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梁能和鲁桐等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企业走向世界的两条道路。他们认为企业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面对如何在本地市场迎接世界竞争的问题。因此,走向世界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或者说走向世界的外向道路和内向道路。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国内学者在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展开的: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和所有权方式等方面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有明显不同;二是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向联系模型符合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特点和现实状况,是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零售企业国际化理论是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研究零售业国际化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外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观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探讨零售业国际化的动因、模式、扩张等方面。

(一)零售业国际化动因

在众多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awson和Alexander的研究成果。道森分析欧美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案例,归纳出了13条原因。这13条原因可以归纳为市场、企业家、资金三个方面:国内市场的局限——已饱和、开店限制、市场占有率限制;扩大市场的需求——分散风险、增强与厂商抗衡的力量、企业大型化和规模化、获取高额收益;海外市场的吸引——具有成长性、竞争结构和成本结构不同会带来收益、消除进入壁垒、侨胞需要;企业家精神——具有冒险心、意图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资金因素——有闲置资金、海外投资成本低。阿尔克斯德德结论是:第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零售结构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动因可分成推动原因和拉动原因两类;第二,拉动因素比推动因素更为重要——过去受重视的国内市场饱和与开店限制等并不重要,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对进入海外市场影响却很大;第三,国内市场饱和度和对国际化的适应程度共同决定进入的模式——两者都低,则固守本地化;适应度低而饱和度高则会采取被迫性进入模式;适应度高,而饱和度低,则会采取积极进入模式;两者都高,则会采取扩展性进入模式。

在日本,比较典型的是山冈隆夫和田口冬树的研究。山冈隆夫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不断成熟,以及开店限制,大型零售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还应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海外开店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田口冬树认为,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有四类:海外市场管制放松;海外市场潜力增加——因为各种原因,海外日本人增加,亚洲各国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国内市场环境严峻——国内开店余地日渐减少,日益困难,成本较高;其它原因——日元升值降低了海外投资成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上述关于动因的研究都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分析都带有片面性,例如,道森等的研究主要抓住了宏观的环境因素,较少关注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第二,忽略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缺乏对进入和进入后经营行为的对应分析。总的来说,动因的分析结果首先要体现出多样性,第二要体现出多因素系统的内在结构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跨国化经营这一重大行动,更应该如此。

(二)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同国外合作者进行交易的方式,是企业资源进行跨国转移的方式。

进入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参与程度,决定企业资源的投入量和企业的操作方法。一旦决定后再行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进入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一项重要决策。

关于进入模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向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而从零售企业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却较少。

Treadgold(1991)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一些零售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实例,Burt(1993)对英国零售企业各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而 Dawson(1993)与McGoldriek(1995)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成本与控制程度的高低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意味着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系统地研究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Dawson(1993)与McGoldrick(1995)认为,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对应不同的成本与控制水平。根据 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主要有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McGoldrick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对于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研究。如Phillip(1996)将其分为直接出口、兼并与收购、合资、小规模投资 (Minority investment)、战略联盟、特许、有机增长等类型。Rudebeck Christensen(1999)将其分为出口、全部所有(whole owned)、合资以及特许四大类。而全部所有又可以分为独资发展与收购两种形式,特许也分为主特许与直接特许两种。

二是对于进入方式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Doherty(1999)运用内部化理论、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对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内部化理论主要依赖的是交易成本的分析,因为内部化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视作是同一种理论。当交易成本高的时候,独资或合资的直接投资方式较之契约型方式(许可或特许)对零售商更有利。理论主要强调委托关系引发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就越应采用低成本,低控制的进入方式(如许可与特许)。这几种进入方式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式方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 Doherty(1999)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许多零售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就是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个重要的实例就是狄克逊向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扩张时,偏好于使用收购的进入方式,直接购买东道国具有完善机制的地方管理团队,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国内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取得了局部的成果,主要包括:首先,国内部分学者对于构建零售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市场进入行为的分析、进入模式内在特性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如毛蕴诗(1994)从公司内部要素、投资目标国环境、投资流出国环境及投资主体目标等方面建立了四维分析模型;田存志和熊性美(2001)应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理论,考察了跨国零售企业直接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进入模式;张玮(2002)从进入方式的特性对出口、转让资产和直接投资各自的风险性、灵活性和控制程度进行总结;许晖(2003)建立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邱立成和于李娜(2003)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定性分析。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应该说我国通信专利发展从1997年北京信威通信申请获得TD-SCDMA标准框架专利发轫至今,在专利意识、专利水平、获取专利的积极度上都有了显著提高。王雷指出,但要清醒的注意到,专利不仅仅比拼数量,更要比拼专利的质量。根据通信产业专利的特点,王雷对于专利的重要程度做了一个划分,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

