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市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相比,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在总量、素质、结构及能级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不合理、不平衡、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分布不够均衡。通过调查表明,我市各街道、乡镇基本上都配备了1名宣传委员,但是其他文体服务中心、广播站、通讯报道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宣传文化人员只有2名至3名,由于文化站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加上乡镇、街道一级承接上面的任务过多过杂,往往疲于应付,很难专心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大多停留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居、村基层人员配备不足。市区各内只有大型成熟社区才有专职宣传人员,而且比例只占10%,至于郊区农村几乎没有专职宣传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村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人才分布呈现城市多、乡村少的特征。同时,个别部门还存在空岗空编的情况。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结构不尽合理。从本市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看,基层宣传文化人才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相对稀缺,大多数人是属于管理岗位,而专业技术人才,例如编剧创作、舞台表演、美术设计、音乐设计以及网络文化管理、文物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人员则相当缺乏,图书文博专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在新闻媒体中,经营人才的稀缺更成为普遍的现象。从年龄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到65%,35岁以下的只占23%,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中高级职称人才老化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其中在副高及以上人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0.2%,31岁至40岁的占23.7%,41岁至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31.1%),致使活力不足。
3.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新进入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年轻人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体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但是总量上仍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真正具有创作能力和文化生产能力的人才偏少。有的单位虽然编制满员,但策划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领军人才尤显匮乏。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毕业较早,继续教育不足,又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致使成长缓慢,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最前沿,因而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方法距离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改善。各区县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与职称职数的限制,高级职称的人偏少,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一方面,人员老化,一些人占着编制却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目前对人才的考核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学历和职称,一些文化部门在人才的招录、使用和晋升方面都打上了事业单位的烙印,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体制内人才队伍“铁饭碗”现象严重,收入分配制度不科学,达不到竞争、择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要求,有一技之长且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同志,则想方设法通过外聘等方式寻找出路,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普遍比机关公务员低,在文化人才政策配套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人才的户籍、子女入学、住房、交通等配套激励措施未能跟上,导致基层存在文化人才流失现象。同时在基层文化单位,不同编制身份人员的待遇相差悬殊,编制外聘用人员待遇较低,不利于吸引人才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虽然部分区县对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总体上覆盖面小,资助力度也小,很多部门只停留在给他们发个荣誉证书或聘用证书而了事,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吸引、组织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思想认识和工作措施尚需进一步到位。
5.部分区县投入的经费不足。近年来,尽管各区县宣传文化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直接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却并不很多,大多是投入到了宣传活动上,而且各区县的差异明显,滨海新区和市内六区的经费相对充足。个别区县还没有设立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和分配也不尽合理,区县一级宣传部门掌握的经费较多,而街道、乡镇一级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至于社区与农村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和农村日常宣传文化活动的开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比如有的领导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足,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实的,宣传文化工作是软的虚的,而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致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基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事管理办法仍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仍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还存在吃“大锅饭”现象。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作上基本没有兑现,也影响了文化专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文化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高水平的引不进来,培养好了就想跳槽,导致出现了“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现象。还有客观条件限制因素,比如有的乡镇、街道自身财力有限,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经费;有的区县没有制定宣传文化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出台针对文化人才创业给予贷款、担保和奖励方面的政策,在人才服务和领导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教育培训,继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用人先育人”,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必须抓住提升队伍素质这个中心环节,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第一,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一方面,要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广大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他们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养成识大体、顾全局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是非观和事业观。另一方面,要抓好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表达、写作、表演与创作等业务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并调动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根据人才成长多样性的实际,除了可以采用集中教育培训、继续进修深造、实地参观考察、轮岗交流挂职、基层锻炼、委以重任、项目合作、项目资助、导师带培等传统方式和途径外,各单位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设计出更多的培养方法,比如理论人才可采用“课题锻炼”模式,新闻人才可采用“订单培训”模式,艺术人才可采用“剧目培养”模式,等等。第三,完善教育培训格局。既可以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到党校、行政学院接受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也可以借助我市高等院校多、科教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创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教育培训、工作室、文化创意中心等基地,构建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重实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和形式。
