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一、具体活动

九月份:

(一)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和布置

1、宣传海报

2、心理咨询的网络

3、准备编写心灵部落(信箱投稿)(经费预算、申请、宣传工作)

(二)招新

1、招新活动、宣传海报

2、招新动员大会(确定招多少人,落实招新流程)

3、时间:九月上旬

4、名单公布

(三)外出拓展活动

1、动员大会:确定时间、地点、活动方案

2、 活动负责安排

十月份:

(四)培训

1、对新成员进行培训

2、指导老师对全体成员进行《规章制度》的详细培训

3、会歌、手语教导(新成员)

( 五)心理影片赏析

1、海报宣传

2、地点、时间

( 六)心灵部落的稿件

1、活动方案、活动宣传

2、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3、评比、平分

(七)心理平台建设

1、开会讨论如何建设

2、安排人员

3、筛选稿件

十一月份:

(八)心理培训

1、 海报宣传

2、地点、时间

( 九)心灵部落诞生

1、宣传(派到各个系、班)

2、负责安排

(十)到孤儿院做义工

1、联系孤儿院

2、确定方案

3、确定时间、人员

4、总结大会

十二月份:

(十一)心理知识辩论赛

1、开会讨论方案

2、 报名工作

3、大赛工作人员分配

4、奖品购买(经费预算、申请)

(十二)学期盘点

1、盘点经费

2、 整理资料

3、物品清查等

(十三)学期总结大会

1、评优,讨论大会流程

2、各部门交总结及学期计划

3、分享、交流

4、颁奖

二、常规工作

(一)例会

1、落实例绘制度,文辑部做好到会工作

2、每周一次

3、转变开会的流程(干部先开会通过)

(二)心理培训

1、内容:根据同学门感兴趣的话题

2、具体时间、地点另定

(三)观看电影

1、确定时间、地点

2、每月1次(根据实际情况)

3、写观后感(自愿原则)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34-01

一、项目化与品牌化

团的工作如果平均使力、面面俱到,往往最后流于形式,使得工作做不深、做不透,最终损害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形象,而坚持集中资源,打造品牌项目的工作推进方式,通过发挥品牌项目的整合力、带动力、推进力和影响力带动团组织工作深入开展的工作方式在校园团建中很有生命力。在项目化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及各级团组织善于把上级的要求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形成自己鲜明的工作专长和特色项目,也有利于各级团组织的工作开展和团的工作整体推进。

将“双节”作为两个大项目来运行,确定分解落实工作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推动,促进各级团组织活动的提升和团干工作能力的提高。以社团文化节为例,将学院33个社团中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文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等协会按共性与特色分块分组承担大型项目活动,打破协会间固有的组织模式,在一段时间内重新组合成团队,确定各团队项目负责人并由负责人提供活动方案,再由项目负责人拟定分项目(如舞台布置、节目选拔、现场组织等),负责人交由分项目负责人提交方案,团委社团部负责指导监督活动进程。

项目化运行机制的建立,保证了共青团工作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使各级团组织能攥紧拳头,打造品牌,在打响品牌的基础上,抓进度、抓完善、抓落实、抓提升,整体推进团的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

二、竞争模式与合作模式

竞争与合作模式,突出了全团一盘棋的理念,使各级团组织既相互协助、密切配合,又相互监督、积极竞争,既能增加工作动力,又能激发基层活力,整体上形成良好合力,活跃了团的工作局面。

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例,学院五院系团总支各承办一个院级活动项目(如医护学院团总支承办“冬之韵”舞蹈大赛、机电学院团总支承办校园辩论赛等),各活动项目都需要其他院系支持和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团结协助的局面,合作模式,有利于工作的整体推进。而五院系团总支都承办院级项目,都想在艺术节里绽放光芒,这样,就形成了竞争关系,竞争模式,有利于各项活动的提升。

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院团委很好的把握住“收”与“放”的时机和格局,在学院内形成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三、重点:创新、宣传、组织

