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第1篇

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学院。除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之外,学院还招收“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方向)、“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基本理论、生命发展与德育、儿童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教师教育等方向)和“美术学”(油画、美术史方向)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除此之外,还在全国率先招收“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门为国家培养专业化的少先队辅导员,并在“教师教育研究”二级学科下招收“小学教师教育”博士研究生。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是首都师范大学重点专业和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特色专业,曾连续三届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两届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

初等教育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对小学教育颇有研究的师资队伍。学院设有“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多次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课题。目前,初等教育学院在校本科生1602人,研究生139人,是国内小学教师教育领域中拥有三个办学层次的学院。建院十五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为首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艺术类专业设置:

初等教育学院设有2个艺术类专业:美术学(小学教育)(师范)、音乐学(小学教育)(师范)。

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功底和基本技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的教育工作者。毕业学生具有主教美术或音乐课程教学专长,同时能够兼任其它课程教学。

美术学(小学教育)(师范)开设的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速写、简笔画、中国画、设计与应用、素描人像人体、油画人像人体、中国人物画、实用美术、电脑美术、中外美术史、小学美术教学论、儿童少年卫生学、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等。

音乐学(小学教育)(师范)开设的主要课程: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市场因素

一、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形成

随着研究生整体规模发展,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81年,全国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21人,约占全国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0.24%。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发展的增快,教育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也开始增加。1989年,我国共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559人,大约是1981年的26倍之多。

1989-1998年,教育学研究生呈稳步发展的趋势,其招生规模逐步递升,教育学硕士的招生从1989年552人,上升到1998年的1 383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1%左右,在校的教育学研究生也从1989年的1 685人上升到1998年的3 913人,年均增长率约为9.8%。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的人数也从1989年559人增长到1998年的813人。

1999-2005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也带来了研究生整体规模的发展。在此期间,教育学研究生的招生以年均31%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全国研究生的平均增长速度26%。2005年教育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2 357人,其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1 352人,比2004年招生人数增长了24.9%。高于全国同期硕士生招生增长率13.6%。截至2005年,全国共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24 693人。就在校生数而言,到2005年,在校教育学研究生已接近3万人,是1982年的120倍左右。特别是从1999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学研究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也急剧攀升,在校研究生数从1999年的5 499人增加到2005年的29 855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3%左右,这样的发展速度,乃为历史之罕见。毋庸置疑地是,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与目前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息息相关。

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在进一步扩大。2008年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09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与会专家指出:预计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如此背景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又受制于哪些因素呢?

二、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一)就业空间狭窄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空间狭窄,签约率低、对口签约率更低,就业压力大,就业满意度普遍不高,许多毕业研究生宁愿待业也不就业,“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教育学毕业研究生的真实写照。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就业最集中的区域,而学校一直也是吸纳硕士、博士毕业生的第一大用户。而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普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当之无愧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在毕业生对高校的追逐热度不减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科研、教育培训等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却不增反降。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的进入门槛逐步提高,同时,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接近尾声,普通高校的师资需求量逐渐减少,再加上高校中需求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岗位原本就少,使得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进高校显得难上加难;而在现有的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对应的教育学课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尤其是中心城市的中小学对教师需求量逐年减少;各类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具有操作性的人才,对教育学毕业生的需求非常有限。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另一主要选择,近几年人才相对饱和,其对毕业生的需求正逐年下降。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基本上是以专业是否对口而做出的,目光大部分锁定在高校、科研、培训单位或者教育行政单位,校外职场普遍对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没有吸引力,广大毕业生求安求稳心理没有根本突破。对企业、公司、创业等话题普遍反映冷淡。原因有二:一是研究生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到这些单位;二是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大多与“教育学”专业不对口,对其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少。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教育学专业毕业生长期涌向需求量越来越少的学校、事业单位和机关全民所有制领域,就业空间越来越狭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二)年龄歧视

对用人单位来说,年龄是他们招聘员工时的一个重要尺度;而对毕业生来说,则是影响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几乎所有的招聘,包括每年中央及各地的公务员招录中,都对年龄作了具体的限制。对不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28岁和30岁成了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以现在的学制计算,如毕业直接读研,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在25-28岁之间,如果是工作后再选择读研,不少毕业生毕业时已超过30岁。而事实上是,不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前是中小学教师,在工作若干年后才读研,在就业时,虽然知识增加了,但年龄却成了影响他们就业的巨大障碍。

