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积极、持续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4-03
批判性思维是指人们“为了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独立的思维能力,它还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它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对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施加积极、持续的影响,将十分利于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和批判性人格的形成。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本质以及从中小学即开始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对批判性思维本质的认识,决定了中小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能性
尽管思维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思维本身的缺陷,人类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假象的困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人类透彻审查自身和他人思想、观念的力量。一方面,作为高阶思维能力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理念、承诺、努力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持续、有技巧地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够形成。另一方面,学界目前基本上已经认可批判性思维至少包含了对于论题、问题、命题、情境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论题、问题、命题、情境的分析和评估,以及更进一步地去寻找新的论据补充、完善先前的认识(此步骤被称为推论和说明),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渗透着对自我认识活动的反思(或称为自我调节);学界还认为,批判性思维倾向更多地与人们的好奇心、联想力以及对于事物探索和检验的习惯和态度有关,而理性的好奇、谦恭、怀疑、勇气、换位思考、系统、真诚、执着、灵活等特征,则是批判性思维者普遍拥有的态度倾向。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身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能力。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本质的这些清醒认识,使从中小学阶段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可能。
(二)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抽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人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自儿童进入小学,进入正规、系统的学习活动开始,一直到整个初、高中阶段,其思维水平将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逻辑的质的飞跃过程。其中,小学生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初、高中生的思维则更多地利用抽象符号进行推导。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中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会经历以上完整的思维过程。那么,一方面,在这个思维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的分析、评估、推论、反思等中、高阶批判性思维技能,则非常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不断的有意识的引导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很早就可能知道“推理和事实的重要性,学会在论辩中尊重他人的观点,虚心采纳他人的观点、愿意换位思考……而当他们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候,他们将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扩展其智力资源,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可见,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完全可行。
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可能的渠道和途径
作为一种由逻辑技能和态度倾向要素共同构成的思维能力,人们可以借助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来培养。例如,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能够持久地关注人们的质疑精神,全方位地倡导、鼓励思想开放,崇尚理性的真诚、谦逊、换位思考、自信和理性的勇气等思维品质,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而对于一个学校、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约翰·杜威是最早对学校的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现代学者之一。在杜威看来,对学生的反省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学校因素,包括“教师潜在的和显性的影响、学业性质的影响、教育的现时目标和理想的影响”。例如,在阐释教育的现时目标和理想目标的影响时,杜威指出:在教学中,以外在的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从而使教师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学生的操行方面,仅仅要求学生遵守校训、校规,而忽略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深思习惯的养成,这都将不利于学生反省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改变这种状态,就能够使学校的反省思维的影响因素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尽管影响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渠道和途径是非常多的,但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无疑处在众多影响因素的中心位置。关于课堂教学为什么会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课堂教学占据着我国中小学生学校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往往会比学校其他渠道的影响要大得多;其次,课堂教学是人类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制度本质特征的最集中体现,在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方面,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其他偶然性和随意性的知识经验传递方式相比,其本身就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一优势运用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批判性思维环境构建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科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碓垂惴海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问题的提出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标中也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初中科学课堂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证据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思维过程.因此,说理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
说理能力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初中科学教学得以提高,这一能力在公务员考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一些单位的招考面试中也有相应的测试题.因此,说理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之一.2015年,浙江省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将原来的“分析计算题”题型改为“解答题”,在“解答题”中设置了一定分值的文字描述说理题.从中也不难看出对学生说理能力的重视.
2培养说理能力的策略
2.1认识说理重要性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说理的重要性,才能着力践行说理能力的提高.说理的重要性不仅可从科学的发展史中得以充分体现,也在实际要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1.1科学史中的说理
科学发展史中很多例子都可见说理的重要性,说理也是科学的本质.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伽利略首先认识到,物体实际下落的快慢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把一张小纸片和一枚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硬币先落到地面.把纸片揉成一团再重新做一次实验,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前一个实验似乎表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但纸片揉成团后下落会变快,这表明物体下落的快慢还跟它的形状有关.而形状的变化实质是物体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发生了变化.――运用实验进行说理.
