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辩证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缺乏辩证思维的民族不能称作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力的训练与培养,有其重要而突出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学习与培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其次,让学生多做一些有利于辩证思维力训练的各学科不同类型的试题,提升辩证思维力。再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让他们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在失败中让其深刻体验辩证思想的价值、辩证思维力的价值。
二、逆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
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
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可见,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很大。如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力呢?首先,提高学生对逆向思维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多做有利于逆向思维发展的试题,在试题设问上,打破常规,从问题的相反面问。再次,因果关系训练法,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案例,告知结果,让学生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
三、批判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人们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繁杂信息的把握还是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作用巨大。
如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力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时,树立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和观念。其次,加强批判性思维试题训练,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日常思维素质,养成思考的习惯。再次,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学、多写、多交流。同时,学会用“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的辩证思想看待人和事。
四、创新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高与低、超与凡、显与隐,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可通过创新思维力训练方法来解决。
(一)明确什么是创新思维,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
创新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这就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所未思”,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更需创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标新立异,把一个人的全部积极的心理品质都调动起来。
(二)打破条条框框,破除创新枷锁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易事,往往要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或
者自身思维模式的束缚,致使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约束,所以,我们要重点破除从众型思维、权威性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中心型思维等,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质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超前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1.加强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初步掌握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它的思维方法有许多,包括发散性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横向思维等。在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还要深切领会这些科学的
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
觉地把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
中去。
2.加强基本创新思维的训练
这是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基本思维程序是“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广泛深入的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
3.加强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
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该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开展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活动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成功的关键。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有一道奥林匹克(OM)语言即兴题,要求说出尽量多的虚假的东西,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普通的,如假发、假酒、假话,有创新性的,如假肢、假新闻等。这样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地展开联想,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性思维打好扎实的基础。
五、逻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其形式有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证伪法等,其思维过程有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及其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呢?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法来提高。
(一)刻苦学习逻辑学
原因:(1)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水平有很大差异。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越透,掌握得越牢固,运用就越灵活。因此,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
意义。(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知识。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根据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实知识,经过正确
的推理,推出新知识,这是认识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必要条件。(3)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思想。思维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维合乎逻辑,表达才能清楚正确和鲜明生动。“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4)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处理众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二)多做题、多看书、多思考、多实践
多做题即多做一些逻辑学试题、逻辑思维训练题、数学试题
等。通过做各种各样的试题或测试题,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让头脑越来越灵活。
多看书,即多看一些侦探小说之类的书,如《福尔摩斯全集》。通过看侦探类小说,让学生明白作者从案件结果出发,分析导致
案件结果的原因及案件过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多思考,即在做题、看书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思考。
多实践,即多参加逻辑思维训练。如多参加直接推理训练、三段论训练、思维规律训练(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论证训练以及演讲比赛、辩论赛训
练等。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幼儿数学的启蒙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奠基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学是幼儿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的工具之一,幼儿在处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成人一样需要计算、逻辑推理和判断力。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幼儿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学前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早期开发学前幼儿数学心智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幼儿学数学的科学方法
著名的早期学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数学能力的萌芽出现在1-3岁。这时,幼儿对事物之间的排列顺序、分类、配对表现出兴趣,对几何图形和测量的敏感期则出现在4岁左右。如果家长能抓住时机,针对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刺激,提供必要的教具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将终生受益。如果错过了这一重要时期,再进行教育则收效相对较差。如果家长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进行指导,那将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造成幼儿厌恶或恐惧数学的后果。正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那样:令孩子感到数学抽象,并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大人所提供的方法错误所致。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逻辑数学观念,最初并不来源于语言讲解,而是来源于儿童对客体材料的具体操作活动上。他还指出:“数学教学忽视动作的作用,而始终停留在语言水平上,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摆弄物体的活动,对理解计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幼儿数学教育应从儿童发展规律出发,重在开发幼儿数学潜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字概念的自我建构,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亲自感受“学习数学充满挑战和兴趣”,使孩子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自信。
让幼儿对数学充满兴趣
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融入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活动。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法,激发孩子的数学潜能。
3.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操作活动和感觉触模等自身活动及多种感官的参与,带领孩子进入数学领域,增加对数的经验,发现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4.从幼儿的形象思维入手,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教材进行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操作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来感知、理解、学习数量关系,从而帮助理解记忆。
首先,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好的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信息素养。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统的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录像电视虽然声像俱全。但制作需要专门的设备。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如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这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上的教学效果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及。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像潜力,大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任何一种传统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教师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开发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事物的具体属性。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平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一些较好的软件开发平台,如三维动画软件和平面动画软件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两个。这两个软件功能大,其特点是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还可以将难以直观表达的语言文字、抽象的道理、复杂的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而且妙趣横生,淋漓尽致,从而大大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是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理想工具。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平台,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其三,注重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和发现式学习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网络协作式学习是网络教学的最重要特点,也是最重要优点之一。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像。因此,教学中网络协作式学习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较深入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了解信息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养成信息技术素养都有益处。发现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信息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信息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培养辩证思维也非常有帮助。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是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把信息技术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信息技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造条件。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无时无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创造思维、集合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
一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加工搭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观点,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研究和运用创造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的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2.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插图、有关史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3.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不择法,教可创法。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能打破思维定势,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 史学研究才能的途径之一;其次,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精选有关材料辅助教学,以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再次,要善于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二 集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析鉴别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浓缩的能力。训练的基础方法是:(1)情景再现法。
针对青少年爱听故事、富于幻想的特点,我们要精选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穿插讲解,引导学生从中推导出结论,也可用民谣、诗歌等形象教材,引起学生的艺术形象,并从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2)要点归纳法。教师经常在教学中示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归纳为要点,便于学生纲举目张,掌握基础知识;(3)线索图表法。纵横线索与专题线索相结合。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事件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求学生双向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其中纵向归纳是把同一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连,学生从知识的条理、线索中找出基本属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形成完整的概念。
三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反复的思维训练。
1.问题情景法
在历史教育中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去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启发性提问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是这样进行的:(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关系中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是训练思维广阔性的主要方法;(2)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抽象和概括,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3)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归类,找出异同点,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训练思维独创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例如,在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时,学生通过两种现代化实现的不同基础,认识到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范畴。
2.探讨发现法
也称之为设置认识性争论情景的方法,表现形式为组织课堂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般在模糊点设争论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条件和因果关系中纵横驰聘,从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