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1 分类方法

AO/ASIF 分类法及Neer分类法是两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Neer分型较为复杂,其可靠性及可重复性亦存有争议,但由于Neer分型利于制定骨折治疗方案,故临床运用较广泛。目前随着CT及MRI的普及,可进一步帮助骨折的分类。但在某些病例中,通过手术者在术中观察才能最后明确分类。AO 分型以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肱骨头坏死率为分类基础,强调肱骨头血运的破坏程度。A 型是指关节外骨折,仅包含一个结节,伴或不伴干骺端骨折。B型是指关节外骨折,其中大小结节均骨折,同时伴干骺端骨折或盂肱关节脱位。C型是指关节内骨折,常包括解剖颈,且肱骨头血运受明显破坏,肱骨头坏死率高。

2 肩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目前国际上最常采用neer和constant标准用来评定。neer标准: 疼痛占35分, 功能占30 分,活动范围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总分大于89分为优,大于80分为满意,大于70分为不满意,70分以下为失败。constant标准总分也是100分。主观指标上疼痛占15分,日常活动能力占20分;客观指标上肩关节活动范围占40分,肌力占25分。

3 治疗方法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2种。

3.1 非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悬吊石膏、牵引、肩外展支架固定等。一部分或轻度移位的二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LiLL[1] 等从1989 年11月至1998年6月, 对52名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其中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19例, 三部分骨折12例, 四部分骨折6例, 平均随访20个月, 采用constantscore评分。结果10例疗效为优, 13例疗效为良, 7例中等, 7例较差, 认为对二或三部分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部分骨折应该采用手术手法治疗。高龄患者因骨质较为疏松, 一般也采用非手术的治疗方法。Kollig, etal[2]认为, 肱骨头复杂骨折都应该先采用保守治疗, 既可降低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也能取得满意的治疗结果。保守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肩痛、活动范围受限、肩关节功能恢复不良。对于明显移位的骨折,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包括三、四部分骨折),由于附着于大、小结节上的肩袖肌肉的牵拉, 闭合复位很困难, 保守治疗常导致畸形愈合, 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

3.2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或外固定架固定术

闭合复位或利用钢针撬拨复位, 对肱骨头血供干扰小, 肱骨头坏死率较低。骨折复位后可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或外固定架固定术。Zingg, etal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31例, 优良率为80.6%, 认为经皮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而且具有并发症少、康复期短等优点。一般多针固定常选用克氏针,骨圆针或螺纹针固定。但上述内固定物边缘光滑,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骨质对针壁的挤压约束力减小,常在骨折愈合前出现针体滑动,向外退出或者穿入肩关节,而不得不在骨折愈合前拔除内固定物,致使骨折端失去支撑而再度移位,造成的治疗失败,而且该固定没有任何加压作用,骨折断端间稳定性降低,也是造成骨折再移位的原因之一。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虽减少了软组织损伤,但针道感染率较高,易导致肩关节粘连。故该方法最好运用于无骨质疏松的年青患者。

3.3 手法整复经皮导入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

经皮导入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经临床证实疗效可靠,无须外固定,术后可早期活动肩关节,有效预防了关节粘连,较好地保护了肱骨头的血供,避免了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采用导针导入解决了螺纹钉拧入时方向易变动、摆动幅度大的问题,保证了螺纹钉进入方向与深度的准确。螺纹钉的前半部分有锐利的自攻槽和较大的容屑空间,不仅便于切削骨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松质骨的把持力,满足了复位与加压固定的力学要求,提高了螺纹钉内固定质量。螺纹钉与肱骨干保持45°角进入,并配合45°角垫圈及螺母的均匀加压固定,能使骨折端之间压力均衡,可有效对抗骨折端各个方向的应力。本方法固定可靠,术后不需附加复杂的外固定,可早期活动肩关节,有效地预防了关节粘连,达到了骨折愈合、关节稳定与功能恢复并进的目的。

