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阶思维培养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 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网络学习环境;策略
一、前言
高A思维能力是21 世纪人们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备受关注,然而,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方面表现存在如下共性问题:第一,思维知识匮乏;第二,思维定式严重;第三,思维迁移能力差。[1]另有调查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中, 95%以上的人长期不能或不会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可见当前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缺失严重。在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学习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以此来促进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网络环境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高阶思维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它的形成也受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我们把影响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因素分为内部主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2] 校园网作为外部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网络创设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不是人脑自己完成的,而是人脑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互联网构建的智能化环境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首先,网络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更能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者自身能力发展的需要。其次,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会极大的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活动。最后,网络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思维材料,能通过更多的途径调动学习者的思维活动,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
2、网络学习需要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除了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收集、加工以及信息的能力外,还需要学习者在与外环境交互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投入来完成学习活动,而这些无疑需要学习者要具备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首先,网络资源丰富多样,如何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到自己学习所需的资源,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问题求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其次,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的加工与,需要学习者充分投入高阶思维。最后,在交互过程中通过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辩论与探讨,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网络环境下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学习者构建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形成的网络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支持其学习活动的显性与隐性因素的总和。基于网络的显性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隐性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交互环境、学习氛围和教学策略。[3] 接下来主要从网络学习环境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的构成要素出发,探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1、搭建物理网络,为网络学习提供基础支撑的硬环境。网络学习需要有网络环境,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以及教学的要求构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物理网络,需要考虑的是选择哪些网络协议、采用什么拓扑结构、应用哪些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服务等等。只有硬环境搭建好了,才能为网络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2、开发并应用网络学习系统,为网络学习提供必要的系统软环境。网络学习需要在网络学习系统中进行才更有效,所以需要我们构建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系统来满足网络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系统应该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较强的交互功能、网络学习与评价、网络管理以及网络交流与协作的功能,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构建交互环境,为深度学习提供有力条件。研究表明,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投入高阶思维,投入高阶思维的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而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交互活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积极构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自我之间以及学习者与网络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
4、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活动。网络学习学习氛围非常重要,一个学习氛围良好的网络环境,更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协商、探究、分工与合作,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与他人进行交流,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更有利于锻炼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
5、提供网络教学策略,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网络教学策略既包括教的策略也包括学的策略,网络环境利用多种信息基础为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创设了条件。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能力的形成,特别是在高阶思维能力习得方面更加有效。
四、总结
网络环境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巨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高校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要素,结合组成网络学习环境的要素特点有针对地进行,从整体上形成良好教育环境和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习得。
参考文献:
[1]付海东,鞠缤玢.当代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缺失及影响因素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240-241.
[2]付海东,杜伟.高校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10):110-112.
[3]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6(7):52-55.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以Bloom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受生物学、图书馆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通过多人的共同努力,多次实验和修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其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能力。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更能突出培养学习者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实际作法是将课堂讲授的部份录制成微课,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能力。教师课前发放导学案和微课。导学案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微课是把原来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分段录制成5~10min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利器,分段的微课打破了课堂直线式的进行方式,便于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可重复观看较为难懂的部份。课堂中,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收集和整理典型临床病例,精心设计PBL、CBL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发挥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等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单元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职高专 音乐专业 创
新 实践育人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62-02
一、高职高专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虽然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及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或方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专业的表演课程、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和专项实习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课程内容本身的系统性,以及授课教师的认识问题,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本科压缩型”的问题非常突出,导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弹性不足,实践型课时比例尤其不足,各学习环节衔接不够科学,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整体性认识不够,对学习内容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往往是学生学习了不少的专业技能,但在真正面临舞台讲台等诸平台却无法施展。这种情况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主要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音乐表演、音乐文化基层应用型人才,因此音乐基础修养和音乐技能技术运用的掌握是关键。
我国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培养的人才目前主要集中在初等艺术教育师资和音乐表演、音乐文化市场服务人才方面。初等艺术教育师资是资格证书培养和学历培养融为一体的,其培养目标清晰而准确,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的考试理论和操作技能均在课程教学常规中进行,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分标准即可获得资格证书。音乐表演方面的人才因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指导,本科院校以培养“专家型”、“理论型”为主,高职高专的定位主要是体现在“高等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上某些方面可以说还处在摸索阶段。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办学历史短,学科门类还不齐全,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设置和实施中主要还是沿用本科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最重要的实践教学上,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都显示出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
