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制度

社区文化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文化制度

社区文化制度范文第1篇

当前,受亚文化和国内外问题的侵袭、影响,社会毒情问题仍处于发展上升态势,特别是未成年人涉毒增多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浙江省禁毒工作会议提出,用特色禁毒文化推进工作。在认真总结多年禁毒斗争实践经验、客观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问题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将学龄青少年作为易感人群实施分级预防教育,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专业性,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形成具备有效引导和抵御亚文化观念传播的禁毒文化。

 

因而,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准绳,探索社会价值取向下禁毒文化的校本教育,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以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载体,敦促学校将禁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学龄青少年预防教育责任制并更好地发挥学校禁毒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学龄青少年个体的生命意识,改善他们的人生态度,塑造他们的人生理想,丰富他们的人生体悟,树立拒绝、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社会价值观。

 

禁毒文化在校本教育中的科学性,是以改进禁毒文化的校本教育实践、解决禁毒文化的校本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是由“点”到“面”的转变。

禁毒文化的校本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课本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课本课程包括《预防教育知识》《禁毒文化读本》等。活动课程就要针对学龄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工作,寓禁毒教育内容于演讲、征文和知识竞赛以及举办讲座、图片展、看电影电视、开主题班会课等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教育学龄青少年认识、毒性以及危害,使其对及其危害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尤其要让他们明确吸毒不但害了社会、害了家庭,还害了自己。环境课程包括校园里精心布置的富有浓郁禁毒文化特色的可以结合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阵地共用的禁毒教育基地;也可以指导组织成立学龄青少年禁毒社团,着力于自我教育,彰显禁毒文化的校本教育科学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显著作用。

 

禁毒文化在校本教育中的针对性,是从学龄青少年、学校实际出发,经过探讨、达成共识来解决问题。

其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案要在禁毒文化的校本教育中加以有效实施,帮助学龄青少年掌握自我保护、识毒拒毒的基本技能,是由“浮”到“沉”的转变。其设计应当也必须尽可能地接近现实,为学龄青少年提供综合性的预防教育学习活动。其实,识毒拒毒意识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习惯的养成等情境创设都离不开学龄青少年主体的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在体验中强化、在体验中提高。一方面,学校富有文化特色的禁毒教育宣传活动使得学龄青少年体验“远离、珍爱生命”的浸润;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认知禁毒文化历史演变、预防教育知识活动的深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为培养社会价值正确取向、实现禁毒文化认同奠定基础。

 

社区文化制度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我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动态,广泛收集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激励社区文化指导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本制度。

1、积极了解、收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动信息,把握社区文化活动特点、队伍现状等。

2、每月月底前填报信息反馈表,真实反映社区文化需求及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

3、文化指导员应及时向社区传达区、市重大文化活动、赛事等信息,并根据社区需求给予必要的指导。

4、各级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对社区文化活动信息要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研究确定服务内容和工作措施。

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活动考核制度:

文化指导员考核制度是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治理工作,是激励文化指导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文化指导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1、实行月度考勤制度,重点考核文化指导员《信息反馈表》的上报、参加会议活动和当月工作开展情况等。

2、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业绩显著、工作表现突出的文化指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能履行职能的文化指导员给予批评,直至取消文化指导员资格。

3、考核重点检查信息反馈制度的执行情况、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社区文化团队建设情况等内容。

4、实行文化指导员工作评议制度,由区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定期征求社区领导、居民对文化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个人,提出工作要求。

5、实行市、区(市)分级治理考核制度,考核工作以县市区文化部门为主体,按要求实施。市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县市区工作的督促检查以及重点示范社区工作的开展。

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活动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镇江市社区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将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推向新的层次,全面调动全体文化指导员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有关工作制度:

1、接受文化指导员进社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领导,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区文化指导工作的矛盾,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在社区的领导下,协助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每月到社区指导不少于0.5个工作日,要根据社区的需求,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做好文字记录备案。

3、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半年召开一次各县市区参加的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交流推进会议。

4、积极创造条件协助社区组建社区文化活动团队,建立健全团队的治理制度和活动计划。

5、配合社区努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一年中必须为文艺团队排演文艺节目1—2个、组织各类活动1—2场次,并积极为社区文化活动出谋划策。

