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景区森林防火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全面提高莒县森林防火的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的长效机制,保护绿色森林。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和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森林防火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防火工作方案: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建立永久可持续发展的防火工作机制。
立足我县实际,科学规划,分步骤、按计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莒县近几年在市林业局的指导下,防火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今年开始,我县将根据实际立足长远,分步骤、按计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1)、根据莒县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瞭望台的瞭望面积,从今年到2014年建设8座瞭望台,每年2座 。今年在桑园镇的苑庄和店子镇的屋楼崮建设2座;2012年在中楼镇的马亓山和寨里河镇的老营顶建设2座;2013年在碁山镇的峰山和峤山镇的大顶子建设2座;2014年在东莞镇的莲花山和库山乡的230.6山建设2座。这样到2014年莒县的瞭望台将达到10座,瞭望面积达到71000亩。(2)、加强野外用火的管控,根据实际在防火重点乡镇(区域)新建护林房40座。今年在店子镇、桑园镇、龙山镇建设10座;2012年在碁山镇、峤山镇、库山乡建设10座;2013年在东莞镇、中楼镇、寨里河镇、陵阳镇建设10座;2014年在小店镇、果庄乡、库山乡、桑园镇、店子集镇、龙山镇、峤山镇建设10座。届时,防火重点乡镇护林房将根据面积管控,形成防火一线的重要一道防火线。(3)、为了提高森林火灾快速扑救能力,科学规划建设林区的防火道路。从今年到2015年我县将在龙山镇、店子集镇、桑园镇、峤山镇、碁山镇、库山乡、东莞镇、小店镇、寨里河镇和钟楼镇新修防火道路300公里。通过防火道路的修建,在扑救森林火灾时能够更快到达扑救地点,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4)、为了提高森林火灾的预警能力,从今年开始到2015年在我县新建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点25个。今年在龙山镇、碁山镇、东莞镇、库山乡、果庄镇建成5处,加上现在浮来山已有的一处,到2015年将达到26处,形成视频监控、瞭望台瞭望和护林员巡逻的整体监控网。(5)、加强森林防火阻隔网的建设。2010年我县为了提高防火能力和林农的经济收入,到费县和济南市的历城区进行了参观学习,根据我县的立地条件,将大面积推广在林边种植核桃树、板栗树等,形成生物防火隔离带。从今年的春季造林开始,在龙山镇、桑园镇、峤山镇、店子集镇、东莞镇等乡镇通过政府补贴,各级动员使林农认识种植核桃树、板栗树的意义,至少种植八处100亩以上的核桃、板栗林,形成生物防火隔离带。(6)按照“冬火夏防”的理念,在重点防火区域实施生物和化学灭草剂开设防火隔离带,减轻冬季森林防火的压力。今年计划在浮来山风景区、屋楼崮、马亓山、雪山、莲花山等地采取森林消防专业人员与各乡镇组织人员共同实施的办法喷洒灭草剂,到2015年计划每年喷洒25吨除草剂。(7)、加强防火物资的配备和储备,县委、县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计划在2012年建成,添置风力灭火机100台、油锯20台、水枪30把、2号和3号工具1000把、串联型森林灭火水泵2台、森林防火专用摩托车10辆、防火服400套、照明工具300部、对讲机60台、中继台1部。
二、加大宣传力度,将季节性工作变为经常性工作,使宣传工作制度化。
(1)、我县的森林防火期为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5月31日,重点是冬至、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及今年这样持续干旱少雨的天气,我县将把这些重要时期的宣传教育分为若干个节点。5月31日并不能作为结点,使宣传工作经常性,并形成制度化。(2)、12月作为全县森林防火宣传月,3月25日至4月3日作为全县森林防火宣传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各乡镇、风管委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牌、宣传车等形式集中进行防火宣传,推进防火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农户、进生产企业”活动,我县林业局、教育局等组织专门人员到学校、社区、企业进行专题讲座。将典型火灾案例印成宣传单,让这些贴近实际的火灾教训来教育干部群众,增强干部预防森林火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群众预防火灾的实在感和自觉性。(3)、继续在中小学校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全县中小学生的防火知识教育,让每位中小学生签订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在重要节日、寒假前印发《致全县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把宣传教育任务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通过“小手牵大手”,落实到每一个家长。(4)、森林防火期,县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森林防火宣传标语,综艺频道综艺节目的回答问题环节中穿插森林防火知识。(5)、交通部门在国道、省道的出入口、收费站设置防火警示标语,让外来人员及时掌握防火知识,来增强防火的自觉性。(6)、各村委会在春耕和冬至、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等重要时期利用“村村响”经常性的广播森林防火知识,防火重点村每年召开两次以上全体村民会议宣传防火知识,每100户的房前屋后粉刷两处以上宣传标语。对少年儿童,尤其是智障人员要与监护人签订责任书,加强对智障人员的监管,减少火灾隐患。(7)防火警示标语要清晰,建管并重,宣传月、宣传周要进行重新粉刷。浮来山等风景区的火种检查站要固定,严禁火种进入林区。门票上更新设计森林防火内容,让外来人员及时掌握防火知识,减少隐患。
三、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护林员队伍建设,发挥出防火和救火工作的主力军作用。