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时只能选择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和行政管理等岗位,而这些岗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应聘者的年龄限定在了28岁内,稍微宽松点的也在30岁以内。同时,不少中小学招聘教师时,也都把年龄作为了一个重要条件,考虑到女性在婚姻、家庭和生育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中小学宁可选择年轻点的本科女生而不愿选择大龄的研究生女性。如此规定,使得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因年龄“不过关”而失去就业机会。

(三)性别歧视

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访谈可知,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重庆市某高校某研究中心2007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女生的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69.23%。事实上,各个院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女生的数量也普遍呈现出绝对地多于男生(艾诗根,2007)。

女硕士生毕业时是结婚和生育的高峰期,生理因素和传统社会分工使性别成为困扰女研究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用人单位又无一例外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的,挑选人才十分谨慎,在录用女研究生时通常会有所顾忌。几乎在所有的招聘活动中,均能发现“重男轻女”的影子。再以高校招聘辅导员和行政管理等岗位为例,不少岗位都明确注明了只要男生。一个成绩优秀的女研究生竞争不过一个成绩平平的男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男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在某些招聘中,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明确要求性别,但在实际操作中,性别毋庸置疑地已经成为女研究生求职就业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碍。

(四)第一学历歧视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的各种就业歧视悄然而起。其中,第一学历歧视就是当前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歧视现象。所谓第一学历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研究生的过程中,除了对研究生的学历进行审查外,还对毕业生在研究生教育之前的大学学历情况进行审查,分出三六九等,以区别对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学历层次区分。如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本科,专科或者是专升本的则不予录用。2.第一学历类别区分。如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本科,其他类别,如函授、自考、电大等则不予录用。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重点大学毕业,等等。

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第一学历为非全日制本科或者非本科的研究生占了相当一部分。再以重庆市某高校某研究中心2007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例,第一学历为非全日制本科的研究生几乎占到了总人数50%,而且相当一部分在就业时受到了第一学历的歧视。实事求是地讲,第一学历是对毕业生过去学习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印证,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参考价值的。但是,过分强调第一学历,毫无道理的“一刀切”作法,完全是用人单位基于买方市场的强势所采取的一种破坏社会公平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对人的蔑视,在客观上断送了那部分“出身”不好而研究生阶段非常优秀的同学的就业机会,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的话,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正确人才观的形成和社会公平。

三、解决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

加强教育学学科和专业建设是改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基础。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也是教育学这个学科和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问题出在毕业生的就业上,但是根子却是教育学学科和专业本身。所以,对教育学学科和专业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是解决其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现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在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教育学学科和专业本身存在着与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说,教育学学科和专业的调整和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亟须大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此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也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遭遇种种就业问题的本质原因,换句话说,目前教育学学科和专业本身存在着与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相适应,是造成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种种歧视的根源。对此,笔者认为在适度控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扩招规模的同时,必须施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均衡分离。

研究型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为继续升学,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以培养创新性的科研人员为目标。目前就业市场上对此类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并不十分旺盛。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适度缩小研究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培养重点应该向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倾斜。而对于具有学术潜力和扎根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应该严格筛选、重点培养,确保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小批量小规模方式确保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再通过博士研究生层次的规范和训练,初步成为一个专业知识深厚、人类知识广博的职业教育学者。

技能型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有强烈就业需要的研究生,定位于创业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业型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在教育贸易和教育服务市场中工作,属于教育经营人才而非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教育理论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知识,将教育与人力资源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创业型人才;应用型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指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等基础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这种人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才是社会所广泛需要的,再加上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很强的实践经验,所以笔者建议此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为主要对象,以在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要目的,且在数量上要有所增加。

(二)毕业生个人调整求职策略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去向上,必须改变以往的择业观念,去掉精英意识,以面向中小学和校外职业市场为突破口满足就业。

首先,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必需改变以往拘泥于高校和科研系统,俯视基础教育领域的择业观念。用专业知识服务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科研岗位,积极探索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结合的生长点,充分体现出专业理论学者指导教育实践的有效力度。其次,突破以往囿于学校系统求稳求安的心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在新兴的职业行列――教育经纪人、教育咨询师、教育经营者等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精通外语、具备广告策划、产业开发、营销战略才能的人,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在生活与“教育事业”之间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平衡点,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用亮点展示给社会。只有这样,大规模地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得到人们的肯定,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存在价值也由于这些人为社会和自己所贡献的资源得到切实的彰显。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研究生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竞争力的培养。对所有毕业生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劳动法的实施都要求他们必须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此,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成功。

