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必修总结

生物必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必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必修总结

生物必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概念图;分析;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章节自我检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画概念图”。《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的自我检测中说道:“画概念图是指将有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可见,“概念图”的引入成为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概念图的构成

什么叫概念图?概念图是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来展示概念间层级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由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组成。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是用来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一般关键概念置于顶层,较具体的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如,《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自我检测中列举的画概念图(见图1)。

概念图不能与一般的流程图、模式图等相混淆。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见图2),这是一张流程图而不是概念图。尽管它与概念图有好多相似之处,如,用方框或圆圈将相应的文字圈起来,用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方框或圆圈内的文字不是概念,连线表示的也仅是有氧呼吸过程中先后形成的物质的顺序。

二、概念图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分层次写出概念:含义最广、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向下或四周辐射写出下一级的概念,直到最后层级。

第三步:建立连接:用连线将相关概念连接起来,一般是相邻层级概念间的连接,也可建立交叉连接。。

第四步:注上连接词:建立连接后,针对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认真提炼出连接词,连接词必须是最概括、最简短的词语,最后标注在连线旁边。

如,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中,以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见图3)。

三、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概念图的类型

1.从表示层级概念间意义关系上分析,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概念图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反映概念间拓展延伸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见图4)

(2)反映概念间组成关系。(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见图5)

(3)反映概念间生理变化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4章:见图6)

(4)反映概念间操作流程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6章:见图7)

(5)反映概念间因果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4章:见图8)

2.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看,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概念图的类型又分成几种

(1)给出了概念图的框架,补充完善概念图(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自我检测:见图9)

(2)给出相关的各种概念,根据概念间关系,要求构建概念图。如,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第5章自我检测:画概念图: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见图10)

(3)给出一个核心概念,要求构建概念图。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自我检测,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些内容?(见图11)

四、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

1.教师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知识性繁琐、难度较大的内容,可通过围绕核心概念向四周延伸知识点、层层推进开展教学。

如,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内容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如图12所示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层层探究。这样学生能逐步感受这节内容中有关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概念的辨析、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理解蛋白质构成的基础上,能自己分析总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其功能多样性相适应的关系。

生物必修总结范文第2篇

2016年福建省将重新使用全国卷,分析近五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Ⅰ与福建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和不同之处,从“教”的角度,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适应高考试题的变革;从“学”的角度,有助于学生了解高考形势,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增强备考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

1.1 两卷难度均设置为中等偏易

近五年全国生物卷和福建生物卷中关于必修三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及难度设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卷和福建卷近五年必修三选择题的题量偏多,难度设置在0.60~0.70的居多,少数题目的难度设置在0.50,考查难度属于中等偏易。

1.2 均关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的考查

对比近五年的福建卷和全国卷可以看到:两卷均注重考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法、比较归纳法、建立模型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问题探究法等;学科思想有: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等;学科理念有: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等。

(1) 有关学科方法的考查:

【例1】 (2012・福建卷)“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内容是( )

【例2】 (2013・全国卷)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以上试题均是对实验观察法的考查,通过考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目的。

(2) 有关学科思想的考查。

分析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福建卷,均注重考查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的学科思想,考查的知识点落在内环境稳态和生态平衡等高频考点上。例如:全国卷2011年第5题,2012年第3题,2013年第5题,2014年第3题,2015年第3题和福建卷2011年第4题,2013年第3题,2014年第2题,2015年第4题,都涉及这些高频考点的考查。

(3) 有关学科理念的考查。

高中生物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这种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在生物高考全国卷和福建必修三部分选择题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全国卷2013年第4题,2014年第6题,2015年第2题和3题和福建卷2012年第3题,2013年第4题,2015年第2题和4题,都涉及学科理念的考查。

1.3 考查的知识点均集中在若干高频考点上

对比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和福建卷可以发现,试卷必修三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大多落在一些知识点,如内环境稳态、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动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五年来上述高频考点部分选择题考查的分值见表2。

