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第一,从主体的知识及能力基础分析。对于项目教学法而言,学生是项目的主体,从知识基础角度而言,高职学生经过了大学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高等数学计量方法及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管理会计课程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能力基础角度分析,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的延伸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后续课程。完成先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处理企业财务会计业务的能力。在具备了“对外会计”应具备的业务能力的同时,相应的也难免形成按准则处理会计业务的思维定式,弱化了职业判断及主观创新。而管理会计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强调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为学生打破思维僵局,灵活处理企业实际业务打下了能力基础。第二,从主体的学习动机分析。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部在招聘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过程中,不仅设置出纳、财务会计等传统会计职位,同时会有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综合岗位的需求,因此满足就业动机将成为选择此课程的最主要动机。另外,学生出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也会逐步意识到管理会计师(CIMA)职业资质的含金量。随着CIMA中文版考试的引入,学生语言的压力减轻,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因此,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场的竞争力,亦将成为学习管理会计课程的动机。

二、项目选取的适当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项目的选取至关重要,项目的难易应当严格控制,使学生既能通过项目的实践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又不会过于轻易的完成目标;项目的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订制工艺。而实践所得的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自问,解决思路是否按照课本所讲?解决方法涉及到哪些章节甚至哪些学科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问及自我解答,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项目教学多围绕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短期或长期经营决策及全面预算等方面开展。

三、项目选取的实际案例———以“变动成本法”为例

1.项目目标设计。从知识目标角度,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基本原理;从能力目标角度,学生可以掌握正确认识企业利润的能力;从情感目标角度,本项目力求创设恰当的工作情境、要求学生经过角色扮演和有序竞争、合同协作、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本项目的重点在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利润差异的原因,难点在于如何计算两种成本法下的利润,解决难点的方法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计算财务会计的企业利润,并根据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亲自参与利润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思考。

2.项目介绍及项目情境设计。关于项目中案例的选取问题,本人曾从事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案例研究工作,深知一个案例的成型,从前期的调查访谈,资料收集,到组织写作,直至完稿投入教学,经过课堂使用再不断修改与磨合,历时之长,绝非易事。而且目前国内案例教学法即便是名校的MBA课堂,也以讲述国外案例为主,国内本土案例的是十分缺乏的。所以,本人在所提及的“项目教学法”中所选取的“案例”,也只不过是借用“案例”之名而已,并不强调案例本身多么的精深与完备,只求能够借用这种方法,使教与学的过程能够更加丰富有意义罢了。本文以“变动成本法”为例来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进行说明。“变动成本法”是继“成本性态分析”后出现的项目,作为管理会计教学的核心项目,本项目是管理会计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学生将习得如何利用变动成本法对企业的真实业绩进行评价。项目情境的重要性毋庸质疑,本例以多媒体的形式引入项目情境,简略如下:公司作为库存积压严重的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水平,特聘财务顾问李先生。但李先生的建议却是只提高产量而不顾及销量。虽然表面看来极不合理,但的确提高了企业当月的利润数字。此时由公司总经理介绍现有的工作资料并布置工作任务:重新计算企业的利润并分析财务顾问李先生的合理性。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ABC);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GPK);资源消耗会计(RCA)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99-01

1 引言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多变,企业需要一套能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会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一直将其研究重点放在了作业上,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备受推崇的成本管理方法。但是,随着人们对作业成本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作业成本法的弊端也逐渐被暴露出来。于是,作为作业成本法延伸与补充的新一代成本管理方法资源消耗会计应运而生。根据Bain 咨询公司近来所做的调查表明,在美国实行过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曾多达60%,但坚持下来的只有20%。这意味着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大部分企业放弃了这个先进的成本方法。1999 年起,美国管理会计协会发现德国的边际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沿用了40多年,其在德语企业中应用很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于2002年推出了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资源消耗会计,它是将作业成本法与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把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的核心即追踪资源的消耗到成本中心与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即分配资源成本到作业两者结合起来。

2 作业成本法及其缺陷

2.1 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是以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所进行的作业作为归集成本的中心,成本归集到各项作业中,再经由作业将成本分配到产品或者劳务的成本会计方法。成本归集的对象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将有关损失和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业成本法在优化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与成本考核等方面都对传统成本会计有重大突破,既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ABC的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但是作业并非产生成本的惟一原因,也并非成本的根源,以作业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实为以偏概全。所以尽管ABC本质上有分配成本的合理性,但是ABC重作业,轻资源,忽视了对资源成本计算,这很可能导致ABC最终无法达到支持决策的需求。从资源成本的计量角度来看,ABC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缺陷:

(1)没有合理地计算超额或空闲的生产能力。

当企业存在空闲生产能力时,ABC法没有解决传统成本会计的缺点。例如,某工厂只生产一种产品,年实际生产能力为60000件,年总成本为420000元,达到最大生产能力时的单位成本为7元。若市场需求下降,只需要30000件,那么传统成本会计计算单位成本为14元。这样做会使企业陷入市场需求下降――生产能力剩余――产品成本偏高――提高售价――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空闲生产能力可以用资源的产出量与使用量之间的差异来反映。但是ABC法没有对资源产出量的准确计量,也就无法将空闲生产能力分离出来,最终还是归集到总成本中,分配给所有作业量。不合理的超额和空闲生产能力衡量方法会导致产品间的相互补贴,混淆各期产品的毛利,导致决策的失误。