(一)创意是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意是一个活动能否出彩的重要前提,要把一个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吸引青年积极参与,一定要在创意上下功夫。“双节”已成功举办过八届,为何一届比一届精彩和更具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届比一届更有创意和更完善!以八年的校园“双节”纵向比较,学院团委提出的“完善即是创新、创新即是提升”是比较符合学院现阶段校园文化发展规律的。

(二)宣传是展现和延伸活动意义的重要平台

宣传是展示团队形象,吸引、感召、鼓动师生参与“双节”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坚持艺术节宣传工作的科学定位、明确宣传工作目标和内容、畅通信息渠道是保证“双节”有巨大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每届社团文化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都要按活动方案提前制定详细的新闻宣传计划,按照持续报道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具体到每周每天的报道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活动的宣传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支持活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报名人数与现场规模。另外,活动举办时还邀请相关单位和媒体参加现场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组织是项目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举办大型活动,需要调配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单靠个人的力量远远达不到良好效果,坚持依靠团队力量,通过有效的执行力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在推进活动过程中,院团委作为主办方同时与多个承办院系领导及工作人员沟通与协调,涉及到具体活动方案、支持内容及时间段参与进程、新闻宣传、场地协调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工作,每周都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并分工到人,明确各系工作时间节点,不定期召开小型推进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有时及时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提出更新更好的办法,到最后的冲刺阶段,还采取“时间倒逼法”进行工作安排,以截止时间来倒推相关工作安排,保证每一项筹备工作在活动举办前能圆满完成。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一、“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的确立

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是学校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远景展望的一种发展战略。项目的确立需立足三个点。一是立足学校已形成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学校文化等,考虑项目确立的基础;二是立足学校发展现状,考虑特色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三是立足学校的发展远景,考虑特色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1.长久的积淀,充分的实践——特色项目确立的基础

学校特色项目的确立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应从“根”出发,追根溯源,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去发掘出办学的优势点,为项目的确立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南安一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坚持让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原则,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有所探索,有所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体现在科普活动方兴未艾,航模、车模、建模、机器人模型、单片机组装等小组各领;文学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征文赛、辩论赛、记者团活动精彩夺目,《南山笋》、《馨竹》、《启航》、《一中少年》等刊物生气活现;文体社团活力四射,铜管乐队、南音队、舞蹈队、合唱团、书法美术兴趣班、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有声有色、个性突出、富于时代感。各类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和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夺得过国际化学奥赛金牌,科技创新大赛多次获得过福建省一等奖,篮球队夺得过福建省冠军和全国第六名等等。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体现学校社团建设的延续与传承。

2.丰富的经验、充足的资源——特色项目建设的助推器

一是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学校注重建设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各类社团,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生物、英语等学科竞赛培训班;文学、艺术、体育类等社团。让学生在学科类社团活动中发挥学科特长,体验学科拓展学习的乐趣。

二是全员参与社团活动。在长期社的团活动中,我校以实现“一生一特长,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动员教职工全员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各种资源,努力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具有不同优势潜能和不同兴趣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加入某一类社团,并积极参加活动,使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和锤炼。这体现社团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我校社团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挖掘了优质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网络,有利于特色项目建设向社会拓展和延伸。

3.发展的方向,良好的机遇——特色项目发展的动力源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我校的长远发展方向,它为“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中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较松散、经费投入不足、校园活动空间有限;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与社团建设之间的矛盾;社团活动内容较单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社团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等。为此,我校借助上级关于“推进全市学校特色发展”,倡导“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春风,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供支撑条件等做法,主动克服困境,推动学生社团活动持续发展。

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建设的原则

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必须遵循五项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团活动方案,有目的、按步骤地稳妥推进,逐步实现社团活动规范化、课程化、有特色、有创新的目标。2.坚持学校推动、处室管理、教研组指导的原则:在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政教处、教研室、团委会等相关处室及各教研组、指导教师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努力促使各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3.坚持创建特色、发展特长的原则:各教研组、指导教师定期研究社团建设目标、辅导计划,认真围绕目标构建活动内容,并创建富有特色的社团校本课程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社团工作,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特长,提升社团活动水平。4.坚持创设条件、保障安全的原则:学校要切实保障经费,整合各种资源,有关处室具体协调、安排各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场地,提供设施设备,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创设物资条件。指导教师应重视对社团成员的安全纪律教育,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活动的开展安全有序。5.坚持优质优酬、奖励先进的原则:学校通过进一步完善《南安一中学生社团活动考评细则》等配套制度,对各社团指导教师履行职责及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及时作出评价,落实待遇,表彰先进,激发教职工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团活动更向高层次发展。

