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的基本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新疆;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F1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16-2
1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
在2015年3月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发改委、商务部与外交部就联合推出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就标志着我国将以“一带一路”战略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丝绸之路打造成我国通往亚欧国家重要的核心经济文化带,这同时也标志着“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真正走出去,全面迎接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
按照国家对区域经济的整体架构发展方向,“一带一路”代表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原则,它希望真正实现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三位一体化,从而真正实现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完美融合。换言之,“一带一路”所采用的也是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正希望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与商品交流来营造中外国家的共同繁荣,基于文化符号内涵来创造丝绸之路所倡导的和平、交往、友谊和繁荣,以此作为基本语境及发展路径,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理念,实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目标[1]。
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文化建设基本发展形势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新疆也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家就是要发挥新疆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及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以新疆为主的核心区文化中心与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使其成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综合性枢纽和文化科教及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确立其基本语境与未来发展路径。
2.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新疆地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截止到2016年,新疆已经拥有文化机构5900个,这其中就包括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其数量均达到百余个。而且为了大力推行人民文化素质普及,新疆的所有场馆均免费对外开放。除此之外,新疆地区还开展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和“百日乡村文体活动”等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从2002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4年,参与演出群众超过2000万人次,观众人次也累计达到2亿以上。
2.2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新疆地区为了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中心优势,也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心工作,截止到2016年,新疆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经超过3400项,其中不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新疆为了妥善保护与管理这些珍贵财富,还在持续建立不可移动文物点(已经超过9500处),文物藏品超过13万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为背景,它所要求收录的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的民间长诗就超过700部,其中不乏《江格尔》这样的蒙古族史诗,还有例如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锡伯族西迁节、塔吉克族鹰舞等等各个少数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瑰宝。再者,新疆地区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还建设了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体系,目前共有80个,这其中就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企业,包括重点项目,已经基本形成了所有制文化企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竞争机制,而且它的门类构建也相对齐全,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展现了新疆地区以文化中心与基本语境构建为基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决心。
2.3 对外文化交流领域
为了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主要价值,新疆在国际对外文化交流领域也非常努力。他们依靠文化部搭建平台,并在每年举办“文化周”、“文化年”、“海外欢乐春节”这样的活动,在包括美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蒙古、港澳台等等60余个国家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文艺演出及文化展览。先后创建了诸如“新疆文化周”、“新疆油画海外行”这样的文化活动,为新疆地区创建了独有的文化品牌。而像“中国――亚欧博览会”也将新疆丝绸之路的文化创意淋漓尽致的全面展现出来,表达了新疆人民渴望建设好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中心,与天下民众交流相通的意愿。
