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规律;体育规律;训练规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01-05
投稿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葛春林(1954-),男,安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 认识视角:从本质看规律
本质界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讨论本质,是为了发现和遵循规律。认识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规律,促进事业的发展。
规律界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本质看规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把握了规律。因此,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开始。
2 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及其关系
2.1教育的本质
2.1.1不同观点评介 目前,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外部属性说
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第二类,内部属性说
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
第三类,脑力劳动说
这是最近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要探讨教育本质应寻找新的切入点,并指出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脑力劳动”。
第四类,内部属性之间以及和外部属性之间本质的关系说
从教育本质的内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是什么”,从教育本质的外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在定义教育本质时就出现了两个本质:一类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东西,即“实然”的教育本质;另一类为应当存在的、带有规范性、价值性的、主观的东西,即“应然”的教育本质。出现“实然的”与“应然的”两个本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他们认为将教育本质问题变成“教育应当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上:以价值判断代替对本质的客观描述。认为“实然的”与“应然的”教育本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教育的本质。
2.1.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观点。
哲学上认为:规律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事物间的本质关系,是指教育自身的本质的关系,故是内部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外部规律。
2.2教育规律是什么
2.2.1定义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2.2特点 1)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2)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2.2.3教育规律的最一般说法:教育规律包括两条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2.2.3.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性,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如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也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促进社会意识的传播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2.3.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三大要素:
遗传素质既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又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3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2.3.1不同的观点对体育本质含义的不同理解,主要基于三种不同的分析角度。
第一类,教育说
即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如“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手段)的教育”。竞技运动则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代表性观点:就本质而言,体育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有意识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
第二类,社会文化说
即从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认识体育的本质。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代表性观点: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建创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着本身的内容和
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
“体育是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三类,双重属性说
即从人的生物和社会两重性进行分析。
代表性观点:认为“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运用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运动手段,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社会,取得物质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综合效果的社会活动”。
第四类,身体活动说
即体育本质是人类为自身特定的目标(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而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既是体育的属概念,又是游戏的种概念,反映了体育的文化本质;体育具有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性等本质属性;根据体育目标的不同侧重点(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可以将体育划分为适应身体活动、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
2.3.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看法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身体活动作为体育与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活动等属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体育事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体育规律,就是身体活动及与若干本质属性关系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基于这个看法来探讨体育规律。
2.4体育规律是什么
2.4.1定义体育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2体育规律的特点 1)是体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2)是反复起作用的。体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体育规律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4.3体育规律基本内容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4.4体育规律的运用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下,体育的具体规律在实践的运用上也所不同:比如在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政府及社会组织体育开展原则;以及促进体育市场形成的原则。在竞技体育制胜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2.5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
2.5.1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与体育基本规律中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
2.5.2在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由于事业发展的目标的不同,以及当今体育发展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分化状况,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其规律有它们的特殊性。对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认识,应当在不同的方面进行。
1)在教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学校体育规律是服从于教育规律的。它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2)在竞技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竞技体育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在群众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群众体育普及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 普通教学规律、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关系
3.1普通教学规律
3.1.1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即是说,当一种联系或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以称之为教学规律。
3.1.2教学规律的内容
3.1.2.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3.1.2.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这里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条件,这是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共性而言,同时,人的发展还有个性(个性差异),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前面所说的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意思是要说明,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发展,教学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如维果茨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理论。
3.1.2.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3.1.2.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
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七个要素。
