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我国2002年至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和直接融资的堆积柱状图来看,随着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基本逐年打一大,与国际社会比较,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不仅明显低于成熟市场,也同样低于一些新兴市场(见图1)。
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从图2中可以看出,企业运用债券进行融资的规模明显大于股票融资,这与中国实体经济企业负债率高达60%的现状不谋而合。如果能找出这两种不同的直接融资手段和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解释一些现有的经济现象,对未来如何推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一定指导意义,还可以促进企业不同融资工具平衡发展,为直接融资营造良好环境。
因此本文通过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借助真实的经济数据尝试探究直接融资的两种手段: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和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文章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直接融资方式是否与经济增长存在关系,如果存在是怎样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直没有最终的定论。
PhilipAresti,和PanicosDemetriades研究了不同国家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股票市场的效率低下,没有证据证明股票市场对GDP增长有所影响。
JohnHBoyd和BruceDSmith认为,人均高水平收人下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高速增长的股票市场和比较低水平的债务比例,发展成熟的国家会大量运用股票进行直接融资,而发展不成熟或低水平国家也会有较低比例的股票融资规模。
RudraPPradhan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了债券融资市场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率等4个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债券市场发展和4个宏观经济协变量可能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
AshenafiBeyeneFant。和DanielMaking研究了南非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债券市场在南非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股票市场融资无法与之媲美。
刘伟、王汝芳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间接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具有负作用影响,但是其负面影响将随着金融改革深化逐步降低;相对来说,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积极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为此,建议在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中,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市场体系。
李致平、田月红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直接融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反之不成立[。
罗文波、安水平实证发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债券和股票融资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专业,但是债券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弱,且银行信贷、债券融资以及FDI对于股票融资有“挤出效应”。
左良实证结果显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直接融资不能够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直接融资比重提高无法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2 数据及实证方法
2.1 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了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每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当季值(GDP)、社会融资规模每季度增量中的企业债券(Bond)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Stock)作为时间序列样本。所有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公布的数据。本文运算与检验结果是使用Exce12016和Eviews8.0软件所获得。
2.2 数据处理
为了减少各项数据的变动趋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本文将获得的数据取对数,观测值分别为LnGDP,LnBond,LnStock。由于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有极个别缺失值(统计值过小趋于0),我们认为个别缺失值不会影响最终结果,因此对缺失值不予考虑。
图3显示,三组序列1nGDP,1nBond,1nStock均表现出了波动上升的过程,因此可以初步判断,这三组序列是非平稳的。图4是一阶差分后的三组时间序列图形。因此我们尝试用协整的思想设定模型。
2.3 模型介绍
本文中,定义3个序列,分别是1nGDP,lnBond,1nStock,用鱿=(1nGDP,lnBond,1nStock)T表示由这3个序列构成的n维向量序列。假设它们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则向量为a=(1,一月z,}..,一凤)r,这种协整关系可以表示为: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是将协整与误差修正的思想结合得到的模型,这种模型认为经济变量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短期内这种均衡关系可能会失衡,那么将短期变动与长期均衡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短期对长期的调整过程,其一般形式为:
3实证分析
3.1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显示,即使在10%的置信水平下,1nGDP,1nBond,1nStock都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得到的一阶差分序列}GDP,}Bond,}Stock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假设,因此我们认为三个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3.2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检验GDP,Bond,Stock三个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首先需要进行协整检验(见表2,表3)。
由于估计无约束VAR模型时之后阶数小于5时各判断准则的结果由于高阶的情形,因此本例中滞后阶数选取为4。
从Eviews的输出结果来看,协整检验只在None后面标记,说明协整个数是1。如表4、表5所示,迹检验和极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均显示存在1个协整关系。再分析具体的协整方程和协整序列。
协整方程所对应的序列是平稳的,得出的协整方程具体为:
3.3 VECM模型估计
根据输出的VECM估计系数,我们可以写出VECM模型的方程形式为:
