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将是网络传播新出现的三大发展趋势。首先,作为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将是移动互联网,此时信息不仅将由当前的及时传播向实时传播进行演变,而且也将由时下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进行过渡;此外,在快速移动互联网这种环境之中,其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将是移动视频,因视频对社会公众的冲击力更大,基于社会化分享,就极易出现动员式传播,从而带来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轰动和互动;再者,就用户的所有行为来看,都可变成某种数据,这种数据不仅可用于分析,而且还可进行记录,通过挖掘这些数据,就可对某些趋势进行有效预测,以此来对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进行判断。因此,在网络传播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等新趋势下,将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与网络舆论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正是基于此,以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个课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关于网络传播的新趋势分析
正如上述,移动化、视听化及数据化,这是当前网络传播新出现的发展趋势;以下就以移动化趋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心趋势。就通信技术而言,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的标志,应是移动网络4G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3G技术的到来,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极好的承载,但因其通信技术存在着某些不足,致使这种通信技术未能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由3G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4G网络因其网络速度可高达100Mbps的下载速度而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建设;这种具有高速传输的4G网络,可把以前3G网络时代备受网速困扰的手机电视、视频电话等应用进行成功解决。在4G网络下,凡是可在网上实施的业务,都将借助这种高速传输的4G网络而成功地进行无线上网。由此可见,互联网不断移动化将是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新趋势。
2 关于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
2.1 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促使信息传播由即时传播和大众传播转变为实时传播和个人化传播
1)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即时传播向实时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互联网的移动化,大大模糊了有关线上和线下的差别,促使信息能够全面包围用户。这这种信息传播发展为实时化之时,让公民随时随地进行报警成为可能,这就把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改变。基于手机这些移动终端,可把任一地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现场传播,随便一个人,都有机会让自己成为实时信息者。就当前的移动传播来看,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特点;不管是哪种社会议题,只要它们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这些信息就可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等模式进行快速扩散,这样就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先后参与讨论此社会议题,最终带来了规模极大的群体互动。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不管是哪个社会问题,一旦演变为网络言论,就将变得极为尖锐,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能够极为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极大地增加了网络舆情的监管
难度。
2)信息传播由当前的大众传播向个人化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这个传播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舆论非中心化。伴随着日益成熟的信息传播技术,将使得诸如“数字鸿沟”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得到有效解决,不管是用户所参与的信息生产、还是广大用户所参与的信息传播,其门槛都将大大降低下来。从用户这个位置来看,用户可基于个人所特有的爱好和兴趣来对相关微信公号进行关注,在此基础上,不仅可以对自身所感兴趣的公共账号信息进行被动地接收,而且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主动发出指令来进行相关信息的索取。此外,用户也可以亲自创建微信公共账号,并进一步做好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媒体平台的经营,在完成信息采编之后,再向对此信息进行订阅的用户进行推送。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移动化,使得网络传播由大众传播发展成为个人化传播,这就对网络舆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2 传播渠道的视频化,促使动员式传播的产生
由于视频声影并茂,因而具有极大的冲击性,在当前这种社会化分享形势之下极易出现动员时传播,从而出现规模极大的群体轰动和互动效应。众所周知,视频自身不仅具有极高的冲击性和真实性,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因而极易把社会公众的情结点燃起来。在这方面,就有国外的专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正是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应用声音和图像这两个通道,可把人的听觉和视觉同时同步进行有效刺激,因而能够得到极好的传播效果。相比于以往的纯文字传播和纯图像传播,视频传播的背景信息不仅更为完整,而且也更为生动,这样就可让广大网民有可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对所发生事件进行感知,致使社会公众能够更为自觉地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议题的传播效果。立足于当前这种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既可像文字一样进行快速传播,同时还可像图片一样快速地进行传播,这样就使得政府对有关网络舆情的控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实践表明,立足于影像力量所完成的视听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穿透力,即使把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叠加起来,也无法与这种穿透力相比拟。
2.3 网络传播的数据化,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
