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第1篇

2004年,大地震引发的印尼海啸夺去十几个国家至少22万人的生命。就在人们对那场灾难还心有余悸的时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规模罕见的地震和海啸,随后引发的核电站事故使日本面临空前的灾难。就目前而言,科学上对于地震与海啸发生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数,海啸预警依然面临极大挑战。什么样的地震才会引发海啸?海啸到底能不能预测?遇到地震和海啸我们应该如何避险?本刊搜集和推荐了一些与地震、海啸有关的网络资源,希望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它们。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网站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专区,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海啸发生的原理和预警系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有关的词汇,阅读论文,查询权威数据,进行在线测试等。此外网站还介绍了博物馆开展的有关项目,海啸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图片、视频等。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付费下载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的地震灾害在线学习部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关的课程、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源。网站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地震的历史知识、基本科学原理、在线游戏、动画演示、图片资料、避险方法和在线提问等内容。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与地震有关的新闻资料、教学计划、图片、影片、动画等内容。网站的每个教育资源均标注了所属类型和适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下载

中国数字科技馆

这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致力于汇集挂图、图书、论文各类科普资源素材,为社会各界进行科普创作提供帮助和服务。其中包含有关地震与海啸的内容,如地震与海啸发生的科学原理、图示解析、动画演示等,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此外,网站还设计了小游戏,通过互动性的体验让参与者了解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网站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注册后下载

中国科普博览地震虚拟展馆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地震虚拟展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宣传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网站包括颤动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奥妙、地震来了怎么办、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历史文物、现代地震研究等6个主要板块,除了介绍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现象、自救方式等常规科普信息之外,还将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编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和动画,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中国地震科普网

该网站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防御中心承办,以“探索地震科学奥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为宗旨。主页设有“防震知识”、“影像中心”、“地震事业”、“科普文苑”、“减灾纵谈”、“地震百科”、“疑难解答”、“在线帮助”、“信息动态”、“最新震情”等10大板块。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识和震情播报之外,还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地震科普,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影像中心”浏览科教片、资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难问答”板块进行提问并且留下邮箱收取答复。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第2篇

撼动大地的地震,是由于覆盖地球表面的多个岩石板块互相碰撞、变形,并反弹回原初状态而产生的,这些板块的厚度有100公里左右。日本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在这里,承载着大陆的欧亚板块、从南方延伸而来的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海底的太平洋板块,以及承载着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的北美板块互相倾轧,自古以来就是地震频发地带。

截至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东北大地震(以下简称东北地震)为止,留给日本人印象最强烈的地震当属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它发生在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首都东京。由于那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因而造成了大规模的火灾,火灾造成的死伤人数也非常多。

2011年的东北地震,震级达里氏9.0级,在有记载的地震中规模是最大的,地震使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板块沿南北方向断裂了500公里之长。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东北地区沿岸,海浪高度超过10米。截至今年2月10日,本次地震造成的死者总人数为1万6000人,失踪者3300人,其中大部分是因海啸而丧生的。

历史上,日本东北地区也曾多次遭遇7级以上的地震,并受海啸侵害。1896年的地震使大约22000人丧生,1933年的地震造成3000人丧生或失踪。最近的研究揭示,与2011年规模相当的大海啸,在公元869年也曾发生过。

对于海啸的恐怖,当地人代代相传,防灾训练也年年进行,从不懈怠。然而,这个地区沿海有高产的渔场,历史悠久的渔港随处可见。毕竟,浪头达三层楼高的大海啸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遇上一回,在风平浪静的年月里,人们不知不觉间就回到了靠近渔港的海滨,并在那里建屋安家。

核电站的事故

东北地震规模之大,无论从人类历史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罕见的,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泄漏事故,更使这次地震灾害雪上加霜。日本有54座核反应堆,它们都建在海滨地带。这次受海啸打击的地区中,除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外,还有其他8个反应堆。遭遇海啸袭击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有3个反应堆因失去电力供应,冷却装置停止工作而毁坏,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到环境中。更糟糕的是,4号机组的反应堆恰逢定期检查,核燃料被搬到反应堆外面,放置燃料的建筑物不幸炸毁。今后,人们需要不停地对该区域进行水冷却,直到将燃料全部回收为止。

