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数学决不能仅仅止于具体某道题如何解,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就题而做,为题目换个表达方式或者颠倒头尾,学生便手忙脚乱。这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所致,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没有适时发展起来。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仅影响学生的数学试卷成绩,更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2012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推理、抽象、创造等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使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

一、转变教学方法,大胆寻路

教学的最高目标不是为了教授业已存在的知识,而是为了教导学生如何发现未知、探索未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高目标不是学习已经广为人知的知识,而是掌握发现和创造的方法,使自己进步,使世界发展,学贵于问道。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在传知过程中授法。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可以效仿先贤,可以推陈出新、别寻他路……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经历着形象向抽象的转变,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启发、渐进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对生活的思考。比如,在讲解概率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爸爸买到一张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的入场券,那么一家三口谁去呢?于是爸爸提出一个掷双硬币的办法,两枚硬币都正面朝上,则爸爸去,两枚硬币都反面向上,则妈妈去,若是一正一反,则小明去,妈妈听到后会心地笑了,问妈妈为什么笑了?有了生活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道概率题,爸爸去的概率是1/4,妈妈去的概率是1/4,而小明去的概率是1/2,也就是说,爸爸提出一个看似公平实则对小明有利的办法。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脱,转入对生活问题的思索,不仅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学问,自己欠缺的只是发现的眼睛。要学好数学,要把数学发扬光大,最终还是要走入生活。数学发现来源于生活,也将在生活中进一步发现。

三、鼓励提问,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端。书本上的道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都是可以质疑的对象。于初中数学课来说:首先是营造鼓励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微笑着耐心地面对学生每一次向权威、向生活挑战的勇气,在此,教师可以故意犯某个错误,如(a+b)2=a2+b2,训练学生质疑的勇气;其次课堂上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适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初次接触几何辅助线问题,教师讲解完之后学生可能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这时需要教师要留出提问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提问,提高质疑质量,学生不仅要敢问,还要会问,抓住有限时间使自己获得实质提高。有问才会有解,有解才有创造。

四、设置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多设置一题多解的题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成就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不同,知识的积淀和思维方式自然不尽相同,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解题方法可能有所差异,所以多设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既合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可以解放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若ab=1,求1/1+a2+1/1+b2的值。这个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或者找特值法代入,或者通分后代入ab=1,或者代入a=1/b或者b=1/a代入,或者把1换成ab,或者1/1+a2分子分母同时乘以b2后代入ab=1,或者1/1+b2分析分母同时乘以a2后代入ab=1。虽然目标唯一,但过程可以千变万化。多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养成标新立异的思考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显著发展。

五、利用变式问题,发展聚合思维

变式问题是发现同型异形问题的共同特征,进而推导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训练变式问题,重在异中求同,寻找规律性,发展学生聚合思维。学生仅学会一道题的解法,遇到些许变化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必须从不同题目中找出共性,然后大量练习与之相关的题目,才能举一反三,正向迁移。如下面这三道题:二次函数的图像过(-3,0),(0,-3),(1,0)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像过(1,0),(0,-3)两点,且对称轴是x=-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像与y=-x-3相交于x轴、y轴,且过点(1,0),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三道题看似有异,实则同构,都是过三点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抓住本质,异中求同,就可触类旁通,以少胜多。