弥补在底层技术专利方面的欠缺是我国通信产业在未来发展中,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以华为为代表,在5G技术方面,从一开始就着力于建立在底层技术的话语权,使5G领跑真正看到了希望。

从国外情况来看大批重要专利还是集中在几个老牌的通信企业,如诺基亚、爱立信、高通等手中,国内大型的企业可以作比较大的面上的布局。自主研发同专利技术交易转让相结合,扩充专利积累。对于中小规模企业,全面突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可以在自己技术有新的点,重点突破,形成有特色的技术和专利。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 心理距离 处理

心理距离的基本界定

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是北欧学者提出的用于解释和说明企业国际化行为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由W.Beckermann于1956年发表在《经济和统计评论》杂志上的论文——“欧洲内部贸易的距离和形式”中使用的。UPPASALA模型将心理距离定义为:阻止信息在市场和企业间传递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等的总和。北欧学者认为,当企业面临不同的国外市场时,选择海外市场的次序遵循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的原则。此后,心理距离这一概念开始在国际化文献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Hallen和wiedersheim-Paul(1984)指出心理距离是:买卖双方在供需上的感知差异。Nordstrom Vanlne(1994)指出:心理距离是阻碍企业获得海外市场知识的因素。Grady lane(1996)指出:心理距离是由于文化及其它困难影响而无法获得相关海外市场知识导致的企业不确定性程度。

综合上述学者关于心理距离的界定和论述,本文认为心理距离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时,由于母国和东道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差异感受。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环境差异越大,心理距离越远。

心理距离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如许多文献指出的那样,心理距离是决定企业国家市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讲,作为母国市场和海外市场感知差异结果的心理距离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

第一,当企业面对不同的海外市场时,它们首先选择市场条件、文化背景与母国相同的国家,即企业的海外经营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性。也就是说,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往往首先选择那些感知相似即心理距离近的国家,然后再进入那些差异大的市场。如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企业的扩张过程分析,59%的扩张是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法国的企业注重向地理和文化临近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扩张,而德国的企业偏爱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第二,在某一特定市场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往往走从出口到直接投资的渐进道路。对于这一点,出口行为阶段理论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以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等人为代表的“阶段论”通过对瑞典和美国的一些企业出口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最初由于掌握的海外市场信息缺乏和不规则性,因此对出口缺少兴趣并少投入资源,但某种机会使企业获得海外订单后,企业开始寻求信息并评估潜在出口市场,随着企业出口经验的积累以及对海外市场的熟悉,企业开始向临近的国家出口并逐渐向更多的国家出口商品。

第三,心理距离的远近影响着企业国际化成效。对于企业而言,那些心理距离近,市场环境熟悉的国家,其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成功的机会也就更高;反之,对于那些市场环境不熟悉,心理距离远的国家而言,企业开展经营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到其经营活动的成效。

心理距离的测量指标体系

心理距离分析表明,对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而言,与母国心理距离越近的海外市场,进入海外市场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就相对较少,其国际化经营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心理距离远近也就成为企业进行海外市场选择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测量心理文化距离差异呢?本文借鉴澳大利亚学者Paul Brewer博士的研究成果,提出和构建心理距离指数来对心理距离进行测度。

构建心理距离指数首先需要确定心理距离的影响因素。本着客观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在对现有的有关市场选择、心理距离和国际商务理论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列出了下列影响心理距离的变量:

第一,商业联系。一般来说,国家间的商业联系越紧密,相关的市场信息和知识流动越频繁,心理距离也就越近。对于国家间的商业联系,可以用国家间贸易水平和FDI流量来表示。