正是网络传播的数据化,使得网络行为管理能够有效融合进网络舆论管理,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情的可预测性。当前所研究的网络舆情,更多的是聚焦于网络监测,特别是针对某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监测,这种监测不仅包括其传播范围的监测,而且还包括对其影响力的研判,不仅可有效了解所发生事件的过去,而且还可对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所有这些,都是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在网络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内容,就是预测;立足于网络传播的数据化,可对整群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处理,克服了以往的依赖数量众多的随机取样;借助诸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参照以往的所积累的人工经验,就可对未来实验舆情进行预警,对未来网络舆情所将产生的影响及态势进行有效研判,这样就可对网络舆情进 行精准化预测,这是以往仅靠人类所积累经验所无法完成的。
3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传播新时代的到来,将对网络舆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公众话语表达的表层,而将进一步深入到公众社会话语的表达及相关社会诉求的预测等;因此,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形势下,就网络传播新趋势对网络舆论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可让相关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现状、并进一步做好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一、网络传播的时代性
网络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标志着人类逐步迈向信息划时代。它主要是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载体,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和共享,其作为现代化的一种传播社会文化的形式,预示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相比,其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特性,同时还有效填补了以纸媒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的漏洞和空缺,并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应用。
网络传播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一对一的传播形式的局限,实现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方式,同时兼具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双向功能以及特征。此外,网络传播作为存储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信息诉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将关注的焦点都放在内容上,忽视了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而通過网络传播的方式,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来获取信息,有效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网络传播以数字化为主要传播方式,充分融合了报纸文本、广播、电视传播的优势,具有高效、全面、便捷等众多优势和特点,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二、网络化背景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工作的积极影响
第一、实现了新闻媒体传播的立体化和多媒体化。传统媒体传播是以报纸、广播等为主要传播媒介,报纸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或者图片浏览来呈现信息,而广播则只能够进行声音的传递,传播形式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应用网络传播,将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进行有效的结合,综合运用了多种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其同时出现在一个界面上,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广泛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阅读品质。
第二、充分发挥新闻的时效性。善于洞察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有效的价值信息,及时的将这些信息传播给普通民众,这些都是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然而采编人员在实际编辑、整合和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新闻报道在信息传播中其时效性大打折扣。而通过借助网络手段,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大大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充分发挥新闻的时效性,保证广大民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和信息。
第三、扩充了信息传播载体。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媒介材质的影响,其所承载的信息容量往往是有限的,比如报纸受到篇幅和版面的限制,广播受到时间的限制等,这无论对新闻报道的数量还是内容都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就不得不在众多优质的新闻中做出取舍。通过采用网络传播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原有的传播载体容量,充分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延续性、拓展性、多元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工作的消极影响
第一、新闻的严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作为新闻采编人员,确保新闻的严谨性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传统媒体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坚持这一基本原则,新闻稿件必须经过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新闻的严谨性、规范性,网络背景下的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广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在网上进行信息的,由甚至有一些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常常会一些不实、虚假的新闻信息来博取人的眼球,比如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年收入12万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等谣言,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读者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去甄别其真真假假,新闻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第二、新闻评论缺乏深入性。相比于网络传播形式,传统的新闻已经具备了系统、完善的新闻评论体系,新闻采编人员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很多采编人员具有较强的资历,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对新闻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挖掘,将有价值、有深度的信息传播给观众。比如《焦点访谈》是一档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节目,通过电视画面和声音的有效结合,以背景材料为基础,从而保证评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基础,这类电视评论类节目是将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以及新闻评论融为一体,同时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的和挖掘。然而网络背景下的新闻评论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门槛低,每个人都拥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的权利,评论也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评论的内容大多比较通俗浅显,缺乏深度,难以在读者中树立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在网络化大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改革创新的策略
