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逆向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十分重要。
一、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作为定义的数学命题总是成立的,故在应用定义判定或解题时,不仅可以用原命题也可以运用其逆命题。同样,作为定理、公式、法则的命题,往往具有逆定理、可逆公式、法则等,这就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有利条件,通过加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逆向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熟悉知识结构、多方面地掌握其应用,而且对发展学生逆向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以下列各组数为边,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是___(只填序号);
①7cm,5cm,12cm ②6cm,8cm,15cm
③4cm,5cm,6cm ④8cm,4cm,3cm
二、解题方法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一般都是由所给条件从正面直接向结论逼近,但这种正面突破的方式,对某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有时很繁琐,甚至不可能解决,而改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思考,则往往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1.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直角。
分析:用反证法证明,先假设结论中:“∠A,∠B,∠C中不能有两个直角”不成立,即它的反面“∠A,∠B,∠C中有两个直角”成立。然后,从这个假定推下去找出矛盾。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直角,不妨设:∠A=∠B=90°
则∠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故∠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体现知识间的互逆关系,掌握互逆关系,可以养成对问题的双向思维习惯,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一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有时还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甚至取得突破性成果。
三、解答选择题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选择题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解法活等特点,已受到普遍的重视。解答选择题除了一部分可用常规方法直接求解外,大部分需采用较为灵活的思维方法,如筛选法、特殊值法、图像法、逆推法等,其中逆推法就是从结论出发,逐步逆推从而找出符合条件的结论,它也是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
例2.一个凸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他各角之和为2570°,则这个内角是()
(A)72° (B)105° (C)120° (D)130°
分析:因为凸多边形内角和为(n-2)・180°,因此所求内角与2570°之和应是180°的整数倍,故选(D)。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可逆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完善,还会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逆向思维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常规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逆向思维却可能轻松破解。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制胜于出人意料。逆向思维会使你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生活中自觉运用逆向思维,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办事效率和效果成倍提高。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培养实践
初中数学学习需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只有在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和培养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培育方式,立足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智力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的解析和运算,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培育和锻炼,它不同于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状态使学生围囿于既定的问题情境和思维定势,导致学生缺乏灵活的数学变换能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全面建构。下面从初中数学的逆向思维概念入手,根据初中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
1.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也即由果求因、知本求源,它是一种相反方向的思维方式,具有反向性、批判性和悖论性的特点,它与常规思维不同,是一种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相反的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思索,从而在寻求解题路径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定律、法则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对于学生的数学智能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采用“证明定理、定理的应用”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正向的,我们需要对数学知识由正向转为逆向的思维,要引导学生从反向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和理解,从实质上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
2.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2.1初中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逆向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的定律和法则中,有许多“相反相成”的数学概念,它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正反向的联结,在知识得以联系和补充的状态下,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2.2初中数学概念的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的概念之中,涉及一个“相反数”的概念性知识,它是理解逆向思维的知识之一,根据数的概念,可以举例进行“相反数”的理解和认知,如:8的相反数、-4的相反数、-0.8的相反数等。又如:初中数学中的“绝对值”概念,让学生进行“绝对值”概念的逆向思维锻炼,如:|6|=?摇?摇?摇?摇;|-6|=?摇?摇?摇?摇,将这个概念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思考:某数的绝对值为6,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2.1.2初中数学公式的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记忆,通常学生都是由左至右进行公式的记忆和运算,而对于由右至左的逆用方式,则感受无所适从。因而,我们要对初中数学的公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地由右向左进行公式逆用,这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在初中代数公式中,就有这样的逆向公式运用