三、“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发展的思路

“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的发展须落实四个“三”,即“三多”、“三实”、“三自”、“三展”。

1.“三多”——多形式、多层次、多项目。一是立足于多形式的社团组建,或以年段为单位组织,如高一年的书法兴趣小组、铜管乐队;或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如英语俱乐部;或以学生自行组织形式,如小记者团、文学社、广播台。二是立足于多层次的社团活动,或以培养兴趣、普及知识为目标,如铜管乐队、小记者团、科普协会;或以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为目标,如篮球队,舞蹈队,绘画、书法特长班;或指向学科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兴趣班;或指向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单片机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等。三是立足于社团的多项目开展,社团的建设覆盖各个学科,每个学科又有多种社团,如以体育为例,建立田径队、球类队、武术队、棋类兴趣小组等。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展。

2.“三实”——组团实用、活动实在、管理落实。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校的条件,讲求社团的实用性,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为此,学校强化“三表”的落实。即《南安一中社团申报表》,由社团发起人填写,交至学生会、团委会,提请学校有关部门论证与审批。《南安一中社团报名表》,由有意向加入社团的学生填写,由社团指导教师及主要负责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测试、竞选等)吸收为团员。《南安一中社团活动表》,由活动相关组织者填写,做好每次活动的预案,过程记录及反思、总结,让活动落到实处。在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政教处、教研室、团委会等相关部门落实管理、加强指导,辅助社团协调、安排活动时间、场地和器材。定期对社团活动进行检查评比,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团予以表彰,对社团建设中不规范的行为予以纠正,使社团活动更加规范、更有实效。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状;优化;信息技术;方法;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列入了“课程目标”,它成了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项任务,如何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取得实效,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

1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既能体现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

自主、协作、分享、提高综合素养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体现。

综合性学习提升、拓展了语文课本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创设了问题情境、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和勃勃生机。

2 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为一种功利性和短视性。新课程所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几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内容。要么教师只是从中考应试的角度,抓几种题型,进行“巧妙”地讲解与练习,以达到考试得分的目的;要么,依葫芦画瓢,照着课本上的活动设计方案,应付性开展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很难收到实效。目前许多老师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加以重视,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

即使展开学习活动,又因农村中学受环境的制约,学生接触的媒体有限,收集资料的渠道狭窄,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充分体现;由于时间的制约,一些老师仍未能很好地转变观念, 急功近利,越俎代庖,不敢放手给学生,为了片面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惜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导演兼主角,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体现出来。有些活动的出发点没有落在探究、交流上,导致庸俗化、娱乐化倾向,许多学生在喧闹的氛围里并无太多的收获。

3 如何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1 让学生成为主角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让学生自己策划、组织、主持活动,真正地让学生成为综合性学习的主角。而教师只是起到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并协调组织好学生活动,使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地展开活动。

在设计《我也追星》这个综合活动中,我调动全班学生围绕心中的偶像去搜集相关资料,有关偶像的生平经历、成长历程、趣闻轶事等,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素材,并结合搜集的资料,撰写精彩、简短的解说词,根据他们的选择,分为影视歌星、科学巨星、艺术明星、体育明星、文化之星五个小组,教师帮助他们制成电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主持、解说演讲、畅谈感想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在活动结束时作简短总结。整个活动,学生的热情很高,不仅让他们体验了如何去搜集、筛选信息,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收到了实效。

让学生唱主角,还可让学生自愿组建兴趣小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开展和主持学习活动,使他们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展现他们的强项,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爱好书法的同学,可定期展示他们的书法作品,教师也可把他们的作品,制成电子演示文稿,在全班展评。如爱好朗诵的同学,可在每周给他们安排固定的展示时间(可利用晨读),让他们来带动全体同学。如爱好写作的同学,可让他们每月围绕一主题,创作2到3篇文章,老师帮助编辑成文集,让其他同学阅读欣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开展和主持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2 优化教学资源