在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很多的新的产业和领域,为许多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今的形势,准确把握互联网带来的契机,将网络和新闻有效的融合,不断创新和改革,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将其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有序进行,推动新闻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新闻的目标观众是全国人民,新闻传播的观念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因此,需要积极宣传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强化民众的信息意识,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始终围绕积极、正面宣传的原则和方针,正确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与党的思想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使全国人民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加快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步伐。而消極、错误的舆论导向,会扰乱社会各界的思路,从而在整个社会中造成信任危机。因此,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排忧解难,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的进步。
(2)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信息法制建设。政府加大执法的力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建立并完善监管机制,加快信息法制建设,坚决抵制和打击伪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采用依法手段,严惩不贷。并且,在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为促进新闻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新闻的权威性,政府部门还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监管下,使网络传播行为逐渐变得规范起来,对虚假信息的传播活动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比如,政府部门应出台具体的网络信心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该制度能执行到位,如果有违规行为出现,则应立即对其施以惩罚,并以此告诫其他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如果再出现类似的行为,则要加大惩罚力度。
(3)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对于新闻行业自身而言,必须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积极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时刻规范新闻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始终坚持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挖掘有价值、有内涵、有深度的新闻线索和信息,保持新闻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满足不同民众的信息需求。比如,网络上的头条新闻常常是娱乐新闻,某明星离异、某明星在某颁奖典礼上获奖等等,这些新闻对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新闻采编在编辑新闻内容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新闻素材,将广大网民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社会发展有促进意义的新闻主题上。并且,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特点,新闻采编人员应反复阅读新闻内容,查看其中的用词是否准确,价值取向是否会引起误会,要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避免因为失误而影响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4)强化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教育。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能主导新闻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此,在网络传播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做出更好的新闻节目。首先,要让新闻采编人员对网络传播的途径、影响等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帮助其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取舍。其次,要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具有基本的新闻素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及肩负的社会责任,以高质量的新闻节目为社会大众服务。再次,新闻采编人员要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在新闻报道中才会尊重客观事实,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专业水平决定着新闻节目的质量。因此,采编人员还注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丰富的知识使新闻节目变得更具内涵。