国际上将核电站事故分为9个等级,用0~8之间的数字来表示。福岛的事故等级达到了7级,属非常严重的级别。目前,人们仍继续对核燃料进行冷却,阻止放射性物质向周围扩散,可是人类尚不能接近毁坏的反应堆,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其完全分解处理。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福岛第一核电站内覆盖1号机组的建筑物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那天政府发出了命令,让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居民往外撤离。此后事故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月底,20公里范围已经成为限制进入区域,此后人们便无法进入此地搜索并救出被海啸袭击的居民了。

危机在3月份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政府面临诸多紧急课题,既要准确把握地震、海啸的为害状况,对幸存者实施援救,又要快速恢复水、电、煤气等生活设施。媒体也把更多的版面和采访力量投入到对核电事故的报道中。

东北地震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它是非常罕见的强震;第二,它在非常大的区域引发了海啸灾害;第三,它引发了核电事故。距地震发生将近一年了,与以往发生在日本的地震相比,这次的灾后重建之所以进展缓慢,就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

从地震和海啸灾害中复兴

目前地震的灾后重建进展如何?截至2011年底,迁移到日本全国各地的灾民有33万5000人。虽然许多人离开临时避难所,住进了临时住宅,但并非回到了自己的家。被海啸夷为平地的地方,至今只不过是清除了瓦砾而已。

这里要把日本东北地区的特点作一描述。东北地区面积约占日本本州岛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里居住了约1000万人,占日本全体人口的8%。该地区老龄人口居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过20%,尤其是沿海地区渔业的从业人群呈老龄化趋势。此次遭受地震和海啸灾害的是该地区的东半部分。

前面已经说过,在历史上该地区就屡受地震困扰。宫城县拥有该地区最大的城市仙台市,该县就分别于1978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遭遇过7级以上地震的打击。特别是1978的那次地震造成大量住宅倒塌,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建筑基准法的修改,也提高了宫城县此后建设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次的东北地震虽然震级很大,但是振动的周期长,也就是说,摇晃的幅度大,但是比较缓慢,所以它对建筑物的破坏并不严重,不像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里氏7.3级,死者6434人)那样,使那么多的住宅倒塌。

日本东北大学灾害控制研究中心的源荣正人教授根据1978年的经验,一直扎根于本地区,从事地震工学研究。

源荣教授说:“宫城县的建筑抗震设计虽然先进,但仍有盲点。我的恩师志贺先生(原东北大学教授)曾经说,所谓灾害调查,就是论证损坏物体和未损坏物体的关键差异,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命运的不同。根据1978年的教训,单位建筑面积所拥有的立柱数量很重要。对于这次东北地震造成的灾害,就是要论证同为钢筋水泥建筑,为什么有的被海啸冲垮了,而有的却岿然不动。”源荣教授还提出了对于灾后重建的希望,他说:“把灾后重建向前推进固然重要,但是当灾害调查有了进展以后,就应该在灾后重建中留下余地,把调查结果应用于重建。”

灾后重建急不得,不能盲目而行――早在阪神•淡路大震灾时候,人们就从在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那里听到了这样的担忧声。有一次在神户、东北两地区记者进行意见交换的现场,一位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神户市从事采访的记者说:“(神户的)灾后重建速度太快,以至于居民的意愿被忽视了。”

东北大学的今村文彦教授从事海啸工学研究,他强调,灾后重建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取得认识上的充分一致是很重要的。今村教授的研究室使用各种工学方法模拟海啸,并建立海啸灾害数据库。这次东北地震发生后,今村教授研究室迅速作出反应,不仅提供海啸痕迹数据,还整理受灾状况,针对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区域提出了新的防灾对策。这次海啸中,在浸水深度超过2米的区域,建筑物已损毁得面目全非,因此今村教授建议将这些区域的居民集体移民。然而,移民的决断,光靠行政自上而下的命令是做不好的。

今村教授说:“科研人员能做的事情,是提出科学、安全的建言。然而地区不同,灾后重建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也有愿意移民的和不愿移民的。不仅如此,原本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避难后,想法也会不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做出决定,定会造成后来的彼此不和。最终决定在何时做、怎样做,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妥协点是需要由当事人来寻找的。”

