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思维训练

小学思维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思维训练

小学思维训练范文第1篇

一、浅析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思维训练背景

1、活泼教学气氛。尽管信息技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或基本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呆板的放羊式的教学太枯燥,信息技术学习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幸福和思维,营造课堂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盘活思维能力。呆板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思维的拓展训练、实践训练更是促进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以学生的智力挖掘、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思维培养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好的盘活学生思维能力。

二、简读思维训练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表现形式

1、巧设疑问激活思维。疑问是学生阶段最大的基点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开启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可以说,疑是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疑,常常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课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每个搜索引擎网站都会介绍相关的搜索技巧,为了达到信息查询的目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同学们谈谈自己已经积累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一番讨论,学生们这样回答:直接访问要找的网页;查询在线数据库;尽量少用通配符与含糊的词语;用进义词代替关键词;改变关键词。这样就能更好的启发学生自我思考的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2、勤于实践突破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发动机,许多思维的开启都是从劳动与实际操作中发展而来的。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熟练对键盘、鼠标等操作基本技能。适当培养信息技术上左右操作能力,让左右脑共同发展。同时强调双手协同配合,增强大脑与双手协调动作有关的神经联系,加大思维的训练。举个例子来说,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关于画笔圆和椭圆的工具教学,可以在操作的同时加入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在画一些简单的圆或椭圆图形诸如太阳、气球、五环旗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物的相关性联想和表述,培养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

3、目标训练方法思维。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对思维训练采取通过课例教学的形式,展开对探索――思考――训练――再探索――提高的训练过程,教师只充当理论指导员的角色。譬如在教学“集合画板”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形、图象、计算、图形变换等功能,教师在教椭圆定义时,先用《几何画板》形象生动地表现椭圆形成的过程,然后教会学生画椭圆,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描述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下的操作实践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学生根据所感知到的现象,抽象概括上升提炼出一个完整准确的椭圆的定义,进而再利用发散思维来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离心率概念等,学生掌握知识效果明显地提高。这里,《几何画板》起到“搭脚手架”作用,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帮助学生顺利地来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训练模式

1、过程细化。信息和思维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学习更是建立在思维训练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把思维当作一种对知识进行吸收、分类的工具。比起思维来说知识要容易教得多,知识可以通过考试客观地进行测验。教材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须的信息(像数学中的已知求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解答,还会缺少很多相关信息。

2、启智训练。信息技术学习是培养思维的温床,信息教学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清概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学习的优势,提供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比较、概括等多种手段和学习方式达到启智的理想效果[1]。

3、以练促思。中小学生学习电脑的一半以上时间应该是操作,这是中小学生学习电脑关键的实践活动,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上机操作时,更要给学生提供机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乐趣,不断地思考。例如:在LOGO语言中,介绍画正多边形这一类图形的方法时,有的同学上来就套用公式: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这样,虽然他们也能画出正多边形,但是如果问一问他们:重复次数为什么是边数?转角为什么用360/边数?不少学生还是说不清楚,还是不理解,独立运用时就会错误百出[2]。因此,在介绍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用重复命令画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引导他们观察所画图形的边数与重复次数及转角度数之间的关系,在讨论分析之后,得出画正多边形的公式。

小学思维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维; 逆向;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7-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是一个有效的捷径。

1 逆向思维的有利作用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另一种思维形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已有的思路反向去考虑和思索问题。这种思维形式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是对思维惯性的克服。一般的学生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而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这种转变时是迅速且自如的,这就是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思维的运动性方面的素质差异。这种思维的运动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

2.1 互逆概念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互为”与“互逆”关系的概念:如“互为倒数”、“互为倍数与约数”、“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正反两面去思考与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还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①3的倒数是();②1的倒数();③16是()倍数;

④()的倒数是8; ⑤()的倍数是8;⑥7的约数是();

2.2 逆向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基础。数学中逆向观察与顺向观察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体操,逆向观察是改变过去的由上及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逆向观察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和熟练地运用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出示练习题:把四个相同的圆片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并涂上了颜色。如果把每张圆片都看成单位“1”,请你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如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这四个分数所表示的面积都相等,即:12=24=48=816