2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差异

2.1 试题呈现形式不同

两份试卷必修三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即采用的情境有很大的不同。

(1) 福建卷通常弱化知识内容的记忆,而强调考查科学方法、学科思维、信息获取能力,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题干部分文字量大,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或者以曲线、表格、图形的形式呈现,如2014年福建卷第2、3题。

(2) 全国卷通常依托教材,注重识记、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在呈现方式上,题干简洁,文字量少,出现的曲线、表格、图形也相对简单,选择题部分难度不大,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2、3、4题。

2.2 试题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1) 与福建卷相比,在考查内容上,全国卷更加重视对重要概念的考查。

(2) 全国卷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以理解能力为首, 获取信息、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辅,福建卷则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表3)。

2.3 试题素材的来源不同

(1) 全国卷的命题素材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教材内容原句或有简单加工,试题的情境及测量方式与学生平常学习的材料非常相似,其测量的认知水平基本属于识记水平,考生一般可通过辨认或回忆作答。另一部分试题则重视考查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较高层次认知水平。测量高层次认知水平要求的试题情境必须是“新材料”,以保证考生不能以记忆来答题。所谓的新材料是指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的材料。

(2) 福建卷命题素材则来源于大学教材或科技论文等,试题提供适宜且新颖的试题情境,关注考生利用题干提供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加工、重组认知结构方面的思维表现,测量其思维能力,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发展潜质即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测量。试题往往也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

3 应对全国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复习建议

3.1 重视大纲、教材,而不是教辅,真正回归教材

针对高考新课标卷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高三复习应做到:

(1) 研读大纲,把握方向,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复习的深度,对《考试大纲》中没有的内容,不能无意义的拓展和延伸。

(2) 真正做到回归教材,分析近几年生物高考必修三选择题特点,很多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读透教材,注重基础,切不可用教辅替代教材,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3.2 重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背诵

高考新课标卷中的选择题特别重视概念考查,通常以知识内容,特别是重要概念为平台,着重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复习重要概念时,许多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进行类似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简单记忆,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建议让学生全面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举例应用。教师做到亲自动手编制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举例应用的习题以及变式训练题,让学生练习,只有这样在遇到形式多变的考题时,学生才能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

生物必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模块化教师地位及作用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被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通过高一教学发现《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关于细胞方面研究的现代进展,更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好模块化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观念更新,寓教于乐,注重情感渗透。

1.突出教材中核心的概念、基本的原理和规律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人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因此,科学的形成过程,就是概念建立的过程;学习科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形成概念的过程。以下是必修模块突出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一些具体体现。

设置问题探讨栏目,探讨中的问题基本是围绕本节内容的核心问题而展示,其用意是创设情景,突出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知识性内容时,是紧紧围绕着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来展开,呈现的事实也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或说明这些核心的知识和概念。

重要的概念用黑体字表述,以突出其重要性,其余需要认真阅读的内容以宋体字排印,供学生一般了解,选学的内容以楷体字排印,或以"相关信息"和课外阅读资料的形式呈现。

用图示强化概念的理解。例如,有关蛋白质的功能,教材一改传统的文字说明,而是精选了8幅精美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进行了说明,从视觉上和文字上给学生以强化。

2.重视科学探究,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针对高中学生在创新和思维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编者在必修模块中除了进一步训练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之外,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综合性的能力训练。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以介绍细胞这一生命最基本系统的物质组成和物质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形成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这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 要科学分析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与评价。

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解并吃透教材,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第三、教学过程要注重以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

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学生的表情适时变化,要用心去感触学生们的表情,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

其次,教师要给与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于拘泥事先设定好的一些"步骤"、或只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现。课堂是为了学生多汲取东西的,老师们应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反应,多考虑些学生的课堂需要,要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服务于自己的学生。

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要认真做好每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

每堂课总会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善于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每节课后把这种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这样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

课堂设计不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及时查漏补缺,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从而使教学日臻完善。教书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反思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有反思才有进步。