3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语境及路径的主要策略
3.1 大力全面宣传推广文化建设工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基本语境及路径建设需要以新疆文化发展的综合价值体现作为大前提,在吸纳新疆地区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优势的同时,强化地区媒体与网络,扩大核心区的宣传力度,这也是地区长远建设基础。本文认为要想扩大全面宣传力度,搞好地区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合理整合文化,做到将各个少数民族人文、科学、宗教文化力量集合于一处,竭力打造全方位的文化外宣体系,特别是促进新疆地区与周边沿线国内地区乃至海外国家地区的联系,营造国内外良好和谐的文化舆论氛围;第二,必须强化专题研讨及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对外积极宣传新疆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与现有成就。同时大力支持相关研究机构与高校共同合作创新,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文化中心的相关文化学术问题研究,为新疆地区建立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形成多方合力,明确基本发展路径。
3.2 重点开展“去极端化”工程
“去极端化”工程要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就是要做到依法治文行动的有效启动,合力保护新疆地方性文化法规,坚决做到依法办事,为“去极端化”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第二步要合理宣传自治区党委建设并达到文件文化基本预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积极开展“一个引领、两个努力、三个离不开、四管齐下、五个认同”活动,以这些活动主题来普及教育,围绕它来为民众积极开展例如口袋书交流会、文化惠民工程、座谈会、零距离交流等多种文化活动。做到针对民众的文化洗礼,同时也渐渐清除宗教极端思想所带来的异化问题;
第三步要积极培养和践行新疆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践行我党的表率作用,为社会构建行之有效、健全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善用人文关怀与疏导来实现对人们心理形态与价值取向的合理规范,这也是从人的角度来发展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文化中心基本语境与路径的最好方式。
3.3 重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工程
重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构建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工程其目的就在于提升新疆地区的国际文化知名度及影响力,充分发挥丝绸之路作用,与中亚、西线国家形成地缘连接、事业相通。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和中亚13个国家形成了友好经济文化往来,每年所举办的文化节、电影节、艺术节、图书展等等文化文艺活动都强化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文化交流联系。而像广播、影视、游戏等产业的大力推动也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分享到了来自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成果,也使中国在经济效益方面实现逐年突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促进下与各国形成经济文化协定与年度建设计划,实现了多国文化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也实现了国家之间智库的联合研究活动展开。
4 总结
通过发展传统丝绸之路,并同时秉承“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作为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中心的新疆地区真正实现了经济文化基本语境与路径的建立,增进了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与海外的多方面联系。这使得中国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得到了充分的认同感与优越感,奠定了新疆地区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目标。
关键词:技术差距;制度差异;技术赶超模式;技术赶超路径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01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01-05
Technological Gap,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nd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Path Analysis
ZHENG Changjiang1,2, XIE Fuji1, CUI Youxiang3
(1.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3.School of Business,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catchingup models namely imitation,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and competition based on technological gap and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nd six typical technological paths are identified. Different path accompanied with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model and institution change model dynamic adjustment accordingly. How to choice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path is a contextually dependent question, and its evolution may effect each other. Catching country should choice pathway suit to domestic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ts important for China to improve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imple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orient to world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s.