又如:在平面之内,如果有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对于这道习题的分析,可以采用反证的方法,从上述结论的反面“不相互平行”进行逆向思维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直线必须相交,而直线相交必有交点,这样,在平面内过一个点即有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与数学公式相矛盾,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的推论,那么假设的反面“相互平行”就无可争议地得出成立的结果。
3.结语
由上可知,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逆向的推导方式,引导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定律等知识内容,进行逆向思考,尤其是在解题过于繁琐或者解题思路不清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反向思考方式,降低数学解题难度,巧妙地获取数学习题的解题结果,从而增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有意识、有目标、有步骤的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逆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见到的事物、听到的言语、嗅到的气味一……都要通过各自的感官,输送到大脑,然后由大脑分析、思考发出指令性行动。这一过程,并非是杂乱无章的,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即人们在生活中会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常常表现为“正向”思维方式。如8×6=48这样一个算式,人们大都考虑的是8×6的结果,而对48这一结果的形成都需要哪两个数的积,考虑的并不积极,后一种活动就是思维的“逆向”。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运用逆向思维来处理的内容很少。因此,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机会不多,受教材内容的影响,思维活动长期处于正向思维活动之中,给出一个数学问题之后,总想力图通过正向思维来思考去获得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有很多数学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很难获得解决。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就可以使问题得到很方便的解决,甚至可以得出~些创新的解法,获得一些创新的成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一、新授课增添逆向思维的学习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迟缓、呆板、僵化,在互逆关系、互逆命题、互逆运算、公式的正逆向运用等有关知识学习中,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重建思维方向有着较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所必须的思维转换能力的训练。这种思维训练不仅体现于解题教学中,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概念、原理的教学,公式、法则的推导,命题、定理的证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灌输。只有这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才不会落空。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学习方法恰恰也是在新授课时,随着教师的教学程序开始形成。如果教者在传授知识时只注重了学生正向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往往容易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单向型,也就禁锢了思维的发展。下面举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证明一系列的顺次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心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这样讲授未尝不可,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节课的含金量能不能再大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呢?教者可以这样变化一下,把题目变成一道探索题:顺次连接个什么样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矩形?一个菱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的思维方向与以前不同了,不仅需要正向思考,也需要逆向思考,所得到的四边形的性质也与以前不同了。例如: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矩形,菱形并不是本质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是对角线互相垂直。
当问到顺次连结什么样的四边形?学生就会从思想方法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循此思路,在同一节课上,还可以设计一两个例题,同样是没有给足条件而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分析归纳、完善的思维方法。对于每一个数学题不只是满足于会做,而要勇于探索,多思多变多解,:以此来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不难看出,上述教学程序不仅注重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正向思维引导,当然这也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增添了由结果再返回到已知的可逆程序,这一程序的补充是值得赞赏的,它完善了学生在学习性质时的思维过程,形成了双向型思维。
就此题而言,该教学程序不仅仅是局限在“顺次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心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的正向思维教学上,而且沟通了与“顺次连接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矩形?一个菱形?一个正方形?”的逆向思维的联系,使学生在全面了接受知识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学习。总的看来,学生的逆向思路,在教学中的最初阶段就该形成,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
二、注重概念学习中的互逆关系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可逆性。例如,互为相反数的数,互补、互余的角,函数与反函数等等。对于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可逆概念,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例如,在《几何》的学习中,对于原命题、逆命题这一个概念,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逆命题是原命题的逆命题,『而忽视了原命题也是其逆命题的逆命题,也就是说,如果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反过来命题(1)也是命题(2)的逆命题,这一点只须在讲解教材例题的过程中加以强调即可。对于充要条件这一概念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充要条件是互为充要条件,也就可以了。