1、依托教材,合理优化

初中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这些活动与课文学习紧密相连,可有些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致不高。教师在依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和优化。

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而学生所处于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而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让学生因循教材安排去做黄河的文化巡礼,不若结合本地实际,改为对长江的了解,探究。

再如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马”已在本地学生的视野中逝去,缺少感性知识,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和激情,可作这样变通,让学生以“(动物)的形象”开展探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其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让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2、融入本地文化

本地文化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一个重要资源。老师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积极引入本地的一些自然风物、人文景观、文化积淀等,把课本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本地文化的了解、探究、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知识、热爱家乡的情怀。

各地的自然风光迥异,积淀的文化底蕴异彩纷呈。可合理利用,让其成为优质的学习资源。

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参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观察燕子、蜜蜂等的活动、花的开放、草的萌发,也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山林、河岸、草坡踏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接触、认识、感悟、记录,然后让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表述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对自然美的切身体验。

又如我校地处汉江之源,金牛古道横贯东西。大禹治水的遗迹依存。五丁关、石牛洞、禹宫古桂……文化底蕴深厚,可据此开展“汉江(长江)文化追溯”“古诗中的金牛古道”“家乡风景独好”等活动。让学生去搜集、聆听传说故事,去追寻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去感知本土文化的精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

逢年过节的风俗,衣食住行的习惯,仔细探究起来,无不包含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对农村学生来说,充分利用节日资源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选择。可开展“走近端午”“古诗中的清明节”“徜徉中秋节”“趣话过年”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

3.3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

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活动,既拓展了资源、丰富了内容、激发了兴趣、扩大了时空范围,又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1、视频示例,使综合性学习活动科学化

开展活动,教师耐心细致的解说,不如形象化的展示。如在开展朗诵活动前,播放在网上提前搜集的优质的朗诵大赛的现场实录,主持、表演展示等都可作为范例。又如开展“辩论会”综合性活动,我从网上搜集到“国际大专辩论赛”视频资料,精选适合初中生的内容,让其观赏。学生不仅领略了大专生们的睿智、机敏、善辩的风采,更掌握了辩论会的筹划:主持人如何主持,辩手如何辩论,评委如何点评,以及辩论会的进程安排。我班开展的“上网有益(有害)”辩论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主持人、评委、辩手,学生自主推选,活动程序科学而合理,这完全得益于视频的范例展示。

2、融合音乐,激发学生热情

学生对音乐情有独钟,可利用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引导到对语言魅力的欣赏感悟上。如在开展朗诵活动时,配上相应的音乐,或低回、或激昂的乐曲伴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力自不必说。如在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中,可安排“唱古诗”这一环节,课外收集古往今来被用于演唱的优秀诗歌,如:“阳关三叠”、“一剪梅”、“明月几时有”“雨巷”等等,视频音乐欣赏和学生演唱相结合,让学生在演唱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会纯文学与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力,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诗歌的热情。

3、丰富资源,拓展视野

农村中学,多数学生拘囿于狭窄的生活空间,视野狭窄,拥有的信息量太少。网络资源可作为有力的补充。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多方搜集相关资源展示,以拓展视野。同时,如何在生活中学语文,多媒体的适度运用,可使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的习惯,渐渐养成自觉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元素。如开展《语文就在我身边》的综合性活动,在“火眼金睛”板块,通过图片展示电视屏幕、街头广告(启事、宣传品)、电影场景等中的错别字,让学生明辨、改正,从而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的习惯,不断地丰富词汇语言。在“广告我评说”板块,通过精选广告视频的展示、评议中,让学生明了电视中也有语文,进而懂得生活即语文,养成处处留心学语文的习惯。

3.4 根据农村学生实情,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

农村中学的学生有其特点:他们不善于表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爱写作,没有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对此,我们可以随课文内容开展一些切实的活动。如“我眼中的 ”人物评点活动,可就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谈谈自己的印象、看法。学生都有相关的文本资源,还可融入课外搜集的素材,大都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风解。