Key words:technological gap;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model;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path
不同国家赶超绩效差异很大。根据麦迪森估计的人均GDP数据(1900~2010),中国、中国台湾地区、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对美国的追赶有两个特点:(1)不同经济的追赶启动时间不同,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初期启动,中国台湾、韩国和新加坡在70年代启动,中国和印度在80、90年代启动,巴西的追赶速度一直较缓慢。(2)虽然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赶超绩效显著,但都没有超过美国。本文构建了技术赶超路径分析框架,以技术赶超路径选择差异作为赶超绩效差异的根源。本文首先对国家技术赶超模式和路径分析文献进行回顾,然后对国家技术赶超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接着介绍国家技术赶超模式界定因素和四种技术赶超模式,在技术赶超模式分析框架基础上探讨技术赶超路径的内涵及路径集合,最后对典型国家技术赶超路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1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主要从技术赶超模式、路径和理念三个方面解释赶超绩效差异。
11技术赶超模式
常用的模式界定因素有技术能力、技术来源、政府干预方式、技术周期、技术行为、专利持有者特征等。技术阶
段论和二次创新理论是以技术能力由低到高作为界定因素的代表[1,2]。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在政府主下实现经济赶超和技术能力提升,这是以政府干预方式为模式界定因素[3]。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雁行模式技术赶超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4]。王振寰等以专利持有者分为个人、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作为界定技术赶超模式的依据[5]。阿西莫格鲁建立的赶超模型以赶超政策导向变化将赶超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投资为基础的阶段和以创新为基础的阶段[6]。以技术行为特征为模式界定基础的赶超理论有以北―南贸易模型为基础的技术模仿学说[7]、马修斯提出的战略视角的技术撬动理论以及自主创新学说等[8]。
12技术赶超路径
技术阶段论认为技术赶超一般经过模仿、模仿―创新转型、创新经济三个阶段,经历三个阶段的过程即技术赶超路径。技术阶段论尤其关注模仿―创新转型阶段,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赶超者与领先者间利益冲突加剧,赶超者面临战略选择困境问题[9]。二次创新理论从赶超者技术活动视角来思考如何提升技术能力[10]。佩蕾丝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将技术变革与经济制度变迁联系在一起,认为技术变革能提供重要的技术赶超机遇窗口,成功实现技术赶超不仅要能够识别技术变革所提供技术赶超机遇窗口,也要有能力找到和采取与之最适应的经济制度[11]。阿西莫格鲁等根据不同赶超战略来定义技术赶超路径,认为在发展早期阶段应采用投资为基础的战略,靠近世界技术前沿时则需要转到创新为基础的战略[6]。技术赶超存在的路径依赖效应。王振寰等认为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技术赶超有不同特点且不同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存在路径依赖效应[5]。路径依赖对技术赶超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在有些阶段会促进技术赶超,但是到一定阶段会抑制技术赶超绩效。如何在必要时打破路径依赖或主动进行路径创新以顺利实现由模仿到创新转型是目前重要问题之一。
13技术赶超理念
技术赶超理念争议本质上源自学者所持的世界观差异。技术赶超理念有三种不同倾向,即欧洲中心主义、对西方冲击响应模式和多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欧洲的经济、政治等制度对世界其他地区具有优越性,主张技术追赶成功决定于以欧洲为标准进行制度转型情况。经济和技术收敛文献大多持这种理念,此类文献大多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重视技术转移(扩散)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主张在市场力量主导下向均衡增长路径收敛,在该过程中逐步实现由模仿向创新转型[12]。冲击―响应模式认为后发经济受到欧洲现代经济冲击后,其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会引导其制度向欧洲为标准的方向变革。韩国被视为实现技术赶超的典型国家,一种解释认为原因在于韩国成功构建起支持实施技术撬动战略的国家学习系统,利用政府强有力干预快速提升国家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制度变革提出了要求[13,14]。多元论以文明具有多元特征为基础[15],认为欧洲式制度未必是其他国家制度演化的必然方向,后发经济的赶超与制度朝何方向演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能够解决技术进步的矛盾或障碍,沿循自身制度演化轨迹亦可实现赶超。
14研究评价
目前缺乏规范性的国家技术赶超路径分析框架,已有研究存在不完善之处:一是技术赶超模式和路径界定过于简单,主要依据技术能力由低到高演化过程,即单一地依靠技术差距维度界定技术赶超模式和路径;二是技术赶超模式和技术赶超路径两个概念缺乏联系,技术赶超路径概念存在主观性;三是大多数技术赶超文献所提供的是收敛性情景,这无法解释国家技术赶超经验的多样性特征。现实中的世界不仅在文化、制度方面是多元化发展和存在的,在技术发展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本文尝试以技术赶超模式界定为基础,构建技术赶超路径分析框架并以其解释赶超绩效差异。
2技术赶超模式分析
21国家技术赶超的内涵