组织学生从左向右观察,12的分子与分母都同时乘以2,则等于24;若都同时乘以4得48;若同时乘以8得816;可见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同时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再组织学生从右向左观察,816的分子与分母都同时除以2;则等于48,若都同时除以4得24;若再同时除以8得12;可见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顺向与逆向观察就可以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3逆想训练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说过:“在一种逆向思路中,思想并不总是必须沿着完全相同的思路进行,而只是向相反方向运动。”这里指的“向相反方向运动”是逆联想能力。逆想训练就是要求学生能由眼前的事物、事实或过程联想到与之相反或相对立的另样事物、事实或另种过程,从而进入新的数学意境,产生新的领悟。

例如:①:学生理解了“9比6多3”的算理后,要让学生反过来想到“6比9少3”。②:出示“一条公路,修了37 ”条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剩下几分之几,剩下占已修的几分之几……”。③:某粮店有两个仓库,甲仓库存米是乙仓库存米的4倍。当乙仓运出5吨米后,甲仓存米则是乙仓的6倍,甲、乙两仓原来各有米多少吨?学生习惯于顺着题意从倍数角度思考:5÷(6-4)=2.5(吨)(乙仓);2.5×4=10(吨)(甲仓),这种解法显然是错误的。有的学生虽能看出作为1倍量的乙仓存米数是变化的,却又不知从何入手。具有逆联想能力的学生就能自觉地调整思考方向,从变化的量逆想到不变的量,从而用甲仓存米数为单位“1”的量,实现由“倍”到“率”的思路逆转,便能很快地求出甲仓存米:(吨),再求乙仓原有存米为:60÷4 5÷(14-16)=60=15(吨)。

2.4逆用公式

小学数学中的公式都是求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是解题规律的抽象概括,数学中的公式都具有双向性,在正向应用的同时,加强公式的逆向应用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出示下列练习题: 一块三角形的塑料面积是90平方厘米,它的高是10平方厘米,这块三角形塑料的底边长是多少厘米?

组织学生思索,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可以逆推出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由此可列式为:90×2÷10=18(厘米)。

2.5倒推练习

倒推法(还原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题目所叙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追根究底,逐步靠拢所求,直到问题解决。加强倒推法的训练,既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也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例如:有一天,小娟问王奶奶:“奶奶,您今年多大了?”王奶奶说:“我考考你。王奶奶今年的年龄加上14后除以3,再减去26,最后用25乘,恰好是100岁。你知道我多大了吗?小娟思考了一下,告诉王奶奶答案。王奶奶夸奖小娟真会动脑筋。你知道小娟怎样算的吗?

这题就是采用了倒推法。从后往前推,原来的“加减乘除”,推回去就是“减加除乘”,列式为:(100÷25+26)×3-14=76(岁)。

2.6 转化题型

转化题型就是在解题时,能变换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促使矛盾转化,简化的解法。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分米,求图中阴影的面积?(如右图)求此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转化为用2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半圆(也就是2个圆)的面积,即阴影面积是:2×2×2-12×3.14×2=1.72(平方厘米)。

2.7变式练习

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变式的方法精心设计练习,既有正向思维的题目,也有逆向思维的题目,把正逆思维交融在一起,既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也能培养学生不能静止地、孤立地、僵化地用一种方法思考问题,使逆向思维不断深化。

例如:①:()÷7=6……557÷()=8……1

②:200+÷600=350120×(35+)=6000

③:用“四舍五入”法截取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为3.2,这个原数最小是几? (分析:这道题根据四舍五入法已经截取的近似值是3.2,求原数,可以逆过来思考,先确定原数的范围在3.24与3.15之间,从而得原数最小是3.15)。

小学思维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分析

G623.5

数学学科注重的是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而逻辑能力的提升是离不开思维训练。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技能,相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方开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训练过程中来。因此,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心的问题。笔者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观点。

一、思维训练的意义

思维训练的意义非常明显,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良好的数学能力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也能有效运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培养,也在学校中纷纷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1]。

二、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提升学生的思考主动性

现阶段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学生本身注意力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二是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思维训练的开展,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目标[2]。换而言之,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到“比例分配”这一部分时,可以利用举例的方式。例如两人需要卖出100本书,有100元的酬劳,甲卖出了65本,乙卖出了35本,此时按照每人50元的酬劳,分配是否公平?这种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进入思考模式,从而从数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探索出结果。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来。