过去一年里,大到国家级别的灾后重建会议,小到各个自治团体之间的对话、各地民众的对话,今村教授都尽可能地抽空参加,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并承担归纳整理讨论结果的角色。

东北大学是日本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大学,该大学的许多科研人员都和源荣、今村教授一样,在受灾现场提供咨询,倾听灾民的声音,为使人们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惜花费时间。

医疗环境的复兴

为撰写本文,笔者前往东北大学进行了采访。在东北大学所在地宫城县仙台市,虽然地表上仍随处可见地震留下的裂缝,但往日的熙攘正在恢复,震灾的创伤在市区已不明显。不过仅在东北大学,就有28栋建筑物需要重建,再加上研究设备的损坏等,直接损失超过900亿日元(1亿日元相当于800万元人民币:译者注)。

笔者最后采访的是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工作的友人。他是东京人,四年前赴任东北大学,作为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部门的宣传主管经历了这场大地震。

大地震当天,东北大学医学院院长就立即决定接纳附近的灾民,理由是沿岸地区的医疗设施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海啸过后,海水并没有退去,人们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有人在孤零零的屋顶上呼求救援。

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地震发生后虽然水、电、煤气都中断了,但大家一边确认本学院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平安,一边启动应急系统,准备毛毯等物品,收容了从附近赶来避难的民众。医学院还预备了医疗服务,以备伤员从受灾地区运送而来。

虽然医学院一开始预计将有大量伤员到来,但实际上由于绝大部分灾害是由海啸引起的,所以基本上只有轻伤或死后被发现这两种情况。医学院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紧急医疗救援,而是解决长时间避难生活所造成的老年人身体衰弱,以及避免灾民的生活方式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出现恶化。

多年来,东北大学医学部一直在做“病例队列调查”,对特定的大规模人群的健康状态、生活习惯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地震发生后,这项研究积累为该地区整体的健康管理发挥了作用。例如,通过长期的全国性儿童环境调查,研究人员把握了婴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在大范围内预测何处将有婴儿出生。东北地震发生后仍有婴儿出生,但是数量较少,一般300人以上的避难场所里不到一名。地震发生后通常食物和衣服都处于紧缺状态,牛奶、尿布等婴儿用品也难以获取,此时东北大学的儿童环境调查积累的数据派上了用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大致预测哪些避难场所需要婴儿用的食品和衣服,从而能迅速准确地将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这都是因为保健士(从事保健指导工作的男性:译者注)挨家挨户调查,形成了人际网络后才能做到的。

在该地区工作的保健士还对受灾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调查。灾民们没有出现营养不良,但是地震后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深受失眠困扰,普遍出现了精神健康上的问题。

今后,东北大学将成为重整东北地区医疗环境的重镇,这也是社会的期待。医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东北地区的医疗资源本来就显得不足,地震后医疗设施关闭,以前在那里工作的医生也流向了其他地区。为了振兴医疗,当地正设法挽留尚在本地区的医生,由东北大学出面临时雇用他们,让他们能继续行医并从事研究工作。

分享抗灾经验

从去年3月11日以来,我第一次与被访的友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畅谈。地震发生后,我借助推特(Twitter)等网络媒体,很快便得知友人安然无恙。然而,东北大学受地震重创,友人本身虽是灾民却仍要不断地应对各种媒体,所以我一直无法去看望他,也没有与他联系。震后一年,灾民们因地震和海啸失去亲人的伤痛尚未消停,受灾的城乡也没有恢复元气,但是东京等地媒体的关注点却总是向核电事故一边倒。作为医学院的宣传负责人,我的这位友人对这样的状况很担忧。

地震给建筑物和产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害,要将其恢复如旧尚需许多年月。然而,只要充分发挥迄今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作用,重建后的东北地区定将比以前更美好。为了这样的目标,研究人员和自治团体的成员忘我地工作,把一个个节假日都赔上了。

另一方面,包括失踪者在内,近2万个消逝的生命再也无法重回这个世界。生活中失去了他们,东北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探望朋友,倾听他们的诉说,并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更多的人,包括中国的民众。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工程;光纤传感技术;原理

