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一校两区;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经济投入不断增多,使各个地区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张,“一校两区”乃至“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在国内高校中非常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矛盾,提高了高校办学的竞争力。但这同时也造成了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针对“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对校园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相互交流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解决方案。

一、高等学校新校区文化缺失的现象

1.学生的认同感缺失

从软件上来看,新校区虽有常驻的工作人员具体操作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但决策机构和主要人员都留在老校区,人员分散,精力分散,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难以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活动。此外,交通的不便也限制了一些高品质讲座、活动在新校区的举办,导致学生对新校区的亲切感较弱。另一方面,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距离一般都比较远,由于数量有限,教师日常奔波于两个校区之间,限制了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不能及时将困难反映给相关责任教师。教师的育人作用被削弱,使新校区学生感受到被冷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完整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简捷便利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教师与校区相互分离,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大大提高,除了上课与学生有交流之外,教师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学业互动,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此外,师生之间、年级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都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继承,使新校区的文化建设难度增大。

综上所述,新老校区之间的差距不是硬件设施之间的差距,而真正的差距在学校氛围,即校园文化的缺失。前国家教育部部长说过,优秀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差距在于氛围,优秀大学在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后,形成了本大学独特的文化氛围,有着只属于本所大学的教学特色,与吸引学子的独特气质。由于新校区刚刚建立,缺失文化底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学校的独特文化氛围,不能接受也难以传承本学校的文化特色,所以新校区大学学生缺失对新校区的认同感。

2.互联网介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处于时代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与新型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又进一步推动学生接触学习互联网。互联网在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提高前沿信息的同时,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是由于新校区一般建设在城市郊区,缺少课外娱乐设施,同时部分新校区的资金紧张,学校一般优先保证教学楼、办公楼、食堂等设施的建设,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尚未建立,导致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活跃在网吧中。近年来,大型对战类网络游戏的日益火爆,使学生沉迷在网络中,对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积极性不高,导致与人面对面交流的缺失。

3.新校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新校区一般位于城郊地区,远离繁华都市,缺乏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饮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对较差。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但这种相对较不完善的周边环境和治安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是分期完成的,学生入学后,部分设施存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校区内工地痕迹明显。校园内缺乏参天大树、绿荫成林等代表历史厚重感的标志性物质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冲淡了他们对大学校园的憧憬,从而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校区一般位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地区,远离繁华都市,缺乏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医疗、饮食等尚未提供到位,治安相对较差。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但这种相对较不完善的周边环境和治安限制了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也影响了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专门人员负责与相关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为相关部门讲解新校区的优势与潜在价值。协调相关部门在新校区周边修公路,建立餐饮中心,与其他公关措施,增强都市的气息和氛围,并适当举办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改革教师考核方案,从制度上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完整统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各个主体之间能够简捷便利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教师与校区相互分离,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时间、交通成本大大提高,教师除了上课与学生有交流之外,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学业互动,更不用提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沟通。笔者认为,改革教师考核方案,从制度上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教师考核体系,并做出标准的考核评价标准。调查发现,一些资格较老的教师,由于年龄问题,并不注重教师考核,所以需要制定出合理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督促教师与学生课上交流与课下接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参与活动积极性,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话题,进一步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师生交流的积极性。

3.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由于新校区的刚刚建立缺失文化底蕴,在新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学校独特文化氛围,不能接受也难以传承本学校的特色文化,所以新校区大学学生缺失对新校区的认同感。笔者认为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为新校区学生专门讲解学校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可以列举从本学校走出的专科人才,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4.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新校区文化活动的层次与高度

从校园内部环境来看,由于新校区的建设是分期完成的,学生入学后,部分设施存在边建设边使用的情况,校区内工地痕迹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冲淡他们对大学校园的憧憬。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适当的时间,例如节假日,在校园内举行有意义的大型活动,但应注重活动的质量与活动的主要意义。因为高质量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的失落感。有意义的大型活动有助于提升新校区文化氛围,更有助与学校文化建设。

三、结束语

对于高校“一校两区”的现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可以全面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环境下,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校园文化,孕育出气质独特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邬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3(10).

[2]匡玉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2(4):19-20.