D(1nGDP)=一0.053030x(1nGDP(一1)一0.406892x1nBOND(一1)+0.223792x1nSTOCK(一1)一9.914013)-0.031584xD(ln(}DP(一1))一0.052737xD(ln(}DP(一2))一0.067111xD(1nGDP(一3))+0.937695xD(1nGDP(一4))一0.019181xD(1nBOND(一1))一0.012016xD(1nBOND(一2))一0.006459xD(1nBOND(一3))-0.00}439xD(1nBOND(一4))+0.020318xD(1nSTOCK(一1))+0.018793
xD(1nSTOCK(一2))+0.017
489xD(1nST0('K(一3))+0.006512xD(1nST0('K(一4))+0.004878
3.4模型检验
由于VECM模型的本质是VAR模型的差分形式,因此可以通过残差的独立性检验来判断所得的VECM模型是否平稳。从图5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特征值都落在单位圆内,因此认为此处构建的VECM模型是平稳的。
VECM模型允许不同残差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我们此处只考察各方程对应残差的自相关图。图6显示,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满足独立性假设。
3.5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从图7中可以发现,在短期内,GDP对两种融资方式正响应,前4期对债券融资规模影响呈增长趋势,1单位作用约为0.O1,但4期之后,经济增长对于股票融资规模的正响应减弱,到8期之后转为负响应,而对债券融资规模的响应不断增强;分别从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对另外两者的冲击反应来看,在短期内,股票融资对GDP增长有负响应,而长期来看,股票和债券融资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的响应,但逐渐减弱。
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见图8),股票直接融资规模变动在短期内受GDP的影响程度大约为30%,但这个程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减弱,债券融资对其仅能带来微弱的影响,股票融资规模变动主要源于自身影响;债券融资自身影响会随时间变化明显减弱,继而受股票融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增强;经济增长短期内受自身变化作用明显,长期来看债券融资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而股票会先上升后减弱。
4 结语
关键词:房地产;房地产企业融资;融资渠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79-03
房地产企业融资,是指发生在房地产经济活动中的,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为房地产业及相关部门融通资金的金融行为。广义的房地产融资指的是筹集、融通和结算资金的所有金融行为;狭义的房地产融资只是指其中的一环,即专指资金融通行为。
房地产一般的开发过程,都需要巨大资金的支持。项目启动的初期需要资金,完成拿地、规划、设计等开发前的准备工作;开发阶段需要工程建设资金完成项目;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为扩大再生产,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各项资源储备。由此看来,如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如何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是投资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一、我国房地产融资现状
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房地产价值的提高而逐渐演变的。房地产价值较低的时候,房地产企业自己就可以筹集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几乎没有房地产企业融资需要;随着房地产价值的逐渐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在周转过程中必然存在资金投入集中性和来源分散性的矛盾、资金投入量大和每笔收入来源小的矛盾、投资回收周期长和再生产过程连续性的矛盾。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在房地产企业融资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贷款方式的优劣、开发风险的大小和开发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融资成本的大小。经历多轮宏观政策调控之后,商业贷款越收越紧,在目前银行对房地产行业严控贷款的形势下,近年来国内房企对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房地产直接融资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开拓融资渠道,拓展房地产信托、企业债权、房地产股权私募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新型的房地产融资业态,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是房地产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业直接融资趋势具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分散了银行的风险。房地产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使得资金来源多元化,就避免了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转嫁给银行。第二,有利于减轻实物性房产投资的压力,把资金吸引到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端,有利于缓和供求矛盾。第三,把民间投资引到房地产领域,也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现状分析
1.银行贷款。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主要是定金及预付款)两个方面。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资金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整个过程。银行贷款实际上支撑了房地产开发经营周转的主要资金链,我国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很高。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商业银行会加强贷款风险的审查措施,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中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逐渐减少。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可以说,以后多数房地产企业是难以继续依赖银行贷款进行开发的。
2.房地产信托。房地产信托一般是指以房地产及其相关资产为投向的资金信托投资方式,即信托投资公司制定信托投资计划,与委托人(投资者)签订信托投资合同,委托人(投资者)将其合法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房地产投资,或进行房地产抵押贷款或购买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或进行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活动。