生物必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自主学习模式

一、高中生物课程简介

高中生物课程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选修3个模块体现新课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选择方向有差异。以下就必修部分谈高中生物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细胞”为主线,描述细胞的分子组成及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生命历程。该部分内容,初中侧重细胞结构,高中侧重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加强了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内容。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基因”为主线,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与遗传性状的关系、基因与遗传变异及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该部分内容与初中比较难度有较大提升。必修3《稳态与环境》以“稳态”为主线,研究个体水平的稳态(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自然环境的稳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方面内容,初中侧重于个体水平,而高中侧重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二、学习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能够解释身边的生物学现象;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三、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自主学习模式

总的说来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丰富、与生活联系密切、较初中难度有所加深、强调掌握基本现象、规律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强调高中阶段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就此本文就以下三个环节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环节的“四步走”学习模式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新课内容,了解重点,增加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还可以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否则上课吃力,抓不住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时间去补,可谓得不偿失。

课前预习可以采用“预定时间―明确重点―预习实施―总结反馈”四步走的学习模式:

(1)预定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应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预定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预习可以深入一些;如果时间较少,那只能先粗略的浏览一下新课内容,做到对新知识有个大概的印象。

(2)明确重点

如果预习的时间充足且已作好合理的安排,接下来需要明确预习的重点。就生物学科来说,预习时需要把握的重点是: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如在预习必修1“细胞增殖”这一节时,需要通过预习知道“什么是细胞增殖?真核细胞通过哪些方式增殖?主要方式是什么?有丝分裂的主要过程是什么?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有丝分裂有什么意义?什么是无丝分裂?过程如何?”等等。预习过程应该就是熟悉这些重点问题的过程。

(3)预习实施

预习时常用的方法有:图文结合法、划涂标增法、比较阅读法、预习笔记法等。

①图文结合法:生物课本中的图片、表格资料十分丰富,如人教版课本“细胞增殖”一节就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图等八个材料,预习时结合起来看对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②划涂标增法:预习过程中还可以在课本重点内容部分划线、或用荧光笔涂饰;在难点内容旁边添加标注;在有疑问的内容旁边增加问题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等等。

③比较阅读法:生物学教材中存在很多需要比较的概念及过程,如细胞增殖一节中有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等问题。预习时可以将这些内容放在一起,通过比较阅读能够明白两者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及过程的理解。

④预习笔记法:预习后还可在笔记本上对自己预习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可以对预习内容分要点进行整理和摘录;对相关的过程或易混的概念列表进行比较;对重点图形进行重绘和分析等等。

(4)总结反馈

预习完成后,需要对预习工作有所反馈。如是否对相关概念、过程、原理有所了解,可以试着针对重点问题自主阐述,如果有预习学案也可试着完成;是否有未理解的问题,可以将问题记录下来,作为听课时的重点,也可以在课前主动寻求帮助予以解决。

2.课堂听课环节的准备―听课―反馈模式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听课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多的,以下就生物学科谈谈在听课准备、实施听课和听课反馈三方面要做的具体工作:

(1)准备

①适应教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让教师去适应每一个学生,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学生需要试着去适应教师,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节奏等等。适应教师同样是学好高中生物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②培养兴趣:生物学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命,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可以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当然兴趣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我们从心底里热爱这门学科。想象一下,从细胞到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哪里都有需要我们去探寻的奥秘,而这些奥秘又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怎么能不令人神往呢!

③调整心态:心情安定是能认真听课的前提,课前就应主动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心情尽量平静下来以便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试想如果老师已经讲了五六分钟的课,而你还在和别人谈课间发生的事情,听课效果可以预见。

④准备好学习材料:课前准备好学习资料和基本学习用具也是必须的。生物课上需要准备的主要有:课本、学案、笔、直尺、绘图笔、橡皮、稿纸等等。

⑤内容的准备:对新学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也是听课必要的,这项准备是在预习时完成的。否则第一次听老师讲新的内容很可能会跟不上节奏,甚至会发生听不懂的情况。

(2)听课

在生物课上,听课绝对不是一味的听教师讲,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发挥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的听不仅仅是听进去,而更应该是听懂了,这就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听课时需要你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听到重点问题时要学会主动记录,在老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时要学会主动回答,在需要动笔演算或绘图时也应该主动去完成,在听课中如果发现问题老师又主动询问时主动提出问题,在需要和同学就某个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时要主动参与。

