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模拟论文

物理模拟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模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模拟论文

物理模拟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广东培正学院开出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主要还是照搬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分为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和财务管理案例教程两个部分,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属于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财务管理案例教程也和《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重复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从目前上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本采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用不大,而且在《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中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所以在这一门课当中仍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就没有突出其实践性的目的。

二是教学形式比较陈旧、老套,仍然是为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上课的时候,首先由老师把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然后再组织学生对相关的财务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由于学生都已经学过《财务管理》等相关的课程,所以学生往往对这种教学模式兴趣不大。

三是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实训报告,没有达到考核的目标。

四是实训的案例大多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应的资料,导致部分学生直接抄袭网上资料,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五是《财务管理模拟实训》目前的教学大纲虽然也列出实训内容的七大模块,但只是对财务管理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没有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的特征,而且主要的试验工具是计算器,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也不能激发学生的份。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工作中经常使用Excel,并且感到Excel的相关知识不够。比如,问卷中问到毕业生一天工作中使用Excel的时间大致多长?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100%的财务毕业生在工作中都会使用到Excel,28%的毕业生使用Excel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37%的毕业生使用Excel的时间在3-6小时,26%的毕业生使用Excel的时间在1~3小时。由此可见,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问卷还问到毕业生目前Excel的水平级次。3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Excel水平还是入门级,52%的毕业生处在初级水平,只有14%的毕业生处在中高级水平。由此可见,在校期间就加强学生Excel在财务工作中训练非常重要。问卷还问到毕业生觉得Excel对于财务工作的帮助有多大?调查结果显示,全部的毕业生都认为Excel对于财务工作有所帮助,76%的毕业生认为Excel对于财务工作的帮助非常大。很多毕业生都普遍反映在工作中需要从用友、金蝶等ERP系统中取数,而取出来的数据是非常多的,通过需要用到Excel进行汇总整理和财务分析。由此可见,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后从事财务工作需要大量用到Excel,往往由于缺乏Excel的相关操作知识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校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又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和工作以后的工作需求脱节了,亟需对《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二、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体系设计

(一)主要目标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Excel在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按照“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思路,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Excel等工具引入到财务管理模拟实训环节,去解决财务管理中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等问题。通过《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主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通过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基于Excel的财务决策管理等方法,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实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财务管理等主要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首先结合《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基于Excel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优化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和财务综合分析等各个教学模块。然后,通过模拟典型企业的财务决策等问题,逐步地给出相应的和现实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可以运用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不同模块,连贯地、持续地及系统地解决相应问题。从具体内容来讲,首先是让学生熟悉实验企业的所在行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一些基础数据。之后分为七大模块进行学习和操作:(1)基于Excel的企业筹资决策,解决企业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的选择,资本成本的计算等筹资决策问题;(2)基于Excel的企业投资决策,运用Excel等工具计算净现值、内部报酬率的等投资决策指标,学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解决企业综合等决策问题;(3)基于Excel的营运资金优化管理,熟悉和掌握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模型等;(4)基于Excel的利润的分配管理,掌握利润的分配流程和各种股利分配政策等;(5)基于Excel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掌握财务预算的过程,熟悉销售预算、资金预算和资本预算,编制预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6)基于Excel的财务分析,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综合分析等;(7)基于Excel的企业并购和国际投资决策,掌握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价和国际投资的评价指标等。总之,《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借助于Excel的工具,把Excel等工具引入到《财务管理模拟实训》课程教学中,假设一个模拟的企业,给出相应的模拟数据,去解决这个模拟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等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指导老师辅导为辅。指导老师需要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监督学生要独立完成各个模块的实验。

三、结论

物理模拟论文范文第2篇

2相关研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1.1研究技术的发展国外学者从1960年代开始研究街谷空气流场及其污染状况,主要使用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模拟法。实地测试法始于1970年代,Kennedy的实测结果表明:街谷内部污染物浓度随街道高宽比(H/W)的增加而提高,在固定H/W下,污染物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呈指数下降。DePaul的实测表明:影响街谷污染物扩散最重要的因素是街谷几何结构及街道两侧建筑物屋顶风速[6]。物理模拟法始于1980年代,DabberdtWF等通过风洞试验发现污染物分布取决于街谷的对称性和H/W[7-8]。数值模拟法始于1990年代,Hitoshill用有限差分法,Lee等用逐步超松弛迭代法模拟不同街谷结构下的污染物分布,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在地面达到最高值,背风侧高于迎风侧[9-11]。此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街谷污染物扩散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关研究中,实地测试法和风洞试验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实地测试和风洞试验的数据更为真实可靠,并能为数值模拟提供重要的校核。