(三)用人单位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是平等的主体,但是在目前的“双向选择”中,两个主体并不平等,用人单位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主动权在多数情况下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所以,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必须正确发挥就业的主体作用,摒弃各种求高、求奇、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第一学历歧视等错误的用人观念,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合理接受人才,协助政府、高校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具体来讲,用人单位首先要认识到承担、消化就业压力是用人单位应尽的社会责任。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就像守法、纳税一样,是每一家用人单位应尽的责任。在招聘新人时,不搞应急式招聘,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单位长远的发展,长远的需要,而不能只顾眼前的、暂时的利益。同时,合理招聘是用人单位应持的基本招聘态度。用人单位的职责,在于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来招聘大学生,来对待今天的高等教育。任何一个谋求事业长远发展的用人单位,都要把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的战略资源,把每一个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伙伴,在这样的理念下,用人单位必须认真、合理地对待校园招聘。比如,对于到中小学应聘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该看到研究生三年来在学业、思想上的积累,尤其是在教育学理论方面扎实的基本功,而不应当简单地以“没有这门课程”拒绝毕业生,甚至大搞年龄歧视、性别歧视等。唯有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进行招聘,用人单位才能真正得到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也才能真正为毕业生就业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述评;培养策略

一、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实施的精英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有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56万人,2014年较2013年扩招2.1万人,2014年普通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7.9万人,占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的4.3%。在硕士研究生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人文社科课题研究,甚至与理工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许多科研成果的获取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社会在发展,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更需要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了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可从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培养策略具有研究价值[2]。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开始恢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扩大,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科学研究能力现状,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研究[3]。

(一)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

专家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构成要件。李吉霞(2006)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团队合作与交流等,还应该包括论文的写作能力、对计算机和外语的掌握及熟练使用的能力[4]。中国人民大学宋继文(2010)认为,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文献的能力、实施研究的能力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可以涵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巩亮、张万红等人(2015)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形成、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结果的汇报五个维度[6]。

(二)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将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大多数归结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周晓丽(2011)分析认为,研究生扩招影响到研究生生源质量[7]。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与水平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再者,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研究生院校学术氛围不浓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巩亮、张万红(2015)采用多元分析法开展研究,发现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的因素包括导师的学术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边志华(2015)则从另一角度说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高校科研环境的制约和学术氛围不浓等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8]。

(三)科学研究能力现状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赵瑞瑞(2010)以苏州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力度匮乏,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欠佳,资料搜集能力不足,资料处理能力薄弱[9]。于巍、张立军(2013)分析研究生培养现状,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的、缺乏坚定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素质不均衡等主要问题。

(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的归因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是多方面的。边志华(2015)认为,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指导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环境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是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吉霞(2006)主要从加强导师科研指导方面提出建议;宋志航(2008)则提出了教育方法应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适应、导师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增加培养经费等措施[10];郭学渊(2010)则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11]。

三、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时间上来说,国外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比国内早,著作也更丰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构成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一)能力构成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能力构成做出了界定。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构成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二因素论”。其中一般能力是人的基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表现在人某方面的特长。美国学者瑟斯顿认为,能力是由人的原始能力和因素构成,并且他们是彼此无关的;吉尔福则提出了能力由操作、材料、产品构成的三维模型;从教育维度,MeGrew(1990)把能力分成三部分,即智力、情感、身体;从管理维度,Devisch(1998)把能力分为三部分,即职能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戚鲁(2003)把能力归为德能、体能、智能、技能四类[12]。(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德莱门特、皮纳德等论证了集体指导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蓝森(LanserE.G.)提出导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一种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ClarkB.R.)对美、英、德、日、法五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13];葛芝金(1996)认为,国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对科研能力的影响[14];布威尔(1999)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计划、考试资格等。

四、研究现状评述

梳理国内外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不难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并没有深入准确的描述。现有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没有针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开展有效研究,没有厘清相关变量的关系,没有开展变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虽然有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但大多数是从经验层面分析的培养办法,并没有实例证明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导师指导