(1)、我县已按要求成立了50人的专业消防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队员集中食宿,集中训练工作。林业局专门抽调经验丰富的骨干来管理专业队。虽然成立不到一年,但通过对队员的严格筛选、军事化管理和日常的经常性教育,培树队员“用于吃苦、敢打硬仗、无私奉献、不辱使命”的消防队员精神,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先后到市林业局、莒县消防大队进行学习,并先后请市局森林公安分局的魏局长、杨政委来进行授课,传授经验。2010年参加全市森林消防专业人员实战演练,之后又参加了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的实战演练等活动,我县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已具备了令行禁止、快速反应、招之能战、不辱使命的专业队伍。在森林防火期,积极参加防火工作,到林区巡逻检查,排查火灾隐患,积极参与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非森林防火期,加强学习、训练,提高实战水平,在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中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2)、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护林员的责任心,发挥好护林员在森林防火中一线作用,划定护林员巡查责任区,继续推进护林员GPS定位平台和终端建设,随时掌握护林员的动态。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完成对422名护林员的手机GPS定位。县林业局人员每人随身携带护林员名册,凡到乡镇出发,随时检查,检查结果列入年度考核中。各乡镇具体负责护林员的选聘、管理和考核,不胜任护林员工作的,按程序予以调整辞退。护林员的劳务费及时足额发放。
一、狠抓文明创建不放松,为*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
3月份,我镇开展了以整治“脏、乱、差”为重点(兼顾灭犬统一行动)的文明创建活动,初步营造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服务文明、管理有效”的*新形象,为迎接*旅游高峰提供了环境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我镇文明创建整体工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落实市委书记王启敏4月1日在汤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副书记江山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管委会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4月份,开展了全面打造环境美、灯饰亮、秩序好、居民素质高的新*活动,即*镇文明创建集中整治活动。我们结合中央1号文件和粮食政策宣讲活动,通过村组会议、进村入户、发放《致*镇全体镇民的一封信》(1200余份)、悬挂横幅(16条)及有线电视等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宣传了王书记指示精神,及时上报了《关于落实市委王书记*调研重要指示的请示》,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文明创建集中整治领导组,制定了《*镇文明创建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和《*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实施意见》,此次活动还结合矛盾纠纷排查、普法教育等,教育引导群众提高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至4月28日,118户违法搭建物、构筑物均自行拆除(其中两户强行拆除),总拆除面积2226.34平方米,清理了249户乱堆乱放,国(省)道两侧广告牌匾等各类整改内容也已基本完成。同时,为确保*旅游专线的畅通,我镇投资160万元新建了9000平方米的新型生态停车场。
五月份,我镇为全力做好“五.一”旅游黄金周的接待工作,我镇研究制定了《*镇“五.一”旅游黄金周接待工作接待工作方案》和《*镇“五.一”旅游黄金周散客接待应急预案》,落实到岗到人,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五.一”以后,继续做好巩固和推进我镇创建工作。重点是以创建工作促发展,着力围绕彻底整治“乱、慢、低”等现象,做足做好“保”、“住”、“娱”、“购”、“通”等文章,使*的城镇面貌在“十.一”之前再有一个大变化,年底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咬紧护林防火不麻痹,确保*旅游森林资源安全
〈一〉为切实做好*南大门的森林防火工作,确保及时有效地组织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我镇立足“灭早、灭小、灭了”的原则,根据《安徽省森林防火办法》、《*区森林火灾扑救预案》,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了*镇森林防火扑救领导组,根据“属地管辖、归口管理”的原则,实现上下联动,实行镇联村包片联动责任制,使得联系村领导切实担负起“保一片平安,促一片稳定”的政治责任。为切实加强火源管理,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我镇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1、抓紧补缺补差,进一步修订了森林防火预案(以于今年2月20日印发实施);2、每天有两名副科以上领导带队,林业、镇干参加对公路沿线的重点区域、重点地带实行全天候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3、从村两委、党员、村民组长和青壮年人员中挑选20名骨干组建应急小分队,由镇武装部统一培训演练、调度和指挥,使得我镇应急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4、对镇聘村用的护林员强化管理,并以村为单位临时召集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加大责任片区及重点地段的巡查密度,严防死守;5、严格林木采伐审批制度。尤其国省道两侧第一层山脊及景区景点周围可视范围内实行封育的山场内禁止一切林木采伐行为,林业部门也不得安排林木生产计划;6、加大处罚力度,明确防火期内,严禁一切野外生产性用火,违者,由护林员依据村规民约重罚;7、与高速公路项目部经理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状。以上措施由于实施到位,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二〉开展林业专项整治活动,促进林区生产经营秩序的稳定。由于近年来我镇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少数施工单位和木竹生产经营企业大肆私收乱购,违法经营无证木材(竹),严重扰乱了林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为维护林区生产经营和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产、购、销行为,我镇5-6月份开展了一次林业专项整治活动。整治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宣传动员阶段、集中整治阶段和完善总结阶段,通过一个月的集中整治,共罚没20100元,补增税费4859元,逐步规范了镇域各地用材秩序,减少了林业案件的发生,堵塞了各项税费流失的漏洞,确保了林区生产经营秩序的稳定和*森林资源的安全。
