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智慧结晶,但互联网不断发展,我国融入很多西方思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可以使人们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侵害,也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构建文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5000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极强的活力和生命力,其中也蕴含着很多中华儿女的精神和德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减少西方功利主义对民众的冲击,从而帮助人们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观。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民众文化自信,也能使民众加强对文化的传承,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作出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这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也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提升民众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民众提升自信心和凝聚力,也能通过历史帮助人们铭记有国才有家,只有祖国繁荣昌盛,家庭才能和谐美满。无数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组成伟大的中国。人们可以通过端午节祭奠屈原,以此增强对华夏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积极主动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使民众加强道德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民众共同努力,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便能使人们在快速发展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优势
融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拓展传统文化传播覆盖面,也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便利。利用融媒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促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媒体背景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能使人民增强文化自信,这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一)传统文化覆盖面得到拓展
利用融媒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播,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打破传统传播形式,拓展传统文化覆盖面,使民众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充分融合互动,这不仅使新兴媒体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拓展,也使传统媒体突破局限性。例如,传统电视媒体和纸媒,需要以电视节目和报纸为载体,而融媒体可以以网络为载体,二者融合不仅能促进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还能拓展传播覆盖面,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传播渠道逐渐增多
融媒体以互联网为依托,不仅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渠道也更多。不同民众可以在不同渠道中获得传统文化内容。融媒体时代出现很多社交平台和软件。例如抖音、快手、微信等等,用户较多,在这些平台中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能使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能通过分析用户浏览习惯,向用户推送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这种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的传播形式,更具备针对性和特色化,也能真正做到实时共享。利用先进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能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传统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融媒体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媒体融合发展。例如,5D技术便能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融媒体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增多,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也能使民族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并以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融媒体具备一定的互动性,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的同时,也能及时倾听百姓心声,对传播形式、传播手段以及传播内容进行进一步革新,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新颖。
三、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融媒体背景下,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能拓展融媒体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传统文化想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必须加强对媒体融合的深入分析和了解,不仅要及时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形式革新,还要不断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不断优化和拓展。
(一)创新传播思维,培养高素质传播人才
融媒体背景下,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要想革新,必须加强与融媒体的紧密联系,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因此,要对传统传播思维进行适当的优化与革新。例如,可以借助媒体融合优势,在不同社交平台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传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这也会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目前,用户较多的抖音、微信等等平台都可用于传统文化传播。这种传播不仅具有较突出的话题量和点击率,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紧跟时展步伐,占据传播优势,人们可以通过互动,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要不断加大融媒体背景下培养专业化传播人才的力度,这样才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革新和优化,为文化传播奠定人才基础。具有现代化视野的传统文化传播人才,不仅能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能为融媒体发展贡献力量。
(二)通过融媒体技术革新与优化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社会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可以利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创新,以提升传统文化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吸引民众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因此,适当采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也能使传统文化提升传播速度与自身影响力。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5D博物馆,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传统文化场景的模拟化再现,民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不仅有利于民众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也能使很多深奥的传统文化更加平易近人。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对博物馆的支持,可以利用政府影响力加强宣传,构建特色地方景点,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实现双赢。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参考与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优秀节目,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使普通民众都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只有传统文化变得通俗易懂,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而打造精品传统文化节目,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融媒体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系统
利用融媒体的便利条件,将传统文化融入整个社会系统,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首先,需要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注意传统文化的植入,也可以引导教师积极展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加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学习。其次,可以利用融媒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实际生活。例如,可以在地铁站台、地铁车厢、公交站点等地方融入一些传统文化标语,也可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以此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同时,政府可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提供资金扶持,以增加相关作品种类及数量。最后,可以利用融媒体打造传统文化相关品牌,通过构建品牌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可以利用融媒体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辅助,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同时,还可以把握住短视频大热的风口,录制相关短视频,并通过分享、转发、扫描二维码等形式,吸引人们参与到短视频互动中,从而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
(四)构建融媒体传播平台,完善传统文化传播链条
融媒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加强与新兴媒体及传统媒体的融合,并打造特色传播平台,完善传统文化传播链条,从而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快手、QQ等等平台传播与宣传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共享。首先,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优化和提炼,以达到碎片化传播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构建多元化传播链条。例如,中秋佳节时,可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使新生代都能加强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以此帮助普通民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传统佳节。其次,构建和完善传统文化传播链条,明确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传播方向以及传播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式发展,使传统文化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例如,可以加强对社会群体的深入分析,并利用大数据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受众需求,打造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传统节目,通过提升传统文化的层次性,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在节目播出时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通过互动收集相关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节目不断优化,以达到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真正意义上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
四、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较为广泛,这使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也要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要适当把握融媒体时代的新机遇,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这不仅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能使世界共同见证中国光彩。
参考文献:
[1]刘秀梅,许明.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传播文化空间的自觉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05):48-54.