国家技术赶超是技术落后国家缩小乃至反转与领先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过程,有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赶超两层含义(见图1)。生产效率赶超将持续和快速生产率增长、生产率差距大幅缩小(或反超)视为赶超的主要标志。1960、1970年代很多增长和发展文献对国家赶超的分析即是基于此逻辑,该时期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生产率增长放缓迹象,美国比其他工业国家生产率增长更低,阿布拉莫维兹将此看做生产率追赶的标志;阿西莫格鲁等构建的赶超模型以单位劳动力的GDP增长率作为衡量与技术前沿距离的指标[6]。技术能力赶超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产品种类增加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赶超;二是以质量阶梯为基础的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技术赶超。前者对应跟随者与领先者技术差距不大情形,如中东欧以及前苏联国家原本与欧盟国家技术差距并不很大,民主转型后赶超的关键是将原来的科学技术系统转型为创新系统,提升创造产业和技术变革能力[17]。后者对应落后者对领先者依赖性很强,技术赶超主要是利用知识的公共属性特征,以模仿为主逐步提升技术能力。该类型赶超强调利用国际技术转移,沿着质量阶梯升级是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途径[18]。
22模式界定因素
221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是赶超国家与领先国家或技术前沿之间的技术水平缺口大小,一般选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领先国家或技术前沿参照。有三种常用技术差距界定方法:(1)将生产效率差异定义为技术差距,即特定国家生产率水平与国际生产率前沿之间的差异作为技术差距[19,20]。(2)对知识创造的贡献程度差异定义为技术差距。如将某国专利活动与专利生产前沿比较来衡量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差距[21]。(3)将技术差距理解为不同国家采用新技术的先后或普及程度差异。如1972年日本率先在汽车生产线上使用机器人,这一技术应用早于同时期的美国与欧盟国家[22]。选取技术差距作为界定因素之一主要是考虑后发优势的作用,技术差距大意味着赶超国家有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提升技术能力的可能性,随着接近技术前沿,后发优势效应递减。
222制度差异
制度难以比较优劣但可比较差异大小,制度差异反映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制度方面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制度差异主要体现为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特征方面的区别,它们对国家治理能力形成机制、资源动员、配置方式具有重大影响。这三种制度形式的变革难易程度不同,其中文化特征演化最难,其次是政治体制,再次是经济体制。三种制度形式的演化交织在一起共同Q定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福山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政治体制形式,即国家、法治和负责制,这三种政治形式只要运用得当,均能带来良好的国家治理能力[23]。也就是说国家治理能力高低与政府是否是民主体制无关,后发国家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政府主导或市场力量为主来实施技术赶超战略。政治制度类型选择与国家政治体制演化历史有关,而政治体制又进一步决定了经济体制结构演化过程。后发国家文化特征演化、政治体制变革以及经济体制选择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情况共同构成制度差异因素,对技术赶超模式界定影响重大。
23技术赶超模式
技术赶超模式是国家为实现追赶目标采取的资源配置主导规则和技术活动基本特征,它反映国家如何解决赶超过程中面临的基本矛盾。根据技术差距和制度差异两个因素可区别出技术模仿、技术移植、技术跟随和技术竞赛四种模式(见图2)。
231技术模仿
技术差距大同时制度差异小的情境①对应技术模仿模式。技术差距大则后发国家创新能力不足,依赖从领先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家提升技术能力的主要手段。落后与领先国家间制度差异小则先进技术向后发国家转移的障碍较少。技术模仿模式的特点有:(1)先进技术来自于领先国家,所模仿的先进技术具有相对性,要与自身技术能力水平适应。(2)技术模仿是后发国家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其技术进步是渐进式的,具有显著的线性特征,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是决定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3)生产活动中的技术赶超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232技术移植
技术差距大同时制度差异大的情境②对应技术移植模式。情境②中后发国家的制度变革成本很高,技术进步冲击难以让其制度发生本质变革,应用外部先进技术是以维持原有制度特征基本不变为前提。技术移植模式的特点是:(1)外部新技术会对后发国家原有技术―经济结构产生冲击,技术赶超是将新技术移植到落后经济的过程,技术移植活动对应的思维模式是联想而非模仿,过去的经验未必能够提高新技术移植成功的概率。(2)技术移植模式的技术进步以跨越式为主,主要面临的是不确定性问题。(3)技术移植模式对后发国家的影响主要在经济转型方面,制度企业家对技g移植有重要作用。
233技术竞赛
技术差距不大且制度差异较小的情境③对应技术竞赛模式,此时两个国家可能会交替领先。技术竞赛模式有两种情形: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交替领先;二是两个落后国家交替相对地领先。前者是跟随者与领先者技术能力差距不大,跟随者在某些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后者是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赶超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胜出能为赶超创造更好的条件。技术竞赛模式的特点是:(1)技术竞赛结果主要决定于创新资源投入数量、创新系统运行效率和技术进步本身具有的偶然性。(2)技术进步存在路径依赖效应,一旦在特定的技术轨道上演化,则其后的技术发展具有一定延续性。(3)技术竞赛模式中的制度变革无论是沿着原有路径演化还是创造出新的制度,制度变革的基本动力均是源自赶超国家的内部力量。
234技术跟随
