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当前问题,形成原因,解决途径

在这个新生事物日益繁杂的时代,文化,这个本身内涵就相当丰富的词汇衍生出许多含义。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其分支,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一种衍生,也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文化领域的反应。当探讨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时,不应只将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作为个体单独进行讨论,还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好实现两者的融合共建。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两者在共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学校发展和社区服务的视角,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访谈资料,对当前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访谈对象包括社区干部以及普通社区居民。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以及文献的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为校园与社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现状分析

(一)居民对校园文化及社区文化的认知程度及了解途径

在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认识上,社区干部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了解度要高于社区普通居民。只有对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更为合理和科学的活动方案以促进社区建设。社区干部作为社区工作的决策者,在两者融合共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参与者,他们可以在这之前对两者不了解,而后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较为浅层地了解。这也反映出社区工作者在决策上的不足:没有让社区居民这一活动主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换言之,居民还没有真正地从中受益,或者说,只是一小部分人从中受益。

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干部,了解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途径都是以报刊等舆论媒体渠道为主;社区干部相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更容易通过学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校及学生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学校、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很大一部分只是在假期里建立一个实践基地,进行短期宣传,这一时期过去之后,学校、学生似乎就撤出了原本应该由两者共同演绎的舞台。显然想要通过这种做法回收一个长期的效应是不可能的。

(二)居民对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联系的认识

社区干部肯定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联系,而社区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部分居民之所以认为社区文化可以离开校园文化单独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校园文化还未展现出她推动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进步的作用。社区居民和社区干部中,有一部分人忽视不同的社区成员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这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社区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的困境。作为管理者,社区干部看不到二者的联系,缺少对校园文化作用的了解,没有积极将校园文化纳入其管理中。而有的居民虽然认识到校园文化对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其不是管理者无法参与社区文化的管理。这就不难解释两者融合进程比较缓慢的情况。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以前那些简单粗糙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吸引其加入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讨论校园文化是否已经参与进社区文化这一问题上,社区干部相比社区居民更多地给出肯定答案。身兼管理者与参与者双重身份的社区干部,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两者融合共建的情况,而只进行简单参与的社区居民未必能够主动去了解。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当前的社区活动过于单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区文化独立发展,而没有与校园文化很好的融合,这反过来又导致居民对文化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娱乐、锻炼身体这一表层上。

(三)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不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区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不强、文化供给和需求出现矛盾。其中,社区干部更多关注文化供需矛盾以及社区人才的匮乏。文化供需矛盾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文化的参与不够。调查采访发现,社区文化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具有朝气的年轻人由于平时多忙于上学或上班,无暇顾及社区里的一些活动,参与甚少。这制约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一位居民还道出了另一原因,即“社区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有时想进行一些活动,却不知如何提建议”。这引发了文化供需的矛盾,也折射出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当下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不够稳定影响了社区文化人才的匮乏。

虽然大部分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宣传或加入社区文化的管理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其中社区干部的积极性高于普通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仍认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是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区干部作为管理者,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有着决策权,而居民只是简单参与。这就要求居民不应只是被动参与,还要求社区干部在决策时要听取民众的声音。

(四)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共建

当前,相当一部分的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认识到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相补充与融合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校园文化进社区,携手社区文化发展的比较晚,有相当的社区居民和干部还没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说明了校园文化急需加快融合的步伐,以达到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同时完善自身发展。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共建的途径上,社区干部更乐于文艺活动以及板报宣传,而不是组织学习形式;而社区居民虽然也乐于文艺活动和板报宣传,但他们更加推崇组织对两者进行学习。普通居民由于只是社区文化参与者,对于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内涵比较模糊,因此需要加强对二者的了解。

二、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和谐共建对策探讨

为推进校园和社区文化的融合共建,必须解决两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两者融合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共建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携手社区文化的主体,首先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络、业余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次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将不同才艺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社区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在校园文化融入过程中不应做被动的接受者,应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建立社区宣传队伍,丰富社区文体活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本社区的年轻力量加入;改变不合理管理机制,管理者应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组织能力;组织居民对校园和社区文化进行学习。

(三)促进校园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利用课余和假期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将校园文化带入社区。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课堂进入社区。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实社区发展。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互相学习借鉴有效的融合共建举措。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大赛。如可在网络组织、举办“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携手,共建和谐论坛”,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有关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一些职能部门,以为两者的融合共建提供指导。

结 语

在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共建中,社区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弥补了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不足;而复杂的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积极地反作用于社区文化,推动社区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进社区;而社区居民在该过程中也应当提高自身对于两种文化融合共建的重要性的认知,主动参与建设。两者共同致力于推进两种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胜.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浅议[J].管理参考,2008.