2.1.2研究内容的扩展一方面,数值模拟法广泛应用于街谷污染物扩散研究,BerndLM等(2008)采用标准k-ε模型和RNGk-ε模型对街谷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模拟[12,13]。另一方面,开始研究影响街谷污染物扩散的其他因素,例如:街道空间布局、屋顶风、热、植被和化学反应等[14-19]。但根据文献,研究大多是对抽象的二维街谷断面和单车道以及单因子的街谷内建筑物附近污染物浓度的分析,对街谷污染的三维模拟和整体污染程度的研究较少,未涉及街谷两侧行人与建筑的污染物暴露浓度特征和风险评价的内容。

2.1.3小结技术方法方面:对街谷空气污染物扩散机制的研究需要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模拟法的有机结合,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对数值模拟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验证作用。研究内容方面:除街谷形态之外,影响污染物扩散及分布的因素还包括街道植被、交通性态等多种因素。研究应用方面:对街道峡谷两侧行人和建筑的污染物暴露特征与影响评价的研究较少,缺少实际应用环节的研究,没有为城市规划提供降低市民污染物暴露水平的技术工具。

2.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2.1研究技术与特点我国此项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采用实地测试法和物理模拟法[20-21]。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和模型优化方面。数值模拟方面:朱国成(2010)、何泽能(2008)等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街谷形态与流场分布、污染物扩散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22-25]。模型优化方面,黄远东等(2008)利用CFD软件,用7种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进行了模拟,与风洞试验数据的对比显示:标准k-ε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RNGk-ε模型、realizablek-ε模型、RSM模型的效果次之,标准k-ω模型、SSTk-ω模型、Spalart-Allmaras模型的效果较差[26]。该研究成果为街谷污染数值模拟的模型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2.2研究成果与应用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27-29]。程云章(2009)的研究对环境容量和交通容量双约束条件下交通流量分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大气质量评价信息,指出“目前的数值模拟多侧重探究街谷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对污染物排放源强则采取某一定值的简单处理”这一关键问题[30]。徐伟嘉等(2010)研究了街谷内不同车道污染物扩散的特征,并提出降低行人交通源暴露水平的途径。谢海英、陈康民(2006)研究了街谷污染对临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31-32]。此类研究实现了由街谷污染机制向污染受体保护研究的跨越,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导向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领域,刘加平等拓展建筑物理的研究范畴,较早开展了城市街谷的相关研究。王翠萍等(2003)[33]的研究显示:车流量是行道树树冠的净化功能和对污染物扩散的阻碍作用所占权重的主要影响因素,街道绿化应根据车流量的大小采取不同绿化方案。赵敬源、刘加平(2007、2009)[34-35]的研究给出了最佳高宽比的推荐范围,为优化建筑及城市绿化设计和改善城市户外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邱巧玲、王凌(2007)[36]研究了街谷形态、街谷外部环境与街谷内污染浓度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合理的街道几何结构和理想状态下的城市街道布置模式。王纪武、王炜(2010)对街谷流场进行了三维模拟,提出了促进街谷污染物扩散、稀释的规划设计策略[37]。但相关研究在规划和建筑类期刊中仅发表了6篇论文[33-38]。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等应用类学科对街谷污染物扩散及对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2.3小结技术方法方面: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科学的计算模型,但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的应用较少。研究内容方面:除街谷形态之外,道路断面、交通性态、街道绿化、下垫面材料、临街建筑内部空气质量等的研究逐步完善了街谷污染物扩散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内容。研究应用方面:应用领域的研究很少,多学科协作机制的欠缺使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薄弱。

物理模拟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民族地区;物理教学;利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中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已逐步进入到了民族地区物理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它迎合了信息时代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物理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极大地提高民族地区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目前民族地区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和对物理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气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多媒体作为目前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许多民族地区物理教师的青睐。 