制度差异不大同时技术差距也不大的情境④对应技术跟随模式。技术跟随的目的是尽可能持续地获取技术红利,主要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学习确保自己处于技术领先国家行列。技术跟随模式的特点是:(1)技术跟随对国家创新系统开放性和高效性具有很高要求。(2)技术跟随需要国家具有较强的技术学习能力,在出现技术突破时候具有很好的跟进能力,能够迅速地将新技术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3)技术跟随需要有友好的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环境,技术引进没有政治,赶超国家的制度变革方向受外部影响较大。
3技术赶超路径分析
技术赶超模式分析为国家技术赶超路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家技术赶超路径可定义为:后发国家由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经历一定顺序的情境变化,随着情境变化技术赶超主导模式相应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识别出六种基本技术赶超路径(见图3)。技术赶超路径并不唯一,路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赶超国家的文化沿革、国内条件、国际环境等因素。
31模型假设与状态设定
技术赶超路径分析有三个基本假设。假设1:只有一个技术领先国家,且技术领先国家不会因为自身决策错误致使与后发国家间的技术差距缩小。假设2:赶超国家有技术活动和制度供给两个控制变量。赶超国家与赶超目标间的技术差距单调缩小;制度供给有制度差异缩小和制度差异化两种策略可选择。假设3:技术赶超的技术环境是静态的,即没有新的技术革命出现。
另外给出四个初始条件:(1)领先国家只有一个且处于情境④,其状态保持不变。(2)赶超国家初始状态有处于情境①或情境②两种可能。(3)赶超国家有情境④或情境③两种可能的目标状态。(4)处于情境④的领先国家有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和代议制为基础的政治体制。
32技术赶超路径集合与类型
根据技术赶超模式、基本假设和初始条件,可识别出六种基本技术赶超路径,分别表示为路径①至路径⑥(见图3、表1)。(1)路径①:初始状态是情境①,目标状态是情境④,沿着该路径经历技术模仿模式、模仿―创新转型和技术跟随模式。(2)路径②:初始状态为情境②,目标状态为情境③,沿着该路径先采取技术移植模式,经历技术转型发展再到技术竞赛模式。(3)路径③:初始状态是情境②,目标状态是情境④,经历制度移植、制度创新、技术模仿、技术跟随四种模式。(4)路径④:初始状态是情境①,目标状态是情境③,经历制度创新、技术移植、技术竞赛三种模式。(5)路径⑤:初始状态是情境②,目标状态是情境④,该路径先是技术移植和制度移植混合模式,然后是技术转型和制度转型混合模式。(6)路径⑥:初始状态是情境①,目标状态是情境③,经历技术模仿和制度创新混合模式到技术竞赛和制度创新混合模式。
可将六种技术赶超路径分为基于市场或政府力量主导两种路径类型(见表1)。路径①、路径③、路径⑤属于市场主导型路径,赶超国家与领先国家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市场力量引导技术转移、促进技术扩散。路径②、路径④、路径⑥是政府主导型,赶超国家与领先国家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利益竞争关系。
33技术赶超路径实证分析
选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印度五个国家进行实证分析,技术赶超路径用带箭头曲线表示,实线表示已经经历的路径,虚线表示预测的路径。各国在不同阶段主导力量及模式组合方式不同是赶超绩效差异的重要原因(见图4、表2)。(1)德国路径是从情境①到情境④。德国先经过制度创新基础上进行技术模仿的阶段,其制度创新重点是建立比西欧国家更强调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德国的行政体系在战略决策中具有高度自主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削弱德国政府自主性的尝试也没有取得期望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技术能力迅速恢复到领先国家水平。(2)日本路径是从情境②到情境①再到情境④。日本在情境②同时进行制度移植和技术移植,国家主导赶超过程,这是其抓住赶超机遇在19世纪末期成为工业强国的关键。日本在19世纪末的制度移植主要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进行政治体系重构后采取技术模仿为主策略,迅速恢复为技术强国,进入技术跟随模式。(3)韩国赶超情境顺序与日本相似但启动时间不同。韩国成为日本殖民地后,虽也有制度移植但无政治独立性,技术进步速度远不及日本。韩国在国家和市场力量协同作用下采取技术模仿模式迅速由情境①转入情境④,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快速增长,1987年进行政治体制转型,此后进入由模仿向创新转型阶段。中国台湾、新加坡的技术赶超路径与韩国类似,由于赶超存在竞争性,它们的赶超启动时间也晚于日本。(4)印度路径。印度在19世纪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制度转变为与英国类似结构,该制度体系与本身文化传统并不兼容,此期间赶超速度缓慢。1947年印度独立后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采用计划经济模式,90年代后实行自由化改革后技术模仿模式的赶超在软件和仿制药行业取得较好效果。(5)中国路径是由情境②到情境③。中国在19世纪后期采取技术移植模式,希望在保留原有政治、经济制度情况下移植领先技术,但赶超被中日战争失败打断,此后主要任务是寻找和构建适合自身的政治、经济体系。1949年后赶超回归正轨,1978年后赶超速度加快,以后有望进入情境③并采取技术竞赛模式。
4中国技术赶超路径选择的启示
中国技术赶超路径选择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国家的技术赶超路径会相互产生影响。赶超路径选择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问题,中国不仅要根据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赶超路径,还要关注其他国家的赶超路径并采取有效战略对策。(2)国家能力建设是技术赶超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确保赶超速度和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赶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变革工程,需要面临复杂的群体决策问题,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提高赶超绩效的重要保障。(3)多中心技术领先格局能确保中的核心利益,成为世界技术领先国家之一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西方文明是各自沿着不同的路径演化的,制度演化远比技术变革复杂,在借鉴他国赶超经验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国制度演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有选择地借鉴他国赶超经验并朝着成为技术领先中心之一努力。(4)中国自主创新战略要重视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两个方面的自主能力建设。中国是巨型经济,在技术模仿阶段与领先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就不可忽视,中国只有建立相对自主的技术体系才能避免赶超空间被封死局面。同时中国秉承的世界观与西方世界有巨大差异,政治体制发展具有独特演化轨迹,制度创新必须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