3.4 髓内钉针固定术

髓内针固定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此类内固定器材有克氏针、斯氏针、髓内针、螺钉(包括空心螺钉)等。这些内固定物的共同优点就是切开范围小, 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避免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例,研究发现, 早期坚强内固定在周期性应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导致内固定失败; 而具有弹性及低强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可以降低骨与内固定物界面间的应力,因而更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针钉类内固定物即具有此项特点。近年来应用非扩髓的交锁髓内钉治疗大结节及肱骨头完整的外科颈移位骨折,尤其是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也逐渐增多,但髓内钉固定技术对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效果尚不肯定。骨折的复位不够理想,骨折固定也不够稳定。肱骨近端骨折的不稳定因素主要与骨的压缩和缺损有关,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患者中,骨的压缩和缺损更加严重。此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目前常采用骨移植的方法填充其骨缺损。

3.5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一直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法, 但其对组织的损伤较大, 对局部血运有明显损害, 并发症较多。随着材料学的发展, 手术方法的改进, 目前其并发症已有所下降,不失为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可选择的治疗方法。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有多种类型, 如T形钢板、1/3管形钢板、钩状钢板、三叶钢板等。T 形钢板对肱骨近端骨折可提供有效的稳定性。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连,亦可获得满意疗效。锁定肱骨近端钢板( LPHP)是2001年AO组织新研制出来的一种接骨钢板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接骨技术。LPHP的钢板与螺钉连为整体, 通过钢板与螺钉及螺钉与骨质之间的相互固定使骨干与肱骨头牢固相连,在放置过程中能根据骨面良好塑形,自锁螺钉又较好地解决了肱骨头为松质骨的问题,可以对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作坚强固定,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条件。大量文献证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具有其许多新特点和优势,与其他内固定方法相比,它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微创、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的首选方法。

3.6 肩关节置换术

包括肱骨头置换术及全肩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或伴肩关节脱位、Ⅲ型骨折伴老年性骨质疏松、肱骨头劈裂或肱骨严重压缩。伴有或不伴有肩关节脱位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其肱骨头血运破坏严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肱骨头坏死率较高,而半肩关节置换术效果明显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尤其是缓解疼痛明显。Hawkins等回顾20 例行关肩关节置换的三、四部分骨折病人,90 %患者肩关节疼痛较轻或无疼痛,但前屈及外旋活动平均为76及12度,不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的患者效果更差。Bosch等[5] 回顾29 例行半肩关节置换病人,除1例外,其余患者在休息时无疼痛或偶有轻微疼痛,伤后四周内行半肩关节置换较四周后行手术效果好,而手术时患者年龄是关键。Skutek 等认为患者术前的肩关节活动水平也是术后康复的一个重要指标,超过3/4 的患者在肩关节置换术后恢复到术前的运动水平。全肩关节置换是在肱骨头置换术的基础上再置入关节盂假体,适用于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伴关节盂破坏。与肱骨头置换术相比,全肩关节置换术操作更复杂,损伤大,技术要求高,术后感染率亦更高。由于肩关节复杂的解剖构造,肩关节置换术目前仍存在许多的问题。

总之,肱骨近端骨折目前尚无一种可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治疗的选择受到患者年龄、损伤程度、骨折类型、骨质状况、个体对功能的要求及全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大多数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骨折(一、二部分骨折),选择非手术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二、三部分骨折),可选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螺丝钉、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方法; 对于明显移位的不稳定性骨折,应选用钢板等坚强的内固定技术。对于4部分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是,年轻患者主张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采用微创技术,手术应该不影响肩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并能允许肩关节进行早期活动。肩袖对于肩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在早期处理骨折的同时应积极做肩袖修复。在老年患者或严重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无法使用内固定技术时,应选择肩关节置换术。

参考文献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老年性骨折祸首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严重的是导致骨折。老年人骨质疏松使骨质脆弱,加上肌群退变,无需多大的外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甚至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四个部位:脊柱、腕骨、踝骨和髋骨。许多患者因此致残,50%的患者需全天候生活护理,20%的患者需常年照顾。此外,尚有15%~20%的患者会因各种并发症,如静脉栓塞、感染等死亡。存活者中,因残疾致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除了躯体方面的痛苦外,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还同时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独立自由行动,引起焦虑、抑郁和自尊心的丧失,使患者的情绪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少人从此变得郁郁寡欢。美国一项对45~69岁妇女的研究证实,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患者面对不能走动、将来可能发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髋部骨折,可能出现危害较大的并发症,如衰弱、丧失独立性和死亡等,其恐惧心理大大加剧。