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三周内,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导师,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制订研究上的课程学习计划,并填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培养计划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名称、学分、论文方向等,明确导师职责,制订学生研究计划。

(二)增加学术训练

1.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针对研究生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知识、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目的。并鼓励研究生从理论学习走到实践中,实践强化理论价值,并反作用指导实践。通过社会实习或实地调研,促进基础理论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对此展开实践数据和案例收集工作,进而完善或强化教育学术理论研究。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政府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研究生导师。与此同时,重视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阵地,导师队伍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其教学目标深化到课堂教学的每项细则中。彻底改革传统科研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型、自主性教育探究模式,例如,学术成果汇报或展示、小组研讨报告、学术探究总结、科研实践报告等。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让研究生通过实践反指导作用于理论性的科研创新中。3.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研究生院校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建设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搭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构建包括研究生部、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校友总会、实习实践基地等在内的管理协调平台与工作机制,使学术训练及创新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与不同院校合作交流,强化各院校学术力量的优势互补性,打造各院校相同或相似学术力量的优化合作机制。对此,高校间切实强化交流培养和访学计划,为学术交流提供专门场所,定期开展科研教育论坛或研讨,各高校应予以重视和支持。4.加大创新训练经费投入,建立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教师培训、场地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践环节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学院应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多渠道、多层面地解决学术培养经费的保障问题,为研究生创新训练提供资金支持。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在线教学

一、前言

社会需求是推动远程教育事业和远程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国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的爆炸性增长,强有力地推动着远程教育队伍建设和远程教育学科专业的发展。环顾全球,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不少大学已开始开设作为独立学科的远程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丁兴富,2002)[1]。到2004年,根据互联网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个国家30余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的系列课程,进行着学历的或非学历的专业教育。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远程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大,但也面临着教育质量等诸多问题。丁兴富认为,“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远程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我国组织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面临的质量危机或学历证书与学位的含金量挑战,归根结底是对远程教育队伍人才的专业素质的挑战”[2]。为使我国远程教育事业能长久、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远程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当前在我国加快远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系统化地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上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从其教学方式上讲,远程与在线教学的方式十分普遍,而近年来以“体验式”的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更是其发展新走向。

二、国际上以远程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教学的情况介绍

国外院校的远程教育专业课程在其名称中多带有“远程”、“开放”、“在线”、“分布式”与“灵活”等语词。大多数项目都提供证书或学位,所授予的资格包括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Diploma)与硕士学位(MasterDegree)等。

本文作者通过互联网查阅到表1中所列的4个国家14所院校正在以远程在线教学方式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并提供学位或证书(见表1)。

由此可见,当前国际远程教育专业教育中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十分普遍。为什么国际上有如此多的机构要以远程方式,特别是以在线方式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呢?使用远程在线教学方式是如何进行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呢?本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

三、案例研究

案例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在线与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

英国开放大学所提供的在线与远程教育(OnlineandDistanceEducation,简称ODE)硕士学位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该计划完全以远程与在线方式进行教学,无任何面授环节。计划除可授予硕士学位外,还可授予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它面向全球招生,其灵活的远程与在线教学方式为许多在职成人提供了学习远程教育专业知识的机会。该计划共开设五门课,分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开放与远程学习的实施”、“领悟分布式与灵活学习”、“互联经济中的学习”和“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

ODE项目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在教学设计理念中强调学习者对在线远程学习新环境的亲身体验(做中学),以及对集体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者在“信息技术在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一门课的课程指南中指出,该门课第一个模块的实施方法是:一、做中学;二、对活动与交互作用的评论反思;三、社会建构的观点;四、协作学习。(TheOpenUniversity,2004)事实上,这套理念不单是存在于此模块中,而是贯串于整个ODE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之中的。

做中学,亲身“体验”在线与远程学习是课程所强调的首要方法。学习者被要求亲身体验师生分离、学习者间相分离的情形,体验远程特别是在线环境下的教与学,要求尽可能生活于其中,而不是仅仅通过阅读。课程指南要求学习者要用足够的时间和其他参与者及辅导老师在一起,融入一系列结构化的团体训练和活动中,选择、访问和应用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工作和协作。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课程设计者十分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交流。课程各模块中设计了若干活动,要求学习者参与,如小组讨论与辩论、组间辩论等。同时,课程也设计了将学习者参与在线讨论的行为和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行为计入成绩的评价环节。