参考文献:
[1]Wu X,Ma R,Shi Y, et al. Secondary Innovation: The Path of Catch-up with ‘Made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09, 2(1): 93-104.
[2]吴晓波,许庆瑞. 二次创新竞争模型与后发优势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1995, 9(1): 7-15.
[3]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 经济学,2010, 10(1): 1-32.
[4]Akamatsu K. 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962, 1(Supplement 1): 3-25.
[5]Wang J H,Tsai C-j. N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atching Up and Innovation: Comparing Patents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0, 46(8): 1404-1423.
[6]Acemoglu D,Aghion P,Zilibotti F. Distance to Frontier, Sl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6, 4(1): 37-74.
[7]Mukoyama T. Innovation, Imtation, and Growth with Cumulative Technolog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3, 50(2): 361-380.
[8]约翰・马修斯,赵东成.技术撬动战略――21世纪产业升级之路[M].刘立,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
[9]Hobday M,Rush H,Bessant J. Approaching the Innovation Frontier in Korea: The Transition Phase to Leadership[J]. Research Policy,2004, 33(10): 1433-1457.
[10]Wu X,Ma R,Xu G. Accelerating Secondary Innovation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Case Study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9, 16(4-5): 389-409.
[11]Perez C.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Echno-economic Paradigm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 34(1): 185-202.
[12]Currie D,Levine P,Pearlman J, et al. Phases of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Northsouth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9, 51(1): 60-88.
[13]Mathews J A. 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Economic Learning: An Extended Resourcebased View[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3, 12(1): 115-145.
[14]Viotti E B. National Learning Systems: A New Approach o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Late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and Evidences from the Cases of Brazil and South Kore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2, 69(7): 653-680.
[15]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新华出版社,2010.
[16]Abramovitz M. The Catch-up Factor in Postwar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 Inquiry,1990, 28(1): 1-18.
[17]Radosevic 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s into Systems of Innov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 Emerging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9, 10(3-4): 277-320.
[18]Glass A J,Saggi K.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 55(2): 369-398.
[19]Cimoli M,Correa N. Trade Openness and Technological Gaps in Latin America: A “low Growth Trap”[R]. LEM Working Paper Series,2002.
[20]Gerlach S,Yiu M S. Estimating Output Gaps in Asia: A Cross-country Study[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4, 18(1): 115-136.
[21]Fu X,Yang Q G. Exploring the Cross-country Gap in Patenting: 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 Research Policy,2009, 38(7): 1203-1213.
