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范文第1篇

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其实现了讲授和讨论两大教学方式的整合。“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与传授知识和开发思维同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分课堂”三个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很多共通点,其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内容应不受教材和大纲束缚,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师通过引导促进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互动。在互动中,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学生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

2 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技能训练,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在课程设置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契合,但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相对忽略了对学科体系的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关注。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均是一门创意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思维能力高度依赖。而设计就是创新,创新必须要有思维模式的驾驭。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设计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基于整个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创意思维”和“产品专题设计”等,此类课程融入大量的课题式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从教学内容看,各个课程有渐进式的特点,体现了设计学科发展和行业实操运作的一般流程特点,创新思维训练也应反映各门课程的特点,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与设计流程的阶段性和阶梯性。

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设计专业创新思维教学的融合

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主动性的强烈需求。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活跃的课堂讨论更有利于创意的爆发;创新必须升华为思维模式才更有效的指导实践。因此“对分课堂”是适合设计学科教育的良好方法。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创新需要交流,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探讨、学生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新设计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很多的相似点,也说明“对分课堂”符合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3]。

设计学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有以下特点:

1) 针对传统创新思维训练模式思路固化问题,通过“对分课堂”理念的融入,作为新的教学形式输入,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训练思路。

2) 完善当前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块,通过对分课堂与创新思维的融合,进一步优化当前创新活动相关的课程体系。以點带面,细分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节点,与对分课堂教学环节对接,实现全面融合。

3) 突破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通过项目研究,打破现有格局,开创新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针对创新思维相关课程,开发更多的训练模块,并逐成体系。

4) 研究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堂互动方法,利用“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原理,优化当前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5) 加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技能与思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优化设计类课堂教学流程,完善课程创新模块体系,兼顾技能培训与创新思维教学,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6) 创新思维训练与“对分课堂”的融合,是“对分课堂”在具体创新思维类课程中的新形式,也是“对分课堂”理论的具体实施与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在相互的融合中必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4]。

4 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教学研究

4.1 课程的设定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规划应用能力培养重点课程,整理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加以深化,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思维渐进规律和各个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衔接点。创新思维的需求应以就业需求导向反推,确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思维能力。在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思维能力框架下再细分每个课程思维训练内容。课程内容设定重点在于知识内容的应用层面以及思维训练的过程设定上。在实际课程教学设定上,教师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和特点书写教案和开展教学。设计专业课程一般四节课为一次课,课时连续并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分课堂”的各个环节。课程设定可以一次课的两轮循环对分,也可以两次课的轮流对分。

4.2 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

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泛雅便是其中一个的网上教学平台,它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资源,结合手机端“学习通”,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多元化选择。“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可以结合泛雅学习通平台得到更好的实施。首先,平台有在线学习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知识资料上传,便于学生课前学习;其次,平台有丰富的功能,能够提供反馈和在线统计信息,教师能够比较方便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的过程;最后,平台具有讨论板块,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在课堂上自由的开展各类讨论活动,学生能够实时查看和反馈,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3 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例的训练模式安排

“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涉及众多创新思维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本校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课程一共72课时,理论授课课时和实践课时分别是32:40。此设定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环节。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根据行业的一般运作流程而设定,模拟工作项目过程。教案根据“课次”来编写,摒弃了章节罗列方式,体现了课堂的实施细则和过程。课程可以划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课程概论(4课时),模块二、设计调研(16课时),模块三、设计分析(20课时),模块四、设计实施(32课时)。模块一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利于打破沉闷的理论教学。模块二开始建立固定的小组并贯穿整个课程,分组是为了模拟公司企业的项目管理形式。模块三和模块四,是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的主要战场。基于对分课程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实施[5]。

5 结语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范文第2篇

一、好奇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基础

学生的好奇心来自于学生活动前,发展于学生活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学生以后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孤,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同时让学生产生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规律,只要我们善于动手、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量关系?教师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亲自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寻找到已知规律,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为寻找到未知规律打下基础.

二、持久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保证

持久心理表现为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是否有毅力,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在新的课程中提出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应用已知的条件、思考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独特见解,使数学创新思维地训练得以确实进行.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出示一题:请你在同一标系中画出:y=x+2、y=x-2、y=-x+2、y=-x+2四条直线,然后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画图基础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两步进行:

一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①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怎样?

②是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是什么?

③是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面积的怎么求等等.

二是让学生再观察、思考、操作,得出结论和探索的方法:

①是通过观察、列表等方法获得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

②是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得到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 ③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求得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

这样的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障碍,获取创新成果与方法.学生在反复地强化训练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创新思维训练提供精神支持.