2.坚持多管齐下,着力优化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要积极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平台,大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留才的浓厚氛围。第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群众认可、市场认可、社会认可和业内认可的原则,积极探索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符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将考核结果与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管理和使用挂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从基层优秀宣传文化人才中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与渠道,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真正形成“重业绩、重能力、重品德”的用人导向。第二,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打破身份限制、单位限制,可以通过选调大学生、人才派遣、聘用社工、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实现郊区(县)的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文化宣传员的目标;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立文联和民间文化组织联合会,加强对民间人才的联系与引导,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在戏剧、曲艺方面的人才优势,定期对民间文化组织或文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民间人才参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统筹整合所辖区域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帮助他们发挥专业知识和文艺特长。第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要保证各区县文化发展经费投入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倡导各区县设立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区县一级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工作,并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建议从天津市海河文化发展基金会拨出专项资金,在市级层面设立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资金,资金及相关的评优表彰活动向本市郊区(县)、基础条件薄弱的街道(乡镇)与居(村)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工作者,特别是编外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及待遇。
3.注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管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制度机制。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需要紧密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和基层的实际,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体制机制。第一,要紧紧抓住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宣传文化系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按照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完善对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扶持和激励的制度机制。第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内部干部的交流力度,畅通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的干部使用渠道,探索建立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宣传文化干部共同考察推荐、择优选拔使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生动局面,为激发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信息库,做好对个人简历、学习培训、业务成就、专业特长、考察考核等情况的收集存储与及时更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第四,要加大改革创新激励机制的力度,健全绩效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宣传文化系统中的特殊职业、特殊专业、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逐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事业单位为主、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宣传文化人才奖励机制,实行适合宣传文化单位特点的薪酬制度。
关健词:公共文化;人才培养;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人才一般是指为社会发展、群众娱乐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成果传播人才、文化事业服务人员及文化服务志愿者等。公共文化人才主要承担着群众娱乐、文化思想宣传等社会职能,践行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存在问题如下
(一)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县文化馆文艺创作人员严重缺乏,譬如写小戏、小品、相声、作谱曲人员均已相继退休,文学创作人员早已青黄不接,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缺乏问题。
(二)基层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区域范畴内的很多乡镇文化站站长不是单一专职文化服务人员,而是身兼计生、民政、国土、办公室数职,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顾及自身本职的文化服务工作。长此以往的话,如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么定然会造成自身的文化服务工作水平提高缓慢。
(三)我县文化馆及各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由于我县处在广东省边、远、穷、老、少地区,县财政十分吃紧,长期以来,投入的资金则远远不够满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如我县文化馆大楼,自1980年建成使用至今三十五年以来,室内没有进行过全面性装修和调整,大楼外面装修也只因是在1999年体育彩票集购点发生起火事件,造成烟涂火袭我馆,使我馆外容外貌受损,那时在省政府的关心下才在正面及左右外墙贴上瓷片。目前我馆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和办公设施设备面对广大群众显得十分寒碜,直接影响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关于现代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战略
第一,必须创新、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机制。政府应打造一个公平、公开、竞争的选拔机制和用人环境,积极鼓励文艺专业毕业生、高校文科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在每年选拔、选派大学生村官时,可以统筹考虑让其中一部分文艺专业毕业生担任乡镇“文化村官”,对其中表现优秀、能力出众者予以奖励、表彰或优先录用提升为乡镇文化站长职务。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从事公共文化事业,以实现公共文化事业人才队伍总量的增加。
第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以提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效工作能力为着眼点,尤其要重视基层工作人员,尽量合理的安排时间和经费,采用轮流培训、实践考核等多种针对性培养方式,以便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知识更新快、专业技术过硬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
第三,改善激励机制。要想让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效能,这就要求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遵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注重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个体效能,薪酬制度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岗位贡献,以便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应注意的是,这种重视个体的观念和想法,并不代表忽视团队的力量,而是在团队力量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保持每一位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
第四,人才队伍要深扎基层。要注意培养一支服务基层群众、扎根基层的专职或兼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要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单位文化服务人员配置。加强培育农村业余演出队、义务文化管理员等,积极发挥基层文化人才骨干的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建立立足基层、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第五,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业文化服务队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只有以雄厚且丰硕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让专业人才把好“底层关”,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才能使得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设备建设构想