信托制度的优越性、灵活性以及独特的财产融资功能与权益重构功能,使它成为最佳融资渠道之一。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信托主要是由信托公司兼营的一种业务,其主要工作是房地产资金信托。从长期发展来看,应成立独立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为房地产开发、收购、买卖、租赁、管理等各环节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适应房地产行业特点提供长期性融资模式。统计数据可见,2013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信托环比增长12%,可以预见,今后信托在整个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里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3.股权融资。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股权融资是房地产企业与资本相结合的理想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再融资,即采用增发配股、可转债等三种融资方式可从容化解各种宏观金融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上市融资分直接上市融资和间接上市融资两种。直接上市融资的金额比较大,但是上市的门槛比较高,比如负债率不能高于70%的规定是很多企业不能选择直接上市融资。加快股权融资发展要加大股权融资比重,降低目前入市的门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短期内,这些条件不会有很大变化。更多的房地产企业选择间接上市——买壳上市,买壳上市需要大量现金,目的是通过增发、配股再融资资金,但前提是企业必须有很好的项目和资金进行置换。而拥有大量现金和好的项目都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很难具备的,所以我国房地产企业走上市这条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4.债券融资。房地产证券是房地产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也是房地产资金筹集的一条重要渠道。房地产债券较一般债券收益相对较高;与股票相比,又可以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而有较高的安全性,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企业债券成为企业外部融资优先考虑的方式,债券融资额往往是股票融资额的3到10倍。而我国的房地产债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债券融资额总量方面,远远不及股票融资额。目前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而民营房地产企业,即便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也对债券难以问津。房地产企业进行债券融资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证券市场的改革力度,完善房地产金融法规,为房地产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房地产企业要立足于国内证券市场,向海外证券市场拓展。
5.房地产股权私募基金。股权私募基金一般是指从事私人股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房地产股权私募基金是股权私募基金的一个分支,属于产业基金的范畴,定向投资于房地产行业的基金。另一方面,他也是房地产投资基金的一种,和其他投资基金一样,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的方式将投资者拥有的资金汇集成基金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投资于基金合同确定的领域,以提高资金利用率进而获取收益,并返还给投资者的集合投资方式。房地产私募仅仅这几年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在发行数量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北京这些地方增长特别快。与此同时,私募基金投资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这些基金都在规避拿地环节,而现在,从前期拿地到后期持有型物业投资,乃至全产业链都有地产基金介入。此外,如何开展与地产私募基金等长线资金的合作十分重要。
6.其他方式。房地产企业的海外融资增速很快,一些大的品牌房地产企业到海外低成本拿地,一些中小企业到海外IPO、融资。2012前9个月,海外融资一共才400亿,而当年第4季度就有200亿元,2013年第1季度就达到了300亿元,可见其增长速速之快。除此之外,企业间通过兼并融资、股权整合实现融资、扩大产业的案例,在这一两年也越来越多。
民间投资同样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现在的民间投资也在发生一些新变化:首先,由于限购、限贷政策,投资住宅的纯投资性需求已经大为减少。其次,原来一些民间资本是买住宅,现在却转投到了其它方向。大致情况是,50%左右的资金投到了比如能源、高新农业、科技等领域;剩下的50%资金还留在房地产,但投资已经出现分化,一是买商业地产,二是买证券化产品,三是到海外买房。值得注意的是,和实物买房相比,这几年证券化投资趋势非常明显。比如买信托、投私募,还有通过银行的理财进行投资。
三、优化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
我国房地产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因此,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信贷入手调控房地产市场可以取得根本性的效果。我国目前银行贷款规模过大,金融压力与风险加大,必须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的条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抵押贷款的审查,避免资金过多的流入房地产开发市场,造成投资过热。房地产开发企业也正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其次,随着间接融资的总量及门槛有所限制,实现房地产融资的多元化特别是直接融资是房地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房地产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或再融资,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房地产项目资金需求方面的压力。
近期关于金融系统的一系列事件冲击着人们的眼球。继2013年6月银行系统“钱荒”之后,国务院下发“金十条”,提出要“严格防控房地产融资风险”,预示着房企未来融资难度可能随之加大。国内市场“流动性”趋紧,美联储亦透露或终止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因此房企不应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朝着股权私募、基金、发债、海外融资等多平台发展,给自己上多重保险。然而,资金池并非越大越多越好,如同穿鞋,“合脚为宜”。融资方式必须保质保量,在确保资金来源充足安全的前提下,房企应优化负债结构,适当降低负债率,同时需要提升对资金投放效益的分析能力,力争实现利息成本最小化和资金效益最大化。
最后,要健全关于房地产融资的法律法规,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完善。涉及房地产开发的法律规定少,且不够具体。在执法过程中难以把握合理的尺度,增大了交易成本,并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投资的市场配置失灵。
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融资渠道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预示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由初期的比较粗放、雏形的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将形成一个多元化格局。
参考文献:
[1] 秦虹.房地产投融资格局已现多元化[J].房地产世界,2013,(07).
[2] 陆海飞.我国房地产融资问题刍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02).
[3] 马艳萍.房地产融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0,(27).
[4] 张健.房地产投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融资结构的比较分析
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即内部积累方式来融资。外部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某种金融工具获得他人的资金实现的融资,包括企业直接融资(债权股权融资等)、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以及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关系。