面对复杂的现实,伽利略的思想方法是:认识自然应当从最简单之处入手.从最简单的状态去研究,获得结果后再推进到复杂的状态,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于是他建立了一种理想化的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落体的初速度为零,而且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空气阻力.――建立思想方法中的说理.
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概念之后,伽利略只用一个巧妙的思想实验,就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他的代表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大意):如果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那么,现在,我将一轻一重的两个物体拴在一起让它们下落.这样,下落较快的物体由于被下落较慢的物体向上拖着而变慢,而下落较慢的物体则由于被下落较快的物体向下拖而变快.因此,整体的下落将比原来快的慢,而比原来慢的快.但是,两个物体拴在一起显然比原来重的物体更重,它的下落应当比原来快的更快.由同一前提竟然会推出两个不同的结果.伽利略从这个佯谬中得出结论说:只有假定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才能消除这个矛盾.――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说理.
伽利略在理想实验之后,据说当年伽利略登上了位于比萨城奇迹广场的一个斜塔上,在塔顶向下同时掉下轻重不同的球体,结果发现它们都同时落到地面.――再次运用实验进行说理.
2.1.2实际问题中的说理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的东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说理能力培养的过程,成年后,学生会忘记很多具体的科学知识,但培养起来的说理能力却还在,而且对其工作、生活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当我们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要试图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不可能是凭空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会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经过一系列的逻辑分析,形成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法,也就是应经过充分的说理.正因为如此,目前在公务员考试中,对逻辑说理能力的考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面试中也会非常重视.如在面试中就出现了诸如以下的测试题:请问在这间面试房间内可堆放多少个乒乓球?请问面试的这幢楼可堆放多少一元硬币?这些面试题不是要求被面试者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要考察被面试者具有的逻辑说理能力有多强.
2.2重视概念教学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而理性思维就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科学中的说理也即运用概念、公式进行思维的过程,而公式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概念是科学知识的细胞.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概念教学,并且应使“正确建立概念”的重要性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而在概念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概念都一样重要,有的概念是尤其重要的.以“质量”概念的教学为例,按找准重要概念、解构迷思概念、建构科学概念、反思概念掌握四个步骤进行概念教学.
2.2.1找准重要概念
在科学教学中涉及了体积、质量和密度这三个概念,让我们先理一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学生易把质量与体积混为一谈,误认为“体积大的物体就是质量大的意思”,问题就出在未能建立质量的正确概念.质量和体积都分不清,密度概念的正确建立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涉及到质量:Q=cmΔt,G=mg,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都是与质量有关的.鉴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质量”概念的重要性.
2.2.2解构迷思概念
在质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从“由同种物质构成的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引入质量概念.学生头脑中本来就误认为质量与体积没什么区别,老师这样的教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认识――体积大的物体,质量就大.为了解构学生的迷思概念,在教学中我们应引起重视,并设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学中可展示一大块泡沫和一个体积为10 cm3的铜圆柱体,先让学生判断哪个质量大,并让可能答错的学生来回答,这时一般会有学生作纠正――泡沫比圆柱体占有的空间大,只表明它的体积大,而它们质量的大小并不能用眼睛看出来.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可用实验室电子秤称一下它们的质量,发现小块铜圆柱体的质量要比大块泡沫的质量大,也即这一铜圆柱体所含的铜的质量比这一大块泡沫所含的泡沫质量要大.