然而,对于较难理解的可逆概念,必须在学生已经牢固掌握正概念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正、逆向问题,因势利导地引入逆概念,例如:反函数的教学。首先复习函数知识,深刻领会函数的意义,明确它的表示符号,然后才能进行反函数的引入。请学生思考①函数y=2x(x∈R)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②能否从y=2x中解出x?③解出x后得到的式子是不是一个函数?④如果是一个函数,它和y=2x(x∈R)有什么不同?接着换另外一个函数武,问同样的四个问题。通过对这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会发现两点:
(1)解出x后得到的式子不一定是函数;
(2)如果解出x后得到的式子是一个函数的话,它的定义域恰好是原函数的值域,而它的值域恰好是原函数的定义域。在此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仅到此为止,还不能让学生巩固对反函数的认识,要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如果函数A是函数B的反函数,那么B也是A的反函数。为此,可布置如下练习,①求y=5+x,R压+1的反函数;②求y=x--5,y=(x—1)2(x≥1)的反函数。
三、挖掘练习题功效,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
练习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也是学生用自我意识去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手段。所以说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 要: 本文就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出了在新授课中增添逆向思维的教学程序、概念的教学中注重互逆关系、在练习中,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等方法。
关键词: 逆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见到的事物、听到的言语、嗅到的气味一……都要通过各自的感官,输送到大脑,然后由大脑分析、思考发出指令性行动。这一过程,并非是杂乱无章的,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即人们在生活中会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常常表现为“正向”思维方式。如8×6=48这样一个算式,人们大都考虑的是8×6的结果,而对48这一结果的形成都需要哪两个数的积,考虑的并不积极,后一种活动就是思维的“逆向”。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运用逆向思维来处理的内容很少。因此,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机会不多,受教材内容的影响,思维活动长期处于正向思维活动之中,给出一个数学问题之后,总想力图通过正向思维来思考去获得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有很多数学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很难获得解决。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就可以使问题得到很方便的解决,甚至可以得出~些创新的解法,获得一些创新的成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一、新授课增添逆向思维的学习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迟缓、呆板、僵化,在互逆关系、互逆命题、互逆运算、公式的正逆向运用等有关知识学习中,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重建思维方向有着较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所必须的思维转换能力的训练。这种思维训练不仅体现于解题教学中,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概念、原理的教学,公式、法则的推导,命题、定理的证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灌输。只有这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才不会落空。新授课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学习方法恰恰也是在新授课时,随着教师的教学程序开始形成。如果教者在传授知识时只注重了学生正向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往往容易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活动的单向型,也就禁锢了思维的发展。下面举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证明一系列的顺次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心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这样讲授未尝不可,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节课的含金量能不能再大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多的训练呢?教者可以这样变化一下,把题目变成一道探索题:顺次连接个什么样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矩形?一个菱形?一个正方形?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的思维方向与以前不同了,不仅需要正向思考,也需要逆向思考,所得到的四边形的性质也与以前不同了。例如: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矩形,菱形并不是本质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是对角线互相垂直。
当问到顺次连结什么样的四边形?学生就会从思想方法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循此思路,在同一节课上,还可以设计一两个例题,同样是没有给足条件而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分析归纳、完善的思维方法。对于每一个数学题不只是满足于会做,而要勇于探索,多思多变多解,:以此来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不难看出,上述教学程序不仅注重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正向思维引导,当然这也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一般的教学模式中增添了由结果再返回到已知的可逆程序,这一程序的补充是值得赞赏的,它完善了学生在学习性质时的思维过程,形成了双向型思维。
就此题而言,该教学程序不仅仅是局限在“顺次连结各种四边形各边中心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的正向思维教学上,而且沟通了与“顺次连接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矩形?一个菱形?一个正方形?”的逆向思维的联系,使学生在全面了接受知识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学习。总的看来,学生的逆向思路,在教学中的最初阶段就该形成,否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