还可在每堂课前安排“一分钟演讲”。讲演的同学可以谈最近的所见所闻、说说你喜欢的名人名言、推荐大家一本好书等等。既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大家一起增长知识见闻。

竞赛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契机,能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可采取“辩论赛”“知识竞赛”“擂台赛”“智力大比拼”等多种方式,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增加了课外语文知识。

3.5 改进单一的评价方式,以促进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最普遍的是以考试试题方式,虽然试题在不断地改进中,可它毕竟不能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进行准确、全面、公正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效果在过程中显现。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可只依靠书面答题测验,而应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可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详细记录平时状况。有些活动,也有可能不能达到全体参与,我们可采用加分制,来激起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实验证明:把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考查纳入期末评价和奖励的范围,对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对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需要老师被动地指名,他就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展示。当通过努力获得了高分、获得了奖励,喜悦感、成就感会产生更大的动力。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学生的优势,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让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

辩论赛策划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融合创新

合并高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合并组建的地方性高等学校,普遍面临校园文化资源整合与构建适应新学校现在和将来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凝练具有新学校特质的校园文化精神等问题。2001年由四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大理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条以融合为路径、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提升、以机制为保障的地方综合性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子。

1.整合资源,积极推动校园文化融合创新

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元素的学校合并后,必然面临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合并后的高校,推动文化融合,将不同的观念规范为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并统一于新组建院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之中,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即校园精神,需要进行文化整合与创新。在合并过程中,重视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在融合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融合,传承不同学校、校区业已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总结凝练具有大理学院特质的大学精神,探索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注重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元素,在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与推进文化创新上着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营造出一种特定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熏陶,形成价值认同和人格塑造,从而实现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理学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合并,并实现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重视文化融合与创新,较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促进深度融合。

近年来,逐渐形成具有大理学院特质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凝练出“融合自强、德化精进”的校园精神,“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理念,“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至诚尚行、求实创新”的校风。并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校精神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实践中,始终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2.突出重点,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综合实力、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育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针对学生教育活动主题不够鲜明、活动频繁且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提出“抓重点、亮特色、树品牌、重实效”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打造品牌,凝练特色。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推出继“国际日”之后又一活动品牌,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节,以统筹和规范全校学生文化教育活动,以鲜明的主题为线索,把全校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活动以一条主线统筹起来,使各项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下属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思路,充分挖掘、利用大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以校园文化节为龙头,精心打造大学生辩论赛、话剧大赛、定向越野赛、国际日、学生社团文化节以及学术科技文化系列活动等,从而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体系。

3.齐抓共管,构建完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上,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以机关党政职能部门、校属学院等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日常工作,由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下设环境建设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专门成立文化节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挂靠校团委,专门负责日常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审批、立项和管理。在具体活动项目运行上,坚持以文化节为统揽,按项目化进行管理。由各有关部门、各学院、学生社团按照当年校园文化节总体方案,向组委会办公室申办和自办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精心组织,认真策划,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在工作上形成合力,在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在经费筹措方面,除学校安排的专项费和项目经费外,各承办单位和部门也筹措安排相应配套经费,将部门日常工作计划与承办活动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管理运行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各方面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优势。从活动设计、过程管理到考核评比形成完整的流水线,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广阔的舞台。

4.以人为本,大力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以校园文化节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初步彰显其品牌价值,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良好影响。一是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校园文化节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广大师生欢迎和认可,师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已连续举办七届校园文化节,打造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以面向全校师生的学校层面主题活动为骨干,以各下属学院开展的专题活动为支撑、以学生社团、学生班级活动为辅助的多层次、全方位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满足了不同师生需求。二是构建了一个以活动为载体的文化教育体系。合并组建的高校,普遍面临多校区的问题。多校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加强宏观设计指导,下移活动重心的思路,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加大中小型、个性化和专业性特色活动比重,增加不同专业、校区间学生的交流机会。如,在校园文化节的设计上,以一个统一的主题、活动方案统领若干活动模块,形成一个主题鲜明,活动丰富,形式多样,点面有机衔接的活动体系,既能满足不同专业、年级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又兼顾不同校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