第二,政治联系。各国间紧密的政治联系也有助于减少心理距离,同时会加深和推动各国信息交换和商业关系的发展。对于各国间的政治联系,可以使用各国间双边贸易协定的数量、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双边区域保护协定以及一些政府援助计划项目等来表示。

第三,历史联系。各国及其民间的历史联系会提供一些比较详尽的相关国家知识。历史联系越密切,心理距离越近。这种联系可能来自于各国之间的地理接壤或者其他如殖民关系、战争同盟,例如法国和其他前非洲殖民国家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了一种特殊的商业、外交和文化交流。对于历史联系使用各国之间是否存在过殖民关系或面临过共同的敌人等指标来表示。

第四,地理联系。地理位置对于各国间的商业贸易往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产品的运输成本是和地理位置的远近直接相关的,地理邻近会有一种交易成本优势并有利信息流通。因此,地理位置越短,心理距离也就会越近。地理联系主要用各国间的交通运输距离来表示。

第五,社会联系。主要是指各国间在文化、语言、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联系和异同。各国间的语言文化、体育运动等越相似,心理距离也就越近。社会联系可以用母国和东道国在一些主要运动项目上相同的个数,主要语言的异同来衡量。

第六,信息联系。主要是指在母国获取关于东道国知识和信息的环境。这主要取决于母国关于各国信息报道的频率和数目以及两国间人员流动数目(移民及参观访问者等)。信息联系越紧密,各国间的信息距离越近。

综合上述论述,可以构建表1。

心理距离评价指标体系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前面分析表明,心理距离是一个多种因素影响的概念,与此相对应,心理距离指标体系也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包含多项评价指标。在这个综合性指标系统中,确定各个指标体系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每一个影响心理距离的因素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心理距离影响因素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第二步,构造心理距离评价因素判断矩阵,如下:

(1)

上式中,A1、A2、A3、A4、A5、A6 分别代表心理距离6个评价指标构成因素,具体数值为彼此相对重要性赋值。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出:

λmax=6.124 (2)

在此基础上求解偏差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6.124-6)/(6-1)=0.0248 (3)

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数值表中查得:

RI=1.24 (4)

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CR=CI/RI=0.0248/1.24=0.02 (5)

CR

第三步,求解心理距离各因素权重。首先计算心理距离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为M,得到如下向量:

(6)

计算M的6次方根W,得到如下向量:

(7)

对W进行标准化,得到如下向量:

(8)

WI就是所求的各指标要素权重向量。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构建了心理距离指标权重图,具体如图2所示。

对策分析

对企业国际化而言,心理距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企业在开展国际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心理距离这一因素对其国际化行为的影响,并积极消除和化解心理距离。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给出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对于政府而言,为了推进企业国际化开展,缩短心理距离,可以着手以下一些工作:

1.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给企业国际化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障碍。针对这一因素所引致的心理距离,各国政府间应当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接触,加强彼此之间理解和沟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企业开展国际化的心理距离也就自然会缩短。

2.加强双边或多边的制度建设。规范完备的制度建设可以明确企业国际化活动过程的预期和增加透明度,从而消除因为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对此,各国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制度安排,规范彼此之间的经贸活动,从而建立一种稳定的国际经贸环境,进一步可以减少心理距离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信息不对称是心理距离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企业而言,国际化意味着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开展商务活动。信息的不充分使企业产生心理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世界各国市场状况、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信息的传递,从而为企业减少心理距离,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

(二)企业层面

1.开展实地考察。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以前,为了消除心理距离的影响,可以选派一些业务骨干去目标国家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通过派出人员对当地市场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了解、分析和把握,从而拉近企业与目标国的距离,进一步跨越心理距离,更好的开展国际化经营。

2.合理安排市场进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应该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目标国市场进行相应的评估,首先选择那些感知相似,也就是心理距离小的国家市场进入,这样对于那些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特别是重点企业而言,其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

3.积极拓展知识获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开展国际化的需求,针对心理距离的存在,有目的的去构建知识获取体系。企业可以多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干中学,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从而缩短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建设,吸引一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员工来拉近国际市场的距离。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零售企业 国际化经营 特点 评价

