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文化建设

乡土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文化建设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土文化 传统性 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实施主体和惠及的主体是农民,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积淀,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状况。在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

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豍那么,在乡土社会产生的文化就是乡土文化。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种孕育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依赖于乡土社会,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民本土文化体系,其实质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治理方式、娱乐方式、传统礼仪习俗、对土地的感情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乡土文化作为特定时期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区分作用。由于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乡土文化,因不同的乡土文化而带有不同的传统性,这足以将自己所处的乡土文化与其他乡土文化明显的区分开来。二是社会认同作用。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的长期的积淀,对在共同乡土文化中生活的居民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与整合作用,对维系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核心是‘礼’。豎“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乡土文化的困境

乡土文化孕育并依赖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根植于传统性,所以当传统的乡土社会解体时,乡土文化也将随之消亡。

(一)乡土文化区分的困境。

保守落后等特性是乡土文化与生俱来的,而这恰好与以先进、开放为特性的现代文化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乡土文化的面临严重的威胁。人们想要保存自己的乡土文化,就不会去改变乡土文化下的社会和生活;而现代化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地刺激了广大的农民,想要生活的更加幸福,他们就必须抛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得不舍弃熟悉的乡土文化,追求接受现代的生存方式。

(二)乡土文化生存的困境。

本身固有的传统性,使得乡土文化在开发上存在诸多难题:乡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分散;流传断层和人才缺失;不能有效发挥经济效益。而市场化对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也有要求:乡土文化能够实现资源规模化、传承的连续性、经济价值。传统性和市场化的不同要求使得乡土文化的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乡土文化的生存一定要传承其固有的传统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又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在传承乡土文化时,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

(三)乡土文化认同的困境。

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包括其生存的状态、呈现的形式、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的认同。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供广大农民选择、认同的文化种类越来越繁多,当广大农民不再自己所属的乡土文化产生认同时,那么,认同困境就会降临乡土文化。

三、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豏这无疑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

正确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关系,使乡土文化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斗争与统一传承与发展中。乡土文化的传统性,是长期以来特定区域的居民留传下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传承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做的是赋予乡土文化一定的现代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其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乡土文化即应保证乡土文化传统性的前提下,实现乡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是要保留并保护好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在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弃其与生俱来的、最根本的传统性。

二是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打破乡土文化资源的分布分散性局限,赋予其市场经济下的气息,能够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传统性为内容,以现代性为形式,将乡土文化予以传承。另一方面,以乡土文化传统性的方式,赋予现代性的内容,将乡土文化予以发展。

总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生存与发展对乡土文化来说是不易的。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其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乡土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12级中国化研究生)

注释:

豍.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 土地管理 问题

前言:

对于城乡工作而言,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创设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借助对优势资源的分析,立足全局性与整体性,实现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同时,对于土地,是重要的资源类型,具有不可再生的性质,因此,要重视做好管理工作,使得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关系密切,需要进行关系的合理分析,兼顾科学性,建造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全面分析城乡规划工作在土地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对于土地问题,彰显全局性、整体性与战略性,与城乡居民息息相关,关系密切,同时,与土地利用的有效与合理性也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事关民生,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统一性。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备受关注,成为影响城乡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近期的城乡规划中,土地资源城发展的主体因素,诸多城市规划项目都需要得到土地资源的强大支持。土地管理工作能够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资源,实现对方案的不断优化和整合,营造更加优质的环境空间,使得城乡建设更加趋于长远性。

2、系统介绍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难点

2.1开发后期土地质量不高

针对诸多开发项目,耕地不可缺少,在根本上满足耕地审批的标准,因此,在土地被开发之后,土地质量不高,很难满足项目质量要求,生产能力不高,出现耕地占补不均衡的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开发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2.2相关土地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城乡土地管理中,项目繁杂,涉及环境、工程等诸多项目,因此,要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2.3土地管理在投资主体方面彰显单一性的特征

在土地开发管理中,主体仍是政府,对投资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土地有偿使用的资源预计农业发展基金。另外,还包含土地开垦相关费用,政府投资作用明显,但是,仅仅依靠政府,很难满足土地开发管理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作用。

2.4盲目重视局部,忽视全局性利益

对于属于重要性资源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盲目追求局部利益,忽视全局性利益,使得土地资源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尤其是忽视环境影响。虽然短期利益被满足,但是,长远来看,破坏了整个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协调发展

3.1有效发挥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双重制约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使用备受关注,其中的矛盾对社会的有序发展影响较大。因此,要采取主动性的模式,实现对土地能源的科学规划,保证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匹配,促使二者相互促进的同时,达到彼此限制的目的,防止出现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相矛盾的情况,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得到合理利用,发挥价值。为此,在城市规划项目中,要实行对土地的科学规划和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在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同手,缓解土地需求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价值。