与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有关数据显示,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占60%,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达到90.5%。广东省与全国民营企业融资结构有共同之处,就是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在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占广东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20%,高于全国4%的水平;其他的直接融资比例广东占20%,而全国民营企业只占5.5%。这说明广东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全国一样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难以利用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来融资。过度依赖内部融资、外部融资又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严重制约了广东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与美国、日本的企业融资结构比较
从总体来说,美国与日本的融资结构也是以内部融资为主,而且,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高于间接融资,而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高于直接融资。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扶持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扶持的比重较低。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融资工具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美、日两国的中小企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迅速发展。
从美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大力发展并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因此,改善当前广东或者中国的融资结构,应当是拓展除银行之外的多种融资形式,推进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债权、股权融资体系。提高外部融资的比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不但要善于经营,而且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社会信用。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提倡金融创新,着力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扶持与引导,健全法律与信用担保机制,努力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广东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知,民营中小企业应向着直接融资的渠道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不同,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融资模式应各有侧重。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模式?结合广东中小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无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应这三类不同的民营中小企业,应选择发展不同的融资模式。
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
在21世纪,科技是发展的主题。科技型的民营企业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态度也越来越重视,在政策方面一直重点扶植这些科技民营企业,着重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等。广东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不仅具备政策优势,还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良好的人才资源,全省共有高校71所,在校研究生3.7万人,应届毕业生0.69万人;同时广东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的人才涌进广东,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二是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与香港相临的深圳,电子以及通信设备是其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深圳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多为港商投资或是合资,其创造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约占深圳的五分之一。根据实际情况,这类民营中小企业应主要选择直接融资模式:一是股权融资;二是基金融资。
股票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场所。由于科技型产业一般都具备实质性的技术优势,很多希望获得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家看好科技型产业,并愿意购买该行业的股票。深圳的中小企业板块为该类风险性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性。虽然股权融资在一定时期内牺牲股权,但是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这些资本获得长期的发展。除了国内的创业板市场,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到香港的创业板市场融资。香港证监部门目前仍积极鼓励内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如果中小企业资产质量较好,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的现金流,还可以到海外创业板融资。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之外,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均设立了针对中小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的创业板,也十分欢迎中国内地的科技企业。
另一个渠道是通过投资基金来寻求合作方、投资方。这类融资不需要付出成本。有必要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这是一种以长期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某一产业,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产业,以追求因企业成长而获得长期收益为目标的一种投资基金。此类基金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小企业,其功能之一在于将成千上万分散的中小额资金集聚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虽然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高,但一旦获得成功,则投资收益很高。
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
所谓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指在同行业内竞争性较强,盈利能力较好、增值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广东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是指传统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2004年广东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0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而民营企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4.0%。在最新公布的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名单中,房地产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富力地产、恒大、珠江投资等均名列前茅。对此类企业应以银行贷款为主,辅之以企业债券和产权产易市场。