二、注重概念学习中的互逆关系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可逆性。例如,互为相反数的数,互补、互余的角,函数与反函数等等。对于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可逆概念,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例如,在《几何》的学习中,对于原命题、逆命题这一个概念,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逆命题是原命题的逆命题,『而忽视了原命题也是其逆命题的逆命题,也就是说,如果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反过来命题(1)也是命题(2)的逆命题,这一点只须在讲解教材例题的过程中加以强调即可。对于充要条件这一概念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充要条件是互为充要条件,也就可以了。
然而,对于较难理解的可逆概念,必须在学生已经牢固掌握正概念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正、逆向问题,因势利导地引入逆概念,例如:反函数的教学。首先复习函数知识,深刻领会函数的意义,明确它的表示符号,然后才能进行反函数的引入。请学生思考①函数y=2x(x∈R)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②能否从y=2x中解出x?③解出x后得到的式子是不是一个函数?④如果是一个函数,它和y=2x(x∈R)有什么不同?接着换另外一个函数武,问同样的四个问题。通过对这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会发现两点:
(1)解出x后得到的式子不一定是函数;
(2)如果解出x后得到的式子是一个函数的话,它的定义域恰好是原函数的值域,而它的值域恰好是原函数的定义域。在此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仅到此为止,还不能让学生巩固对反函数的认识,要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如果函数A是函数B的反函数,那么B也是A的反函数。为此,可布置如下练习,①求y=5+x,R压+1的反函数;②求y=x--5,y=(x—1)2(x≥1)的反函数。
三、挖掘练习题功效,强化逆向思维的训练
【关 键 词】 逆向思维;平面几何;教学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获得正确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最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加强对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平面几何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提高平面几何解题能力的关键,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逆向思维是一种从问题的相反方面进行思维,反转思路,另辟蹊径的思维方法。这种“倒过来思”的方法,能使人们在遇到难题时,通过分析因与果,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佳境。下面就如何加强逆向思维训练,提高平面几何解题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数学基本知识的逆向教学
平面几何中的基础知识指的是定义、公理、定理等。掌握基础知识是指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
(一)注意定义、性质的逆向教学
对概念的教学不仅要从正向讲清定义、公理、定理的确切含义,而且要注意逆向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也提供了逆向思维的数学模型。如“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如果两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那么与两点决定一直线的几何公理矛盾,故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对“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平行(垂直)于已知直线”“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等性质进行逆向教学,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加深,融会贯通。
(二)注意定理的逆向教学
平面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不仅可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在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重合”的逆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平分它所对的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进行讨论给出了三种证法(如图1):
证法1:AD平分∠BAC ? =,又BD=DC 则AB=AC
证法2:延长AD至E,使AD=ED,连接BE则ADC≌EDB ? AC=BE=AB
证法3:ABD和ACD中,∠BAD=∠CAD
AD=AD
BD=CD ? ABD≌ACD ? AB=AC ? ABC为等腰三角形。
证法1:利用角平分线定理,证法简明。
证法2:利用延长法作辅助线,能巩固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起到证明命题的作用。
证法3:是错误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通过对以上证法的分析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选择最优证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注意方法上的逆向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进行逆向分析,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题思维能力。
(一)加强分析法教学,明确解题思路
分析法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先假设命题成立,然后寻找充分条件的证题方法。学生感到平面几何题无从下手,原因是缺乏分析能力,没有明确的思路,具有盲目性。分析法能使学生思路清晰,从复杂的条件、图形理出头绪,也能让学生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二)利用反证法教学
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适当地进行反证法教学能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可使零散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如对定理“在同一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可引导学生运用反证法。
如图2,已知∠C>∠B,求证AB??AC。
证明1:假设AB=AC;则∠B=∠C与∠C>∠B相矛盾,故AB≠AC。
证明2:假设ABAC。
(三)利用开放性试题,发散学生逆向思维
开放性试题由于具有条件开放、结论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等特点,能有效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条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图3,已知∠BAC=∠ABD,试添加一个条件,使ABC≌BAD。
解析:把图形分解成ABC与BAD,已知AB为公共边,∠BAC=∠ABD;根据“SAS”可以补充AC=BD;根据“ASA”可补充∠ABC=∠BAD;根据“AAS”可补充∠C=∠D。
这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开放式试题,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采用逆推法解题,执果索因。
总之,提高初中生的几何解题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逆向训练是提高平面几何解题能力的一个手段。正向训练更不能忽视,只有综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逐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过伯祥. 平面几何解题思想与策略[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邓云. 利用逆向思维解立体几何问题[J]. 湖南教育(下旬刊),2010(10).