2.2.3建构科学概念
要完全建构质量概念,还需学生能理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质量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分子之后学习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进行理解.学生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不难判断“一密闭容器内的水分子多少及质量是否会随位置、形状、温度而改变”.但对于状态变化的微观本质学生还不了解,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突破:将用电子秤称过质量的大半瓶水放入冰箱冷冻,结冰后取出观察,并用电子秤称其质量.发现其体积变大,质量却仍未改变.教师此时可作一定的补充:水结冰时,只是水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而水分子的多少并没有改变,因此导致了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质量并不改变而变化.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且也理解了体积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体积会随温度、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这在今后学生学习Q=cmΔt和G=mg等时,就不难理解我们研究的Q和G并不是它们随体积的变化,而是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
2.2.4反思概念掌握
对于概念的重要性还应引起学生的足够关注.在学生发现迷思概念时和建立科学概念后,都可适时提醒学生,概念是不能张冠李戴的,概念有明确的界定,概念有其本质的内涵.在学生运用概念时,可能还会出错.如在学习密度时,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混淆质量与体积而导致密度学习的障碍.因此,学生在错题反思时可引导学生从概念是否准确掌握角度进行反思,而且这样的反思也可作为全体学生反思的一个样板,引导全体学生今后要多关注一个反思方向――概念.这样,学生以后再学习、运用概念时,会特别关注概念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2.3放手说理锻炼
学生说理能力体现在说理意识的强弱和说理水平的高低.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说理意识,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根据充分证据、进行严密逻辑、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说理.
2.3.1触发说理意识
很多学生喜欢科学,是因为科学中有实验,是因为爱上了实验才爱上了科学.但我们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实验现象上,仅停留在从现象得出的结论上,还应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如在《大气压强》一课中,很多实验都可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杯中取袋”就是其中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教学中可让学生先玩一玩“杯中取袋”: 将保鲜袋紧贴杯内壁,并用橡皮筋按如图1所示方法扎紧.然后,慢慢用力拉保鲜袋,保鲜袋能被拉出吗?
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保鲜袋很难从杯中拉出,是什么力阻碍我们将袋子拉出? 这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保鲜袋未紧贴杯内壁、未用橡皮筋扎紧时却很容易被拉出来?(3)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将大气压体现了出来?通过实验活动,并思考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该实验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在说理的基础上还提炼出了方法:减小物体内侧的气压,从而将大气压体现出来.其中的(2)就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一个典范,在教学中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增长点存在的可能性,并挖掘出来充分运用,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是可以的,而不仅仅停留在这样做是可以的层面上,从而触发学生的说理意识,引领学生经常要问为什么,并努力说明其中的道理.
2.3.2放手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过程是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在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中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说理,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得出结论和反思分析等过程中.
(1)放手设计实验.在电功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直接让学生理解正确的实验设计并不难,但此实验设计还能体现其他价值吗?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设计方案如下:方案一是通过改变电源电压以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图2);方案二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而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图3).
以上两个方案能用来研究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吗?让学生在设计后进行说理,通过说理,学生发现了并未控制好变量,即在两个方案中对灯泡而言,电压与电流是同时变化的.那么如何控制变量呢?学生若设计不出正确的方案,可直接参考教材中的方案,将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串联来控制电流相同,将两个规格不同的灯泡并联来控制电压相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控制变量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变量的控制了.
(2)放手得出结论.在研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不仅要在实验设计时放手,还需要在得出结论时放手.在学生得出的结论中,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结论:在物质的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动能越大;在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物体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把物体B撞得越远;在物体的质量越大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将物体B撞得越远.若犯以上错误的学生是对变量的控制不理解,对现象与结论不能进行区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则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此时再让学生来说一说以上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这样对实验的思路则会更清晰,也理清了结论与现象的关系.
(3)放手反思分析.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一探究活动中,学生测出来的值可能与理论值会不一样,为提高说理能力,可让学生分析说明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像这样的误差分析,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因为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也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不过,只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也就不容易错了.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机会锻炼.
(4)放手学生说题.在习题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说题,特别是说“为什么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这样的分析说理,不仅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更是突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说理能力的注意点
3.1示范性
教学中要做好如何说理的示范,特别注意说理时要有充分的证据,说理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说理的语言要简洁、规范.
