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 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现在的许多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认为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全在于学校,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他们的子女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便否定了子女所在的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些学生家长不惜代价,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可他们却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忽略了子女的学习,忘记了自己为子女的学习应该尽的义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得到了家庭所有成员的宠爱和娇惯,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不好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的形成与学校却没有多大的关系。
当前,社会以金钱为重,人人都觉得赚钱才是硬道理,多数父母在外打拼奔波,导致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家长都是为了让家里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人抱着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经济基础的想法而背井离乡。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导致“楼房起来了,孩子垮下去了”的现象出现。像这样的家长,心愿美好,行动相反,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一对父母都应全面考虑如何去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不但要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即使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义务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义务教育条件下的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不再完全是家庭行为,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已成为完成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以鼓励为主,反对家庭暴力,拒绝打骂孩子。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义务教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应告别“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升官,而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适应生存。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关心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启迪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心理前提。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改造过程中,表现了人的心理反应的能动性。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之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在对各种知识的研究中,学生打破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法的束缚,对新旧知识进行有目的的重构,完成了创新思维过程。
3.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学生家长要懂得既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如何学习,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接人待物,学会如何料理自己的住房和小书包,有计划地使用好家长给予他们的财物,逐步学会独立处事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交往和独特的个性,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们的人格。而长期压抑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1999年,甘肃省陇南山区一个11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父母反对同学们为其过生日并痛骂了孩子,王某自寻短见吊死在附近的树林里。
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当反而也会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儿童的教育不仅注重言传,更注意身教,家长是儿童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从生活点滴人手,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2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机械模仿、过于重知识落实而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引问中点燃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建立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对现有条件的超越,是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问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善于质疑的品质和创新思维的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在导课环节出示了课题后,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看了本课的课题后,想通过本课学习哪些知识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商不变是什么意思?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商不变呢?还有同学大胆设想:既然商有这样的特点,那么和、差、积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既大胆又有一定的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这样的质疑,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习惯。
受知识、视野等的局限,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许天真可笑,也许无知,但都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我们不应采用粗暴、武断的方式打击孩子们提问的积极性,应该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大胆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求异中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生可塑性特别强,教师教学的方式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总是习惯于引导孩子们朝着自己教学设计的方向去思考,对学生中的不同声音、不同想法缺乏尊重,这无形中打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容易导致孩子们养成循规蹈矩、迷信权威等不良习惯。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树立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孩子们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提高思维的广度。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列出算式14-9=?,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解题的方法。有的学生用14减去9个1的方法得出差是5;有的学生用小木棒来计算得出5;有的学生根据加法9+5=14,算出14-9=5等。其中有个学生说:“14-9,14的个位数4-9不够减,于是我把它倒过来,变成9-4=5,然后10减掉5等于5,得出14减9等于5。”这样的解题方法,很是反常规,大多数同学都说不对,这是凑巧。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大胆的解题方法,然后鼓励他用同样的方法去验证其他的算式,看是不是都能成立。然后引导孩子们将以上的算式进行合并就变成10-(9-4)=10-9+4=10+4-9=5,所以以上的算法其实就是拆分法,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以上案例中,教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及时捕捉,作为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见解,以培养孩子们从小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构建活动化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游戏活动中,创设“学”“乐”“玩”结合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探究。
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情境:课前每位孩子都准备好10枚1角的硬币;在课堂上,孩子们进行抛硬币游戏,记下正面的硬币有几枚、反面的硬币有几枚;接着鼓励孩子们根据以上的结果,设计加法和减法的算式;然后孩子们相互交流,看谁设计的算式多,看谁计算得准确。