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换言之,教学过程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体育教学规律
3.2.1定义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3.2.2体育教学规律的内容观点一:体育教学规律包括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规律)。
1)一般教学规律:(也可以说是上述“(一)教学规律”的另一种归纳)
社会制约性规律
认识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2)特殊教学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
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步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水平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之效,后一次课应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观点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虽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只有45分钟,每周只有间断的2―3次课,体育课安排不可能明显地体现和准确地划分出动作技能掌握的这三个阶段,但从一个动作技能掌握的长链结构看,仍然是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的。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教学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体育习得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必定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理负荷越大,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生物性痕迹效应越深,对体能提高的效果也越强。但是作为教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不同,其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理负荷和生物性改造,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意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合理地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地控制胜利负荷,这就是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是:①热身和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的阶段;②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③恢复和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育运动文化和身体锻炼的知识,体育教学中所培养的认知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运动认知。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运动认知体系,所以体育教学还要遵循体育知识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体育学科特有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不断提高人体对物体,对自我的速度,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力量、方位、平衡、高度等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身体――动觉智力”。所谓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三是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运动认知过程是:①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的阶段;②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③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
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体形式呈现练习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因此,体育教学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的过程是:(1)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2)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3)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的阶段;(4)集体分解,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的客观规律。
体育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运动文化,学生对体育的乐趣追求也是体育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体育中的乐趣可使体育教学成为活泼和充满乐趣的过程,忽视体育中的乐趣也可使体育教学成为“身顺心违”的过程,成为“磨难”的畏途。
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验过程是: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地运动而体验运动的乐趣的阶段;②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③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
3.3普通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1)同一性: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规律中也包含着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即在认知发展方面的教学规律。
2)差异性:我们认为,在体育教学规律上,它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即在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的教学规律。
4 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关系
4.1教学规律(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前已论述)
4.2训练规律
4.2.1定义运动训练规律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诸因素中本质的联系。
4.2.2运动训练规律的内容及其运用 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如下原则的遵循上:
1)“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3)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
4)周期性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6)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4.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关系
4.3.1同一性由于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同,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具有同一性:1)一般教学规律中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也是训练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体育教学规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包含着运动训练规律的基本内容。
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可以协调地发生作用。因为知识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协调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
5)训练效率的提高为教学活动提供时间保障,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2差异性由于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同,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又有各自的特点。
1)一般教学规律体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的培养上,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而训练规律体现在人的“竞技能力”的培养上。
2)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教学计划安排上,它基本是整体的、连续的、稳定的和不易变更的;而在训练计划安排上则是个体的、针对性的、比较容易变更的。
3)在实施的对象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一般的教学对象上,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对象上,基本是个体的、个别的,是少数有潜质有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4)在内容安排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内容安排上,采用材进行授课;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上,基本是单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课堂心理气氛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像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分类及特点
1.积极性这种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情绪高昂,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观察示范认真,动作技术掌握效果较佳。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乐于参与练习,对教师的讲解,示范满意,理智反应增多,动作准确率高。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多,相互观察学习机率频繁。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有度,宽松与严谨有机协调,课堂有效教学时间比值很高。课的密度,练习强度均能达到预计水平。都是与学生意图、观点和情感能连结起来,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2.普通型这种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情绪平衡,无。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示范持默许态度。评价一般,动作技能的掌握一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突出,不时有个别学生出现烦闷状况,注意力不集中,但也不扩散。
3.消极型这种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绝大多数学生精力分散,对教师的讲解,反应冷漠,不希望接受教师技能,技术的指导,对动作技术的练习无兴趣,不想参与,十分被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较为紊乱,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和主体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课的有效时间降低,学生练习密度达不到通常的要求。