三、加强在山经营人员管理,营造优质*旅游经营秩序
一、加强统筹谋划
(一)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市区全面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构建森林防灭火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印制《市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工作规则(试行)》,调整充实指挥机构人员力量,厘清成员单位职责边界,推动区、镇森防指办公室实战化运行。健全完善森防指会商调度、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制度机制,分级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业务培训。〔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各成员单位〕
(二)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以及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森林防火命令,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规范化、法治化。〔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镇、区森防指各成员单位〕
(三)深化专项整治。持续开展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推进10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四个清单”落地落实;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深入学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印发《市区2021年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工作方案》,推动实现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增强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10个专项工作组的牵头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二、推进责任落实
(四)压实各级责任。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灭火责任,建立“三张清单”加“一项承诺书”制度(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责任与任务承诺书),落实高位推动末端发力群防群治终端见效工作机制要求,积极构建区包镇、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户包人、护林员包山头的“三级六包”责任体系,将工作责任和任务压实到最小工作单元。进一步细化全区党政领导干部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强化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乡镇属地责任、林管员巡查巡护责任。〔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各成员单位〕
(五)强化部门职责。细化区森防指“一办六组”(办公室及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组、违规野外用火管控及火案查处组、林区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组、小火打早打了组、火灾科学扑救指导组和信息综合组)和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建立“一办六组”工作体系,提高森防指规范化、专业化、实战化水平。实施由区森防指成员单位包镇联系督导制度,强化森林火灾风险防范工作督促指导。〔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责任单位:区森防指“一办六组”及其他成员单位〕
(六)严格督促考核。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工作,运用“四不两直”等形式,发挥“两书一函”(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提醒敦促函)制度作用,加强对任务部署、隐患整改、火案查处等工作跟踪督促,推动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及时整改销号。加强对各镇、区级有关部门履行森林防灭火工作职责的绩效管理,严格按照《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考核办法》组织考核。〔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责任单位:区森防指各成员单位)
三、提高防控水平
(七)狠抓隐患排查。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组织实施高火险期森林火灾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国有林区、风景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林区内的学校、居民区、危化品仓库、油库等重点目标、重要设施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整治,因地制宜构建生物阻隔带和工程阻隔带等相结合的防火阻隔系统。深化森林输配电线路火灾隐患专项治理,建立隐患台账动态管控机制,督促电力企业开展巡线剪枝、线下可燃物清理,建立完善大风天气情况下拉闸限电措施。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落实“四同步”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规定,推进林区老旧电力线路升级改造,提升综合防灾避险能力。〔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经信局。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八)强化监测预警。扎实推进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瞭望点设备设施升级改造,配备巡护侦察无人机,统筹规划建设点、线、面一体和空地结合的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网络体系,为火源管理、火情监测提供有力支撑。