六、设置操作题型,将思与行结合起来

在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灌输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大脑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听,没有思,更没有得。所以,为促进学生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想出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便是有效措施之一。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化为具体,且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几何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所发展,实现指尖上的智慧。比如,教师讲解(a+b)2=a2+2ab+b2时可以运用操作讲解方法,让学生准备两块长a、宽b的长方形纸板,另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板,另一块边长为b的正方形纸板,然后将四块纸板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2,此外,大正方形是由四块纸板拼接成的,所以它的面积是四块纸板的面积和a2+b2+2ab,由此可以得出公式(a+b)2=a2+2ab+b2。经过动手操作,学生对公式的印象深刻,且具备思维的条理性。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第2篇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初中的初中生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初中生数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初中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初中生数学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初中生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素质。初中的初中生学习建设在整个初中生数学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初中在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初中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二、反思教学法在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培养的人才内外兼修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初中,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沟通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数学教学的实质体现。数学教学教学中的交际数学教学的核心,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缺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主要有较强的沟通意识,不进行沟通的目的以及形式的沟通,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势必会削弱教学的基本教学的功能,影响了学生数学教学能力的生成和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老路”。重点在语言掌握的知识或教学的语言纯的形式,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跨文化条件下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数学教学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研究成果与感受,特别是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每组用时不超过8分钟;挑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每小组的汇报时间,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析和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学生课题选择的现实性,发现等量关系的个数和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活动再反思与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本小组的课题,汇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整理,汇集各小组报告出一期墙报或小论文集。

(三)数学教学要借助工作特点强化实际效果

一是在实行初中的数学管理中,任何形式数学下培养出来的初中生,只有通过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评判区分出优劣,这是检验数学成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评判一种数学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初中与数学分离开来理解。初中数学发展下的初中生培养,是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重要能量储备之一。课程教学一直强调的就是课堂的气氛要有节有制,既不能太活泼,也不能太沉闷。大部分数学教学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也只是简单地采用问答形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学生在进行教学训练时,可以结合情境创设,通过与说相结合,在对教学理解的情况下,结合情境创设,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找到语感。教学的过程是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双向交际的过程,离开两主体的双向交际,而只局限于其中的任何一方,就难以有效达成教学目的。学生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过去往往只调整教师主体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另一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我们说学生初中数学教学能力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意识。不但教师要有,学生更应该有,从而使教师既是语言教师,同时还是文化教师,学生既是学语言教学的学生,亦即是学教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学生。

三、结论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第3篇

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运用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由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着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物理概念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概念的思维特点、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二、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1.先入为主、片面或者错误的生活经验造成思维障碍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往往对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造成干扰。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个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感知到的同样体积的铁比铝重,而铁的密度又大于铝,就得出“密度大的物体一定比密度小的物体重”这一错误的结论。又如,学习“浮力”时,学生会认为“上浮的物体浮力一定大于下沉的物体的浮力”。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受到了生活经验的误导,造成了思维的障碍。

2.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导致过分依赖感性认识,一旦感性认识不足,便出现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初中生由于抽象思维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思维,这就出现了一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则往往无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磁场”这个概念时,如果教学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形象地再现磁场的形状和作用,单靠学生肤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师空洞的讲解、板演,就很难正确理解磁场的概念和作用。

3.隐含条件造成思维混乱

每个物理问题中,往往包含有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有时候隐性条件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概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初温相等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沸腾的水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铁块和木块的温度谁比较高?”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常常借助生活经验,认为铁比较容易吸热,所以温度应该较高。这一错误结论的产生,在于学生不科学的思维习惯,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两个物体都和开水达到了热平衡”这一隐含条件。

4.多米诺骨牌效应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的形成要借助已有概念的建立,如果前面一个概念没有掌握,势必会影响到另一个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如果学生对于“功”这个概念没有掌握,那么在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功率”等概念时,就会出现连锁障碍,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5.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的混淆

初中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思维时,一般的通病是不问实质,不看条件,形式地或机械地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概念时,学生对于公式R=■,常常认为R和U成正比,和I成反比,而忽视了R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即R表示导体的特性。常温下,它只和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U、I无关。

6.思维定式的反作用和相联概念之间的混淆

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时候,定式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学习相联概念的时候,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造成概念间的混淆。如,在学习“温度”“内能”“热量”这三个概念时,学生往往认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大,学生明显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把内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给混淆了。