该类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处于发展成长阶段,经营能力强,基本上能达到银行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贷款原则之要求。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较倾向于向此类企业贷款,但需要提供一定的担保或抵押。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此类中小企业贷款仍然成本较高。可以借鉴广东发展银行的做法来控制交易成本:一是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银行成立融资辅导中心,聚合众多民营企业的信息与成本,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降低单个借款人的交易成本。二是通过专门技术来控制成本。银行通过创新来改变担保难的现状。
除了向银行贷款外,该类民营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和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民营中小企业可将部分专利(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以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紧缺,增加现金流,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本市场运作打好基础。企业债券用途多为新建项目,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利率,期限为2~3年。市场上一般大型企业发债较多,但是中小型企业如果有盈利较高的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融资。
无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
该类民营企业中的小企业发展目标是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事实上该类企业的融资如果依靠商业银行融资,就会因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评估贷款风险成本高、违约风险大,同时因企业规模小,生命周期短,生产稳定性差,竞争和抵抗风险能力较差,而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小,额度低。由此可见,该类企业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和民间融资来解决问题。但是内部积累要在良好的经营状况下,而且具有时间长,份额小等特点,不能满足企业“时间急”的需要。因此,该类小企业只能选择民间融资,主要通过民间借贷来弥补资金缺口。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近年来,在有效的金融政策扶持下,河南省金融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金融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2012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了103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5%,全年新增融资4755.7亿元,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已经成为河南省成长性最好的主要产业。2012年,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5%和21.0%,不良贷款继续“双降”。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均居中部六省前列。
(二)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备
银行机构主体不断丰富,目前已拥有17家全国性银行、82家区域性银行、2家外资银行。地方金融组织快速成长,城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等地方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省份首位。证券机构、保险、信托、担保、融资租赁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
(三)金融市场结构明显优化
形成了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资本交易平台,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升。2011年,全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量比2010年增长近41%,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为2010年的2.6倍,股票融资量位居中部前列,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比重由2006年的不足10%提高到24%。
(四)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信用社已完成了商业化改造,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金融组织法人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完善,约束机制不断强化。理财产品、基金、信托、融资租赁产品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担保、抵押、增信等产品甚至金融衍生产品迅速发展,金融创新活跃。
二、当前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的几个薄弱环节
总体来看,河南省金融市场正在发育成长过程中,金融发展层次低、产业不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金融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金融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当前,河南省金融发展存在着四大薄弱环节,亟待引起重视和着手解决。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金融改革创新面对的主要难题
河南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数的97%,其中小微企业占93%,这一数量众多的经济主体,难以在信贷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也基本不具备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资格,其固定资产投入主要依靠民间借贷,流动资金近85%靠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解决。与此同时,河南省银行系统却存在着较大存贷余额差,约1万亿元存款资源不能有效投放出去。可以说,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供给与创新,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领域,也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短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其资金需求规模小,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上抵押品缺乏和财务信息不透明,基本是商业银行不愿承接的“次级贷款”,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个世界级的难题。如何解决商业银行与规模过小的中小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市场交易瓶颈,解决银行商业化运作与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间存在的矛盾,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金融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城市化进程中融资矛盾正成为金融改革创新的新课题