二、从素质教育的特征谈优化体育课堂心理气氛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有三个特征: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这三个特征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得越强,我们体育教学就越接近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今天,仅从现实意义出发,针对素质教育的特征,来谈谈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教学全体性与课堂心理气氛优化
没有教育的全体性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体育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使体育属于全体学生,它是所体现的主体性不仅使全体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基本的教育还包括:
1.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和锻炼。而不是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多,而另外一些学生,学的,练的很少。
2.承认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中具有并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评价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主人中得到新的目的和动机。
3.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不能因为我们教学的一律性和强制性使一部分学生获得乐趣,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则品尝无意义的失败和苦涩。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应过多批评,指责,而是多鼓励、表扬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他们互相帮助、鼓励,在课堂上充满友谊和快乐,他们不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焦虑,而能始终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育的全面性与课堂心理气氛优化
教育的全面性指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应该得到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往只限于技能、体力,而对原理的理解,成功的愉悦,情感的体验方面明显缺少。鉴于这种情况,对教师来说,应采取好以下措施:
1.老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严格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按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及动手,使其从活动实践中认识动作技术结构和要领,逐渐掌握其干什么,使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活动过程。
2.教师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的自身规律,即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动作的形成规律。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不仅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而且有助于防止学生运动损伤,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教师必须有好的课堂设问,根据学生生理,年龄特点,设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与技术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把握教材的技术特点、练习方法,尽量使课堂协作、竞争并行存在,还要注重品德、情操的培养。如学单个篮球技术,可以通过几个小组教学比赛,使得技术教学和情感体验都不偏废,有些时候要把场地、器材改变一下,不能墨守陈规,多多采取鼓励教导而不能责备求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育主动性和课堂心理气氛优化
提倡教育主动性,一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唤起,使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从而更好的从事身体锻炼。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心理负荷量 心理负荷强度
前言
一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与课的负荷密切相关,在体育教学中,负荷可分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平时我们对生理负荷的预计、控制和调节非常重视,也力求合理把握,但对于学生的心理负荷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心理负荷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负荷因素,它会对学生的身心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心理负荷的合理把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起到积极的效应。因此,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1 心理负荷及其因素分析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负荷是指心理负荷量和心理负荷强度。心理负荷量一般指心理负荷的时间长短,心理负荷的强度一般指心理紧张的程度。在体育教学中,练习时间的长短和运动的强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对于生理负荷,我们有充分的认识,可对于心理负荷,我们却缺乏足够的研究。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心理负荷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和调节心理负荷,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负荷主要因素包括兴趣、意志和注意力。
1.1 兴趣及其作用规律
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究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倾向,与肯定的情绪状态相联系。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把心理活动趋向于某一事物,表现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事物,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情绪高涨、记忆力增强等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如对体育有兴趣的人,无论在体育场观看体育表演或收听体育广播都会全神贯注,有时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兴趣又可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的特点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兴趣对人的认识和活动的作用,即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等,从而提高了学习和活动的效果。其次,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推动作用,只要学生对所参加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和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及其转化规律,诸如直接兴趣与教学活动本身有关系,一旦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生感觉到体育课的枯燥无味;而间接兴趣则与课的目的和任务有关,没有间接兴趣,就会使学生会缺乏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只有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1.2 意志及其作用规律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方面的作用。前者是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的活动,后者则是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行动。学生的意志是通过克服各种困难的行动表现出来。在体育教学中,其变化的规律表现为多个方面。譬如,当学生面对肌肉工作强度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意志力表现为越强;当学生出现疲劳和厌倦的时候,学生的意志对机体工作能力会有所减弱;此外,当面对全新的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要作出意志的努力。在体育学习中,意志努力可包括肌肉紧张时的意志努力,注意紧张时的意志努力,与克服危险有关的意志努力,与克服疲劳和厌倦有关的意志努力,与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意志努力等。当然,意志的努力也要适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等。意志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影响非常大,体育教学中许多任务的完成,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作为保证,是很难达成的,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它的变化规律,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3 注意及其作用规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一切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进行。任何心理过程的活动效率,总是表现为有注意参加才能实现。注意还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它们两者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一般来说,无意注意是由直接兴趣引起的,有意注意是由间接兴趣引起的,两种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无意注意,课的任务就很难完成,反之,在教学中只依靠有意注意,就会使学生较快地失去学习的吸引力,容易产生疲劳和消极情绪,因此,只考虑任何一种单一的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效率。因为,体育教学的课堂环境有其自身特点,体育教材内容的安排,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变换等,都对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注意及其变化规律有所了解,才能合理运用。
2 心理负荷不适现象存在的原因