第一,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要想真正优化我县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这就需要从市场化运作、资金投向、县内企业单位以及文化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入手连接好政府、文化部门和县内企业单位三者间的关系,从而做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工作。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出面引导,毕竟政府的权威性更加能够保障文化产品的优势特征,因而政府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时,务必要引入市场机制,抓紧眼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契机,使得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可以达到市场化运作的目的;引导资金投向和县内企业单位这两项内容,则需要县区域公共文化馆和企业单位联手完成,将投资资金导入文化服务产业,鼓动现有的企业单位加大文化产品的研究与创新,从而使得我县文化服务产业朝着更加明亮的未来发展;至于文化资源环境的创建和保护,则需要县内的各文化单位,尤为是文化馆的参与管理,让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优势发展资源,不偏不倚,真正实现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
第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策法规。任何一项从产业活动都需要其所属领域政策法规的支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也不例外,因而我国应尽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策法规,正确规范文化市场行为表现,让更多、更有益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理念进入市场,让我县的现代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在此社会大背景下能够早日建设完成。我县可以根据中央精神和政府已经公开颁布并施行多的政策法规,将其具体化到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尝试着建立新闻电视、文化市场管理以及互联网管理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依法管理我县的文化事业。确保我县区域内的各项文化服务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完成。
第三,用信息技术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所谓“公共数字文化”,指的就是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联合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中,从而完备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种做法在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同样适用。应该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力度和深度,让所有持有电子移动设备的居民都能够随时享用公共文化,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目标。
第四,大力推进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我县应按照中央及省、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要求,着力打造“阳明古郡”文化品牌,争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快我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居委会)文化室的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让县内17个乡镇的居民都可以感受到我县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深度,更好地满足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结束语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民文化均等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设施设备建设是硬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人才的培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和持续发展,使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尹丹.公共文化建设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兰州大学 2008
[2]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王立兵.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实践[J]. 政策. 2014(06)
[4]许垂龙.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实践与探索[J]. 上海文化. 2014(06)
[5]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08)
[6]刘奇葆在我区调研时强调: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07)
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真正解决,才有可能打造出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农村文化来。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经费保障。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抓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原有的使用场地被侵占、挪用、拍卖,理由不外乎是文化站(文化室)对原使用场所没有产权。很多乡镇政府为了搞小城镇建设,争取更大化的收益,把文化站(文化室)“合理地开发利用”掉了。另外,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只有人头经费,那里顾得上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因此,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和赌博活动死灰复燃,在农村泛滥横行。
(二)农村群众文化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乡镇文化站已名存实亡。所以,文化站站长人选是随手拈来,挂个虚衔而已。一些站长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根本没有起码的认知,不务正业,基本上都是在乡镇办公室打杂,谁忙就帮谁,倒是乐得个“众人称赞”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了懂行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骨干、文艺人才没有号召力、凝聚力,更谈不上对农民文化活动及人才进行引导、辅导和培训了。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由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不上相邻的广东经济发展步伐。大批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中大多是老弱妇孺留守。因而,这些层面的群体对文化的消费欲望不高;另外,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而开展的形式主义的、应付性质的文化活动缺乏热情,不大愿意参与。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仅靠政府投入,来源单一,政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与农村文化活动,都是各级政府投入经费解决。但是,正因为各级政府对这方面的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所以,更谈不上经费投入的多元化了。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县、乡(镇)、村、屯四级文化网已不复存在。
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刻认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文化是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必须把它作为重点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另外,我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到比较规范和逐步发展的阶段。加上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刺激和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彻底贯彻执行中办国办意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则,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建设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要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对专职从事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坚持竞争、聘用制度,严格考核,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发挥好为数不多的专职岗位人员的真正作用。并通过文化站专职人员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骨干与民间艺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三)积极引导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农民群众活动参与面。农民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我们要遵循尊重农民生活的地域习惯、民俗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习惯的原则,但是,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慎重而大胆地引导农村文化活动骨干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逐步抛弃掉带封建色彩的、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动形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坚持文化活动的文化性和群众性,使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群众,使农民群众各得其所,体现出农村文化活动的科学性、群众性,充分发挥娱悦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大投入,提档升级服务平台。坚持公共财政支持文化建设资金重心下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覆盖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一个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一个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标准规划实施,并配备了广场舞音响、书画创作用品、乐器(如:锣鼓、二胡、琵琶等)、电脑、图书等文化设备器材。目前,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内场所面积都超过了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面积都超过了1000平方米。同时,注重以泗州戏文化、大运河文化、山芋文化等地域文化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山芋展览馆、农耕展览馆等特色览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村一品”。