多媒体给民族地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方法,有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1.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创造情境,激趣 

民族地区学生由于经济、环境、地域的限制,普遍见识不广、想象力缺乏,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无法体会、感悟。而在物理教学中对难以理解或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的解释、演示出来,让学生很快的投入到物理教学之中。对一些难以理解、掌握的物理图景和规律、实验无法或很难看清楚的物理现象,可以利用多媒体做成逼真贴切的物理模拟帮助学生观察。如:利用多媒体模拟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声波、磁感线等使学生清晰的了解物理过程和微观物理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皆备的形式,不仅可以使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快入境,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物理现象更加直观 

物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抽象的事物,我们用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即使有时能表达出来,学生也不能一下子就清楚明白,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多媒体,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可感直观。如在讲授《机械波》的传播时,质点的运动以及波形的变化情况,很多学生想象不出的。如果把它做成一个课件,那么波的传播过程就变得直观,动态变化过程也一目了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多媒体的这个特点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用生动形象动态的方式使学生学得快、学得懂、学得透彻,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境界。 

3.多媒体丰富了物理教学内容,提高了物理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各种信息更便利的进入民族地区物理教学领域。教师在上课时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或过程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胜过教师长时间空口无凭、反反复复的解释说明。另外讲课过程中如果需要插入某些资料时,原来要写在黑板上再讲解,而用多媒体只需点击一下就可完成,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无法想象和实现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知识容量,教师掌握的反馈信息都大大增加。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角度上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大的充实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民族地区物理课堂效率。 

当民族地区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活跃了,容量增大了,但教学效果并不一定明显。可见,多媒体运用不当就会对民族地区物理教学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是因为: 

4.多媒体教学忽视了物理教学的特点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它包含着抽象的概念和规律,需要运用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但是现在许多民族地区老师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许多物理现象都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有造作的成分,让许多学生产生疑问不相信。这里没有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就得出了实验的结论,失去了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不能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定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不利于全面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物理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互动 

物理模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不仅地质灾害数量多,而且灾种全。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浅层表生地质灾害异常突出,分布有大量的由滑坡堆积、崩塌堆积、残积层、冰溃堆积、坡积物等组成的松散堆积体斜坡[1]。与此同时,西南地区一系列大型乃至巨型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在复杂地质环境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水库蓄水及暴雨等复杂条件下,可能会有大量的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发生变形甚至失稳破坏。

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失稳的代价是巨大的。斜坡或边坡作为一种人类不可回避的地学环境与工程形式,总是伴随着人类的工程活动,人类为了安全始终关注着边坡的稳定性。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边坡变形过程、失稳形式、失稳机制、稳定评价及滑坡预测预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借助数学、力学和计算科学理论与方法,试图对边坡的稳定、演化及滑坡的预测预报进行研究,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1.土坡稳定性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1.1边坡稳定性分析现状

边坡失稳作为普遍存在的工程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此课题的研究,国内外都经历了从实践积累到理论归纳,再实践,再归纳,并逐步总结提高的过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大量边坡工程问题、特别是滑坡问题随之产生,并造成了很大损失,人们开始应用材料力学和近代土力学的理论对边坡问题进行半经验、半理论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学者引进了前苏联的工程地质分析的体系,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历史分析法,着重研究边坡的工程地质背景和边坡类型的划分,以此进行边坡的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在滑坡的分析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边坡稳定研究方法现状

研究边坡稳定的方法主要有:“地质历史分析”方法、极限平衡法、概率分析法、极限分析法、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物理模拟法、非线性方法等。现将主要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列述如下:

(1)“地质历史分析”方法:五十年代,我国许多工程地质工作者在滑坡研究中采用了苏联的“地质历史分析”方法[4],但该方法偏重于定性描述和分析。

(2)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是一种定量方法,也是工程中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极限平衡理论。它通过分析在临界破坏状态下,土体外力与内部强度所提供的抗力之间的平衡计算土体在自身和外荷作用下的稳定程度。同时,根据假设不同而形成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极限分析法:岩土工程极限分析是典型的塑性极限分析问题。塑性极限分析对象包括塑性区Gussmnna.P提出了运动单元法,以莫尔一库仑岩土介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技术与现代数值手段,通过运动分析、静力分析和求多变量目标函数值的优化分析,有效地分析了地基极限承载、挡土墙极限土压力及斜坡稳定性问题。