一、光纤水听器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核潜艇技术与潜射导弹技术在不断进步,使用产生的噪音也越来越低,压电声纳的灵敏度已经邻近极限,探潜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光纤水听器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我国的海洋工程具有借鉴意义[1]。国内投资大量资金,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光纤光栅传感器不仅具有普通传感器的功能,还能够根据光波波长的调制机理,不被光源强度的强弱影响。采用特定的技术,可以在一根光纤上串接多个光纤光栅,从而去对陈列式的水听声纳传感进行检测。

(一)光纤光栅水听器的传感原理。光纤布拉格光栅水听声纳,采用的是FBG传感特性设计,其属于水中声波传感器。其传感原理是,在特殊的声压敏感器上面安装FBG,声压敏感器会收集水中的声波作用于FBG,导致其发生应变,FBG的周期会被改变中心波长会发生偏移。光纤光栅调节系统能够精准的测算出波长的变化量,从而去确定水声信号的变化量。光源会发出带宽比较宽的光波,进入到光纤光栅内,其会将特定波长的光波进行反射,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波长选择性,只要检测反射光的波长偏移量即可完成传感过程。

(二)光纤光栅水听器系统介绍。如下图1所示,是非平衡M-Z干涉解调光纤光栅水听器的基本构造图。其主要是采用非平衡的M-Z干涉结构,使得传感光栅中的中心波L变化量转换成为相位的变化值,再进行调解干涉输出的光波相位信号,从而去得到波长的变化,提升系统探测的灵敏度。图1中光源发出的宽带光,通过环行器进入到传感光栅,再通过光栅反射的窄带光波进入到非平衡干涉结构,在3X3光纤耦合器形成干涉。

(三)光纤光栅水听器技术总结。为使得光纤光栅水听器具有机械与光学的稳定性,需要对光纤光栅进行环境试验。试验的过程是,将其放在温度为9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90%的恒温恒湿温度箱中2000h;并在-40~85℃的温度中循环2000次,看其光学性能的变化。若是其光学性能无明显变化,则证明光纤光栅水听器具有机械与光学的稳定性。判断光纤光栅的使用寿命,可以采用加速老化的办法,根据可以预测光纤光栅反射以及透射率随时间环境因素的变化关系去进行判断。光纤光栅水听器使用的海底环境相对复杂,需要采用适合环境的封装材料与光纤光栅粘结材料。利用多参量同时测量的方式,能够消除光纤光栅对温度、应力等的交叉敏感性。可以采用SLED光源去扩大光纤光栅水听器的探测范围,扩大光源的输出功率,提高检测信号的强度。光纤光栅水听器的敏感度,主要是敏感材料的性能来决定,同时也受波长调节系统的灵敏度影响。

二、水位传感技术与光纤振动

水位传感技术与光纤振动,主要是应用于海底地震海啸监测。海底地震监测,属于超低频、大移位的振动测量,并且测量区域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的进行监测,过程难度较大,构建海底网络监测的成本巨大,维护需要耗费的成本较高。但若是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一旦建成,会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光学式地震计与光学式水位计利用的是光纤作为传播介质,用其建造的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网络,比其它的地震波检测仪器功能更加强大。

(一)光纤干涉原理。利用光纤干涉原理建成的传感器,是目前我国最为先进的测量技术之一,其具有超高的准确性,能够对海底复杂的环境与海底地震进行全面的监测。全光纤观测网络的构成,能够满足海底监测的需求,普遍在国际上应用,并且在不断研发中。光纤干涉式检波器,主要是利用弹性膜片与弹性顺变柱。海底环境的振动变化,或者是压力会导致膜片与顺变柱变形,使得膜片与顺变柱耦合的光纤折射率与长度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干涉光强度的改变。

(二)光纤干涉检波系统。光纤干涉检波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光源发出具有强制信号的连续光,通过长距离的传输作用于海底传感单元内部2X2耦合器;再分成两道光束进入到光纤干涉臂。若是检波器对于外界的地震信号进行响应,干涉臂的反馈信号中则会含有振动信息的振动信号;此信号再通过长距离的传输,返回到主机内部的光电探测器,经过放大之后,生成电信号由于调制信号,再传递给数据收集卡,从而转化为数字信息;经过分析解调之后得到最终的振频,以及相关的原始数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光纤水听器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光纤光栅水听器的传感原理,光纤光栅水听器系统介绍,以及光纤光栅水听器技术总结。水位传感技术与光纤振动,通过光纤干涉原理建成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海底地震海啸的监测。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第4篇

A week after the earthquake, Warner Bros. pulled the Matt Damon thriller Hereafter from Japanese theaters because of an opening scene that 6)depicts a tsunami 7)laying waste to a coastal city. Officials estimate that the real-life quake and tsunami claimed at least 10,000 lives.