②听课要有针对性:听课过程需要在预习基础上对重点问题通过听课予以强化,对未理解问题通过听课予以解决,这要求在听课时针对重难点问题着重予以听、记。如在 预习“细胞增殖”一节时,对于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染色质等相关概念一定有些模糊,在听课时要重点关注;预习时对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听课时要跟上教师节奏,通过教师展示的动态图片或绘制的系统图片,边听边理解和记忆。

③正确处理听和记的关系: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④重结论更要关注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甚至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策略水平。

(3)反馈

一节课上下来,如果该掌握的问题都能搞清楚,那是最好不过,但是通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问题都讲到位,对于自己还不清楚的问题应该主动提问并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如细胞增殖一节中关于染色单体的有关问题:什么是染色单体?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形态才叫染色单体?染色单体和DNA什么关系?什么样的细胞内才会存在染色单体?这些问题,有不理解的都应该在听课后有所反馈。

3.课后复习环节的“回、记、练、归”模式

课后复习阶段主要是做好回顾知识、强化记忆、练习巩固、归纳整理这四项工作,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

(1)重读课文法:回归课本是学习生物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生物学教师普遍认同的一种学习方法。生物学对基本概念的要求相对数理化学科要高,课本中对重点内容都有很好的讲解,配以图表更加生动,可以辅助理解。课后经常回一回课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笔记复习法:笔记上呈现的往往是系统的、重点的知识,课堂上不可能全部掌握,即使全能理解,但如果不及时复习会很快忘记,因此回回笔记也是十分必要的。

(3)强化记忆法:知识光看看是不行的,最好能够记住,生物学概念较多,需要我们进行强化记忆,具体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努力:可以每节课后在脑海里将当天内容尝试回忆;能够用口头表达的尽量口头表达;有条件的可以和同学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还可以自列问题提纲,依据提纲回顾重点内容,未能记住的则利用多次重复的方法加以巩固。

生物必修总结范文第5篇

生物图片的彩图编排是人教版教材的最大亮点之一。运用生物图片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重点知识更加直观化。打开教材,目录中也编排了插图,都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必修模块的正文中也含有大量的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走进图片的生命世界中学习,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激情,生物图片成为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而正确使用生物图片教学,是值得广大生物学教师研究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实际工作、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教师对生物图片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而恰好不同的教学方式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主观上讲,表现在识图、填图的试题中,教学效果反映在分数上,只要学生机械地、生硬地记住了图片中的名称、作用,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这完全是一种片面、肤浅的认识,它反映的只是一种有形的教学效果;客观上说,生物图片的教学,是教师教会学生识图的方法和技巧,面对种类繁多的生物图片,能在图片上找到更多的图文信息,并对图文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转换,提炼出图中包含的各种概念、原理、规律等,对这些图文信息能进行有效处理,能够“看图说话”,并能实现图文转化,可以说这是一种圆满的、理想的、无形的教学效果,也是生物图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在课程改革中,大量的生物图片既出现在必修模块中,又出现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统计,篇幅约占教材的1/2,构成教材的主体结构。这些图片的编排,与倡导的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一脉相承,生物图片的教学内涵是特别丰富的。

二、必修模块中生物图片的统计

对必修1、必修2、必修3教材的生物图片进行分类统计,分类的方法是:将不属于生物图片又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有关的图片,如坐标图、原始海洋景观图、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图片、温室中红色日光灯、汽水、渗透现象示意图等,将这些不好归类的图片全部归类到其他图片中,表中的流程图包含很多的小图片,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有9幅小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包含6幅小图片,只计算为一幅流程图片,所有遗传图解,都归类于流程图;表中的人物图片包含科学家肖像和实验图片,还有普通的人群f如白化病患者)等。图片统计中包含必修模块三册教材,除练习题中的概念图以外的一切图片,均属于统计范围。