3.2对土地管理工作进行不断规范,实现对土地监督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对于城乡规划,主要是对城乡建设空间进行合理统筹,与居民关系密切,也与土地开发利用效率不可分割。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对土地管理进行规范,尤其要强化土地监督机制,控制好总量,实现对结构的合理优化,达到管理的高效性,提升服务的主动性,构建更加科学的发展机制,使得项目的开发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土地的价值和潜能,避免土地品质的下降。同时,要强化执法监督手段的应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整治,追加相关责任。最后,要发挥媒体宣传作用。

3.3重视提升土地开发技术团体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土地开发工作而言,其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给予支持,保证土地开发的有序进行,因此,要重视建立更加高水平的土地开发专业技术团队,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增强技术水平,尤其关注对新技术、知识和政策的学习,提升人员专业性与技术性,保证土地开发工作的高水准。

3.4强化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工作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整个城市规划中意义重大,因此,要重视科学规划的作用,满足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依据城市的实际承载能力,实现对城市的有效保护。达到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协调。在具体操作中,要发挥地方优势,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增强。另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督,强化评估和激励,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加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行,形成强大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结束语:

综上,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协调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实现对规划水平的提升,立足环境保护和土地的合理使用,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丙红. 我国区域规划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3.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我市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基本情况

自20__年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市三县国土资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基层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得到了落实。到20__年,三县全面完成了基层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改革,三县46个乡(镇)共设46个国土资源所,其中有8个副科级国土资源所,三县国土资源所共有365个编制,现有在职人员363名,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人、财、物、事由县局垂直管理。

二、我市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为加强耕地保护,加快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20__年,省国土厅专门下达了《关于对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通知》,计划用三年时间,对符合要求的基层国土资源所实行奖励。在此推动下,我市三县国土资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当地经济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改善环境,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两年来,有43个国土资源所通过了省厅的验收,获得了奖励。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土资源所办公面积达400平米以上,交通工具、专用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市辖区14个乡(镇)街道由于种种原因,除肥西县划转的烟墩、南岗两个所外,其他12个乡(镇)、街道仍未进行体制改革。

三、我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工作总体上是有成绩的,能贯彻执行国土法律法规,领导和人民群众基本是满意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基层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有缺陷。目前三县大都采用“按乡设所、县局直接垂直管理”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凸显出明显的缺陷,一些乡国土资源所人员少,经费不足,靠乡镇补贴,同时就要接受乡镇政府分配的其他工作,如抓计划生育、包村等等,经常无法完成本职任务;也有部分国土资源所“三权”上收县局后,乡镇政府在对待国土资源所的人员使用上存在一定思想顾虑,有的还通过设立的工业集聚区内部机构替代乡镇国土资源所的部分职能,导致国土资源所的业务开展不顺,国土资源所出现空转现象。

(二)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国土资源所组成人员部分由乡村干部过渡安置、关系户照顾性安排、复转军人政策性安置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分配等 ,整体业务素质偏低,一半以上的人员未进行过专门业务培训,尽管有70%的人员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但绝大多数是党校等非专业对口的在职教育。

(三)工作经费缺少。这也是造成一些基层国土资源所乱收费、乱罚款、以罚代办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些地方农村土地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由于经费不够,一部分国土资源所从未开展过土地宣传活动,与乡镇、村干部的关系无从协调。严重分散了保护耕地的精力。在群众的印象中有些国土资源所就是一个收费部门,破坏了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形象。

(四)队伍建设不如意,监察执法力度不够。一是制度不健全。部分国土资源所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基础档案资料,政务公开也没有到位,导致工作不规范,处于被动随意应付状态。二是业务培训不够。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只接受过一些针对某项具体业务的专项培训。三是人员思想保守,眼界不开阔。相当多的基层国土资源所连国土资源报刊都看不到,根本谈不上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土资源管理政策,工作方式简单,思路单一。

四、对策与建议

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因地制宜,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探索“体制创新、适当集中、强化职能、优化配置”的路子,对原按乡设所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整合人员及资产,按照区域,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方便群众、利于管理”的原则设置基层国土资源(中心)所;以县城为中心,根据地理、交通、经济、人口、区划和资源分布等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跨乡镇设置中心所,管辖若干个乡镇。每个乡镇由中心所派驻特派员,各村可采取聘用国土资源监察员和信息员。

