起指针的摆动谈起,突出了“生活中的物理,物理来自生活”的主题。在领会了这个主旨的前提下,我们开始了多次失重演示实验的尝试。

2.研究意图

由于超重和失重现象比较抽象,因此实验教学在这部分课堂处理上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提出了失重概念以后,组织这堂课教学的关键,也就集中到如何选取和改进失重演示实验这一点上,这将决定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众多的失重演示实验当中,又以完全失重实验的演示为课堂教学的小。

(1)压力消失现象[2]

在一个平底吊盘上放一个重物m,把一薄纸条A的一端压在重物m和吊盘之间,如上图所示,纸条尽量窄且不很结实。当抽动一端时,纸条轻易地被拉断。实验时,一只手把纸条的另一端固定,另一只手提着盘的吊线B。先提着盘和重物慢慢下降,则纸条先被拉紧,接着就断裂了。

这是因为纸条被重物压着的一端存在静摩擦力的作用。第二次换一张同样的纸条,把纸条的一端压在重物和盘之间,另一端固定,但是提吊线B的手突然放开,使盘和重物同时自由下落,可以看到纸条没有被拉断,完好如初。

这是因为自由下落过程中重物完全失重,不受盘的支持力,其反作用力――重物对盘的压力也就消失了,使静摩擦力不复存在。因此,可以从容地拉出纸条。

(2)失重瓶实验

以前经常采取的一个经典实验就是本文要进一步讨论的失重瓶实验。如果这个实验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跃跃欲试,并且可以使他们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那么就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验方案是将一个开口矿泉水瓶瓶底开一小孔,瓶中装适量水,瓶子静止不动时有水流出;当瓶子自由下落时,则没有水流出,说明此时瓶内的水对瓶底没有压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实验虽然很直观形象,但是我发现这个演示实验如果在此戛然而止,必然会对以后遇到的变化埋下隐患。原因在于实验是在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下成功的,无形中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暗示:完全失重状态必须在自由落体运动情况下才能出现,而遇到瓶子做竖直上抛运动时,情况会怎样,学生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尝试了改进,实验时干脆将各种运动情况都演示出来,并且用层层递进的追问方式把这一问题圆满解决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

以下对有特色的部分片段进行简单介绍。

师:前面我们总结了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个小实验,请大家找出这种现象是超重还是失重?

演示自由落体的失重瓶实验。

师:下落前和下落过程中,你看到瓶内的水有没有流出来?

生:下落前,水流了出来;下落过程中,水没有流出来。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水能流出,是由于水对瓶壁有压力。当水和瓶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压力消失了,这时,瓶中的水只受到重力作用。我们就把这种只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为完全失重状态。

(板书完全失重状态的运动情况:1.自由落体)

师:刚才瓶子是下落状态,如果瓶子竖直上抛,会有水流出吗?(引发讨论,调动情绪)

演示竖直上抛的失重瓶实验。

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说明瓶子在竖直上抛时还是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板书:2.竖直上抛运动)

师:如果将瓶子改成斜抛,情况还和前面一样吗?

选择一名同意情况一样的学生到讲台上自己动手演示。

(板书:3.斜抛运动)

师生共同总结:可见,物体是否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并不是决定于运动形式,而是决定于受力情况,只要是仅受重力(加着重号)作用下运动的物体都是处于完全重状态。

(板书:完全失重的本质)

4.教学反思

其实新教材改革是给枯燥乏味的课堂说教增添趣味的探索,增加学生主动的学习机会,从而完成符合人的学习心理,易于被人接受的教学形式。[3]根据这样的理念上的转变,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的改良和探索实验过程的革新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注意如何利用实验、做好实验、改良原有的实验和积极反思做完实验中的优缺点,逐步丰富和完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教材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上面的这个例子也正是在原有的传统实验的基础上,稍加拓宽和提高,并且注意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过渡手段,用追问的方式将单个实验拓展成组合实验,力争做到由浅入深、步步为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得到不同的体验。应该注意到类似这种实验器材比较简单和常见的实验对学生是一种提醒和震撼――原来只要动脑,在我们身边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从书本中走出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有趣的实验,并且是一般人都能完成的,从而获得探究的成就感,满足进一步探究的台阶式的心理体验。

总之,开展物理创新教育,对课堂演示实验进行优化,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改的目的,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绎教学的新精彩。文章从精心准备学案、分层教学、开展好实验教学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4-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尊崇分数第一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发展性原则,使评价失去了激励作用。为此,我们要完善评价机制,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改变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考核的标准,提高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学习成绩、学生进步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要多使用赞美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聪明,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你的答案都快赶上标准答案了,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到答案的。”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从而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演绎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敏,李国建.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下),2012,(7).