社区文化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精神文明;和谐社区;构建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一项重大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构建和谐文明社区,首先要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要从坚持思想教育入手,抓好公德教育,把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做为基础。其次,要积极加强社区制度建设,使社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三是创造一个文明社区的和谐氛围,要把每个社区建设成文明祥和的社区,为职工居民提供一个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思想建设是一切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例外。要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就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我们要根据社区居民的思想状况和普遍规律,从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做起,努力把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和提高群众素质,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做为我们的工作标准和目标。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报告,引导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二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要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引导群众,用雷锋精神和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家,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尊重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三是要通过学习培训、专题辅导、集中讲座等形式,进行政治、法律、计生、环保、科普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不断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通过建立老年大学、居民学校、科普学校等培训机构,形成全民参与、全员服务、全方位、立体式的社区教育体系。五是要积极组织各种主题鲜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开展评选“街道示范社区”、“星级文明小区”活动、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活动,组织和动员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教育改变社区精神面貌。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的行为准则

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是保障社区各方面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根据社区工作的实际,按照有关社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不断加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一是要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要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建立精神文明创建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包抓社区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会、妇委会、团组织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工作制度,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二是要完善会议汇报工作制度。要建立由社区各单位参加的区街两级信息员工作网络,及时收集、分析社区的社情民意,反馈居民的思想动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社区工作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要定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定期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及总结表彰会,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及时的进行总结,不断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要结合社区工作特点和社区的发展历史,制定适合本社区的《居民公约》《居民行为准则》《居民道德规范》等制度。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好邻居、好媳妇、模范丈夫等活动。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要适时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还要对社区中的不文明行为及时的进行通报和批评,以达到弃恶扬善,宏扬先进的目的。

社区文化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库工程 社区文化变迁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观念文化

1.引言

在2011年1月中央1号文件后,我们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更为强势。一大批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展,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不再处于弱势,但是,水库工程开发运营忽视社区文化变迁从而产生的社区矛盾日益突出,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项目治理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港口湾水库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工程本身的后续运营提供控制社区文化良性变迁的建议,也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新的个案。

2.水库工程对社区文化变迁影响的概念框架――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

2 . 1社区文化变迁的分析维度及其影响因素

2.1.1社区文化变迁的分析维度

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将社区文化变迁变量按三个方面展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各个调查分析变量所对应的测度变量如下,这些为后续的概念框架和变量体系建立提供基础。

(1)制度文化对应的测度变量:组织方式;关系网络承载体、婚姻制度;教育制度、家庭制度;行为准则;礼俗。

(2)行为文化对应的测度变量:人际关系;语言、习俗;民俗、风俗;群体(社团)活动;生活方式。

(3)观念文化对应的测度变量:价值观(家庭观念、消费观念);态度;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

2.1.2生物物理驱动力维度上的社区文化变迁影响因素

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生态环境剔除生物因素,大致可以从地形地势、土地资源、气候、水文、土壤这5方面展开,各个调查分析变量所对应的测度变量如下,这些为后续的概念框架和变量体系建立提供基础。

(1)地形地势对应的测度变量:水域。

(2)土地资源对应的测度变量:土地利用的性质、方式及格局。

(3)气候对应的测度变量:气温、降雨量。

(4)水文对应的测度变量:水位水深、流速流量。

(5)土壤对应的测度变量:土壤类型、土壤肥力。

2.1.3人文社会驱动力维度上的社区文化变迁影响因素

基于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伴随水库工程建设、运行所产生的配套政策可归纳为就业政策、经济政策和安置政策。各个调查分析变量所对应的测度变量如下,这些为后续的概念框架和变量体系建立提供基础。

(1)就业政策对应的测度变量:拓宽就业渠道;生产技能和再就业培训。

(2)经济政策对应的测度变量:征地补偿;税收优惠;后期扶持。

(3)安置政策对应的测度变量:产业安置;距离安置;群体安置。

2 . 2概念框架

基于上述内容,结合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形成本文的概念框架图2-1。概念框架的形成有助于研究思路的确定和实行,后续假设的提出及验证也是参照该概念框架进行的。