[3]黄煜.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神州,2013(28).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以来,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人们对宜居问题已开始反思。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宜居社区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各镇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宜居社区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一些镇环境意识不强,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宜居社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结合我市宜居社区园林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宜居社区;园林建设;管理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nce, natural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worse, people on livable problem has started to reflect on. As the city's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livable community landscap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because the economy and decision makers towns value degree of different, each district livable community landscape green construction the uneve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some town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landscape investment, less cause livable community garden afforestation appear in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ity's livable community garden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drawbacks, summarizes the general problems, and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ivable community;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thod

一、宜居社区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社区园林绿化与社区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社区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二)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社区园林除了绿化环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其整体的表现效果。园林建设中栽植的植物要多物种相互结合。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三)植物苗培植质量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同一规格效果。由于社区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因此会出现植物的苗培质量参差不齐。栽培的苗木的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绿化后的效果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更无法植物栽培后绿化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小区建设,居民对植物栽培后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要求时 间短暂,但是建设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购进苗木时选择的规格较小,因此在栽植后绿化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不能满足居民短时间内对绿化的要求。有的施工单位选购了规格较大的苗木,栽植后绿化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大规格的植物,由于各种因素会导致在移植或栽培的过程中发生死亡,植株成活 率不高,后期的养护困难,造成了苗木资源的和养护资金的浪费。

(四)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社区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五)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在社区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生活污水污染严重,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一些绿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没有及时的给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六)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人为破坏严重,社区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社区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

二、宜居社区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我市许多镇在宜居社区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实际需求,只顾眼前利益,不计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宜居社区园林建设,合理结合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以人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园林建设思维方式,树立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思想。具体可以做到从以下几点。

(一)社区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社区园林建设作为弥补社区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 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对各地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二)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三)在社区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社区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四)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宜居社区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很多社区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社区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优化土地使用率,使社区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社区绿化面积。此外,在社区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社区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二)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现在社区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社区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 的优点。因此,在社区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社区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社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三).根据社区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社区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社区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社区的特色,社区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社区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社区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 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四).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 。社区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社区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 条件差等缺点,因此适合该社区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社区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发生病虫害等情况,社区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社区园林的稳定性得以加强,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六)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为把绿化工作抓到实处,真正实现绿化目标要求,一是配备高素质绿化专业队伍,完善绿化设计、管理人员。对现有的人员,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训,特别是既懂园林设计又懂建筑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各街道组建护绿小组,督促行人爱护绿草、树木。三是加强养护工培训。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护绿人才培训,特别是既能修剪又能造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养护的需要。 四是推动全民养护管理。实行包干分区,把绿地管护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行奖罚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奖励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做得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而对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不问不管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意义;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76-01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的共同目标,社区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的载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个分支,两者相辅相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发展,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意义

湘西自治州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数人口为苗族和土家族。湘西地区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已广泛传播到普通百姓中,凸显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性。

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影响,决定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应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社区音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和谐建设的成果,是和谐社会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具体行动和表现形式。

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现状

社区音乐文化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健康娱乐的场所和平台,本文主要以广场舞为调查研究对象。目前,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已进入繁荣期,在湘西自治州,各处广场每天都有广场舞表演,甚至一个广场同时有两支队伍,跳着不同风格的舞蹈。政府为广场舞的普及和开展提供了支持,广场舞作为大众化健身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既弘扬了民族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又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

三、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等过程。因此,广场舞的发展建设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噪音扰民。很多离广场较远的小区居民,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在固定时间段,有规律有秩序地自发组织广场舞活动,室外舞曲的音量势必会影响到小区环境,从而导致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其次,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由于广场舞的开展而导致的民事纠纷处理得是否及时到位?处理的方式群众是否满意?如果处理得当,既可以让居民与广场舞成员和谐共处,又可以避免冲突的发生。最后,缺乏专业规范的领舞者。广场舞的领舞者是整个队伍的核心,领舞者的舞蹈动作,以及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与展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团队其他成员。有些领舞者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专业知识,从而影响队员们的积极性。

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建议

建设和谐社区音乐文化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和谐的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人们的精神充实了,整个社会也就更加和谐。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为广场舞提供合适的场地。目前,除了广场能够提供特定的活动场地外,广场舞没有固定的场所,有的在小区里面、有的在小区门口。这对行人以及机动车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政府部门应考虑相关场地的建设问题。

第二,对广场舞的领舞、领队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与选拔,包括人员的道德修养、基本专业素质。要定期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包括舞蹈动作的编排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运动时间掌控,等等。定期座谈、交流,从而促进广场舞的和谐发展。