[2]陈光军.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互动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09(3)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摘要: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国家大力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0 多亿,有效缓解了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村改居”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转型期问题,本文通过对主要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中情况的研究,分析“村改居”社区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公共图书事业的经验与启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对其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村改居农家书屋文化建设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自2007 年3 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家书屋工作,截止2012年基本覆盖了所有行政村,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但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中村”,面临着转轨变型问题。“村改居”这种把农村社区变为城镇社区、农民变为居民、社区文化需求不断外张的新型社区,如何去建设一个良性的能为社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更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就至关重要。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摸索,“村改居”背景下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完善“农家书屋”建设,这些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1.2 研究意义

一方面,本文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文化需求以及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过程的研究,结合对主要社区书屋的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结论,总结出目前我国“村改居”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行优化管理的具体建议。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农家书屋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鼓励人们学习科学技术,提高文化知识,摒弃传统迷信,丰富业余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和财富的创造。

2 农家书屋发展概况与研究综述

2.1 发展概况

总体上来说,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家书屋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国家惠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全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性差异,建设资金供给能力的差异,使得东部发达省份优先完成这项惠民工程,而中西部和行政村数量较大的省份在农家书屋覆盖率上较落后。重视三农和城镇化问题,一方面要承认转型以来的历史机遇,改变了以往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各大城市迅速发展,并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群。还要认清,城市化进程中群众需求问题,确保“村改居”社区公平享有社会福利待遇,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农家书屋就是围绕“生态宜居社区、兴业致富、文明和谐”的目标,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中国梦关系到每个社区、村庄。

2.2 研究综述

近年来农家书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体现了相关学者对此方面改革的关注。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农家书屋”等关键字,共查找到2008 至2013 年间国内对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研究的期刊论文、重要会议论文、优秀硕博论文等共有2977 篇。其数量在2008 至2013 年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2008 至2013 年农家书屋相关论文数量表

从内容上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书屋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

首先是农家书屋发展过程中的症结。李英对农家书屋运行机制的分析中提出了8 个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稳定性、资金来源稳定性、出版物市场、农民接受程度、管理模式、管理制度、资源选购与更换、管理员。目前我国农家书屋普遍管理不规范、建设资金不足、农民阅读习惯缺乏等等问题。其次,学者纷纷为此提出建议,探索适合各基层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张政府投入为主,并增加其他融资方式,放开农家书屋经营模式,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等等。

“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这与我国改革开放30 余年,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的社会背景有关。在目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办公楼,高速路等物质上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技术条件,包括高铁技术在国际领域的领先。但是在社区文化方面,我们国家的起步还是很晚的。“村改居”后,农民变成了居民,身份,生活方式有所转变,但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条件还没有协调统一。“村改居”社区由农村社区转变而来,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文提出“村改居”社区具有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对此进行探讨及对策分析。

3 我国农家书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 年8 月,主要针对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内“村改居”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共回执200 份有效问卷,根据问卷所得数据,利用软件绘制各种图形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对以社区文化需求为切入点来对“农家书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可以为“村改居”背景下“农家书屋”提供必要的帮助。

3.1 群众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性管理(图1、图2)

从图1、2 可以看出在200 人的调查群体中,知道并了解农家书屋的人有98 人,所占比重是49%,只是听说的人数有58 人,比重达到29%,而从未听说的人数有44人,比重达到22%。从群众阅读时间来分析,有48 人每周读书少于2 小时,占比24%,2 小时至6 小时的人数达到85 人,占比42.5%,6 小时至10 小时的人数为35 人,占比17.5%,10 小时以上的人数有32 人,占比16%。

这个数字也是客观的,是“村改居”社区和农村社区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并且符合我们的预期,说明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 年正式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阅读书籍来扩展视野的人还是很多的,一半以上的居民了解这项惠民政策。惠民政策的稳定性要求我们继续重视该项工程。受历史及经济、社会等客观条件限制,群众较低的文化水平影响了阅读积极性的提高,这就对宣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是目前被认同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来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其次,宣传受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宣传本身存在问题,农家书屋管理的工作者大多是村镇干

部,或者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看,即使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缺乏公共管理的实战经验,有些只是在基层临时工作,未来一两年还是会调到上级工作。因此,管理者本身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这是规范管理,完善机制的切入点之一。

