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专业前景

农业专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专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专业前景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第1篇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带动和辐射能力。如发展较好的点军区泉水蜜柚协会,会员只有160户,其中外村会员30户,本村会员130户,种植面积1000亩;稳定的活动经费仅靠收取每户10元的会费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少量补助。从以上会员范围、种植规模、资金实力等方面看,协会的规模小,对该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能力和对周边辐射能力都还很有限,存在一定的困难。

2、发展前景不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从法律性质上讲是社团法人,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但是在实践中,协会自身和相关部门并未产生相应认知,基本上只是将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对协会而言,其生命力的来源是为农民增收,农民加入协会的需求源于亲眼目睹组织起来可以产生单个劳动力所不可企及的规模效益。协会的自我发展要依靠农民的这种组织化需求的强烈程度,而这种需求程度强烈与否,取决于在市场上能否得到看得见的经济利益,是否顺应市场,站稳市场。另外,任何组织本身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组织成本,而这种成本一般源于组织成员的缴费或组织的规模经营可能产生的收益。第一种来源是困难的,以蜜柚协会为例来看,少量的会费难以维持协会的成本,160户全年也只有1600元的会费,组织的成本需要源于组织通过规模经营所产生的收益。因此,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有强烈的经营冲动。并且,把握非营利这一性质在实践上是困难的。协会的活动大多都与生产、销售直接关联,如以自己的名义销售产品,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各类经济合同,以自己的名义为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然后向使用商标者收取费用等等。这些活动,哪些是营利性经营活动,哪些是非营利性经营活动,有时确实很难界定。

3、政府培育工作欠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政府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协会依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发展协会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表现在思想上错位,盲目成立协会,普遍开花,同类协会较多,没有统筹规划和指导,政府从资金上的奖励力度不明显。客观上来讲,有的协会的成立完全是为了争取上级的资金,根本没有在培育上下功夫,没有真正为协会今后的生存来考虑问题,最终协会是自生自灭。同时,协会管理者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致使协会由于缺乏政策方面的知识,执行和运用相关法规、政策不是主动自觉的,而是被动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安排,对于政府部门的某些不合规范的行为也不能给予监督和抵制。其次是对协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不足。比如政策法规、管理知识、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但目前为止除了农技部门有过技术方面的培训外,缺乏更多的培训,协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第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在基层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许多方面的优惠和扶持,但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只限于在经济上的奖励和补助,没有创新的扶持渠道,由于这项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因此目前尚有很多困难。比如:协会根据其非营利性质,在销售场地的费用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或建立专门市场;工商、税务政策上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采取经济上扶一把,政策上送一程的发展思路,

主要对策与措施:

1、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制定的相应政策。对协会举办的公司或企业,税务和工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采取民政部门摸底认定,税务部门审核,在税收上先征后返或限期进行减免税收的办法进行先发展后管理,从而激发协会的积极性。二是对协会真正开展好的,见成效的,切实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各级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协会和主要负责人不惜重金给予奖励。三是进一步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规范经营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协会,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规范管理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要形成合力,对登记的协会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指导协会通过民主方式完善规范的章程,并经常行使管理职责,确保其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对长期不开展业务,管理松散,名存实亡的协会,严格按规定进行注销。重点抓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20-1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转化主要通过以下五种途径将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1 农业开发研究

近几年兴起的农业区域开发研究是农业科技成果快而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从组织管理上看,它的显著特点是以系统科学观点和做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开发过程中,把多项“软、硬”技术综合组装,发挥效益。

目前我国农业开发研究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

1.1 联合股份型开发

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单位与其他经济实体,以成果、技术和资金等入股的形式,共同组织科技产品开发和承担经营风险[1]。

1.2 独立企业型开发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中试车间、实验室、农作物等兴办科技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形式。

1.3 综合基地型开发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所属地区建立综合试验基地,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构成,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辐射源。

1.4 区域治理型开发

区域治理开发是国家加强科技攻关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认真抓好科研同时积极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农业区域开发主战场,以科技培训、技术转让、科技承包、选派科技副县(市)长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 农业推广机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农业推广机构来做。这套机构的系统包括:在农业部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省农林厅设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县农业局设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下设乡农业服务站,村农业服务组织。这一系统的推广体系通过普及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训农民等工作,使大批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村和农民手中。除农业行政推广机构外,还有以下两条推广渠道:

2.1 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推广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1.1 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成果向省内外推广

2.1.2 实行院(校)县挂钩,建设综合性开发基地县

2.1.3 开展试验示范,加速新成果推广

2.1.4 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2.1.5 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长挂职支农