关键词:逆向思维;美术;创作
1.逆向思维的涵义及类型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3]在面临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以求解决问题。
逆向思维方式一般分为四类:
1.1结构逆向思维:从已有事物的逆向结构形式中去设想,以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一般可以从事物的结构位置、结构材料以及结构类型进行逆向思维。
1.2功能逆向思维:从原有事物相反功能方面去设想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
1.3状态逆向思维:指人们根据事物某一状态的逆向方面来认识事物,引发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
1.3因果逆向思维:从已有的事物的因果关系中,变因为果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找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如在电的发明史上,从奥斯特的电能生磁到法拉第的磁能生电,它们之间就有着因果逆向思维的联系。其他如爱迪生发现送话器听筒音膜有规律的振动到发明留声机,近代的无线电广播的播放与接收,录像机的发明与摄像机的发明,这些都属于因果逆向思维的成果。133229.CoM[3]可见,因果逆向思维也是进行发明的有效方法。
2.逆向思维对美术创作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在美术创作思维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入最好的创作状态,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便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美术创作思维的完善和创作的成功。[3]在一定的情况下,逆向思维能够起到拓宽和启发创作思路的重要作用。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便可开辟新的艺术境界。古希腊神殿中有一个可以同时向两面观看的两面神。无独有偶,我们中国的罗汉堂里也有半个脸笑、半个脸哭的济公和尚。人们从这种形象中引申出“两面神思维”方法。依照辩证统一的规律,我们进行美术创作思维时,可以在常规思路的基础上作一逆向型的思维,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规律。也可以按照对立统一的原理,置换主客观条件,使美术创作思维达到特殊的效果。如埃夏尔的作品《鸟变鱼》,这个作品打破了思维定势,将天上飞的小鸟经过渐变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河水,而白色的天空逐渐过渡为水里的游鱼,鸟和鱼是图地反转的关系,画面自然和谐,耐人寻味。[4]
因此,一切艺术活动都具有“想象创造”的特点,在美术创作中,要使思维扩散,激发起创作激情。如何产生灵感并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关键在于从原有的创作思路中提炼精华,开拓新的思路。
3.逆向思维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美术创作的目的是确定对象的形式和性质,利用各种手段,创作出符合人的审美目标,并能展示时代特征的产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谓日新月异,但是有很多习惯却留在潜意识里。美术创作者应该勇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常规的观察角度,摆脱习惯的定势,避免被束进框子;[2]要在相对固化的传统的思维模式之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必须打破固定模式,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的联系。
我们认为,要创建新图式、新面貌,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会产生飞跃性的变化,它可能使你从习惯的思路和无激情的操作中解脱出来,出现新的亮点,启动你的创造力。如何把逆向思维运用在的艺术创新上,以中国画为例,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石涛的观点指的是不同朝代之创作各不相同,而非指那一时代的作品必须符合统一模式标准。又曰:“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5]说具体点,就是手随心动而非受时代左右。
中国画走向现代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胆识,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师法自然,三是借鉴创新。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所处正是中西艺术对立、西风东渐的时代,从“五四”前后发端的“美术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美术主流,至50年代西洋画压倒中国画,山水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黄宾虹从未动摇,一直深入研究历代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并寻求突破。1950年,先生在浙江省人代会上说:“中国千百年来之绘画,虽未尽善尽美,取长补短,可于后来创造突出前人,非可放弃原有而另寻蹊径。”可见,黄宾虹不但不随时代,而且超越时代。黄宾虹的超越时代表现在他实现了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型,成为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带路人。观赏黄宾虹的作品,可以领略到我国河山的自然美,又可以发现大师吸收油画、水彩的某些技法,熔传统于一炉,其独到的风格与某些照搬西画技法的中国画家大不相同,可见黄宾虹更是一位不随时代的创作大师。
4.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思维在美术创作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决定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美术创作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标新立异、不落于俗套、不断创新的。想象和联想思维,是艺术家们在美术创作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思维方法。当艺术家在创作中看到、听到、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思路,赋予其最新的性质和内涵,从而使作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境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见地。
艺术家的想象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艺术家积极地开动脑筋,针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能力,不拘束于个别的经验和现实的时空,而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科学一样,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
参考文献:
[1]李来源.论逆向思维在创意设计中的巧妙运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95-136.
[2]林木.美术创作思维训练—侧向与逆向思维训练[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75-200.
[3]熊熊.侧向与逆向思维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98.