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份报告,每年大约有170万人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可能增加到630万,其中75%的病例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北京1988-1992年髋关节发病率女性增加了34%,男性33%。美国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每年约发生51万例心脏病,23万例卒中,18万例乳腺癌,150万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由此可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心血管病和骨质疏松已成为绝经后妇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关节置换是高龄骨折患者最积极的治疗方法

老年性骨折过去一般都是采取牵引或打钉子固定的治疗方法。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差,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一些高龄老人,家人害怕老人承受不了手术的打击,往往采取在家卧床静养的方法,不仅护理量极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由于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炎、褥疮、感染等并发症。

据统计,对90岁以上高龄骨折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且长期卧床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因此,老年性骨折治疗的重点不在于骨折如何复位固定,而在于如何能使骨折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立起来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高龄骨折患者的治疗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任何不必要的时间延误都有可能错失手术良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国内已开展40余年,目前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假体材料在医学领域里的应用,极大推动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全面发展,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手术效果最好的人工关节置换术,也是让骨折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站立起来活动的最积极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许多高龄骨折患者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有些患者同时并存3种甚至5种以上疾病,增加了高龄患者关节置换手术的风险。但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和医生技术的日益成熟,年龄已经不是关节置换术的。60岁以上的老年性骨折患者,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均可采取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高龄老人骨折是否进行关节置换手术,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病人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术前要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第二是家人能否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理念,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第三是医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手术技巧,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缩短术中操作时间、缩短术后卧床时间。

预防老年性骨折要从预防骨质疏松着手

骨质疏松所造成的骨折,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伤残的主要致残原因之一。骨折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了中老年人正常生活,并且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家庭问题。美国有统计资料显示,因骨折半年内并发各种急慢性病的死亡率高达10%~20%。因此预防老年性骨折必须从预防骨质疏松着手。

许多人认为预防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事,这是一种片面看法。实际上骨质疏松的危险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了,因此,预防骨质疏松应从儿童抓起,从四个方面着手。

从儿童期开始,争取要有一个最好的骨峰值。饮食是我们获得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重要和便捷途径。根据我国膳食钙偏低的情况,通过增加膳食中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是目前一个较为可行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建议每天喝一袋牛奶,进食豆类蛋白2两,碳水化合物6~8两,蔬菜水果1斤,并通过经常的户外活动和晒太阳,让皮肤帮助我们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有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及低钙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容易在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症。所以要不抽烟,少喝酒,不喝浓茶,不食用过多的高蛋白食品。女性在绝经后有一个骨密度快速下降的时期,要注意补充雌激素。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逐年增多,且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加之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以及合并心、脑、肾等多脏器功能减退等有关疾病,大大增加了骨折治疗的复杂性,如何有效治疗骨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手术辅助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11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年龄60~91岁,平均74.8岁,80岁以上者31例。股骨颈骨折52例,男23例,女29例,按Garden分型:Ⅲ型39例,Ⅳ型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4例,男27例,女37例,按Evans分型:Ⅲ型34例,Ⅳ型30例,均为不稳定型骨折。

1.2 并发症

本组88例(76%)存在内科并发症:心血管疾病67例,糖尿病41例,神经系统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泌尿系统疾病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7例,低蛋白血症13例,其他疾病4例,其中有两种合并症67例,以糖尿病、高血压为多,3种以上合并症22例。

1.3 骨质疏松

采用美国Lunar公司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定仪行健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均有骨质疏松症,见表1。表1 116例患者治疗前股骨近端骨密度平均值

1.4 治疗

1.4.1 治疗内科并发症

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参麦、二磷酸果糖等改善心功能;邀请内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共同参与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空腹8mmol/L以下。