3.研究设计

3.1个案研究方式与个案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选用个案研究方式来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重点是对单一对象进行详细深层次的研究过程。个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某一特定案例能够出现典型的结果。本文依照此原则,选取港口湾水库工程来作分析。港口湾水库位于安徽省宁国市,坝址辐射112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水库总库容9.41亿立方米,属于大型水库工程项目Ⅱ类。其主要作用是防洪,同时兼有发电、灌溉和城市供水的社会服务性,以及水产养殖和旅游开发等的社会增值性。受港口湾水库影响的社区区域分为库区与坝下游两大板块:库区为受港口湾水库直接淹没及移民迁建和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的区域,包括宁国市竹峰、青龙、方塘和甲路4个街道及乡镇。由于坝下游社区变迁原因复杂,本研究仅选取库区周边的社区作为研究社区。

3.2数据收集与处理

课题组组织了3人的社区(村)调查团队,同时为了厘清水库工程开发建设对社区文化的影响机理和过程,课题组组织了7组共14人的家庭入户结构性访谈问卷组。

要解答水库工程与社区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需要运用因果类的数据分析方法。基于笔者对大量文献总结发现:一、结构方程模型既能得出各指标间的路径关系和系数,这与我们假设验证的目标一致;二、结构方程模型能进行潜变量研究,而本文研究变量大多需要依靠问卷,这个特点使得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上,本文选取结构方程模型为本文进行假设验证。

基于先做的小样本调查与分析,对问卷做了合理调整,在正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35份,211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7%。回收问卷利用SPSS22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特征的统计以及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样本主要特征统计分析显示,问卷调查对象具有随机以及合理性,信度与效度均符合要求。

4.港口湾水库对社区文化变迁的实际影响

4 . 1路径图构建

依据前文的概念框架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的路径图为图4-1。“sc1-3”分别代表民间组织、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bc1-5”分别代表人际关系、习俗、语言、休闲方式和群体(社团)活动,“cc1-4”分别代表消费观念、代际观念、婚姻观念和,“sp1-3”分别代表产业安置、距离安置和群体安置。

4 . 2测量模型分析

在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删除了指标bc5:群体(社团)活动,得出本文模型的最终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图4-2,“sc”代表制度文化,“bc”代表行为文化,“cc”代表观念文化,“sp”代表安置政策。

4.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模型适配度检验,对模型进行了多步模型修正,得到最终的结构方程模型图4-3。

由图得出:

①制度文化:经济政策显著正向影响了制度文化(路径系数为0.952,显著性为0.001以下);安置政策显著正向影响了制度文化(路径系数为0.052,显著性为0.05以下);就业政策显著正向影响了制度文化(路径系数为0.048,显著性为0.05以下)。其中,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路径系数过小,经济政策对制度文化的影响最大。

②行为文化:水域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行为文化(路径系数为0.162,显著性为0.05以下);耕地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行为文化(路径系数为0.239,显著性为0.05以下)。耕地面积变化对行为文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③观念文化:水域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观念文化(路径系数为0.323,显著性为0.001以下);耕地面积变化显著正向影响了观念文化(路径系数为0.156,显著性为0.05以下)。水域面积变化对观念文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5.港口湾水库正向引导社区文化变迁的对策分析

本文针对结构方程模型中影响程度较大的以及可以后续改进的方面提出港口湾水库正向引导社区文化变迁的对策。

经济政策:直接的经济补偿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现有的后期扶持从2007年开始投入20年。但是这种经济补偿是无法有延续性的,如果政府将后期扶持政策与渔业、旅游业个体经营优惠政策、创业优惠政策相结合,将激发社区居民主动得从失地状态转变过来。此外,后期扶持政策中也可以涉及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造图书馆、休闲广场、学校等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为社区家长减少孩子上学压力。

就业政策:很多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当不能依靠农业种植谋生时,即使他们想要寻求其他就业途径,也会因自身文化水平不够和技能缺乏而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虽然社区周边企业种类由于港口湾水库是水源地这一原因而有所限制,但是依旧存在不少可以向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例如香菇种植业、生物科技等,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得对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土地资源:不同的社区有其不同的地理特征,作为各村的村委会应该依靠各村地理优势发展各自的产业经济。有社区离城镇较近则可以从商业经济上发展,繁荣该村的零售、饮食等。有社区在港口湾水库边缘地带,这样的社区依旧有小部分良好的土地资源,村委会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开垦土地种植蔬菜、砍伐毛竹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社区性;发展;认识

一、乡镇企业社区性的含义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是指乡镇企业同农业耕作制度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社会构造(社区)保持着带有经济依附和社会归属特征的关系。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浸润、社区目标的多重性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乡镇企业自发展之初就与其所在的社区保持着明显的依存关系,具有强烈的社区性。