(4)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数值计算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一批以弹性力学、结构力学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FDM(有限差分法)、FEM(有限单元法)、DEM(离散单元法)、DDA(不连续变形分析)、FLAC(快速拉格朗日插值)、NNM(流形元方法)等。

(5)非确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评价基础是工程地质类比法、滑坡静态规律的认识以及预测科学的一般原理。随着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理论、模糊数学等方法用于滑坡预测,目前已形成了多种预测模型。其预测成果可相互对比、检验,使预测成果更具合理性、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非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7]:①经验方法;②数理统计方法;③信息模型法;④模糊数学评判法;⑤灰色系统方法;⑥模式识别方法;⑦非线性模型预测法;⑧人工智能法。

其中,数值计算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①有限单元法(FEM):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它能够考虑滑坡体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等特征,考虑岩体的应力应变特征,避免将坡体视为刚体,能够切实地以应力、应变为变量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了解滑坡的应力分布、应变发展很有利。其不足之处是:数据准备工作量大,而且原始数据易出错,不能保证整个区域内某些物理量的连续性;对解决无限性问题、应力集中等问题精度较差。

②边界单元法(BEM):该方法只需对已知区域的边界进行极限离散化,具有输入数据少的特点。其计算精度较高,在处理无限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不足之处为:一般边界元法得到的线性方程组的关系矩阵是满的不对称矩阵,不能采用有限元中成熟的求解稀疏对称矩阵的解法。另外,边界元法在处理材料的非线性严重不均匀的滑坡问题方面,远不如有限元法。

③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为了克服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法不能求解岩土大变形问题的缺陷,人们根据显式有限差分原理,提出了FLAC数值分析方法。该方法较有限元方法能更好地考虑岩土体的不连续性和大变形特征,求解速度较快。其缺点是同有限单元法一样,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离散单元法(DEM):该方法可以直接反映岩体变化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速度场等各个参量的变化,也可以模拟边坡失稳的全过程。另外,该方法特别适合块裂介质的大变形及破坏问题的分析,但所需计算时步非常小,阻尼系数也难以确定。

⑤块体理论(BT):该方法是以构造地质和简单的力学平衡计算为基础,利用拓朴学和群论提出的一种评价三维不连续岩体稳定性的方法。随着关键块体类型的确定,块体理论能够找出具有潜在危险的关键块体的临空面位置及分布。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近几年还出现了如无界元(IDEM),不连续变形分析(DDA)等方法。此外,由于工程实践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数值方法的算法,使滑坡稳定分析数值方法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数值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认识的局限性,往往使计由于计算参数的选取是以某种简化为基础的,与实际存在一定误差,继而影响了计算结果的精度[5,6,7,8,9,10]。

1.3边坡参数选取研究现状

边坡的静力稳定研究中,计算采用参数的准确程度会对边坡稳定的评价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节对边坡物理力学参数选取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当前国内外岩体力学参数选取研究的总趋势是有经验、半经验、精度较低的数值计算方法向考虑多种因素影响,计算过程复杂、精度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数值中计算分析法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加快。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常用的方法有点群中心法、优定斜率法、最小二乘法、随机一模糊法等。点群中心法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过多,目前已不常采用,国内对于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主要是从岩体力学参数本身所包含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出发,应用随机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更为逼近岩体力学实际参数的“真值”[11]。

1.3.1水库库岸堆积体边坡塌岸范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中,库岸所处的地质环境将发生改变,自然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引起岸坡变形失稳,库岸线也逐渐后退,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为止,这一过程称为库岸再造。库岸再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力地质过程,受岸坡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态及水流等多因素控制,塌岸过程复杂,尚无法精确地通过数学计算式来表达。

1.3.2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地震边坡稳定性研究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中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刘红帅等认为,从地震作用下是否考虑边坡岩体参数的不确定性的观点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分析方法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两大类;从边坡稳定性计算中对地震动作用的不同处理方式来看,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宜分为拟静力法、滑块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试验法四大类[5,10,12-18]。

2.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已建、正在兴建和规划中的水利水电工程都在该地区。水利工程中库岸边坡的滑动范围和稳定性问题是大坝安全、社会效益和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西南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震震级高、强度大,大量库岸边坡都是重力崩塌堆积体。西南堆积体边坡,考虑地震作用下修正塌岸预测方法中图解法,并将其用于预测边坡滑动范围;与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反分析,藉此评价堆积体边坡震后滑动范围图解法反分析在工程上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丁秀美.西南地区复杂环境下典型堆积(填)体抖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5,1.