A day after 8)withdrawing the film, the Warner Bros. Home Entertainment Group announced that an

9)unspecified portion of sales from the DVD would go toward 10)relief efforts. Additionally, the Walt Disney Co. said it would donate $2.5 million to the American Red Cross to assist in aid to the island.

“You’d like to think that this is how Hollywood would deal with all disasters,” says Jeff Bock, analyst for Exhibitor Relations, which examines box-office and industry trends. “But with a quake, fire, flood and nuclear explosions, it won’t be long before someone tries to sell a movie out of it.”

So far, few seem interested. Clint Eastwood, who directed Hereafter, says he’s fine with having the film pulled from a market that has become 11)crucial to studios.

“The devastation and loss Japan is facing is almost 12)incomprehensible,” Eastwood said in a statement.

Hollywood may be 13)backing away from the story after 14)disastrous attempts to make movies centered around 9/11, Bock says. Very few films about the attacks had any success at the box office.

“Generally, you need time to 15)buffer between movie and tragedy, ” says Brandon Gray, president of Box Office Mojo. “You need stories of heroism and survival. Scenes of devastation and bodies, especially if it’s a real event, won’t 16)cut it.”

But Kevin Tsujihara, head of Warner Bros. home-video division, says filmmaking isn’t a 17)priority. “Our hearts and prayers go out to the people of Japan,” he said in the news release. “We are 18)committed to supporting relief and rebuilding efforts during this difficult time.”

Bock says he doesn’t expect tsunami films for years, given the limited success of war-themed movies. Godzilla注 pictures, for instance, which 19)sprang from World War II atomic bomb attacks, took a decade to reach theaters.

“People aren’t going to be eager to see a movie about this anytime soon,” Bock says. “Look how long it took us to accept Michael Bay doing a movie about Pearl Harbor. And it still wasn’t as popular as Armageddon.”

好莱坞罕有地对日本的地震和海啸采取了保守做法,但分析家说,他们并不认为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很久。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周,华纳兄弟把

马特・达蒙主演的惊悚片《从今以后》从日本影院撤出,原因是影片开头有一幕描述了海啸摧毁一个海滨城市的情景。据官方统计,现实中这场地震和海啸夺去了至少一万人的生命。

在撤回电影后的第二天,华纳兄弟电影娱乐集团宣布其一部分(数额不公开)的DVD收入将用于救灾工作。另外,华特迪士尼公司表示将捐出250万美元给美国红十字会,以协助日本的救援工作。

“你会以为这就是好莱坞对待所有灾难的方式,”“展影关系”公司的分析师杰夫・博克说。该公司从事电影票房和影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但地震、火灾、洪水再加上核爆,不用多久就会有人以此为卖点去推销电影。”

到目前为止,似乎没多少人感兴趣。执导《从今以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对于电影从对制片厂(收入)至关重要的市场撤出,他表示理解。“日本面对的破坏和损失几乎难以想象,”伊斯特伍德在一份声明中说道。

博克认为,自从以911事件为主题的电影纷纷惨败后,好莱坞也许会回避这种(灾难)剧情。讲述911袭击的电影没几部能够大卖。

“一般来说,在电影与悲剧之间,你需要时间来缓冲”,“票房魔咒”网站总裁

布兰登・格雷说。“你需要讲述英雄主义和死里逃生的故事。描述劫难和尸体的场景――尤其是真人真事――是成不了事的。”

然而,华纳兄弟家庭录像分部总裁凯文・楚吉哈拉说,拍摄电影不是首要任务。“我们心系日本人民,为他们祈祷,”他在一次新闻中这样说道。“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我们会致力于支援救灾和重建工作。”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沉没》;日本灾难文化;灾难感;忧患意识