例如在“在线教与学”这一模块的教学中,课程设计者认为,计算机媒介会议在网络学习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使学习者能体验到计算机媒介会议是如何应用于教与学的,并学会组织这种教学,课程设计者安排了如下为期三周的结构化辩论活动:

由辅导老师把学习者分进一个6至8人的小组(每3至4名学习者被分配给一个辅导老师,即每个组两个辅导老师),相关阅读材料和信息资源的指示信息提供给所有成员,并要求每个组围绕一个设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辩论。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将被分配一个明确的角色(辩论的正方与反方、主持者、总结者、评论者、解说者、辩论报告起草者等)。课程为参与者提供了供参考的论点陈述方式,如“计算机会议是一个理想的协作学习方式”、“在线辅导要求的是与面对面的辅导完全不同的技能”等。在第三周的末尾,每个组将被要求上传一个对会议的总结报告。教师将根据每个组的表现及各成员在线辩论中做出的贡献给学生作业成绩。

通过“做中学”,通过亲身经历远程在线环境下的学习和教与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学习者能真正地学到从事在线与远程教育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ODE项目的课程资源包括在线资源和离线资源两部分。在线资源主要通过项目所使用的FirsstClass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讨论和向辅导教师进行咨询等,平台集成了邮件功能,还提供在线学习指南、信息资源链接、软件演示站点和相关文章、报道与论文等信息。项目提供的离线学习材料包括:一、课程光盘,其内容可以是视频,如记录着对远程教育专家的访谈或对参与ODE项目的学生的访谈,也可以是包含课程相关的多媒体开发案例或相关的应用软件。二、印刷材料,课程绝大多数模块中都提供了参考书籍列表,此外课程中还会发给学生一些活页材料。

案例二: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

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在线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计划(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也是一项享誉国际的远程教育专业发展项目,在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第21届世界大会上获得了优秀奖。它由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学位授予机构,并由德国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CenterforDistanceEducationatCarlvonOssietzkyUniversityofOldenburg)参与。该项目于2000年开课,完全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教学,设有7门核心课程、10门选修课程和一门必修的结业课程,可提供远程教育硕士学位和远程教学等6类证书。

除完全以在线方式进行教学外,该项目还具有如下特点:

1.国际合作

OMDE是马里兰大学学院与德国奥登堡大学长期合作的签约项目。在项目启动时,两机构所达成的协议是:一、UMUC是远程教育硕士学位的授予机构,承担所有的学生管理责任,提供学习管理系统及基于WEB的课程传送系统;二、奥登堡大学作为UMUC的合作伙伴,提供一项认证和若干课程;三、两个机构各自发展各自的课程,雇用并管理各自的教师;四、课程和教员发展是两机构共同的责任。课程主持人是德国的乌里奇·博纳赤(UlrichBernath)和美国的尤金·鲁宾(EugeneRubin)。

马里兰大学学院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远程教育实践经验的机构,有着完善的服务于学生与教师和支持项目发展与传送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一系列的管理、财政援助、注册、学生建议、在线书店和图书馆等在线服务。而合作的另一方,德国的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颇具实力。马里兰大学学院的平台系统与从事远程教育的实际经验和奥登堡大学在国际远程教育方面的专长相结合,两个机构通过合作做成了各自单独都不能做成的事情。

2.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员

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克服了地理距离,使得世界范围内远程教育领域的专家易于被作为教员吸纳进该项目,该项目的教员汇集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格兰、以色列等国家远程教育学者和专家。学者们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远程教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生建立广阔的视野十分有益。项目启动四年来,还曾请到过迈克·白多恩(MichaelBeaudoin)、迈克·穆尔(MichaelMoore)、希拉里·佩拉顿(HilaryPerraton)、奥托·彼得斯(OttoPeters)、格伦维尔·鲁姆勃尔(GrevilleRumble)等国际远程教育界的著名人士作为客座专家短期地参与课程教学和在线讨论。