3.2全体性
教学要面向全体,说理能力的培养也要面向全体,不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不同,所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应不同,在教学中要关注到全体,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3.3全程性
在科学教学的全程中,都可对学生进行说理能力的培养,要不断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培养说理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学;情境创设;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情境是一种综合体、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彻底转换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合理应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及师生间的情感,开展互动、情景融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他们会主动学习,积极解决课本上或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课堂创新教学的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课堂创新教学的情境创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课堂创新教学的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有如下几方面:
(一)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人文精神
当一个人参与一个创新设计时,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或这一预定的目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力,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会积极乐观的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学到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磨砺了自己的情感品质。[1]在新教学情境下,教师在这一互动环节下,展开双向的情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学习科学、人文知识,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与自己奋斗历程中,培养了完整、和谐的人文精神素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每一门学习都要经历过理论学习的环节,由于理论是抽象、高度概括性的,对此,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需要善于分析材料。在材料分析环节中,首先要深刻地对这些材料分析、观察,这是构建创新思维意识的关键。其次,善于观察出试题中的知识点,例如,数学是一门科学课程,其规律性非常强,对此,在解答试题中,应当找出这一题所蕴含的知识点,而后沿着这些知识点找出解答的方法,切实认真发现试题所蕴含的知识点及规律,这样就可以提高解答试题的效率。在这样不断训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情境创设除了有以上的重要性之外,还具有有助于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2]这些重要性,都是当今教学环节中需要注重强调的。
二、课堂创新教学的情境创设的一些建议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一个民主、开放、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势必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一起实现教学目标,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此,笔者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
新课改对创新教学情境最大的要求就是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有在一个生动、开放性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不会被束缚。合理应用创新教学情境,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够获得提升。
(二)营造一个民主、合作性的教学环境
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是有几十名学生与教师一起组成的,他们都是课堂上的主人,对此,在新课改的视野下,教师应当转换自己的角色,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建设者,及学生学习能力的辅导者、欣赏者等。[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教学环境,协同合作完成中学各科目的教学目标。可以预见,在这种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下,才能够切实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的意识及能力。
(三)学科知识的迁移与互补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素质、专业性、复合型的学生是社会急需招聘的人才,同时在以后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科整合及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物理与历史,本是不想称的两门学科,但要探究一个物理发明的缘由,必须追根索源,这样就要用到物理知识,对此,学科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还为以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寻找多方位的视角,这样看待一个问题更全面,突破了科学知识的局限性。[4]课堂创新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打破学科孤立的形式,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如在一起,借此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中学生的知识整合及运用的能力。
(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书本知识是经过前人细心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这是一个间接性的研究成果。在教学环节上,尤其要注意学生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参与某一情境创设活动中,就会主动的学习,在这一主动性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投入情境创设活动中,自然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5]在这一环节上,学生为达到目标,也会主动与他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在这一环节中,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时间,提升中学生相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守功;激趣 拓思 创新――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2] 李艳灵,吴育飞,刘敬华,孟令鹏.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科书中科学史内容的分析[A]. 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3] 蒋永贵;教师的知识对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A]. 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关键词】数学;学生;培养;思维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我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一门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它学科间知识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其它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学习知识打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所有的学科,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在物理所需的结论的验证也就难找到答案。
(2)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数学是一门集兴趣、逻辑推理的学科。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同样在其它学科中也需要,只有良好的动机,加上积极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的第一个条件。
(3)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数学需要以事实作为基础,有根据的推断,这在学习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无论什么学科,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由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来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的掌握知识,他们不仅很快的解决问题,还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加上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须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思维能力在总结问题时有很好的表现。总结能力即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的观点,它要求了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另一面,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有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环节点上,并通过实际生活从抽象到具体落实,且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来培养。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培养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学习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具体实物着手,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到抽象定理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的运用相关定理。
(2)教学环节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可以对每章的内容做个总结,给出每章的习题。这种落实到教学环节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的根本目标。
总的来说,伴随着教育的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在于学习的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利,还是体现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