一、中国零售企业初步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一)天客隆是走出国门的第一家企业

天客隆是一个有30多家连锁超市的零售企业。1999年8月,天客隆在莫斯科的6000平方米超市开业,以连锁企业海外店的形式经营,标志着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始。开业第二天,销售额达42万卢布,一些货架上的商品销售一空。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6月,由于不了解当地市场,不了解货物通关进出口标准,两次被罚巨款。由于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产权不清晰,引起租赁公司与当地政府关系协调不好等原因,莫斯科超市关闭,以失败告终。

(二)国美电器复兴中国零售国际化

虽然天客隆出师不利,但2003年11月,国美电器继续奋战,在香港开始设立分部,目前已有13家门店。完成了探索性的第一步后,国美电器雄心勃勃,规划以香港为桥头堡,打入东南亚,进入欧美家电市场,全面走出国门,进入世界500强。

(三)上海联华超市

2003年6月底,联华在比利时组建联华欧洲公司。它不以开店为目的,而意在贸易:充分利用联华超市已建立的全国商品采购网,把中国各地的特色商品、联华超市自己的自有品牌商品,直接打人欧洲市场;同时,在上海组建商品进出口配销公司,把适应中国市场的欧洲商品直接引华的国内销售网络。这些战略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进人海外市场曾经采取的方法类似。联华还采取英国大零售商马狮上世纪40年代先出口后开店的战略,在2003年11月与日本排名第8的连锁巨头株式会社正式签约,实质性启动“商品采购”以及“自有品牌产品开发”等合作。双方共同在中国境内寻找合适的生产商,产品出口到日本时打lzu-miya的品牌,在国内销售则打联华的品牌。

(四)上海新天地

2004年5月10日,上海新天地在日本大阪最繁华的中央区日本桥开设了一家购物中心。这个购物中心开立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中国资本首次进军日本零售市场,二是此购物中心是当时日本最大的销售中国商品的商店。

(五)北京华联

2006年12月3日,北京华联集团以400万新元(约2,000万人民币)购得新加坡西友百货。之所以并购西友出于以下考虑:西友百货是日本最大零售企业之一,连年亏损,但是在新加坡的独资公司业绩一直不错;新加坡商业及法律环境相当健全;同属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零售背景及文化都有相同之处;西友成熟的管理能给华联以提升;其品牌比国内更上层级,与顶尖品牌厂商的合作可更密切,有助于华联在国内业务的发展和品牌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在国际上提高其知名度。

华联采取用新加坡西友的原班人马继续经营本地业务,自己只担任监督和辅助的角色。华联计划在新加坡西友已有3家店铺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到6家店,然后再开展到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地区。这是中国首次采用并购的方式在零售业进行海外扩张。

二、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200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划分的第二阶段,表现出吸引外资数额上升,对外投资额较小特点的阶段。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大致符合这个阶段的特征。形成这种特点的具体原因是:中国大部分零售企业还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驾驭国际市场的能力,还只能在国内市场上苦苦挣扎;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具有进入国际竞争的能力,并因缺少跨国经营的经验,只能尝试着进行。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只能说是很低的。

(二)区域分布比较分散

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所涉及到的国度比较分散。这一点与上面谈到的整体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特点似乎是不相称的:一般而言,整体水平低,其力量则应相对集聚一些。但实际上这种区域格局仍然是所处发展水平决定的,亦即是中国零售企业整体实力所决定的。细看跨国经营所涉及的国别,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周边国家和地区,这是为了降低风险,积累经验,以此作为跨国经营的重要基地;二是相对而言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是为了提高跨国经营成功的把握,以求一个良好的开端;三是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以求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自身档次。在这些国家的经营中,一般都注意谨慎操作。如华联的跨国经营,它不是渐进性地完成海外市场的开拓,而选择与发达国家在当地的零售企业合作作为海外市场的突破口,以优质、特色产品来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1,从独资经营开始,发展到以多种模式进入

这个特点也是由于中国零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和对进入市场不甚了解,所以大多数采取独资形式;由于独资经营承受的风险较大,中国零售企业经营理念逐渐成熟,所以进人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到收购、合资、特许经营――如北京华联在新加坡的收购活动,联华与意大利、奥地利等贸易公司合作批发中国商品,同仁堂与和记黄埔合资,全聚德、东来福等在餐饮业的特许经营。