一、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是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媒介。[2]目前,多媒体技术所导致的新闻传播全球化以及网络媒介将成为主流媒体的方向已经不可逆转。这种复合型媒介既是一种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高效灵便的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可以说,其为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多维的平台。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改造社会思想、建设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舆论工具。借助这一平台,人们既可以实现面向公众的开放式大众传播,也可以实现横向和纵向交流的组织传播,同时也可以向特定的群体实现人际传播。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领域中综合加以运用的一个结果,而网络媒体则是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优势于一身的复合体。学术界公认杜骏飞对网络新闻的定义: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具体说来,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互联网或再,而任何接受者通过互联网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这一定义表明,新闻信息基于互联网,而传播者和受众则变成了任何一个“我”,即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从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已超过任何传统媒介。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复合性一般而言,传统媒介是视觉性的,其使用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传播符号,大多是单一的、扁平的。互联网则完全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虽然说网络新闻也是以视觉信息为主导,但它集传统媒介之大成,将传统媒介的传播符号糅合在一个传播单位里,构成了超文本、超媒体的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效果更综合、更直观也更加形象,也使传播者和受众能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地传播和接受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有力地提高了传播的综合效应。
2.扁平性“新闻”二字透出了其本质属性,所谓新,即时效性和即时性;所谓闻,即广泛性和全时性。传统媒介中间环节太多,如信息采集、筛选、播发等受程序、制度及人为的影响较大,因此很难实现即时性与全时性的统一。互联网传播则不一样,它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和屏障,实现了信息的扁平化传播,在大多数广电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无法实现一天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情况下,网络恰恰实现了全天候播报。如对灾害、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网络新闻的优势无可比拟。
3.广泛性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多,信息量大;二是覆盖面大,受众群体广。传统媒体都有容量限制,电视新闻如中央电视台最多能做到单独开辟新闻频道,报纸最多如北京地区的报纸增发晨报和晚报,而网络新闻则不然,其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和可覆盖性,不受版面和时段的限制。在办公室,在家中,在交通工具里,任何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或者手机、iPad都可以与全世界的计算机实现信息交换。完全可以说,在地球村里,互联网将个体与世界连接起来,实现了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实现了信息的大容量传播和广泛性接受。
4.互动性传统媒体提供信息时,是辐射性的单向传播,受制于传播渠道和工具,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只能是“给什么,看什么”,记者采访了什么,编辑编发了什么,受众才能接触到什么。网络新闻则完全改变了这一格局,实现了点对点的互动性传播。不仅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且在点击量为王的时代,也越来越考虑受众的复杂性、多样性需求,甚至受众参与到网络新闻传播中,这一双向交流促成了网络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的多维平台。互联网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也就20年的时间,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美国数学家D•霍夫斯塔特说过:你想要理解任何一份消息,就必须先有一种消息告诉你如何去理解它。
网络新闻虽然优点很多,但其存在的很多缺点影响了我们的理解。总体而言,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信度较低。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性。目前,网络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获取新闻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然而,网络新闻为了吸引眼球,特别强调时效性和娱乐性,因此无法做到传统媒体那样的字斟句酌,以至于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还出现一些网络大V出于各种考量,制造虚假新闻,传播错误事实和观念的案件,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的怀疑和抵触。深刻性较差。新闻是易碎品,网络新闻则是泡沫。纵观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类标题基本是各领几分钟,不仅如此,在内容上,缺乏深入挖掘和纵向反思。在人们心目中,各大网站扮演着信息者的角色,基本达不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新闻纵横》这样有深度的报道,更无法提供反思和比较的平台。即使有些网站会召集相关人士进行讨论,其内容也淹没在大海般的各类广告和信息之中,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的谩骂和攻击,网络新闻变成了全民或者部分网民狂欢和发泄的载体,深刻性、严肃性无从谈起。原创性不足。目前,重大新闻信息的尚掌握在传统媒体手里。打开国内最主要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凤凰,除了版式有差别,内容大同小异,有些甚至是换换标题就生搬硬套地出去,既无法保障法律赋予作者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使用权等专有权利,也会让人们对新闻信息产生过度阅读和消费。严肃性不足。由于网络新闻具有匿名性,追求个性化,再加上信息接触量大,观念更新速度快,参与性强,很多网站片面迎合受众心理,导致新闻价值取向较低。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新闻的发展是科技发展与媒介技术进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结果。在21世纪这个宏大的互联网时代,认真研究网络与新闻的关系,进而提出电视新闻的变革方向,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就是应有之义了。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这一天起,新闻与网络便纠缠在一起,欲罢不能。从浏览器、WWW、Flas、Java、Html5、云计算、大数据一路走来,技术越来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格局和方法。
1.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垄断模式在旧有的传播理论中,传统媒体是新闻传播的垄断者,而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的话语垄断模式,提高了公众参与传播的无限可能。由于个人信息的门槛和机制变低乃至消散于无形,博客、微博特别是微信的涌现,使人人成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或“私媒体”。一些网络名人借助于互联网,甚至成为新时代具有巨大社会影响的“权势人物”。这在传统媒体完全占据新闻传播领域的状况下是不可想象的。
2.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阵地一方面,传统媒体重视网络新闻传播阵地的构建,如从1995年开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就开始创办电子版、网络版,另一方面,从1998年起,商业门户网站也开始借助论坛、博客、微博等互动领域涉足网络新闻传播,进而建设成为综合性网站。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留言板、博客、微博、网摘、SNS、贴吧等多种互动手段共同使用,促成了新闻、阅读、共享的无限制性,使得话语权日益大众化、传播日益个人化、言论日益公众化。