1.4.2 手术方法选择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52例,其中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4例,全髋置换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4例,行DHS固定36例,蛇形解剖钢板固定1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

1.4.3 骨质疏松的治疗

处理骨折的同时,鼓励患者健侧肢体活动,肌肉收缩锻炼,给予降钙素以控制骨转换,如密钙息、维生素D和钙剂,如钙尔奇、乐力钙等。

2 结果

本组1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个月~6年,平均19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髋关节功能状况(按Harris评分标准)及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组81例(包括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根据标准本组髋关节功能优81.2%,良11.3%,差7.4%,优良率92.5%。关节置换组35例(包括6例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改行髋关节置换),优69.8%,良22.6%,差6.6%,优良率93.4%。

3 讨论

3.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骨折,而老年人体质差,多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骨折的最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是一种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由于生理的特点,绝经后妇女使骨质疏松的高发年龄。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而临床住院病例中因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比脊柱骨折高,其主要原因是后者往往经保守治疗而免于住院,而前者绝大多数需做特别处理而住院。因此对骨质疏松应给予重视。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单纯手术处理是不够的,骨量减少和骨质量改变是老年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骨折后全身或伤肢活动量明显减少,是骨质疏松的发展,关节退变,肌肉萎缩再次加重。早在1998年Tosi就指出,不止要修复骨折,也要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因此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打破骨折后骨质疏松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尽快恢复伤肢的活动及负重功能,同时应提早采用有意义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给予降钙素制剂等,提高患者的骨质量。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老年髋部骨折,由于愈合差,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临床治疗上较为棘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大多都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疾患并发症,这就要求制定的方案既不复杂,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治和避免发生各种并发症,力求早期离床活动,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老年髋部骨折,究竟采用何种手术方法,笔者认为对65岁以下股骨颈骨折,身体状况好,合并症少,生理代偿能力可,骨质疏松不太严重,关节功能及活动量较高者可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对65岁以上,伤前活动量少,对生活质量要求较低,合并症多,生理代偿能力差,且骨质疏松明显,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关节置换,安全可靠,能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全髋置换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出血量多,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由于愈合率较高,愈合时间较短,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多采用DHS、蛇形钢板内固定;对于高龄患者,身体状况差且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因内侧骨折、塌陷,股骨颈失去支架采用DSH或蛇形钢板,以造成肢体短缩,外旋畸形及髋内翻畸形。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6%~20%,因此主张选用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其优点在于缩短了术后康复期,能提供早期的关节活动,解决了内固定不牢的弊端[2]。国外学者报道关节置换治疗粗隆间骨折失败率(4%)比DHS的失败率(20%)明显降低。本组116例,行内固定治疗81例,占69.8%,治愈率91.4%。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2.5%;关节置换35例(包括内固定失败,改行关节置换者6例)占30.2%,关节功能优良率93.4%。

3.3 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处理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就诊时多合并重要脏器病变,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本组116例,伴有其他系统并发症者88例,占76%,有两种以上并发症者占65.5%。这些并发症控制不好常常成为手术禁忌证或导致手术恶化,甚至危及生命[3]。术后3天连续复查血常规和血生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浆白蛋白水平。良好控制内科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十分重要,同时骨科手术的预后不仅深受外科技术的影响,且与术前、术后的医疗与康复密切相关。老年人内脏器官生理功能老化导致储备能力低下,合理选择手术及方式,及时处理和有效预防早期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因此,笔者认为仅依靠骨科医生的手术治疗还不行,还应强调内科、麻醉科、康复科和护理人员的密切协作,对患者健康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积极治疗并发症,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选择有效的麻醉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精心护理是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民,陆凯,陈俊波.膨胀自锁式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5):407.