[2]沈延林.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2,(4).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一、动画模拟改变了知识再现方式

学生的物理学知识是对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理想化后的逻辑展现,纯属间接知识,学生在理解与接受上都有障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用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制作成形象有趣模拟动画,把文字、图片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观察的瞬间过程形象化,把难以想象微观过程宏观化,把宇宙天体这些庞然大物缩小化,把经年累月才能观察的结果缩短化,难以实现运动情景模拟化,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知识的再现方式由枯燥的文字与静止的图片,变成直观、形象、虚拟的场景以及实景重现等多种方式融合,微观世界的复杂和宏观世界的博大在课堂上得到同步展现,学生从主动听、被动看变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倍增,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比如,学习光电效应时,其实验规律不能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而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加上一套演示设备,学生对其本质根本无法深入的了解,制成动画后,光电子射出、收集都模拟出来,与演示的实验结果相结合,清楚的钳入了学生头脑.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演示了小球的所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的对比后,学生看得并不清楚,同时给学生将电脑模拟实验中的小球运动情景展现给学生,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跟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就变成自然而然,学生理解就显得轻松了.

二、实景再现改变情景的空间展现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物理模型是在生活、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对象中提炼出来的.在认识物理知识需要还原到实际场景中去,让学生把握物理规律的本质.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与实际场景有一定距离,这就形成了矛盾.现代信息恰好弥补这一缺陷,用家用数码相机、DV机、手机等数字录音录象设备在实际场景中,把课堂需要的情景录制,再用多媒体软件将这些资源整合,钳入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上适时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实际场景情形,这样就实际密切结合在了一起,避开空洞的说辞.比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直接录制小球的下落过程,通过放映,选取合适时间间隔,让学生计算加速度,从真实的运动中认识到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数字化手段改变了探究方式

传感器是物理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物理实验中,其数字化测量方法,与计算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研究者从繁重的数据处理中解放了出来,探究结果电脑智能化进行了处理.比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上带上速度传感器,数据及时被传送到计算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一条直线,说明速度与时间是一次函数关系.再如,测量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实验中,使用电压传感与电流传感器,实验中所测得数据传入计算机中后,数据处理系统DIS自动绘制出电源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的关系是向下倾斜的一条直线,纵轴的交点是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是电源电动势,数据计算机及时给出了结果.

四、全真实验改变研究手段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实验就象鱼离开水,谈不到其发展与应用.而开展实验时,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全真模拟实验钳入进去,就可以弥补其不足.比如α粒子的散射实验,在中学物理阶段就无法开展此实验,如果没有全真模拟实验,只能靠教师的嘴与粉笔给学生讲述.而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知实验的现象,从内心深处理解原子内部有一个核,其大小远小于原子半径,核外电子在原子“广袤”空间中运动,核式结构模型真正建立起来了.再如,链式反应学生不可能操作,可以通过全真模拟进行了解.但能代替实物实验必须是全真模拟实验,而不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只是人为设定条件,是预定的结果,不是真实的探究.当然,在具体应用中把握一个原则,全真模拟实验应该弥补不能做实验的不足,不能完全抛弃实物实验.

五、微课、翻转课堂延展课堂的时空

微课、翻转课堂兴起,对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引起新的变化.学生通过微课、翻转课堂可以先学,实验先学后教,能学不教,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变成答疑解惑,而不是全课堂的知识传授.课后学生不懂的,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进行再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课、翻转课堂,把课堂的时空延展到了课前与课后,提高课堂效率,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六、媒体功能拓展改变师生的信息交流

投影、电子白板等一批批设备的出现从根本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与黑板已经进入了历史.随之而起的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师生、生生的信息交流从根本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师生之间得到物理教学效果和物理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进行教学的矫正与再学习.而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计算机提供大量物理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需要不断对这些物理信息作出反应,计算机根据学生的反应,并作出反馈,而学生及时了解反馈结果,获得鼓励和帮助.交互性能使学生的反应始终与学习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时刻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七、互联网改变了课程的资源