3.2 服务与需求未能及时对接

“村改居”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的不同在于,在农村社区的图书选购中,农业技术类图书居多,是基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农民科学致富的出发点。在“村改居”社区的图书选购中,由于从事传统农业的人数大大减少,许多青壮年出门务工,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所需的是生活保健,儿童文学等,这类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有限,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阅读需求,图书选购缺乏针对性。“村改居”是城镇化道路中实质性进步,不是表面上名称的变化。更深层的影响是打破了以往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的枷锁。农民身份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有一大半以上的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社保待遇。在这个过渡期间,需求就随着环境发生了变化,“村改居”群众需要的一种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共同认可的社区文化,将每个人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融入到新型的社区中。在以往的农村社区,农民通过田地里集体劳作,沟通彼此情感。而现在的“村改居”新社区大多是单元式楼房,文化活动单一,邻里之间的联系也少了许多。此时,农家书屋作为建设社区文化的载体,就要发挥其作用。

目前的管理忽略了“村改居”社区人口结构与文化需求,还停滞在农村社区的书屋管理模式中。

3.3 缺乏“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办法

社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一套运行良好的规章制度。农家书屋建设已经有8 个年头了,相比农家书屋建设而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打造“村改居”农家书屋是全国各基层单位的重任。而我国许多省份还没有专门针对“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的管理办法,也没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方案,只是沿用农村社区时期的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

4 农家书屋的创新思路与建议

4.1 组建优良管理队伍

由于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大多学历、文化程度较低,或者大学生村官也对农家书屋的管理缺乏前瞻性的理念与实际经验。面对这个“村改居”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共同难题,首先要坚持输入新鲜血液,鼓励发挥大学生村官在这个岗位的优势,为国家基层贡献力量,继而,更重要的是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可以将周围各个社区管理人员联谊,线下交流,吸取经验。还可以由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组织人才培训,将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体系联系起来,由上级带动下级,并对书屋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增强管理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随着未来农家书屋越来越成为当地村庄,社区的精神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管理队伍至关重要。

4.2 提升服务品质,创建和谐社区文化

“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不仅仅是设立在每个社区的公共图书馆,它还应该是一个社区文化的象征。农家书屋工程就是帮助“村改居”的群众解决转变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让社区居民充分融入到和睦互助的环境中。摆脱“农转非”带来的不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当地政府,农家书屋工程管理办公室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制定符合实际的活动方针,将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多样化。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鼓励人们阅读书籍,学到实用新型技术,掌握致富信息的同时,定期举办特色活动,将其写进规章制度,在社区内传承起来,互相交流感悟与心得,使得农家书屋在群众之间广泛宣传,营造积极的社区环境和文化氛围。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进展了,例如安徽省亳州市开展“文化助老”活动,把农家书屋办成老年人娱乐、求知、健身的“老年之家”。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正进行尝试,在省内试点“农民文化家园”建设,将“农家书屋”与“新华书店便民店”、“农民绿色网吧”三合一联动发展。打造一个多位一体的文化娱乐场所,村民既可以读书上网,也可以打球下棋。把农村中的退休干部、教师等“乡贤人士”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搞好农家书屋建设。

总而言之,这些举措都是把农家书屋建设成多元文化的载体,体现人文关怀,弘扬社区文化的表现。

4.3 完善公共事业的法律规定、增强其社会地位1846 年美国就已颁布了世界第一个图书馆法,将近200 年的立法管理,使得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成熟。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立法需要人大的审批,才能通过。农家书屋作为一个惠民的新工程,还需漫长的时间去进步,现在初步需要的就是各地方政府“村改居”社区农家书屋规章条例的明确制定,才能指导基层群众建立和谐美好的社区文化。

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征求当地人民意见,制定合理规范的法令条文,并坚持执行,做到责任分担,共同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

5 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农家书屋工程正在起步,人们需求的信息量也日益增加,信息是人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缩减城市与乡村差距的平台,人们对科学技术更加渴望。因此,在数字化升级改造,增补书刊,后续所需资金逐渐会增加,在地方债务危机的今天,对财政来说更需要增强财政透明度,公开预算,反腐倡廉,将资金切实用到百姓需要的实处。办好农村社区及“村改居”社区的农家书屋,才能增强公共精神和社区归属感,构建“团结互助、融洽和睦、和谐发展”的良好社区文化。有序组织工作,认真谋划,广泛宣传,全方位发动,切实提高农家书屋工程在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作用,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生问题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董明,吴宙.安徽省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现状调查[J].理论观察,2013(12):15-117.

[2]彭昱丽,奚淼.安徽省农家书屋现状与读者需求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47-149.

[3]周立军.刍论农家书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与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10(06):61-63.

[4]董明,陆爱勇.当代大学生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关注研究[J].南方论刊,2014(03):71-72.