3.面向国际招生

OMDE项目的学生除来自美国本土三十多个州及美国的海外驻军外,还来自十多个不同的国家。

案例三: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

在此要剖析的第三个案例是,作为马里兰大学学院在线远程教育硕士教育的源流与雏形的,1997年和1998年由马里兰大学学院和奥登堡大学卡尔文奥西埃茨基远程教育中心联手举办的三期“远程教育专业发展虚拟研讨班”。该研讨班受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ICDE)授权与资助,同时有博瑞·霍姆博格、奥托·彼得斯、盖瑞·米勒和托尼·贝茨等国际远程教育研究界的学术泰斗参与教学。三期研讨班每期持续10周,累计招收了127名学员,学员遍及德、美、澳、墨西哥和菲律宾等24个国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自1993年第一个网络浏览器诞生以来,基于网络的教育出现爆炸性的增长(TheOpenUniversity,2004)[3]。在1995年,奥登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的博纳赤和时任马里兰大学学院教学设计办公室主任的鲁宾看到未来远程教育事业必将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展,大量需要远程教育专业人才,而当时对远程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却未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存在极大可挖掘的教育市场,两人决定要开办一个研讨班。经ICDE授权,由ICDE和美国AT&T公司注入启动资金,1997年第一期研讨班启动。1998年两机构又继续举办了两期虚拟研讨班(第一期研讨班是免费的,而后两期则需付费)。

研讨班之所以要以虚拟在线的方式举办,主要是因为研讨班所面向的学员都是在职的大学教员或管理者,他们很少有整块时间参与面授,再者参与虚拟研讨班对学员来说花费较少。而研讨班之所以采用了国际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远程在线的组织方式使得国际合作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举办者认为,远程教育正在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活动,将虚拟研讨班置身于国际化的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对其本身是有益的。

虚拟研讨班的特点包括:

1.基于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的在线学习

研讨班的课程内容是被分成模块的,每一周或两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在每个模块开始的时候,由模块的主持者在论坛中推荐的阅读材料,包括客座专家的论文,要求学员阅读。同时也本模块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学员进行讨论。为使研讨的内容能为参与者所充分研讨,专家被要求在模块的后半段再开始参与讨论。在一个模块的末尾由模块主持者对本模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介绍下一模块的内容与客座专家。异步计算机文本讨论方式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口语的讨论,每个人的发言都是经过深思的,每次发言的内容都将被保存下来,在研讨会结束很久后仍可被他人阅读。在研讨会前,大多数学员对以异步的计算机文本会议方式进行的在线教学感到十分好奇,通过参加虚拟研讨班,他们了解了在线环境的新型教学是如何组织的。“在每期研讨班中,参与者相遇、交谈、达成共识,有时意见极不一致,也有时能激起强烈共鸣,互相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学习社区,有些时候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课程结束之后。”(UlrichBernath&EugeneRubin)[4]

2.采用客座专家领航,学员互学的策略

在职的远程教育者很少有时间与远程教育同行相交流,更少有机会与学科的理论专家相交流。虚拟研讨班请来了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参与在线讨论,学员得以阅读专家们的文章并直接在论坛与著名专家进行交流,这使得他们十分兴奋,与专家的交流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更使他们意识到远程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学员们了解了本行业的动态并感受到他们从属于一个远程教育专业共同体。

3.跨时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跨文化的对话

在线学习环境采用异步通讯模式,这使得两名研讨班的主讲教师可以跨越时空协同教学。主讲教师在各自所在的大学跨越大西洋计划并举办研讨班。此举实际上验证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协作是切实可行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每个参与者带着文化和地区的视角参与讨论,这引发了更广阔和更深入的对远程教育的思考(UlrichBernath&EugeneRubin(2004)[5]。

举办三期虚拟研讨班的实践为两机构积累了丰富的以远程在线方式进行培养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的经验。虚拟研讨班的内容与设计是后来在线远程教育硕士项目中远程教育基础一课的基础,该课的大纲和教学方法直接建立在虚拟研讨班教学的基础上。在2000年1月,马里兰大学学院的远程教育专业教育终于走过了从非学历培训到正式的学历教育的历程。可以说,虚拟研讨班是马里兰大学学院远程教育专业从无到有间的一座桥梁。

本文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中国特色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国家级:BYA01011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兴富.论加快远程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3]TheOpenUniversity.H802Applications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OpenandDistanceEducationCourseGuide2004[DB/OL].,2004-12-8.