目前,河南省经济发展进程正由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以城市化为主导的转变之中,城镇化相对于工业化不仅需要更大规模的投资,而且很多领域投资基础性、公益性强,投资期限长,商业可持续性极不确定,易导致风险集中。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融资主要是债券等权益性资金,而不是银行信贷为主提供的债务性融资。河南省以银行和信贷为主的“一主多辅”的金融组织结构,以及有股票市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债券市场,有商品期货市场,还没有金融期货市场的金融市场结构,难以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权益性融资需求。目前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要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解决,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极大的责任与风险,而且有悖于市场化发展方向。如何利用多层次金融市场扩大权益性融资,破解城市化融资难题,是河南省金融发展面对的新课题。
(三)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金融结构优化的主要环节
中介服务机构,是指链接市场产品、服务提供者和市场需求方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是金融发展中有效弥补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促进市场流通和专业化服务的重要元素,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为各类金融机构服务的中介服务产业极为落后。一是金融后台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高水平的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等为前台业务提供支撑的后台服务机构,配套服务功能弱,难以满足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二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足。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融资,如果没有担保抵押、增信服务、信用评级、信息披露等服务,银企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目前河南省金融中介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经济鉴证中介、融资担保中介、金融中介行业协会等服务机构数量少,发展层次低,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全,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须予以重视。
(四)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设落后将成为影响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金融具有虚拟经济形态和杠杆功能,不仅调节实体经济发展,自身也存在杠杆率(即放大风险,资产与风险的比率),易产生和扩张泡沫风险。所以,必须发展(创新)与监管同步。近年来,河南省地方金融快速发展,但监管体制建设却相对滞后,影响了全省地方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地方银行类金融组织监管主要由河南省银监局承担,而大量新生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下放给地方政府,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要求,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管理,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体制。加上这些职能部门普遍缺乏金融业实际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手段和金融专业人才,多数金融监管停留在简单的审批上,监管水平难以适应地方金融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出现了诸如前一时期郑州、安阳等地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地方金融风险,劣化了河南省的金融生态环境。随着河南省地方金融规模越来越大,金融创新越来越活跃,理顺监管体制已成为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三、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按照“持续求进”的发展要求,结合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薄弱环节,今后河南省金融发展在持续已有政策和做法的基础上,应逐步将工作着力点由扩张产业规模为主转向优化市场结构为主,由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为主转向丰富金融市场结构为主,由推进地方金融创新为主转向创新与监管并重,促进河南省金融市场进一步成长,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以发展债券市场为主,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满足多元化经济主体多层次融资需求
河南省这几年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主要是企业上市融资。由于上市融资的企业基本上是经营业绩较好且并不缺乏信贷支持的大型企业,因此,尽管河南省直接融资比重有较大提升,但经济主体融资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缓解,缺乏层次性是河南省金融市场发展的突出缺陷。债券市场是与地方政府、企业与民间投资者联系起来的融资平台,债券是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性集合最好的金融产品,也是金融市场上期限机构最全、产品层次丰富、市场参与者最多的产品。发展债券市场可以丰富金融市场层次,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城镇化融资的重要途径。要根据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下一步优化金融结构的重点,像前期推进企业上市、发展股票市场一样,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出台激励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扩大企业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
(二)以促进非银行类金融服务组织发展为重点,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结构提升
近年来,河南省在引进境内外大中型银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应针对河南省非银行金融组织发育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实际,加大对保险、期货、证券、信托、基金、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丰富河南省的融资平台。配套发展中介服务产业,是完善以债券市场为主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基础。河南省要学习湖北省、四川省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经验,出台相应措施,加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借鉴浙江省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做法,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多层次担保体系建设,以及评级、增信、人才培训等各类金融中介服务配套产业发展,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构建银企有效对接的市场机制。
(三)以构建统一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为着力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方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