第三,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设立具体负责的部门,保证充足的财力资源,包括社区委员会的监管制度以及权利,发挥其组织的优势,做好各个社区活动的协调工作。同时,可以与企业等赞助商联合演出,既丰富扩大了广场舞的活动内容,又能够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积极向上的社区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社区音乐文化的优势,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为共建和谐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音乐新北川羌族社区和谐社会音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2011年11月笔者带领西南民族大学女子合唱团到四川绵阳新北川参加了《感恩奋进、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新历年篝火晚会》,亲眼看到了一个凤凰涅,浴火重生的新北川昂然在世人面前,大爱铸就了新北川。当我们的车驶过宽阔平坦的辽宁大道,新北川县城出现我们的视线里,已经听不到任何淡淡哀伤和沉重。一排排安居房沿安昌河分布,风格统一,米黄色的墙面,棕色的房顶,楼房下半部分统一嵌上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碎石片层。各个小区的规划既注重民族特色,又十分人性化。房屋的外观造型、装饰都大量运用羌族元素。在这个漂亮的城市里,我们和当地的演员愉快地完成了演出任务。看到了羌族儿女在华丽的舞台上自豪的笑容,听到了熟悉的羌音、羌笛,在舞台下感受到了亲切的羌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构建艺术科学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社区建设日益壮大,社区文化建设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音乐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在我国,社区音乐并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关注,社区音乐都尚处在起步阶段。当前创建精神文明社区的社会实践无疑扩大了社区一词的语义项,同时也推动社会学的社区理论研究走向深入①。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说“社区音乐关注的是人一生的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从理论层面上看,社区音乐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直接反映出居民的精神面貌和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即社区的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这个大范围内包括了社区科普,社区教育,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②。社区音乐文化是社区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西南部广褒的高海拔、高峡谷地区,交通较为不便,居民的主体意识不能突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优化社区结构、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社区活动形式,从而规范民族地区社区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它更是普及大众音乐,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笔者认为在我国西南部民族地区的社区音乐文化活动里,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担负着创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以及承载着民族、民间的音乐艺术的交流与传承的重任。因此,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北川为例详述: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因为其独特的生存条件及生活习惯,其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其非常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碉楼、莎朗、羌绣是羌民族的一张亮丽名片。在2008年里,羌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由于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的音乐艺术形式都是通过一代一代人口头相传流传下来的。地震对羌族物质文化的损害严重,一批优秀的老一辈的民间艺人,以及几乎所有的羌族音乐音响资料都被埋在了山里。同时,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理县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罗卜羌寨、北川小寨子沟等羌族风格独特的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其他羌族民居楼也大多数倒塌,几乎毁损殆尽。这次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造成了严重影响。

距离2008年已三年,我们的新北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漂亮了,但我们的家乡如果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文化,羌民族就没有立足之地。如何将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发扬?“如何将城市的生活变得有序、融合,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必然还需要时间来磨合。”北川宣传部副部长何锦如是说。北川已成为“新北川”,人们成为新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关系将逐步走向成熟。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新社区”这个平台,在我国经济文化体制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式下,充分发挥出社区文化建设独有的价值和功能。在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除了物质上的重建,重视精神文明重建工作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时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透露,在灾后重建中,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13个文化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建设资金6297万元得到全面落实,地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在北川,共享工程共有20个点,几乎覆盖到村。每个点除了配备投影仪和电脑等设备外,还配有5000至1万册图书。在安县,文化站旗下的川剧团、歌乐队、舞蹈队、腰鼓队4个民间协会,通过共享工程的多媒体功能创排节目,受到当地百姓欢迎③。无数多社会各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曾维益建议,首先应将羌语进行系统整理,记录在册,全部标注国际音标。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杨正文教授认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还要三种力量介入:政府、NGO(非政府组织)、民间,羌文化应该打开门来搞研究。四川省羌学学会名誉会长杨光成说“但最关键还是要依靠本土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贾银忠介绍,“发展产业的方式是保护羌文化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政府的政策、还是专家建议,都需要每一个社区里的羌族同胞自强不息。社区音乐艺术平台就是当地民众表达情感,相互沟通的地方。尽管现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还不够多,形式不够丰富,但是通过政府的努力,群众的配合,大力发展社区音乐文化事业,必将对羌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以及社会和协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社区音乐文化既要满足当地羌族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又要对羌族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传承。通过社区音乐,让居民感受到音乐传达的美,不仅是生活很美,人生也很美,虽然经历了灾难,但是通过人们的努力,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通过音乐,可以将这种美好的憧憬传达给周围的人,积极努力的建设新家园、自己的新生活。音乐作为可以为大家接受的娱乐方式,已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音乐这种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的高品位的娱乐方式,还能更好的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羌族传统音乐在经过社区平台的重新编排、演绎,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能够很好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去感受音乐传递的美。笔者有以下建议:

(1)社区服务与人民群众需要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文化主题活动与社区公益活动要多加扶持,对基础性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项目要重点开发、发展。在与人民群众需要的契合上,坚持服务内容与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相结合,坚持服务内容与群众接受能力相结合,想群众之所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重分发挥社区服务过程中群众参与的积极性④。从而建设和协的、稳定的、有特色的羌族社区。