二、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一)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实践性”的本质,在认知和学习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沉默性的特点,否则,知识的学习很有可能蜕变为一堆抽象的符号系统的记忆。
实践是育人不可或缺的方式,我们要把握、理解实践育人的最新理念:第一,它是新的思维方式代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把人的一切活动视为实践活动,从而在现实的人的活动中去研究教育的问题以及人的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新的教育观的代表。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实践不是教育过程的补充或者是教育理论的延伸、运用。第三,它是育人模式新的代表。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教学文化或学习文化,如果一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学习者的动手能力或探究能力,那么要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学习者获得相应的能力,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实践及其实践过程不仅为各种理论因素提供了同一空间、时间平台,而且在各种实践要素的碰撞、融合的实际过程中,可以让学习者找到知行脱节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习者在具体的现实的实践中也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参与复杂的实践也要起到引导的职责,因此教师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也因此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1月,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的作用,教育部等部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释和强调了实践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高校总数之比已超过50%,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在当今文化大发展政策背景下,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音乐职业的专业群体需求的不断壮大,为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创新高职高专实践育人模式,不仅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培养数量可观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音乐人才,还可以加强和提高音乐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紧密度,使实践的内涵更丰富、充实,有利于优化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音乐专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更能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建设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因此,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是社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从教学模式的视角改变“重知轻行”的局限或强调“知行合一”,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一个理论关注焦点和实践切入点。
(一)追求与目标。理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明确大学教学模式创新所追求的宗旨和目标,是创新大学教学模式的首要问题和基本前提。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的视角是多元的,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技术、文化以及实用等方面,它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内涵是一致的: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所追求的宗旨和目标,就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高阶能力形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阶能力“是指学习者的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十大高阶能力,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指向,而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形成的核心,“高阶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决策和问题求解能力构成”。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创新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创新,要结合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特点,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高阶能力形成。
(二)创建凸显专业特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育人培养人才模式。大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能目标明确地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教学原则,为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创设有效的外部条件,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促进学生的高阶能力形成。比如任务呈现、活动提供、资源配置、工具使用、评价反思、学习共同体以及师生关系等,将各个要素有机地协调,形成一种整合的力量。如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创新,可以结合学生的主修方向创建。
1.演学结合。在教学中以任务呈现方式出现,教师应该预先设计并提供活动,以实践表演学习方式为主,为完成舞台表演真实的任务,而进行的一种课堂内外的学习、实践教学模式。如音乐术科课程的每个学生的每学年的教学汇报演出任务、或者班级、学校、社会等综合音乐活动所提供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排练、演出等,均是演学结合的案例。
2.讲学结合。在教学中结合任务呈现内容,以学生的阐释、评价为主,讲说他们的学习活动,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新的观点,解决学习矛盾、消解学习困惑。这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当学生能清晰地阐释所学、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所做的决定时,将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并能更好地将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如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键盘和声等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均可以以讲学结合创设案例。
3.工作室和学习结合。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简化学习内容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会解决关联知识与情境的复杂的、劣构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师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学长的工作室工作是很好的一种实践学习形式。工作室是人员较少,有组织的,具有公司模式的小集体。工作室的成员一般由有共同爱好的成员组成,为了共同的利益共同努力,因而工作效率高且更具专业精神。如作曲教师的MIDI工作室,舞蹈教师的编舞工作室以及各色的教学培训工作室,等等。
4.项目化结合。学习的研究表明,置于真实世界的学习任务,或者是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所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有效地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习更倾向于应用性,与实际项目结合的学习模式也是开发学生高阶思维和促进学生高阶能力形成的优化方式。
(三)探索具有专业特点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是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重要方面。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扮演中心角色。教学评价运用相关技术手段评做教学过程和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便于双方分析教学效果及其成因,判断教学成效、不足或者问题,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使教师和学生关注教学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师生调控实现学习目标。
在现代教学评价中,教学评价方法的发展是越来越重视“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真实评价,倡导多元化、多样化、质性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工具,如量规、学习契约、自我评价、概念地图、绩效评估、电子学习档案和范例展示,等等。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因其专业的特性,我们在探索适合其专业特性的评价方法时,要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高阶能力的发展,淡化甄别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教师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评价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意志力以及学生阶段性的成长,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学,2010(1)
[2]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98)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效课堂;思维模式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学生的乐学与会学。
一、从学科的角度看,应引导学生树立一种会思考、会学习的思维模式
小学生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最好阶段,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究竟应该思考什么呢?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分为由低到高六个行为表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这三项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本身的。比如,一个知识点首先你记没记住,也就是基础是否夯实,然后你能不能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意思,再接着是对知识理解基础上的一个运用;而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称之为高阶思维,就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情境材料、假设条件加入,让学生
根据所学去进行一个综合归纳整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
能力。
我的做法是:一是在训练中培养。比如,在新课的自主学习中,要求学生自己检索相关信息,画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二是要重视夯实基础知识。语文的知识功底是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深厚,对信息的感受越敏锐,对事物的判断则越准确。三是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去解读和获取信息。在教授了学生方法和思路之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从而形成习惯。但是老师要做好导航灯,适时给予点拨。例如,在讲解习题时,要让学生读题,能锻炼学生“抑扬顿挫”,学生通过读题,也能读到题中的隐含信息,找到解题关键。
二、从学习模式来看,想要得高分不能单打独斗
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用芦苇这个例子给学生打比喻,强调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各抒己见,并且在小组中,没有学优生和学困生之分,大家感觉是平等的,学习起来比较有兴趣。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就培养和锻炼了高阶思维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要予以点评和更正。例如,一道题不会都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原因,只有学生自己清楚,所以,在问题解决完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空间,想一想理想和现实、正确与错误,为什么距离总是那么近,但结果总是很气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扎实地学习知识,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