7.运用概念时,张冠李戴,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心理过程的实质,在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是,学习完概念之后,对于概念的内容、公式、物理意义、适用条件都能倒背如流,但真正运用的时候,往往会张冠李戴,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表述问题。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对于功的两个要素、计算公式W=FS都耳熟能详,但在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如,下面这个问题:“一个人提着一桶重200 N的水,沿着水平地面前进了5 m,则这个人的拉力做了多少功?”很多初学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都是习惯性地得出做功1000 J这一结论。这种不加分析判断、张冠李戴地随便套用公式条件的错误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尤其普遍,其问题在于对于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理解。

三、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要解决上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1.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关键。

(2)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以用数学方法和测量共同来建立。许多物理概念是定量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如速度、功、电流等物理量。如,在建立“速度”这一概念时,就离不开路程和时间的测量,然后再借助数学工具来建立概念。

(3)物理概念中的物理量,还具有各自的特征。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反映出物理量各自的多种特征。如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或基本物理量、导出物理量等。尤其是导出物理量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前面基本物理量的正确形成的基础上,所以学好基本物理量对于建立导出物理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1)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一是建立概念时思维定式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二是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三是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四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

(2)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感知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方式。直接感知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的事物,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正确的概括性的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论述和说明,要解决前面叙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实施好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概念的教学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例如以下的几个办法。

(1)运用实验

运用实验,一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思考。二是便于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印象,更好地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个过程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可以参照下面表格所示的信息,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负责测量铁块,B组负责测量木块,C组负责测量铝块,最后再汇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由于有大量的感知数据,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两个结论。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并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经验,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如,在进行“惯性”这个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味自己乘车时车子突然刹车和启动时身体不同的反应或者走路时绊到石头不慎摔倒等事例,都能把学生置身于物理环境中,让学生对惯性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此外,借助漫画、板画、多媒体技术、实地参观访问等,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2.启发思考,教给方法,加强思维训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要获得正确的概念,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这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并教给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加强一些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察实验法、初步的科学抽象概括法和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还有运用简单的推理想象、定性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理想化法、等效法、类比法、运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概念等方法。例如,在教学“电阻”这个概念时,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密度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类比密度表示物质的特性而电阻也是导体的特性这个共同点。又如,教学“功率”这个概念时,也可类比“速度”这个概念。只要运用得当,使用类比的方法,前面的概念的正确建立势必对后面的类似的概念的建立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再如,在教学“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热量与内能、温度”等概念时,都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来理清有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尽量降低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如,在教学“力”这一概念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扣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字,这样学生一旦提到力,头脑中立即就会反映出“相互作用”四个字,对以后的知识运用很有帮助,这是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又如,在学习“沸腾”这个概念时,学生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水温达到100℃就会沸腾,教学中应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以有利于正确概念的形成。

此外,在思维训练中,应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内能与温度”时,学生一般会理解“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加”这个结论,此时教师若能借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思考:“物体内能增加了,温度一定升高吗?”引导学生分析当水沸腾时,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借助这个特例来理解以上的那个问题,就可以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多进行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最后,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教学,逐步使学生理解内涵和外延,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加强对隐含条件挖掘的专题训练,让学生头脑中存在“隐含条件”这一思维定式,有利于在碰到存在隐含条件的问题时,这个思维定式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加强运用训练,实现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运用中发现问题,以进一步解决问题,完善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教学中应及时地多提供一些运用概念的机会,如练习和实践活动等。在运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运用是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完“惯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可提问:如果锤头松了,应该怎么办?或者提问:怎么去除衣服上的灰尘?其中有何科学道理?当然,在设置问题加强练习时,问题和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是否突出。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预见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该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王志军,俞国祥.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6.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品质;培养

任何人才不是天生的,是通过长期的系统的教育的结果。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青少年和儿童若是通过长期专业培训教育,尤其是对其优质的思维训练,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党和政府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考训练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纵观历史,从国内到国外,从教育的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和教训,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应该通过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的前提和重要环节。人们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金钥匙的思想素质教育,启发学生智慧之门,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