关键词 滨河路 健身路径 使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健身路径作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成为大众健身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情况下还存在一系列的大小问题等,对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居民健身路径的实际建设情况和目前使用情况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在实践上更好地开发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居民健身路径建设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状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库查阅了有关网站,如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站,大量与健身路径使用有关的资料,我们以这些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以及相应的论证依据和来源。
2.实地考察、访谈法
实地考察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点器械,各种渠道了解健身路径点配置器材的种类、数量等,对群众使用健身路径点器械的情况进行统计,就健身路径维修状况进行了解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了访谈。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制订《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状况调查分析》问卷一份,对参加健身路径锻炼人群中的210 名群众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1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2%。
二、结果与分析
(一)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的基本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的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健身路径器械的分布情况分布在东段有5处,中段的有8处,西段有3处,分布于中段的健身器材相对较多,中段东西两端的使用率则较少,中段东西两端靠近大路,车辆较多,周边环境嘈杂。
(二)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情况调查
(1)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性别年龄特征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情况研究表明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分析认为一些器材相对简单并且容易操作,另外健身路径距离家较近,方便出行,再者健身路径是居民无偿使用,不用花费钱,同时也能满足中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
(2)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文化层次与职业特征分析
了解到健身路径使用者的文化层次与职业特征情况调查表明:退休和其他职业的人员占总人数的72%,退休老人没有工作的忙碌,所以有大量的健身锻炼的时间,而其他职业人员,例如个体员等户经营商工和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的人,他们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健身锻炼的有充足的时间。
2.健身路径使用者锻炼目的调查分析
健身路径使用者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增强体质健身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交际占28%,是健身目的的最低目标,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三高人群越来越多,在闲暇的时间去锻炼一下对自己的健康百利无一害。
(三)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效果调查与分析
效果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做过的每一件事后所想达到的程度,也我们在每件事所追求的目标,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效果调查最低限度也只是保持在原有的健康水平,人们身体状况的提高并不十分显著,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指导锻炼。
(四)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使用状况存在的问题
1.健身器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的问题
数据显示33%的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有大约24.5%的人们对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了解的甚少,这部分人群是靠着自己的摸索进行健身路径的锻炼。
2.健身路径的布局问题
目前对周口市川汇区滨河路健身路径布局问题,健身路径主要设置在滨河路街道两旁,滨河路贯穿好几个街道,街道两旁环境非常嘈杂、这在健身安全和卫生存在一些隐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各个年龄阶段有所差异,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参加健身锻炼的自觉意识越大,对健身锻炼的热衷程度相对较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程度关注越大。
2.目前情况下大约有一半的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健身路径的使用方法与功能了解知之甚少,少数人靠自己的摸索进行健身路径的锻炼。
(二)建议
1.依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增加健身路径的数量, 建议配备社区指导人员以便人们更好更合理的利用健身路径。
2.根据目前健身路径器材主要设置在滨河路街道两旁存在安全和卫生等问题,建议应在离大道两旁较远或者中间的位置都是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 张丽立.高沂市滨河景区健身路径使用现状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152-153.
关键词:战略变革路径依赖路径选择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环境都趋向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的发展中。为了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的变迁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变化,有必要对原有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施战略变革。所谓企业战略变革,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环境、自身能力或资源整合与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企业应对其自身整体能力进行评估,以及结合战略、管理与能力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本文对企业战略变革过程、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进行阐述。
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过程的类型及性质;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由此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过程观点;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过程观点。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是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是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
20世纪70年代末,美日一些学者在对许多美国或日本企业经营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企业管理的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就已形成了一种共识: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成长与发展水平存在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三个基本功能上: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以及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企业各层次和部门员工选择的行为不仅是符合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而且必然是相互协调的;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根据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本是制度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战略变革决策及其组织实施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影响企业战略变革的上述因素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三个特征:企业文化的组织记忆特征;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受过去经验的制约;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这种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广泛赞同的,异质价值观基本上是不被接受的。企业文化越强有力,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统一性就越被强调,异质价值观越受排斥。显然,作为组织记忆的企业文化,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对员工思维方式的影响,限制着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的变革。