建立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会商研判协作机制,及时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发挥林场职工、村民组织和护林员等一线人员优势,做到火情早发现、早处理,打早打小,严防“小火酿成大灾”。〔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经信局、区消防救援大队。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九)实施精准防控。落实分区分级抓好森林火险精准防控工作要求,持续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结合红、橙、黄、蓝四级火险预警,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森林火险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各成员单位〕
(十)深化宣传教育。制发《市区森林防火宣传月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林区输配电设施防火专题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森林防灭火宣传报道。组织干部走村入户开展针对性宣传,推动防灭火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寺庙。形成村村张贴防火公告、户户下发防火公约、人人知晓防火禁令的宣传氛围。加强学校防灭火教育,用好防火读本挂图,开好专题课程,发挥好“小手拉大手”作用。及时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发挥好教育、警示、震慑作用,增强社会各界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舆情引导管控。〔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委宣传部、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民宗局、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四、夯实基层基础
(十一)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省关于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意见办法,加快推进区级森林防灭火队伍组建,通过集训、轮训等方式开展专业扑火队伍培训,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扑火队伍等协同实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第一时间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消防救援大队、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十二)做好装备配备。加强要素保障,推进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物资储备,及时采购补充库存。配齐必需的灭火装备,差异化加强以水灭火、以风灭火等针对性装备配置,提升个人防护装备水平,配备个人辅助装备,定期开展装备检查,推动装备更新换代,合理确定备份,加强专业扑火队的车辆配备,推广适合全区森林火灾扑救的专属装备,配齐配全现场勘验设备、执法专用设备、野外办案救护装备等,视情开展政府购买航空应急救援服务,扩大森林航空消防覆盖范围。〔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区消防救援大队。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十三)提高基础能力。按照《市森林防灭火标本兼治总体方案(2020—2025年)》,做好瞭望点、防火道路、隔离带、实训基地、消防水池、停机坪、取水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升森林防灭火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五、强化应急处置
(十四)开展预案演练。根据《市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要求,按照同步筹划、分级编修的要求,完成各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编修工作。进一步完善极端天气及局部微气象条件下林区输配电线路避灾应急预案,适时组织预案对接会审。充分发挥消防救援队伍布局优势,开展联防联训联扑,切实提高组织指挥、实战攻坚和紧急避险等能力。〔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各成员单位〕
(十五)加强统一指挥。严格执行《省森林草原灭火组织指挥工作规范》,规范前线指挥部组织指挥流程和现场指挥员灭火指挥流程。分级分类分期组织森林灭火指挥技能培训,提升各级指挥员科学指挥能力。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将现场扑救火方案制定集中统一到指挥长、现场扑救力量调度集中统一到调度长、现场扑救火行动实施集中统一到专业扑救队伍、现场扑救火安全管理集中统一到安全官。〔牵头单位:区森防指办公室、区自然资源局、区消防救援大队。责任单位:各镇、景区、区森防指其他成员单位〕
关键词:风景区水资源综合利用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名胜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黄山不仅以温泉、云海、奇松、怪石“四绝”著称于世,同时也是我国南方天然的绿色宝库和动植物园,拥有动植物种类1882种。森林植被群落具有乔、灌、草三层完整结构,还有多种古树名木和珍稀花卉,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生态系统稳定平衡。随着黄山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风景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工作日趋繁重。由于水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障旅游与生活用水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其综合利用已成为黄山风景资源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2394.5mm,多年平均径流深1384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108m3(丰水年高达4.8×108m3,枯水年也有11×108m3),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然而黄山因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海拔高程在500~1870m之间变化,河床比降大,第四纪沉积物少,蓄水条件差;地质构造主体由燕山旋回第二期花岗岩组成,并以断裂为主,故地下水比较贫乏;再加上降雨在年际、年内间变化很大,分配极不均匀,从而加剧了溪涧水量丰枯的悬殊差异。