2.1.6 积极开展职业中学师资培训工作

2.1.7 参与技术市场

2.1.8 组织重点科技项目参与省(市)高、新技术开发等,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2 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把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

2.2.1 发挥技术优势开发原料生产

2.2.2 兴办经济实体,为生产者提供系列化服务

2.2.3 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推广技术成果

2.2.4 开拓技术市场,推动技术成果商品化,开展技术商品交易活动

3 大众传播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幻灯、报纸、杂志等,由于其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针对性、系统性、见证性强,具有直观性形象化的特点,所以已成为宣传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经研究证明,一项农业新技术通过新闻媒介宣传推广,农民的认识率可达70%以上。

4 农业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指技术交易的场所,是把技术纳入整个经济活动中,与其他商品一起流通交换,从而把技术传递、应用、渗透到生产中去的过程及形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是技术转移的过程和组织形式,其内容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出口等技术贸易活动。其形式多样,有常规技术市场、科技商店、科技大集、科技大篷车等流动技术市场,以及各种综合的专业的科技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信息会、指标会等[3]。

5 中试生产基地建设

成果产出单位与成果应用单位紧密结合建立中试生产基地,把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进行高产、稳定、低耗、高效为中心内容的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这不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带动一批农业企业的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孙广玉,李春英.农业推广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永德,胡继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03,(6):63-65.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高效教学

一、着力于“观念”的改变,促其想干

1.目标激励,发展内驱力

学校能否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效益的教学过程管理,要发挥目标激励作用,调动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首先就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很多农村老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应该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让教师主动规划个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远期(8~10年)专业发展目标,让“个人规划”和“学校发展”相得益彰。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思想通则一通百通。学校领导要身先士卒,在工作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教师为本,从中获得教师的主动,促其想干,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好铺垫。

2.标杆引领,结对帮扶

学校要定期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评比活动,让身边的骨干、能手成为普通教师的标杆,营造人人争创名师的氛围。重视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活动,制定结对帮扶协议,公开承诺帮扶目标,让“新”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巩固、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获得帮助和指导,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让“老”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实践、总结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同时以活动为平台,相互砥砺,彼此寻求更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着力于“课堂”的研究,让其真干

1.录制常态课

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公开课活动大多是精雕细刻的“展演课”, 是教师个人、备课组优化整合出来的样板课,很难真实反映教师平常教学的状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还应该取决于教师的常态课。如何准确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认为“随机录课”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体现的是学校教研管理的本真回归,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可以起到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教师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观看录课内容,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集体“把脉会诊”,鼓励教师自研、自磨、自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抓好研磨课

“磨课”是教师练就内功的开始,是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经过研磨而成的精品课,会让听者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如览群峰,豁然开朗。要想上好质优课,成为名师,就必须打磨好一节课,因此农村中学由教导处牵头,每学期从教研组选一两名教学成绩相对较弱的老师上研磨课,执教者在写了教案后,交给同组教师讨论修改,然后进入“课堂实战”,包组的领导、同组教师观摩后提出优点和不足,自己再反复斟酌,这样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磨课”的人也同样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展示精品课

“精品课”不仅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平台。“精品课”是教师的杰作,更是教师成功的象征。教师应该把“精品课”作为专业的追求,学校应该把“精品课”当做优质资源来开发与储备。学校应多开展赛课活动,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报名参加,每次活动都评奖颁发证书,使老师们在学习、交流、点评中总结得与失,可以说“精品课”的展示,助跑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着力于“方法”的指导,教其会干

1.名师引路,同课异构

教育是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就必须有专家引领和指导,这样就会大大地避免少走弯路。农村中学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比较有限,应该想方设法邀请省市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授课,鼓励学校老师与教育专家同课异构,同台竞技,通过专家的“临床诊断”,打破课堂教学提高的瓶颈,重点从管理方法、教学艺术上给教师以指导。应该说专家、名师们丰富的经历、不凡的谈吐、智慧的语言,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理念上的“大餐”,还教给了我们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是提升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水平的绝好机会,会给他们带来压力,更会带来动力。

2.学会反思,提升能力

常言道:“教书30年,充其量是个教书匠;如果能坚持写教学反思3年,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名师。”而现实中,我们农村中学多数老师都还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养成习惯,就是能写几篇小论文,也完全是为了自己评职晋级的需要。要让教师成为名师,就必须培植其反思意识,不反思,就无所谓好与差;不反思,就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什么自己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昏昏欲睡?为什么有的内容教了多遍,而学生仍学不会、做错了?……如此种种,这些问题虽然不全是老师的原因,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反思。而且要通过反思达成若干共识:课堂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必须是思维训练、思想碰撞、激情洋溢的课堂;更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课堂……总之,要让反思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营造一种科研氛围,于反思中寻求更快发展。