2.提升能力,逐步壮大服务队伍。围绕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管、用”工作,着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明确由乡镇文化站长负责指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开展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工作,按照“村级推荐、乡镇审核、县级考核”的程序,采取签订托管合同的形式,为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配备一名专职文化协管员,负责设施(设备)管护、活动策划和文化辅导等,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帮助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建至少1只文艺队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显著提高。选拔推荐“村级文化带头人”50名。目前,全县已培育各类文化队伍200多支,其中广场舞队伍150余支、庄户剧团20余支、书画队伍30余支,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积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培训和指导,对基层各类文化队伍,分层次、分类别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打造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不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3.提高质量,常态化开展服务活动。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上具备了书刊借阅、电子阅览、娱乐健身、讲座培训、书画展览、非遗展示、影视欣赏、戏曲演唱、文艺排练、文化志愿服务等“十项文化服务功能”。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文化活动,有效的满足了基层群众的需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切实保障了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为了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从2017年开展,县文化部门积极指导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有条件的村举办“乡村春晚”,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200余场,开展送公益电影下乡放映2100余场,开展农民体育活动200余场次,使文化配送服务真正沉下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
4.完善机制,不断提升服务动能。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同时成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项目实施工作计划,明确项目建设专人负责,有力促进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整合省、市、县各级关于美好乡村、文化、体育、旅游等各类项目资金,加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留守儿童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进行整合提升,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合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健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与服务规范,制定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标准,提高管理运营效率。
二、存在问题
1.管养及免费开放经费不足。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5万元管护经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缺乏专项管护经费,难以保障基层文化惠民工程高校为民服务。
2.基层文化人才极度匮乏。一是懂专业、会管理的基层文化人才十分稀缺;二是基层文化设施缺乏专职管理人员;三是乡土文化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农村文化创作与表演人员基本上是50岁以上,传人难寻。现代年青人大多局限于打工或创业成家,对农村文化尤其是乡土文化感兴趣不多,部分曲艺品种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危险。
三、相关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贫困村建设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项目,采取分级比例分担形式,形成常态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2万元。
(一)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1、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剧目。做好话剧《约定无期限》的宣传推介和赴省晋京的协调准备工作;协调推进《荆轲与秦王》、《地道》、《石破天惊》、《白石山一家人》等剧目的排演工作;开展《老调系列丛书》资料收集整理和编纂工作;把文艺演出不断推向高端市场;积极创新载体,进一步激发文艺创作热情。
2、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督促落实三级文化馆(站)设备配置;加快影剧院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成801家的“农家书屋”建设、不少于3800场的送戏下乡演出、不少于6万场次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任务;规范县城数字影院和农村数字院线的管理和经营;配合省广电局做好全市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立“信息库”,推动文化信息公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围绕迎接党的十,组织开展好彩色周末、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庆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把易县石家统村纳入到群众文化辅导基地中;组织全市画家开展“人画”活动。
3、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为数字印刷产业园(基地)项目建设提供相关服务;积极参加第八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和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力争推出非遗大型文化观光专题演出《京畿神韵》;研究和掌握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部门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相关对接政策。
4、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继续完成淮军公所、清河道署拆迁扫尾工作;积极推进徐水釜山合符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对安新高跷、定州龙灯、顺平桃木剑等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市文艺院团、电影院(公司)转企改制的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继续深化市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市县两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力量。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制定下发《市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意见》、《市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管理办法》;加强专业技术、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文化市场稳定繁荣和广电的安全播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防止发生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影响大局、影响形象的问题。
6、着力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库”,将全市具有创作、表演、舞美等专业水准的文艺爱好者个人相关信息录入电子平台存档;采取“调入缺乏人才、借用急用人才、培养现有人才”的模式,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善于借力,充分发挥驻保高校、部队人才资源优势。
(二)突出抓好七个项目
1、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维修及环境治理。在基本完成周边环境的拆迁工作基础上,2012年由市财政投入5017万元加快文物本体维修工作。
2、关汉卿大剧院和博物馆建设。重点做好关汉卿大剧院的灯光、音响等专业项目的招标工作,协调完成舞台机械设备进场、安装及调试工作。
3、建设徐水釜山合符文化遗址公园。按照徐水釜山合符文化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确定的有关事项,落实釜山合符文化开发管理处人员编制和启动资金问题。重点做好釜山合符文化遗址的申报评级、启动釜山合符文化博物馆建设等工作。
4、市图书馆和博物馆升级改造。前期,我局已向市政府上报升级改造方案,市发改委、财政局已进行论证并报市政府待批,方案获批后将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完成立项、招标、建设等工作。
5、市群艺馆异地新建。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市规划局等部门进行选址论证,明年争取完成立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