黄山每年4—7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尤其是6—7月间的梅雨季节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引起山洪暴发;而秋冬季则时常百日无雨,此时又是旅游旺季,使旅游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维护特别是森林消防用水严重匮缺。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黄山风景区相继建成一些蓄供水设施。其中蓄水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塘库,已建成9座,蓄水量达20.85×104m3,规模较大的有五里桥一至三库、西海水库、天海水库和云谷寺水库;另一类是蓄水池,已建成20个,蓄水量为0.59×104m3,分布在温泉、北海、玉屏楼和云谷寺等几大游览区。依照目前黄山供水的运行状况,塘库每年可复蓄5次,年可供水量约107×104m3峰峦顶部,来水面积小,蓄水量仅为6×104m3,年可供水量30×104m3,而这些景区乃黄山精华所在,是游客必经之地,因此用水紧张状况更加突出。根据近年来对游客、接待设施及生活供水的统计分析作出的景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表明:到2010年,黄山风景区年需水量将达250×104m3,供需矛盾愈发加剧。
随着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景区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水体、大气、植被、土壤皆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最为明显、最为直接,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压力。宾馆饭店、公厕及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已达110×104m3/a左右。一些游客比较集中地段附近的水体水质已达不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目前已进行常规的污水处理。
2景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原则
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是构成黄山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涵养自然资源生息、维系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简单地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在风景密集的高山景区筑坝蓄水和建污水处理厂,固然可以满足旅游用水的需求和减轻污染,但由此而兴建的大量人工建(构)筑物,不仅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难以和谐;而且还会因水系截流造成溪涧断流和建筑区域地形、地貌及地质的破坏,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失衡,甚至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这样的开发方式违反了自然规律,已经给世人留下诸多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指导黄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包括原水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和水的循环利用,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黄山风景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解决黄山风景区供水和污水治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
①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和政策性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分步实施,力求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②节流与开源并举,解决供水。尽量利用景区外水源,景区内充分利用现有蓄水设施,引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减缓供求矛盾。同时,尽量减少在精华景区建坝蓄水,而在景区边缘或更大范围新辟经济可行的水源点,引水上山,解决供水问题。
③污水处理原则上就近进行,点片结合、相对集中。根据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治污设施,且以小型化、小水量为主。在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且污水源相对集中的地区,才采用集中方式。为不影响景观,处理设备尽可能采用地埋式,且与宾馆和景点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气味干扰。治理后,达标的废水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以保持区域水系的稳定。
④水资源管理应结合水源形成供水网络,使景区间用水实现互补。从保护水质、降低成本出发,就近先利用原水、库水,并尽量回收使用,再考虑抽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合理性。在水资源建设中,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供水形成网络、污水得到治理的同时,还应考虑建立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系统,用于水资源、水需求和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消防、事故、旱情等紧急情况的对策,做到统一调度,合理控制利用水资源。
3初步实践
90年代开始,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即着手解决黄山供水和污水处理问题,近两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是加快了建设步伐。除了与省、市有关技术部门共同进行水资源普查、研究及规划工作外,还编制了《黄山风景区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开展中国—芬兰《黄山水资源和环保科技项目》合作,其中部分工程建设项目已相继实施。在规划和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黄山自然条件和特殊性以及作为著名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表象和内涵,抱着审慎的态度认真对待,不因水资源建设而造成无法弥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失。为解决黄山的供水和污水处理,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初步实践。