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孩子们动手动脑,在快乐中积极探究、大胆思考,不仅很好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而且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充分点燃,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浅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游戏激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能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价值。由此,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你写我猜”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2.以悬念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一引题我就给学生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波斯猫找不到快乐呢?学生就抢着答,有的说“波斯猫和朋友吵架了”,有的说“波斯猫看不起人,朋友不喜欢它。”,有的说“波斯猫失去了最爱它的亲人,心里痛苦。”……于是,我又接着说:“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可你们想知道课文里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一来,悬念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幻想的空间,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为培养创新思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活动激趣、以导语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像能力的培养。想像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孩子的创新潜能。在一次看图作文教学中,我先为学生出示了一张图画,它由一个残缺不全又像地球的星体、一艘火箭载着一只外形独特的动物、弯弯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构成的天体宇宙。接着我启发学生逆向思维:图画中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是什么?它与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之间有什么关系?而后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构思情节:图画中的那个地球为什么缺了一大块?最后,我又启发学生运用假说思维: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稀奇古怪的动物,假如自己就是那个残缺不全的“地球”,假如自己就是宇宙天体的主宰者……,总之,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思维方式,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像,从而把那个无声静止的图画变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活动场景。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后,我把课文内容扩展延伸,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景色,寻找春天的踪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年幼的孩子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肯定的评价,是学生创新的动力,能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做出积极评价,特别要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如可用“你的想象真丰富”“你有独立见解”“教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等鼓励性语言,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当然,以上所说并不是唯一途径,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米哈尔科(美)著,刘悦欣译:《创新精神——创造性天才的秘密》,新华出版社,2004.
2.刘以林、张文珍、冯克诚主编:《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华语教学出发社,2011.
幼儿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绝不是单单指绘画,它还包括手工、美术欣赏等,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其中绘画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培养儿童视觉艺术和颜色搭配能力,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手工则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增强其个人成就感;美术欣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使孩子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理论上幼儿美术教育的分支越来越专业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不利于学前教育的长足发展。
一、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忽视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幼儿美术教育对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家长过多的关注对儿童智力的培养,将幼儿教育的注意力放在认识多少字、背诵多少古诗、做对多少计算题上,忽视美术教育在强化儿童创造思维和审美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即使学校强化美育,也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更多的关注孩子在绘画大赛中获得了多少奖项,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部分家长将幼儿的美术学习当成是将来上大学的敲门砖,这种片面的美育观严重影响了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美术课堂的教学单一僵化,过多的采用示范形式
一直以来,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都采取示范的形式,起初是简单的线条描绘,接着教孩子如何涂色。等幼儿稍大些就会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简笔画让孩子描摹练习。结果是学生只懂得模仿,一旦放手要求自己构思绘画时,孩子便无从下手,甚至是一幅画中出现多个图形的堆积,没有一定的主题,更没有意义可言。这就是传统的单一僵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在进行绘画时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已掌握绘画技能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的要求,甚至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幼儿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阻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简单,往往使人们误认为幼儿教育就等于看孩子,由此导致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而且专业技能差,遇到像美术教育这样专业性强的课程就难以应对。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教育主要是进行启发式教学,而美术幼教的职责就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美术的兴趣,用绘画表达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正真做到在游戏中学习美术,在美术中促进儿童学习。如果幼儿教师没有相关的美术专业技能,只是教孩子临摹简笔画,幼儿美术教育就难以达到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优化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就大力提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习美术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拓展创新思维,培养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其实儿童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智力的增长是同步的,孩子构思一幅图画的过程,必须需要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构思结束后,对于图画的修改、修饰更是对儿童审美能力的一个考验。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关键作用,充分利用美术的学习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美术技能和美术素养
幼儿园领导应该意识到专业的幼儿教师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此幼儿园应该聘用专业的美术教师,从整体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美术素养。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这门课程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孩子的学习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绘画、色彩搭配、手工制作等传授给孩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美术的乐趣,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艺术知识,陶冶美术情操。
(三)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创新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不仅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而且难以满足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儿童来讲,过多的示范课消磨的是孩子们大胆的想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幼儿美术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相关的美术教育环境。当然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就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例如开设手工课,让孩子动手捏橡皮泥、剪纸、折纸、陶瓷、编织等,通过实践让孩子在感受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有些幼儿美术教师还会选择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使亲子共同完成美术作品,这样既使家长亲眼目睹孩子的进步,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又使孩子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认可,增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