(2)开展各社区公共文化“赛、评、演、展”工程。该工程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羌族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社区各社团的排练、比赛使社区居民参与面广,会带动整个北川县的文化走向。项目可以包括如舞蹈莎朗、锅庄、羌族特有的多声部合唱、羌绣、器乐、羌语朗诵等。这样的社区活动可以涉及县、乡、镇的千千万万家庭,带动全社会的关注,同时还可以“公共文化从娃娃抓起”,人人在社区中享受放松自我,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对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积极性,营造稳定、和谐、幸福的起着重要作用。

(3)利用社区平台着力打造羌族特色项目与文化品牌相互相承。特色与品牌是相辅相成的一体双翼,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占领社区平台,在新北川各社区建立多支具有创新、地域色彩浓郁的羌族民间歌舞、戏曲、民俗特色文化队伍,再着力打造系列的有羌族符号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如“天籁羌音响北川、巧手羌绣赛、莎朗舞北川”等。

社区音乐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也是作为了社会发展的缩影。社区音乐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音乐活动推动着民族音乐的传承,起着稳定社会作用,同时社区音乐的发展也是艺术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传承、建设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协、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366页。

[2]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月.第169页。

[3] 张珏娟 覃丹.《四川新闻网》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社区文化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社区文化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原来那种从个人角度出发建立价值观念的一盘散沙状态,培养社区的团队凝聚力。社区文化的组织状态通常是各种团体。由于这些团体主要是靠类似的经历、境遇、思想、心理、爱好而组成的,它对其成员相互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产生特殊的团队氛围。居民在这些团认中自觉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个成员产生浓厚的归宿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而这种凝聚功能尤其是在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其巨大的能量。

(二)认同作用。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共同体中逐渐凝聚起来的相同文化体验、认识,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人们之间会建立各种基本联系,这些联系往往面对面的、直接的、充满感彩的、较亲密无间的、非正式的、初级的、自然本色的。这些来自“社会邻居”的各种联系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取向、习惯、生活方式等产生影响,而社区成员的行为取向正是对社区初级社会联系的自然认同。它们构成该社区的文化因素,是重要的社区文化内容。

(三)休闲作用。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与多种健身体育活动在社区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家庭读书活动、老年读书会、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外语兴趣班等,为文化进家庭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开始多样化起来,除了读书看报、旅游和娱乐文化消费外,还大量参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如养生保健、鱼鸟宠物饲养、插花养花、盆栽盆景、家庭绿化、集邮下棋、书法爱好等等许多休闲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个人参与,也可以是集体参加,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一定的休闲文化活动之中。

(四)辐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建设已由最初的开辟宣传拦、举办卫生评比、单纯的文艺演出等逐步呈现出开放性与辐射性,形成了满足现代城市群众欣赏需求的综合性、多类型、高品位的特性,由小文化走向了大文化。社区文化除了以广场为依托的广场文化活动之外,还有社会文化活动、消夏文化活动,以及购物、旅游、假日等各类主题性的文化活动,融进了娱乐、科普、教育和体育等内容,提高了人们的综台素质,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睦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文明进步,打破了城市套房互相隔绝的“比邻若天涯”的状况。“进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的社区意识日见浓厚。

二、城市社区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目前,社区建设基本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实现真正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上看,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是广大社区居民,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区特色。然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其它人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

(二)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的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下拨,有些领导不重视,导致基层社区文化资金短缺、设施不足、单一,利用率低。

(三)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近年来,各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第一,社区文化者中兼职人员多,专职文化工作相对缺乏。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是由街道办事处1至2名兼职工作人员协调领导社区文化,他们由于工作、时间、精力、待遇低等原因,很难全身投入。第二,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乏。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的一技之长、热心于社区文化的骨干队伍,但现实,支撑社区文化工作的多这年纪较大、专业层次偏低的非专业人员。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还没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法规。在社区文化内容、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场地设施、群众文化组织合法地位等诸多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工作无头绪、统计无依据、考核无标准、管理不规范;其次,关于政府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权利、责任和指导范围也没有给予详细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地方政府干预社区文化管理工作制造了机会,造成社区文化自治管理趋于行政化;再次,对于鼓励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化运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不利于打破政府投资一元独大,多元弱小的局面,更不利于多重管理主体的培育。

三、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社区文化管理制度

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进而真正实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将我国广大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建议:一、政府财政适当投资;二、整合社区资源,减少社区文化活动的费用支出;三、采取市场化运作,适当收费,低偿服务。

(三)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及时解决现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同时创建条件对基本符合标准的人员评定职称,真正稳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其次,应加强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再次应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以及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社区文化服务行列当中。2、充分发挥社区业余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发挥他们的力量与作用,有助于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