[2]齐建东.融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基于B站〈国家宝藏〉传播现象的探析[J].中国报业,2020,(02):20-21.
[3]荆立群,薛耀文.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的传播[J].编辑之友,2020,(03):72-77.
[4]孙凯.融媒体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传播与创新[J].中国报业,2020,(09):78-79.
【关键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现状调查;调查报告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3] 安秋玲.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关键词: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有许多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经典名篇,这些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行经典诵读已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学习背诵传统经典,让学生在文中与先贤圣哲对话,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及其价值
1.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代表,如《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真正的经典是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冶炼,具有不朽永恒的品质和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它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它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以人道、人生、人心、人本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文化。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在中国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最能体现圣贤理义之学,是具有广泛、全面和深远影响的文化作品。
2.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诵读经典能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培养看成是“树人”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语言和文字的精华,经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山水文化作为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古人常借助山水诗句言志抒情,凭借高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人的壮志,激发人的宏大志向,借助奔腾不息的流水引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李白在《游泰山》中写道:“平明登日观,举手开去观。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李白《将进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诵读经典还能拓展阅读视野,拓展思维,从中学到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经典能凝神聚气
在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其价值取向以家和国为本位。比如,儒家的思想就强调人应该有强健的身体和高尚的精神,应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也是古代先贤立身、立行、立言的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其思想的精髓。再比如,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的爱国情怀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学生时时诵读,能增强他们的民族志气和精神气节,使他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
(3)诵读经典能弘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年青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重,更应加强诵读经典,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学好传统经典,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内容是写登楼所观景色,其在思想上反映的是,人只有站高才能把问题看得深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感染力对世界各国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途径
1.建设书香校园,搭建诵读平台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传统经典文化建设,利用墙报、标语、图画、校园网络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竭力打造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如,在教室的班训中张贴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古人名言,在黑板报上开辟“古诗苑”“经典名作欣赏”等栏目,让学生时时都能看到和学习经典名作。
2.开发校本课程,发挥教育功能
校园作为诵读经典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发挥经典文化的教育功能,把诵读经典纳入本校的教书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欣赏。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爱好,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3.用好教学资源,拓展诵读视野
我国的传统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成为全方位的教育活动。首先要立足语文教学、教材自身,学好、用好课本所选经典名作,引导学生去领略经典的魅力。让学生能读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诵读感受。诵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扩大阅读视野。如,加强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读经典。
总之,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首先要了解其对学生巨大的教育价值,采取多种途径提高诵读质量,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当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笔者目前担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辅导员。针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的保留程度有限
如今的大学校园,处处可见创新、自由、学术的影子,在所谓“大学文化”中,传统文化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21名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所在的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选择“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只有27名,仅占12.2%,而选择“偶尔会有所体现”的有172名,占到了77.8%,甚至有22名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氛围”。可见,传统文化在整个大学校园中的阵地正逐步被占领。
1.2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艺术专业是相对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在其他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比较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宣扬最大限度的创新[3]。在接受问卷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精神中应是何种地位”,选择了“传统文化应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的有122名,占55.2%,选择“传统文化应在大学精神中有所体现”的有91名,占41.2%。另外,针对“你认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100名,占45.2%,选择“我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的有95名,占43%。这表明,虽然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日渐式微,但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压力与原因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完整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4]。但在当今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广泛的社会氛围
当代中国社会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飞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提出了挑战。有119名同学表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比例不高,没有社会氛围”,占53.8%。但在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时,仍有156名同学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占70.6%。可见,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但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容乐观。
2.2 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针对任课教师的一道调查题目中,仅有88名同学选择了“3位以上的任课老师偶尔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占39.8%,选择“经常会有任课教师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是只有9名,仅占4.1%。更让人担心的是,有67名同学选择了“至少有1名以上的任课老师比较反对宣传传统文化”,占30.3%。由此可见,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传统文化正在被其他思想意识取代。
2.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轻视