二、社区性产生的根源

作为乡镇企业所有者的社区政府,处于整个政府等级系统的最低位置,因而具有较大的游离于该体系之外的独立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定程度上独立的自主实体或利益集团。其目标大多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政治目标,即社区政府为一级政府机构必须服从上级指令,维护社区稳定;二是财政目标,即社区政府为实现职能而从社区经济发展中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这两方面都与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这种政府所有者的特点是只兼顾较小的社区利益,以所在的社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中国家投入的部分是十分有限的,要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就需要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因此社区政府只能通过各种方式从本地经济发展中取得。实际上许多乡镇企业是本社区的重要资金来源,对实现社区政府的目标非常重要。这就使社区政府与乡镇企业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社区政府要使财政收入最大化,就应努力保证乡镇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两者利益上的对称性是其社区性的根源。

三、社区性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使其受到较强的环境约束。农村社区在人口规模、资产数量、地域范围等方面都相当有限,使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社区居民利益直接相关,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它的制衡机制。社区居民对社区政府的约束要比全民对政府的约束有效得多。这种特征不仅保证了能让市场机制来淘汰那些效率低的企业,从而在总体上保持乡镇企业的高效率,而且影响着政府的行为,迫使社区政府主动寻找高效率的管理体制。

对乡镇企业而言,其最终所有者――全体社区居民通过一次授权委托社区政府行使所有权,社区政府再经授权将资产委托给乡镇企业经营。这种委托关系,只在“社区成员――乡镇政府――乡镇企业”之间进行,委托链条比国有企业短得多,使得作为初始委托者和初始人的社区成员和社区政府,能够较为及时、准确地掌握乡镇企业的各种信息,便于对乡镇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此外,在乡镇企业中,其所有代表大都是由乡镇政府一家担任,使得其有可能对资产的保值承担一定责任,以及相应地享有一定的利益,使乡镇企业的经营效果与乡镇政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家利用各种习俗、惯例、血缘或人情关系等非正式制度才能获得正规组织和社区成员对其合法身份的一致认可,才能真正获得资源和信用。社区关系资源还能够为企业从社区外部获得工业生产要素,扩大产品市场,开辟路径,降低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

2.不利影响

乡镇集体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区所有制企业,在社区内部企业产权不可分割、转让。由于产权不明晰,企业自身无法完整占有、使用、分配和处分企业资产,企业剩余权在社区内被多方位分割,企业用于投入再生产的积累资金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家族企业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家族观念会造成严重的“家长制”作风和宗族化趋势。企业内部不能实现民主管理、公平竞争,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乡镇企业的社区性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由于乡镇企业和乡镇政府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到不同利益主体从中获利的机会与程度,生产要素的跨社区流动会造成原来社区的利益损失。因此,各社区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壁垒限制着要素的空间流动。政府不愿意把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迁到外地,结果必然使资产的重组和产权的交易受到极大限制,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除了社区政府以外,有的企业经营者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也会对空间移动采取消极的态度。

四、社区性――乡镇企业改革的特殊性

1.乡镇企业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孕育发展的,它离不开农村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地区乡镇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在改革中必须对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改革那些与现代企业制度不适应的社区特点,而不是彻底抛弃所有的社区文化,对其中某些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精华仍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2.随着制度约束的软化,政企合一的乡镇企业模式的变迁是必然的。但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在中国农村现有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背景下,乡镇企业和社区政府之间在利益上相互交融,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依存关系。因此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区政府直接控制部分企业,和企业一道实现社区目标还是可行的。

3.对乡镇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对社区政府进行改革。政府行为作为一种源于市场外部的行政性手段,其作用的市场性有赖于自身的调整,用制度性和法律化的方式和途径规范政府行为,使之与市场机制并行不悖。同时,在运用政府财力增进社会福利时,注意探索能使权利和义务对称的发展机制。如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市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取代以往社区政府单向赠与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的福利制度。

当然,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是呈现动态变化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农村社区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现代工业文明对农村社区的持续冲击,必将导致农村社会文化系统和乡镇企业社区特性不断变化。但只要农业经营方式不改变,这种乡土气息就不会与企业文化真正抉别,企业与社区政府间的这种依附关系就会长期存在下去,乡镇企业的社区性也将长期存在。

参考文献:

[1]林汉川,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透视,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