[5]李芳.更新建设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浅谈“农家书屋”的发展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4):91.

[6]姚秀敏,樊会.基于SWOT 分析的农家书屋发展战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05):56-59.

[7]杨鹏星.农村文化建设新平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浅谈[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03):56-157.

[8]孙璐婧.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4):193.

[9]孟艳琼.农家书屋为何门前冷落[J].黑龙江史志,2014(05):235-236.

[10]张利洁,樊兴博,李艳.受众视角下的农家书屋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06):48-52.

[11]王仕勇.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2(08):36-38.

[12]赵虹,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J].2011(20):92-96.

[13]蒋福明,周晓阳“. 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的实践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2(02):60-64.

[14]何少华,蒋福明“. 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的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04):41-42.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社区文化建设;社团组织;培育;问题;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国家和个人也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很多年。众所周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离不开每一个社会单元,而社区日渐发展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单元之一。这就提醒我们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也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是需要投入具体实践的。然而,由于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较少、事务较多,故而无法真正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因此,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培育社团组织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社团组织的兴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位制度日渐解体。具体表现为,企业单位逐渐剥离除了之前大包大揽的一些社会职能,事业单位在政事分开和社会化方面花了大力气,政府放手了一些本来自己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职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社区日渐成了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1]

如何管理社会事务成了社区管理者首要思考的问题。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在社区建设风潮的影响下,国家和个人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组织是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与政府、个人形成三足鼎立的“第三方力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服务活动在我国城市掀起了热潮。

一般情况下,社团组织是社区居民自动自发组成的,它们以社区居民为行动主体,以社区空间为活动范围。自发性强、群众性强、区域性明显是社团组织的突出特点。

二、社团组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缔造社区精神,强化社区凝聚力

社团组织通过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可以促进社区成员通过长期交往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理念、行为习惯和信仰崇拜,缔造独一无二的社区精神。在这种适用于自己社区的社区精神影响之下,社区成员的凝聚力会在无形中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关也会随之强化。

2、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活跃社区氛围

环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不难发现社区居民文化活动量少且单一、社区文化生活贫瘠是很多社区共同存在的问题。培育社团组织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2]任何一种社团活动都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例如我们街道比较成熟的书画社、诗社、器乐社、歌社、气功社等社团组织都帮助有兴趣爱好的居民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伙伴,减少了大家的孤单感和隔膜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走向融洽与和谐,使社区拜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气氛,营造了活泼、温馨的社区氛围。

3、告别低俗,提升社区品味

真正让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不仅是硬件的一流,更应该是“软件”的一流。如何提升“软件”的水平,就必须提升社区的文化力,而培育社团组织无疑是提升社区文化里的必选之路。社团组织的成立可以强化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增强社区的人文关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时社区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社团组织培育过程中的问题

尽管社团组织已经风风火火地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在其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受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一些社区居民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仍然难以摆脱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其次,一些社团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没有达到凝聚群众的作用;最后,很多社团内部管理不到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此外,有些社区文化工作者对社团组织的支持和监督仍需大大加强。

四、培育社团组织的方法

1、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培育社团组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区逐渐分化成两大类,分别是新建社区和传统社区。[3]因此,在社区中培育社团组织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社区制定不同的社团组织培育计划。

就新建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明白这类社区大多是出售出的商品房,居民多为收入较高的白领,大家经济情况较好,但入住前互不相识、相互隔阂。对于这类社区,社区文化工作者就要花费较大力气,要自己先组织一些趣味运动会,打破居民之间的隔阂,发现居民中的文化人才,激发居民自发建立社团组织的冲动;随后在社区居民自行建立社团组织时,社区文化工作者只需要做出一定的指导即可,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

就传统社区而言,居民一般比较熟悉。对于这类社区,社区文化工作者最好以现有的社团组织为基础,引导其往更大、更深的程度发展,要着重对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善,引导他们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

2、保证基本社团组织的培育

目前有些社区的文化工作者人手不够,不足以培育覆盖面广泛的社团组织。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文化工作者可以首先保证一些基本的社团组织的培育,例如体育社团、书画社团、志愿者社团等,待人手足够了再向其他方向拓展。

3、督促社团活动的定期开展

为了保证社团组织持续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文化工作者应该尽到监督的职责,督促各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自发性的集体组织,社团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社团组织凝聚了社区精神,推动社区精神渗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活跃了社区氛围;减少了居民无所事事的现象,提升了社区品位。但是,在社团组织的培育中,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居民参与度偏低、内部管理不到位等不良现象,需要街道办事处或社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给予正确的指引、科学的引导、合理的规范和负责任的监督,保证社团组织能够真正起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季囡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2(16).