在涉及到网络新媒体的调查中,有119名同学选择了“网络媒体中很少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3.8%。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最广的网络游戏世界,有38名同学选择了“网络游戏中会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只占17.2%。相对的,选择“从不体现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有51人,占23.1%。因此可见,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象比较严重,这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也会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高校的考核、奖惩制度普遍缺乏人文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考核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努力的方向,以及人格的形成。而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仍紧紧围绕绩点排名高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对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仍停留在形式上,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背景下,多数学生更加关心如何提高成绩、竞选学生干部。虽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鼓励竞争,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话,势必会导致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滑坡。而如何在以排名为主要标准的考核体系中体现对道德标准的考核,仍有待思考。
2.5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常规模式的局限性
受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当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专题讲座、展板宣传为主。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131名同学选择了“愿意参加传统文化类讲座”,占63.8%。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易行,具有相对广泛的受众面,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座形式单一、听众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者会受主讲人知识水平、演讲风格限制,笔者曾遇到过组织讲座但参与者寥寥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开展效果显著,可行性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3 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思路探索
笔者曾举办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体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比较接纳,部分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要开展执行性强、参与度高、效果显著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拓宽思路,变换教育形式。
3.1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由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有201名同学选择了“传统文化对个人艺术创作(或平时的作业、作品)理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影响”,占90.1%。传统文化是艺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专业艺术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加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很强的示范作用。
3.2 选取独特元素,以新的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果笼统的开展宣传教育,往往不得要领。笔者曾以学生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慎独、反省、个人修养”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讨论活动。以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来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这种反思、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到每位参与者的内心,收到了极佳的效果。笔者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真正领悟到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的真谛。由此可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完全可以选取其中某一元素进行放大、扩展、激励,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以现有的教学形式为载体,从课程、学分的角度激励参与
笔者曾申报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课题的校级开放实验项目,艺术类学生报名相当踊跃。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它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传统文化渗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改变部分同学脑海中“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学习以外的事情”的思维定势。并且此类开放实验项目的成果以微电影、影像集、漫画集为主要形式,切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
3.4 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优势在于,活动在假期举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笔者曾在2013年组织以“传统文化寻访”为专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组织6名同学奔赴贵州安顺平坝县天龙镇,探访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屯堡文化。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采访调查,最终形成视频、报告等成果,开学后进行成果展示,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并且在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实时报道,极大的扩大了受众范围。笔者也被评为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本年度的暑期社会实践,笔者将继续组队赴河南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寻访,艺术类学生报名极其踊跃。由此可以看出,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席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起作用,必须融入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才能更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为此,双河社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送书到基层,培养小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
双河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站按照上级部门工作安排,持续开展“流动书屋”送基层活动,以“全员读书”活动为契机,组织大家把图书按计划分送到各单位,每季度进行流动周转,扩大员工读书范围。并通过开展“推荐书籍”、“自学一本好书”和“读书交流”等活动,鼓励员工畅谈心得、体会,丰富广大居民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区全员读书创造阵地,逐步形成学习、思考、工作、提高的良性循环,提升社区员工队伍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
为了把“流动书屋”这项工作长期有序地开展下去,双河社区工会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健全和完善职工书屋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制定《流动书屋的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双河社区工会、小区居民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定期对大家的意见进行收集和汇总,从而形成了“工会组织、居民参与”流动书屋管理模式。
为了让“流动书屋”读书的环境更优雅,书籍常更新,双河社区的“流动书屋”争取各方的支持和援助,在社区党政工积极协调下,为各小区的书屋提供场所,配置电脑、桌椅、灭火器等基础设施。2012年至今,双河社区新购图书10000多册,征订杂志56种、报纸15种。扩大了居民选择的范围,开阔了居民的视野,培养了居民阅读的积极性。
一年来,双河社区的“流动书屋”共为基层的14个单位交换图书8000多本,把知识和先进文化送到各个小区。每到晚上或者节假日,人们争相在书屋里读书的场面成了小区的一道风景线,人们戒掉浮躁,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科学素养和文明素质也在逐渐提高,居民不文明现象少了,学生沉浸于网络的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书香满社区。
二、开展“讲・学”活动,实现“学”和“用”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探索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双河社区用“讲座―学习―讨论―应用―提升―再学习”的“讲・学”模式,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效果显著。
双河社区在“讲・学”的过程中,把国学的精髓深入挖掘,让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用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灵魂,也是“讲.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双河社区还通过文化墙、楼道文化来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指引着我们的行动。
三、做好先进人物的“选树”工作,发挥先模的人格感召力
古人说:“百行德为首”,因此,每个人都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浩然正气,在各自工作岗位建功立业。“亲情邻居节”作为双河社区居民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每年的9月份都会隆重举行。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社区里的星级文明单元、星级文明窗口、星级文明邻居、星级文明家庭、星级文体协会等先进集体,以及星级文明居民(助人为乐型、见义勇为型、孝老爱亲型、热心公益型、遵纪守法型、邻里和睦型)等进行表彰。让小区居民以先进为榜样,自觉投入到社区的双文明建设中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以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四、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和谐友善之风遍及社区每个角落
在社区的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志愿者服务身影。双南区在原有“五支队伍”的基础上,为突出离退休老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2014年7月成立了“爱心服务站”,制定志愿者章程、公约、承诺、标准;规范十大志愿者岗位职责;双中区的“家庭联防”活动,长年坚持义务巡逻不断线,保护了小区居民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