(二)完善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我市三县基层国土资源所体改工作刚刚结束,由

于机构、人员调整幅度较大,国土资源所在工作和管理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应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以依法行政、文明服务、队伍建设等为切入点,着力抓好国土资源所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下大力气创牌子,树形象。进一步规范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行为和工作目标。制定公示制度、巡查制度、窗口申报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内部会审等制度。在每个所设立政务公开栏,将各项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办事程序、收费标准上墙公开,实行阳光行政、公开办事机制。完善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和农宅审批档案。县局要将国土资源所工作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考核优秀的国土资源所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对考核成绩不佳的所,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整顿和提高。对有条件的国土资源所率先实行电子政务,与县局局域网联网,实现网上信息共享。 (三)塑造形象,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一是要严把入口关。缺编的按照“凡进必考”原则公开招考,新录用人员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二是要选好领导。按照品德好、能力强、会干事的要求,通过异地交流、竞争上岗等办法,切实选准、配齐、配强国土资源所长;三是要常抓培训。做到对工作人员每三年轮训一遍,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自学等形式,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应鼓励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函授等在职教育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四是严格奖惩。设立激励机制,每年对各国土资源所进行综合评定,要公开透明地进行评比,奖优罚劣,极大地调动积极性。

(四)提高服务质量,创建“人民满意的国土资源所”。

积极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国土资源所”活动,以创建“人民满意的国土所”为目标,在基层国土资源所设立服务窗口,推行首问负责制、国土资源所管理权限内一站式服务制、时效承诺制等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增进广大群众对国土资源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创建“人民满意国土资源所”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所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在群众中树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的新形象。

(五)争取支持,为国土资源所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这里所说的良好校风是指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一个学校的硬件建设具有局限性,可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却是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为了建立起积极向上,他律自律一体化、融洽和谐的校风,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好努力:一是领导要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让制度在方便而可操作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二是班主任要善于想办法管理,让班级形成团结、互助、努力、向上具有荣誉感、凝聚力的集体;三是每一个年级组的老师要在领导的科学指导下,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从各个方面养成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三者的重要着眼点在于学生习惯培养。班级的学生阳光向上,学校就会向着规律有序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学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联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更对一个老师的教学工作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评价作用。同时对融洽干群关系也起着间接的纽带作用。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教学工作的重点,抓住教学中的主流建设,让班风带着学风,让学风带起教师更浓重的教学兴趣,学习兴趣,研究兴趣。那么良好的校风也就容易形成。工作中,一线教师在团结协作、互通有无中建立起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绿色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

校园的环境美化已经不是个案。优美的环境可以塑造心灵优美的人。当人们走进豪华洁净的酒店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挽起的裤脚,会放好手边的垃圾,因为那样才会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也不会有损我们个人的形象。同理一所绿树环合、繁花似锦、窗明几净的校园,学生也同样会赏心悦目,心境开朗,倾心爱慕,悉心呵护。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可是我们依然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校园门外两旁,紫丁香夹路而生,花朵灿烂,随风摇曳,香飘四野。校园内李子树、梨树、桦树布满校园四周。春天花开妖娆,夏天绿阴一片,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雪满枝头。生命的绽放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氤氲的花香,缤纷的色彩,也给孩子们的生命注入了活力。相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有着一颗向善向美之心的人,一定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奋发努力的人。所以好的环境,是潜移默化塑造人的重要条件之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就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和谐。

三、走廊及班级文化墙建设是学生自励的重要手段

《卡耐基成功之道》中说:人最关注的是自己。既然如此,我们的班级文化墙就不能被忽视。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要常换常新,让学生在关注自己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作品展示让学生发现了自我的长处,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的生活照片,鉴证着学生的成长历程,更增加了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学校活动中示,让他们有了被肯定的快乐感、成功感,更有了向上的动力。校园文化墙虽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却是不容忽视的。认真、耐心、细致地布置好这一天地,不是完成一项校园文化建设任务,而是可能正在播下一颗正待发芽的种子,在鼓励一颗可能正处于低落情绪中的心,在升起一张小小的希望之帆,正在塑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人。也许一张小小的书画作品,老师把它张贴在墙上是一件极其微小的事,可在孩子的心中却可能掀起巨大的波澜,甚至这个善举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大作家莫言童年时,老师总是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来读,才让他从此有了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最终有成就的吗?爱在点滴之间。教师的倾情所献,往往可以创造一个奇迹。

四、开展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这是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支柱

学生是形形各具特点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爱好不同,展示自我的途径也不同。这就需要学校要开展各种不同的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二课活动,可以让有不同爱好的孩子学习自己有兴趣的课业内容。校本课程也是打造地方特色书香的一种方式。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兴趣,还可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许多美好传统,让他们发扬光大。满族自治校举办的校本课程“满族刺绣”,学生个个都能绣出自己画的图案;兄弟校剪纸的二课活动让剪纸作品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得大奖;我校的书法在县域活动中屡屡受到好评。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既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又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让祖国的文化遗产继续流传。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书香满园的有力表征。搞好校园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所在。