一、初中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原则

(一)数学思维品质的内涵。数学思维也是现在思维领域的一种模式,它是以数学里面相关的符号和语言作为一种形式与载体而存在的,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发展的也很好。数学思维的形态有很多,并且彼此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并且人们能够更具不同的形式在进行归拢和分类。思维逻辑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分类,其中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不同的思维模式也有着不同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而且思维还能够分为正向以及内向。思维的具体芬达还有很多,这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探究以及发现其内在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现如今判断一个学生思维的好坏可以从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注重思维模式的建立。

(二)初中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发展学生思维模式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方法还是与老师特定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的环境相关的,所以不要把思维品质的教学归结到某一个模式当中去,它的种类真的有很多种。但是当老师想要带动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也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并且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融合,与其自身的心理状态,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在不断的客观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应该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很好的领导;3.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问题;4.有组织有纪律的教学方式;5.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是后的反应程度就能够这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它可以表现出一个孩子智力方面的问题,这些表现很明显,这些孩子都能够从一般孩子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时候再加上老师能够给予正确的领导,再加上灵活的思考,这些都是好的思维品质的表现。

(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拥有好的思维品质的之上也有着好的创造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创造性也就可以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思考。学生通过这些新的有效的方法创造出一些新的方式,老师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给予学生好的领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则更加应该给予鼓励以及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好的发展空间

例1 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如图1,已知ABC中,AB=AC.求证:∠A=∠B.

按常规做法,可添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线。

开课时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想到通过证明得出结论,用的是SSS公理.这正是独创性思维的魅力所在。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在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能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这将阻碍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造成方法上的定型化.突破思维定势,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理解知识、定理性质等的前因后果关系及适用范围渝止“定势错觉”。

(三)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与别的相关领域而言是比较严苛的,他对于所有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对严格,思维的批判性所表现出来一种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总是会对一些问题对老师提出发问。往往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老师来领导学生以及鼓励。这样对孩子的未来也有着很多好处,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第5篇

一、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快车道,此时的他们心智发育还未健全,容易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若是学生的兴趣发展得到正确的引导,便可以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使用好学生的好奇心.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意识,尝试与学生做朋友,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其次,在很多时候,学生爱上一门学科不仅是因为这门学科的趣味性,更会因为任课老师的个人魅力而倾向于这门学科.教师不妨采用生活化、趣味化的平面几何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平面几何知识引入到教材教学中.

二、注重引导,强化能力培养

要想教好平面几何,几何语言、绘图能力、逻辑思维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首先是几何语言.几何语言是学生学好平面几何的基础,它包括几何模型、几何文字、几何符号等.对此,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几何学科的重要性.平面几何关注的是一些图形的大小、位置、形状等,在教学伊始,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几何术语的教学.然后就是学生的绘图能力,能否将自己脑海中的图形绘制出来成为了核心.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绘制立体图形的三视图,通过平面与立体的结合,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最后就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平面几何应用意识.对此,我提出以下训练题:如何利用直尺、直角板绘制角平分线,如何利用圆规绘制垂直平分线?学生在角平分线绘制的过程中,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利用直角板与直尺准确地绘制出了角平分线.在垂直平分线的绘制上,学生利用中垂线定理绘制对称点,连接对称点即可得中垂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概念、性质都得到深刻理解.

三、鼓励个性,开展活动教学

初中生在本质上还属于孩子,爱玩是每个孩子的通性.对此,教师不妨利用教学活动,将平面几何知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平面几何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特色意识,在遵照教学安排的同时,对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和创新.例如,在讲“旋转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大风车大家都看过,谁会制作风车呢?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正方形纸绘制四角风车.有了旋转对称图形的基础,学生围绕风车的四个叶片进行图纸绘制,剪裁后,很多学生成功制作出了风车模型.此时,教师再结合旋转对称图形的特性,对照学生制作的风车模型进行教学.旋转对称即是绕某一轴心转动后可以得到相同的图形,你们制作的风车叶片正是如此.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身的操作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对旋转对称图形的理解实现了深化,提高了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

四、推理论证,注重解题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