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本教育;高效课堂

【中国分类号】G633.7

生本教育不仅属于一种教育观念,而且还是一项全新的教模式。其合乎新课程变革的需求,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室在备课时,课件的编写要通过不断地设置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自学发现的问题决定教学的内容。通过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渗透创新思维型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物理课堂实施生本教育,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转变理念,培育同学们的主体认知

在生本观念的指引下,高中物理课堂教育的实施工作必须要结合教育过程中的课堂准备、课程教育还有课后温习,这些均应当环绕“学生求知”来组建进行有关的教育工作。和以往的“老师教”填鸭式教育方式不一样,在新课程“生本教学”观念的熏陶下,老师的教学工作的进行必定要把同学们作为中轴心,把课程的主动权交还给同学们,这亦需要老师们主动转换教育理念,一直把同学们放置于主置。用力学对物品的做功为例子,给出疑问:合力做功真的会和分力的做功的简单相加吗?若是可以画等号,你们能够证实吗?若是不可以画等号,你们可以给出有力的例证吗?经过安排问题开展科学的指引。显然,老师必定需对此做好十足的铺垫功夫,使同学们做循序渐进的探讨。积极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不断地思考并且提出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经过设计课程教育内容与科学规划教学难题来指引同学们对学识点内涵的逐渐深化。因为物理学科本有的抽象性,亦引致许多同学存有畏惧情绪,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差,此亦需要老师在进行教育实践里重视对同学们学习爱好的培育,仰仗当代多媒体设施以及物理试验方法缩短原理和实操的距离,并经过问题的科学安排来指引同学们进行主动正面的探究。

二、调节方法,训练同学们的实操能力

对比别的科目来讲,高中物理科目更为抽象,需要同学们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索才能,可以高效链接上原理和施行之间的距离。在物理教育施行里,亦存有很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此亦是许多教师很难有效掌控的,在生本观念的引导下,对教育内涵的组建开发亦要正面突出这个需要。为更往前一步完善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操水平,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下面的调节:先行攫取知识,就是在课程教学进行前的前置性项目,老师能够通过设计问题来指引同学们思索,亦能够经过播送多媒体影像来激发大家的想象能力,使同学们先行思考,带有难题去探索熟知的学识点,训练培育他的自主学习,在遇上困惑的时候不但能够参考工具书寻找破解思路,亦能够经过和同学的交流探究来应对难题,甚而能够依靠网络平台,进而日渐强化同学们的实操动手技能。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需要我们从中学会:重的物体一定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吗?学生会根据平时生活的实践经验觉得质量重的物体要比质量轻的物体先降落下来。但题目的关键词还有“一定”这个词语,使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列举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从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来引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个概念具体化,便于理解。对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小实验: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和一枚硬币,其中纸板比软硬币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现问题,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则是需合适地放权,把课程的主导位置交还同学们,重点在思维障碍处与突提供高效的指引帮助。

三、转变方略,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育实践里,创新精神与创新性思考的培育属于基本工作,而对创造性能力的培育方是比较注重着落点,更为凸显实践性。在物理课堂教育里,在确保了解和把握有关原理的根基上,老师更应当激励同学们突破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探讨,努力创新,无畏失败,且给同学们供给更多的实操机遇。用高中物理《摩擦力》课程做例子,能够特意地加进某些日常的例子,远古时期对于金字塔建设时搬运的巨型石料,现今的公路结冰所撒播的炭灰。在讲质量、速率联系时,高度愈高的铁锤跌落的动能更大,更易于把铁钉钉入木头里,经过身边的例子与试验弥合同学们和教材学识的距离,并激励他们开展主动联想,主动探讨。可把课上的活动与课外的实操相汇合,把教材原理学识和生活践行完美整合,经过更多物理实践进程来培育同学们的爱好兴致与创新探讨意识。在高中物理课堂教育实践里,相较于枯燥的原理学识来讲,同学们常常会对物理实验青睐有加,对物理试验的亲历进程亦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面对太多同学在学习物理进程中的畏惧心理,老师亦必定要进行科学疏导,争取使大家可以快乐地学习物理,爱好是最佳的原动力,亦是创新探索的外在吸引力,在物理教育施行中有意地插入某些例子与物理试验,必定会对高中物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总之,新课程强调对同学们综合质素的培育,“生本教育”理念正好在这个大前提下渐渐孕育并成长起来,力求把课堂交还给同学们,培养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断进步。并且强调他们的主置,培育训练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