3.1景区外水资源的利用
从减少景区内的水资源占用,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出发,几年来已经有计划地在景区周边的屯溪、汤口等地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洗涤中心、净菜中心、垃圾分检处理场和生活基地等设施。风景区宾旅馆、各类接待设施使用的被褥、衣物、时令蔬菜、瓜果等去污洁净后进景区,各类垃圾也经分类后将大部分运至景区外处理。此举既大大减少景区内的供水、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减轻了供水压力和水体、环境的污染,也给周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市场,收到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果。
3.2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推广应用
在景区各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意充分考虑选择和采用先进的节水方法和节水设备,既防止跑冒滴漏,更注重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近几年改扩新建的北海宾馆、狮林饭店、玉屏精舍等宾馆基本采用了现代的节水卫生设备、洗手间和淋浴(代替浴缸),并选择适当的卫生间和厨房用品,如用简单的单杠杆混合器装置代替传统的两个水龙头,可迅速调节水温,改变以往边放水、边调节而费水的状况;采用北欧地区的座便器每次只需4~6L水耗,较一般通用产品(每次12~15L水耗)节水明显。在供水特别困难的景区,如天都峰、玉屏楼等处,已在推广使用干厕,水只用于净手,冲洗用水可由移动式水箱或不定时充水水箱提供,对玉屏景区还实施了中水回用处理系统,将沐浴、洗涤水进行有效净化后再回用于座便器的冲洗。据资料介绍,使用新型的节水设备和卫生洁具每天可节水10%~18%,使用循环水系统可节水22%~24%。
根据黄山供水要求和开辟水源点基本原则,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景区不宜兴建大中型水源工程,故在山下、边缘和景区外反复研究过很多方案。通过对水源工程、泵站提水工程、交通和施工条件、生态环境影响、分步实施和分步受益、工程造价等六个方面的综合比较,确定采用在次要景区山下建蓄水、抽水工程方案。该方案所规划的三座水库总库容51×104m3,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092×104m3,水源丰富,水质良好,能满足规划发展和水质要求,并对其下游有一定的防洪调节作用,而且位置均不在游客视线范围内,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也较小。其中规模最大的五里桥新二库已在设计过程中,即将动工兴建。三座水库建成后,结合兴建泵站提水上山建水厂,与原有山上水库形成供水网络送至各景区,可彻底解决黄山的供水问题。
3.4污水处理
近几年,黄山风景区陆续兴建了13座独立的污水处理厂,分别处理北海、西海、天海、玉屏楼、温泉等片的污水,综合处理能力约200t/d,处理设备基本为地埋式。同时松谷庵、逍遥亭和云谷寺等处的治污设施也正在实施和安排。
在排污管网设计中,将污水和雨水分开,暴雨时不会有洪水进入处理系统而增加污水处理负担。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基础资料特别是基地数据资料的实时性、准确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园林设计师可以获取卫星影像图、航测图、GPS定位数据等最新、最准确的地面信息数据。例如,人们可以站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从仪器上精确的读出所在的经度、纬度和高程,并且随着位置的移动,它可以自动绘制出移动的轨迹,园林设计师对基地信息的实时准确收集工作由此将变得更为轻松。
由于信息数据可用电子文件方式进行保存,这既有利于信息资料的快速检索,也方便了文件的网络传输与共享,从而使信息的收集工作变得快捷、安全。这样用于规划设计的各种基础资料、规范、知识、数据唾手可得,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是传统方式望尘莫及的。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全国范围内各园林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园林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实现网络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风景园林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这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空间分析与数据提取
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RS、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对进行不同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园林设计师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运用层的叠加功能,园林设计师可以得到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层。这种技术在风景区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地不同属性的分解与统计,形成专题图层,再根据不同的专题图层进行用地开发的适宜性评论,从而为规划提供依据。
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模型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所具有的强大分析功能,使园林设计师能在复杂的数据集合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于风景区景点的选址、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游览线路的选择、旅游设施的布点等规划设计过程,并绘制各种分析图件。
利用RS技术和GIS技术我们可准确测定绿地范围、面积、树种结构、种类,甚至树种的生长状况。例如,根据遥感图像的色调、纹理、形状,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图像表示绿地,哪些图像表示不同的树种。其中,利用GIS并根据专家的识别经验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可用于遥感图像中树种的比较、分析和识别。