2,利用特色产品打入市场

这个特点同样是由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初出国门,务求保险,一战必胜,以便乘势进一步发展。而中国确实具有很多独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商品。一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鞋帽、玩具等。这些产品物美价廉、质量上乘,甚至可与各国名牌产品比美。这些产品价格适中,颇具竞争力,尤在一些重工业比较发展而轻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更受欢迎。二是一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商品,如民族工业品、古玩、中药等。这些产品在发达国家也深受青睐。这些产品帮助中国零售企业寻找突破口,继而以点带面、扩大规模。如天客隆在莫斯科主要经营包括小家电、日用品、食品在内的中国商品。如联华在欧洲利用中国产品的独特优势开拓华人市场。

三、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评价

(一)客观、审慎地说,从保守角度看,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是一个前瞻性的问题

第一,我国零售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所能提供的商品品种还不够广泛,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完全跟上,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零售业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还很不适应国门之外的、有国际巨头参与的、有当地零售业夹击的、剧烈的竞争。这就如同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突然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当地政府不同的质量法、投资法、企业法、反倾销法,可能会手足无措。国内市场本来潜力巨大,过去对零售业保护程度高,外资零售企业还未成气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零售业哪里还会愿意去面对这无谓的风险?

第二,国外零售市场的进入难度还是很高的:发达国家的零售市场已趋于饱和,且多为国际零售巨头的领地;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市场也被无孔不入的国际巨头与当地的零售企业一一占领。

第三,国际经营人才稀缺,尤其是此方面的全才更为匮乏。这种人才应当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市场规则、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立法,且具有零售经营管理经验。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国际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国际化的经验重于业绩

不少进行国际化的企业对此都有清醒认识:国美进军香港之初并不期望能够盈利,宣布在香港开店或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海外市场的拓展经验。

(三)失败的教训和取得的初步的经验

天客隆之失败在于并不了解当地市场,甚至对该国的货物进出口标准都不甚了解,两次被罚巨款,开始走下坡路。对于跨国经营必须把握的三个问题缺乏完整的概念。

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新思考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严肃问题。油田企业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企业,其经济发展情况对国家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经济管理作为油田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经济管理理念,不断地改进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地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挖掘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

油田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油田企业只有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构建,需要不断挖掘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从而为油田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通过创新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可以更好地完善经济管理机制,制定出更适合油田经济发展的战略方法。挖掘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油田企业要转变固守的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将创新管理理念融合到油田的经济管理中,不断地更新油田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地促进油田企业的发展。其次,油田企业还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其中一个途径就是积极需要放眼于未来,注重拓展海外市场。例如注重对海外石油市场的调研,积极开发和建设海外石油项目,扩大已建设完开拓海外市场,比如,在开拓之前加大对海外市场的调研,不断地加大油田企业的规模,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发展条件,也是油田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完善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为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理念奠定基础。

二、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的内容

油田经济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贯穿到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为了做好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理念,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不断创新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内容,不断地进行创新理念的革新,实行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精细化,使得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更好地完善油田企业经济管理。人是一切活动的核心,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油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不断提升管理效率,需要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积极参与到油田企业经济管理中,从而不断地创新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其次,要将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和技术相互结,企业管理者要协调好经济管理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将经济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协调发展,做到技术和管理同时领先,不断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油田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油田企业只有重视自身的经济管理工作,创新经济管理理念,为油田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重视油田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油田企业已经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经济管理过程中,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很多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往往总是开发和产品的推广两个方面,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影响。为了创新油田经济管理新理念,需要加强对油田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加大对油田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宣传,使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在成本核算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实现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经济管理和内部成本核算的控制能力,将成本核算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再次,油田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创新成本核算理念,不断推进油田企业的成本核算向着更科学、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四、实施油田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一体化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和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既做好风险管理,又把握内部控制,才能保证油田企业的顺利运行,更好地保证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田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创新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思路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完善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理念,需要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加大经济管理力度,不断地创新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思路。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平台,加强对每个环节的控制,不断地防范经济管理风险和管理缺陷,从整体上提高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理念,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秀海.油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与革新[J].广角镜,2014(10)

[2]樊军侠.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新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