3.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一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过程。以往,新闻传播是公共机构特别是权力部门的事情,是国家权力运作的一部分,具有崇高性和神秘性。现在,新闻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切变得快速、透明,普通民众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运作的过程中。二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手段。以往记者编辑处理新闻时只局限于文字或音视频,现在则运用文本、表格、语言、声音、图形、动画、图像及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使新闻越来越生动直观,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加强。三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编辑方式,不仅逐步改变了首页以及新闻页信息堆砌的方式,越来越社交化、个性化、娱乐化,而且实现了重大报道的常态化策划,比如国庆报道、阅兵报道、灾害报道等。四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时限,实现了全天候新闻和多渠道信息反馈。
4.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受众地位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是信息落地的被动接受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接受者与者,评论者与把关者,精英与草根,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受众不仅凭借“手指”实现了对网站浏览的赞成与反对,而且可以旗帜鲜明地发表意见,用立场站队,迫使新闻网站改革创新。这既是市场化的力量,也是技术时代受众为王的必然趋势。
三、网络传播与电视新闻的融合
目前,三网合一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公布三网融合的第一批试点城市,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三网合一取得突破性进展。三网融合从概念上讲,指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新一代互联网演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升级换代,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趋于相同,各网络互联相通、资源共享,能为受众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涉及技术、业务、行业、终端以及网络融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总体趋势是,电视可以通话、上网,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脑也可以通话、看电视,三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我们分析网络新闻利弊的目的是研究在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如何革故鼎新、浴火重生,适应广大受众的多种需求。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严格来说,它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传送活动图像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广播和通信的工具。尽管受到互联网的强大冲击,在“家”这个平台和领域内,它依然是受众最多、使用最广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总体来说,电视具有群众基础广泛、受众群相对稳定,制作精良、可信度高,形象直观、现场感强等特点。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文中所述特点,给电视新闻的冲击是剧烈的、强大的。目前,电视新闻只在黄金时段对中老年受众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则是互联网包括手机新闻的“天下”,人们已习惯实时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最生动的新闻信息,而电视作为曾经的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已逐渐被取代。在这一前提下,重视研究和适时推进网络传播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就势在必行。
1.拓宽电视新闻的功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信、信息、娱乐、文化、广电、出版等行业的渗透和融合。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宣布合并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这一事件是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的标志性事件。有学者认为,电视新闻的传播完全是在有线电视网络这样一个“闭路”中进行传输,很难实现基于媒体终端的即时互动,使得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中缺乏接受者及时反馈的环节,信息接受者的话语权受到极大的限制。[6]因此,电视新闻要高度重视信息时移点播、新闻在线直播、新闻检索链接以及文字视音频交互等功能的改造和升级,在这一态势下,广大受众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定制、分享、在线评论、互动参与电视新闻节目,增强参与感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吸引眼球,留住受众。
2.转变电视新闻的定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话语权掌握在国家及其人比如媒体管理机构手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用户从传统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通过博客、播客、维客、威客、拍客、闪客、晒客、微信等随时随地生产和分享信息。如2004年7月美国大选期间,CNN一方面采用博客实时播报大选要情,另一方面鼓励主持人、评论员和特派员与知名博客合作,第一时间追踪最新选举动态。民众不仅可以分享身边的新闻,而且可以参与到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去,比如2015年俄罗斯红场阅兵时,很多人就利用微信和微博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新闻。在这一传播环境下,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传统的传受关系发生变化。面对新的挑战,电视新闻要认真考虑运用新媒体传播以及与新媒介融合的问题,不仅要重视这些草根记者的信息,还要邀请他们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3.革新电视新闻渠道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开始推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位一体”运行模式,拓宽新闻播放渠道。特别是美国,起步最早。2001年,佛罗里达州《坦帕论坛报》就在该报建了一个新闻中心,将报纸、网站、电视台的编辑部门融合进“多媒体总编辑”统一指挥,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关键词:3G技术;传播媒介;信息革命;影响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37-2
传播媒介的不断演变,为人类传播信息带来便捷,也体现出媒介与技术飞快的更新速度。“第四媒体”网络与 “第五媒体”手机,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联合,诞生了3G技术,这一技术的产生为农业网络传播也迎来3G时代。
1 3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时代特点