企业家的职能或经验背景可能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过去的经历作为今天行为选择的参照系,作为组织记忆的文化则对上述因素产生着综合的作用,企业的战略变革可能因此而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要超越路径依赖,使企业成长与发展摆脱过去的阴影,必须运用虚拟组织,构造战略联盟,用企业的知识创新,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改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学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制度上保证和促进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
核心能力的刚性特点限制着企业战略变革方案的制定与选择,为了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克服战略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特征,必须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必须有利于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学习;企业文化本身必须是不断学习的产物,文化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组织过去的成功经验,而与战略变革所需适应的企业内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或思维方式相一致。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方式
企业战略变革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但是只要企业在变革过程中把握好相应的对策和路径,就能够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战略变革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企业理念
企业战略变革首选的理念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企业自身个性特征的,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构建的反映整个企业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它是企业统一化的可突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差异性的识别标志,包含企业使命、经营思想和行为准则三部分。调整企业理念,首先,确定企业使命,即企业应该依据怎样的使命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它是企业行动的原动力;其次,确立经营思想,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观念、态度和思想,给人以不同的企业形象;最后,靠行为准则约束和要求员工,使他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奉行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则。调整企业理念,给企业全新定位,这是一种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演化、渐进变革中,才能够构建新的企业战略,企业才能重生,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在重新调整企业理念时,首先与行业特征相吻合,其次在充分挖掘原有企业理念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最后企业理念和竞争对手有所区别。
(二)企业战略重新进行定位
如何实施战略定位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内容,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定位实际上就是在价值链配置系统中从产品范围、市场范围和企业价值系统范围三方面进行定位的选择过程。产品的重新定位,对于明星产品,由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强,也是高速成长的市场领先者,对其要多投资,促进发展,扩大市场份额;对于“金牛”产品,由于具有规模经济和高利润优势,但有风险,对其维持市场份额,尽可能多地榨取市场利润;对于问题产品,虽然产品市场吸引力强,但由于要加大投资,因此主要考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对于“瘦狗”产品,企业的对策就是尽快地售出剩余产品然后转产。对于市场和企业价值系统的重新定位,由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过程,来源于企业的价值链配置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在市场与企业之间不断地传递有关价格、质量、创新和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营造和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三)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要围绕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来确定不同层级的管理跨距,适当的管理跨距并没有一定的法则,一般是3至15人,在进行界定时可以依据管理层级的不同、人员的素质、沟通的渠道、职务的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顺利完成各自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权责明确性、企业指挥的统一性、企业应变的弹性、企业成长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企业的持续成长性。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理清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改变指挥混乱和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BernardBurnes.变革时代的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心理干预;强迫症;针灸强迫症
属于临床常见神经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强迫情绪、意向和动作,其发病与强迫人格存在密切联系,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心理干预是强迫症患者常用护理方法,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该护理方法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整体护理效果不理想。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整体护理模式,能够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护理[2]。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们采用临床护理路径配合心理干预对30例强迫症患者实施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强迫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中关于强迫症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障碍;③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④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本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4(38.49±10.26)岁,病程1~3(2.15±0.28)年;文化程度:高中16例,专科8例,本科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6(38.57±10.22)岁,病程1~4(2.23±0.29)年;文化程度:高中18例,专科7例,本科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两组均给予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心理干预。①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采用温和语言加强沟通,对患者心理及行为表示理解,重视患者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②向患者讲述强迫症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等情况,重点讲述强迫症危害和治疗必要性,促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③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与其共同进行情绪分析,纠正不良认知。④根据患者兴趣和爱好组织文体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包括:①成立临床护理小71组。由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等组成,邀请专家进行专业化培训,包括沟通技巧、服务理念、缓解压力等,经考核通过后准许上岗。②制定护理路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和职责,准确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合理护理措施,详见表1.1.3观察指标①护理效果:根据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4]进行评估,其中疗效指数为护理前后Y-BOCS评分与护理前评分的比值。疗效指数降低>75%为痊愈;疗效指数为50%~75%为显效;疗效指数为25%~49%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之和的百分比。②心理状况: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Y-BOCS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HAMA包含躯体性和精神性焦虑;HAMD包含胃肠道症状、自知力、入睡困难、阻滞等;Y-BOCS包括主诉强迫思维和行为;3个量表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③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我院自制知识掌握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含疾病知识、营养饮食、安全管理、活动与睡眠、药物知识,每项均为2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见表1。2.2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见表2。2.3两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