模块一,细胞或细胞器插图多,与“分子与细胞”正相关;模块二,流程图和分子结构图片多,与“遗传与进化”正相关:模块三:动物体、植物体图片多,则属于本模块(生态学方面)的重点教学图片,与“稳态与环境”正相关。

三、生物学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材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植物图片,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认识生命之美(形态美);对科学家的肖像,让学生热爱科学家,记住他们为生命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体验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凡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值得尊敬和学习。模式图、细胞或细胞器图、分子结构图、流程图都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有的甚至是突破难点,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流程图片,说明细胞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模式图,说明这两类细胞的区别是以有无核膜为界线来界定的,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细胞器图片中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教学重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有利于学习中对比和区分。因此,生物图片既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窗口,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生物图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可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更加形象化,同时也促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等,还有启发学生思维、以图代文之功效。

四、科学识图,注意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向学生介绍这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简单几句话就完成了肤浅的识图,这是最常见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对图片蕴藏的知识未作剖析,又因图片小,远处的学生无法看清楚,既没热情,又没激情,识图的效果无疑是较差的。因此,要注意识图的方法。

1.识图方法探索

在指导学生识图中,教给学生识图方法,对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有明确的交代,不同种类的图片,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教师应注意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以应对今后相似的图片。

(1)课堂案例1――“模式图”:面对结构模式图(如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识图方法围绕:仔细观察,抓住重点,辨别结构,记住名称,找出差异,知其功能,总结规律。

识图流程围绕:预习一对比一观察、讨论一结论(定性)。在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中,实际上有一幅归纳总结图,该图片前每一种细胞器由一幅模式图和一幅亚显微结构图组成, 即上述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共8幅小图片。对线粒体等图的识图流程:双层膜一分工:动力车间(细胞本身就小,车间面积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要想面积大,怎么办?)一引导学生观察:内膜发生折叠(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一观察叶绿体(双层膜)一分工(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为什么?)一观察(内膜发生折叠了吗?它依靠囊状结构薄膜重叠使叶绿体内表面积变大)一内质网图片观察(单层膜发生折叠,使细胞的内表面积变得更大)一高尔基体(单层膜,大小囊泡和扁平囊,内表面积大)一结论:细胞小,但面积大,更有利于细胞内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是细胞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认识以上的细胞器“组装”成的细胞,的确是一个特别精细的结构,再观察“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品尝两个不同材料的“中秋月饼”, “品尝方法”依次围绕(外一内):膜一质(细胞器)一核,师生、生生互动,在各细胞器学习中贯穿探究、合作和讨论。教师小结:看到了细胞是一个比智能电脑更精巧的机器;发现了动植物细胞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功能也存在差异;想到了生命的奥秘就在细胞内,值得探究;感悟到了生命的伟大和艰辛,在于其内部结构的完整和精巧;得到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结论是不同细胞器,有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功能;教会学生注意以下比较:①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②与细菌、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比较,加深对核膜的认识,澄清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分类标准的界定,有复习之功效。教师总结规律时,关注动植物细胞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尤其是细胞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和功能和谐统一的学科思想,建构细胞在生命活动中“膜为边界,质为场所,核为司令”的生命体系。

(2)课堂案例2――“流程图的导言设置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发展、繁荣的家园,是生命兴旺发达的基础。我们来到可爱的动物王国里,倾听鸟语;穿越植物家族的密林,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细嗅花香,品尝甜美的花蜜;欣赏清澈见底的池塘和那小溪潺潺的流水。生物圈是我们人类的天堂,生命世界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展开这幅美丽的生命画卷,让我们走进细胞,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让我们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流程图中畅游吧

2.注重识图的科学性

在观察“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中,要注重科学的讲述方式,准确而不含糊。不同的颜色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器,具有不同的形态,而有的细胞器确实是绿色,如含有叶绿素的叶绿体。

预习中的识图,要求学生对生物图片具有大致的印象,方法是将与图有关的文字全部“溶解”在图中;新课中的识图,尤其是模式图、结构图、流程图,是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自由活动”;复习课中的识图,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生物图片进行“加固”,防止遗忘,并注意相关知识的“串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