三、成功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动力

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创新的意识不断涌现,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提出:先画出一个圆,把直尺的一边看作一条直线,移动直尺,从交点的情况上看,你会发现有几种情况.学生人人都会动手,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演示过程,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和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园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画图、测量、比较等方法找到了答案,为基础中等的学生提供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在良好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人才;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能机构,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建立创新思维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把知识看成是能解释过去、支配将来的一成不变的真理,这样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死知识的储存器。而走上社会,学生面对现实,形形、方方面面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面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奥秘;不是只会解答一个个书本上的习题,而是掌握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现代创造教育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认识科学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创设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而使其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展。要更新观点,加强学法指导,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用佳法,辅导要教新法,小结要讲学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引导创新思维。

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些都启发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创造兴趣,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培养,求知欲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性的欢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信心。所以,教师教学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或音乐、或道具、或悬念、讲故事、或以饱满的情感颇具感染力的语言……巧妙地贯穿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未来世界奥秘的动机,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开展教法讨论,激活创新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教学活动的评判者,而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处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共同获取新知识,谋求发展。当然,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放弃做出最后决定的职责,不意味着放弃一切的规范和纪律。恰恰相反,他坚决反对一切以此为借口的极端自由放任主义,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就是撒播无私的爱。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就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犹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实验过程优化的讨论,实验误差分析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好奇心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起思,疑而生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努力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敢于言别人未所言,敢于做别人所未做。如伽利略因对教堂内的灯质疑,研究出了单摆定理,瓦特因对蒸汽推动茶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等。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设疑景,如设置悬疑、演示实验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难易适度,小而具体,新而有趣。同时对书本上的知识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向知识权威挑战,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这样,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迸发而出。

五、重视发散思维,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全世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学习怎样思考”谈的就是进行思维训练问题,而尤以发散思维训练为最重要。那么何谓发散思维呢?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思维的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思维迅速向各个方向发散。

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的专项实验,可以是观察式的见习活动,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使学生重温科学探索真理的历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和探究能力。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培养敏捷的创新思维。

六、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个性,宽容学生过错,保护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奴性永远不会有创新。“人的个性不仅是一个区别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人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即是个性表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中的外在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喜欢求异,意志顽强等,给予及时肯定,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探索质疑状态,大胆想象,多向思维,主动认识新奇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发掘自身内在潜能,进而产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不断创新的强烈愿望。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使创新素质生成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少当裁判,多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处在新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思维,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始终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新,不畏艰险和挫折,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技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0.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范文第4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情感的色彩,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创新思维训练的策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也是阅读的最佳时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怎样读。

1.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

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2.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去阅读

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3.教会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

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策略。

三、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思维;培养;实践;教材

会计学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目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实力成倍增长,国内企业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会计学,由于其经济基础性、实践可操作性,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专业人才,也日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会计思维,即在提高会计意识的同时,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那么,什么是会计思维,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会计思维的引导下,我们又怎么优化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关于这些问题,本文将在以下做出详细的论述。

一、概念辨析

(一)思维

一般而言,思维是主体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的能动性操作的一种活动。思维的主体主要指的是人(哲学观点),电脑虽然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表达,但由于是人为的操纵,所以不能称其为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是信息,包括以存储、采集、传递、提取等方式获得的信息。思维的能动性主要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思想或思路下主动做出的。这里的思维活动可以是一种思维、思考方式,也可以是一种实践应用活动。

在哲学中,思维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具体而言,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通过筛选、分析,从而概括出的一种观念,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外在形式间的联系。狭义的思维通常是专指逻辑思维,这主要是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的。由于会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事物比较多。因此,本文采用广义思维说,以便于论述。

关于思维,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客观事务本质与特征的集中反映。比如会计学中的会计概念、会计六要素、会计的基本假设等。二是思维中的概念与现实表达、词语标示可能会有偏差,因此需要我们透过词汇看本质。例如会计学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利润”、“利益”、“税务筹划”、“税务谋划”等。

(二)会计思维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涉及到的一些内容。那么,如果我们将思维与会计学联系到一起时,会计学思维又会包括哪些内容呢。

简而言之,如果套用思维的概念,那么会计思维就是会计专业学生、教师、相关研究者对采集到的有关会计的信息进行主观能动性操作、应用的一种活动。在进行会计思维时,我们主要是以会计语言为媒介的,对会计实践中相关的原则、规则进行批判性的概括与应用。

我们知道,认识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是知识的三个层次,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创新。会计思维的应用也是如此。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础学科的同时,增加课堂实验,课外实训,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的创新,将会计的认识推到更高的层次。

(三)会计思维训练

会计思维训练的内容一般可以包括:创新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系统思维训练、决策思维训练、分析思维训练、问题解决思维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思维的培训,思维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很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引进了思维培训项目。

一般来说,思维培训的步骤是:首先学习思维与物质存在的关系,以及各种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思维一般规律,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次是了解思维指向的对象,通过集体方式讨论,提高认识水平;最后是实践应用,一方面是检验思考方式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培养会计思维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相关理论也在“更新换代”,为了跟紧时展的步伐,我们的会计思维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进。按照会计思维所涉及到的方面,以及其思维流程。本文将会计思维具体成逻辑、创新、应用思维。

(一)会计逻辑思维

会计逻辑思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怀疑思维(批判思维)与整体思维(系统思维)。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作者写书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正视这一点,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话,那就尤如“刻舟求剑”,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任何学科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具有“怀疑思维”,会计学也不例如。再加上会计学的实践应用性比较突出,因此更需要不断质疑,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会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也是现代企业对于供职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全素质能力培养,比如说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会计创新思维

国家的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了创新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怀疑;另一方面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配备相应的设备软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充分利用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培养学生的新思维,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现代企业都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对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核算、列表分析等具体会计工作进行思考与创新,以利于创造更有效、更合理的会计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