2.巧用规律来引导学生引导

数学是规律性很强的学科,而利用规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通过这种规律的利用,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训练。例如数学学科中非常经典的泳池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个游泳池内有1500立方米的水,开1号开关50min可以放空一池水,开2号开关25min可以放空一池水,那么两个开关同时开着,多久能放空一池水?通过一般的解法:1500÷(1500÷50+1500÷25)≈16.67min。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将1500的数字进行替换,让学生解答。而学生在解答后可以发现,无论水的量如何发生改变,开关同时开的状态下放空一池水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教师此时可以将题目再作改变,例如1号开关需要花费30min,2号开关需要花费75min,再让学生进行结果计算。而此时学生又会进入思考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利用规律减少思考的时间。而学生也可以发现结果与之前计算的差异性。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3]。

3.通过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来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有相同的地方,同样也有存在差异的地方。而有些情况下,一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结果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原则,辅助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硬纸板或纸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而此时教师让学生拉动图形,改变图形的形状,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思考过后,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底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利用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工作。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革和创新,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琼.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 文理导航(下旬),2015,01(41):28.

[2]魏峡.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 读书文摘,2015,12(15):255.

小学思维训练范文第4篇

一、比较异同训练

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找之异,异中之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得相当普遍,频率也高,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如我在教完《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把这篇作品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此外,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研究分析这些异同,都有助于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头脑中的火花,从而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

二、逆向思维训练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运用了逆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实践证明,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而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如此。我们都懂得“说谎是可耻的”这个道理,但把这个观点当作写作的内容,就缺少创新,论述流于一般。如果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论点:说谎也能表现人的高尚品德,那这种见解就新颖、独特。我让学生为这个观点找论据,在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面对生命垂危的人,家人、亲戚朋友说的大多是谎话,连作风严谨的医生也不例外,这些谎话显示了人们的爱心;做了好事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地址的人,具有美好的心灵;《藤野先生》中鲁迅也说了谎话,他决心弃医从文,但当先生问起时,他却说要去学生物,说先生教给他的知识还能用得到,他的谎话体现了师生情深。

之后有学生根据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写出了《龟兔第二次赛跑》《龟兔第三次赛跑》,这是根据赛跑结果进行了逆向思维,三次赛跑体现了龟兔不同的心态,这就有了新意。

三、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想像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绘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下转180页)

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形式多样,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

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应在操作中进行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扩写进行训练。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至极……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想像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四、系统化训练

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

小学思维训练范文第5篇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一、把握思维起点,激发求知欲望

任何数学新知识的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关于从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中,捕捉学生认知的固着点,把握新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于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小数的乘除法”时,教师应以学生已掌握的“整数的乘除法”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启发学生思考,能否“变除为乘”,通过已掌握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同时也可利用“整数、分数除法化乘法”加以引导。并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实践练习,有条有理的加以计算,掌握运算法则。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面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各种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下面那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看到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去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有的同学还没做完,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老师。当我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正确对答之后,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很想知道老师迅速给出答案的奥秘,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甚至学生之间还会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究,难点不攻自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学习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具体与抽象。根据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般与特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重视练习设计,深化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而且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就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实际,采用“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达标”的方法,对各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分层练习中,教师应挖掘教材练习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强化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例知识这一章节中,为了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安排以下两题的练习:

①一物体在AB直路上做了一次往返运动,去时用8分钟,回来时用10分钟。

往返时间的比8:10=4:5?往返的速度的比1/8:1/10=5:4

②两物体在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35米,乙每分行28米,5分钟相遇。

甲乙的速度比35:28=5:4

相遇时甲乙的路程比(35×5):(28×5)=5:4

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了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是成正比例,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正反比例意义)进行了抽象和概括,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

五、课内外有机结合,力求“内省外思”

一节“完美”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的掌握,还应该留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自主探究的空间,即要激发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空白”。也就是说,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要做到“内省外思”,其中,“内省”是前提,“外思”是发展。只有课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外思”才能成为可能;同时,此时的“外思”也显得非常必要,它是一节数学课的延续,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