心理负荷包括了多种因素,我们只有对各种因素都进行认真、合理的把握,才能使学生对体育课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能以自己的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将自己的注意力与所要完成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所安排的内容和任务成为学生的一种合理、有价值的负担,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既活跃而有效,从而完成课的任务,促进技术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会由于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教师自身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畏难情绪,对体育学习产生压力感和厌恶感,从而引起心理负荷的不适现象,由此会使课堂的气氛缺乏生气,效率低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导致心理负荷不适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目前,导致心理负荷不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2.1 体育教师自身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兴趣,对教学包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很少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投入和热情,这种不良的情绪对于敏感的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使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
2.2 体育教学的内容单调、练习量划一。从目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来分析,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都以两个项目为主,缺少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很难有选择的余地,较少能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基础好的同学难于得到满足,基础差的同学又会感到力不从心,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不到正常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2.3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规律很难得到合理运用,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预以集中,影响课的效果。
2.4 场地使用和器材布置不合理,安全措施不力,容易造成一些意外的伤害事故,也由此对学生来说不但不能引起积极的心理反应,反而会产生退避心理,使学生对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减弱,产生无形的沉重的心理负担。
2.5体育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缺乏创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都习惯根据技术技能形成来选择教学方法,而很少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培养等众多的因素去选择教学方法,也很少能合理有效的去应用现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持续的注意力,以及培养对克服用各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力。
综和对诸多因素的分析,寻找对心理负荷影响较大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一些素质和态度等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影响,从而导致对心理负荷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心理负荷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和容易产生心理负荷不适现象的分析,有利于找到合理把握课的心理负荷的应对策略。
3 合理把握心理负荷的三点建议
在我们对心理负荷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和造成心理负荷不适的现象进行剖析之后,我们就有必要对心理负荷的合理把握进行针对性和策略性分析。
3.1 合理把握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关系。
体育课的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者互为影响,互相作用。一堂课的生理负荷的预计和实施要考虑心理负荷的变化规律。首先,我们要考虑兴趣的特点,使练习时间、休息和恢复的间歇的安排,既能使学生能保持对练习本身的兴趣,又能以完成课的任务作为自己的目标,保持对练习的持续的兴趣。其次,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是学生的意志努力所能完成的,否则,过重的生理负荷会成为的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畏难和逃避心理,从而影响了课的进度。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情绪等进行观察。再次,练习的变换的次数和持续紧张的程度对注意集中能力的影响,在这里主要是指对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化规律的运用,使学生的神经细胞不至于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推迟和减少疲劳的出现,使学生的注意力能以较为轻松的状态关注课的内容和任务,也使练习不至于在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时进行调整。因此,生理负荷对心理负荷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受到心理负荷变化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既要从生理负荷出发,合理分配练习的时间、次数和强度等,又要考虑心理负荷中诸因素的变化规律,使两者有机结合,使课的负荷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的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3.2 根据心理负荷的变化规律,有效设计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顺序、组织教法以及时间分配等。从中可以看出,课的结构主要指教材内容安排序顺、组织形式、教法和时间的分配,因此,课的结构设计合理与否是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对心理负荷的把握,是课的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顺序上,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当前的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我们要注意对课的内容的趣味性和技术性的分析,如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的区别;根据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我们可安性别和能力分层次进行教学,而不应仅是我们常规按身高自然分组;根据教材性质,如是技术性和素质要求较高的,我们视学生情况串插一些辅助教材等。在学习难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内容时,尤其是对待基础较差的同学,一定要根据项目的特点,使难度逐渐提高,慢慢过度,运用好辅练习,尽可能消除学生的胆怯和恐惧心理,能顺利完成教材每一阶段的目标。
第二是教学方法。现在据我在实际中观察到,教师更多的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教师的讲解法和示范法、学生的练习法。教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出发,采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诸如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被教学方法所吸引,在课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高涨和愉悦的情绪,完成课的各项任务。
第三是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布置,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使学生的不安全感降低到最低限度,不给学生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次,经常能给学生以新颖的感觉,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场地、器材。再次,组织形式要有效、合理,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能指向课的内容,使体育课自身的魅力得充分的展现。第四是时间分配,主要是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关系,前已涉及,不再重述。因此,一堂课的结构设计和课的完成,不仅要考虑生理变化的规律、技术技能形成规律,更多还要注意对心理规律的运用,在一节课中只有协调好诸多的规律,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言自明。
1.1小学体育教学具备较强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体育内容的有效落实需要在内容设置上添加一些有益的游戏内容。体育游戏同样具备一般游戏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使体育教育目标顺利及时地实现。可见,若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当适当融入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并利用好这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1.2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借助一定规则来完成
从本质上看,小学体育活动是游戏的一种,因此,其满足了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能够使学生投入高涨的热情去“玩”。当然,体育游戏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以利于老师合理组织学生人数及游戏角色,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价值
体育课是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必不可少的科目。可见,体育教学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体育教学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作为每个人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其各个方面的良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恰好,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就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价值。
2.1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及时实现体育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尊重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需要借助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同时,其是以身体运动形式加以体现的,因此,能使学生达到较好的健身作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应有的锻炼,进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2.2通过体育教学,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团结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愉快轻松的竞争氛围,实现在体力、技能、智慧等方面的有效锻炼,从而得到师生的夸奖和赞扬,实现学生自身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得到快乐。同时,很多体育游戏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分组进行的,因此,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精神。
3体育教学内容编排规则