[2] 邱文君.论社区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D].西华大学,2013.

[3] 周玉萍.培育社团组织,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J].社会工作,2007(04).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购相关问题的探讨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的开展 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几点建议 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应用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政府购买助残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社区服务项目为例探索社区服务机制的建立 当前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及其对策 航空客舱服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移动通信工程服务项目中挣值管理方法的应用 表面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中的专家咨询模块分析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探讨与建议 新型黄金服务项目:社区快捷洗车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工作的发展路径 “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慈善助推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落地生根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研究 海外工程服务项目外籍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残联的假肢服务项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任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将成趋势[N].京华时报.http://epaper.

/html/2015-01/19/content_162988.htm.

[3]赵璐.政府购买助残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6(01).

[4]毛颖.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中国

1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开,社区成为都市中全新而富有活力的细胞。社区图书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在我国各个地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数量、起点、规范、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1社区没有图书馆

在一些旧居民区,居住条件很拥挤,社区文化设施非常少,原来的社区藏书室要么早已经摘牌他用,要么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

1.2社区只有藏书室

这种社区藏书室,一般都规模很小,藏书量很少,图书陈旧,设施简陋,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通常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来管理。因为没有经费来源,很少增加图书,利用率极低。

1.3现代意义的社区图书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建立起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图书馆。这些社区图书馆设备先进、齐全,图书更新速度快,配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能够很好地为居民所用。目前,我市属于社区图书馆起步较早的城市,仅以香坊区为例:全区共有十四个市级社区分馆,藏舍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藏书2000余册,报刊74种,可同时容纳50余人阅读,完全电子化办公,实行了与哈尔滨市图书馆、哈尔滨市中心分馆及45处社区分馆通借通还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馆内还设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二台,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办馆的人文化与现代化。

2 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依托于社区,通过对文献信息的选择、组织、储存和传递为社区居民服务,是社区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2.1社区图书馆以特有的生存方式服务于人民群众

2.2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和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

社区图书馆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场所,社区居民可以利用身边的图书馆从事学习和文化休闲,以满足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同时,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社区居民共同学习、探讨,以便社区居民相互沟通,加深了解,增加感情,从而为社区创造和谐、互助、友爱、向上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居民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

3 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及各级组织不是将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必备设施来建设,往往出于形势需要或上级要求,而不是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社会进步必备条件的公益事业去办,只建馆而没有后续的投入和管理。因此,社区图书馆功能不健全,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措施与对策

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进程比较缓慢,对于如何建设社区图书馆,由于各个社区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针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笔者个人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

4.1以政府为主导来建设

社区图书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级领导对基层文化事业的认识程度和实施力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中央有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示和精神,妥善解决社区图书馆经费、馆舍、人员等问题。

4.2要依法办馆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按照城市发展的战略进行,要在制定和完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保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成功的社区图书馆建设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如深圳市就在1998年制定了社区乡镇图书馆量化标准,为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标准。

4.3办馆模式要多样化

由于各个社区的具体发展情况不同,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采取不拘一格的多种办馆模式。从目前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构建模式可供参考:第一,个人办馆。我们应该接纳他们以个人的名义出资建馆。第二,政府投入。根据城市社区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第三,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助。第四,联合办馆。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4.4要发挥社区图书馆的地缘特色

区图书馆是以地缘为特色的图书馆,主要是为本社区的全体居民服务的,应采用现代化设备,要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家庭妇女等各类人士的特殊需要,文献信息要有普及性、新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的特点,为居民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借还图书手续要简单,服务要周到,给人一种温馨的家庭亲切感,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其馆藏不必求全求多,除一般的图书信息外,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特点在特色上下功夫,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4.5多种多样的服务

可以针对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残疾人、下岗职工、现役军人等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报告会、演讲会、交流会、科普活动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6建设特色社区图书馆

特色图书馆在国外称为特别图书馆,如盲人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咖啡文献图书馆等。建特色图书馆的目的在于扩展图书馆的功能,不再固守传统职能、陈旧格局。特色图书馆应该强调“特”字,特色就是要体现在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上。特色图书馆的建设,要从本地历史、经济、文化的特色出发来考虑。特色文献的范围很广,一是以人物为主的特色文献,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特色文献,三是以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特色文献。社区图书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藏书体系很不健全。因此,搞特色图书馆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如在教育密集的社区,社区图书馆的藏书应以青少年读物、教学参考为主;在老年人较为集中的社区,可以老年读物和医疗保健书刊为主。有了特色馆藏,就要搞名副其实的特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