五、让老师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的重要组织队伍

学校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教师的书法、绘画作品,在学生中会产生榜样的效应。崇敬和热爱的心理会带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诵读经典,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中不断渗透。教师要利用晨读晨诵的机会,让学生诵读经典,积累美文,让书香从晨起就溢满校园。二是设立阅读课,让学生阅读整本的名著,阅读量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丰富思想认识,提高写作能力,增加精神愉悦感,减轻写作的心理压力。三是规定假期阅读内容。可以从图书室借阅图书,人手一本,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及感悟。时间的积累,学生阅读量在增加,书香的味道也愈加浓欲。热爱读书的人群也就会与日俱增,从而改变人均阅读量小的

乡土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从业人员已成为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劳动究竟能否创造价值,是近年来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深化对使用价值、价值、生产性劳动等基本范畴的认识,对第三产业的劳动进行具体分析,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创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总劳动中,第三产业中的劳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产值在发达国家中已达6096-7096 如何客观评价第三产业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的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哪些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作为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必须反映这种现实,充分重视第三产业中劳动的作用。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的界定及其崛起对劳动价值论形成的挑战

所谓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具体包括:公共事业(供电、供气、供水、运

输、邮电等);金融保险业(银行、信托、保险等);商业(批货、零售等)潍修保养;服务业(饮食、旅游、娱乐、洗理等);教科文卫事业;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简单地讲,第三产业就是工农两大基本物质生产部门以外的服务于物质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在当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为整个社会提供各方面服务或劳务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23.7%增加到33 96,就业比重也由12.1%增加到26.996,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劳动价值论带来了一系列函待研究的新问题。由于马克思是着重从物质生产领域来研究劳动是如何创造商品价值的,他认为流通过程只是价值的实现,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主要指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因此许多人认为,只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第三产业属“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只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及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不创造价值。而事实上第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在社会总价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把众多的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划人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者范围,会出现一个难以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伴随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少,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二、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第三产业部分领域价值创造的问题

第三产业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对第三产业做出规定。当今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并能创造大量财富的部门不断涌现,社会财富的增长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情况和研究的间题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崛起形成的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参照马克思在考察物质生产领域时提出的原则,结合服务领域的实际情况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劳动加以具体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是实物形态的,也可以是非实物形态的,其区别只是在于前者可以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后者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存在。根据马克思对商品及其具有的二因素的分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虽然不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但提供的服务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是可以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可以交换劳动的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商品的二因素:一是使用价值,各种服务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信息服务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教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提高素质的需要等等。二是价值,各种服务都是人的劳动付出,其价值实体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属于生产劳动。

2.1.1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直接交流。信息传播要借助于中介机构。而信息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利用数字信息极为方便,足不出户就可获知最新的消息。现代图书馆作为促进社会信息交流的机构,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的整理、建设对现代图书馆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2.1.2图书馆自身需要。开展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信息化需求将会构成今后读者信息要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图书馆在不断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其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以适应现代读者信息需要。其次,信息化资源将会改变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信息服务走上现代化之路。最后,信息化传递的特点使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信息化的交流传递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馆与馆之间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数据交换.方便读者相互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这也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极大促进。

2.2打造人文化服务

在图书馆中,“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具体而言,就是要了解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对读者坦诚相助,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诸如图书馆网点布局,开放时间和开放程度上照顾读者的需求.为读者营造更为人文化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更为人文化的服务等。当读者日渐感受到图书馆提供的优良服务时.可引导更多层次的读者参与进来.逐步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也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2.3营造全民学习型社会

图书馆特有的“天然”文化环境、学术氛围和学习条件,是学习型理想的社会:艾化中心、学术中心和学习场所。它是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其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它将带动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进程.积极促进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在内的多种类的信息资源的传播。

2.4加强行业内信息共享与交流

首先要加强临近区域内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优秀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和创新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改革创新,比:如,可与同省的兄弟图书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课题,在合作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促进合作;其次是,有条件的图书馆要积极“走出去”,接触其他省份的优秀图书馆.学习其在促进当地特色化文化信息资源传播工作中的亮点.积极引进全国范围内其他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国内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2.5服务与推广

要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公益.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文化部门要明确服务内容、方式和范围,采取多种手段,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和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镜像、光盘发送等服务。县级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要制定统一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明确开放时间,维护、利用好设备设施。要采取多种方式,在广大基层群众中加快普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关知识.既要让群众了解它的资源内容.又要让群众熟悉它的设备使用方法,以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的基石和保障。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积极采取措施.以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思想水平、业务: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坚持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对于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级培训逐步形成国家中心、省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四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等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

2.7保障图书馆经费

为了快速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的购书、设备等方面的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或图书馆的设置主体的财政预算.确保图书馆的经费能够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从理论上说.“列入财政预算”是对图书馆经费的一个基本保证.因为预算项目具有法律权威性。

图书馆经费除正常预算调拨外,对新增经费也应做出规定: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应确保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购置费随资源价格上涨而及时增加;国家设立图书馆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明确专项基金以国家拨款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