2 尹东,郑秋坚,刘斌,等.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00.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过去,患者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往往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方法包括:卧硬板床、止痛药物及腰围的应用。但是这些方法疗效差,并发症多。近年来,国内开始采用新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其方法是:在影像学技术的帮助下,用针穿刺到骨折椎体,然后将“骨水泥”注入,使骨折处得到加固。整个过程不用手术刀,不用缝针,皮肤上没有切口,术后一天内即可下床。可以概括地说,椎体成形术具有微创、止痛迅速和疗效持久等优点。

用“骨水泥”治疗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并非一劳永逸。因为椎体成形术,虽能加固骨折椎体、缓解疼痛,但对症不对因,并不能治疗引起骨折的根源――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后的患者,还应进行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不仅要注意饮食、运动,还要应用相应的药物。

饮食补充

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钙、磷的食品。乳类与乳制品、海产品(鱼、虾、蟹类)、肉禽类、豆类与豆制品、蛋类等,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临床上还推荐患者长期、常规服用钙和维生素D制剂,为骨骼补充钙源。

术后锻炼

椎体成形术后的患者,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当天,可行踝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及平躺时抬高下肢动作。1天以后,鼓励患者半卧位,适应后再坐床边,然后可床边站立,无不适后可在陪护下缓慢行走。3天以后,可进行5点支撑锻炼,即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每天练习3次。10天以后,可进行3点支撑锻炼,即双臂放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以后,还可进行哑铃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提倡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增进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吸收。适当运动不仅可锻炼肌肉,还能增强骨质。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要防跌倒,运动强度不应太大。

药物治疗

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本科自2003年8月-2007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近期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年龄55~89岁(平均67.2岁)。受伤原因:摔伤28例,被车撞伤5例,其他伤4例。按EvanS标准[1]分类:一类Ⅰ型3例,Ⅱ型5例,ⅢA型8例,ⅢB型9例,Ⅳ型10例;二类2例。伴有心肌劳损26例,肺气肿4例,高血压Ⅲ期11例,糖尿病3例。

1.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先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对伴发病进行积极内科治疗。伴发病得到控制后,对能耐受手术治疗者,手术治疗越早越好,争取伤后1周内手术。

1.2 手术方法

平卧位,患侧臀部垫高约20°,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切口从大粗隆顶部向下延伸约5 cm,然后根据手术需要再沿股骨干外侧向下延伸,按解剖层次逐层暴露,分开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间隙,向两侧牵开,暴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上段,根据术前X线片情况,先行牵引手法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位置满意后,于大粗隆顶部远端约0.5~1 cm放合适长度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钻孔并拧入合适的螺丝钉。小粗隆骨折块最好能用螺丝钉固定,如不能,可用钢丝环绕固定。彻底冲洗切口,术区放引流管一条,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预防感染、应激性溃疡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24 h拔引流管。48 h后开始床上被动活动及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对严重粉碎性骨折可延长至8~10周后摄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后,再确定下地活动时间。

2 治疗结果

经随访6~18个月,平均8.3个月,按黄公怡疗效评价标准[2],优29例,良6例,差2例,2例因并发内科疾病分别在术后3、5个月死亡,

总优良率94.5%,术后3~4周开始见骨痂生长,骨折临床愈合期为10~12周,平均为11.3周。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下肢深静脉炎2例,脑梗死1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本组病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断端对位稳定,骨膜剥离少,有利于骨折及切口软组织愈合,减少了其他方法所带来的并发症,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骨质疏松状况,对严重骨质疏松病人做内固定治疗应慎重。文献报道骨的机械强度在Singh指数3级以下者,内固定成功率仅20%[4]。对骨质疏松骨折病人,除按一般的骨折进行处理外,还应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并且应把其作为远期疗效评价标准,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与其他内固定方法相比,锁定加压钢板和螺钉形成的内固定支架具有高度的角度稳定性,避免初期及继发复位的丢失,对正常骨质或骨质疏松的骨质均可提供足够的稳定固定,尤其在疏松骨质内具有相当好的把持力,螺丝钉松动的发生率更低[5]。锁定加压钢板和螺钉的成角稳定机制不依赖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提供稳定,接骨板和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降低了骨膜损伤,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骨血运的影响。在干骺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比普通钢板及其他内固定物具有更多的优势,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08.

[2] 黄公怡,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4,6:350.

[3] 苏子新,马新华,王贵良,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4:344.

[4]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等.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