灾难题材影片作为电影文学的特有的分支,越来越多地关注世界末日的到来和人类如何应对的思考。与欧美国家的灾难片一般往往以大团圆的结局(如《后天》等)作为美好憧憬、中国的灾难片唤醒人们沉重的记忆(如《唐山大地震》等)不同,日本的灾难影片往往从侧面陈述了日本所面临的资源和国土危机,直面日本民族生存的现实。由于空间狭长、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繁给日本民族心理赋予的一种强烈的潜在生存危机,这种伴随着海啸、地震等强烈自然灾害随时发生的“灾难感”作为一种强烈的存在,贯穿于二战后的日本流行文化。影片《日本沉没》根据科幻小说进行改编,通过电脑特技展示了逼真的灾难场景,同时又在细微处展示了爱情、亲情、伦理。影片反映了日本人的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显示了独具特质的日本灾难文化。

一、现实与虚构:灾难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从儿童漫画到大制作的影视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似乎很是替未来操心,设想过各种国家灭亡的可能性的各种题材的影片,除了外星人入侵地球、变异动植物怪兽的虚拟科幻场景外,地震、火山、海啸是电影人关注的焦点。灾难文化一直是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本国民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影片《日本沉没》一开始便把画面瞄向日本某县的一次地震后现场,让观众的灾难感伴随始终。《日本沉没》是一本于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著作的日本科幻小说,后来被搬上过银幕,2006年重新翻拍,制作费超过20亿日元。由于地震导致的灾难在日本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今年发生的海啸却让日本人的恐惧感上升至极点。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之后引发海啸,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引起了日本关东地区的部分岛屿沉没,让公众的眼观聚焦在《日本沉没》这部科幻题材的灾难影片上。影片《日本沉没》在特技方面颇下工夫,通过对灾难场景的真实再现,诸如火山爆发、潜水艇执行海底任务、大地震、海啸袭击以及卫星鸟览等镜头的交替出现,增强了《日本沉没》的恐惧危机。让大多数人曾经以为只是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成为现实,通过对地震场景的真实模拟再现,加强了观众对灾难的代人感,使得影片的吸引力大为增强的同时,也向观众灌输了日本灾难文化的前世今生。

影片结尾最终以男主人公的自我牺牲成功将日本列岛炸成两块,阻止了日本继续沉没,给活着的人一个并不圆满的圆满的结局,带给日本国民继续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而电影中的可怕场面,如此令人绝望地在现实当中触目惊心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能够理解日本民族深入骨髓的灾难与危机感。日本“3・11”地震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现实与虚幻的距离是如此的近。虚构的故事情节终究是依托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日本沉没》的悲观主题反映了日本国民的强烈的灾难感和生存的国民危机。

二、强与弱:灾难面前的日本民族

灾难文化的变现方式多元化,遍布于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日本沉没》作为灾难片本身而言,并不是一部特别成功的影片。由于试图在学习欧美灾难片制作方式的过程中试图揉进日本影片特有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显得仓促与生硬,但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电脑特技的运用却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集体梦魇。根据地理学的知识,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甚至有可能因为巨大的地壳变动,将在百年后的某一天整个日本列岛被吸人海底,出现真正的日本沉没。由于国土面积薄弱,人的生存是日本国民纠结的核心,而灾难的本质也恰恰正是人类的生存,因此二战后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灾难感。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之强是得到公认的,是所有灾难题材日本影片的精髓,也是影片《日本沉没》的重要主旨。日本在电脑特技和动画制作方面历来有丰富的经验和优势,这一优势在《日本沉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给我们展示了由于地球板块相对运动,造成日本所在地壳下陷和断裂,引发了一系列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震撼场景。