体育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其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编排。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编排过程中,应当切实树立创新意识,严格把握体育活动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则,使体育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
3.1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当健康
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体力、智慧、基本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编排体育内容时,应当具备健康的内容,并且承载体育内容的外在游戏形式也应当是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小学生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易于学生的接受。
3.2体育游戏应当简单易学
体育游戏是完成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力助手。因此,复杂深奥的体育游戏反而不利于小学生的掌握。在编排体育游戏时,要时刻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需求。这就客观地要求体育游戏应当浅显易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投入到游戏氛围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3.3体育活动应当具备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应当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前提条件,实现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状态。激发出小学生的兴趣,才能提升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在进行内容的设置时就应当注重小学生趣味性的有效调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激发,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效果。
4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革新策略
在熟知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意义、教学内容编排设置规则后,如何具体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新颖化,就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新课标为小学整体教育水平提出了更为客观实际的要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转变无疑成为推动小学整体教育质量的一股重要力量。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几点,以促成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1让学生懂得体育课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时,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确体育课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体育课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同时,教师在呼吁学生重视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通过加强他们自信心的途径来打消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热爱体育,不再对体育产生恐惧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安下心来,积极参加体育课,并发挥自己的个性,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心态投入体育教学,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4.2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不是很大,还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格外喜欢体育课。然而,这也为安全事故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这样,学生才会细心体会自己在游戏中的言行是否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心里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才能真切懂得不安全因素及不适当的行为可能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
4.3严格抓好体育教学课堂的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教育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纪律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体育游戏时,老师要严格抓好教学纪律,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使学生更好地自我约束,杜绝教学气氛散漫的现象。比如在体育游戏分组后,各组应当在老师的指令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此外,老师要秉持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避免同学之间的不友好行为和身体伤害行为。
4.4完善各项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前应当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要根据游戏内容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总之,要消除对学生生命安全不利的外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在新课标指导下,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5结语
首先,通过学习探索,我对简约课堂有了更深彻的认识。判断一位教师课堂的成功与否,可以用一个字来衡量,那就是“简”。“简”是指“精简”,而不是“简单”。如此简洁而不失精确地概括,确实道出了体育课的本质。对于我们的体育课,体育教学的简约,要做到目标简明扼要,过程简洁明了,手段简捷有效可以说是太难了。如果一节体育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简明扼要,那么学生练习或是游戏的时间自然就多了。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反之,如果一堂体育课老师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在那干巴巴地听,却很少进行活动,那学生上课的兴趣,练习的积极性肯定不会很高。又怎么会喜欢上这样的体育课呢?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地学习,掌握知识技能。但体育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增强体质。随着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而学校提出的简约课堂,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因此,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了。下面就谈谈本人在简约课堂实施过程中得到的一点经验看法。
一、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与普通文化课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合理,临场反应能力要强。否则指挥不清,盲目调动队伍,费时费力,且不能满足讲解、示范和练习的需求。中小学的课堂一般都是40分钟,如果队伍调动需要花掉十几分钟,那么学生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二、教学过程要简约,教学手段要新颖
面对如今个性很强的小学生,教学的过程要简单明了,没有人为的复杂化,各教程之间衔接顺滑,过渡自然流畅,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厌烦情绪。同时教学手段一定要迎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心理,做到教法灵活,富于趣味性,使课上得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例如一节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要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快地调动起来。我在这部分教学时,采用游戏法、竞赛法等趣味性练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要不断改变练习的方法,采用集体、小组和个人相结合,使学生能保持高涨的情趣。又如,短跑能力练习,我采用短距离接力跑的方法,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热情,达到教学效果。
三、课的组织要严谨,既要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要宽容地对待课堂中学生的违纪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运动知识少、但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安排好运动负荷,也要宽容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对学生不能一味地责备,也不能指责挖苦。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影响学生本课的学习,伤害学生的情绪。
四、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体育课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应给予学生表现机会,经常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活动的情景,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要清晰简洁
体育课堂常规是中国体育教学的一个特色,国外的体育课常规要求比较松散。常规好不好决定了你的课堂教学的状态如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适合我们体育课,常规体现着体育学科的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一种特有的课堂文化。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基本教学素养的反映。如课堂服装要求;出勤要求;课前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内容和目标、课后小结;队列队形操练、练习时学生队伍调动;上课时认真听讲、学练时积极练习;搬运器材、布置场地;加强帮助与保护,做好安全卫生检查工作等等。体育教学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遵循体育学科独特的规律。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体育课应该是什么样的?每一堂常态体育课均应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下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的学习活动。
六、教学环节要实用简化
现在很流行“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自我评价—自我展示”、“初步体验—合作学习—齐心协力—恢复身心”等,真是五花八门。但是不管怎么样都要遵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客观规律。传统的四段式、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易于操作。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