三、景观表达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静态形式的景观表达类似于传统的景观表现方式,它能够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以形象、直观、逼真的方式表现给大众,这就在规划设计行业中常提到的“效果图”(或“鸟瞰图”),这种方式善于表现设计的细部和“亮点”。
动态形式的景观表达是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设计成果以一系列的画面表现出来,使观察者以步行、车行、航空等方式来观察规划设计结果。这种形式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善于表现规划设计的空间关系和景观序列变化。尤其是将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感染力将变得更强。
景观表达是园林设计师进行视觉分析与决策的有力工具。运用CAD、GIS等多种技术,园林设计师可将设计的山、水、树、建筑等对象置于基地场景中,并通过视线的分析、光线的变化、气象模拟、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方便的分析出设计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在强调大众参与决策的今天,这种方式更为理性。
四、景观评价
采用“3S”技术,园林设计师能够客观地对景区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价。例如,根据RS、GPS获取的地形、地势、植被、水体、地质等数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可以评价出景区内不同地域景观的优美程度,并自动制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图件。这种方法可用于大范围的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景观资源分析与现状评价,采用这种方法,园林设计师不必跑遍现场的每个地方,特别是那些在现状调查时不易到达或没能到达但可能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地方。
利用GIS的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园林设计者可以进行地表的三维模拟与显示,并能进行不同视点(或景点)的可视性分析,为景点的选址和最佳游线的选择提供视觉分析依据。例如,在包含水库设计的风景区规划中,因水坝的拦截造成对上游山地、村庄、农田、森林的淹没情况,可以很方便的用GIS技术结合CAD技术进行景观预测与评价,并可以进行水位升降的动态模拟及水库面积和贮水量的计算,为下一步的居民搬迁、景点选址、道路选址、水面活动组织等提供科学直观的依据。
五、植物选择
园林设计师应具备在不同场合选择适宜植物的能力。植物的选择不仅有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还有美观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对各种植物的属性比较熟悉,如植物的名称、学名、种属、尺度、生长要求、美学价值等等。由于这些属性种类繁多,在现代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对设计师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上的负担。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植物选择系统,已成为园林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出现了诸多以检索为主要功能的植物数据库。利用它们,园林设计师方便地进行操作,极大减轻了记忆负担。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入各种植物的图像信息和四季变化图片,进一步增强了园林设计师进行植物选择的客观性,使设计更趋合理、完美。
现在,将植物选择渗入CAD体统之中正成为流行趋势。园林设计师在运用CAD系统绘图的同时,可以随时进行植物数据库的检索与信息提取,并将其联接到设计图中,使设计图中的不同植物图例具有相应的植物属性,从而实现植物统计与分析的计算机化。植物选择融入CAD系统,为园林设计师的园林设计过程提供了轻松、生动、直观、高效的植物选择方式,使之能将精力更好地用于设计构思的其他方面。
六、动态监测与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园林、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动态监测时,获取的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大、准确性高、分布均匀等特点,很容易制作出反映各自特点的各类信息和图件。
例如,运用RS获取绿化信息和图件,我们可以进行绿化与环境、绿化与人口密度、绿化与建筑容积率等相关分析,这对于动态研究绿化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以及园林绿化布局的合理性都十分有益。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控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我们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各类风景区、大型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运用综合包括“3S”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可以建立生态监测系统、森林防火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设施控制系统、旅游服务管理系统等各类专业系统,以便进行高效、动态的监测和管理。
七、“虚拟园林”
如今,融入多媒体动画的虚拟现实技术已开始渗入航天、医学等领域。运用这种技术,人们戴上特制的头盔(或眼镜)与数据手套等传感器,就可以置身于虚拟的场景之中进行各种操作,以达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等目的。在风景园林领域,同样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园林”来表达规划设计成果或满足“虚拟旅游”。目前这种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是一种持续性、长效性的工作,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才能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园林景观才能逐渐达到完美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