“3G”(英语 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我国3G牌照的发放的时间是在2008年末。至此,我国3G技术正式被广泛的推广与应用。2009年,我国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3G网络服务,我国步入了3G时代。可以说,具有以下特点:
1.1 传播速度快
3G技术通过手机来实现,手机与电脑相比,具有方便携带、体积小的特点。而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的结合,都更方便传播信息。不需要再回到家里,面对着电脑,只需要拿出手机动一动手指,随时都能将信息传播出去。
1.2 互动性强
3G移动通讯技术使“网络媒介”的“交互性”,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现在只要随意的打开一些网页,都可见手机版本的加入。无论是类似于淘宝的服务类网站或是游戏下载类,都看得到手机版本。你可以将自己的微薄与手机绑定,随时个人信息、照片,更能及时的受到朋友的反馈,3G技术传播的互动性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1.2.1 传者身份模糊 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给他们的信息内容,受众处于被动的传播位置。在3G技术加入的网络传播中,互动性增强,就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传者与受者身份模糊。2010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卢比扬卡地铁站,许多乘客都用手机在第一时间拍摄下了大爆炸现场的恐怖画面:弥漫的浓烟,血迹斑斑的展台,列车因爆炸撕裂开一个大洞,手机成为获得第一手视频的重要工具。
3G技术是手机媒介与网络媒介融合的产物,它便捷度高、携带方便、数据高速传输等特性,使承载3G技术的媒介――手机融合相机、摄像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比网络媒介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也就意味着,它拥有更广泛的信息者,从而使传者身份模糊。
2 我国农业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自1993年开始投入建设,1994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在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在2006年就已经能够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联网,并且能够实现国内各地农业网络联网。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农业信息传播还是在农业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信息网络传播系统的日趋成熟。解决了长久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时效性差、覆盖面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网络传播缓解了我国农民知识匮乏的局面,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网络传播需要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又有一定的要求。矛盾就此产生:有了网络传播还需要有人才辅助才能使农业信息顺利传播。其次,网络传播多数要依靠计算机,计算机在农民朋友的家庭中,并有广泛普及。所以,我国农业网络传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3G技术的出现,带给传媒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农业网络传播开拓了新思路。
3 试想3G技术将对农业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媒介的变化带给农业传播更多惊喜。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手机和电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媒介工具,然而,在3G时代,手机和电脑完全融合,“手机”不仅仅是单一的通讯工具,实际上是一个移动通信终端,3G技术正在催生传播领域一场新变革。
3G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它的出现吸引众多领域的融合。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介的融合。过去人们经常畅想着“3网融合”,在3G技术出现后,真正的实现了这一目标。人们或许曾经猜测什么将成为它的终端,也许谁都没有想到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成为实现这一技术的终端。3G技术的本质特点就是随时随地在线。具体来说,不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3G的基站进行处理,并通过不同的传输平台传播出去,而受众亦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终端来进行接收。这样的传播方式极大的方便了受众。在上文中,提到了3G时代的三个典型特点: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者身份模糊。这三个特点恰巧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农业网络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在农业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就是农民,然而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实现普及农业网络传播有难度。3G技术得以推广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这种情况。手机是实现3G技术的媒介之一,作为可以成为实现3G技术的手机,目前价格并不昂贵,可以说能够达到人手一只。另外,它方便携带,体积小巧,能够随时随地的查看信息、视频等相关信息。众多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的更新速度快、涉及的范围广,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灵活。因此,3G技术的广泛普及,将带给农业网络传播一个崭新的开始。针对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说:病虫害的防治、气候骤变时农业生产的紧急应对措施、农耕技巧等都可以透过这一技术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尽管在目前来说,要真正做到农业网络宣传与3G技术的完全结合还需要时间,但3G技术在农业网络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如何统一的、有组织的透过3G手机传播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如何收取费用;如何让专家与农民在3G网络下实现互动,都将是未来共同思考的课题,相信不久的将来,3G技术必将为农业网络传播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秦荣.业务应用3G成功的决定因素,世界电信.2004,10月.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带来了美剧资源的自由传播,同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实现人际协作的各类“字幕组”的出现,将美剧和中国受众,尤其是中国青年受众(后文中青年受众均指中国的青年美剧受众)之间最后的壁垒拆除。尽管存在着诸多版权争议甚至违法的问题,但大量翻译完成的美剧作品在中国互联网上开始传播,这其中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是2006年美国电视剧《越狱》在中国受到狂热追捧,在青年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美剧热潮愈演愈烈。2010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美剧受到严重影响,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美剧制作网站、字幕组等传播平台都陷入停顿。这一事件却带来了2011年后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对美剧市场潜力的重新认识,开始购入大量美剧的版权在国内同步播映,如搜狐视频、优酷网、土豆网、PPTV、腾讯视频等国内视频网站,当前美剧在中国传播模式基本集中于互联网中,拥有一批数量巨大、稳定增长的受众。当前美剧已在中国形成了便利、迅捷且受众甚广的合法传播网络,其观众的数量可观,且观众主体为接受过系统英语语言教育和对西方文化接触较多的青年群体。在全球化跨文化传播日益频密的背景下,未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将更为深入、受众更为广泛。