[2]曹毅然等编.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集刊第15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3]黄润秋.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5,22(6).

[4]张悼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汪贤良.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6]杜明亮.考虑渗流作用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河海大学地质及岩土工程系硕士论文,2007,5.

[7]郑颖人,赵尚毅,张鲁渝.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中国工程科学,2002,10,4(10).

[8]Dawson E M,Roth W H,Drescher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strength reduction.Geotechnique,1999,496,49(6):835-840.

[9]Griffiths D V,Lane P A.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finite elements.Geotechnique,1999,493,49(3):387-403.

[10]Sarma S K.Stability analysis of embankments and slopes.Geotech.Eng.ASCE,1979,10512,105(12):1511-1524.

[11]姜彤.边坡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加卸载响应规律与非线性稳定分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博士论文,2004,7.

[12]马芳芳.基于地震动力时程反应的有限元边坡稳定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6.

[13]祁生文,伍法权,刘春玲,丁彦慧.地震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8,23(16).

[14]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9,3(20).

[15]Zienkiewicz O C,Humpeson C,Lewis R W.Associated and nonassociated visco-plasticity in soil mechanics.Geotechnique,1975,254,25(4):671-689.

[16]P.A.Lane,D.V.Griffiths.Assessment of Stability of Slopes under Drawdown Condition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0,Vol.1265,Vol.126(5):443-450.

物理模拟论文范文第5篇

一、注意实践性与社会性原则,联系社会生活,体验探

究过程

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选择研究课题时,教师应注意社会性与实践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即重视数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在选择研究性课题时,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生产与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会创造学习.实践性原则即让学生参与调查实践活动,学会收集与整理信息,分析验证与表述结论,从而得到探究与实践体验,学会自学质疑,动手动脑,培养创新与创造意识.

例如,在讲“正余弦定理”后,教师可依照教材和活动设计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围绕“正、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1)研究目标:①收集当地高建筑、桥或河的名字、建成时间、位置与应用现状.②调查高建筑物与桥的状况,认识它们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及作用.③前往测量高建筑、桥、河的路线.(2)研究内容:①当地有哪些高建筑,其所处位置、名字、建成时间与应用状况;②当地有哪些重要河流与桥,其名字、位置与建成时间;使用有关测量仪器,获得代表性建筑物高、河宽与桥宽.③让学生了解当地发展历史.同时,教师需要依照研究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如有关测量仪器;学校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规划局、国土局、当地街道办的联系人及其电话;评价量规等,并适时指导,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二、把握问题性与适应性原则,拓展延伸知识,加深知

识理解

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所选课题并非是学生未接触的、未学习的内容,而是需要研究与学习的问题,以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利用已学数学知识或构建数学模型等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是问题性原则的要求.教师还要注意课题的适应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其主体是学生,因而课题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难度适中,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深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把握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教师可立足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研究资源,选择适宜的课题:(1)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单调区间、值域等问题时,常常希望将自变量在一个地方出现,因此变量集中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解题方向,请试着研究所有与变量集中原则相关的类型;(2)在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思想与方法,但是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则被人们所忽视,请试着探求三角函数线在解决三角问题中的数形结合功能;(3)运用变化观点分析数学问题,则会发现问题的实质与问题的联系,请通过收集与整理这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4)研究绝对值不等式和物理模拟法;等等.这些研究性问题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是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符合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抓住探究性与开放性原则,拓宽教学空间,彰显学生

个性

首先,在研究性学习中,其内容通常是教师依照学生实际,亦或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商定而得出的.因此,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其课题并非教师确定某一个材料要求学生分析与记忆,而是总结、展示与引导需要探究与学习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直接呈现与提出,亦或呈现案例、创设情境、介绍相关背景而自然导出,既可以是数学教师提出,还可以是鼓励学生提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