[4]UlrichBernath&EugeneRubin.TheOnlineMasterofDistanceEducation(MDE):ItsHistoryandRealization[DB/OL].2004-12-8.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研究生;管理工作

一、研究生辅导员对研究生管理的背景

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在普通高校的本专科辅导员设置中,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进行设置。部分高校对研究生辅导员设置也很重视,贵州师范大学在《贵州师范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应在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进行专兼职辅导员配置。在目前实行导师制的前提下,研究生辅导员大多由研究生秘书或学院党委秘书兼任,配置专职辅导员的基层单位较少。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研究生院下放相关管理任务到基层单位等情况下,辅导员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组织发展、班级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由此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的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研究生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特点

1.重要性

(1)研究生教育层次高。根据我国现行学制,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学历层次的教育。而如何培养出一定数量且具有高素养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尤为重要。(2)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人数较之前增幅较大。尽管近年来个别年份硕士研究生报名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目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仍然较大。(3)对研究生管理的重视。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对研究生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视。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处于一线岗位,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复杂性

首先,研究生管理工作事项繁多。辅导员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管理、班级团队管理、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协助等各方面,都要做到统筹兼顾。其次,研究生管理需协调的关系较多。在研究生管理中,需对研究生处、研究生导师、教学秘书等多个单位或群体协调好关系,辅导员在协调这些关系中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再次,研究生生源状况复杂。在历届研究生群体中,生源状况各异,主要有以下不同情况,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应届生与带薪攻读生。生源地分布较广,年龄差距较大。

3.育人性

(1)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育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的是促进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体现出育人性。研究生管理工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也必须延续其育人性。只有把育人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才能保持该项工作的正确导向。(2)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过程是育人过程。在保持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正确导向下,在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过程中,也应该是育人的过程。这要求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学生,都应该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意识参与管理。(3)研究生管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育人。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评价,在考虑工作效率的同时,更应该从其目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工作是否围绕培养学生的宗旨。

三、研究生辅导员与研究生关系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困境体现

在几年的交往中,辅导员与研究生理应是亲人、师生、朋友的关系,但在实际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困境。首先,师生相互不理解。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有了较大不同,研究生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对集体的依赖减少,对自我管理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基于这些特点,研究生辅导员对研究生个人情况的掌握往往不够完善,相反研究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和要求相对较高,容易在工作和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不理解的情况。其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特别在研究生的交往交流、奖助勤贷、作息考勤、评优评干等方面很容易产生误会。由于双方缺乏理解,又未能妥善消除误会,涉及学生的具体利益和辅导员的管理威信,有可能产生矛盾或冲突。

2.原因分析

(1)学校和制度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本科而言有所轻视;其次,研究生各系统管理结构有待改进。最后,研究生管理工作量增长和更新较快,管理制度往往跟不上速度。(2)研究生方面。首先,部分研究生对学校办学条件及制度等不满意。其次,一些研究生单一追求学术,不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的提高,对个人定位不明确。最后,少数研究生过于看重自身利益,功利性强。(3)辅导员方面。个别辅导员学历层次不够,能力和经验欠缺,在工作过程中忽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能考虑复杂的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导致矛盾产生。

四、研究生辅导员应处理好的关系

围绕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结合辅导员与研究生关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辅导员在与研究生关系的改进中应该更注重从自身寻求突破。在与研究生相处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道德关系

在操行方面,o导员应起道德标杆作用。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辅导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非常重要。从大的方面讲,研究生辅导员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立场,以及公民该有的社会公德;从小的方面讲,研究生辅导员不论在精神面貌、着装打扮还是在言行谈吐都应该得体;在处理工作方面,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不违反法律和制度的前提下,尽量考虑普遍性原则。

2.处理好心理关系

在与研究生交往过程中,处理好心理关系,要求辅导员与研究生做到师生的理解和信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在与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中,辅导员应该做到关爱和关心学生,平等、和善、友好地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与学生交流经验、教学相长。同时也要求辅导员充分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尽量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向,对研究生的情绪波动能够进行安抚,能够对学生简单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疏导。

3.处理好工作关系

与研究生交往过程中处理好工作关系,要求辅导员在繁琐的管理工作和日常交往中以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在实际的工作中,首先,研究生辅导员应做到爱岗敬业,在情感上热爱工作岗位,在理智上忠诚自己的事业;其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不但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业务要熟悉,还应该提升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水平,提升教育管理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再次,辅导员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正确处理职业学习、经验交流、岗位培训等方面的关系;最后,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要以研究生培养工作为指向,以研究生成长和发展为宗旨,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谊,叶峰.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2).

[2]郭静虹.研究生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