四、着力于“平台”的搭建,迈向能干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在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加强教研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金字塔”学科梯队,从而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激励成才、鼓励冒尖,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可以开展各种比武和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教学基本功竞赛、论文写作比试、试卷命题、解题能力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普通话朗读比赛、英语口语演讲赛、板书竞赛、教学案例设计比赛等,提供这些平台,就是给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大家在竞争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2.举办校园讲座、沙龙活动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带着理想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为了让教师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教师自己开讲座和沙龙活动,让农村教师也能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组稿,自己设计,虽然没有专家、学者那样高屋建瓴,但必定是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感悟,让教师进行思想、智慧的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总结,在碰撞中前进。

3.走出去,与名师零距离

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每学期都尽可能安排各科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聆听名家报告,目睹名师风采。外出学习的教师们回校后,要求他们为相关学科教师作学习汇报,进行“移植课”展示,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农业专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40-02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的相互推动作用分析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推动作用

1 优化资本组合,提高了土地流转的绩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流转的平台,在整合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零星的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具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而且解决了土地细碎化、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闲置问题,改变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使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土地流转的高效率性、高收益性,为更多的土地参与流转提供了保证。

2 增加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促进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耕作模式已经束缚了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多弊端: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低。推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后,农户将土地参与流转,一方面改变了土地经营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变,促进了农民土地的有效集中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另一方面在组织的带动下,土地集约经营有了竞争力,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市场风险,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 加强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主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优于一般性的公司化或私人承包方式:即农民自身在其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可以按照合作制原则“民办、民管、民享、民受益”,同样也可以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打工,增加收入,所不同的是,土地实行了规模化经营,种什么、怎么种、产品如何加工、销售是专业合作组织做主,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主体,在处理经营权时,有更强的自主性,在主要考虑安全性和获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选择以土地为资本与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或以土地人股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或以其他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

1 土地流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土地保障。土地经营权的灵活流转,通过租赁、人股、转包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盘活了土地存量,使土地逐步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集中,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营及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土地保障。

2 土地流转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农民转出自己承包的土地,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改变原先“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安心地从事其他第二、三产业及外出务工。这就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本。

3 土地流转增强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土地流转会使集中土地经营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筹资金,自带技术、信息、人才投资土地综合开发,修道路、兴水利、建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这不仅坚实了组织自身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且增强了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总体概况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土地流转改革的不断进行,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的合理流转,有大部分的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土地流转的前提下建立的。另一方面,土地流转需要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的支撑,部分流转效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来实现。

但是目前二者的相互结合水平仍然比较低,只在小部分地区出现了规范化的发展,而在大部分地区二者结合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土地流转中部分农户及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或法律知识欠缺。致使流转行为不规范或不合法。出现了诸如合同内容不规范、合同的具体细节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其次,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违约现象,其自身的技能水平往往也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再次,部分专业合作组织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承包土地的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不当。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方式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即通过租赁经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包流转土地。这种模式是农户将其承包土地以收取土地租金的形式租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开发、农业生产经营。租赁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农户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专业合作组织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农户负责。这种形式对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了明确的界定,农户手中持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是独一无二的,权属是明确的,没有争议的。农民真正地认为自身拥有土地,这样可以避免土地流转不会出现权属纠纷。

2 “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即实行土地人股,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土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这种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模式的运作、管理、经营和分配机制是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组织,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这是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将土地作为清偿资产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的合作组织。

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挂靠龙头企业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在这种模式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助推器,不仅能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而且企业发

展规模越大对土地的需求越大,农民土地流转的面积就越大,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拉动也就越大。

三、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对策

1 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加大宣传培训,普及专业知识,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覆盖面小,这与合作组织知识不够普及有很大关系。土地流转的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相当滞后。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只在一小部分地区取得了进步。因此,要宣传普及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及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土地流转意识。要加强对相关干部、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专业合作组织知识、懂土地流转知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管理队伍,促进二者快速健康发展。

2 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结合方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劳动力素质以及土地条件和土地用途也各不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在探索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选择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的有效结合形式,以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结合模式,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村土地的供给主体(农户)和需求主体(专业合作组织)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一方面,负责农村土地承包、承包合同及土地流转的管理和中介工作;另一方面,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供相关信息咨询,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包括指导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土地供求信息、项目推介、流转程序、指导和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档案保存以及调解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各项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