日本“3・11”地震后,日本人表现出淡定、从容、沉稳,令我们肃然起敬。日本国土并没有完全沉没,但是,日本民族的灾难意识和危机感却是伴随共生的,随时存在。在自然面前,人类作为自然人个人是那么的渺小;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全体,日本民族精神却是令人敬佩的。灾难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民族脱离不了生存的恐惧感,但是也能勇敢地面对天灾与人祸。除了渲染日本在面对灾难时的悲剧性色彩,影片《日本沉没》更是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一旦真的日本沉没了,日本民族将要何去何从,作何选择?日本不光作为一个民族,而且还是人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影片中,面临沉没的日本最终不得不向国际社会和周边大陆国家发出呼救信号,恳求他们接受总数高达2000万的难民,也是这个民族的最后的无助的求救了。《日本沉没》通过虚拟的科幻动画残酷地剖开了日本大众心中最常见也最脆弱的那一道防线,直面天灾。日本政府更是倾全力支持该片的拍摄,甚至出动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官方的支持使得《日本沉没》带有一定的政治宣传教育色彩,而且事实也证明,影片确实发挥了较高的社会价值。一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对人的启发,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日本沉没》极大地提升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危机意识。

三、“菊与刀”:个人英雄主义与民族精神

日本的民族性有着诸多矛盾的纠结与冲突。日本人比较重视尊卑内外关系,一方面强调绝对地服从于上下层级关系,另一方面有渴望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体现。影片《日本沉没》通过设置人物冲突、情节发展、画面切换和色彩移位表现这种冲突与困惑。一方面试图表现政府在日本沉没的危急关头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却又要借助政府的失职反衬个人的智慧和勇敢果断,从而引起情节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最终以个人牺牲成全国家利益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结局收场。在影片的情节推进过程中,恰恰忽视了矛盾冲突的调和,使得影片结构显得突兀。

《日本沉没》中小人物的情感、政治上的斗争、灾难场面的刻画无一不交织着日本国民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冲突,既渴望个人的强大实力拯救大众,又试图形成集体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地质灾难带来的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民族的噩梦,伴随着地震、火山的不断发生,灾难感时刻渗透着日本文化的每一种形式,已经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挥 之不去的一幅末世图景。在日本儿童漫画、科幻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末日到来的预感是日本流行文化的本质,幻想着出现一个能够拯救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奥特曼”,打败“小怪兽”;所有的拯救题材的灾难片最终都会出现一个英雄人物拯救全世界。

然而,同时日本是一个崇尚团结凝聚的国家,因此一般灾难文学作品往往较少地表现个人英雄主义,而着重于刻画充满凝聚力的日本民族精神。但是,这种思维在灾难题材的作品中则饱含着冲突。一方面需要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另一方面又需要张扬民族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因而在主题表达和叙事结构上容易出现错位,从而影响影片的整体价值表达。《日本沉没》既要体现日本民族在面对世界末日般的自然灾害前的全力以赴与永不放弃,展示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希望加强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凸显个人牺牲主义。影片的拍摄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在电影主题上不仅着力于故事情节的构造与电脑特技的运用,而且还要表达出社会深层次的内涵与思想,通过情节推动和场景交织,当男主角小野寺最后选择完成必死无疑的行动计划投入深海,喻示着当国家、民族、尊严、自己所爱的人受到威胁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挺身而出,做一个救国救难的民族英雄,此时需要牺牲小我成全大家,矛盾与冲突的纠结贯穿着影片的始终。

四、爱情与亲情:无法掩饰的绝望

爱情与亲情是影视艺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影视艺术往往讴歌亲情的无私和爱情的伟大,然而灾难片中的爱情与亲情却是无法掩饰人类的无助与绝望。《日本沉没》场面恢弘,过多的运用特技展示灾难的残酷与人类的渺小,因而被部分影评家批评丧失了传统日本影片的细腻刻画,但是对于人物的展现仍然不失完美。在摧毁一切的灾难面前,除了震撼的视觉冲击,《日本沉没》也穿插了诸多亲情与爱情交织的画面,却流露了无法掩饰的悲观与绝望。有两个细节刻画加深了灾难感的深入骨髓,画面一是男主角劝说母亲离开老房子,而母亲不愿意丢下有着他父亲回忆的老屋。家是亲情凝聚的经典,人类的情感归属的最终依托,也是每一个人的停留的港湾和漂泊的最终归属。“与其要死,不如和你的爸爸一起死在这片土地上。”淡定而朴实的一句话充满深情,或许让我们泪流满面。然而,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即使曾经充满着温馨与甜蜜的回忆,终究将被自然毁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为今年的日本大地震所印证。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有父母在海啸过后的废墟中寻找孩子的尸体那令人心碎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