(2)没有反映出成本固有的初始性态,也没有反映成本性态的变化。

ABC对成本性态的认识也存在缺陷。最早的ABC模型重视成本的可变性,但是近几年来人们经常发现,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性质不像是开始预想的具有可变性,于是ABC的观点转变为大多数的成本是固定成本。正确地理解成本性态及其影响因素对决策非常重要,检验和理解成本在消耗时性态变化更可以大大减轻成本性态的不确定性。此外,企业在消耗资源时,成本的性态是可能会发生改变的。资源的相互关系既会影响成本性态,也反映了成本在消耗时性态的改变。由于ABC法既不能反映成本的初始性态,又不能反映资源的相互关系,因此,ABC也不可能反映成本在消耗时其性态的变化。

3 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GPK)相对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在GPK下,除了在成本中心的成本必须是专为该中心的生产而引起的开支之外,还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费用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还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

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是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是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定义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其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我们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显然是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4 ABC与GPK的融合――资源消耗会计(RCA)的产生

RCA是ABC与GPK的结合,它充分体现了这两种方法的优越性。RCA的基本原则GPK已经在欧洲4000多家公司应用了几十年,并且在管理会计领域也被普遍接受。同时,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对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争论的难题,将成本性态分析融入到财务会计中。RCA在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支持的同时,在诸如计划预算、度量实施效果等组织流程中也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并且,RCA还可以预测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变化。RCA所具有的这些优点为它今后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造了先决条件。

现有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在为推广使用RCA提供可能性的同时,RCA自身的优势也为它的应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首先,RCA从一开始就是最好的方法,它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得到验证的理论基础,因此,它适用于新办企业。

其次,对于一些面临竞争性投标环境的行业(低边际成本的行业),因为要求使用盈亏点分析,所以需要企业有关人员能准确理解固定成本,而RCA正好满足了这一点,能为这些企业提供详尽可靠的成本信息。

最后,对于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因其产品的更替会产生外部压力,而这些压力在传统成本模式下是会影响企业重新制定预算和计划的。而在RCA模式下,以作业为基础的资源计划ABRP(Activity Based Resource Planning)是为了满足经营计划、以数量为基础的RCA的应用,ABRP在预算和计划方面具有一定的柔性,能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

RCA作为新一代的成本会计,既是ABC的发展和有益补充,又进一步改进了ABC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资源消耗会计更加有利于企业成本的准确分配,并且对剩余生产能力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源消耗会计也同样面临一些挑战:和传统会计系统的融合性依然不是很充分,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求也非常高,以本公司的内部环节的资源为对象这一点是存在一定局限的。但是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强和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RCA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可以满足生产经营决策、发展战略决策等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有理由相信资源消耗会计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2006,(12).

[2]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2005,(4).

[3]江景.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原理及实践意义[J].财会月刊,2008,(10).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关联;整合

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关联;整合

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本文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

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与关联性分析

1.1 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复杂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管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主要阐述证券股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在财务上的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分离,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1.2 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1.3 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

关于报告内容,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师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先进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时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

2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为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优秀的财务总监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负有很大的责任。其中,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是结合公司实际运营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会计教学中,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重叠交叉内容较多,而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但会计界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一直认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笔者认为事实上,两者是可以进行融合的。

管理会计产生与成本会计,是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对策、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功能。应该说,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的管理,其目的、职能和手段对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未有系统开展,其众多工作都为财务管理所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到,两者均以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一种资金的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的筹集、投资形成生产所需商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然后是生产,资金流入商品,形成可供销售的商品;再是商品的销售,又形成货币资金。而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正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由于资金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也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价值信息的处理加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对价值的研究,财务管理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反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能够进行融合的,笔者认为,应当要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致的研究对象这一基础,还因为管理会计关键是对价值是一种分析和反映,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而财务管理直接进行价值的实体管理,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中有许多内容和财务管理内容重叠

目前,一般的教科书中,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则包括:权益和负债筹资管理、长期和短期投资管理、长期和短期资产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分析等。在这些内容中,存在许多重叠:成本形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作为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也大量地运用;杠杆理论里两者都有阐述;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的运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和控制中有运用;责任会计评价方法在财务绩效考核中有运用。这许多内容的重叠也是导致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方法有应用而不系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三、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的一致性,同时,大部分研究成果的重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同时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管理会计是注重对价值的分析和反映,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而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实体的管理,更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较好。

笔者对于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想法为:

1、对于重叠部分内容

由于前者侧重于“技术”与“方法”,后者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可以列入财务管理,并在这些原理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决策。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等资本预算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存货控制模型等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放入财务管理后的阐述应加强,同时,财务管理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控制管理决策,这样,财务管理不但要在财务上运用这些方法,而且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原理和方法的融合和运用,也有利于其改进和完善。

2、对于非重叠部分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上有部分内容非重叠,对于该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考核。以上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责任会计。事实上,企业进行的财务预测也必须进行销售、成本和利润的预测分析;财务控制中也少不了利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财务考核中也必然会涉及责任会计的考核方法。因此,融合会使财务管理更趋向完善和整体效益;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较有利。

除此之外,还有如平衡计分卡(BSC)业绩考评体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方法都可以被扩展到财务管理中。

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评价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往往更取决于一些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而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也必须加入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业绩考评可以给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给企业带来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进而有助于企业长期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转。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作业成本精简和作业效能提高,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成本效益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必然是其选择,这也是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余绪缨、汪一凡、毛付根、胡玉明,《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