二、美剧携载传播的价值观类型
美剧作为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将这些价值观有效的传达出来。对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对中国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和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价值体系都带来挑战。对目前在中国网络中传播的主要美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播的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几乎所有美剧中都会贯穿其中的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类共通的情感趋向,有些美剧更集中表现这些情感,如《人人都爱雷蒙德》《绝望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等都是以家庭、友情等为主线展开。
第二、彰显个人自由、张扬个性、追求创新的个人主义精神,如《波士顿法律》《豪斯医生》等。
第三、具有“美国梦”特质的进取和冒险精神,作为美国文明最具号召力的“美国梦”在众多美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如《广告狂人》《丑女贝蒂》等。
第四、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如《24小时》《越狱》以及各种系列的罪案类型剧集,在紧张的剧情中塑造出一大批美国式的平民英雄形象。
第五、救世主心态的美式爱国主义,如《国土安全》《白宫风云》等围绕政治、军事和安全话题的剧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各类美剧所携载的价值观,在精良的制作、幽默的语言、紧凑的情节的包装之下,轻易地通过网络传播俘获了大批中国青年观众。但正如约翰•菲斯克所说:“我们还是把电视看成一种文化因素,特别是要把它看成是意义的激励和传播因素。电视播送了一些充满潜在意义的节目,它力图控制并把这些意义聚焦为比较单一的、为人们所喜爱的意义,起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质量优秀的美剧不仅仅是带来新的娱乐方式,而且传达了美式主流价值观,实现了跨文化传播,对中国青年受众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网络对美剧传播效能的促进作用
当前青年美剧受众覆盖了70后、80后以及后来居上的90后,生长于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对于新事物、新价值的接受度相当高。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更是充满了对外部世界渴望和了解的热情。他们往往不满足现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抱持突破体制束缚、疏离主流文化、创造青年亚文化的心态。网络为青年的精神渴求提供了天然温床,美剧则迅速成为这一渴求的具体能量来源。网络不同于以往传播形式的天然特性保证了美剧在中国青年中传播的速度、质量、数量的迅猛增长与提升。首先,网络开放性带来丰富的美剧资源为受众提供多元的选择。从点对点的文件传输工具到视频点播平台和迅速崛起的“云存储”技术,网络工具的不断创新为其开放性提供了保证,也为美剧在中国观众中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平台,美国国内收视率较高的各类剧集在中国国内几乎都能免费获取和观看;各类字幕组通过翻译的过程填补了美国文化与中国受众之间的沟壑,降低观看难度、提升观看乐趣,从而丰富观众的选择空间。其次,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网络平台提供的沟通功能提升美剧对中国青年受众的黏着度。由于美剧的运作和播映模式基本采取每周一集、每年一季、多年连播的模式,所以对美剧的观看具有较强的黏着性,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意见、反馈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存续,这本是完善的商业机制运行的结果,但相应带来了持续影响、稳定传播的价值观传播。这种极强的参与性给予观众以持续观看的动力,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缺乏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中国观众来说要参与到一部美剧的制作生产流程几乎不可能。而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态,青年受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美剧的最新信息,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百度贴吧、各字幕组网站、微博等——进行交流,从而能够保持持续的观看热情。
四、美剧价值观传播对青年受众的影响
在持续及循环的观看、讨论、交流过程中,对美剧中所表现的美国式的主流价值观的认知持续深入,并逐渐产生认同感,是大量青年在美剧观看行为中的共同走向。因而通过网络传播接触并持续性地观看美剧,带来青年受众在价值观领域的深刻变化。
其一,美剧中彰扬的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等价值取向,超越异质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期冀,与当前我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并不背离。因此即便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此类价值倾向也很容易被接受,青年受众在接受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多抗拒感,并能够迅速产生认同感。而彰显个人自由、张扬个性、追求创新等价值语言则正符合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价值需求,此类价值传播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指引作用,对于青年受众的个人成长也能发生积极影响。
其二,美剧中“美国梦”的价值话语表达和美国式的救世主心态,在当下中国青年受众中,接受与认同情况则相对复杂。这两类价值观表现较突出的剧集,多为罪案、战争、科幻类型剧集,剧情曲折、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在网络传播中相当受青年受众欢迎,但剧中牵涉美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之间的情节冲突设计时,则会激起中国受众在网络中的激烈讨论。在美剧中常出现对亚裔、印度裔等美国少数族群的讽刺性语言,有观众认为有种族歧视之嫌,有人则认为不过是无伤大雅的玩笑;对牵涉美国对外政策、对外军事行动的情节,也会引发争议,有观众会对“美式帝国主义”进行批评,也有观众认为是美国普世价值的实践。这实质上是中国美剧观众对美剧携载的价值观的接受度受到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这一大背景下的制约,表现出对不同价值观认同、接受的差异性,同时也揭示出美剧蕴含的政治性较强的价值观在青年受众中正在产生影响,表现为基于特定美剧情节的网络沟通讨论中出现的观念上的分裂和对抗。
其三,美剧中描摹的异质文化社会的“现实”与青年受众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现实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会造成青年判断、理解现实问题时的混乱或偏执,甚至产生对现实的失望、反感情绪,疏离甚至否认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尽管青年的价值观往往已经基本形成,但不可否认,美剧这一精致的大众娱乐产品在令人愉悦的同时的确改变着众多青年受众的价值判断与世界观。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